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快跑:通过试点推广加速发展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0 0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了促进创新和加速发展,"小步快跑"的理念应运而生。

什么是"小步快跑"?

"小步快跑"是一种敏捷开发方法,它强调将大型项目分解成一系列较小的、可管理的步骤。通过快速迭代和持续反馈,团队可以快速交付产品或服务,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

"小步快跑"的好处

  1. 更快上市时间:小步快跑可以减少开发周期并更快地将产品,并确定其在更大市场上的潜力。
  2. 建立信心:成功试点推广可以为投资更大的实施建立信心,并减少企业风险。
  3. 实施"小步快跑"和试点推广

    为了有效实施"小步快跑"和试点推广,企业应遵循以下最佳实践:

    1. 设定明确目标:明确定义试点推广的目的和目标至关重要。
    2. 建立明确的范围:确定试点推广的范围,包括时间表、资源和参与者。
    3. 收集数据:建立一个系统来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和其他与试点推广相关的数据。
    4. 持续改进:根据试点推广期间收集的反馈,持续改进产品或服务。
    5. 扩大实施范围:在成功的试点推广后,根据需要将产品或服务扩展到更大市场。

    案例研究

    以下是通过试点推广成功实施"小步快跑"的真实案例:

    • 亚马逊:亚马逊通过试点推广测试其新的"Prime Now"服务,该服务允许用户在几小时内收到包裹。该试点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导致Prime Now服务在更大范围内推出。
    • 谷歌:谷歌在其Chrome浏览器中试用了"标签组"功能。通过试点推广收集的反馈帮助谷歌改进了该功能,并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了它。

    结论

    "小步快跑"和试点推广是加速发展和促进创新的强大工具。通过遵循最佳实践和实施以数据为基础的方法,企业可以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并推动他们的业务向前发展。


