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制造业企业通过社交媒体营销,拓展了新的市场,业务版图扩大了一倍。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 0

在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企业进行营销和拓展业务的关键渠道。制造业企业也不例外,它们开始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来触及更多受众,建立客户关系,并推动销售。

最近,一家制造业企业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其业务版图扩大了一倍。该企业通过以下策略实施有效的社交媒体营销活动:

1. 确定目标受众

成功的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始于确定目标受众。该企业对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数据、兴趣和购买行为。通过了解目标受众,企业能够定制其信息并针对合适的人群进行推广。

2. 选择正确的平台

并非所有的社交媒体平台都是平等的。企业选择了与目标受众高度相关的几个平台,例如 LinkedIn、Twitter 和 Instagram。这些平台不仅允许企业展示其产品和服务,而且还提供了机会与客户互动并建立社区。

3. 创建引人入胜的内容

引人入胜的内容对于在社交媒体上吸引受众至关重要。该企业创建了各种内容,包括产品图片、视频演示、行业见解和客户评价。所有这些内容都针对该企业的目标受众定制,旨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解决客户的痛点。

4. 利用付费广告

付费广告是社交媒体营销的关键组成部分。该企业利用 LinkedIn 和 Twitter 的广告平台来提高其内容的覆盖率并吸引特定受众。通过仔细定位广告活动,企业能够有效接触到最有价值的潜在客户。

5. 监测和调整

有效的社交媒体营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该企业使用分析工具来监测其活动的表现并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跟踪指标,例如参与度、覆盖率和转化率,企业能够确定哪些策略有效,哪些策略需要改进。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该制造业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其社交媒体活动帮助其:

  • 增加了品牌知名度
  • 建立了与客户的牢固关系
  • 产生了大量销售线索
  • 推动了销售额的增长

该企业的案例研究表明,社交媒体营销可以成为制造业企业拓展市场和实现业务增长的强大工具。通过仔细规划和执行,企业能够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与目标受众建立联系,打造牢固的客户关系,并推动业务成功。


