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未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引领知识获取新时代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 0
塑造未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引领知识获取新时代 导语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应运而生,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知识海洋的新航路,引领着我们迈入知识获取的新时代。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知识宝库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一项国家级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旨在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阅读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得以转化为数字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藏书丰富,触手可及数字图书馆汇集了海量的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用户只需通过互联网连接,即可随时随地访问数千万册图书、期刊、报纸和音视频等数字资源。这意味着即使身处偏远地区,也能轻松获取优质的知识内容。打破壁垒,共享资源数字图书馆打破了地域和机构之间的壁垒。全网共享的数字资源平台使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图书馆和用户能够共享文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极大地方便了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个人知识获取。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知识普及的新途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不仅是知识宝库的数字化转型,更是知识普及的新途径。通过各种创新服务,数字图书馆拉近了知识与大众的距离,让知识学习更加便捷、有趣。个性化推荐,精准推送数字图书馆采用智能算法,根据用户的阅读历史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内容推荐服务。用户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效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互动交流,共同学习数字图书馆打造了丰富的互动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参与在线讨论、专家答疑、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互动交流,用户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与其他用户分享经验,共同进步。知识竞赛,激发兴趣数字图书馆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用户对知识的兴趣。这些竞赛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鼓励用户探索新知,培养 lifelong learning 的习惯。数字图书馆

最近关于文化生活的新闻

数字图书馆如何走入百姓家? 技术不是难题 数字图书馆:如何走入百姓家近日,记者来到首都图书馆,因为是工作日,读者不多,偌大个图书馆显得有点空旷。 但六层的电子阅览室里,却早已坐得满满当当,就连等位的座椅也成了稀缺资源,有三四个读者只好站着等候上机。 “图书馆里的数字资源非常系统、专业,检索起来很方便。 如果机位再多点儿就更好了。 ”一位等候上机的读者说。 其实,在图书馆方面看来,为了让数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不仅要在馆里增加机位,还要大力开发建设数字图书馆。 就是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把图书馆的服务送到寻常百姓家,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丰富、系统的知识和信息。 文化资源共享 打破地域限制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总量不足、服务资源偏少,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距。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册—2.5册。 而截至2009年,我国平均每46.8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册,均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的标准。 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看来,我国现有的2800多座公共图书馆未能摆脱“一个区一个图书馆、一个县一个图书馆”的旧有模式,无法形成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 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记者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互动体验区”看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终端,用户可以便捷地进入陕西省图书馆的中华连环画数字阅览室,浏览《哪吒闹海》、《逼上梁山》等经典连环画,可以身临其境收看首都图书馆《明清家具装饰纹样》讲座,还可以把国家图书馆的“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尽收囊中。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这样描述数字图书馆的未来:“数字图书馆就像银行一样,通过一张服务卡,不仅能到所有的银行取款,还可以在家里、在车上用电脑、手机享受服务。 ”现有资源不足 未能互联互通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简便的数字化设备随心所欲地提取信息,还只是一种美好的展望。 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资源不足成为阻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拦路虎”。 据了解,我国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项目,一些商业性数字图书馆群雄并起,而由各图书馆自行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数量更多。 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各个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给资源共享带来很多阻碍。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认为:“已有的标准规范大多数可操作性不强,而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关键领域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又导致部分已建数字资源无法利用,甚至永久消失。 ”此外,资源不足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又一个窘境。 国家图书馆中文藏书有690万册之多,而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目前只收入了其中的26万册藏书,不及纸质藏书总量的4%。 记者随机打开了部分电子书,发现很多只能阅览全书的前24页,真正实现全文阅读的并不多。 没有足够的资源,再快速、便捷的通道也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技术不是难题 需要顶层设计是否能够用“云计算”技术解决数字图书馆发展遭遇的种种难题,成为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云计算技术,各个独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器将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云”,由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 专家学者认为,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应用,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技术标准统一,而信息聚合度的提高,将使数字图书馆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 周和平表示,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借助云计算技术,打造无所不在的数字图书馆之“云”。 在国外,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应用。 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推出云计算服务——“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将世界上一万多个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全球图书馆知识库,用户只需通过一次检索,就可以得到所有图书馆的信息。 此项服务的推出,被认为是图书馆“云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除了图书馆业内人士,众多信息技术企业纷纷加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行列之中。 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就吸引了浪潮、方正、英特尔、微软、IBM等国内外IT公司的目光。 袁谊生告诉记者,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加工、组织、保存、服务标准,这需要国家牵头,由图书馆、企业一起参与制定,统筹协调,而不能各自为战。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服务概况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成功实施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引领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 这一转型的核心是将传统的实体服务转变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形式,使得科研人员无论在实验室、办公室、野外研究站点还是旅途中,都能通过公共集成服务平台便捷地获取全球的科技信息。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涵盖了两个关键领域。 首先,它通过集成平台,将海量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和实时的信息服务无缝对接到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效率。 这意味着,科研人员无需离开他们的工作环境,就能及时获取到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研究成果。

