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广州学府大门:以校园推广探索教育之城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3 0

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而闻名。它也是一座教育之城,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其中,广州学府是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

校园推广:与学生建立联系

为了与学生建立联系并推广其学术项目,广州学府实施了全面的校园推广计划。该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来实现,包括:

  • 开放日: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让潜在学生有机会参观校园、与教职员工交流并了解各种课程。
  • 宣讲会:在当地高中和大学举办宣讲会,li>
  • 校园活动:全年举办各种活动,包括音乐会、讲座、电影放映和体育赛事。

学术卓越:世界级的教育

除了校园推广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之外,广州学府还以其学术卓越而闻名。该大学提供广泛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涵盖广泛的学科,包括:

  • 艺术与人文
  • 商业与经济
  • 教育
  • 工程
  • 健康科学
  • 法律
  • 科学
  • 社会科学

这些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职员工讲授,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行业领导者。广州学府的研究活动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校友网络:终身连接

作为广州学府的学生或校友,您可以加入一个由全球各地杰出人士组成的强大校友网络。该网络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包括:

  • 职业发展:通过职业博览会、研讨会和导师计划提供职业发展支持。
  • 社交活动:组织校友聚会、活动和活动,促进人际关系和建立社区。
  • 投资回报:为校友提供持续的教育机会和专业发展资源。
  • 全球影响力:通过全球校友会和国际合作促进广州学府的全球影响力。
  • 终身联系:作为广州学府社区的一员,终身享受与大学和校友的联系。

踏入教育之城的门户

踏入广州学府的大门,不仅意味着进入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还意味着进入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教育之城。通过其广泛的校园推广计划、丰富的校园生活、学术卓越和强大的校友网络,广州学府为其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教育体验,塑造他们成为未来的领导者和全球公民。


广东有哪些211和985大学?

985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211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实施“985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扩展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

在广东省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 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广东省高等教育水平位居中国前列,截至2016年5月30日,广东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47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公办本科院校37所、民办本科院校7所、中外合作院校2所、独立学院16所、公办高职院校57所、民办高职院校28所 。

2013年两个学科中国排名第一,26个学科进入中国前5。 2018年1月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广东13所高校6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学校数占全国219所的5.9%,学科数占全国6.72%。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广东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985工程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211工程

爱国主义者的故事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 广东番禺人。 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 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 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 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 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 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 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 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关天培,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 字仲因,号滋圃。 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 后累升至参将。 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 次年,擢总兵。 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 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 字仲因,号滋圃。 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 后累升至参将。 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 次年,擢总兵。 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 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 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 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 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 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 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 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 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徐悲鸿.(1895-1953),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 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 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 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 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 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 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 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 他在小学,中学任图画教师,也到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 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

你支持增加“县办大学”吗?

从个人感情层面来说我肯定是支持的,因为自己就是从小县城走出去的孩子。 但是考虑到实际,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并不现实,主要可实施性太小。

这两天看新闻经常会刷到关于提议在县域建大学的报道。 “清华大学教授鞠建东建议,今后10年每年投入2万亿,建设2000所县办大学,即每所大学每年投入10亿元,来实现县域经济从工业化到知识化的转型,该政策可增加1%GDP增长率。 ”

这名专家称“在知识化时代县域经济最大的短板弱项是缺少大学,“县里办大学”浪潮必然到来。”

乍一听还是较为让我们兴奋的,因为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国家GDP的增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还能够让小县城的孩子不用再为了读书“背井离乡”。 但是仔细想想,我觉得吧,真的不怎么现实。

首先就是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有很多的高校了,许多地级市的大学现在都存在生源不足的现象。 而且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部分城市高校已经开始降低门槛去招生。 城市的大学生存尚且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县城的大学注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大概率只会更差。

其次就是县城大学里的毕业生就业也将会成为一个难题。 一些高科技或者创新型的产业企业并不会在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县城落户。 同时每年的毕业季,也很少会有好的企业愿意去一个县城招聘员工。 这样的话,县城大学生的就业就会成为一个大的难题。 而我们大部分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找一个好点的工作,这与我们的初衷相背离。

还有就是大学老师的招聘也会成为问题。 我们知道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是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的。 基本要求的是高学历,个人能力也不能差。 同向的,既然招聘要求严格,那么就意味着待遇肯定不错,不然谁还会去应聘(但是县城可能并不能提高较好的待遇)。 如果一个学校招聘不到优秀的教师和管理层,那么它又凭借什么去发展呢?最终肯定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许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可能并不利于实施。 我始终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县城的经济发展目前是有限的,一个城市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各个县城而忽视自身的发展,毕竟这不科学。

我是一个小县城里走出去的孩子,我很热爱我的家乡,也渴望家乡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如果真的硬要在家那边的县城里建一个大学,我认为很不科学。 因为家乡县城所属的城市自身也只是一个四线,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学,哪里还有资源和能力去帮助下属县城。

要是真的能有这笔钱,我倒是建议把它用于家乡的民生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 只有把家乡的经济发展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家乡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更加美好的明天。 县城的经济好了,说不定就会有大学自动落户,而不是试图去利用大学建设来发展一个县城的经济。

标签: 以校园推广探索教育之城 踏入广州学府大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