根据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谈谈你对社会保障问题怎么认识?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已进行多年,所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也很多。 在我看来,化解社会保障改革中的矛盾,克服社会保障改革中的困难,最主要的还是要对社会保障改革中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认真反思,以寻求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一、关于社会保障“欠账”问题这些年来,所谓社会保障“欠账”问题,被看做是拖累社会保障改革的历史债务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点需要予以重视:1.社会保障“欠账”产生的制度原因。 所谓社会保障“欠账”问题,是由于城镇养老金制度选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而产生的。 如果城镇养老金制度继续沿着现收现付的路子走下去,只搞社会统筹,不引入具有积累性质的个人账户制,社会保障“欠账”问题也就不存在。 2.社会保障“欠账”规模取决于制度转轨方式。 特别是制度转轨时在职人员的过渡方式。 针对在职人员,大体上有三种制度转轨方式:一是允许在职人员全部留在旧制度。 其结果是社会保障“欠账”为零,因为制度转轨成本被“摊薄”,被分散到几十年时间内逐年消化,只要能支付得起养老金,就不能视为“欠账”。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欠账”只能被看做是或有债务。 二是允许在职人员选择,或留在旧制度,或加入新制度。 选择加入新制度,就要为其设置个人账户,以往的缴费年限或工作年限就要被折算,或直接注入每个人的个人账户,或像智利那样发放认可债券。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显性债务,选择新制度的在职人员越多,社会保障“欠账”规模就越大。 三是逼迫所有在职人员全都加入新制度。 其结果是社会保障“欠账”规模最大。 因为所有在职人员的个人账户都是空的,要让个人账户发挥其积累功能,个人账户就要被“填实”,否则,“统账结合”的制度设计就落空。 3.偿还社会保障“欠账”的制度安排。 只要选择了“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模式,就不能回避社会保障“欠账”问题。 应当说,当初选择“统账结合”制度模式时,曾经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并提出过三种偿还方式:一是完全由财政负担,二是划拨部分国有资产,三是体制内消化。 鉴于当初的财政状况不佳,划拨国有资产在操作上缺乏手段,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式。 所谓体制内消化,当初主要有两项制度安排:一是维持较高的企业缴费率,让企业既为支付已退休人员养老金供款,又为在职人员个人账户注资。 二是专为“中人”(转轨时在职人员)设计出过渡性养老金,把转轨前的工作年限折算成系数,采用加发一块过渡性养老金的方式,对转轨前个人账户“空账”部分予以补偿。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社会保障“欠账”问题何以拖累社会保障改革?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对“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实施条件认识不足。 过去,大家对引入个人账户制的优点强调得比较多,在制度安排和设计上力求达到“两全其美”,既要发挥社会统筹的长处,又要体现个人账户的优势。 但是,对引入个人账户制,特别是要做实个人账户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显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对如何缩小社会保障“欠账”规模考虑不周。 从养老金制度转轨中对在职人员的过渡方式看,实际上所选择的是社会保障“欠账”规模最大的一种方式,即逼迫所有在职人员都参加新制度。 与此同时,在偿还社会保障“欠账”上,倚重于体制内消化,试图以新制度筹资而逐步消化历史债务。 第三,对“统账结合”制度的实施时机把握不够好。 “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确定是在1993年,制度设计是在1994年,具体实施是在1995年以后。 恰恰是从那时起,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整体上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自1997年起,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职工下岗分流,其结果是能够正常缴费的参保企业和职工锐减,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却剧增,试图通过维持较高的缴费率,以偿还社会保障“欠账”的制度设计目标难以实现。 自2001年7月起,国家选择辽宁省进行社会保障改革试点,试点内容之一,就是做实个人账户,但账户规模已缩小,即从原来占职工工资的11%缩小至8%。 自2004年起,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加入试点行列,但做实个人账户的规模进一步缩小至6%。 鉴于试点中做实个人账户,是以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为条件的,因而对做实个人账户产生很大争议,赞成者和反对者意见相左、针锋相对。 更有学者另辟蹊径,主张实行“名义账户制”。 对此,我认为首先要对“统账结合”制度本身进行反思。 “统账结合”纵然是一种最优的制度安排,但若不能在偿还社会保障“欠账”上做出妥善处理,只能说明该项制度的实施条件不成熟,再纠缠下去价值不大,甚至还会贻误社会保障改革时机。 二、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保障改革始终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城镇养老金制度改革引入个人账户制的缘由之一。 一提起人口老龄化,学者们常常会说到三个词,即基数大,速度快,未富先老。 对人口老龄化提早做出预案,做到“未雨绸缪”,这本无可非议。 但在这个问题上所出现的“一边倒”和过分夸大的倾向,继而对社会保障改革产生误导,不得不引起重视和反思。 我认为,有三个观点需引起足够的关注:1.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 前两年,我曾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养老金制度的冲击,远不如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提前退休那么大。 因为大量在职人员提前退休,必然造成养老资金上的减收增支,而且提前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限。 会延长5年到10年甚至更长,进一步加大养老资金压力。 据劳动保障部估算,仅2000年一年,因提前退休所造成的养老资金减收额为24亿元,而增支额为82亿元,两项合计106亿元,约占当年养老金支出的5%。 近来,我看到一学者在2002年提出的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会对城镇养老金制度产生过于严重的冲击。 其依据是:进入老龄社会,我国老年抚养负担不断增大,但少年抚养负担相应减少,即存在养老与养少此消彼长的关系。 对于劳动年龄人口而言,总抚养比并没有增加多少。 据测算,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2040年,总抚养比为0.545,只比1998年增长14%。 如果考虑到人口城镇化因素,城镇总抚养比2040年为0.468,比1998年全国人口状态下的总抚养比还要小。 2.我国只是刚刚跨入人口老龄化门槛。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7%,其中农村为7.35%,而城镇只有6.30%。 即使从全国看,也只属于刚刚跨入人口老龄化门槛。 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于美国1935年实行社会保障时的水平。 当时,美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也是7%,目前这一比例已升至12%。 有资料表明,经过70余年的发展,美国约有90%的老年人已被社会保障覆盖。 对于1/3的美国老年人而言,社保养老金是其惟一的收入来源;另外2/3的美国老年人,社保养老金则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美国老年贫困人口将高达50%,而目前仅为11%。 我国已被社会保障覆盖的老年人,目前仅为20%左右,绝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是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的,要解决其贫困问题,只能依靠社会保障以外的再分配手段。 社会保障不能追溯过去,但却能放眼未来。 根据人口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 在这期间,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1962年至1973年)出生的3亿人口,将逐渐步入老年行列,而第一次生育高峰(1953年至1957年)出生的人口,将步入高龄阶段。 那时的老年人,目前正处于青壮年,如果对其从现在开始实施社会保障计划,就能有效防范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老年贫困。 这无疑是一个战略问题。 由于尚有20年至30年的时间差,即使从现在起筹建社会保障制度,届时社会保障在体制上已趋于成熟,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是完全有能力的。 3.现收现付制也能应对人口老龄化。 近些年来,一提到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家总会把目光投向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制,而对现收现付制总是“不屑一顾”。 但也有学者冷静地指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现收现付制也有优势,甚至是个人账户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缴费负担。 要维持同样的替代率,在老年负担系数低于25%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制的缴费率要比积累制低。 据原国家体改委测算,实行基金积累制,一个人终身缴费38年,假定投资回报率为7.5%,平均余命为18年,缴费率每年为工资收入的16%,替代率可达63%。 但在现收现付制中,要达到同样高的替代率,若老年负担系数为20%,则缴费率只需12.6%;若老年负担系数为25%,则缴费率为15.75%。 其次是老年保障风险。 实行基金积累制,养老金替代率受制于投资回报率,只有投资回报率超过工资增长率时,参保人才能获得较高的待遇,而投资回报率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资本市场状况。 