2021-12-25新媒体创作运营的88个底层逻辑

本篇中里88个底层逻辑,皆是能够帮助我们打通新媒体创作运营的管用措施,细细读来使人产生拨云见雾、事半功倍、立见成效。 现分享如下,以飨读者!1.知识经济: 不是让知识创造财富,而是让知识拥有财富。 2.平台经济: 有了平台就有生态,有了生态就有生态圈,有了生态圈就有了生态群。 3.众包经济: 别再雇佣那么多员工了,有些事情临时工干得会更漂亮。 4.体验经济: 哥买的不是那张旧船票,而是登上你这艘客船之后,初恋般的体验。 5.粉丝经济: 粉丝不但能吃,而且好吃,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一丝多吃。 6.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聚集的地方,金钱就会像小河流水那样,哗啦啦的流过来。 7.免费经济: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 这是一个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被改写的时代,“免费”代表了商业的未来。 过去,免费是一种促销手段;未来,免费则是一种生存方式和产业形态。 8.共享经济: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对象除外。 9.连接理论: 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可以形成连接,连接就是生产力。 10.长尾理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产品不再一统天下,小众市场也可以呼风唤雨。 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和垂直自媒体,唯有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长尾市场的人,才能赢得未来。 11.涌现理论: 在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中,涌现现象俯拾皆是:蚂蚁社群、神经网络、免疫系统、互联网乃至世界经济等。 但凡一个过程的整体的行为远比构成它的部分复杂,皆可称为涌现。 通常说来,涌现指一个系统中个体间预设的简单互动行为所造就的无法预知的复杂样态的现象。 12.六度空间理论: 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 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13.加速回报理论: 技术改良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每十年革新的步调会加倍。 库兹韦尔说,19世纪那一百年期间所发生的科技变革,比之前900年的变化还大。 接下来,在20世纪的头二十年期间,我们目睹的科技进步比整个19世纪还多。 14.增长黑客理论: 一种用户增长的方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通过某些手段和策略帮帮助公司形成快速成长。 对创业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来说,在没有广告预算、市场营销活动以及市场推广专员的情况下,Growth Hacking 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理论: 能够仅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的内容,就是一个IP,它是能带来效应的“梗“或者“现象”,这个“梗”可以在各种平台发挥效应,因此IP也可以说是一款产品,能带来效应的产品。 16.创客法则: 只要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可以完成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完成,人人都可以创造、创新和创业。 更多的人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与创意,又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浪潮中来。 17.网络效应: 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 18.头部效应: 指在某一领域中第一名往往获得更多的关注,拥有更多的资源,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明显。 19.乘数效应: 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 20.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21.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22.1000个铁杆粉丝法则: 从事创作和艺术工作的人,如作家、摄影师只要能获得1000忠实粉丝就能维持生活。 这1000位粉丝是那种认可你价值观,被你的内容吸引,愿意为你做口碑传播和知识付费的,你要做的就是找到、维护好他们。 23.邓巴数法则: 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手机、MSN上的联络名单越长,联络频次和亲密程度就会越弱。 顿巴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节制。 24.梅特卡夫法则: 指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 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即V=n的平方(V表示网络的总价值,n表示用户数)网络外部性是梅特卡夫法则的本质。 25.个别人物法则: 一个信息要想流行起来,必然要经过某些特殊人物的社交能力、活力、热情和魅力传播出去,这些特殊人物便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26.附着力因素法则: 关注的其实是理解以及记忆的过程,通过有意识地创造一个理解新事物的过程,并通过各种形式来帮助受众记住要点。 也就是说,企业在传播自己产品的过程中,要关注受众的理解能力。 一个新的技术要点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否可以得到目标市场的理解,是影响未来该产品前景的关键因素之一。 理解的同时要想办法来强化受众的记忆。 27.环境威力: 流行的趋势需要一个发展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形成的时候,个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 实验证明,在一个非作弊不可的环境中,不论是哪种家庭出身的学生都会作弊。 28.三度影响力法则: 社交中相距三度之内是强连接,强连接可以引发行为;相聚超过三度是弱连接,弱连接只能传递信息。 通俗的说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能影响到你。 29.占便宜定律: 其实就是羊毛出在其他地方,让第三者付费的套路。 很多人都有占小便宜的心理,一说免费,马上去抢,不知道别人拿你这种免费心理来做广告。 30.动态定价法则: 商家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灵活调整的一种定价策略。 观察实时需求,基于用户行为,活用价格歧视。 31.赢家通吃法则: 市场竞争的最后的赢家获得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而失败者往往被淘汰出市场而无法生存。 32.摩尔定律: 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 它一定程度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33.痛点法则: 用户最痛的需求,满足用户诸多需求里面最痛的那一根针。 34.5F法则: Fans粉丝思维、Fast快一步思维、First第一思维、Fragment碎片化思维、Focus焦点思维。 35.吉尔德定律: 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 又称为胜利者浪费定律 ,由乔治·吉尔德提出,最为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价格最低的资源将会被尽可能的消耗,以此来保存最昂贵的资源。 36.十万用户定律: 赚取第一个十万非常的不易,突破之后,以后财富可能会快速增长。 37.1:9:90法则: 是说某网站如果有100个人,1个人会创造一些东西,另外9个为他创造的东西投票,另外90个则仅仅享受这些创造成果。 38.少即是多法则: 少即是多由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的:“Less is more。 ”但又绝不是简单得像白纸一张,让你觉得空洞无物,根本就没有设计。 39.721法则: 一个人的能力习得,70%来自于实践,20%来自于他人,10%来自于培训学习。 40.250定律: 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 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 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 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 法则: 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产生会经历以下5个阶: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唤起欲望→Memory加深记忆→Action促成行动,结合心理学充分分解了消费行为的动因,使企业有的放矢的在这几个节点上进行优化加工,提高广告的转化率。 法则: 需求与技术契合促生了新的平台,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新平台新玩法,也产生了新的消费行为——AISAS,这个加入互动要素的理论认为我们通过新媒体产生消费决策经历以下五个阶段: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Search主动搜索→Action促成行动→Share信息分享。 与刘易斯的经典理论相比,加入互动后的新消费模式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主观行为。 法则: 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高度融合的今天,消费模式也悄然改变,按照经典理论的格式我称他为SCIAS:Search主动搜索→Compare同类比较→Interest产生兴趣→Action促成行动→Show秀出宝贝。 相对于经典理论中信息单向流动的大环境催生的AIDMA,我们可以看出SCIAS模型的传播方式也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样——没有“终点”,在完成首次交易动作之后又会由于强弱关系的差别产生多种结果,这会给企业在各个环节的信息加工带来更多挑战,因为他们需要考虑更多的需求场景,制造更多的完美闭环以推动转化率。 44.快速迭代法则: 小处着眼,小步快跑,微创业,精简创业,快速迭代。 快速迭代常见于软件产品的开发,一般指产品某版本从需求分析到测试完成的生产过程。 从需求到测试的循环过程称为一个迭代周期。 每一个迭代,都可以形成一个可交付的小版本。 每一个迭代周期内,对于编码和测试也可以进行多次迭代。 45.“混沌”法则: 需求持续的不平衡:网络经济的运动总是处在“混沌”变化之中, 快速的变化,即便有害,对于网络经济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搅动”,另一方面,是更可能印度神湿婆神、破坏创造性的军队和创世纪。 “混沌”在颠覆了既有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又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平台,迎接创新与新生。 