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化方式运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 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投资方式往往受制于各种因素,灵活性较差。为了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企业和个人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充分利用市场优势,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

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优势

  • 资源配置效率高:市场化运作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从而使资源流向最优的投资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投资主体多样化:市场化运作打破了投资主体的限制,允许各种类型的主体参与投资,包括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促进了投资多元化。
  • 投资渠道多元化: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实物资产等,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
  • 风险分散性好:通过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可以分散投资风险,降低投资组合的整体波动性,提高投资的抗风险能力。

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

为了适应市场化方式运作,企业和个人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是投资于企业的股权,成为企业的股东,分享企业的收益和风险。股权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适合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债权投资

债权投资是投资于债券,成为债权人,享有固定的利息收益。债权投资的风险较低,收益也相对稳定,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

基金投资

基金投资是通过购买基金份额,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基金投资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基金类型。

实物资产投资

实物资产投资是投资于有形资产,如房地产、黄金、艺术品等。实物资产投资的价值相对稳定,可以抵御通货膨胀,适合长期投资。

其他创新投资方式

除了上述传统投资方式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还出现了各种新的投资方式,如众筹、私募股权投资、对冲基金等。这些创新投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需要谨慎评估其风险。

选择投资方式的原则

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企业和个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明确投资目标: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是追求高收益还是保值增值,还是分散风险。不同的投资目标需要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
  • 评估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资方式具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投资者需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方式。
  • 合理配置资产: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资产,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收益。
  • 持续优化投资策略:投资环境不断变化,投资者需要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以获取更好的投资收益。

结语

以市场化方式运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是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经济中获取投资收益的重要途径。通过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分散投资风险,优化投资组合,投资者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西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未来十年发展战略

