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外贸崛起:通过战略性推广加速国际业务增长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 0

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城市,正成为中国外贸的新兴力量。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战略性推广,苏州的外贸业务正在蓬勃发展。

苏州外贸发展的优势

  • 强大的经济基础:苏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
  • 发达的交通网络:苏州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方便企业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
  •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和资金支持。

苏州外贸的战略性推广

苏州的政府和企业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推广措施,以促进外贸业务的增长。这些措施包括:
  1. 建立在线贸易平台:苏州建立了多个在线贸易平台,帮助企业与全球买家建立联系。
  2. 参加国际贸易展会:苏州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贸易展会,展示其产品和服务。
  3. 开展海外推广活动:苏州政府和企业在中国主要目标市场开展了全面的海外推广活动。
  4. 加强与外国商会的合作:苏州与外国商会有着紧密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交流机会。

战略性推广带来的成果

苏州的战略性推广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 外贸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近年来,苏州的新增外贸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表明了外贸行业的蓬勃发展。
  • 出口额不断攀升:苏州的外贸出口额逐年上升,表明了国际市场对苏州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苏州的外贸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出口比例不断提高。

苏州外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苏州的外贸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机遇

  • 全球经济复苏: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苏州外贸企业可以抓住机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 中国政府对出口的支持政策:中国政府继续出台扶持出口的政策,为苏州企业创造有利的外贸环境。
  • 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苏州正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这将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挑战

  •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苏州企业需要适应新的贸易规则和政策。
  • 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苏州的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企业需要控制成本以保持竞争力。
  •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苏州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结论

苏州正成为中国外贸的新兴力量。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战略性推广,苏州的外贸业务正在蓬勃发展。苏州的外贸企业正在抓住机遇,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苏州政府和企业有信心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继续推动苏州外贸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急求:《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下列答案

