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软文推广的艺术与科学:如何通过权威报道赢得受众信任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赢得受众的信任至关重要。新闻软文推广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营销策略,通过模拟权威报道的形式,有效地建立信任并影响目标受众的观点。

新闻软文推广的艺术

撰写引人入胜且可信的新闻软文是一门艺术,需要精湛的技巧和对受众的深刻理解。

  • 选择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是抓住读者注意力的关键。它应该准确反映文章的主题,并激起好奇心。
  • 建立权威性:通过引用可信赖的来源、专家观点和数据来建立文章的权威性。这有助于读者信任文章提供的信息。
  • 使用叙述性语言:新闻软文应像新闻报道一样,采用引人入胜的叙述性语言。它应该讲述一个故事,并以情感的方式与受众联系。
  • 提供客观信息:虽然新闻软文是推广性的,但它不应该脱离新闻报道本身。它应该提供全面且客观的观点,避免任何过度推销或偏见。

新闻软文推广的科学

除了艺术性之外,新闻软文推广还涉及科学元素,确保文章可以有效地传播和影响受众。

  • 搜索引擎优化 (SEO):优化文章以提高其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 (SERP) 中的排名。这有助于增加文章的可见性并吸引更多读者。
  • 社交媒体营销:通过社交媒体渠道推广新闻软文,可以扩大其覆盖范围并与目标受众互动。
  • 电子邮件营销:通过电子邮件列表向目标受众发送新闻软文,可以培养受众关系并促进转换。
  • 衡量和分析:使用分析工具跟踪新闻软文的绩效,评估其影响力和进行改进。

案例研究:可口可乐的新闻软文成功案例

可口可乐是新闻软文推广的杰出案例。该公司利用权威报道的形式推广其新产品“樱桃香草可乐”。新闻软文突出展示了该产品的独特风味,并引用了专家意见来建立其可信度。通过有效的 SEO 和社交媒体推广,新闻软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可口可乐创造了广泛的知名度和销量增长。

结论

新闻软文推广是赢得受众信任并影响其观点的强大营销策略。通过将新闻报道的权威与营销信息的有效性相结合,企业可以有效地建立品牌知名度、培养客户关系并推动转换。通过掌握新闻软文推广的艺术与科学,营销人员可以释放这种策略的全部潜力,建立信任并实现业务目标。


