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用卡推广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探索我们为成功而设计的平台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7 0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有效且高效的方法来推广您的信用卡至关重要。我们的平台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帮助您将信用卡推广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我们平台的主要功能:

  • 覆盖广泛的受众:我们的平台让您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潜在客户,包括希望获得低利率、奖励和优惠的个人和企业。
  • 定制化定位:利用我们先进的定位工具,您可以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兴趣和行为将您的推广活动针对特定受众。
  • 灵活的广告形式:我们提供各种广告形式,包括横幅广告、文字广告和电子邮件营销,以满足您的活动需求。
  • 实时跟踪和报告:我们的平台提供实时跟踪和报告,让您可以密切关注您的推广活动的绩效并根据需要进行优化。
  • 经验丰富的支持团队:我们的经验丰富的支持团队随时为您提供帮助,确保您充分利用我们的平台。

使用我们的平台获得的好处:

  • 增加信用卡申请
  • 提高品牌知名度
  • 降低获取客户成本
  • 提高投资回报率
  • 简化信用卡推广流程

立即开始:

立即注册我们的平台,开始将您的信用卡推广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我们的团队将指导您完成注册流程,并与您合作创建和实施成功的推广活动。

立即注册

成功案例:

以下是一些使用我们的平台成功推广信用卡的案例:

  • 一家银行使用我们的平台将信用卡申请增加了 25%
  • 一家信用卡公司通过我们的平台将品牌知名度提高了 15%
  • 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使用我们的平台降低了获取客户成本 20%

立即行动:

不要再错过推广信用卡的机会。立即注册我们的平台,开始体验将信用卡推广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的优势。

立即注册

银行优质客户信用卡渗透率低,主要问题在哪里

银行优质客户信用卡渗透率低,主要问题在哪里

银行优质客户信用卡渗透率低,主要问题是用卡环境还需加强。

信用卡渗透率比较低:用卡环境还需加强。 信用障碍严重。 主要的环境威胁是国外发卡机构会跟国内银行展开客户资源的竞争。

强化发卡管理、治理息费乱象 信用卡业务告别“跑马圈地”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专家表示,《通知》坚持问题导向,对信用卡发卡管理、信用卡息费乱象等业务明确监管要求,将推动信用卡业务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阶段迈入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规范息费收取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在便利群众支付和日常消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经营理念粗放、风险管控不到位,存在损害客户利益等行为。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息费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面宣传低利率和低费率、以手续费名义变相收取利息、模糊实际使用成本、不合理设置过低的账单分期起点或不设起点以及未经客户自主确认实施自动分期等问题,导致客户难以判断资金使用成本,甚至加重客户息费负担。

为此,《通知》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与客户订立信用卡合同时,对收取利息、复利、费用、违约金等条款、风险揭示内容应当严格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并以明显的方式向客户展示最高年化利率水平。

“金融机构应当切实提高信用卡息费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对信用卡息费收取做到定价合理、信息披露透明。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一方面,要按市场化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信用卡息费水平,降低客户息费负担;另一方面,息费收取应做到提前告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此外,要不断创新信息披露方式,多元息费通知渠道,确保消费者及时、准确知悉息费收取信息。

按照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正全面加强分期业务的规范管理,将息费项目、年化费率和息费计收方式等关键信息,通过清晰、显著的方式向客户进行展示,帮助客户准确理解使用成本。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对信用卡息费水平的科学制定,为满足条件的优质客户提供了信贷价格优惠,降低了客户息费负担。 下个阶段,该行将进一步提升差异化、精细化定价水平,促进信用卡息费水平合理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分期业务息费,《通知》专门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在分期业务合同(协议)首页以明显方式展示分期业务可能产生的所有息费项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费计算方式;向客户展示分期业务收取的资金使用成本时,应当统一采用利息形式,不得采用手续费等形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此外,为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设置信用卡分期透支金额和期限,明确分期业务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 分期业务期限不得超过5年。 客户确需对预借现金业务申请分期还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人民币5万元或者等值可自由兑换货币,期限不得超过2年。 “针对信用卡分期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明确最低起始金额和最高金额上限,统一采用利息形式展示分期业务资金使用成本,不得诱导过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户息费。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强化睡眠卡管理

睡眠信用卡管理是《通知》的亮点之一。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持续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伪冒欺诈办卡、过度办卡等风险;对单一客户设置本机构发卡数量上限;强化睡眠信用卡动态监测管理,严格控制占比;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数量占本机构总发卡数量的比例在任何时点均不得超过20%,附加政策功能的信用卡除外;超过该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新增发卡。