2011年-2020年公司将遵循“巩固、发展、跨越”的成长原则,在巩固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长距离高压天然气管道、LNG及LNG新能源汽车、中小城镇管网、压缩天然气、煤层气抽采及液化、分布式能源等产业链条的完善和迅猛发展,将公司发展成为地区领先的功能齐全、高效运营、管理科学、成绩卓越的企业 。 公司2011年-2020年的战略目标总体上为“两步走”战略:第一阶段为2011年-2015年,重点发展天然气长距离输送、LNG、CNG和城市管网等业务;第二阶段为全面综合发展阶段,即2016年-2020年,在巩固原有业务的同时,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煤层气抽采及液化等综合性业务,进一步构建全产业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一)长距离高压天然气输送管道管道输送的自然垄断特性,对于确立公司在地区产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将充分利用既有管道资源优势,继续加大天然气管道建设力度。 公司将择机开工建设包头-临河输气管道、呼和浩特-张家口-延庆输气管道(内蒙古段)两条长距离高压输送管道,并按照自治区“沿河沿线”经济带发展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和集中区的战略部署,逐步投资建设工业园支线等重要供气支线;公司将根据市场发展和气源情况逐步投资修建向赤峰市、通辽市方向的天然气管道,从而将自治区的输气管网覆盖中东部地区。 并依托自身的管道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煤制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 通过上述管线的建设,公司将逐步建成覆盖范围广、供气保障性强、干支线结合的区域性天然气供应网络,为气化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垫定了基础。 (二)LNG及LNG新能源汽车LNG产业是在空白市场基础上的全新推广,相当规模和数量的液化厂、加注站是产业得以推动发展的前置条件。 因此公司在强化自身投资推进的同时,更需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共同介入产业投资,从而推进“以气代油”战略在自治区的快速实施。 2011年—2020年期间,公司将先期重点发展盈利能力更高的LNG液化厂和LNG加注站业务,主要包括建设LNG液化厂、LNG加注站、投资LNG槽车等;远期将进一步发展城市LNG储备及调峰业务,使公司逐步成为内蒙古乃至国内中西部以LNG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的整合者,塑造中国能源新的应用方式。 公司在规划时间内,利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物流资源,联合社会投资人,实现总液化能力增加为50亿立方米/年(不含LNG加注站自带液化装置);建成280座LNG加注站(具备自行液化条件的站都要加注自带液化装置;投资购入大量LNG槽车满足厂站之间LNG运输和一定数量的货运客运示范车。 届时将实现内蒙中西部10万辆汽车使用LNG做燃料,其中9万辆LNG载货运输车,1万辆LNG载客运输车辆,实现LNG大面积替代石油。 (三)中小城镇管网鉴于城镇管网项目较高的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公司将继续强化中小城镇管网投资力度。 对于旗县级城镇管网,拟通过3种方式解决:长输管道辐射区域内,通过天然气管网修建解决;对于管道未覆盖、且距管道150公里以内的城镇计划用CNG方式解决;其余城镇则通过LNG方式解决。 从2011年开始,公司将利用五年时间,根据城镇地方实际情况,采取控股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组建分散的城镇中小项目主体,完成约50座旗县(区)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天然气的覆盖区域,使每个城镇平均气化率达到50%以上。 至2020年,城镇管网销气量可达5亿立方米,满足约500多万人口的用气需求。 (四)压缩天然气CNG业务方面,公司业务发展已较为成熟,将进一步拓宽CNG销售渠道,在现有管线及新建管线沿线处增设新的母子加气站,充分利用自有气源的压力优势,增加销售收入。 (五)煤层气抽采及液化在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煤制天然气和煤层气相关政策推出的背景下,公司将以煤层气的抽采及液化为突破点,2015年左右,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乌海市和阿拉善左旗选择实施煤层气开采项目,到2020年,公司将扩大煤层气开采的地区范围和项目数量,实现年产天然气20-30亿立方米,占公司气源构成的20%以上。 2012年,公司在积极推进阿拉善盟煤层气抽采及液化项目,针对阿拉善盟煤层气储量丰富(瓦斯排放量占全区的90%),将采取“零排放、零气价”双零对接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利用煤层气液化技术,建设煤层气液化示范厂,实现瓦斯坑口液化和加注站就近“气代油”利用,实现煤层气利用的时代创新。 (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能源是近年来兴起的天然气能源综合利用的新方式。 分布式能源可以将能源实现梯级利用,效率提高到80%以上,具有清洁环保、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性好等特点。 2016年起,公司将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商业中心、大型公用事业机构、产业集中的工业园区、新开发的城区和大型楼盘开发区建设5个以上分布式能源站的示范点,使呼包鄂地区成为国内分布式能源的典型示范区。 至202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周边地区全面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预期建设和经营的分布式能源站达到30座以上,实现20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 规划实施后,至2015年末公司总销售收入将超过130亿元,资产总额增加到110亿元,实现净利润20亿元;至2020年末公司总销售收入约320亿元,资产总额300亿元,净利润45亿元以上。 (七)积极争取股票上市发行立足公司作为“未发行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信托、证券金融产业领域政策,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动向,提升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做好上市发行的研究和准备工作,力争2013年启动上市进程,在国内或者国外市场公开发行股票。 股票上市发行后,将大幅增强公司资本实力,为公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公司快速做强,继续保持强劲的持续发展和中长期盈利能力。 展望未来10年,公司将继续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拓创新,稳中求进,不断开创公司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新局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断攀升,逐步建立起以长输管道建设经营为核心,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城镇管网、分布式能源协同高效的产业体系,成为具有优势竞争力的行业卓越企业。 长庆气田—呼和浩特天然气管道复线工程项目长庆气田—呼和浩特天然气管道复线(下称长呼复线)是内蒙古西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加速开发利用自治区内天然气资源,在长庆气田—呼和浩特天然气管道安全、连续、稳定运行近10年基础上,为满足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日益增长的用气需求而同向铺设的第二条天然气长距离高压管道。 该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是自治区2011年度重点开工项目,总投资为28.67亿元。 长呼复线南起长庆气田第三采气厂第二气体处理厂,北至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途径呼包鄂3市9个旗县区、4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全线穿越黄河2次、大型沟渠13条、普通灌溉水渠40条,穿越铁路10处,穿越等级以上公路21条、县级公路50条。 长呼复线管道全长518公里,主干线管径DN850mm,设计压力6.3兆帕,年输送规模60亿立方米。 沿线设置输气站场9座,线路阀室20座,全线采用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长输管道SCADA系统进行监控。 该工程的建设,对调整自治区西部能源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改善民生、推进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品位,全面带动自治区的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把自治区西部地区的资源就近、就地加工利用,促进管道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投资环境,推动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将发挥重要作用。 工程于2011年3月全面开工,广大建设者顶烈日、战严寒,克服了复杂地形、地貌、地质等技术困难,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于2012年10月15日全线贯通通气。 通气后,长呼管道与长呼复线两条管道将形成双管道供气格局,大幅提升自治区核心区域的供气保障和能源安全水平,总输气能力可达80多亿立方米,可保障管道沿线区域至少10年以上的用气,为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国企和事业单位有什么区别