我国的新闻行政管理具体有哪些特点?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要广泛开展科学理论教育,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加强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的教育,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努力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要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认识世界,积极对待人生,正确实现个人价值;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恪守清正廉洁、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 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及各级广播影视播出和新闻出版机构要将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规划,加大投入,分期分批,分级分类,切实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 二、切实提高保密意识。 要教育新闻采编人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泄露自己知悉的党和国家秘密;不在无保密保障的场所阅办秘密文件、资料;不使用无保密保障的通讯方式传输党和国家秘密;不在家属、亲友、熟人和其他无关人员面前谈论党和国家秘密;不在私人通信及公开发表的文章、著述中涉及党和国家秘密;不在社交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特殊情况确需携带的,应由本人或指定专人严格保管;不在出国访问、考察等外事活动中携带秘密文件、资料,因工作确需携带的,应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不将阅办完毕的秘密文件、资料私自留存而不及时按规定清退、归档;不擅自复制或销毁秘密文件、资料。 � 三、认真把握违法违纪案件报道。 报道违法违纪案件,要确保正确导向,克服负面影响,自觉遵守案件报道的纪律,注意案件报道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报道既要把握好度,也要把握好量,避免报道数量过多,表现形式不妥,内容选择不当,尺度把握不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要坚决制止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过细展示犯罪过程和作案细节,坚决制止渲染凶杀、血腥、暴力、色情等情节,坚决制止详细描写公安人员破案过程和破案细节。 � 四、认真把握涉外宣传报道。 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对外工作方针,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真实情况,生动形象地展现我国各族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 要坚持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为主、用事实说话,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从海外受众的特点和需要出发,遵循外宣工作特点和规律,拓宽外宣工作领域和渠道,改进外宣工作方式和方法。 采编涉外新闻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贯彻我国对外政策,遵守对外宣传纪律,与中央对外口径保持高度一致,不得出现任何杂音和噪音。 � 五、慎重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报道。 要认真把握党的民族宗教基本观点、基本政策和基本常识,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又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同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采编、刊播民族宗教问题的报道,要遵守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规,杜绝在广播影视宣传中出现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和伤害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感情的内容。 对涉及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慎重把握,及时请示有关主管部门。 � 六、依法维护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 要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维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隐私权。 不得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 采访意外事件,应顾及受害人及亲属的感受,在提问和录音、录像时应避免对其心理造成伤害。 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宣传。 � 七、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采编涉及未成年人的负面报道,要遵守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未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一般不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肖像等能够辨别和推断其真实身份的信息和音像资料。 不动员未成年人参与可能损害他们性格和感情的节目;对有可能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报道内容和播出形式要加以防范;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予公开报道。 广播影视不能借报道新闻、宣传法制之名展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能为了追求收听率和收视率而公开披露未成年人的犯罪细节、作案方式。 特殊情况需要报道的,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加以处理。 � 八、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仔细辨别事实真相,谨慎选择报道角度,精心组织采访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和夸大事实。 要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新闻要素准确无误;除需要对提供信息者保密外,报道中应指明消息来源。 要认真核实报道内容,不得拔高、想象和夸大新闻事实。 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避免因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如发现报道错误,应立即公开予以更正。 新闻采编人员采访报道的新闻和节目要实行实名制,即在采访报道中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切实对所采访的报道、制作的节目、撰写的文章负起责任。 要坚决杜绝虚假不实报道。 九、切实搞好司法审判的报道。 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法院的权威,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司法审判的报道,要考虑社会效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不得干预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的调解,不得干预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不应影响司法公正和法律判决,不偏袒诉讼任何一方;案件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报道;不针对法庭审判活动进行暗访;报道公开审理的案件,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在报道有争议的内容时,要认真核对事实,充分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准确把握分寸。 对一些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备受关注的重特大案件审判的报道,要严格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拿不准的要及时请示报告。 � 十、努力改进工作作风。 要教育新闻采编人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火热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实反映时代精神,全面体现时代特色。 要进一步改进新闻宣传,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提高质量,讲求效果;要进一步搞好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进一步搞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要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使舆论监督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 � 十一、努力改进报道文风。 