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您的业务范围:海外谷歌推广的终极秘诀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9 0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企业需要超越国界才能获得增长。海外推广已成为拓展业务范围并触及全球受众的必要条件。其中,谷歌推广在全球市场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企业海外推广的首选渠道。

谷歌推广的优势

1. 全球覆盖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其覆盖范围遍及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触及超过 90% 的互联网用户。

2. 精准投放

谷歌推广提供各种定位选项,例如地理位置、语言、设备和兴趣,确保您的广告精准地触及目标受众。

3. 可衡量的结果

谷歌推广平台提供强大的分析工具,帮助您实时监控广告活动表现,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海外谷歌推广的秘诀

1. 市场调研和目标受众确定

在开始海外推广之前,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并确定目标受众至关重要。

2. 本地化内容和关键词研究

翻译您的广告内容和针对每个目标市场进行关键词研究,确保您的广告吸引当地受众并优化搜索排名。

3. 文化敏感性

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调整您的广告内容,以避免冒犯或误解。

4. 设置多语言广告系列

针对不同语言的目标受众创建多语言广告系列,以提高广告的影响力。

5. 本地化登录页面

为每个目标市场创建与广告内容相关的本地化登录页面,以提高转化率。

6. 本土化客户服务


google网站为什么成功

谷歌的十大真理,希望对你的作业有用。 1. 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创建伊始,Google 即以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为其中心任务。 虽然很多公司主张客户利益优先,但难以抗拒各种诱惑,往往会牺牲客户的少量利益来增加股东价值。 Google 的一贯态度是:如果所做的更改不会给网站访问者带来任何优势,则将坚定不移地予以拒绝:o 界面清晰易用;网页加载迅速;绝对不出售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位置。 o 在网站上刊登的广告应提供相关的内容,且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Google 始终秉持着用户第一的理念,因而从网上赢得了最忠诚的用户群体。 用户群体的增长并不是通过电视广告活动,而是通过用户的交口称颂来实现的。 2. 最好的方式是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Google 要做的就是搜索。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研发队伍之一,心无旁骛地攻克搜索问题,我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知道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通过持之以恒地对难题进行反复的探索,我们始终能够解决复杂难题,并不断地改进已被公认为 Web 上为数百万用户提供快捷、完美的信息搜索体验的最佳服务。 得益于努力改善搜索服务,我们可以将掌握的知识应用于新产品,其中包括 Gmail、Google 桌面和 Google Maps。 在改善搜索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推出新产品*,我们的愿望是将搜索的强大功能应用于以前未曾探索的领域,并帮助用户更多地访问及利用其生活中不断扩展的信息。 3. 快比慢好。 Google 相信瞬间带来的喜悦。 您需要解答的时候,是希望马上会得到解答的。 这点是勿庸置疑的吧? Google 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努力让其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网站的公司。 Google 执着地消减自己网页上的每一个多余的比特和字节,不断地提高服务环境的效率,并一次次地打破自己创造的速度记录。 其他人认为大型服务器是处理海量数据的最快捷方式。 但 Google 却发现联网的 PC 机速度更快。 在他人已接受搜索算法所决定的明显速度限制时,Google 却写出了新的算法,证明了速度无限的真理。 Google 一直在不断地努力,让速度再快一点。 4. 网络需要民主的作风。 Google 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它依赖数以百万计的向网站发布信息的用户来确定哪些网站提供的内容具有价值。 Google 不依赖一组编辑人员或仅仅根据某个词汇出现的频率来为每个网页评级,而是采用一项突破性技术,即 PageRank™。 PageRank 对一个网页所链接的所有网站进行评估,为它们分配一个值(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与相应网站链接的网站)。 通过分析网络的整体结构,Google 能够确定哪些网站被最对其信息感兴趣的用户“投票”评为最佳信息来源。 随着网络规模不断增长,每一个新网站将成为另一个信息点,同时也是要记入的另一张选票,该技术也会不断地得到改善。 5. 您不必坐在台式机前也能获得所需的答案。 世界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人们很难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角落。 无论是通过 PDA,还是无线电话,甚至是在汽车里,人们都希望随时获得所需的信息。 Google 在这一领域开发了多种创新技术,其中包括 Google Number Search。 通过这一技术,人们从具有上网功能的手机以及即时转换系统(将以 HTML 格式编写的网页转换为手机浏览器可以读取的格式)上查找数据时,可以大大减少键击次数。 借助于这一系统,人们能够从 Palm PDA、Japanese i-mode、J-Sky 和 EZWeb 等原先不能显示网页内容的设备上打开数十亿个网页,以查看网页内容。 尽管搜索引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的信息,但 Google 仍然在不断地探索新技术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6. 