第一章a按货物的流向分为出口、进口、过境;按划分进出口的标准不同又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按贸易内容可以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依有无第三方参与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以运输方式可分为陆路、海陆和空运、邮购;清偿工具不同可分为自由结汇方式和易货贸易;交易手段不同可分单证贸易和无纸贸易。 b世界分工是指直接上给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使国名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它是在民族市场或国内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 第二章a李的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程度不同,而临一个国家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而不利的程度也不同。 在此情况下前者可以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则可专门生产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可以得到比自己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缺陷在于当练过处于这种状况时,两种商品生产的绝对不利程度相同时,则没有互惠贸易发生。 假设甲国生产1单位x产品要100天,生产1单位y产品要200天,乙国生产1单位x产品要200天,生产1单位y产品要400天,由于xy产品的成本比率在两国都是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不会发生贸易。 b国际贸易理论经过了这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属于保护贸易的有重商主义(15世纪-17世纪),亚当.斯密决对利益理论(1776《国富论》),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约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论(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原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的要素禀赋轮(20世纪30年代);属于保护贸易理论的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1841),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倾向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新保护主义浪潮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贸易自由化谈判。 由此可见世界贸易的历史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交替进行。 第三章a征收的对象分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按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税。 b关税的征收方法有从量法,即从量税税额=货物计量单位数*从量税率;从价税,即从价税税额=进口货物总值*从价税率;混合税局统一税目中订有从量和从价两种税率,征收时混合使用两种税率计征。 c关于进口附加税以美国为例,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首次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 为了应付国际收支危机,维持进出口平衡,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自1971年8月15日起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外国商品的进口税上再加征10%的进口附加税,以限制进口。 第四章非关税壁垒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 前者是由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者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出口;后者是对商品制定严格的套利,间接的限制商品进口。 第五章a甲乙两国做交易,价位买方,乙为卖方,甲国的银行向乙或乙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即为买方信贷;同上例若甲所在国银行向甲提供贷款即为卖方信贷。 b商品倾销是指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销售的行为。 外汇倾销是指出口商利用本国货币贬值,占领国际市场的行为。 在本国货币贬值的条件下,用国外货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在国外市场对本国出口商的价格弹性较高的条件下,价格的降低会引起对本国出口商品需求的大量增加,从而增加出口收入。 第六章a条约是指全面规定缔约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条约,其内容广泛,涉及到缔约国经济、贸易、航海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协定是缔约国之间未调整和发展相互之间经济贸易关系而签订的书面协定,与条约相比,所涉及的面比较窄,对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湾港规定的比较具体,有效期段,签订的程序也比较简单,一般只须经签字国的行政首脑或其代表签署即可。 b甲乙两国为缔约国,则无论将来是甲还是乙给予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豁免都必须给予对方。 国民待遇是指甲乙为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诺,保证对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 c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有:1非歧视原则2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3一般取消和一般仅指原则4公平贸易原则5豁免与采取保障措施原则6磋商调解原则7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待遇原则8贸易政策法规在全国统一实施和头民原则。 世贸原则1歧视原则2贸易自由化原则3透明度原则4市场准入原则5公正、平等处理贸易争端原则6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最优惠待遇原则。 第七章a二战之后,资本主经济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其表现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不断发展。 b影响1促进了区域内部贸易的自由化,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2匙内各国的国际分工根为精细,并因此影响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格局3改变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第八章a目前国际商品贸易分为9类: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鲜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草2类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4类动植物油、油脂和蜡5类未列名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类主要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8类杂项9类为分类的其他商品。 b原因是1战后各国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并逐渐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加速服务国际化起了重要作用。 3国际经济合作方式的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4各国政府的支持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实施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九章a进口替代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华,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如战后初期,泰国只有一些碾米业、锯木业和采锡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到60年代泰国已发展了纺织业、水泥、炼油工业和车辆、电器装配等。 出口替代发展面向工业出口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品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持续增长。 马来西亚、泰国、象牙海岸等国军走过这条路,劳动密集型装配和出口加工模式是通过建立出口加工、装配工业,对进口的半成品或零部件加工或装配后再进行出口。 b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35%,这一比例已超过不少发达国家。 而且我国有些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非常高,目前我国纺织品产量的59%以上依赖国际市场;我国的丝绸有70%以上用于出口。