但在现收现付制中,养老金替代率只取决于当年的缴费状况,不受利率等因素影响。 同时,在工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养老金待遇水平在现收现付制下要比基金积累制高,因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有利。 三、关于借鉴国际经验问题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社会保障改革也同样存在借鉴国际经验问题。 应当承认,国际上社会保障私有化倾向,以及部分国家养老金制度引入个人账户制,对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思路和制度模式选择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些年来,社会保障改革在借鉴国际经验方面,有两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一是借鉴别国经验只学其一,而非其全部;二是借鉴别国经验只关注结论,而不考察其背景和环境。 这两种倾向在养老金制度改革方面尤其明显:1.只注重目标模式,而忽略转轨方式。 智利被誉为养老金制度引入个人账户制的典范,其养老金制度改革可谓是“改朝换代”,但所采取的制度转轨方式却是相当温和的。 在对待新旧制度上,智利并没有立即用完全积累的新制度,去彻底摧毁现收现付的旧制度,而是使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用几十年时间让旧制度自然消亡、新制度茁壮成长;在对待转轨时的在职人员上,智利并没有采取强迫的方式,而是给予其选择权,鼓励在职人员选择新制度,但也允许留在旧制度。 与此相对应,智利在转轨中只有老人和新人之分,并没有单独设置“中人”,在职人员留在旧制度就是老人,加入新制度就算新人。 近年来,养老金制度引入个人账户制的国家越来越多。 但是,一方面把个人账户放在法定社会保障层面的很少,另一方面立即用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摧毁”现收现付的养老金制度的更少。 澳大利亚大力发展个人账户形式的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澳大利亚政府并没有宣布以家计调查为基础、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立即消亡。 反观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在操作上显得过于“操之过急”,巴不得在弹指一挥间就能完成制度转轨。 在转轨方式上,不允许在职人员选择,统统都被赶进新制度。 由于政府无力承担转制成本,不得不把转轨时的在职人员设定为“中人”,以折算过渡性养老金为手段谋求过渡。 其结果是造成在职人员惧怕新制度,人人自危、人人恐慌,极力追赶旧制度的末班车,争取跨进提前退休门槛。 2.只关注基金积累制的成功案例,而忽略现收现付制的成功典范。 美国自1935年起实施至今的社会保障,在性质上无疑属于现收现付制。 尽管美国老年人口的所占比重,已从实施时的7%升至目前的12%以上,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安全运行了70年。 据美国人精算,其社会保障基金到2017年才会出现赤字,2041年才会枯竭。 美国用较低的社会保障费率(15.3%),能让社会保障惠及4300多万人,其中包括90%的老年人、700多万遗属和600多万伤残者及其家属。 这是现收现付制的成功典范。 其成功的经验至少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绝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放眼于老年社会保障,致力于防范老年贫困;二是社会保障属于联邦事务,筹资上实行全国统筹,管理上由联邦政府统一负责。 此外,美国人关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大讨论正如火如荼。 在讨论中,有主张引入个人账户制的,但也有反对的。 对此,应当加以全面介绍,不应“一边倒”,更不能任意“裁剪”。 特别是不能脱离讨论的背景和环境,只看其结论。 四、关于社会保障城乡衔接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保障向来是城乡分割,城市有城市的制度安排,农村另有一套制度安排。 1993年,中央在社会保障改革上进一步明确要“城乡有别”。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不再是从前的城乡二元结构,而变成了城乡三元结构,即出现了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绝对数很大,而且每年的增量也很大。 据统计,近几年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基本保持1.3亿人的规模。 据估算,农民工现已超过1亿人,每年增量保守估计也有400万人左右;失地农民约4000万人,每年的增量约为200万人左右。 这三支队伍加在一起的人数,已经超过城镇就业人数。 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三元结构,这是符合工业化、城市化规律的。 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障实际上就要“三线”作战,即在搞好城市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的同时,还要搞好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社会保障。 应当承认,面对农村、面对城乡结合部,社会保障凸现其制度创新与储备的严重不足:1.社会保险变成一个筐,所有的人群都往里面装j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除了上海等极个别的地区采取“量体裁衣”方式,为农民工等特定群体做出有别于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以外,绝大多数地区都固守传统思维,将社会保险当成一个筐,把所有的人群都往里面装。 社会保险本来是面向针对城里人而设计的,并且只适应于有单位的组织化就业人群,却要推向农民工、失地农民。 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失地农民,本来对社会保障都有美好的憧憬和急切的渴望,然而,面对繁文缛节的社会保险,稍一接近、触摸,即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感,甚至惊呼被歧视、被剥夺,继而采取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的态度。 2.用搞城市社会保险的办法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城市社会保险“下乡”倾向明显。 近年来,在农村开展的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处处都能看到城市社会保险的背影。 在制度设计上,基本上仿效城市养料和医疗保险模式,做出种种雷同的制度安排。 比如,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比照城市退休年龄,制度模式选择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新型合作医疗也要搞个人账户,也要去设计封顶线。 此外,据媒体报道,劳动保障部已制订出一套农村社会保障方案,建议中央财政每年拿出200亿元支援中西部地区,为8亿农民普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倚重中央财政这个外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依此而建立的社会保障是否可持续,很值得深思。 搞好社会保障城乡衔接,决不意味着以城市社会保险为标杆,继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对接。 城市社会保险尚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因为它本身已超越我国国情和国力,在制度安排和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首先,社会保障被肢解、被“化整为零”。 即从过去的综合性制度安排,变成分散做出制度安排。 研究我国社会保障的学者,似乎已把始建于1951年的劳动保险制度“置之度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险,同50多年前的劳动保险,存在制度渊源的关系。 但在制度安排方面,二者存在根本差别。 劳动保险是一种综合性制度安排,它把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等项目集合在一项制度之中;但社会保险把劳动保险制度这个整体,拆成互不连接的零部件,养老归养老,医疗归医疗,各收各的保险费,各定各的待遇,各用各的资金,互不搭界。 其次,社会保险制度设计“贪大求全”。 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包括五大险种,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会量力而行,五大险种并不全都设立。 我国则不然,五大险种样样齐全。 此外,即使在个别发达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保障时也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只负责人的一生中最无助的某个阶段(比如65岁年老以后),而且只提供最关键的保障项目(如养老和医疗)。 我国则不然,就业后的每个阶段都要管,甚至出现35岁的年轻人都能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养老金;不管大病、小病,不分年老、年轻,医疗保险都要去管。 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从统一走向分散、从综合转向分项,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各险种资金不能互济,社会保险费率“居高不下”,制度门槛过高。 同时,参保企业和个人有了选择余地,覆盖面难以扩大。 加上制度设计上的“贪大求全”,更加剧了上述矛盾。 有鉴于此,决不能用社会保险统筹城乡,而应当做好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用不同于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和设计,统领城乡社会保障建设。 五、关于社会保障目标定位问题这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恰似走进“雷区”,举步维艰、寸步难行,一不留神就踩上地雷,引发社会矛盾。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对现行制度安排和设计进行检讨和反思以外,还应对社会保障的目标定位做出重新审视。 从社会保障的目标定位看,这些年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分强调社会保障要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服务,结果把社会保障搞成了“闭环系统”。 客观上看,社会保障改革起因于国有企业改革。 