它是一种“混合的创新”,孕育于混沌之中。 46.极致法则: 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极致服务即营销。 需要在某一方面做到最好或是独一无二,但必须要打动消费者。 47.简约法则: 专注,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 48.达维多定律: 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 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 49.2秒定律: 视频加载时间每长1秒,就会有约6%的网民放弃观看。 所以现在网页加载时间能否控制在2秒以内是一个关键,如果加载时间超过2秒,很大一部分网民将不会愿意等待,而是直接关闭网页。 50.短命菊法则: 移动互联网市场中,速度同样变得极其重要,各种APP都像是一棵棵短命菊,在极短时间内就以病毒方式取得成功,然而也有数以万计的APP们,都已经销声匿迹或走向死亡的路上。 51.丛林法则: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 52.二八法则: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53.5小时原则: 本杰明·富兰克林成年以后,每天都会专门抽出一个小时用来学习,每个工作日一个小时,从周一到周五。 54.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55.鲶鱼效应: 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 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56.颠覆定律: 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变革是渐进的,而科技的发展是指数式的。 科技发展造就了巨大的变革可能性,而实际体制取得的变革落后于此,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意外、激进、无计划的转型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激增。 57.诺维格定律: 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以后,将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 58.基因决定定律: 一家在某一个领域特别成功的公司,已经特别适应用当前的市场了,其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已经像基因一样根植到这个公司的文化里去了。 即使当开拓新领域时,会不自觉的用原来的做事方法,思维方式去应对新市场。 59.安迪-比尔定律: 是对IT产业中软件和硬件升级换代关系的一个概括。 原话是 “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么,比尔拿走什么。 )”安迪指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指微软前任CEO比尔·盖茨,这句话的意思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软件消耗掉了。 60.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是Google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IT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对于所有的IT公司来讲,都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IT公司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以前一半的收入。 反摩尔定律逼着所有的硬件设备公司必须赶上摩尔定律所规定的更新速度,而所有的硬件和设备生产厂活得都是非常辛苦的。 61.物以多为贵法则: 在网络经济时代,生产或是复制物品的成本很低廉,宝贵的是广布的关系、平台的成型和标准的建立,这由窗口操作系统、传真机、TCP/IP协议等例子中可以看出,平台上的资源越多,平台越有价值。 62.不值得定律: 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这样的人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63.马太效应: 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64.唯快不破法则: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快。 65.跷跷板定律: 要让对方高一些,就必须使自己低一些,要让自己高一些,就必须使对方低一些,这就是在人类行为意识领域占举足轻重作用的“跷跷板定律”。 竞争双方,出现“你高我低,或我高你低”的现象,就是“跷跷板效应”;竞争双方,为“抬高自己而压低对手”的现象,就是“跷跷板原理”。 66.破窗效应: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67.奥卡姆剃刀定理: 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68.菲茨定律: 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69.7±2法则: 人的短时记忆能力的广度为7±2个信息块。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底部导航模块,从未超过5个模块,所有的内容区块展示也从未超过5;我们的电话号码也是7位数字,不会超过9位数字或者小于5位数字。 70.泰思勒定律(复杂性守恒定律): 每一个过程都有其固有的复杂性,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就不能再简化了,你只能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除了现在很多产品使用“查看更多”、“查看全部”、“查看详情”之类的文字,将更多的内容从用户的操作范围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以外。 71.席克定律: 让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Don’t make methink!72.价格永恒降低定律: 在网络经济中,有几个特殊的现象: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无中间人的抽成,网上所有商品的价格透明,很容易货比三家,开公司的成本降低。 前面曾提到“物以多为贵”,越多人使用一个产品和服务,它的价值才能越高,那么,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很多很好的产品和服务开始降价甚至是免费。 73.连接定律: 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延长人类大脑与互联网的接驳的时间,从台式机到笔记本计算机,再到手机等移动设备表明这一规律正在发生作用。 沿着这一规律的提示,我们可以描绘出一条完整互联网连接进化路径。 74.逆向定价法则: 这种定价方法主要不是考虑产品成本,而重点考虑需求状况。 依据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最终销售价格,逆向推算出中间商的批发价和生产企业的出厂价格。 75.充裕法则: 节点越多,网络的体价值就越高。 数学家已经证明,一个网络的价值与是其节点数量成平方比。 换句话说,网络中的节点数按照算术法则提升,而网络的价值则按照指数法则提升。 76.指数价值法则: 成功是非线性的,与今日的巨大成功相比,微软公司创业前十年的利润可以忽略不计,它的轰轰烈烈的上升是在1985年左右,但是微软自此就进入了爆炸式的发展轨迹。 77.引爆法则: 引爆点威力无穷,根据流行病学理论,引爆点存在并出现于当一种地方病因为感染了足够多的宿主而成为流行病时,此后,传染之力就会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在生物学上,致命疾病的引爆点往往都是相当高的,而在技术领域,即便受感染、影响的个体数量不多,亦有可能发生引爆效应。 78.渐增回报法则: 价值在圈子成员中间实现爆炸,价值爆炸又吸引进更多的成员,从而实现混合的、递增的价值回报。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能够更简洁地表达这个法则:付出者,必有回报。 79.忠诚法则: 网络的突出特征在于它没有明显的中心和边界,在信息时代,忠诚法则唯一要求你关注的就是:你是否在网络中。 80.退化法则: 一个成熟领域突然之间的土崩瓦解会像一个新领域的突然出现一样自然, 在网络经济中,能够于巅峰时期放弃一件产品、职业或行业,需要非凡的能力。 81.混沌法则: 网络经济的运动总是处在混沌变化之中, 快速的变化,即便有害,对于网络经济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混沌在颠覆了既有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又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平台,迎接创新与新生。 它是一种混合的创新,孕育于混沌之中。 82.无效法则: 在网络经济时代,生产力不再是我们的瓶颈, 我们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将主要受制于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将不再用来寻找最佳方案,而是要致力于发现并抓住新的机会。 用德鲁克的话说就是:把问题丢在一边,去寻找新的机会吧。 83.羊群效应: 又叫从众效应,是非理性的跟风行为。 84.手表效应: 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帮人准确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 85.木桶定律: 只有找到自己的短板,补齐短板,才能够不断进步、取得成就。 86.蘑菇定律: 想要改变环境,必须先适应环境。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 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87.流量池思维: 可以多次使用一次营销带来的流量。 有了流量池储存流量。 我们就可以随时和流量池的对象做有效沟通。 88.大数据思维: 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你的用户是每个人。 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三个颠覆性观念转变:是全部数据,而不是随机采样;是大体方向,而不是精确制导;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爆红的小红书为了让用户买买买,都做了哪些事?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步成熟,BAT三大巨头三足鼎立,再加上资本寒冬来袭,很多创业公司都举步维艰。 但在这种情况下,小红书APP去年火遍了大江南北,引得无数妹子争相拥有,今年3月更是拿下1亿美元C轮投资,进军“独角兽俱乐部”。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它从“海淘版知乎”进军跨境电商,并在国内移动跨境电商APP类目排行榜上占据第一,7月日均活跃用户达148万。 小红书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它有什么样的魅力?从用户需求挖掘、产品分析、产品运营、产品团队,给小红书来个大解剖,最后再聊聊小红书的挑战与发展。