其次,图书馆深化了文献信息服务,致力于发展知识服务。 他们针对科研一线的需求,提供了定制化的学科信息服务,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决策。 同时,他们还开展战略情报研究,提升科技自主创新的文献保障能力,以及战略情报的服务水平,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战略指导。

扩展资料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支撑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的国家级科技文献情报机构,主要为自然科学、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来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泛在化【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一、泛在知识环境 1、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 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s)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2001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公布的《通过Cyberinfrastructure实现科学和工程革命》的报告。 2003年6月,NSF在“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上又发表了研究报告《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并将其解释为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 2、泛在知识环境的特征 泛在知识环境以人为中心,具有无处不在性、隐蔽性、智能性等特点。 无处不在性是指人们通过周围普遍存在的网络设备,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方便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服务;隐蔽性是指泛在知识环境虽然是不易察觉的、无形的,但是可通过一种无缝的、隐蔽的、不可见的方式对人的需求做出响应;智能性是指以特殊形式表现出超凡的本领,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和满足人的需求。 (1)基于网络 泛在图书馆利用因特网和万维网传递信息资源和服务。 (2)24×7 泛在图书馆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连续提供服务,没有时限,也不存在地理上的局限。 (3)开放获取 开源软件已经成为软件工程和IT领域的发展趋势,开放获取也成为泛在图书馆2l世纪的主要特点之一。 (4)多种形式 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动态地、无缝地提供异质信息。 现代网络技术为图书馆通过多种格式提供信息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格式包括文本、图像、幻灯片、音频和视频等。 (5)多语种 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多语种支持,这样用户就可以毫无困难地存取这些信息,无论他们的英语水平怎么样。 而且,泛在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社会的动力发动机,自然应该包括多语种支持这个特点。 (6)全球化 21世纪的泛在图书馆应该成为世界范围内知识和信息的门户,这意味着它要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肤色、种族、宗教、语言能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素质如何。 3、泛在知识环境下读者需求所发生的变化 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纵深化发展是泛在知识环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同样地,用户需求也是数字图书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 首先,随着数字技术和泛在智能技术的发展,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多途径、多通道、成本低廉、稳定可靠且无缝地获取和使用丰富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 用户需要能够通过同一平台、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希望能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来获取学习资料和资源;希望能够在学习之外,获取培养他们兴趣或增添生活娱乐的多种形式的丰富的资源。 其次,用户希望提供的服务更加个性化、专业化、开放化、主动化、多样化、可视化、人性化和知识化等等。 用户希望能够借助相关工具和平台,与计算机专家、管理人员、图书馆员等交流合作,促进对学习资料的创建和传递;希望加强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合作,促进对学习资料的创建和传递;希望能够有效地获取和共享课程资源和信息,并借助更为生动、可视化的工具促进对学习资料的使用和对知识结构和知识构建过程的了解等。 再次,用户要求能够有效解决各种学习资源的互操作性、一致性问题,帮助实现其在各种学习环境中的共享和重复使用,通过数据处理工具对学习资料进一步分析,找到学习资源中隐含的知识或模式,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学习,和如何利用、发展知识,并能够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1、服务项目 (1)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s,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s)、在线虚拟参考咨询服务(Online Reference Services)或电子参考服务(Electronic Reference Services)等,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人力资源为媒介,以因特网为基础,集各地数字化参考信息和咨询专家于一体的问答式服务。 它是图书馆利用网上平台解答用户通过电子形式提出的问题的新型信息服务方式。 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以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主要利用目录、索引、文摘等各类参考工具书以及光盘、本地数据库来解答咨询,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有限。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依靠网络形成的虚拟现实环境,突破了传统的参考工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无限量的信息资源,其范围不再局限于本馆馆藏。 (2)学科化服务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行为往往是从多渠道、利用多种方式获取泛在于各种载体上的各种类型的信息与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服务重新定位。 学科化服务体系的实质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资源集成化服务系统,它要求服务者要与各学科及重点学科用户融合于一体,将对用户知识服务的过程融合到相应学科的科研和决策全过程中,针对科学研究和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形成融洽的“学科馆员――学科专家学者――各类型学科用户群――合作对象”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面向用户的融入用户信息环境的学科化信息服务。 