始于1983年的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目的是解决国有企业间养老负担不均衡;1991年进行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源于国有企业搞活内部分配,工资中浮动部分增大,但为以后计发养老待遇,不得不保留“档案工资”;进入世纪之交,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放在了为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兼并及破产服务。 社会保障改革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这本身无可非议,问题在于:社会保障的新的制度安排和设计,过分纠缠于过去,而不能放眼于未来;只盯着国有企业,而不能面向全社会;过分强调甩包袱,千方百计要把未来的养老和医疗等待遇水平降下来,而忽视因此所造成的居民未来预期不稳定。 我体会,社会保障改革应当包括三部分:一是设计一种不同于社会保障旧制度的新制度,新制度绝对要放眼于未来、面向全社会,在制度安排上绝不能为兑现旧制度的承诺而设计。 二是关闭社会保障旧制度的大门,门里边的人可以出来(参加新制度),门外边的人不能再进去。 三是选择稳妥的从社会保障旧制度向新制度过渡的方式,主要针对已被关进旧制度大门里的人而设计。 新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一定要放眼于未来,面向全社会,并不是泛泛而谈。 未来的社会保障,目标应定位于老年社会保障,旨在从制度上防范老年贫困,实施人群应放眼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若干代人。 据人口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不仅绝对数巨大,而且从现在到2025年将保持一定的增长。 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为9.2亿人,2020年约为9.4亿人;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均增长率,2000~2010年为1.23%,2010—2015年为0.54%,2015—2025年为0.06%。 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宝贵财富。 根据上述设计理念,我提出了一种低门槛、开放式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的新制度,其特点如下:一是项目少而精,只包括养老和医疗两大项目,其中养老项目包含遗属和伤残保障。 二是项目捆绑式,养老和医疗两大保障项目整合在一起,不允许参保者采取分拆的方式参保。 三是只规定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年龄(年满65岁),不规定退休年龄,参保者何时不工作完全由自己决定。 四是参保成本低,费率控制在工资收入的15%以内,参保单位和个人各负担一半,非组织化就业人员完全由个人负担。 五是参保灵活,只规定缴费年限,或把缴费年限折算成点数,允许间断性缴费。 六是不设个人账户,实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 我建议以目前尚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为对象,试行上述社会保障新制度,具体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农民工、失地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自雇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但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曾被社会保障旧制度覆盖的人员,要设计特殊的制度转轨方式。 六、关于社会保障“赎买”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事业单位改革给人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据悉,国务院正在抓紧制订总体方案。 尽管全国性总体方案尚未出台,但在部分行业(如科研、文化)和部分地区(如浙江、江苏),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展开。 在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大家强烈感受到,社会保障是绕不开的棘手问题,常常被碰得“头破血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曾流行于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买断工龄”、“身份置换”等手段,已悄然出现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一些被分流入员领取一定数量补偿金即同原单位解除劳动(人事)关系。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保障“赎买”。 对此,以下问题需要关注:1.社会保障“赎买”发生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改革尚未出台全国性方案的大背景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事业单位一般同行政机关实行同样的社会保障,而有别于企业。 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同企业在社会保障改革上出现了“并轨”趋势,其基本思路是,在基本制度层面,机关事业单位同企业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但辅之以附加养老金和医疗补助等特殊办法。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同企业在医疗和失业两项制度方面,在理论和制度设计上已经完成“并轨”,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但在退休养老制度改革上,“并轨”并不顺利。 迄今为止,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并轨”方案,只在部分地区实行改革试点。 截至2002年底,事业单位同企业养老金制度“并轨”的参保人数,在职职工占34%、离退休人员占31%;行政机关这一比例更低,在职职工占24%、离退休人员占17%。 2.社会保障“赎买”存在潜在风险。 主要表现在未来的社会保障上:一是养老。 如果原供职单位始终没有参加过养老保险,即使被分流后由新供职单位或者以个人名义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有可能会被从零算起,过去在事业单位的工龄不被视同缴费年限。 二是医疗。 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其一,被分流后找到了新的工作单位,但新单位不给缴纳医疗保险费;其二,被分流后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暂不受理以个人名义参加医疗保险;其三,被分流后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不能参加医疗保险。 无论属于哪种情况,被分流入员都会游离于医疗保险之外。 过去,国家对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承诺,是同就业岗位连在一起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三位一体。 现在,事业单位改革要采取身份置换等方式,既能端掉就业上的“铁饭碗”,又能赎买社会保障承诺,愿望或出发点是好的,但效果未必好。 在处理社会保障承诺上,始终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取身份置换等方式进行赎买,一种是搞好社会保障改革。 通俗地说,就是给现金还是给预期。 我倾向于后一种选择。 同时,在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上,事业单位改革同样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纳入目前已成型的社会保险体系,另一种选择是重新设计一套不同于社会保险的社会保障新制度。 我的观点是:事业单位不宜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理由是:(1)社会保险参保成本过高。 按照制度设定,社会保险的参保费率占工资收入的40%以上,其中参保单位负担的费率占工资总额的30%以上。 事业单位无论是转为企业,还是继续保留事业性质,加入社会保险都要负担一笔很大的费用。 (2)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偏低。 在退休养老方面,按照事业单位办法计发的退休金,要比按养老保险制度计发的养老金高出一大块,少则一半,多则一倍;在医疗方面,待遇水平将从公费医疗的90%降至医疗保险的65%左右。 (3)社会保险承接能力不足。 目前,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之比约为4:1,也就是4个人缴费供养1名离退休人员。 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全面铺开,一旦提前退休和身份置换呈蔓延之势,势必加剧社会保险资金的收支不平衡,各级财政不得不增加补助。 有鉴于此,我建议,在制订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改革方案时,另辟蹊径或另起炉灶,一方面重新设计一套不同于社会保险的社会保障新制度,另一方面专门针对事业单位职工设计新的制度转轨方案。 关于前者我已在本文第五部分阐述,下面重点谈后者:在退休养老制度转轨上,所有的在职人员只设老人和新人,不设“中人”,要么留在旧制度,要么加入新制度,允许在职人员进行选择。 若选择留在旧制度,退休年龄和退休金标准仍执行现行办法,但不排除国家今后会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提高退休年龄,比如每年增加几个月,同时退休金标准将按照退休前几年的平均数进行调整。 对于在职人员选择加入新制度,国家应予以鼓励。 比如,允许参保单位为加入新制度的人员,在社会保障之外设立个人养老账户,注资额在工资收入一定比例内的给予免税优惠。 在医疗制度转轨上,对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分开处理。 离退休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不下降,费用由社会保障新制度筹措解决,但要制订切实防止医疗服务过度和浪费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在职人员的医疗保障采取两种方式解决: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起,进入社会保障新制度;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以前,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解决,费用由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为确保医疗制度平稳转轨,国家应搭建起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新平台,区分常见病、慢性病和重病及疑难病,采取不同的医疗服务方式。