目录:

1. 拨开云雾,寻找用户的痛点(需求挖掘)

2. 小红书的产品进化论(产品分析)

3.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小步快跑(产品运营)

4. 小红书背后的大团队(产品团队)

5. 风口浪尖,小红书走向哪里(挑战与发展)

一、拨开云雾,寻找用户的痛点

1.1现象:境外购物热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中产阶级不断扩大,消费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要求。 但国内整体产品品质和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且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随着出境政策的开放,出现了留学潮,境外旅游热,人们的国际视野得以扩大。

大家发现国外商品不仅品质优良、设计新颖,同样的品牌国内国外价格差了一截,随即开始关注国际消费品。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消费者对境外购物热情持续高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2问题:境外购物难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境外购物难”,也是迫切需要被满足的需求

1.3切入点:

小红书初期选择了从解决用户“难选择”的问题切入,这是看似并非核心的切入点。 然而正是这个切入点,让小红在这场跨境之争中打了一个漂亮的侧翼战。

周鸿祎在《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提到:在体验经济时代,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巨头们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处着眼切入市场,通过快速地、持续地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从而达到颠覆市场格局的目标,这种持续不断的创新就叫微创新。 小红书很好的诠释了这段话。

1.4小红书的用户是谁?

1.4.1用户分析

采集时间:2016年10月18日

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小红书的女性用户高达87%,超一线、一线城市用户超过60%,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 另据小红书CEO毛文超透露,小红书的用户年龄集中分布在18到30岁之间,职业分布包括大城市白领、公务员,以及留学生。 女性用户天生对购物、对时尚话题无法抗拒,优质的购物分享,很容易就形成自发的传播。

而超一线、一线城市的女性用户具有收入较高、高审美、高要求这些特点。 85后的人群对互联网依赖度更高,他们对新事物敏感、愿意尝试。 留学生们具有国际视野、主见较强、有优越感,他们追求优生活,也很乐于分享,是笔记生产的主力军。 此外在小红书的用户中,“辣妈”也是典型用户之一,她们对母婴用品有大量需求。

1.4.2用户画像

陈雅琪Charlene | 27岁 | 处女座 | 坐标北京

温哥华海归留学生 | 珠宝设计专业 | 独立珠宝设计师

爱好:时尚、瑜伽、摄影、旅行

基本属性:父亲是企业家,母亲协助父亲管理公司。 身边有很多留学生朋友、同学。 在北京开了自己的个人珠宝定制工作室。 常常在网上PO自己的珠宝设计作品,时尚搭配、旅行照片。 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有自主的审美意识。 性格大方,情商较高,懂礼貌,有见地。 但时不时会太纠结或对自己要求过高导致小抑郁。 有轻微的洁癖,细节控。

购物习惯:平时逛得起大商场,时不时也会去搜淘宝。 对于奢侈品有自己的见解,也会买一些设计师款,喜欢简约时尚有点小设计感的服装。 因为工作关系,每1-2个月会飞到深圳或广州,因此总会顺道去香港购物,每次都会打扫特扫。 也会去海淘购物,偶尔托国外的朋友帮忙买一些限量的产品。

常用APP:微信、微博、淘宝、Instagram、Lofter

王文姗 | 30岁 | 巨蟹座 | 坐标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 | 法律专业 | 外企法务

爱好:书籍、电影、运动、美食

基本属性: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退休教师,在上海定居。 丈夫从事外贸生意,结婚3年,男宝宝1岁零1个月。 性格虽然偏内敛,但是做事很有分寸,细致谨慎。 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上井井有条。 自从怀孕以来,就疯狂补充育儿经,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和营养健康。

购物习惯:购物较为理性,注重品质感,喜欢优雅简约的风格。 逛商场、购物中心往往是和闺蜜一起,平时线上购物会偏向选择比较大的电商平台。 自从宝宝出生后,购物频率大大增加,由于没法经常出国或去香港,所以会海淘一些宝宝用品。 老公偶尔去深圳出差时,就将列好的常规物品清单交给他采购,当然对男人购物上期待不能太高。

常用APP:宝宝树、豆瓣、天猫、微博、微信、淘宝

1.4.3小红书的应用场景

有明确的购物目标时,可以在小红书搜索产品的笔记,获取产品的评价、性能、用法等,从而促进用户在小红书购买。 用户在境外购买了服装、化妆品、配饰等,可以用小红书编辑图片、标签,进行分享,在获得其他用户认可的同时无形间增加了用户粘性。 在出境游之前,用户可以在上面搜索相关的笔记,获取购物攻略,制定购物清单。

