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联动协作:打破地域界限,提升地区推广协同效应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2 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间合作日益紧密。跨区域联动协作成为打破地域界限,提升地区推广协同效应的有效手段。

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

跨区域联动协作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促进了资源的共享。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存在差异。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效应。

例如,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和成熟的市场。通过跨区域合作,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促进旅游业和资源开发。东部地区可以获得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拓展业务范围,降低成本。

提升地区推广协同效应

跨区域联动协作提升了地区推广的协同效应。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推广优势和渠道。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形成联合推广机制,整合各区域的推广资源和渠道,提高推广效率和效果。

例如,几个相邻的旅游城市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推广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品牌。一个地区的投资促进机构可以与其他地区的机构合作,共同举办投资推介会,吸引更多投资者。

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跨区域联动协作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跨区域合作,形成产业链协作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例如,一个地区的汽车制造业可以与另一个地区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合作,建立产业链联盟。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并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不能脱离制造业独立存在。 《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大工程”之一,国家发改委也将促进联动发展作为今年重点推动的工作,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鼓励性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努力将两业联动作为积极落实《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要方向。 (一)联动发展的内涵分析1、联动发展的基本内涵联动是指若干相互关联的事物,一个发生运动或变化时,其它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以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为基础,将制造业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联合起来,进行产业协作,共同促进双方发展。 (1)联动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关联和产业分工制造业存在企业物流活动,物流企业运作物流业务,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存在大量的物资、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交换关系,形成一个价值增值过程。 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是联动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产业分工和产业联系是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 联动发展能够在两个产业之间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促进产业分工的快速发展,提高产业联动的运作效率。 (2)联动发展的动力是供应链运作方式联动发展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简单地运输、仓储业务合作,供应链运作方式是促进联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用户的对整个物流、信息流以及服务流程进行系统的管理方法。 它强调系统集成,因为只有集成才能做到成本节约。 (3)联动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互利行为这里的“互利”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联动发展打破了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和区域界限,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联动发展行为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利行为。 任何利益不对称的联动发展都是不稳定的,只有保证制造业和物流业都实现互利,才能促进联动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4)政府政策对联动发展有重要影响政策是指挥棒,我国地区之间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合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推动、运作和协调,企业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许多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壁垒也不断被打破,但从宏观层面看,仍然需要增进产业主管部门之间和区域政府之间的沟通,打破产业分割和区域分割,创造有利于产业协作的政策环境。 (5)联动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联动发展最终还是表现为企业主体之间的合作。 只有企业自主的产业联动才是深入、稳定和长久的合作关系。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最终要实现制造企业愿意外包,物流企业能够承接的局面。 2、制造企业实施联动发展的必要性(1)现代生产方式的必然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化采购、全球范围的零部件组装、以客户为中心的按订单生产,都对我国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运营模式形成巨大挑战,制造企业的传统物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有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物流运作成本偏高、效率较低。 中国一般商品用于加工制造的时间不超过10%,而90%以上的时间处于仓储、运输、搬运、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 为了适应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变革,如何引入现代物流、发挥其“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高成本环境和金融危机背景下降低企业成本的需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制造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企业在提高经营效益方面、保持和提高竞争力方面的需求都会增加。 而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会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的现金周期,提高资金效率。 (3)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需要从目前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这个“中心”的转移是有规律的。 今天进入中国,总有一天也会转移到其它国家或地区。 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个机遇,加快推动制造业升级,提升国内制造业的经济竞争力。 现在我国制造业具有的比较优势是静态的。 要让静态的优势动起来,整合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只有依靠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方法。 物流配送的动态仓储、信息整合、统一配送可以让整个比较优势动起来。 3、物流企业实施联动发展的必要性(1)联动发展是物流需求释放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物流社会化需求主要来源于两类企业主体,一是制造企业,他们将企业物流实施外包,形成社会化物流需求;二是商业企业,他们将商业物流运作的业务实施外包,也行成了社会化物流需求。 工业品物流在全社会物流总额中超过85%。 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企业物流社会化。 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尽管近年来国内专业物流企业在管理上和业务上也有创新,但仍然存在需求不足的缺陷,主要原因是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程度还不够,释放速度仍有待加快。 另外,物流外包业务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物流外包不仅是物流问题,也是人流、资金流问题。 因此,加快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将有力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联动发展是促进物流企业专业化的手段近年来,国内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制造企业的发展需要能与之进行多方位合作、共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企业,但很多物流企业规模有限,专业化水平不够,物流服务能力与制造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很难提供长期优质服务。 与制造企业实施联动发展,物流企业将通过管理模式创新、运作方法创新,帮助制造企业提高物流系统运作效率,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3)联动发展是提升物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没有物流业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很难向现代制造业升级,而没有现代制造业的物流需求释放,物流业就无法实现规模化、全球化经营。 只有联动发展,互为补充,才能提高各自的竞争实力。 在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渐高涨。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为业界间的普遍共识。 (二)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1、国内外制造业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1)国家各部委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物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现代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被予以单独强调,显示出中央政府对发展制造业物流的决心。 