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第十章a动态意义:国际汇兑的专门性经营活动。 静态意义:一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活动的各种致富手段和信用工具。 b汇率标价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类型于六种分类1、基本和套算2、买入和卖出3、即期和远期4、名义和实际5、有效汇率6、固定和浮动。 c(你自己提炼一下吧) 一、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1.确立了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1996年11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原则及其内容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可兑换前的侧重于外汇收支范围的严格审批转为对交易真实性进行审核,外汇管理的方式由事前管理、直接审批改为事后监督、间接管理的模式。 这就是说,凡是经常项目下的交易,只要单证齐全、真实可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对外支付货款及运、保、佣费用。 按照国际常规和改革顺序,一国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应继续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 不过,中国并没有急于求成。 鉴于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脱离实际,过快开放资本项目造成外汇流失、频繁发生金融危机的事实,中国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新方针,并在1997年1月14日新发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管理。 ”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外汇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中国作出对资本项目进行管理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和及时的。 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危机证实了这一点。 2.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为中、外资企业及个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汇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 本着这一原则,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努力抓了这样几项改革:一是于1997年1月1日起,开始进行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为企业提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保值手段;同年10月15日,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开立外汇帐户,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 二是增加外汇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性。 1999年5月28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网站,内容包括全部现行外汇管理法规、业务操作指南等。 三是各地外汇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开办了“红色通道”、“首问负责制”、“免费咨询电话”等新的服务项目,为中、外资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 四是在个人因私用汇方面,也在真实性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便捷宽松的方向发展。 1994年个人出境旅游只能换购 60美元,1996年提高到1000美元,1997年再次提高到2000美元。 五是于2001年初允许中国境内居民从事B股投资,为国内持有外汇的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3.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4年4月4日,设在上海的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运行,从此中国外汇市场由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新阶段。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卫星和地面通讯网络为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覆盖全国37个分中心的外汇交易联网系统。 各交易中心主体是银行,各银行的交易员每天通过网络进行结售汇头寸交易,为银行提供交易、清算服务,保证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 为了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1996年12月2日,中国颁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就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机构、会员管理和交易行为等作出规定。 1997年2月12日,中国又决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1998年12月1日,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外汇调剂中心,全部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均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中,使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加统一规范,进一步发挥对外汇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积极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1981年,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 1985年,中国允许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设立外资银行。 1990年,为配合浦东开发,中国批准上海对外资银行开放,1992年,中国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广州等7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 但总的来看,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较为缓慢。 从1996年起,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1996年12月2日,中国允许设在上海浦东、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并同时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暂行管理办法》。 1997年1月,中国首次批准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迁址浦东并经营人民币业务。 1998年8月12日,中国又宣布允许深圳外资金融机构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 1999年6月,中国批准25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上海19家,深圳6家。 1999年7月17日,中国批准扩大上海、深圳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范围。 从地域范围上,上海扩大到江苏、浙江,深圳扩大到广东、广西和湖南;增加了外资银行人民币同业借款业务;放宽人民币同业拆借限制和人民币业务规模;允许同一家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分行之间自由调拨人民币头寸。 由于中国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 5.建立健全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能够全面反映一国与世界经济交往状况及外汇供求状况,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汇率水平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预警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作用。 1980年,中国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起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质量,从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国际收支申报制度。 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 2001年开始按半年期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 至此,中国基本建立和健全了国际收支申报、监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监测系统的加强和完善。 6.