要切实提高引导水平,讲究宣传艺术,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通引导的方法,做好广播影视新闻报道工作。 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握节奏、把握分寸,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力求用鲜活的语言解开思想的困惑,用身边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把思想和艺术、继承和发展、严谨与生动、科学与趣味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适应群众的口味、满足群众的需要,深入浅出、入脑入耳,可亲可信。 要扩大新闻报道面,增加信息量,做到新闻数量多、时效快、文笔好、价值高,确保新闻报道言之有物、内容充实、信息丰富。 � 十二、在新闻报道中实行回避制度。 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报道活动时,如遇以下情形应实行回避,并不得对稿件的采集、编发、刊播进行干预或施加影响: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具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新闻采编人员采访报道涉及地区系本人出生地、曾长期工作或生活所在地;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属于素有往来的朋友、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存在具体的经济、名誉等利益关系。 � 十三、实行轮岗交流和任职回避。 广播影视播出和新闻出版单位各级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记者站站长等),实行任期轮岗制和任职回避制。 广播影视播出和新闻出版单位各级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满8年的,应当轮岗交流或易地安排工作。 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不得被派往本人出生地、曾长期工作地或生活所在地担任本单位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十四、坚决杜绝有偿新闻。 要坚决杜绝各种有偿新闻行为。 不得利用工作、身份之便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人、亲属及其他人谋取私利;不得接受可能影响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宴请和馈赠;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和借用采访对象的任何钱物;不得在采访报道活动中提出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个人要求;不得从事与职业有关的有偿中介活动;不得经商办企业;不得在无隶属关系的其他新闻单位或经济组织兼职取酬。 广播影视播音员主持人不得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文章、图片及音像制品;不得私自从事未经批准的节目主持、录音、录像、配音工作及以个人赢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 十五、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相分开。 要严格实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相分开的规定。 不得以记者、编辑、审稿人、制片人、主持人、播音员等身份拉广告,不得以新闻报道换取广告,不得以新闻形式变相播发广告内容,不得为经营谋利操纵新闻报道。 不得要求被采访报道者为自己、亲属和本部门、本单位提供经费、报酬等,更不得以批评曝光为由强迫被采访者投放广告、提供赞助,或为自己谋取私利。 � 十六、规范证件管理和使用。 要做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认定工作,切实加强广播影视新闻采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做好对已在岗并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执业资格审核认定工作,保证审核质量;对其他需要取得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的人员要按照国家考试的标准要求,进行执业资格考试。 要确保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健全执业资格注册、颁证制度。 要严格执行延续及变更注册的程序和要求,建立持证人员的不良记录档案,建立网络查询监控系统。 对使用假新闻采编人员证件或冒充记者的人员要严肃查处。 广播电视新闻单位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方便群众监督。 � 十七、违规违纪的查处规定。 对违规违纪的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纪律严肃查处。 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新闻采编人员证件。 凡被吊销新闻采编人员证件的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广播影视新闻采编工作。 十八、本实施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在全国广电系统主要广播影视播出制作机构和新闻出版机构试行,其他新闻单位参照试行。 补充一点:中国目前对新闻尚未立法,但新闻工作者还是有一定的约束的,主要的规章制度有以下几个: 1、《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2、报 社 记 者 站 管 理 办 法 ; 3、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 ; 4、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 5、新 闻 记 者 证 管 理 办 法; 6、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的公告; 7、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 其中,这里面涉及到适用于有关不实报道的管理规定和法律条款主要有: 《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第十七条规定: 违规违纪的查处规定。 对违规违纪的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纪律严肃查处。 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新闻采编人员证件。 凡被吊销新闻采编人员证件的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广播影视新闻采编工作。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新闻机构应在其所属媒体上公布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路系统的网址,方便社会公众查验新闻记者证,并接受监督。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 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出版的报纸、期刊上进行公开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关出版单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关于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的公告》第三条规定: 凡发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搞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的行为,社会各界人士均可向违规人员所在新闻单位或主管部门举报、投诉,也可向中国记协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记协举报、投诉。 中国记协举报电话为010,举报信请寄北京西交民巷50号,邮政编码,“中国记协”,“中国记者网”之“公众投诉、查处通报”/we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 第八条(三) 记者站记者须是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的报社专职人员; 第十七条 记者站须接受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登记机关在年度审核中发现记者站存在违法行为,应责令其立即改正;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其年度审核不予通过。 记者站未通过年度审核的,由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并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七条 报社对其记者站应履行管理职责,监督其记者站依法开展活动。 对记者站的违法行为,须及时向记者站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告,并依法对记者站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给予行政处分。 中国记协举报电话为010-。