国企和事业单位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性质、功能、管理和运作方式。

一、性质不同

国企,即国有企业,是指国家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的企业。 它们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国企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

事业单位则不同于国企,它们是指由政府设立或管理的公益性机构。 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科研等。 它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致力于提高社会福祉水平。

二、功能和管理不同

国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在经营管理上,国企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需要参与市场竞争。

而事业单位则更多地承担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其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更加侧重于公共服务提供和社会管理。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通常参照公务员的管理方式,具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福利待遇。

三、运作方式的不同

国企作为市场主体,其运作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需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经营策略。 而事业单位的运作则更多地受到政府政策和法规的指导和约束,其服务内容和方式也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政府规划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国企和事业单位在性质、功能、管理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国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而事业单位则更注重社会公共服务,其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更加侧重于公益性和服务性。

经济促进文化的发展属于我国的什么?

一、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推动由计划配置文化要素资源向市场配置文化要素资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经济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文化经济政策”一词于1991年首次出现在《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 作为党和国家在一定时间内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总的经济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文化经济政策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体系的范畴。 具体而言,文化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规律和文化生产规律、运用经济手段配置要素资源,旨在科学引导和调节文化经济活动的相关政策法规。

在我国,文化经济政策与财政金融政策、文化管理创新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密切相关。 财政金融政策是文化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政府相关部门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优化文化要素配置。 文化管理创新深刻影响着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主要包括市场准入、特许经营、产权制度以及市场管理等,关系到文化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维护、要素自由流动及要素配置效率的高低。 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是文化经济政策的重要领域,是破除计划经济体制路径依赖的必然选择,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阶段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

1.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是行政配置文化要素资源。 文化事业是文化生产的基本载体,承担着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职责。 与之相适应,这时期文化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支持文化事业发展。

这一阶段的文化经济政策,一方面是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为文化事业注入发展资金,主要包括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两种方式。 政府补助是通过财政无偿转移支付直接增加文化事业单位的收入。 税收优惠则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给特定的课税对象的激励手段和照顾措施,比如这时期颁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电影发行单位的发行收入不征收营业税的通知》等;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使其能够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 比如,1978年,《人民日报》等8家媒体联合向财政部打报告,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得到财政部的批准,由此拉开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 1987年2月,为了弥补文化事业建设资金来源不足,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工商局出台《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承认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但规定有偿服务所获得的资金仍需用于事业发展。 这一做法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缓解了财政压力。 上述政策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经济政策的重要起点。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变得愈发迫切和重要。 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一次对文化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论述。 《若干规定》强调,“在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的同时,拓宽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筹资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制”。 同时,从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继续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制度四个方面,明确了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具体路径。 《若干规定》的出台标志着以财税支持为重点,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定型。 2000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件提出国有文化单位要“转换经营机制,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的思路,政策工具更为全面和灵活。

这一阶段,文化经济政策在将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作为资源配置重要手段的同时,也引入了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尤其是资本要素的配置效率,缓解了事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激发了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

这时期,营业性舞会(厅)、台球厅、录像厅、卡拉OK等众多新的文化经济形态不断打破禁区进入文化市场,文化消费需求更为多样化。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需要,国家政策设计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等概念,这意味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经济领域的发展重点。 文化经济政策开始调整为重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

世纪之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国内文化要素市场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产业逐步融入国际文化市场,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成为重要趋势。

在此背景下,要素市场化配置成为文化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导向。 要素市场化配置有助于降低文化生产的要素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振兴规划》)明确提出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五项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振兴规划》,2010年,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银行信贷、金融服务、直接融资、保险市场等六个方面系统提出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推动资本要素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化配置。 《指导意见》是我国首次围绕单一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出台的正式文件,也是文化经济政策的重心从文化事业转向文化产业的标志。 2014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强调从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等方面推动文化金融发展。

这一阶段文化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财税金融扶持、人才支撑、重点项目支持等为抓手,解决特色文化资源市场化开发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二、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对文化经济政策提出新要求