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1996年底,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当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建国以来的外汇管理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600件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47件法规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包括1997年1月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使外汇管理法规更加系统、规范,符合实际需要。 近几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为净化外汇环境、打击不法行为、鼓励出口等作了法律上的铺垫。 这些法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的政策法规。 1997年7月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颁布的重要政策法规有《银行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外汇帐户管理规定》、《离岸银行业务管理规定》、《经常项目外汇结汇管理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旨在区分经常项目收支,限制游资的流入,加强对借用外债的宏观调控和及时准确掌握中国外汇外债的统计监测数据。 二类是打击非法外汇资金流动、保证合法外汇资金需求的法规。 1998年受各种利益驱动,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势头愈演愈烈,扰乱了国内金融秩序。 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外汇管理当局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制订颁布了《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狠狠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国外汇秩序。 三类是鼓励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法规。 1998年5月到1999年6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处于低迷状态,对外筹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从1999年初到2000年,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独立或会同有关部委,制订出台了《出口收汇考核办法》、《关于简化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管理的外汇通知》、《关于改善外汇担保项目下人民币贷款管理的通知》、《出口收汇核销试行办法奖惩条例》等法规,支持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保证中国国际收支稳定和健康。 第十一章a种类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套汇交易、期货交易、互换交易、期权交易、期权交易。 b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由于外汇汇率的波动,使外汇资产的持有者或国际经济交易中的债权债务者所拥有的机器或远期外汇资产或负债的未来实际价值发生变动,并使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种类:外汇结算风险,金融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外汇储备风险,经济风险。 防范措施:1通过外汇交易进行保值如买卖即期外汇、远期外汇、调期交易、买卖货币期货、货币期权、互换交易。 2食用一揽子货币计价保值。 3提前或延结汇。 4利用国际信贷保值。 第十二章a内容异国具名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给项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一、经常项目:贸易帐户、收入、服务、单方面转移帐户二、资本项目或资本/金融帐户1、资本帐户: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2、金融帐户3、官方储备帐户三、错误和遗漏镇内各户。 差额有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差额、基本差额、资本项目差额、官方差额,储备差额最终总差额应为0。 b原因1、周期性失衡:由经济周期的变动引起的根据经济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而变动。 2、结构性失衡是指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 3、货币性失衡:一国货币的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国内物价谁拼变动,使该国一般物价谁拼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相对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的失衡。 4收入性失衡:经济条件的变化起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作用顺差会导致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加,对外债权的增加,外国为还本国的债务对本币的需求增加,外汇供过于求,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同时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给本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若为逆差本国经济实力就会下降,本国的债务负担就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也会增加,形成国际债务危机,还会引起外汇汇率的上涨本币的贬值但这又一方面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国内发生商品短缺,另一方面进口品的价格提高,导致进口的原材料和消费资料价格提高。 国内物价的上升和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国内共饮的短缺,会促使整个物价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第十三章国际储备a货币性储备:黄金。 外汇储备:国外银行存款、外国国库券。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特别提款权。 b目前世界上仍然惯犯使用已三个月的进口额来作为确定适度国际储备量的标准,我国应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四章国际金融市场狭义指:块国际的信用市场:包括信贷和国际证券市场。 广义:国际货币业务经营的总和:包括融资、交易和服务。 传统的: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且受市场所在地国家法律管辖的市场,即外国金融市场或在岸金融市场是国内金融市场在国际上的延伸。 新型: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且不受任何国家法律和法规管辖的金融市场,也称离岸金融市场。 欧洲货币:并非指欧洲国家的货币,而是指投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外的该种货币,又称“离岸货币”。 欧洲货币市场:四肢非居民相互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过国境外之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几经因非居民的欧洲货币存贷活动的市场又称离岸或境外金融市场。 第十七章a含义中国进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近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型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bc尚未找到不好意思。 第十八章a原因1、资本供求,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剩资本转向经济落后,资本缺乏的发展中国家2、利率差异,资本为了增值,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或者地区转向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直至国际间利率水品大致一致为止。 3汇率变动,当人们预期一国货币的汇率呈下降趋势,为了防止货币贬值的损失,该国资本会外逃,存在该国银行的国际短期资本也会调往他国,以防损失。 4风险防范,如政治、经济风险的防范。 b1、利用外国贷款开发了一大批能源、交通、原材料和通讯等建设项目,对加强基础工业薄弱环节的建设,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 3、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赠家了国家外汇储备。 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c不好意思,答案还未确定希望我的劳动能给您一点提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宪、韦金鸾、应诚敏、陈晨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贾建华、阚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新编国际贸易》,杨全发,中山大学出版社《国际金融概论》蒋志芬 李银珠 中国金融出版社