建立学科化服务体系就是按照科学研究(如学科、专业、项目)而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 它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学科领域及机构,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入到每个学科单元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向学科化、集约化转移。 而学科化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使信息服务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转变文献信息服务的组织机制,将已经和即将形成的各种资源真正转化为服务一线的能力,使之变成传递科学信息、智力交流和进行参考咨询服务的开放系统。 2、服务模式 (1)非实时参考咨询(non real-time reference service) 非实时参考咨询,即用户提出问题与咨询人员回答问题不是同时进行,用户需要等待异地时间才能得到答复。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提供了一定的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 非实时参考咨询主要有常见问题解答(FAQ)、电子邮件参考咨询服务(Email Reference)、博客(Blog)等形式。 (2)实时参考咨询(real-time reference service) 实时参考咨询,是基于高速网络传输技术,利用数据库技术作为后台支撑,实现实时交互的智能化服务,是一种在虚拟环境中咨询专家直接“面对”用户回答提问的即时服务形式。 实时参考咨询有网络聊天室(Internet Chat)、即时信息传递(Instant Message Transmission)、网络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网络寻呼中心(Call Center)等几种形式。 (3)混合型参考咨询(hybrid reference service) 混合型参考咨询,即既可实时又可非实时的数字参考咨询,主要有电子公告板系统(BBS)、论坛(Forum)、手机短信参考咨询(Reference by SMS)、微博(Twitter)等形式。 3、服务方案 (1)资源建设 当前,要应对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挑战,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尚有待于改进,主要体现在学科信息门户、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学科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还很薄弱。 高水平的专业学科信息资源是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基本保障,图书馆要尽可能收齐国内外专业信息,信息资源专业化建设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注意把握信息资源的质量,注重信息资源的学术性、研究性。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在学科资源建设上要改变以前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通过对网上信息分析、筛选、编辑、整序,建立专业学科网络导航库和专题数据库。 通过与学科合作,将学科网络导航、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国内外相关学科排名及研究动态信息、学科专题讨论组、学科专题网、学科专家创建的博客和国内外相关学科学术会议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学科信息平台。 要按学科对资源进行组织,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及虚拟专业化馆藏,还要建立图书馆与一线用户的服务链,将众多分布和异构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有机组成无缝的服务体系,形成统一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2)深层次学科化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要面向用户开展知识服务,就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信息,不以规范化的信息资源收藏和组织、检索和传递为标志,而是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和有效切人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核心过程中,从而推动图书馆转变工作模式,形成以学科化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新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面向用户的学科化服务是基于知识单元的服务,提供的服务要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跟踪服务需求,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 知识服务的内容是通过主动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畅通的信息需求与供应渠道,将知识服务嵌入到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团队,面向科研全程提供专门化、个性化、集成化的学科服务。 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要面向重点课题组和学科带头人,提供学科或课题的情报研究服务,跟踪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对学科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提炼,形成知识产品,为重点用户和课题提供知识服务。 对用户所关心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有效传递,同时有针对性地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按学科专业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利用,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3)学科馆员的主导 学科化服务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既要有丰富的学科资源,还要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式服务。 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学科化服务更贴近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适应新的信息环境,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科研过程的新的服务模式。 泛在图书馆环境下的学科化服务,要求学科馆员仍然要保持信息中介的角色,学科馆员的任务不是推销某一个图书馆,而是要将泛在的信息系统化、知识化,并通过无所不在的服务模式帮助用户构建用户需要的信息环境。 学科馆员的服务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用户个性化的要求,对一些重点服务对象实施跟踪服务,为其量身定制新书通报、文献题录以及研究方向的新闻聚合、热点问题的采集分类等信息。 学科馆员要教会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替代用户查找和利用文献。 只有将学科馆员的能力转化为用户的能力,学科化服务才会产生更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谢茹�.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10). [2]娄长春,等.基于泛在信息社会/环境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J].现代情报,2010,(5). [3]任家乐.支持泛在学习环境的图书馆资源、服务设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

标签: 塑造未来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引领知识获取新时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