二、小红书的产品进化论

2.1产品模式的进化

2.1.1小红书概述与定位

小红书从创业初期到现在,也经历了许多改变和转换。 目前小红书已从海外购物分享社区,转型成为了社区型跨境电商。 这个转变也意味着小红书开始了商业变现。 它的口号是“找到全世界的好东西”,关注于如何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

其目前的定位比较明确,以社区为基础,借助大量用户的积累和数据沉淀,精选产品,打造“爆款”,成为新一代社区电商。

2.1.2从网页版到重点放在移动端

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09年开始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超过60%,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也将进一步增加。 2013年创业初期毛文超曾以PDF购物攻略的形式在PC端试水,虽然反响不错,但却遭到投资人泼冷水,觉得这个产品不够“Sexy”,提醒其已经进入移动时代,随后毛文超才将重点放在了移动端。

2.1.3从PGC式的单向输出购物攻略到UGC式的海外购物分享社区

传统的时尚杂志、导购网站大都在做PGC式的单向输出内容。 然而据研究表明,移动用户的需求悄悄在升级,新生代渴望参与、渴望表达并被认同。

小红书的分享属性能够满足新生代对社交的新需求,她们乐于分享配饰、化妆、搭配心得,希望与人交流并受到关注,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 与此同时内容、社区与用户相互交织,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从PGC到UGC模式的确立,不仅减少了内容编辑的工作量,用户生产的内容也为日后商业转化提供了极大的参照。

2.1.4从海外购物分享社区到社区型跨境电商

● 社区社群双向共生建立壁垒

摘取一个网上的例子:你买了某手机,然后你进入某某手机社区,此时你跟其他的用户的唯一关系和连接点只是你们共同购买了此款手机,这一群购买了同一款手机的人组成了社区;而有一群人喜欢看电影,便组成电影群组,讨论点评电影。 由此可以发现社区是弱关系,但传播较快,空间大;而社群是强关系,归属感更强,用户更活跃,互动频率更高,UGC输出质量更高更多,但传播慢。

而小红书的缔结点在于给喜欢海外购物的人群提供了一个社区平台。 这些人首先是因为兴趣连接,基于自发性的连接使得用户有更高的参与度,更活跃且互动频繁。 而购物的话题点很多,可以衍生出兴趣侧重于美妆、搭配、美发等各类不一样的强关系社群。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点和长处,于是建立起一种网状交织的社群关系。 这样社区社群双向共生的模式,为小红书建立起了很好的壁垒。

● 基于信任为核心的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是指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聚集在一起交流、协作、影响,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和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 而其核心其实在于信任感。

早期小红书采用UGC的购物分享方式,由于用户间没有直接的利益相关,使得分享内容的信任价值更高。 其将消费者在购物环节中比较敏感的购物推荐交给了消费者自己。

这些大量自发的分享内容,为小红书对用户需求采集提供了海量的样本。 于是小红书回到“境外购物难”的需求原点,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融入了跨境电商的模块,同时也实现了商业转化。

2.2仔细看看现在的小红书

2.2.1产品结构

闭环结构

信息结构在这里包含了产品功能和产品内容。 高度抽象化后的小红书其实就如上图所示,它像一个粘合剂一样把购物中相关的几个环节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结构。

流程图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上图所示,能够展示出用户的使用流程。 这种闭环的结构使得其具有反馈性、持续性、难以击破的优势,但如果有一个环节被击破也将难以修复。

2.2.2产品框架

小红书APP前端示意图

小红书APP页面

以上是小红书APP前端示意图和APP页面。 其中首页和发现页面都是用户的笔记分享,就目前而言,页面布局无论是内容或功能上都还是以购物分享为重点。 虽然页面布局侧重点不在电商模块,但大量购物笔记的诱惑下,反而能勾起用户强烈的购物欲。 而且在笔记的某些产品标签之下可以引导到商品购买页面,是无数个隐形的导航。

2.2.3视觉与交互

界面设计上颜色风格基本与品牌定位相符,但色彩搭配的方式略显单一。 五个页面设计都比较平白,对于信息的主次引导有所欠缺,页面整体之间欠缺节奏感,视觉图标不够有特点。 字体层次太多或太乱,另外用词可以更考究。 存在一些BUG,偶尔会闪退。 在交互指引上,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用户完成一些任务的过程不够顺畅。 限于篇幅原因,举几个例子说明。

三、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小步快跑

3.1运营模式

3.1.1产品迭代

数据统计自App Store采集时间:2016年10月18日

上图选取了小红书16年在ISO版本的更新记录,其更新比较频繁,月均1次以上,以轻量式优化的方式,不断快速迭代。 一方面可以看出小红书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另一方面海量的用户也为其提供了很多优化参考数据。

查看了小红书上线以来不同时间的各个版本,目前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以旅游购物攻略为主的初创期、融入“福利社”(电商)的调整期、完成社区跨境电商的蜕变期,可以看出其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优化改进。

另外早期小红书一直潜伏在APP旅游类目,也设定过生活类目,到现在的购物类目,无论其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都或多或少规避了被扼杀在摇篮中的风险,大概那时候的电商的巨头们不会认为一个购物旅游攻略会成为他们造成很大的威胁吧。 目前小红书已经在移动跨境电商类目位居第一,且其月活跃人数比第二名高出一倍。

采集时间:2016年10月18日

3.1.2内容运营

随着用户生产的笔记越来越多,小红书将优质内容整理成了热门话题、品质生活、全球购物、热门专辑几个专栏,便于用户查看相关内容;此外小红书的长笔记栏目,每天发布一篇主题文章,其中会融入用户的笔记,使得用户内容价值扩大,让用户有参与感。

标签是小红书的一大亮点,其通过对标签的管理,将内容进行了结构化,便于搜索;购买页面对产品进行分类,一目了然;图文编辑器功能比较齐全,可以很好地辅助用户生产更优质的图文笔记;对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广告横流。

优化建议:用户生产的内容会不断扩大,为避免用户产生信息疲劳和迷失,需进一步管理分类。 很多长笔记中除了购物分享,还会掺入个人生活描述,用户只能点入笔记并通读全文才能获取购物信息,不够直观。

可以在编辑器中加入非强制性的产品评分功能。 在购物页面,显示产品主要共性评分,可以直观对比不同产品,帮助用户快速找到合适的产品。 发现页面整理了几个优质笔记栏目,但下拉式的结构对下面的内容模块有遮挡;或许增加一个二级导航作为辅助,用户可以快速抵达专栏。

由于用户笔记标签都是自己设置,分类繁琐,笔记只能通过搜索来筛选;或许在笔记编辑的时候,可以给用户提供类目选择,不仅方便内容的分类管理,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筛选不同内容。 目前笔记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展示形式还可以拓展小视屏,让内容更加丰富。

3.1.3用户运营

● 用户可以通过通讯录、微博、微信发现好友或系统推荐好友,避免用户的陌生感;