3.简述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可行性) 详细说明一下呵呵

一、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商品和服务等)相对应而言的。 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 如果一家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发展到了第二层次,特别是海外投资到了一定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后,那么这家企业也就成为跨国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引进来”战略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走出去”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亿美元,其中出口为7620亿美元,进口为6601.2亿美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6.5%。 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难题。 其一,出口进一步扩张难度增大。 美、日、德等贸易大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口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以后,增速将会放慢。 其二,国内产业保护余地缩小。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兑现,国内市场必须进一步开放,贸易壁垒将逐步消除,保护措施难以继续。 其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冲击了原有的全球贸易格局,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利益,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自我国“入世”至2006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 其四,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不及进口总额增长幅度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 自1993年建立贸易指数统计以来,我国的出口量指数一直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而进口量指数却低于进口价格指数,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2.“走出去”战略能够避免原产地限制。 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如果磋商和协调不能解决,也可按照WTO的有关规定进入争端解决程序。 另外,“走出去”战略也是摆脱困难的重要选项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也应多样化。 一些受到配额限制的产品,如果中国企业在境外生产,就可以改变原产地而绕开配额限制。 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场,既能够保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能够改变产品的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 如海尔、TCL、长虹、康佳等有实力的彩电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的策略,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向欧美出口,绕开对出口原产地的限制,减缓美国倾销裁定的负面影响。 3.“走出去”战略能够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统筹。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强者恒强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它们很早就实行了“走出去”战略,以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和贸易活动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来获取最大利益。 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起步已经很晚,已经丧失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几乎一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 目前,我国无论是在第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其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 另外,国际上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更是形势逼人,各大跨国矿业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我国矿业公司的选择余地日趋减小。 只有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才能促使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积聚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4.“走出去”战略能够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目前,我国不断的上升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猛增、国内资源流失浪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升值压力、加大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尤其是美欧贸易摩擦等隐患。 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我国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5年的发展,企业管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需要相比,与国际企业管理先进水平相比,企业管理的差距还很大,其中在战略管理方面我国企业现状堪忧,是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难题之一。 一、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战略制胜的观念淡薄当今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 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树立战略制胜的观念,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中有很大差距。 (二)战略管理仅限于远景性规划,缺乏有效事实方案在调查中,有77.6%的经营者表示企业有经营战略,但多数是书面性战略或远景性战略,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方案流于形式。 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企业战略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战略规划时代,没有真正进入战略管理时代。 (三)企业战略管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过程的关键性起点。 调查发现,我国碱业的战略不是建立在对企业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劣势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基础上,而是一味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管理经验和做法,甚至照搬,最后把本企业的特色给丢掉了。 当今许多同行业的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雷同就是例子。 大部分企业的战略还不是重点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调查显示,已有竞争战略的企业主要还是低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分别占调查企业的38.4%和36.93%,而制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只占24.67%;另外,企业战略规划还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战略规划调整周期在两年以上的企业仍有31.28%。 (中)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滞后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转换滞后,主要表现在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目前仍有56.2%的企业考虑到产品、市场、规模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已经变化的客观情况,还采用以前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型企业有54.23%的企业采用直线职能制。 此外,与国外大型企业大量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相比,我国大型企业在采用事业部制方面与中小企业并无多大分别。 组织层次多、导机制僵化、信息传递不及时等现象常见。 同时,战略联盟、虚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组织形式的运用在二、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一)尽快树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思想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变化相适应,求得生存和发展。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愈来愈来迅速,愈来愈复杂。 我国企业受制于计划经济的影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方式。 企业应将内部资源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结合起来考虑,尽快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 (二)树立获取竞争优势的思想竞争优势是指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一种有利的竞争地位,这种竞争地位是通过企业资源配置和经营范围决策来确定的。 企业应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三)要注重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1.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必须从重视职能管理向重视流程管理转变,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业务流程,适当简化部分分工,实现结构综合化。 2.尽量减少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加快指令下达信息传递速度,保持决策与管理的有效执行。 3.采用适应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4.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企业间协作形式。 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几个企业,通过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可以达到资源互补、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目的。 目前我国采取这种协作形式的企业还比较少,已采用战略联盟的企业只占13.07%,已采用虚拟企业的只占6.61%。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实现跨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 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 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学会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仅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 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 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

250分!!!请告诉我几家国际大企业的成功秘诀!

