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魅力无穷:传承文化、强身健体、化解压力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 0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也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它既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能缓解压力,提升身心健康。

传承文化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张三丰所创。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化解为主。其动作柔和连贯,圆活自然,既有攻防技法,也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太极拳的套路有很多,每个套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内涵。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强身健体

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好的强身健体运动方式。它动作柔和缓慢,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太极拳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太极拳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益处。

  • 锻炼全身

练拳击好呢?还是太极好呢?

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包括年龄段 性格等,太极拳:一种传统拳术,流派很多,流传很广,动作柔和缓慢,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虽其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各派有异,但动作柔缓、连贯圆活,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却是相同的。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 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 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 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01: 起势 02:右揽雀尾 03:左单边 04:提手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挤式 0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式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练拳要领】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 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 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 据说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1.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 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 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 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 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 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 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 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 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 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 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 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 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 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 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 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 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 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 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 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 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 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 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 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 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 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 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 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 后果有大成。 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 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 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 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5.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 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 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 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 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 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即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 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 通过从医学、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它是技击术和《孙子兵法》的有机结合。 因此,太极拳特别是杨氏太极拳,拳势简单、易学易练,正在以其独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起源及分支 太极拳 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 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成常阳村。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南北走向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 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 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受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 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假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的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武派太极拳之身法轻灵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 先师郝少如在教学中对身法要求特别重视。 他指出: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 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 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 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 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 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 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 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 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 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 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 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 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 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 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 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 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 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 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 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 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 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 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四)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 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 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 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 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 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 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常见多年纯功不能运化、双重之病未除者有之,发劲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变形走样者,凡此皆由于十三势身法末参悟,缺明师指点,学者不可不辨耳。

打太极拳有利于健康吗?

打太极拳当然有利健康了。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永年太极文化阅读答案

①邯郸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在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铸造了以赵文化、磁山文化、太极文化等为代表的十大文化脉系。 太极文化则以其博大精深和影响深远成为邯郸历史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②永年县是著名的太极拳圣地之一。 步入永年县,你会感受到一股股浓浓的太极文化芳香,体验到太极文化的无穷魅力,目睹太极带给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太极宛如一条结实的彩色丝带,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相互映衬,使永年这颗冀南名珠更加璀璨、耀眼。 ③永年太极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清嘉庆年间,该县广府杨露禅、武禹襄开始研习太极拳,创立了杨式、武式太极拳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此后,永年人把太极拳带到了京城,太极拳开始崭露头角。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太极拳又南下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向北传入东北三省,被奉为“国术”、“国萃”而得到推广。 我国在各大中院校和社会广泛普及的简化24式就是以招式清楚大方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演化而来的。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太极拳练习者中有80%的人练的是杨式、武式太极拳,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永年在太极拳界的地位。 ④永年太极拳还富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它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它犹如昆仑山上的一棵灵芝,既是壮丽山河的一个点缀,又是巍巍大山所养育的一株仙草。 永年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拳术,它内涵丰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中医学等多学科的深厚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⑤永年太极拳具有祛病保健长寿的积极作用。 它因舒展飘逸、浑圆深沉、动静有度、刚柔相济而被视为适于不同人群锻炼的运动项目,备受海内外民众青睐。 在练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也可以养成健全的心理。 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心情开朗,情绪稳定,所以太极拳的修炼可以造就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周恩来也曾派太极拳名家赴越南教胡志明主席练习太极拳,籍以治疗胡志明的疾病。 此事已被传为中越友谊的一段佳话。 ⑥现在永年县约有70%的民众习练太极拳,因此永年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太极之乡”。 可以说,永年太极拳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深层文化内涵和强身健体效果的文化瑰宝。 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作为太极故乡人,应倍加珍惜并使之发扬光大,为越来越多的人们造福。 1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 14.结合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永年被誉为“太极之乡”的原因。 (3分) 15.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2分) 16.请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一种带有你家乡地域色彩的文化现象。 (2分) 答案:13.永年太极文化;永年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强身健体效果。 14. 永年县是太极拳圣地之一;流传最广的杨氏、武氏太极拳均出自永年;全县习练太极拳的人数众多。 15.举例子,列数字。 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永年杨氏太极拳影响之广,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永年杨氏、武氏太极拳习练人数众多。 16.示例:走旱船。 旱船以竹竿、纸、布等材料扎制而成,一人顶船(船心),船两边各有一人,主角手持竹竿作船公状与顶船者相互逗趣、答唱。 多即兴表演,基本动作有行船、撑船、打旋等,还有锣鼓丝弦伴奏。

标签: 化解压力 传承文化 强身健体 太极拳魅力无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