● 积极引导新用户发笔记,发表笔记后有积极的反馈,并给出建议;

● 去中心化的玩法,鼓励用户发表自己的声音,让用户之间互动和参与度都更高;

● 产品页面实时显示用户购买的地点时间,提升用户购物欲和信任值;

● 线下不定期邀请用户参与时尚活动,调动了用户积极性。

目前小红书的用户量已经比较可观,下一步主要活跃用户和提升用户粘性。 定时策划一些有趣味的线上线下活动让用户参与,活动可以形成常规化,变成社区特有的文化或仪式。

3.2市场推广

3.2.1冷启动

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具有留学生身份背景,他所处的群体就是小红书的用户群体。 因此在初期用户的挖掘上创始人也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另外通过邀请大量KOL营造优质社区内容,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引导流量。 同时自主编辑大量的优质内容,吸引用户。 而当时的语境下,境外购物大热,得以迅速的积累了一批种子用户。

3.2.2口碑营销

小红书上线3个月之内,用户全靠毛文超与团队在网上推广获取。 攻略被一部分用户熟悉之后,用户的口口相传和各种热情洋溢的留言扩大了小红书的影响力。 毛文超说:”我们小红书福利社最早一批的核心用户,在我看来,是85后、90后这样一代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意见领袖。

因为我们最早提供的是一个海外购物攻略。 相信在座很多人都会出国旅游,而购物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是整个中国的大环境。 事实上,你们都是这方面的意见领袖。 所以我们小红书很快积累了这样一批用户,并开始发酵。 ”

3.2.3事件营销

● 《胡歌和小红书的三天三夜》

2016年4月小红书即将三周年,策划了《胡歌和小红书的三天三夜》系列活动。 小红书通过将胡歌打造为一个“普通用户”,跟着小红书的笔记寻找好东西,营造了非常真实、清晰的使用场景,代入感很强。 小红书品牌团队认为小红书是一个真实的社区,和真实的人打交道,拿到真实的信息,去做真实的事。

因此广告片坚持的要呈现“真实感”。 在打造社区品牌的概念上,小红书采取了更加立体化的传播方式。 在《奔跑吧兄弟》的中插以及部分出租车背后的电子屏广告位。 而在微博上更是各种吊粉丝胃口、撩粉丝,吸引大片胡歌粉围观互动。

另外在其官方公众号上,专门设立了胡歌一栏,包含了活动的视频、胡歌语音回复、照片,整个活动更加鲜活人性,让明星影响最大化,并延续影响。

● 小鲜肉送快递

在这个美男鲜肉霸屏的时代,小红书在2015年6月周年庆中开启了“小鲜肉快递”活动。 一个个外国鲜肉裸模,看得脸红心跳,“吸睛”之余,话题十足。 同时,这给用户带来非常惊喜的体验,会自发形成传播。 小红书特别设计的红色快递盒在视觉上强化了品牌,其相当惹眼,试想在办公室收到这样的快递盒的时候,别的同事也会忍不住过来问吧。

此外小红书还在2015年圣诞节前夕推出过系列活动“红色星期五”、“红色大巴车”、“小红书全球大赏”,为圣诞节促销做足了戏码。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好玩、有趣、高颜值、大胆而不落俗、场景化、视觉强烈的特点。

这种对话方式既是基于小红书的用户,也是小红书品牌的价值输出。 人格化的品牌输出,大概是希望用户在使用小红书的时候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而是鲜活的人与人的连接。

纵观这几次大型活动,小红书团队无论在时间节点的选取,还是主题的策划上都“心机满满”。

当产品逐步完善,小红书突出其购物功能推出“小鲜肉送快递”活动,进一步扩大用户认知;接下来圣诞节前夕,抓住机会,做年终大促,获得大笔营收;三周年庆时,借助明星效应,上演“躲猫猫”的戏码,再次扩大品牌影响力;而其B、C轮的融资恰好落在这三次大型活动之间。

3.3竞品分析

这部分主要围绕同行业竞品做宏观分析和数据对比分析,竞品选取了网易考拉海购、洋码头、达令全球好货。

上图是小红书和几个竞品之间的宏观对比分析,2015年上线的网易考拉背靠雄厚的资源和自身媒体基因快速上窜;洋码头的个性化较强,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达令侧重新颖个性潮品,价格不高。 总体来说网易考拉、洋码头的威胁较大,达令的消费群体和小红书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采集时间:2016年10月18日

以上数据表明,小红书在移动跨境购物类目中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用户量较为庞大。 虽然日均活跃人数、日均启动次数、日均使用时长都排在第一位,但这是基于其用户基数较大。

而从人均单日启动次数和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来看,小红书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用户活跃和粘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男女性比重看,都是女性用户偏多,小红书的女性用户占比更是高达87%,这对拓展业务范围也有一定限制。

四、小红书背后的大团队

4.1团队介绍

小红书由毛文超和瞿芳创办于2013年6月。 由小红书的官方介绍,可以看出目前其团队实力逐步增强扩大,几位高层负责人基本拥有留学背景。 CEO毛文超拥有管理咨询和私募投资经验且曾在美国留学,相信这些经历使得他更好的理解用户和市场,为小红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经营策略,也为公司后期的融资奠定了基础。

小红书的公司文化气氛比较开放,办公环境也很不错。 其坚持以用户数据为向导,不断积极优化用户体验。

4.2融资情况

4.3合作伙伴

因为拥有大量用户数据作为参考,所以小红书在品牌合作上拥有更多主动权,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出发,开创了全新的C2B的口碑营销模式,即用户数据决定卖家的商品选择。 目前小红书与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Blackmores、日本化妆品排行榜@cosme美容大赏、日本药妆店集团麒麟堂、松下电器、虎牌、卡西欧等多个品牌和贸易商达成了战略合作。

五、风口浪尖,小红书走向哪里?

5.1硬币总有两面,小红书的优与劣

先说说小红书的优势,经过前面的分析,其优势也比较明了了。 其初期的购物分享社区模式,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信任度,形成天然的壁垒;UGC的方式,为其提供了大量用户数据,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向导选择产品,是全新的C2B模式。

基于大量用户,又有了大量用户数据,小红书在品牌合作上有了更多主动权;此外,小红书在郑州和深圳保税区拥有自营仓库,仓库面积在全国跨境电商中排名第二,可以有效缩短从下单到收货的时间。

接下来说说其劣势,用户数据虽然为选品提供了参照,但通过这种方式选品,其品类和数目会受到限制,导致货品不够丰富,可选择性不强;另外人群特性比较强,对于业务的拓展会造成一定的限制;再者由于小红书的购物分享社区性质,会导致许多商家为推广自身产品,在小红书发布软广告,长久必然会影响用户体验。

5.2总有困难,总有瓶颈

小红书稳步发展至今,接下来要面临进一步盈利的问题,平衡用户体验和实现商业目标是一大挑战;随着用户的增长和电商的建立,对整体的运营要求会更高;在产品上如果一直采用自营选品的方式,产品品类和数量问题难以解决,但如果开放平台,对于产品品质又会难以把控。