新闻采编人员和记者有区别吗?

有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作要求不同、职责不同、专业性质不同。

1、工作要求不同: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信息认定、采集、加工、制作的综合管理内容;记者为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

2、职责不同:新闻采编人员要把好政治关、事实关、知识关、技术关;记者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报道、专题、调查采访、专访、精确报导等等。

3、专业性质不同:新闻采编人员为具备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像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的基本技能、热爱本职岗位并且从事前述工作内容的专业人员;记者为在媒体中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的某者。

《管理心理与科学决策》课程笔记(一)

2018年3月23日,迎来了盛虹学院第三次课程,由我们最喜爱的上海交大张新安教授讲授,幸福感由然而生。 一天的时间过的飞快,张教授依旧是娓娓道来、循循引导的讲授风格,把晦涩的心理学概念讲述的妙趣横生、浅显易懂,让我等心理学小白豁然开朗,钦佩不已。 课程分二个模块:判断与决策、说服与影响 第一模块 判断与决策 本模块从脑科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人类判断的局限性,引出了一个重要理论:认知约束理论,并由此理论派生出领导下属交换理论、CEO自恋理论、易得信息启发式理论、沉没成本理论等知识,分别如下: 一、认知约束理论 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把有限的脑力优先用在最关注、最重要的信息处理上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类大脑有选择性注意力的特点,人类的眼睛更容易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事物,而对不关注的次要信息有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的特点。 张教授通过播放哈佛教学视频——二队学生传球的视频引入了认知约束的概念,深动而有趣,视频中3个白衣学生和3个黑衣学生分别向同伴传球,张老师以“测试注意力”为由让我们数白衣学生的传球次数。 结果视频中出现了一个扮作黑猩猩的人,还在视频中央逗留片刻,并作了几个夸张的动作以示他的存在,结果我们有近40%的学员没能看到黑猩猩——因为受老师引导,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数白衣学生传球次数上了。 张老师还讲哈佛大学测试结果是有约50%的学生没有看到黑猩猩,这个视频有力的证明了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与大脑构造有直接关系。 脑科学表明,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是:神经元突出——互联——神经网络——神经电——处理信息,这种构造决定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科学研究结论是大脑内存上限是110字节/秒,举例认真听课就会占用60字节/秒,也就是说在面对大量复杂信息时人的大脑肯定是不够用的。 人类为了生存,在慢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了只关注和优先处理最重要信息,而自动忽略次要信息的大脑运作模式。 张老师再放一段传球视频给我们看,这次大家都看到黑猩猩了,传球次数也都数对了,但还有二个重要信息许多人又忽略了:中间一个黑衣女生退场了、后面背景颜色变化了,尤其是背景颜色变换,不经提醒发现是有困难的。 这段视频再次印证了认知约束理论,也让我们打开了重新自我认知的脑洞。 这一章节讲解过程中,张老师不忘给我们普及一下心理学为什么是一门science:心理学是一门研案人类思考、感受和行动规律的学科,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心理学归在理学院课程体系中,心理学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可重复观察和检验出来的现象,具有普适意义,而人文、哲学等研究的往往是个体行为和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适性。 张老师还告诉我们,尽管科学有其权威性和普适性,但科学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对人类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具备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能力,提高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来应对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变化。 心理学和心理科学能力是二个不同的概念,我理解的心理科学能力是能用科学的方法(检验、观察等)来对一些心理学现象和心理学理论做出判断和解释的能力(纯属我个人理解,未经张老师证实)。 我们企业管理人员之所以要学习心理学,是因为心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非常紧密(研究对象有重叠哦)。 张老师举例,管理人员在给下属做绩效评价时,虽然都希望能做到最公正,但由于认知偏差的客观存在,我们往往只关心我们认为重要的员工相关工作表现,并据此印象进行评价,而忽略了某些员工做的很好、但被我们贴上次要标签的行为和结果。 这就是心理学理论在管理工作中的表现,这种偏差与公正与否的心态无关,但与认知约束有直接关系,是大脑能力制约了我们的判断。 二、领导下属交换理论 张老师强调了该理论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是目前领导力学科中最主流、排在第一位的理论,原因是该理论在描述上下级关系方面很真实。 这个理论乍一听不容易接受,但通过老师详细讲解,很快就被认可和理解了。 领导下属交换理论又称“圈内人和圈外人理论”,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它解释了上下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其核心观点是:上下级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交换关系,下属帮助上级完成工作任务,上级给下级进行价值评价。 