您可以通过正当途径赚钱。 Google 是一个企业。 它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获取收入:向其他公司提供搜索技术;向广告客户提供在 Google 或网络的其他网站上刊登广告的服务。 然而,您可能从未在 Google 上看到过广告。 这是因为,除非广告与所显示的搜索结果页内容相关,否则 Google 不允许在我们的搜索结果页上展示任何广告。 因此,只有某些搜索才会在搜索结果的上方或右侧显示赞助商链接。 Google 坚信,仅当广告与您要查找的内容相关时,才会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 Google 同样也证明了广告不必过分渲染也能够切实有效。 Google 不接受弹出式广告,因为这会干扰用户查看所请求的内容。 我们发现,文字广告 (AdWords) 的内容在与其读者相关时,所带来的点击率要比随机显示的广告高得多。 Google 的优化小组与广告客户合作,以提高广告系列在有效期内的点击率。 因为点击率越高,表明广告与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的相关性越高。 任何广告客户,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可以利用这一针对性强的媒介。 既可以通过我们的自助式广告服务计划在数分钟内在线投放广告,也可以在 Google 广告服务代表的帮助下发布广告。 在 Google 上刊登的广告总是明确地标记为“赞助商链接”。 不损害我们搜索结果的完整性是 Google 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绝对不会操纵排名位置来将我们的合作伙伴放在搜索结果中排名较高的位置。 没有人能够购买更高的 PageRank(网页评级)。 我们的用户信赖 Google 的客观公正性,任何短期利益都不能够构成破坏这种信任的理由。 成千上万的广告客户使用我们的 Google AdWords 计划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我们相信 AdWords 是同类计划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此外,成千上万的网站管理人员利用我们的 Google AdSense 计划,刊登与其网站内容相关的广告,以增加收入和改善用户的体验。 7. 信息始终在不断地累加。 当 Google 索引中包含的互联网上的 HTML 网页超过任何其他搜索服务之后,我们的工程师开始将精力转到那些不太容易获得的信息上。 有时只是合并新数据库的问题,如添加电话号码、地址查询以及企业目录。 有时却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工作,如增添可搜索超过 10 亿张图片的功能,或增添对原始格式为 PDF 文件的网页进行查看的方式。 由于 PDF 格式的大量使用,我们需要扩展所搜索的文件类型的列表,以支持使用 Microsoft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 等多种格式创建的文档。 为了满足无线用户的需要,Google 开发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技术,可将 HTML 格式的文件转换为移动设备可读取的格式。 该列表不会就此终止,因为 Google 的研究人员将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将全球范围内的所有信息提供给寻找答案的用户。 8. 对信息的需求超越了国界。 尽管 Google 的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但我们的办事处遍布全球,我们的宗旨是帮助全世界的用户获得所需的信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维护着十多个互联网域;在我们所提供的搜索结果中,超过一半提供给美国境外的用户。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 Google 支持的 35 种语言中任选一种来展示搜索结果。 此外,我们还提供翻译功能,无论用户的母语是哪种语言,都可以搜索到所需的内容;不喜欢使用英语搜索的用户可以将 Google 界面自定义为大约 100 种语言中的任意一种。 为了更快地补充新语种,Google 为志愿者提供机会帮助做一些翻译工作, 网站上提供了供翻译使用的自动工具。 这一流程大大改善了我们为用户(甚至位于地球上最偏远角落的用户)提供的服务的种类和质量。 9. 没有西装革履也一样严肃认真。 Google 的创始人一再声明公司所重视的惟有搜索。 他们创建公司的理念是工作应具有挑战性,而挑战可以带来乐趣。 正是由于这一点,Google 的企业文化不同于其他公司,而并不是因为这里到处都有熔岩灯和大橡胶球。 同样,对于我们的在线服务,Google 始终将用户放在首位;而对于日常生活,Google Inc. 将自己的员工放在首位。 我们重视团队的功绩,并为个人的成就而倍感自豪,这些都促成了公司的全面成功。 新想法经过交流和试验,然后以惊人的速度投入实际应用。 其他公司的会议可能会占用几个小时,而在这里通常只不过是在排队购买午餐时的一次聊天,写代码的人和写检查程序的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屏障。 这种畅所欲言的环境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促进了员工之间的友爱,而这种氛围又因肩负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对 Google 搜索结果的信赖而进一步加强。 为希望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提供适当的工具,他们定然不负您的期望。 10. 只是优秀还不够。 为您提供的服务始终超出人们的预期。 Google 不会将最好视为终点,而是看作一个新的起点。 通过创新和反复探索,Google 选择行之有效的技术,并以异乎寻常的方式不断进行改进。 搜索对于拼写正确的文字没有问题,对于拼写错误的文字会怎样呢?我们的工程师透视用户的需求并相应地开发错别字改正程序,就像知道用户在想什么一样。 在 WAP 手机上进行搜索时的时间太长?我们的无线技术部门开发了 Google Number Search,将每个字母击键三次减少为只击一次。 尽管我们的客户群体数以百万计,Google 仍然能够迅速找到发生冲突的位置,随即加以解决。 但是,Google 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在全球用户还未明确意识到自己的需求之前为其做出周密考虑,并开发出富于创新的工具和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种永不满足现状的态度就是深藏在世界上最佳搜索引擎背后的终极驱动力量。

李嘉诚究竟是怎么创业的?