区块链的护城河是什么意思,行业的护城河

城链科技靠谱吗

靠谱。 城链科技是华南产业集团旗下一个依托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商业平台,很靠谱,一直专注于企业核心护城河的建立,为企业构筑长远且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屏障。

互联网黑话/行话大全之高级词汇

二字动词

落地、沉淀、给到、响应、同步、对齐、对标、迭代、优化、跟进、升级、交付、聚焦、倒逼、复盘、梳理、输出、提炼、包装、上升、

方案、摸索、踩坑、填坑、报备、串联、协同、联动、透传、打通、打平、抹平、发力、兼容、量化、细分、重塑、蓄能、引爆、挖掘、

背书、背锅、支持、支撑、协调、支援、加持、加速、共建、共创、融合、拉通、拉升、洞察、渗透、咬合、穿梭、辐射、扩展、开拓、

兜底、降级、容错、容灾、解耦、耦合、复用、封装、抽象、聚合、集成、拆解、抓包、观察、监控、上报、捕获、分发、分层、迁移、

回溯、回归、回流、回跳、赋能、通晒、吃透、死磕、树立、跨界、共情、演绎、画饼、打造、反哺、输血、造血、造势、造市、造事、

下沉、拉新、转化、留存、促活、付费、营收、盈利、获客、邀请、助力、激励、激活、推广、投放、导流、覆盖、曝光、裂变、增长、

优秀、感恩、比心、笔芯、下跪、致敬、订阅、认证、推送、唤醒、流失、召回、授权、接入、铸造、构筑、构建、搭建、布局、组局、

摸鱼、划水、众筹、收割、共享、重组、收口、转型、围绕、出击、证言、确认、明确、评估、评审、务实、夯实、预判、预言、变迁、

返佣、深入、打磨、攻坚、击穿、破冰、破题、解题、破圈、破局、定量、定性、制约、约束、触及、触达、触发、操盘、思考、反思、

精简、深耕、突围、补位、抽离、履约、进化、进军、起飞、allin。

二字形容词

皮实、本分、重磅、垂直、真香、自洽、精准、持续、灵活、稳定、可控、活跃。

二字名词

抓手、漏斗、中台、平台、闭环、风口、打法、玩法、矩阵、纽带、刺激、规模、场景、渠道、入口、维度、格局、形态、生态、体系、

认知、体感、感知、心智、调性、战役、合力、心力、赛道、基石、基因、因子、模型、通道、链路、水位、水准、姿态、卡点、卡位、

头部、腰部、踝部、痛点、爽点、痒点、全域、公域、私域、本我、自我、超我、蓝海、红海、纵向、横向、上限、下限、上游、下游、

阈值、场域、架构、系统、标配、长尾、态势、锚点、标杆、壁垒、变量、期权、边界、品牌、阵地、高地、洼地、高空、革命、变革、

内卷、外包、福报、脑暴、脑洞、圈层、层级、段位、环节、困局、话术、文案、议程、公关、PR稿、配称、力场、魔方、触点、势能、

流量、资源、排期、延期、弹窗、浮层、引导、蒙层、幕帘、遮罩、埋点、坑位、楼层、按钮、推送、红包、峰值、漏洞、风险、瓶颈、

策略、价值、成本、复利、人性、利器、深度、玩家、小白、韭菜、羊毛、福利、套路、情怀、标准、规范、报备、社群、产业、载体、

服务、粘性、属性、地域、终端、版本、口碑、指标、年框、试点、母体、空白、银弹。

三字动词

对一下/碰一下/过一下、抢品类/卡认知/占场景、观行业/明竞争/洞自身、开场子/提调子、冷启动、秀肌肉、借东风、断舍离、

薅羊毛、砍一刀、走出去、讲故事。

三字形容词

扁平化、差异化、平台化、结构化、精细化、短平快、常态化、强依赖、不可控、有风险。

三字名词

感知度、颗粒度、方法论、组合拳、引爆点、护城河、影响力、资源位、优先级、制高点、

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便捷性、耦合性、一致性、系统性、端到端、点对点、点线面、

上半场、下半场、主战场、人货场、基本面、基本盘、操盘手、进化论、解释权、最优解、

执行力、驱动力、鄙视链、生态链、生态圈、生态位、全场景、全渠道、全方位、全媒体、

流量池、天花板、传话筒、转化率、活跃度、颗粒感、登云梯、冲击力、视觉锤、孵化器、

新零售、新物种、新品牌、新篇章、新局势、新赛道、新势能、新国货、新国潮、新动力、

同理心、气氛组、竞争力、存在感、认同感、参与感、归属感、使命感、价值观、忠诚度、

预热期、高峰期、高潮期、上升期、瓶颈期、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比特币、虚拟币、

天使轮、自媒体、新媒体、价格门、超预期、小前台、大中台、凝聚力、向心力。

四字动词

支棱起来、快速响应、小步快跑、价值转化、强化认知、资源置换、资源倾斜、资源配置、完善逻辑、去中心化、

渠道下沉、用户下沉、降维打击、体验度量、高频触达、快速迭代、持续迭代、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持续观察、