5.3生命不息,奋斗不能停

小红书要进一步盈利,必须结合更多元化的盈利方式。 一方面通过数据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如提供个人定制化形象管理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产业的合作,小红书起源于跨境旅游,开拓旅游方向也是颇有优势。

面对多元的模式,小红书要加强自身的内容运营,PGC的内容要强化、增加丰富度,UGC的内容要加大维护、拓展其价值;而电商方向的运营还略显薄弱,对于商品的整合及服务都需要加强。 对于自营还是开放平台,外界多次向小红书高层提问。 但就目前而言,还不是开放平台的时机,如果因为开放平台导致用户体验变差,那会得不偿失,应该继续深耕用户体验。

跨境电商的商品质量和真假问题一直此起彼伏,在这方面不仅要加强管理,还要通过透明化的流程让用户真正放心。 随着跨境电商市场的逐步成形,未来的竞争将会是供应链整合之争,作为没有先天基因的小红书,需要大力强化上游供应链。

百度公司的成长历程是什么

网络由弱变强的成长历程网络, 历程, 成长网络, 历程, 成长1999年底,当纳斯达克指数从2500点跃升至3000点,又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冲至4000点,31岁的李彦宏正在给自己筹备中的公司起名字。 他已在美国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工作3年,但他想到的是Infoseek的竞争对手Inktomi。 忘了在哪里看过,Inktomi一词为印第安语,意为“智慧的蜘蛛”。 李推想:如果一个出自印第安语的品牌可以被美国用户认同,那么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公司变成一家世界级公司,给它起一个源于古代中国的名字也是没问题的。 于是,在1990年代末,中国网络公司普遍采用Sohoo、Ctrip、eLong等中英夹杂的品牌时,他从宋词中选取了“网络”二字。 在之后的8年里,李彦宏对外进行过无数次“网络”一词的解读,但他从未谈及与Inktomi的渊源以及隐含着的国际化梦想。 这的确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引得共鸣的想法。 2002年起,李彦宏每年都会在公司董事会上提出国际化设想,屡遭否定。 即使到了2006年底,网络在中国的成功已经难以撼动,当它宣布进军日本时,仍被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揶揄说:“他们听华尔街的声音太多了,可能觉得这样能更快赚钱。 ” 对于此类质疑,李彦宏有一个直截了当的反问:“为什么没有人质疑美国公司说:美国市场那么大,你为什么还要做美国以外的市场?”2007年11月中旬,极少接受采访的李对《环球企业家》说:“15年之后,网络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是来自中国之外的。 ” 虽然年近不惑,但李毫无中年发福的迹象,而他的面孔也仿佛比真实年龄要年轻10岁。 与他同一时期创业的人们,已有不少开始将精力分散到投资及享受生活上,李还从未扮演过天使投资人的角色。 平日里,他用着一个1980年代常见的带盖陶瓷茶杯,要在办公区穿行数十步,去到公用饮水机处打水。 他或许是2000年那一拨“知识英雄”里最不为人熟悉的。 上市之前,李很少作秀,上市后,外界热情关注其快速增长的财富,他更不愿将自己塑造成“一夜暴富”的代表。 一名已经离开网络的创业元老说李是那种“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人”。 很长时间以来,他被打上了太多标签:内向、低调、专注、谨慎——在色彩丰富的网络业,李的个性太传统,仿佛是从管理著作中走出来的“沉静型领导”。 而李彦宏和网络的故事,则被简单概括为一次专注的胜利:这个学习图书情报专业,在美国第一波网络大潮时就职于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的搜索技术信徒,以极大的坚持迎来了科技产业的一个“范式变迁”(paradigmshift)。 这些评判并不算错,但多少掩藏了李的另外一些侧面。 比如,外面看来,李彦宏的人生过渡很平滑,从创业之初就不缺资金,又有Overture和Google这样的同行开拓、试错,于是网络总是步子很顺。 长久以来,人们无从知晓,李彦宏的国际化本能,以及在互联网这个讲求随机应变的行业里浸淫了11年,他还会试着以15年为时间框架进行思考。 人们更难知悉,上市以来,李彦宏究竟在想什么,他有何改变。 双重角色 试图了解现在的李彦宏,你必须首先认识“李彦宏1.0”(或者说,“李彦宏beta”)。 “李彦宏的一个优点,是他比较沉得住气。 决策时比较冷静,平时不太受外界诱惑”,曾率领3721与网络竞争数年的周鸿说。 在中国互联网业,周鸿堪称快和强势的代表,但至少在搜索引擎这场竞争中,他自认为输给了李。 在他看来,除去运气因素,李的决策看起来更慢也更理性,的确影响了网络的命运。 除了在搜索产品上的竞争,周还与李彦宏有过两次资本层面的擦肩而过。 一次是2003年时,3721与网络几乎合并,另一次是两家公司分别与雅虎谈收购事宜。 李彦宏会和3721、雅虎交涉,似乎说明就像所有创业者一样,他也曾对网络的独立发展产生过些许疑虑,但结果是,他不止一次地将这种恐惧控制住了。 随着3721售予雅虎,网络进入了一个竞争阻力渐弱的阶段。 周所提到的沉稳、平静,是李在绝大多数时刻扮演的角色。 1999年李彦宏和徐勇创立网络时,就刻意打造一家具有硅谷气质的企业:招募一流人才、建立平等沟通的气氛、容忍失败(请于查看本刊2006年12月号文章《出网络记》)。 比如其技术骨干王梦秋在进入网络之时,对公司的最大感受是大家说话都非常直接坦率,“说一件事情不用从天气谈起”。 与此相对应的,多数时候,李彦宏和徐勇都并非强势的干预者,也因此,在行业内,网络通常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市场变化的公司。 如果李彦宏只是如此沉静、务实,网络就很难完成战略上的跃进——除非李设定的方向始终是正确的,当然,永远正确也就意味着少承担风险。 而这种“务实”又是李彦宏所反对的。 他说自己的风格是:“在大的决策上,我敢于冒进,但在执行层面务实,有很多备选方案。 ” 因此,常为外界忽视的是,李懂得如何在必要时,切换到铁腕的模式。 关于李的“阶段性强势”,最恰当的说明是2002年的“闪电计划”。 这个几乎决定了网络命运的大动作,一直很少被外界充分谈论。 2001年9月,李力主网络结束此前将搜索技术提供给各大门户的运作模式,在拥有中国80%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终止与门户合作,并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和竞价排名。 李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在中国互联网的冬天,各家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这让他感觉不佳。 一个必须强调的细节是,一向谨慎的李彦宏这次变招,也因为他看到了美国的Overture推出的竞价排名——业内人士回忆,网络对此事反应之快,甚至超过身在美国市场的雅虎。 “我辞去原来的工作,放弃那么多股票期权,并不是要做一个平庸的公司,可以活下去就行了,”李曾说,“每次我跟投资人讲的时候,都是说你要往前看,看一年以后两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甚至三年五年后是什么样子。 ” 由此,网络主动成为了Google的直接竞争对手。 而且,是一个当时看起来明显落后的对手。 2002年3月,李把公司的十余名骨干召集起来,说出了一个可谓激进的想法:9个月内,将网络的日访问页面提升十倍,并在页面反应速率和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越Google。 为此,他要求这些上班时间并不固定的工程师,每周两次在早9点召开例会。 动员会结束后,工程师们直接去购买了床垫,堆在会议室。 之后的九个月里,网络的团队以“快、准、全、新”为目标,每周维持两三项重大改进上线,最终在当年底,确保六成技术指标超越了Google。 可以说,这一年中,李从方向制定者变成产品经理,奠定了日后网络的成长曲线,以及在2005年8月的顺利IPO。 喜与悲 随着2005年8月5日网络的IPO,李彦宏的一种生活结束了。 外界所看到的,是网络首日股价上涨353.85%,以及接下来11个季度收入翻倍。 但还有更多外界不太容易感受到的变化。 比如,直到网络上市时,多数人还将它视为“中国的Google”,而Google正式进军中国也的确让网络严阵以待,但接下来的市场表现让人们倾向于相信,至少在几年内,网络的地位已经很难被任何外界力量撼动了——网络进入了没有明确对手的阶段。 但李彦宏没法停下来。 当《环球企业家》问他最近在想什么,他的回答是:“很多时候,一个领域、一些新的公司起来,不是因为这个新的公司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儿,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老的公司犯了错误,它有一些很重要的方面没有顾及到。 ” 2006年以来,他开始对外界表达一种忧虑:中国在网民数量和GDP都已超过英国,但中国的搜索广告市场不过4亿美元规模,大概是英国的1/5。 “媒体上报道中文的搜索量很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 这么大一个搜索量的情况下,整个付费搜索市场这么小,实际上意味着大量的搜索量被浪费掉了”,李说,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不够成熟,让他颇有沮丧感。 这的确像一个两难困境。 网络诚然需要专注,但略显无奈的是,它的利润比那些成立不久的网游公司还少。 2007年第三季度,网络的净利润为1.817亿元人民币,而2006年才进入市场的巨人网络,靠《征途》一款游戏就在这个季度获得了2.9亿元的净利润。 而且,似乎专注开发搜索相关产品,也很难给网络带来另一根利润支柱:Google将广告嵌入联盟网站的AdSense技术为其带来约40%的收入,但李彦宏觉得,如果流量质量更好的还有大量搜索行为没有被匹配好广告,现在去“大力开发网站联盟的流量价值,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都是一个问题”。 而让业界称羡的网络的高股价,也有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 就像军事家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比完全的胜利更能促进军队的颓废了。 ” 网络上市之初,已经有一些创业元老陆续离开,其中包括CTO刘建国、首席架构师周利民、大搜索部高级经理谌振宇等人。 对于留下来的员工,网络也需要给出一个解释:员工的努力,与网络一年间从100美元变成400美元的股价表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向相关的? 至少在外界,关于网络执行力的担忧逐渐多了起来:网络上一款轰动产品,还是2003年的贴吧。 而它那款传闻中在2007年初就将面世的即时通讯软件,外界仍未见踪影。 “网络本身的机制在大方向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李彦宏说。 但当被问及什么是潜在风险,他的答案是:“细节的东西,如果要说的话,那就很多了。 如果往比较负面说的话,可以说是危机重重。 ”“国际化就是本土化” 不难理解国际化对于李彦宏是怎样的一张牌。 李将进军日本定义为对网络核心竞争力的一次测试: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否在国外也有效?在目前网络的增长态势和股价势头下,这种测试的成本不高,但收效却可能是双倍的:既实现了收入增长,又在公司内重新营造起创业气氛。 但问题是:网络靠什么国际化? 免费的互联网服务,注定了网络不可能像绝大多数中国公司国际化一样,以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作竞争优势。 如果靠服务质量,网络能在哪个发达国家闯出名堂? 英语国家被首先排除:与Google在全球针锋相对仍显太早。 近邻市场里,韩国也并非一个合适的选择。 