而且员工更容易把上下级关系理解为交换关系。 虽然在成熟的上下级关系中还涉及如信任、授权、理解等情感因素,但交换关系一定是基础,否则关系一定会出现问题。 原因分析如下: 1、如果一个上级只有很少的几个下属,那么必须与之交换,这种交换一般而言没有障碍(此时我想到,那种个人能力超强追求完美的上级,如果手下仅有一二个能力太差又不主动的下属,上级可能也会选择性与其交换,这种交换层次肤浅,重要任务一般不会授权)。 2、当下属有十几二十人的时候,交换问题就来了。 上级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平均投入到每一个下属身上,这时候他会做选择性交换,即有选择性的关注那些积极主动、对团队工作有帮助的下属,有了重要工作任务就想到分配他们去做,而下属如果圆满或超出预期完成了,则更强化了上级对下属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从而建立良性循环,交换越来频繁,这些下属就成为了上级的圈内人。 圈内人之间是一种互赖关系。 而圈外人的形成模式则是:不关心团队——远离领导——领导不熟悉——互相不信任——授权机会少——交换肤浅——逐渐变成圈外人(老师讲一般3个月左右,圈内外人就基本划定了) 可以明显的看出,所谓圈内人就是可靠、能用的人,一般占比约20%,这部分人就是领导的左膀右臂,重要的任务一般都交给这些成员完成,而其余80%的人,领导对其期待可能就是求稳,不要搞出事情即可。 领导分出圈内、圈外人以后,一般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说圈内人不易被剔出,圈外人也很难挤进来,原因是领导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确定下来的,具有稳定性,与领导的认知偏差直接有关。 领导对圈内人的预期一般都是好的,引导领导更容易关注到其好的行为,而对圈外人的预期一般不太好,所以容易注意到其不好的行为,这就是领导给下属绩效打分偏差的根本原因,与心无关(公平公正),与脑有关(认知偏差)有关,所以做为领导干部不仅要修“心”还要炼“智”。 认知约束的存在,是人类要终生学习的重要原因。 张老师还分享了他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不同的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频次与领导所给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这个结论与普通人推断的有明显不同,圈内人符合普通人推断趋势,但斜率明显偏高,而圈外人则出乎意料,绩效评分与所提建议频次无关。 张老师用归因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 相同的行为,圈内人与圈外人的结果之所以如此不同,原因是领导将员工提建议这个行为动机归因了,对圈内人,归为好的动机,其目的是帮助团队改善进步的,而对圈外人则归为不好的动机,其目的是挑战权威和过分挑剔。 按老师所讲,圈内人是只占20%的少数,那对于80%的大多数,该如何转化为圈内人?张老师给出的正确方法是多做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就是奉献者行为,前次课程中详细讲解过了。 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凝聚和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团队中应该鼓励和倡导,下属通过组织公民行为还可以由圈外人转化为圈内人,接手重要任务和资源的机会增加,个人成长进步也会加快(在上图合理化建议这个问题上,圈外人可以通过提高合理化建议的质量、多提对团队有重要帮助的合理化建议,逐步引起领导重视和关注,从而转变为圈内人)。 这些理论我们要多给年轻大学生和基层管理人员讲,了解了这些原理,有成功动机的人,工作的主动积极性会保持在较高水准上。 三、认知约束的补充理论 1、选择性注意力。 在第一次视频中未看到黑猩猩的学员,与其大脑信息处理能力无关,但与大脑注意力分配使用模式有关。 大脑注意力分配模式与人的思维习惯有关,如主动思考的人一般容易看见黑猩猩,也与组织文化有关,如70%的士兵看不到黑猩猩。 为应对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人类在处理复杂、有挑战性任务时,会自动启用启发式,以达到化繁为简,高效判断决策的结果。 启发式理论是由二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 Amos Tversly 和 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后者是诺奖得主。 易得性信息启发式 大脑使用容易得到的信息来做判断。 绝大多数情况下,易得的信息都是重要的信息,所以容易被大脑提取出来。 但也有一些奇怪的信息也容易被提取,但并不重要,比如:具有强烈评击性或震憾性的信息,它是易得信息,但往往并不重要,如靠此作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 (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很多公众号文章作者都是标题党,就是利用了启发式,诱导普通人产生认知偏差)。 此处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几年前的春节期间,某省一家人架一辆尼桑肖克面包车在高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全家四口人全部死亡,消息一经报道,被大量转发,点击量超过2千万,这个易得信息造成这款车同年3月份销售量下降三分之二,成为了黑天鹅事件,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易得性信息启发式的威力。 绩效评价也与易得信息启发式有关。 比如年底上级给下级进行绩效评价时,往往下级最近几个月的表现对上级打分的影响较大,原因是最近的工作表现是易得信息,容易被上级提取。 易得信息启发式理论有二个推论: 推论一:信息提取越流畅,越容易,大脑对该信息就越依赖,也越认为是真的。 也就是说,人在决策判断时,对提取流畅、容易的信息有依赖性。 举例:培训师要求学员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如果要求写出3条不足,学员提取流畅,学员感觉讲师上课的缺点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要求写出10条不足时,提取就较困难,这时学员就会产生讲师讲的挺不错的判断。 这就是易得信息启发式的应用。 该结果还可以作如下延伸:若别人提取信息很流畅,你也容易认为他说的是真实的。 比如法庭上律师的辩护如果很流畅,法官更容易相信他;业务员介绍产品很流畅,客户的相信度也会提高等。 