躬身入局、顺势而为、打破结界、升维定位、有机结合、起承转合、存量维持、增量博弈、心智角逐、抽离透传、

拨冗参会、反复确认、综合评估、刻意练习、打破制约、绝境求生、品牌露出、拥抱变化、重新定义、借势营销、

内容创业、归因分析、逻辑推理、建立范式、总结沉淀、解决问题、占领心智、高举高打、高开低走、高台跳水、

深入产业、拉齐水位、全情投入、如何收口、全面封锁、协同作战、剑走偏锋、弹射起飞。

四字形容词

结果导向、业务导向、资源紧张、人力不足、体感不好、风险可控、逻辑自洽、品效合一、全球领先、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石破天惊。

四字名词

生命周期、复用打法、商业模式、平台战略、集团战略、战略引擎、关键路径、决策路径、天使投资、盈利模式、

底层逻辑、顶层设计、饥饿营销、行业壁垒、下沉市场、消费认知、人工智能、赛博朋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知识付费、私域流量、交付价值、时间价值、共享经济、通证经济、中央厨房、先发优势、真实场景、临门一脚、

真香定律、正态分布、幂律分布、二八定律、长尾理论、叠加效应、马太效应、沉没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

偏好植入、蚂蚁市场、场景占位、产业集群、产业服务、标杆市场、心动情境、利基市场、第二曲线、垂直领域、

可持续性、可替代性、认知优势、新增长点、颠覆态势、最高规制、三位一体、资深玩家、不破不立、精神SPA、

用户心智、用户粘性、用户体验、用户认知、用户画像、用户调研、重度用户、沉默用户、活跃用户、用户黏性、

千人千面、千人一面、信息茧房、流量红利、流量为王、价格歧视、意识形态、心理账户、情绪G点、品牌势能、

服务产业、关键时期、沟通协作、战略合力、品牌航母、品类战舰、行军路线、产品尖兵、拳头产品、超级符号、

挽留弹窗、时间窗口、定性定量、战略支点、声音印记、社交货币、付费社群、神交已久、财务自由。

五字动词

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杀熟、延迟满足感、地毯式轰炸、饱和式攻击、四两拨千斤、开辟新路径、建立新习惯。

五字形容词

用户无感知、叫好又叫座、优先级很高、拉新成本高、打开率高、留存率高、活跃度高。

五字名词

颠覆式创新、连续创业者、投入产出比、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红利、国民总时间、最后一公里、海豚湾模式、最大公约数、现象级事件、

沉浸式体验、用户忠诚度、自媒体矩阵、病毒式营销、风口上的猪、战略性投资、战略性亏损、系统性风险。

六字动词

不跟风要造风、多维矩阵闭环、打开销售通路。

六字名词

天时地利人和、品牌记忆系统、心智切割利器。

区块链是什么意思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1、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2、区块链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介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

扩展资料:

1、比特币对等网络将所有的交易历史都储存在“区块链”(blockchain)中。 区块链在持续延长,而且新区块一旦加入到区块链中,就不会再被移走。

2、区块链共享价值体系首先被众多的加密货币效仿,并在工作量证明上和算法上进行了改进,如采用权益证明和SCrypt算法。

3、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群分散的用户端节点,并由所有参与者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是对所有比特币交易历史的记录。

4、区块链技术将应用于金融行业的征信,交易安全和信息安全。 区块链在金融方面可以形成点对点的数字价值转移,从而提升传输和交易的安全性。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_区块链??网络百科_比特币??网络百科_区块

区块链是什么意思怎么赚钱

区块链的含义和怎么赚钱答案如下:

1、区块链的含义:区块链是一条信息经过多方确认后,最终存储在存储于多个地方,是一种可以解决交易时信用问题的工具。

2、区块链怎么赚钱:

(1)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 组建个企业的团队,专门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将你们的技术成果提供给有需要的企业去使用,或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研发相应的区块链技术。 简单理解,就是做一个中间商。

(2)用区块链技术发币。 这种方式就是企业就是作为发行方,发布一定数量的虚拟币给别人投资,就是比特币、莱特币、狗狗币这些。 当时想要成为发行方,除了要有区块链技术之外,还得申请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营业资格证、发币资格许可等一系列备案文件和材料,否则就没有这些文件,那就是诈骗了。 但要顺利备齐这些文件,还是相当考验企业实力和资本的,资金不够雄厚也难以维继。

(3)区块链知识付费。 区块链市场初期,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区块链,又想参与进来,必然催生了区块链知识付费市场。 今年以来,出现了很多以区块链为主题的公众号,诞生了很多区块链付费课程和投资小密圈。

(4)注册免费领糖果。 糖果是区块链项目方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加入早期的使用和传播,给早期用户奖励的代币。 类似早期的“滴滴”,为了培养大量早期用户,给用户发了大量的免费打车券。

《商业简史》读书笔记

这两天在看刘润写的《商业简史》,学习一下到底什么是商业。 全书共7章,这边笔记是边看边记录的。 对于我这种只做技术的商业小白来说,的确有新的观点输入,但也发现书中的观点有逻辑不通之处,总体来说可以拓宽一下视野。

以下是本书的读书笔记,摘录了部分内容,也记录下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商业的定义:

根据消费者的决策流程,交易成本可分为三类七项:

其中协商成本里比较典型的是议价成本,付款成本或许叫信用成本会更贴切。

高中的政治老师教过我们:要致富,先修路,讲的就是网络的联通性。 这一章依次介绍了铁路、公路、海运、电报、互联网及物联网六种网络,其中物流网络打通实体交换、虚拟网络打通信息交换。 这些线下与线上的高速公路解决了跨时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了交易的发生。