2003年,李彦宏考察过一次韩国市场,那里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都是当地公司,“我们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成功”。 好消息是,经济规模五六倍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日本,似乎仍有机会。 在日本领先的搜索公司是雅虎和Google——两家网络异常熟悉的竞争对手——最近几年,Google份额大幅上涨,也说明这个市场并不排外,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而且,李能够感觉到市场需求。 2006年,他在日本曾雇用日本一家互联网咨询公司一起调研竞争对手的产品。 当李彦宏指着Google日本的页面上“Iamfeelinglucky”的按钮问该咨询公司人员:“这个按钮有什么作用”,对方给不出答案。 这坚定了李的一个判断:即使Google仍没有做到针对日本网民定向设计产品。 而雅虎的搜索技术在美国,纵使孙正义的日本雅虎团队足够熟悉当地需求,仍然是技术和用户体验脱离的“两张皮”的运作模式。 从网络的角度,需要经受考验的,是被李彦宏视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用户的了解和对市场的了解”。 接受本刊采访时,网络技术总监崔珊珊提到了当年网络上市时候的招股说明书,当时,为了表达网络对中国市场尤为了解,招股说明书的首页上是英文的“I”在中文中的38种表达法,比如“我”、“俺”、“鄙人”等等。 “这很容易形成误解,”崔珊珊说,“事实上,并不是仅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才能在中国市场做得好,那样的话我们将无法进军日本。 ” 2006年7月时,网络内部正式开始日文搜索引擎的研发。 这个团队并非专职,也几乎不懂日文,只是凭借中文搜索分词经验和一名翻译,就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从中文切词到日文切词之间的转化。 当可行性被验证之后,网络才在北京总部建立起专门的日文搜索研发团队。 除了日常开发之外,这个团队还需要跟着专门请来的日文教授进行日语学习,成绩定期考核,计入个人绩效之中。 整个2007年,除了将日文搜索上线,网络在日本最主要的工作是组建本土团队,并把当年网络的创业方式复制一次。 在日本,李彦宏的招聘要求是“日本人,对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有着深刻了解”,但是并不要求学历和工作经历,甚至不要求会中文或英文。 对于网络来说,这相当于找到了日本市场容易受到忽视的一群人——不会英文的日本人,在美国公司甚至本国公司都不会得到重用,但往往这群人中,能有“资深网民”。 除了技术人员,网络还招募了来自广告的专业人员,李解释说:“搜索引擎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媒体,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而广告公司的人,是比较容易能够理解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网站的发展的。 ” 但当被问及日本市场需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时,李彦宏和网络产品副总裁俞军均表示“不知道”:这需要由当地团队决定,他们只教授“方法论”。 正如人们常说的,国际化没有回头路。 李彦宏在心态上做好准备了吗? “你觉得我们需要有退路吗?”李反问。 立宪 无论网络的国际化能否立竿见影,网络都必须解答一个切实的问题:当公司收入翻倍,中高层的能力是否也能提升一倍? 2007年初,网络的员工约为3000名,到年底时,这个数字变成了6000。 想让员工保持创业时期的热情,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有老员工抱怨称,扩张策略放低了招聘门槛。 而新员工则不免因为没有期权而觉得收入相对偏少。 这些都是李彦宏已经思考一年的问题。 上市之后,李的角色也在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成长——他越来越不可能再去扮演产品经理,而需要不停留意“木桶”的哪一块板子有待补长。 有些事情是可以一眼看到的。 比如,网络的期权主要集中在前300名员工,怎么对后来的人才造成吸引?此外,网络早年最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让实习生像正常员工一样工作,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的职位培养接班人,但这是在一个人员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员工数量骤然翻倍呢? 2006年底,在网络效力了7年的CTO刘建国申请离职,李彦宏随后找到自己在Infoseek时的导师张以纬(),希望对方推荐相应的接替人选。 但张以纬跟李谈的,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网络更需要一套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 正如李一向的风格,他当时没有说什么,但几天后,他再次致电张以纬,直入主题:你来网络怎么样? 张当时正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但在李的邀请下,他飞到了北京,用5天时间,每天15个小时与网络的各个高层一对一面谈。 甚至他原本用于婉拒的说法——自己希望更多时间呆在美国——也被李彦宏接受了。 于是,2007年1月5日,张以纬正式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盟。 外界一度将这名Infoseek前CTO的加盟理解为网络即将进行技术架构革命,但张以纬对《环球企业家》否定了这种说法,他把自己的首要任务描述为“立宪”:“不去指导任何细节,而是找到一个组织结构,树立一个培养人才的机制。 ” 而他开始在网络的正式工作,仍是与员工密切交谈。 据张回忆,在数不清的面谈中,和他聊了五个小时以上的员工并不在少数。 每次在聊天的最后,他都会让每个人推荐下一个值得一谈的人。 几周下来,张以纬开始着眼于两个方面:技术部门员工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在网络,员工和团队的审评是按效率,如果产品做得快且质量稳定就能获得较高评级,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员工只能用加班来提高效率,从而忽略了产品架构的优化。 “我希望他们有时间多思考,而不是陷于加班的巨大压力之中。 ”张说。 在此考虑下,张以纬首先在技术部的每个分部门都建立了技术委员会,由工程师担当委员,负责审评员工产品以及评定员工的技术职称。 在审评标准中,增加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技术价值,即所开发产品的质量和架构,其对公司的价值及未来价值;其二是人力资源价值。 即在开发此项产品中工程师有没有提高。 此项改革实施之后,首先能使工程师在开发产品时更注重其内在结构,也能使技术委员会的工程师开阔视野,获得成长。 同时,张还试图建立更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此前,网络员工项目进展和技术考核都由“经理”评定,而张建议让技术委员会接手员工的技术考核。 另外,在上级员工的绩效评定中,也让他管理的下级员工参与打分。 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张以纬可以着手下一个棘手的项目:薪酬体系调整。 据说李彦宏有调整薪酬体系的想法久矣,但这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多。 首先,技术委员会对员工的考核保证了薪酬体系调整的客观性。 张随后确定调薪原则,比如根据每个人的潜力而不是现有能力给员工股票,这种潜力的评价,一方面基于技术委员会的考核,另一方面在于和该员工谈的过程中张以纬对其的判断。 据称,2007年,网络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已经比前一年涨了至少30%,其中有程序员的年薪达到了30万元。 专注? 在国际化开始的同时,网络已经走出了和Google不同的产品道路。 2005年以来,它先用贴吧、知道、百科、空间陆续构建了一个围绕着搜索展开的社区。 而在2007年,它又先后进入了C2C和新闻领域。 那个以往高度强调专注的李彦宏,已经难以保持专注了? 李彦宏说,他认为“网络产品的线索感还是非常强的”:“搜索这个词,含义已经有点窄了,因为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这个说法诚然不错,但外界需要知道,在搜索这个大概念下,网络有可能做什么?或可能不做什么?——对于中国互联网业的创业者,太早撞到网络并不是好消息。 但这个标准很难界定。 按照网络内部的说法,在考虑是否进行一项产品开发时,他们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用户是不是有需求?现有的产品是不是已经将用户需求满足得很好?网络来做这个的优势在哪里? 注意它们的排序:网络的优势被放在了第三个被考量的位置。 就C2C这款产品,有很多理由可以说明网络应该做它:C2C产品的本质是一个产品搜索;网络被搜索的关键词中,有很大部分是产品搜索。 但李彦宏关于它最直接的一个判断是:“C2C在中国只有很短的历史,目前做的公司还很少,这就意味着它一定是不完善的。 ” 如果一定要对网络的产品脉络进行总结,那或许应该是:在信息搜索的基础上,逐渐强化各种人的关联。 一个相对明显的趋势是,随着网络业的发展,互联网由以信息为中心变成以人为中心,人的角色在网上越来越清晰,从博客等以人为主体的产品的兴起便可见一斑。 早期,在网络贴吧中,为了使产品简洁、功能清晰,网络产品部门并不在其中加入签名档、头像等内容,而发现用户越来越多的“结识”欲望之后,网络推出了网络空间以及用关键词进行连接的交友产品。 在网络的产品人员看来,在交友和未来的IM战略中,网络的优势在于,点击每位用户个人描述中的关键词,便能找到有共同特点或兴趣之人——共同特征和共同兴趣是交友的重要基础,能解决现有IM工具无效沟通时间过多的问题。 如今,网络的产品经理甚至会为一款产品缺乏人际交互的品质而淡化一些功能。 在网络2006年推出的新产品网络空间之中,有刚加入网络的工程师提出建议,希望空间的相册能做成Flickr那样的图片交流社区。 产品部门的人用分析数据表示:在Flickr中,只有极少数的图片形成了交流,而大部分人只把它当成存储照片的空间,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图片社区,除了炫之外并不实用。 当然,一个大有诱惑的话题是:当网络不停进入其他领域,它会不会成为一个中国的微软?而当它进入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地盘,会不会让这个行业的重量级选手产生新的合纵连横? 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在整个行业都已意识到搜索引擎的战略地位时,重量级的选手总要在网络和Google之间做出选择。 很长时间以来,阿里巴巴始终是网络和Google的广告大客户,但当网络进入C2C领域,至少淘宝的广告投放就会不可避免的倾斜——没有人会甘于用自己的资金将对手养胖。 同样重要的是,马云和马化腾都有充足的资金,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时间与耐心,去打一场漫长的搜索战争。 至少目前看来,马化腾对韩国搜索公司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心得(请参见本期另一篇封面文章《后企鹅时代》)。 对于这些猜测,李彦宏说他在媒体上看到很多,但是在业界的交流中没有听到。 “难道像网络这样的公司,就不能去创新,不能去做一些新的东西了吗?”李反问。 他也回避了IM产品会不会明确给出挑战腾讯信号的问题,他说:“腾讯已经在用Google,这个对我们来说没有本质的影响。 ”

标签: 拓展了新的市场 业务版图扩大了一倍 某制造业企业通过社交媒体营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