78岁的李嘉诚,值得国人学习、了解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这个希望。 在本期的报道专题中,《北京青年》周刊汇集了李嘉诚研究学者、在港传媒人士、市场分析师等相关人士,抽丝拨茧,力图为读者展示一个“大众文化营造的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实李嘉诚。 第一桶金:塑胶花,仅仅是塑胶花。 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 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 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 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 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个人的创业故事都不一样,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话题,面对李嘉诚的成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解:靠塑胶花的销售,就真的可以成为亿万富豪?没错,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已经跻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们分析李嘉诚,无法忽略的是他的头脑和审时度势,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未雨绸缪。 李嘉诚“塑胶花”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创业初期,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 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 此时,李嘉诚开始设想今后的问题——1957年,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十年多,西方国家步入经济快车道,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与日俱增,李嘉诚的工厂迅速转型——主攻塑胶花生产。 塑胶花实际上是鲜花翻版,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追求与尴尬并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胀的想法、追求,塑胶花就像一个转轨时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领着香港甚至全球市场。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诚做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传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众所周知的“打火机”出口,这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批发销售、出口贸易,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塑胶花与打火机的技术含量都很低。 1957年开始的几年中,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关键的一点是: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香港,或者为了街坊而生产,他的产品远销欧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战后香港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转口贸易的蓬勃和贴牌制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塑胶花生产厂家其实很多,长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间,在“商圈”看来,塑胶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气也不过就是小贩,而无法真正进入“企业界”,所以当时称呼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多少还有些轻视的感觉。 李嘉诚知道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生命力上永远都不会长久,他企盼着人生一次变革。 转型伊始:李嘉诚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况很特殊,地势不仅狭小,而且多山。 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数量逼近300万。 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 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产塑胶花,只是李嘉诚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 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端木:以香港为例,在今天,百亿身价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 可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 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诚此时表现出成功商人稳健的一面,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期房或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现在看起来这几乎有些保守,因为他的营利重点放在收租物业。 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同样惊叹于李嘉诚的保守:期房买卖、银行抵押按揭几乎是地产界不二法门,在李嘉诚眼中却成了危机的伏笔,当然,这样的表态需要巨大的财力后盾撑腰,“塑胶花大王”绝非浪得虚名。 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端木:60年代初期兴建的大厦现在还有很多,甚至在中环这样的黄金地带时不时还可以见到古旧老楼,四十多年来,物业不断增值,租金收入稳步提高,这些大厦的业主成为最有保障的一批人。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诚双管齐下,塑胶花生意日益做大,地产投资稳健升值,一个更大的理想逐渐成型。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开始显露头角,他投资的“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开始私募基金,而他个人财富总额达到400万美金;1965年,30岁的杰克·韦尔奇竟然是李嘉诚的同行,一名通用电气(GE)塑胶事业部普通员工;1965年,10岁的比尔·盖茨正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就读三年级;1965年,迈克·戴尔出生;1965年,37岁的李嘉诚身家过亿,世界知名,盖茨家餐桌上摆放的塑胶花也许就是出自李嘉诚的工厂…… 周兆晴:市场与企业的专业人士们多少存在着误区和失职。 熟读伟大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和韦尔奇,对于华人企业家们并不是全部功课——如果不研究李嘉诚,我们用什么强有力的经验去支持未来融入全球化背景的成长? 