“睡眠卡率红线的出台,对各家银行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峰表示,一方面,银行需要提高自身精准发卡、精准定位潜在用卡客户的能力,在市场发卡前端分析客户需求,尽量把对的卡配发给对的人,避免客户卡片过多又疏于管理,避免银行卡片在制作与后续管理方面的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银行需要提升自身精细化经营能力,在客户维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数据、模型辨识不同客户的差异化经营点,做好客户使用中卡片的动态管控,有效监测,管控措施不可缺失,避免因为管控疏漏出现的睡眠卡风险。

随着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用卡业务快速普及发展,使用信用卡的客户越来越多。 为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确保客户用卡安全,避免盗刷或丢失风险,《通知》对睡眠卡率制定了监管红线。 同时,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滥发卡、重复发卡情况突出,滋生了无序竞争、资源浪费、过度授信等问题。

“未来银保监会还将动态调降长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制标准,不断督促行业将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以发卡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

在这种情况下,出台《通知》对加强信用卡业务管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紧迫性。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部分商业银行信用卡经营管理过度经营指标化。 从战略角度出发,近年来多家银行机构积极向零售转型,信用卡作为资产类业务被普遍作为切入点和重点。 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单纯以发卡量、客户量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势必导致信用卡业务短期化。 目前信用卡业务往往是各行投诉的“重灾区”,一方面和该业务客群广、交易量大有关,但另一方面因为关键要素不突出、合作行为不规范、管控不到位、催收管理不规范等情况,也造成了容易被客户投诉。

为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用卡外部合作行为,《通知》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逐步厘清权责边界。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承担本机构联名卡的经营管理主体责任,确保联名卡合作双方在所有信用卡相关业务环节平等呈现各自品牌,不得直接或者变相由联名单位代为行使银行职责或者用联名单位品牌替代银行品牌。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针对联名卡业务,《通知》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由联名单位直接或变相代为行使信用卡业务职责,联名卡合作的业务范围仅限于联名单位宣传推介及提供其主营业务领域的权益服务。 应当持续加强对联名单位经营风险、声誉风险和其他不利影响的分析和监测,严格防范风险向本机构传导。

试点线上业务

目前,银行间市场尽管已有丰富多样的支付工具和借贷产品,但信用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换挡和金融严监管的双重背景下,银行传统对公业务面临瓶颈,许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转型探索新发展模式,而信用卡业务正是商业银行零售转型中的重要一环。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存量达到8亿张(人均持卡量达到0.57张),同比增长2.83%,从2015年以来,发卡量接近翻番。 信用卡作为各家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基础工具之一,是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支撑。

“2021年人均持卡量达到0.57张,相较于发达国家人均拥有近4张信用卡,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低的。 再考虑到一人持有多张信用卡的情况,实际上我国信用卡的普及率还有待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罗煜表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居民缺乏透支消费的手段,因为近年来涌现了一些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且一定程度上与支付活动形成关联,构成了对传统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的补充。

然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与信用卡相比的差异在于:一是信用卡开卡通常要到银行网点线下办理,而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所有的交易程序都是在线上完成的;二是作为持牌机构发行的信用卡准入门槛较高,审批较为严格,而互联网消费信贷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覆盖面更高。 罗煜表示,由此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传统信用卡的使用便捷程度不如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二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诱导超前消费、引发过度负债等不规范现象,风险防控存在一定的隐患。

对此,《通知》明确提出将按照风险可控、稳妥有序原则,通过试点等方式探索线上信用卡业务等创新模式。 高峰表示,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客户金融消费习惯发生重要变化,营业网点到客数量日趋下降。 随着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客户服务不断完善、使用成本不断降低,开展线上信用卡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快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的重要尝试。

开展线上信用卡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于远程面签。 远程面签是提升客户体验、提升银行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 高峰认为,试点开展线上信用卡应做好目标客户的筛选、远程视频技术支持和线上业务流程的管控。 一是在目标客户选择方面,可优先考虑存量借记卡客户,以及消费场景内有真实消费需求的客户等。 二是在远程视频技术选择方面,为避免音视频带来风险,可将运营操作锁定在银行端APP上等。 三是在线上业务流程方面,借力人脸识别和联网核查的同时,辅助必要的人工客服(远程柜员)与客户线上进行办卡意愿和身份的核验等。

今年初,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 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拓展线上渠道,丰富服务场景,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信用卡进件不足的措施

一是对目标客户营销实现消费交易额快速提升。

针对部分目标客户信用卡消费金额大、用卡稳定、风险低等诸多优势,开展营销宣传,有效促进信用卡消费额快速提升;同时注重对信用卡消费客户群体的回馈与鼓励,做好后续维护,虚心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与客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以此促进信用卡交易额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抢占消费市场。