这一章引入的网络密度的概念:网络密度=实际连接数/可能连接数。 这些概念可能是作者自己想的,但对于计算机科班学生而言,这只是最基础的图论知识。 该公式的问题是相同数量的边可能只联通局部少数节点,也可能联通全局所有节点,因此信息是失真;更合适的方案是用网络的联通性(入网节点的数量占比),以及最小生成树的最大高度(最大距离),一个网络的有效性则可以通过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平均最短路径来评估。

因此,所谓的中心型商业文明,其实是最小生成树的root节点,成为四通八达的中心节点;而去中心型商业文明也不贴切,应该叫多中心型。 并且我不是很认可连接会无限扩大,因为随着连接的扩大,建立连接、维护连接、路由等成本也会随之升高,会超过边际收益。 所以我认为中心型商业的下一阶段是多层中心网络,就像互联网与局域网的关系一样。

这一章观点与前文差不多,依然是通过建立连接打破信息不对称,以及为交易提供担保。 但这种中间商赚差价的撮合模式特别容易被绕过,因此只能对应撮合场景频繁的场景(例如打车),对于ToB类的生意,撮合了一次就等于信息对称了,下次就不再需要借助中心节点。

这一章的观点我基本不认同,书中举的大多数去中心化的例子都是平台化的例子,都是中心化的平台撮合了两种不同角色的群里,反而都是中心化商业模式的例子。比如Motif是撮合投资人与基金经理的平台、P2P是撮合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平台、AngelList是撮合天使投资人与创业者的平台……

去中心化的意义就是去掉平台运营者这个中心节点角色,让平台本身无法主观地作恶,解决对平台不信任的问题。 因此,去中心化的最大特征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即平台的创建者没有享受特权,也只是平台一名普通的用户而已。

既然目标是人人平等,那实现去中心化的手段就是用绝对公正的、无私心的非人类(机器人)代替人类作为中心节点。 以区块链为例,就是通过智能合约这种机器人代替有人参与的中心节点。

这一章虽然名字叫全连接,但其实讲的更多的是因为根据大数据自动决策的能力。 所以,我的观点和上一章一致,我想象的乌托邦是人类阶级的消失:由机器人代替了自然人经营与运作平台。

这一章介绍的是核心竞争力,即壁垒。 书中区分了红利、利润、工资三个概念,启发我们在盈利的时候,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盈利的原因,是抓住了行业红利;还是真的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守住长期的利润;还是只是赚着卑微的工资。

书中总结的四类护城河:

虽然书中只总结了这八种护城河,但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护城河,例如技术壁垒等。另外,书中描述的四种获利者,我概括一下书中对他们赚钱方式的描述:

这一章的内容已经近乎鸡汤文,看前面的概括内容也能知道作者是在吹捧取势者这类人群;但在我看来,这几类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优势赚钱而已。 谁不想做第四类人躺赢?但你眼中的护城河也可能恰恰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就像阿里的电商业务当年也被认为是铜墙铁壁,结果却是为拼多多等后来者摊平了道路,直接让他们抄作业了,现在同样阿里电商业务逃脱不了逐步被蚕食的命运。

书中过分吹捧所谓的护城河,却没有讲所谓的护城河,也只是短期内较难被复制的优势,但难攻克不意味着不能被攻克,护城河与红利一样都只是暂时延长了被取代的时间。 因此,认清自己的优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根本。

知识落伍与思维惰性

最近得空看完了张磊的《价值》第四章和第五章两章内容,这两章主要讲了一些投资方法和一些投资者的自我修养。

主要内容我就不去详细了,看完这两章对我最大的感触是自己知识的落伍和思维的惰性愈发严重了。

虽然我也算是地地道道的科班金融专业出身,但看完书顿时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已许久未更新,惯常的思维模式也需进一步的修正。

这个问题主要是缘于书中对于企业“护城河”的讨论和阐释。

所谓“护城河”,简单理解就是一家企业相比于竞争者拥有哪些难以逾越或者获得的优势,这些优势传统的来看包括品牌、专利或特许经营资质、成本优势、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有效规模等。

书中张磊认为传统的护城河是有生命周期的。 “所有的品牌、渠道、技术规模、知识产权等,都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护城河。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

以往我对于优秀企业的理解首先关注他的“护城河”到底深不深、宽不宽,投资标的的选取也是主要选取那些拥有传统所谓护城河的企业。

但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很多所谓护城河并不能长期的拥有或者维系,按照张磊的话说这些所谓护城河都是有时间周期的。

很多伟大的企业看起来拥有强大的护城河,如诺基亚、柯达等企业,说倒也就是几年的事情。

我以前特别着迷于购买那些有所谓护城河的企业股票,有特许经营权或者国家保护秘方的企业等。 大家都知道云南白药是国家保密配方,而且他的股票多年来涨势整体不错。

但细究背后的原因,其实保密配方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云南白药不断的创新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才促使自己的企业运营收益不断增加,股市表现也不断创新高。

这也就是张磊说的另一个观点,“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其实虽说自己是金融科班出身,但是说实话自己对于金融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主要存在于本科及考研期间,研究生期间忙于实习、找工作及毕业论文等琐事,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自己懒惰未读书的借口,这期间未曾详细认真读过一些金融书籍和前沿研究文章。

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大多数是经典理论和教材,虽对于自己经济金融思维的养成至关重要。 但是自己很多时候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就满足于此了,后期也未再深入的学习研究相关的金融知识。

特别是对于投资知识的应用更是严重依赖本科时期所学理论,未就投资理论或根据市场变化重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自己长期投资不得法。

这仅仅是自己专业的所学知识的落伍,对于其他知识的落伍就更为严重了。

很多时候自己总是骗自己所学知识工作够用就行了,但是看到很多更为年轻的后辈那么努力总是有一点忧虑。

倒不是忧虑竞争的问题,而是羡慕他们能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拥有不断自我提高的意识。