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今年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与制造业的融合,实现联动发展。 (2)物流业务发展正在由生产、销售环节向采购环节迅速扩展,部分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物流一体化管理目前,已经有一些制造企业的物流发展目标开始由加快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向整体优化、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整体物流成本转变。 根据2008年国家发改委在山东对部分制造企业(如中国重汽、济钢、济南锅炉、济南二机厂等)的调查,绝大部分物流业务外包已经开始向采购环节发展。 (3)制造企业普遍拥有一定物流设施,内资企业平均规模远大于外资企业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由于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在物流管理上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集中表现为集约化程度较低,企业内部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较大。 据全国第二次物流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制造业内资企业重点调查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为14.1万平方米,其中:平均自有仓储面积为8.2万平方米,平均租用仓储面积5.9万平方米,而同期外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自有仓储面积和租用仓储面积分别为2.9万平方米、2.4万平方米和0.5万平方米,内资企业各类仓储面积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重点调查内资企业的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辆,装卸设备平均拥有量为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 (4)国际制造业物流发展趋势目前,各国纷纷制定各种发展计划,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外制造业物流最新发展的趋势。 敏捷制造是企业在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的一种能力。 敏捷制造企业能快速地为市场提供创新产品,快速地响应市场和用户对新产品和产品性能的要求,具有一个可重编程、可重置并可不断改变的能以极小的经济批量生产的制造系统。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在满足服务水平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用户的对整个物流、信息流以及服务流程进行系统的管理方法。 2、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实力进一步壮大,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专业化分工加快,增值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 面对外资物流企业的正面竞争,中国物流企业积极应对,在竞争中获得发展。 由于土地政策、市场竞争、燃油税成本上升、新劳动法实施等几方面的挤压,物流资源要素全面紧缺,经营成本持续上升,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物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挑战与机遇并存。 3、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制造业企业存在的物流问题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现代物流理念缺失,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应用程度较低;◇物流费用较高,运营效率偏低,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自营物流居多,物流设施利用率低,存在物流外包资产退出障碍;◇物流业务外包发展速度较慢,一体化外包比例较低;◇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2)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不仅制造业存在物流问题,物流业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物流企业仍然持续粗放经营模式;◇ 社会化物流的需求层次较低制约物流企业经营快速发展;◇ 社会信用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健全;◇ 物流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制度约束,政策尚需大力落实。 (3)两业联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社会化得需求,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到制约,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能力不高。 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制造业需要能伴随其一同成长发展的物流企业,但很多物流企业规模有限,专业化水平不够,物流服务与制造业的需求还有差距,很难做到长期服务。 (三)联动发展的基本模式1、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目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两业联动需要在思想上、组织上、运作上、技术上、网络上和效益上等六个方面进行联动。 2、联动发展的基本模式模式1:未整合基础上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这种联动模式是我国很多国有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方式。 模式2:整合基础上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制造企业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中心,负责对制造企业物流管理职能和设施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 海尔物流是这个方面的典型代表。 另一种模式是制造企业并不成立物流管理中心,物流管理职能仍然分散在各个事业单位中,由企业高层负责将物流设施与功能进行整合后,把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模式3: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组建物流公司,实施战略联盟模式4: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物流业务全部外包3、联动发展的基本路径(1)影响企业物流外包的关键因素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 物流资源在企业中的战略重要性;◇ 物流需求规模维度;◇ 制造企业物流资产的占有程度;◇ 市场(客户需求)竞争激烈程度;◇ 物流资产的专用性;◇ 物流服务的复杂性;◇ 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2)制造业物流外包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 运输、仓储、采购等环节分散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物流活动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企业内部物流专业化。 企业出现了专门的物流部门,对运输、仓储、采购等活动统一管理,物流从企业其它环节中独立出来。 第三阶段:企业物流社会化及专业化,即物流外包阶段。 把物流外包给其他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来完成,出现第三方物流。 (3)制造企业物流服务需求释放的发展路径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经过企业内部的整合、逐步外包、供应链整合等几个步骤。 A、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物流业的发展是要与制造业的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制造业才需要现代的物流。 为了使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方向转型,需要从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制造业组织结构和强化制造企业核心业务三个方面下手。 B、制造企业物流流程的内部整合利用BPR与ERP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内部物流整合为一体化。 C、制造企业物流业务与主营业务分离首先,将物流业务实施“主辅分离”。 具体来说,包括物流业务整体剥离、物流业务部分剥离、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带资分流等四种具体形式。 其次,物流运作设施资产系统整合。 对属于辅业的物流资源要进行整合,尤其是要将分散在不同业务管理部门的各种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资源进行集成,在对物流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将这些物流资源实现“主辅分离”。 D、物流企业物流实施外包E、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推进供应链业务优化在供应链层面上的物流合作,将以供应链管理和全局优化为战略目标,以系统优化、知识共享、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为核心,以注重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为保障,通过决策优化、流程再造、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资源整合化、网络基地化、流程标准化、信息集成化、决策智能化的现代新型专业物流企业。 4、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从企业或行业角度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开放度不够;○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退出成本高;○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物流市场不规范,信用机制不健全;○高成本运营环境对物流业发展的制约。 (2)从政府角度看:○产业政策缺乏;○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地方保护主义。 (四)联动发展的政策建议针对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为了更好的落实《规划》,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鼓励两业联动发展:☆ 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制造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 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物流服务能力;☆ 构建物流服务市场体系,促进物流需求有效衔接;☆ 按照供应链管理原则,整合建设物流配套设施;☆ 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 总结推广联动发展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 加快制造业物流管理人才培训和组织结构创新;☆ 努力营造税收政策环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欢迎登录长风网获取最新物流资讯。

标签: 提升地区推广协同效应 打破地域界限 跨区域联动协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