黄金年代:从商贩到巨鳄 背景:1969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愿与中共谈判。 随后私下传话中国,可放松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禁运政策。 1971年1月,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访华,与周恩来、毛泽东会面——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 香港经济界恢复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百业转旺,对楼宇的需求激增。 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端木:1966年和1967年的香港人生活动荡,这与世界格局及中国内地大背景有关,倒闭潮、挤兑潮一时间席卷本港,这就像大浪淘沙,一些资质平庸的小企业被淘汰掉,在此时大举进军地产业需要胆识和大局意识。 李嘉诚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面目出现在地产界;同时,他又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 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 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 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 摘自《李嘉诚传》:“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忧心忡忡。 他不时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共大有好处。 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乱极则治,否极泰来。 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 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 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周兆晴:随着政治格局的宽松,李嘉诚事业进入快车道,大概在1971年前后,他已经把事业重点完全转移到地产行业。 此时,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 只有李嘉诚自己清楚他的惊人之举是否含有赌博成分。 他是这场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但绝非投机家。 端木:香港人都知道的一件小事,李嘉诚在将主业转行到地产之后,他并没有关闭曾经的塑胶花生产厂房,虽然上世纪70年代塑胶花出口已经衰落,甚至开始赔钱,但他长期将这个工厂保存,一来那是李嘉诚创业之根本;二来是他对曾经同甘共苦创业同事的一个交代。 李嘉诚从来不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成就超人: 我们对这个超人到底了解多少? 背景: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 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大展拳脚。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方式,李嘉诚很有钱,而且已经有钱很多年了。 书店里,的确摆满了李嘉诚题材的出版物,看看那些书名,例如:孙子兵法与李嘉诚商场布局、赢遍天下的终极商道、财富状元赚大钱的秘诀、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它们惟一的共同之处是,塑造着“首富”、“超人”、英雄和导师的形象。 李嘉诚的传奇人生:从穷困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大亨到股市超人,从世界码头霸主到新经济先锋……他呈现在大众文化的幻想世界里,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忠诚“拥趸”。 在这个“所有行业都是娱乐业”的时代,李嘉诚成为娱乐文化元素的一部分。 当然,娱乐明星效应自有其市场价值,李嘉诚本人行事低调,个人品牌却价值连城。 房子,只要是李嘉诚做的就比较好卖;股票投资,李嘉诚的判断力如巴菲特一样令人信赖;在3G的漫长冬季,他得到许多中小投资者始终如一的支持,换了别人做3G恐怕早已关门大吉。 当您将李嘉诚的人生当作童话故事来阅读时,您有没有想过问一句:为什么? 周兆晴:在我的研究中,成就李嘉诚一生大事的转折绝对不是由塑胶花领域进军地产行业,而是80年代初期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从策略层面考虑,如果业务全为地产投资,集团盈利就会纯粹被地产相关因素所影响,例如政府规划和卖地政策等。 这样的投资,经济景气时固然盈利理想,但是一旦好景不再,集团承受的打击就会相当沉重,甚至会有财务危机。 和记黄埔主营项目与地产不太沾边:货柜码头、运输、零售、制造……最重要的一点:李嘉诚再也不是塑胶花大王或者地产商人,他的触角已经进入到市面的各个领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长和系(长江实业同和记黄埔)便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源、地产、电讯、零售和货柜码头等,投资地区以香港为基地延伸到中国内地,北美,欧洲及亚太其他地区。 周兆晴:长和系积极地走国际化道路,除了顺应业务规模扩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其投资风险。 不同的市场受经济周期影响会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也不同,市场发展阶段也会有先有后,长和系就利用这种地域上的差异来增加其投资的灵活性并降低所承受的风险,确保整体回报始终都令人满意。 在香港,作为一个地产富豪,李嘉诚已经成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就是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内地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地产富豪,但从纯经营技巧的角度看,获得认可的寥寥无几,这还不用说“地产暴利”下的道德质疑。 周兆晴:李嘉诚的范本意义不在于他又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获得这些财富的博弈技巧。 从这一点上说,内地地产商们向李嘉诚学习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但又很难学。 3G豪赌:挑战新经济领域 背景:和黄目前已在英国、意大利、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和瑞典推出了3G业务,在全球共有超过1000万2G客户和超过103.8万3G客户,其中英国约36.1万、意大利约45.5万、香港约3.65万。 目前每日3G用户增长量超过一万——这一切牢牢确立了和黄全球3G领导者的地位。 从塑胶花到地产,再到上世纪80年代购并重组和记黄埔,迈向国际化。 在港口、电讯、零售、地产、基建及能源等产业领域成为世界级的行业领导者。 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转战新经济。 在3G、互联网、媒体、制药等高新产业领地抢占制高点。 上述题材作为故事来读,人们耳熟能详。 但是,如果做企业管理的专题研讨,我们几乎没有思想准备。 比如,长实、和黄地产做到香港最大的地产集团,业务还拓展至内地、海外,那么战略与营运方面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看不到深入的分析文章甚至专著呢? 