我自己老是想着考证和看书,但是真正落实的事情没有几件,这种状态从自己硕士毕业持续至今。 最近我也是痛定思痛,不想再这么浮躁和懒惰下去,又开始购书读书计划。

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我开始尝试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期待倒逼自己认真读书。

这次读书的种类也开始有所改变,以往所读的书全部是工具书和经济金融、地产相关的书籍,时间久了,便觉得枯燥无味了,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读书热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尝试在读书方面进行劳逸结合的搭配。 我自己比较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所以我在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尝试搭配看一下历史文化类的书籍,我发现效果还不错。 期待能够将这样的习惯保持下去。

知识的落伍问题必须要重视和解决,“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希望自己能够日有微得吧。

我自己的思维惰性具体表现就是懒于思考、缺乏好奇、机械思考、片面认识。

书中张磊说道“投资人要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浓厚的好奇心,大到思考社会进步、商业演变的内在逻辑,小到思考企业如何运作才能够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我觉得自己特别懒惰,两年之前当区块链和比特币大热之时我曾经思考要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 但后来的研究也仅仅停留于知乎、公众号等表面水平,没有购买书籍进行系统完善的学习。

后来比特币暴涨过一段时间,可能自己也错过了一些机会,当然现在来看投资比特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们日常做事情,我认为最大的思维懒惰可能就是时常幻想“毕其功于一役”,拼命考上大学我就彻底放飞自我,或者考上研究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就迅速的回归到佛系状态,享受当下,满足于现状了。

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可以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纵观那些但凡取得不凡成绩的人,大抵应该都是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人。

当然我们不需要保持高考、考研、找工作期间那么高强度的努力和学习,但是日常的看书求知是必不可少的。 每天一到三个小时的学习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不一定是让自己多优秀,只是保持一个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就很有必要。

我们看看现在的长辈,对于社会新鲜事物全然陌生。

我总是在想,我们总是笑话老人不懂新鲜事物,那是因为我们还年轻,先前20多年的高强度学习让我们能够保持快速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一旦我们放弃了这种学习习惯,开始让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慢下来,那几十年以后的我们就是现在老一辈的翻版。

机械思考在我们身上也比较明显。

书中张磊说“价值投资者还要有一个重要修养,就是不要做机械的价值投资。 简言之就是机械地长期持有、机械地寻找低估值、机械地看基本面。 ”

这里就要再涉及我前面提出的“毕其功于一役”的问题,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常常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然后寻找投资标的,长期持有那些自认为低估、基本面良好的企业股票。

一旦入手就只关注股票涨跌,机械的持有,对于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变化不做仔细研究。 更有甚者,买定离手,很长时间连账户都不看。

经常有新闻报道某某早年购买了茅台股票,然后忘记了,如今翻了好几十倍类似新闻,以此来强调价值投资的成功和神奇有效。

但是这只是运气使然,谁都知道,曾经乐视还是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呢。

对于这类问题张磊也给出了答案,“首先,长期持有只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其次,购买低估值的股票并不是价值投资回报的持续来源,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才是。 最后,很多时候基本面投资往往是趋势投资,是看行业的基本面或经济的周期性,本质上也是博弈性的。 ”

这也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事情的良好开端并不能保证其有一个满意的过程和结果。

这就需要我们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持续的跟进和修正产生的矛盾,不断的打好补丁,这样才可能产生一个满意的结果。

这个逻辑我想应该适用于很多地方吧,不仅仅是做事情。 两性关系、家庭问题、职场矛盾等等,开始只是开始,能不能取得好的结果还得看后期的努力。

今天写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记录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也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目前所存在的重大问题。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

新员工如何与企业老员工相处呢?

1、放低姿态,尊重老人职场新人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为自己是“牛人”,所以对单位的老人不放在眼里,从心里认为老同志思想老旧,方法传统,企业招聘自己来,就是要打破企业原有的作法,对老同志不尊重,这是不对的。 新人对单位情况不了解,对以往工作中的一些套路、方法不清楚来龙去脉,如果不尊重老同志,就难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工作中就极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2、真诚用心,虚心求教尊重老同志,不是嘴上说几句就行的,而应该是切实从内心深处认同老同志多年来对企业发展的辛苦与付出,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尊重老同志,才能放低姿态,虚心向老同志请教。 言语中多说请、谢谢,行动中多帮助老同志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对老同志指出的问题,虚心接受,并迅速改正。 3、互动交流,坦诚沟通老同志经过的事多,见过的人多,职场新人在与老同志的日常交往中,不要玩心眼,耍鬼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坦诚沟通,错了就主动认错,对了也虚心请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向老同志请教,做到不隐瞒、不推诿、不排斥,真诚、坦诚。 4、摸清现状,再谈变革职场新人进入单位后,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还没有摸清单位的现实情况,就急于按照以往的经验,准备在新单位大刀阔斧地实施变革,这种情况极易遭到单位老同志们的反感,因为存在即合理,单位以往的做法之所以会一直延续,应该是有其客观的条件与原因的,在变革前,如果不能全面掌握有关情况,急于求成,必然得不到老同志们的支持,变革的前景也就可想而知了。 5、合理建议,不盲目创新职场新人在入职一段时间,得到老同志们认同,并掌握单位的有关情况后,可以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先建立小范围的团队,从理论上找熟悉情况的老同志沟通,通过反复的交流,从理论上确保变革可以实现后,再选择一个单位组织试点,从实践中探索经验,然后再在总个企业内部推广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不可盲目创新。 6、小步快跑,创造价值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新的目的就是希望新人入职后,可以通过变革来改变企业以往发展的面貌,通过变革来提升企业的利润,推动企业的发展。 所以作为职场新人,在通过前期的扎实工作后,要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团结企业的老同志,共同协商,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不断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不断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共赢。

标签: 小步快跑 通过试点推广加速发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