推论二:行为工程——用启发式引导人的行为 想象的很生动的信息(画面感十足)通常是易得信息,我们经常让别人想的事情,往往会变成对方要做的事情(心想事成)。 例如,宝马车推销员引导客户,想象座在宝马车的感觉,画面感越强,客户买车的可能性越大。 此法也适用于领导激励下属,让下属想像达成目标的场景和成功时的场面,同样是画面感越强,员工行动的可能性越大。 人的判断依赖启发式,把想让某些人表现某种行为当做工程来做,比如想让客户下订单、让员工不离职等,可以用易得信息启发式理论设计各种方案,通过影响人的判断,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如彩票售卖点都会大肆宣传某某人一夜致富的信息,让这些信息变成易得信息,诱导更多的人去买;标题党刻意包装某条新闻某或某个观点,吸引读者点击、关注从而达成吸粉目的。 认知损耗 大脑在处理复杂信息时能量损耗很大,如果不能及时补充的话,就会产生认知损耗,此时人行为就会受到影响,自控力下降就是认知损耗很明显的后果。 一整天紧张工作后,很容易吃过量或剁手买买买,原因就是认知过大损耗后自控力下降。 导游喜欢下午晚饭前带游客去购物也是这个原因。 认知损耗后自控力下降,很容易答应别人的要求。 四、沉没成本理论 张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判断测试,如下:该测该测试引出了决策的成本收益问题。 人们判断一件事做还是不做,取决于收益与投入的比较,收益大于投入就做,反之就不做。 但普通人对上面二种情况的判断则是如下模式: 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二者都是成本大于收益,都不应该去,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免费的选不去,而自费的则选择去,明显与投入收益比较逻辑不符,why?奥妙就在那¥800上。 选择去的人是因为已经付出了800元,所以要设法让这800元的投入合理化,所以人为放大了音乐会这个收益,从而选择去,这800元叫做“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时,通常不仅看到这事情对自己将来有没有好处,而且也受过去在这上面有没有投入的影响。 这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投入,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免费不去而自费就去的人,是因为不去的话这800元感觉就失去了,其实此时这800元是心理上的钱的,已经无经济价值,理性判断不应该被之前的投入和心理上的价值所影响。 但现实生活中,面临此种情况时,大多数人会受沉没成本启发式影响,相信每个人都有过同类经验。 沉没成本与认知失调理论有相通之处,投入过较高成本的人,要想方设法把之前的投入合理化(上次课程张老师详细讲解过) 总结:理性判断不应受沉没成本影响,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要舍得放弃之前的沉没成本,避免陷入更大的危机,要想不入坑,及时止损是关键。 五、CEO自恋理论 接下来张老师又通过一个“自信指数测试”的互动环节引入了“CEO自恋”理论:人的自恋程度会影响他的判断。 现场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自信指数都在8分以上,但当把自信指数与判断正确程度相比较时,问题又出现了(二者差值越大,自恋倾向越严重)。 老师讲,对于普通人而言,过于自信是好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和保持自信水平,利于人际关系。 但对于有地位的人,过分自信的副面效应会越来越大,甚至超过正面影响。 CEO自恋理论在西方研究已超过20年了,研究表明,CEO自恋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 CEO自恋积极的后果是:更容易让公司采取主动性进攻策略;负面后果是:财务杠杆使用程度高,收购兼并付出的不必要溢价高,公司运营风险增加。 极度自恋的CEO,还有可能令公司走上破产的边缘。 此处讲解深动有趣,老师举了几个我们熟悉的名人,并给出了CEO自恋的3个特征:照片尺寸、公众演讲惯用人称代词、与二把手薪资差距。 研究人员跟踪了世界500强企业1996-2000的业绩水平,并与其CEO自恋程度进行了关联,发现公司资产利润率与CEO自恋无关,但资产利润率波动率与CEO自恋正相关,结论证明CEO自恋增加了公司运营风险,但并未让公司多赚钱。 研究工作者还研究了拿破仑,发现其不同时期的自恋指数与打败仗的次数高度一致,再一次说明了有地位的人过分自恋的危害性。 六、启发式对判断的影响 对二件重要事件之间关系的判断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这种情况下人们依赖启发式做判断。 举例:脑科医生对头晕——脑瘤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判断,会影响他对病人病情的分析。 假设该医生检查过250位有头晕症状的病人,其中160人患有脑瘤,其余90人正常,该医生就会得出头晕与脑瘤有关的结论(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判断模式),但如果用决策判断2ⅹ2矩阵模型分析一下,情况则会复杂的多。 相信上面的数字分析一定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普通人在这个问题的判断上都受易得信息(多数头晕患者有脑瘤)启发式影响,做出错误判断。 实际上,上面四个格子里的数据,不论数值大小,对分析判断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仅凭其中一个格子里的数据就做出了判断。 用上面矩阵模型仔细分析数据,则会得出彼此矛盾的结论,这种关联叫错觉关联。 生活中名人代言广告大多采用这种启发式,诱使受众以名人个案信息或喜好作为选择判断的依据。 要想避免入坑,一定要意识到,易得信息不足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还要把其它3个格子的信息找出来进行比较。 现实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曾交过“智商税”,不妨都回忆一下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交的。 这里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好几个练习,如迷信、马云创业论、江湖名医等,原理都是一样的,下次再遇几乎要被某些人说动心的时候,不妨列个矩阵分析一下。 总结:易得信息启发式的核心是利用个别与结论的相关性得出普遍与结论的相关性(感觉有点演绎法的味道),破解的方法是2ⅹ2矩阵分析法。

标签: 新闻软文推广的艺术与科学 如何通过权威报道赢得受众信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