世界成功大企业的经营秘诀,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人认为是资本的优势,有更多的人则认为是管理上的优势……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组织,在经济组织中,财务管解决问题,财务管理是企业界获得收益的重要手段。 因此,只有靠正确的财务政的目标是优化配置,有效运营资源,最大限度地使资本增值,财务管理的目标则是合理地筹集资金,有效投放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保证企业在动态发展中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资本经营的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二)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我国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心论”,受到人们广泛重视。 1995年冶金工业部刘淇部长指出,应当把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上来。 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确定的,它是企业追求效益的宗旨决定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抓好了财务管理,就是牵住了企业管理活动的“牛鼻子”,抓管理也就抓到实处了。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其核心地位的具体体现。 1从财务管理的本质看其核心地位。 财务管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中心地位。 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它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财务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与企业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联系。 其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具体而深入的其它管理工作的配合,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使其落实到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 每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权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都要在合理使用权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方面受财务管理控制约束,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从财务管理的职能看其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的职能是决策、计划和控制,它实现管理的手段就是它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经济活动的过程控制,来决策对企业经营的决策所形成的全面的经营计划得到相应的落实并得以实现。 计划是决策的结果,而控制则是计划的执行过程,并以计划作为控制的标准,所以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及财务控制就形成了财务管理的循环,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通过各种财务手段发现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会发现企业的资本结构、投资状况等方面是否合理,资金循环是否良性有机,从而较全面反映公司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直至反映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财务管理正是具备这种以特殊的方式来反映企业各个方面状况的职能决定了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总之,企业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经营全方位,涉及企业经营各个方面。 企业经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而企业管理水平的好坏,关键在财务管理。 (三)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保证,所谓的资金管理就是掌握资金运动的过程,通过分析进行合理判断,从而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争取在筹资和投资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财务分析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改善管理,在资金运动中求得效益。 还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及时回收资金,合理分配资金,加快资金周转,以提高经济效益。 2 参与供销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在物资供应方面,企业管理的重点是控制采购成本,同时把好采购数量和质量关,减少亏损情况的发生。 在销售方面企业管理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灵活多变的销售政策,在增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大资金的回收力度,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同时配合生产和销售部门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围绕合同订单测算每一批合同的最低销售限价。 建立市场制度,使其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份额。 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实现观念的转变。 [3]由于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通过财务关系处理和反映的,企业的经营成果最终也是通过各项财务联结链,具有枢纽作用。 抓好财务管理,等于抓住了管理活动的脉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大,从而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良性循环。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突变,更是企业全面发展的一次机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制度已为人们所熟知,即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确立了法人财产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分离,企业拥有了经营自主权。 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观念的变化。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与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则明显提高。 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工作。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的扬弃发展,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征的财务管理有很大差异,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其主要特征有:(一) 价值管理综合化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扩展,即由一般企业以商品生产为主转为以商品生产和资产经营并重,特别是企业资产处于总量失衡,营运效率低的情况下,通过改组、合并、兼并等方式,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流动,达到资本的保值、增值。 企业财会工作正面临着由只注重对经营活动的记录、整理、核算、分析、检查的会计管理向以综合管理为基础,注重企业资产合理配置、资本有效运用的财务管理新模式转换。 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提高对新形式下财会工作的再认识,树立资产经营的观念,构筑财务管理框架,规范管理行为,注重对新时期企业财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与管理,增强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综合作用。 (二) 财务管理预算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克服过去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消极依赖心理,要根据多变的市场状况,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事前认真按资金需求动态编制资金预算,避免因事先无资金预算,急需用资金时匆忙筹资,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导致企业资金管理的恶性循环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给财务管理工作创造了广阔的前景。 因此,一方面要注意适时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要有步骤地开拓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新领域,提高企业资金营运的经济效益,最终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 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不仅能够便捷的在有效的国内市场上筹集资金,而且能更便捷的在境外市场上筹集资金;同时还可以采取国际贸易信贷、国际租赁、国际补偿贸易等方式筹集资金。 2002年12月1日,我国QFII制度正式实施,合格的境外投资者可以在境内从事经营业务,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向国际化迈进了第一步,意味着我国企业在境内上市时不仅可以选择境内券商从事融资业务,而且可以选择境外券商从事证券承销业务。 [4]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我国将建立二板市场,这将为我国高科技企业开创又一新的融资渠道。 (四) 投资决策科学化随着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逐步接近于成熟市场国家,有效市场理论的假定就得以成立,因此西方财务管理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就可以在我国运用。 例如,企业的资金成本率可以用CAPM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利用综合资金成本率把长期投资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折成净现值,计算长期投资是否可以为股东创造新的价值。 三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将针对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国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我国国有企业的理财水平和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太大的差距。 我国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缩小这个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情况看,存在着资产损失浪费严重,国家收入流失,整体管理水平滑坡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财经纪律松弛,违法乱纪现象严重;资金管理失控,消费基金膨胀;盲目安排投资,资金效益低下;财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严。 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财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1财务制度忽视了各国经济模式的差异,过分注重与国际接轨众所周知,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是国有企业根植的土壤和基础。 而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则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政府以宏观调控的身份通过法律、制度来对其进行规范、引导。 而我国的财务制度忽视了经济模式的差异,只是简单的嫁接,显然有失现实。 2对国有资本出资人管理权限不明确,对企业法人财产权放得过大根据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看,政府既是资本出资人,又是宏观调控者,他管理国有企业是无法做到政企分开的,关键是要明确划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与权限。 而我们虽然赋予了企业法人财产权,但将许多属于出资者和所有者的职权也一并交给了企业,在缺乏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出现了企业滥用权力的现象。 如对待摊及待处理项目和递延资产项目缺少必要的控制,给企业人为调节利润创造了条件;对外投资决策上,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造成盲目投资和损失浪费,对工资、福利、住房等消费性支出项目也缺乏有效的制约,使之挤占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另外,在对外捐赠上也给企业保留了较大的随意性。 [5]3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形成并建立了比较齐备的财政经济监督方面的法规,并分别有相应的部门在执行。 如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税收征管法、刑法、财务监管条例、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等,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税监控体系,为完善法制建设,规范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国有权益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但是,目前的这种监督体系总是力度不够,对违法行为处理不严,监督部门过多过滥,而且职责、权限和责任划分不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 企业财务管理1原有的产权理论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 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挥的重大作用。 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另外,从我国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看,我们必须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创新。 2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1)入世后的变化。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既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批,也不需要委托外贸公司,便可以直接与外国做生意,直接吸收外国投资和直接对外投资。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与国际通行制度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国内大部分行业都采用直线法折旧方式,这是考虑到现阶段国家财政能力。 但这使我国固定资产回收期相对较长,不符合会计上的稳健性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而且造成固定资产更新缓慢,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另外在产品成本核算方面,国际通行的做法倾向于变动成本法,而我国多采用完全成本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定价、关税等,进而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6]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由池塘“游入”海洋,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国际金融市场,短期、长期融资活动将更加活跃,企业适应不同汇率和利率的能力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按承诺期限,几年后,我国银行、证券、外汇、保险等市场全面开放,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将甚于以往,中国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 (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 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对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如果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做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在追求高利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加剧了货币风险。 3财务管理的视角和重点要转变在传统体制下,产值、产量、利润一直是企业考核的核心指标,是企业领导关注的重点,而且企业领导班子中,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在认识上至今存在不少误区。 如重生产、轻财务,重指标、轻分析,重利润、轻资金等等,其中,以重利润、轻资金的倾向表现最为突出。 [7]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资金是企业财产的货币表现,利润与资金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经济概念,一个存在于经营过程之前,是企业经营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之后,是经营效果的直接反映。 经营利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以利润与资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联系。 可是在企业经营的多数情况下,利润的账面数额与同期企业的资金周转、回笼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来计算的。 例如,假如企业账面有当期盈利100万元,而同期销售回笼的资金不是100万元,甚至大大低于100万元。 也就是说,当期盈利的大小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需的资金保障。 偏爱利润,忽视对资金周转状况的分析与把握,必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的蔓延,最终将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这种情况要求企业领导高度关注理财,全面把握利润与资金周转的信息,并且将资金流信息作为视觉的首要关注点。 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既有待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观念更新。 4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内部分配不合理。 如生产环节费用少,管理环节费用多等弊端。 有些企业对资金的分配没有严格的计划和合理的分配,没有充分考虑生产经营的需要,没有严格控制管理费用的开支,造成生产环节费用少,管理环节费用多,无法调动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生产效益低下。 (2)资金管理混乱,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 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资金闲置时不及时进行再生产和再投资,浪费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还有些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当企业经营需要资金时却无法支付,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3)存货控制力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很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周转周期长,资金成本增高。 [8]5财务管理手段落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包括在企业中实行信息管理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企业的全部循环实现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化管理。 目前在我国运用ERP的企业尚属凤毛麟角,运用财务软件的也是少数,这种状态有待转变。 因为这个环节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链条上的瓶颈,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 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必须珍惜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抓紧改变企业粗放经营、拼资源、拼环境的现状,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如何走下去的问题。 必须改变企业财务信息的获取和运用方式,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企业的财务管理,使企业拥有从价值角度精确配置资源的能力。 6理财人员水平偏低在我国,财务人员的数量并不少,甚至达到超编的水平。 然而,谈及财务人员的素质则不为乐观。 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既无外在的压力也无内在的动力,与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相匹配。 其中思想素质高,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财务会计,懂财务管理软件的人才尤为稀缺,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我国目前企业财会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只有10%左右,虽然作为目前财会领域最高级别证书的CPA考试制度已经实施了不短时间,但全科通过考试的人员并不多。 实施新制度后,原有的一些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及时提升,不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造成信息失真。 四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一) 加强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1建立出资者财务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公司制。 在现代公司制条件下,出资者财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特别是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进程的加快,以及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进一步明晰,如何正确的处理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在强调法人财产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所有者的权益等,已成为当前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在当前非常有必要建立出资者财务。 2加强国家对财务的监督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等,要由财政代表国家选派财务主管进行管理和监督。 国有企业应实行会计委派制。 上海市实行派出的财务总监,主要是惯彻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加强财务收支和成本管理监督,保护国有权益不受侵犯。 财务总监的工资福利等费用由财政部门负责开支,不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由财政、经贸委、银行和主管部门派监事会,对企业重大生产经营活动、重大投资活动进行监督,并且与政府审计、税务审计相配合,共同完成监督职责。 (二) 理财目标和理财内容要创新1新经济下企业理财目标——资本配置最优化 经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理财观念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目标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应定位为资本配置最优化。 理由如下:(1)从财务本质来看,财务本质是一种对资本要素的配置。 新经济条件下,财务本质并未发生变化,相反,由于资本要素范围的扩大,企业财务对资本要素的配置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追求各项资本的最优化配置,理所当然成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 (2)资本配置最优化财务目标顺应了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发展的需求。 在新经济下,以信息技术为主流的高科技高度发展,实时财务报告系统的建立,一方面为企业财务优化配置资本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将逐级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加强对企业财务配置资本状况的监督,这种“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结构的形成,呼唤一个能充分体现企业契约各方利益的企业财务目标,而资本配置最优化,正集中体现了各相关人的利益。 (3)资本配置最优化财务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 资本的最优化配置,不仅包括资本总量的积聚,还包含了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重调整、现有财务资本的有效利用。 一般地说,可以从资本收益和资本结构两个方面来量化考核。 而且应在资本结构相对合理的前提下注重资本收益的提高。 不顾资本结构而一味追求资本收益是一种短期行为,蕴涵着财务风险隐患;而长期不顾资本收益追求资本结构的平稳,是一种保守的理财观。 在知识型企业的架构过程中,企业家智力资本的介入,导致企业面临着资本总量的重新认定和结构的重新调整,资本结构比资本收益的地位更为重要。 基本结构的调整可能会降低资本收益,但并不意味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失败。 (4)从财务经营的角度看,资本配置最优化始终站在财务决策的高度,为新经济下企业利用物质资本市场和智力资本市场展开有效的财务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导向。 [9]2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创新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诊断企业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 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也因此构成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信息需要者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情况。 设立知识资本考核指标,一是创新指标,如知识资本创新力;二是效率指标,如知识资本利用率、知识资本利润率;三是市场价值,如每股知识资本账面价值、知识资本与每股盈余比率;四是稳定指标,如知识资本增长率、知识资本损耗率等。 设立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指标和综合指标。 [10]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在投资和分配两方面得到具体体现:(1)投资。 传统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 投资目标主要考虑财务效益。 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投资对象主要是知识资本。 投资效益评价以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为标准。 相应的将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投资评价模型、投资评价指标和投资评价方法。 (2)分配。 分配应体现“效率原则”,即综合考虑有关利益各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由于知识资本对企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贡献”越来越大。 为调动知识资本投入者的积极性,知识资本的投入者将得到企业全部利润中越来越大的份额。 例如:目前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及高级技术人员的工资比例比历史总体呈上升趋势。 (三) 全方位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面对全新的理财环境,我们应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 面对崭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笔者认为,入市后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1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观念企业财务国际化是顺应经营战略国际化而产生的,企业置身于国际大环境中谋划经营战略,企业财务自然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加以配合,譬如说,海外上市、跨国兼并、利用各种合法手段来规避税负等。 [11]2资本多元化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 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3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重视人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约束和激励,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

标签: 通过战略性推广加速国际业务增长 苏州外贸崛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