周兆晴:屈臣氏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近年来的版图扩张令欧洲人深为震惊,在内地发展也很迅速,但是,现在别指望读到一本关于屈臣氏的书,连一篇系统分析的论文也难找到。 很多人都认为,3G将是李嘉诚最后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毕竟他已经年近八十,“退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对手们也在看着他,3G的冬天据说很漫长,李超人的一世英名是不是就会毁在3G上? 端木:在使用寻呼机的时代,和记黄埔的业务就已经在香港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香港四大移动通讯商中,和记黄埔地位至尊且无法动摇,但是3G业务的开展却并不是很顺利。 李泽楷在网络泡沫时代的圈钱行为引发公众不满,这也抵消了一些香港人对李嘉诚的好感。 由于电信业先期投资巨大的特点,在未来电信市场的争夺中,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不追求眼前利润、精心培育市场,将会成为成功的关键之一。 周兆晴:李嘉诚很有耐心,他收购屈臣氏二十年,前十年销售业绩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他却静静等待着零售业的春天,等待着内地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这里面有两个决定性因素——深谋远虑和财力支持。 3G也可能是等待,但说实话,我个人也不看好这一项目,如果失败,那将是李嘉诚一生最大的一个败笔——但是他输得起。 李嘉诚之所以被称为“超人”,就是因为他输得起——他那些看似大胆的“豪赌”,背后都是以他长期信守的战略假设和道德原则做支撑,旁观者看是惊涛骇浪,也许他是闲庭信步。 从20世纪50年代塑胶厂(说是塑胶车间更恰当一些)的小老板,到21世纪初世界商界巨鳄,个中变迁真是只有“超人”两字可以概括。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宴请国外的生意伙伴,席间,谈到中国企业家话题,外国朋友说,我们很推崇中国的李嘉诚。 但是,很困惑:“你们为什么不研究李嘉诚?”中国人当然予以反驳:列举了现在书店可以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关于李嘉诚的书。 然而,外国朋友摇头说:那些书都不是专业的研究。 他还说,在他们国家,对李的研究比中国人做的深入很多。 李嘉诚是一部旷世传奇,他白手起家成为华人首富,给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但是,我想外国朋友的意思是,作为世界级的企业家,李嘉诚并没有得到专业立场的解读。 周兆晴:香港娱乐圈“星”光灿烂,有两位“圈外人”却获得比大牌明星还要高的“明星效应”。 一位就是李嘉诚,另一位是原《明报》老板、武侠小说家金庸。 不过,这种家喻户晓的明星效应,明显阻碍了人们对两位高人的专业研判,对于他们成就的认识恐怕还需要几代人。 端木:我是一个香港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的生活,说夸张些,600万香港人每时每刻都在为他积累着财富,交通、电讯、电灯、零售……想来想去,除去仰鼻呼吸之外,他几乎约束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李嘉诚面前比尔·盖茨显得有些投机。 李嘉诚用几十年去做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如果这是一场“经营策略”的在线游戏,他已经可以拿到最高积分;事实上这一切真的很像“游戏”,原因在于其“教科书般”的完美。 中国企业家应当仔细研读一下李嘉诚,以期重建责任和诚信为基石的商业文化,而那正是李先生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过去的六十多年,沧海桑田,但我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顾,循正途争取到一定的成就。 ”除去可以量化的财富之外,我们对李嘉诚的了解是否还可以更多一些呢? 李嘉诚: 全面渗透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诚”三个字代表了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亦代表了心系故乡的潮州人精神。 环绕李嘉诚身边的故事多不胜数,有赞扬的,亦有责难的。 他创立的商业王国,生意涉及各行各业,“拼命”从每个香港人口袋中赚取金钱,但另一方面,生活节俭的他又往往不惜一掷千金,捐出大笔款项给医院和教育机构,令不少香港和内地人受惠。 有人欣赏他,以他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但亦有人不满他,认为李家王国只手遮天,为所欲为,而更多香港人同时带有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复杂心情,既爱又妒。 说实在的,李嘉诚旗下的生意业务,已渗入香港每个家庭,地产、能源、电讯、零售……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李超人”的客户。 笔者的五兄弟姐妹,就有三个住在李嘉诚企业龙头“长江实业集团”兴建的住宅,而笔者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多半购自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集团”的百佳超级市场,就算是每晚照着小儿做工课的灯火,也是来自他旗下“香港电灯公司”供应的电力。 换句话说,香港人每月赚来的,或多或少贡献给了他,难怪有人崇拜他,也有人埋怨他赚了香港人太多的钱。 但无论如何,有关他的新闻,即使是无关痛痒的花边消息,总会吸引香港人的注意。 他说的每句话,尽管闲话家常,亦经常会成为报章的头条。 他在公众场合中的一言一行,都是镁光灯追逐的焦点。 他每年主持长实集团的业绩演示文稿会,变相成为他个人的记者招待会,传媒关心他对政治问题的看法,健康,乃至私人生活,多于集团本身的业绩。 背负“李嘉诚”三个字,即使做善事也不一定事事顺利。 去年他捐出10亿港元给香港大学做教研用途,校方为答谢他,决定将港大医学院冠上李嘉诚的名字,结果引起部分医学院学生和毕业生的反对。 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正是该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近百年来医学院都没有冠名,今次校方在未有充分咨询下便将百年老店的招牌送给了李嘉诚,有毕业生在报章上刊登广告反对,表面上是批评校方做法错误,实际上则不满李嘉诚沾了医学院的光。 其后,李嘉诚表示不会因部分港大校友反对而放弃港大医学院给予他的冠名。 校方最终亦将医学院改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今次事件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弹,可说是因李嘉诚的盛名而起。 有人认为,以李嘉诚的条件应该捐出更多钱,而校方要答谢他的话,找一座新大楼为他冠名便可。 自从李嘉诚晋身香港首富,生意越做越大之后,媒体便给他一个不知是褒是贬的绰号:“李超人”,而他两个儿子——长实集团副主席李泽钜和电讯盈科集团主席李泽楷,则分别被封为“小超人”和“小小超”,这反映出李氏家族在香港确实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香港人羡慕李嘉诚,但名人也有名人的痛苦。 一个普通人,虽然没有李嘉诚的财富,却拥有无价的自由。 李嘉诚坐拥过千亿港元财富,却买不到自由的天地,他和家人走到任何一处地方,都有保镖贴身跟随,其妻子庄月明的墓也有贼人打注意,企图盗墓。 他们的家庭生活,特别是李嘉诚的红颜知己和再婚问题,更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年届七十八的李嘉诚至今未言退休,他一直走着一条不平凡的路,在香港的政经界呼风唤雨,许多人都以他惟马首是瞻。 再者,李嘉诚对于许多香港人趋之若鹜的金钱,却有一番见解,他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李嘉诚靠什么起的家

