清末变法: 1902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以官话(普通话)为主科,开启了普通话推广的先河。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应对挑战,清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变法维新。

变法维新运动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推行普通话。1902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以官话(普通话)为主科。这一举措开启了普通话推广的先河。

推行普通话的背景

清末推行普通话有着以下背景:

  • 国家统一的需要。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语言众多,沟通困难。为了加强国家统一,有必要推广一种共同的语言。
  • 教育普及的需要。清末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需要一种通用的教学语言,普通话可以满足这一需要。
  • 近代化发展的需要。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可以作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工具。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内容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以官话为主科,并要求学生学习官话会话、官话读物等内容。章程还规定,各省督抚负责推广普通话,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普通话的教学和研究。

普通话推广的进展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颁布后,清政府大力推动普通话的推广。各省纷纷成立普通话推广机构,开设普通话培训班,并编写普通话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普通话在全国逐渐普及开来。

清末普通话推广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领域:普通话成为初等教育的主科,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普通话学校。
  • 文化领域:普通话逐渐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语言,诞生了许多以普通话创作的文学作品。
  • 社会领域:普通话在政府机关、商业机构和社会交往中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国家通用语。

结论

清末变法中推行普通话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它为国家统一、教育普及、近代化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为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今天,普通话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国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语言工具。


中国实行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还是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 《钦定学堂章程》包括《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等6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 由清末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 1902年8月15日颁布,详细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 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后废止。 《壬寅学制》中,按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主页))等五级升阶教育。 其中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主页))是学制规定的唯一大学堂。 癸卯学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其指导思想。 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 。 《癸卯学制》提出全国可以办多所大学,但也指出,先仅设北大一所大学,以后再增加——“中国地大民殷,照东西各国例,非各省设立大学不可。 今先就京师设立大学一所,以为之倡,俟将来各学大兴,即择繁盛重要省分增设,并以渐推及于各省”。

清末新政的性质和作用

清末新政是一场缺乏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积极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新政的历史作用:

(一)消极作用

(1)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2)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 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政府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 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

(3)某些经济政策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二)积极作用

(1)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开始向现代政权机构转变。

(3)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军制、武器开始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近代化教育得到很大发展。

扩展资料:

清末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

清末新政中的统治者们不愿放弃“祖宗之法”,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享用的特权,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不愿放弃受到荫庇的旧体制。

唯其这些“不愿放弃”,才使清末改革不能从正义出发、从公正做起,才使清末新政一波三折,最终裹步不前;才使改革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装点门面,才出现了人们批评的“虚假改革”、“换汤不换药的内阁”,才使清末新政的深化改革错过了最佳时机。

从清末新政十年的悲剧与今日中国改革三十年后的困境对比中可以看出,最主要的“类似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满清王朝垮台在政治改革的虚情假意上,今日中国困扰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标签: 普通话 1902年 为主科 清政府颁布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开启了普通话推广的先河 规定以官话 清末变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