文化生产要素(以下简称“文化要素”)指进行文化生产经营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类社会资源及环境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除了传统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特色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约瑟夫·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因此,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经济政策十分重视要素资源配置问题。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文化要素市场”。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全面论述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思路。 谋划“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文化经济政策助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97%提高到2018年的4.3%,预计2020年将达到4.74%。 与此同时,技术变革带来的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 动漫游戏、网络视听、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功经验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 因此,通过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来推进文化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有利于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作为利用经济杠杆管理文化的手段,政府通过出台文化经济政策不断破除体制机制的藩篱,引导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不断增加,政府引导效果显著。 2015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提出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参股基金等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政府性投资基金的引导下,大量社会资本流入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规模逐步提升。 据统计,2010年-2019年,我国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共486支,其中348支总募资规模共计.58亿元。 从覆盖范围来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设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其中北京市发起设立基金88支,募集资金规模为3989.90亿元,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仅次于北京,发起设立60支基金,募资规模为2648.96亿元。 从出资层面来看,政府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具有更好的资本撬动作用。 2010年-2019年9月,有政府参与的基金共176支,占募集资金总额的40.55%。 平均每支基金募集资金62.43亿元,远高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平均募集规模49.99亿元。 [1]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市场机制的引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减税降费红利释放,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对文化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了企业的实际收入。 2016年-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取得显著成效,共减免企业税收超过7万亿元。 (注:数据来源:根据2017-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整理。 )据2018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仅2017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就为企业减税超5000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 除了普惠性的税收政策外,针对文化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从1997年开始,我国针对广告业和娱乐业实行按照销售额的3%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的政策。 而2019年7月1号开始,文化事业建设费将由原来的3%减少到1.5%。 根据笔者在新浪的调研,这对新浪这家公司来讲每年要节省数千万元的开支。

三是投融资政策不断丰富,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为持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发布 《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对通过投融资体系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发展作了详细的规定。 此外,“十三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金融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重组和兼并。 比如北京市出台《关于促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意见》,陕西省出台《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在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推动下,文化信贷市场有了较为可观的增长。 根据2018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从2011年的不足千亿元,至2017年末已增长到7260.12亿元。 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较为活跃。 据统计,2016年-2019年,我国新增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44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数的4.5%。 (注: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中国证监会2012年新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并参考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统计月报自行整理。 统计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科创板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 )截至2019年,共有200多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在深交所和上交所的主板、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约占挂牌企业总数量的13%。 [2]资本市场已成为市场主体的重要资金来源,有效缓解了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文化市场开放进一步扩大,要素国际化配置凸显。 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与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密不可分。 以北京为例,2017年印发的《关于在北京市暂时调整有关行政审批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决定》,进一步扩大了外资准入范围。 文件规定,在文化娱乐业聚集的特定区域,允许外商投资设立娱乐场所和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并取消了投资比例限制。

(二)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尽管我国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不高、要素配置结构失衡、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制约着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水平。

1.文化要素配置结构失衡导致资源错配

要素资源配置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引发资源错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间要素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 目前,文化产业内部的要素资源配置仍存在“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现象,即各类要素更倾向于流向风险较低、投资回报相对稳定的国有文化企业和头部企业,而一些中小文化企业尽管经营状况良好,仍难以获得所需的文化要素。 二是区域间要素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衡。 一方面,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越来越多的向东部发达地区集聚,造成区域文化市场竞争力逐步拉大。 另一方面,城乡间要素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各类文化要素不断涌入城市,使得部分农村地区文化生态呈恶化趋势。

2.要素价格扭曲导致供需不匹配

由于行政干预、市场垄断、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文化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突出。 价格扭曲是指价格本身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使用成本,不能体现出要素真正的价值。 这就使得文化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无法有效衔接,从而导致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造成文化要素价格扭曲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干预和政府定价等带来的要素价格扭曲。 政府过多地参与要素配置,干扰了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抬高了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是文化市场存在垄断行为。 在市场竞争中,头部文化企业垄断要素资源的现象十分突出,要素资源的定价权掌握在垄断方的手中,损害了要素所有人的权益,增加了中小文化企业的负担。 三是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 目前,知识产权、技术、数据等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尚未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基本上是以“协商定价”为主要形式,缺少统一的市场评价标准,无法准确反映要素的实际价值。 相关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也容易造成要素交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而导致要素价格的扭曲。

3.要素壁垒造成要素流动不畅

文化生产要素流动不畅,有需求的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要素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部分领域存在市场准入壁垒。 文化产业领域仍然面临着市场准入限制带来的行政垄断等问题,致使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资本、知识产权、数据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 二是政策性依赖造成要素难以自由流动。 当前,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各地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或者建立投资基金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然而,出于对政绩的追求,这些行为往往具有短期化的特征,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使得生产要素流向低效率的文化企业,造成要素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如何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对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更有效率的分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标签: 以市场化方式运作 采取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