78岁的李嘉诚,值得国人学习、了解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这个希望。 在本期的报道专题中,《北京青年》周刊汇集了李嘉诚研究学者、在港传媒人士、市场分析师等相关人士,抽丝拨茧,力图为读者展示一个“大众文化营造的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实李嘉诚。 第一桶金:塑胶花,仅仅是塑胶花。 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 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 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 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 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个人的创业故事都不一样,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话题,面对李嘉诚的成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解:靠塑胶花的销售,就真的可以成为亿万富豪?没错,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已经跻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们分析李嘉诚,无法忽略的是他的头脑和审时度势,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未雨绸缪。 李嘉诚“塑胶花”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创业初期,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 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 此时,李嘉诚开始设想今后的问题——1957年,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十年多,西方国家步入经济快车道,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与日俱增,李嘉诚的工厂迅速转型——主攻塑胶花生产。 塑胶花实际上是鲜花翻版,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追求与尴尬并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胀的想法、追求,塑胶花就像一个转轨时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领着香港甚至全球市场。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诚做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传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众所周知的“打火机”出口,这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批发销售、出口贸易,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塑胶花与打火机的技术含量都很低。 1957年开始的几年中,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关键的一点是: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香港,或者为了街坊而生产,他的产品远销欧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战后香港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转口贸易的蓬勃和贴牌制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塑胶花生产厂家其实很多,长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间,在“商圈”看来,塑胶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气也不过就是小贩,而无法真正进入“企业界”,所以当时称呼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多少还有些轻视的感觉。 李嘉诚知道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生命力上永远都不会长久,他企盼着人生一次变革。 转型伊始:李嘉诚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况很特殊,地势不仅狭小,而且多山。 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数量逼近300万。 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 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产塑胶花,只是李嘉诚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 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端木:以香港为例,在今天,百亿身价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 可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 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诚此时表现出成功商人稳健的一面,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期房或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现在看起来这几乎有些保守,因为他的营利重点放在收租物业。 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同样惊叹于李嘉诚的保守:期房买卖、银行抵押按揭几乎是地产界不二法门,在李嘉诚眼中却成了危机的伏笔,当然,这样的表态需要巨大的财力后盾撑腰,“塑胶花大王”绝非浪得虚名。 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端木:60年代初期兴建的大厦现在还有很多,甚至在中环这样的黄金地带时不时还可以见到古旧老楼,四十多年来,物业不断增值,租金收入稳步提高,这些大厦的业主成为最有保障的一批人。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诚双管齐下,塑胶花生意日益做大,地产投资稳健升值,一个更大的理想逐渐成型。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开始显露头角,他投资的“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开始私募基金,而他个人财富总额达到400万美金;1965年,30岁的杰克·韦尔奇竟然是李嘉诚的同行,一名通用电气(GE)塑胶事业部普通员工;1965年,10岁的比尔·盖茨正在西雅图的公立小学就读三年级;1965年,迈克·戴尔出生;1965年,37岁的李嘉诚身家过亿,世界知名,盖茨家餐桌上摆放的塑胶花也许就是出自李嘉诚的工厂…… 周兆晴:市场与企业的专业人士们多少存在着误区和失职。 熟读伟大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和韦尔奇,对于华人企业家们并不是全部功课——如果不研究李嘉诚,我们用什么强有力的经验去支持未来融入全球化背景的成长? 黄金年代:从商贩到巨鳄 背景:1969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表示:愿与中共谈判。 随后私下传话中国,可放松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禁运政策。 1971年1月,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同年7月,尼克松派基辛格博士访华,与周恩来、毛泽东会面——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 香港经济界恢复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百业转旺,对楼宇的需求激增。 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端木:1966年和1967年的香港人生活动荡,这与世界格局及中国内地大背景有关,倒闭潮、挤兑潮一时间席卷本港,这就像大浪淘沙,一些资质平庸的小企业被淘汰掉,在此时大举进军地产业需要胆识和大局意识。 李嘉诚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面目出现在地产界;同时,他又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 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 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资金建造。 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 摘自《李嘉诚传》:“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拥有数个地盘、物业的李嘉诚忧心忡忡。 他不时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保留香港现状,实际上对中共大有好处。 中共并不希望香港局势动乱。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乱极则治,否极泰来。 大规模移民潮虽渐息,而移居海外的业主,仍急于把未脱手的住宅、商店、酒店、厂房贱价卖出去。 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 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周兆晴:随着政治格局的宽松,李嘉诚事业进入快车道,大概在1971年前后,他已经把事业重点完全转移到地产行业。 此时,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 只有李嘉诚自己清楚他的惊人之举是否含有赌博成分。 他是这场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但绝非投机家。 端木:香港人都知道的一件小事,李嘉诚在将主业转行到地产之后,他并没有关闭曾经的塑胶花生产厂房,虽然上世纪70年代塑胶花出口已经衰落,甚至开始赔钱,但他长期将这个工厂保存,一来那是李嘉诚创业之根本;二来是他对曾经同甘共苦创业同事的一个交代。 李嘉诚从来不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成就超人:我们对这个超人到底了解多少?背景: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 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大展拳脚。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方式,李嘉诚很有钱,而且已经有钱很多年了。 书店里,的确摆满了李嘉诚题材的出版物,看看那些书名,例如:孙子兵法与李嘉诚商场布局、赢遍天下的终极商道、财富状元赚大钱的秘诀、白手起家的层层突破、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它们惟一的共同之处是,塑造着“首富”、“超人”、英雄和导师的形象。 李嘉诚的传奇人生:从穷困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大亨到股市超人,从世界码头霸主到新经济先锋……他呈现在大众文化的幻想世界里,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忠诚“拥趸”。 在这个“所有行业都是娱乐业”的时代,李嘉诚成为娱乐文化元素的一部分。 当然,娱乐明星效应自有其市场价值,李嘉诚本人行事低调,个人品牌却价值连城。 房子,只要是李嘉诚做的就比较好卖;股票投资,李嘉诚的判断力如巴菲特一样令人信赖;在3G的漫长冬季,他得到许多中小投资者始终如一的支持,换了别人做3G恐怕早已关门大吉。 当您将李嘉诚的人生当作童话故事来阅读时,您有没有想过问一句:为什么?周兆晴:在我的研究中,成就李嘉诚一生大事的转折绝对不是由塑胶花领域进军地产行业,而是80年代初期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从策略层面考虑,如果业务全为地产投资,集团盈利就会纯粹被地产相关因素所影响,例如政府规划和卖地政策等。 这样的投资,经济景气时固然盈利理想,但是一旦好景不再,集团承受的打击就会相当沉重,甚至会有财务危机。 和记黄埔主营项目与地产不太沾边:货柜码头、运输、零售、制造……最重要的一点:李嘉诚再也不是塑胶花大王或者地产商人,他的触角已经进入到市面的各个领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长和系(长江实业同和记黄埔)便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源、地产、电讯、零售和货柜码头等,投资地区以香港为基地延伸到中国内地,北美,欧洲及亚太其他地区。 周兆晴:长和系积极地走国际化道路,除了顺应业务规模扩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通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其投资风险。 不同的市场受经济周期影响会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也不同,市场发展阶段也会有先有后,长和系就利用这种地域上的差异来增加其投资的灵活性并降低所承受的风险,确保整体回报始终都令人满意。 在香港,作为一个地产富豪,李嘉诚已经成为了城市英雄,他甚至就是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内地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地产富豪,但从纯经营技巧的角度看,获得认可的寥寥无几,这还不用说“地产暴利”下的道德质疑。 周兆晴:李嘉诚的范本意义不在于他又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获得这些财富的博弈技巧。 从这一点上说,内地地产商们向李嘉诚学习的东西其实很简单,但又很难学。 3G豪赌:挑战新经济领域背景:和黄目前已在英国、意大利、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奥地利、丹麦和瑞典推出了3G业务,在全球共有超过1000万2G客户和超过103.8万3G客户,其中英国约36.1万、意大利约45.5万、香港约3.65万。 目前每日3G用户增长量超过一万——这一切牢牢确立了和黄全球3G领导者的地位。 从塑胶花到地产,再到上世纪80年代购并重组和记黄埔,迈向国际化。 在港口、电讯、零售、地产、基建及能源等产业领域成为世界级的行业领导者。 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转战新经济。 在3G、互联网、媒体、制药等高新产业领地抢占制高点。 上述题材作为故事来读,人们耳熟能详。 但是,如果做企业管理的专题研讨,我们几乎没有思想准备。 比如,长实、和黄地产做到香港最大的地产集团,业务还拓展至内地、海外,那么战略与营运方面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看不到深入的分析文章甚至专著呢?周兆晴:屈臣氏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之一,近年来的版图扩张令欧洲人深为震惊,在内地发展也很迅速,但是,现在别指望读到一本关于屈臣氏的书,连一篇系统分析的论文也难找到。 很多人都认为,3G将是李嘉诚最后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毕竟他已经年近八十,“退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对手们也在看着他,3G的冬天据说很漫长,李超人的一世英名是不是就会毁在3G上?端木:在使用寻呼机的时代,和记黄埔的业务就已经在香港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香港四大移动通讯商中,和记黄埔地位至尊且无法动摇,但是3G业务的开展却并不是很顺利。 李泽楷在网络泡沫时代的圈钱行为引发公众不满,这也抵消了一些香港人对李嘉诚的好感。 由于电信业先期投资巨大的特点,在未来电信市场的争夺中,是否有足够的耐心不追求眼前利润、精心培育市场,将会成为成功的关键之一。 周兆晴:李嘉诚很有耐心,他收购屈臣氏二十年,前十年销售业绩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他却静静等待着零售业的春天,等待着内地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这里面有两个决定性因素——深谋远虑和财力支持。 3G也可能是等待,但说实话,我个人也不看好这一项目,如果失败,那将是李嘉诚一生最大的一个败笔——但是他输得起。 李嘉诚之所以被称为“超人”,就是因为他输得起——他那些看似大胆的“豪赌”,背后都是以他长期信守的战略假设和道德原则做支撑,旁观者看是惊涛骇浪,也许他是闲庭信步。 从20世纪50年代塑胶厂(说是塑胶车间更恰当一些)的小老板,到21世纪初世界商界巨鳄,个中变迁真是只有“超人”两字可以概括。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宴请国外的生意伙伴,席间,谈到中国企业家话题,外国朋友说,我们很推崇中国的李嘉诚。 但是,很困惑:“你们为什么不研究李嘉诚?”中国人当然予以反驳:列举了现在书店可以看到的琳琅满目的关于李嘉诚的书。 然而,外国朋友摇头说:那些书都不是专业的研究。 他还说,在他们国家,对李的研究比中国人做的深入很多。 李嘉诚是一部旷世传奇,他白手起家成为华人首富,给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但是,我想外国朋友的意思是,作为世界级的企业家,李嘉诚并没有得到专业立场的解读。 周兆晴:香港娱乐圈“星”光灿烂,有两位“圈外人”却获得比大牌明星还要高的“明星效应”。 一位就是李嘉诚,另一位是原《明报》老板、武侠小说家金庸。 不过,这种家喻户晓的明星效应,明显阻碍了人们对两位高人的专业研判,对于他们成就的认识恐怕还需要几代人。 端木:我是一个香港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的生活,说夸张些,600万香港人每时每刻都在为他积累着财富,交通、电讯、电灯、零售……想来想去,除去仰鼻呼吸之外,他几乎约束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李嘉诚面前比尔·盖茨显得有些投机。 李嘉诚用几十年去做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如果这是一场“经营策略”的在线游戏,他已经可以拿到最高积分;事实上这一切真的很像“游戏”,原因在于其“教科书般”的完美。 中国企业家应当仔细研读一下李嘉诚,以期重建责任和诚信为基石的商业文化,而那正是李先生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过去的六十多年,沧海桑田,但我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顾,循正途争取到一定的成就。 ”除去可以量化的财富之外,我们对李嘉诚的了解是否还可以更多一些呢? 李嘉诚: 全面渗透港人生活在香港,“李嘉诚”三个字代表了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亦代表了心系故乡的潮州人精神。 环绕李嘉诚身边的故事多不胜数,有赞扬的,亦有责难的。 他创立的商业王国,生意涉及各行各业,“拼命”从每个香港人口袋中赚取金钱,但另一方面,生活节俭的他又往往不惜一掷千金,捐出大笔款项给医院和教育机构,令不少香港和内地人受惠。 有人欣赏他,以他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但亦有人不满他,认为李家王国只手遮天,为所欲为,而更多香港人同时带有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复杂心情,既爱又妒。 说实在的,李嘉诚旗下的生意业务,已渗入香港每个家庭,地产、能源、电讯、零售……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李超人”的客户。 笔者的五兄弟姐妹,就有三个住在李嘉诚企业龙头“长江实业集团”兴建的住宅,而笔者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多半购自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集团”的百佳超级市场,就算是每晚照着小儿做工课的灯火,也是来自他旗下“香港电灯公司”供应的电力。 换句话说,香港人每月赚来的,或多或少贡献给了他,难怪有人崇拜他,也有人埋怨他赚了香港人太多的钱。 但无论如何,有关他的新闻,即使是无关痛痒的花边消息,总会吸引香港人的注意。 他说的每句话,尽管闲话家常,亦经常会成为报章的头条。 他在公众场合中的一言一行,都是镁光灯追逐的焦点。 他每年主持长实集团的业绩演示文稿会,变相成为他个人的记者招待会,传媒关心他对政治问题的看法,健康,乃至私人生活,多于集团本身的业绩。 背负“李嘉诚”三个字,即使做善事也不一定事事顺利。 去年他捐出10亿港元给香港大学做教研用途,校方为答谢他,决定将港大医学院冠上李嘉诚的名字,结果引起部分医学院学生和毕业生的反对。 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正是该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近百年来医学院都没有冠名,今次校方在未有充分咨询下便将百年老店的招牌送给了李嘉诚,有毕业生在报章上刊登广告反对,表面上是批评校方做法错误,实际上则不满李嘉诚沾了医学院的光。 其后,李嘉诚表示不会因部分港大校友反对而放弃港大医学院给予他的冠名。 校方最终亦将医学院改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今次事件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弹,可说是因李嘉诚的盛名而起。 有人认为,以李嘉诚的条件应该捐出更多钱,而校方要答谢他的话,找一座新大楼为他冠名便可。 自从李嘉诚晋身香港首富,生意越做越大之后,媒体便给他一个不知是褒是贬的绰号:“李超人”,而他两个儿子——长实集团副主席李泽钜和电讯盈科集团主席李泽楷,则分别被封为“小超人”和“小小超”,这反映出李氏家族在香港确实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香港人羡慕李嘉诚,但名人也有名人的痛苦。 一个普通人,虽然没有李嘉诚的财富,却拥有无价的自由。 李嘉诚坐拥过千亿港元财富,却买不到自由的天地,他和家人走到任何一处地方,都有保镖贴身跟随,其妻子庄月明的墓也有贼人打注意,企图盗墓。 他们的家庭生活,特别是李嘉诚的红颜知己和再婚问题,更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年届七十八的李嘉诚至今未言退休,他一直走着一条不平凡的路,在香港的政经界呼风唤雨,许多人都以他惟马首是瞻。 再者,李嘉诚对于许多香港人趋之若鹜的金钱,却有一番见解,他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标签: 拓展您的业务范围 海外谷歌推广的终极秘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