借助“春华秋实”主题营销活动,积极与大型卖场、家电连锁、家装、家具等商户的合作,多方宣传营造刷卡消费环境,鼓励引导客户在符合条件的商户使用逸贷卡办理分期付款业务,实现较同期消费金额的大幅增长,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的美誉度、社会认知度及客户忠诚度。

信用卡是指记录持卡人账户相关信息,具备银行授信额度和透支功能,并为持卡人提供相关银行服务的各类介质。 与储蓄卡相比,信用卡拥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一定的信用额度;要求申请人有稳定的工作及收入;信用卡要求用户消费后按时还款。

如何发展信用卡业务

1、信用卡是银行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用卡可以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用银行的钱,提前满足个人消费需求,带动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增长。 同时,有利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扩大社会消费,促进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消费习惯、信用制度、认识方面的不同,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持卡规模小、信用卡使用率低,尤其是善意透支极少。 如何发展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需要研究的课题。

2、培养主动营销意识

3、临柜营销 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在柜台每天都要面对大量办理业务的客户,而且各大商业银行每年都会不定期对不同种类信用卡进行优惠办卡减免首年年费或其它种类的促销活动这些都为临柜人员提供了很大的营销空间。 柜员应熟知办卡所提供的相关证明文件、各种信用卡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突出收益性、方便性有侧重点的营销产品,吸引客户办理。 上门营销 银行每个基层网点都应该对管辖地区的企业、商店等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企业、商店数量,位置所在,是否在我行开户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上门营销。 企业团体办卡在手续上比社会零散信件办卡成功率高,而且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信息,信用程度较高。 差别营销 对于银行的VIP、基金优质客户和其他优良客户进行重点营销,设专人负责管理,在为这些客户提供经济金融信息、投资咨询等个人理财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信用卡的营销,为他们提供消费便利,形成真正的“一揽子”服务体系。

4、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5、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信用卡行业发展的前提 因为这方面的缺失,近年来银行不得不大量核销信用卡坏账。 因缺乏完备的信用体系,为减少风险,发卡行必须花费大量成本用于调查个人信息,需要提供诸多证明文件和材料,甚至有的东西涉及到个人隐私,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 可能产生的后果是,资信良好的人会认为信用卡服务给自己带来的收益无法弥补所付出的成本,因而退出信用卡市场;而某些资信差可能有违约企图的人,则全力争取信用额度。 不能按需求设定档次 资信程度不同的持卡人享受的服务缺乏差异,制约目前信用卡产业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发卡商的授信额度管理有待改进,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国外发卡商最初给客户的额度通常不会很高,在跟踪了客户的还款行为和消费习惯后,会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调整额度。 提高发卡质量 如对开卡者来者不拒,卡的发行量是上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效益,办卡后经常容易产生睡眠卡、销卡,浪费了有限资源,使经营成本增加。 国内信用卡循环信用较差,调研数据显示,只有2%的客户经常使用循环信用,85%以上的客户每月全额还款。 循环信用产生的透支利息是信用卡盈利的重要渠道。 国内循环信用这一块市场是具有潜力的,前提是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银行可以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作为拓展的客户群体。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在客户成功申办信用卡后,银行应该具有相对应的客户服务设施,为客户今后的使用提供方便,在这一点上国内的银行做的并不到位。 目前使用信用卡结算消费款,持卡人不用输入密码,仅凭签字就可支付消费款项。 因此,若信用卡丢失,持卡人又不及时挂失,拾卡者即可模仿签名条上笔迹消费签单。 国外对于信用卡被盗采用的方法是有限的风险责任。 如果信用卡被盗,持卡人挂失以后卡上的钱再被人盗用,那么持卡人将不受任何损失,由银行和商店全额赔付。 即使持卡人在挂失前钱已被盗用,持卡人也只需交50美元,即可拿回卡中的钱。 每个新产品的推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在发展的道路上会遇到坎坷与问题,但只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去粗取精创出有自己特色的营销渠道,我国的信用卡业务也会像借记卡一样得到人们的接受、认可,取得长足的发展。

西沐:新时期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艺术金融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八年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与问题也不断涌现与积累,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艺术金融也面临新的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探讨新的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 也就是说,在新的时期,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中国艺术金融化的基本背景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进入新时期

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可以说离不开金融发展的大环境,是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框架下展开与深化的。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新时期,是我国的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新阶段的基本标志有三: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逐步由融资为主慢慢转变成融资和投资并重,而且未来逐渐向以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转变,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变革中面临的大势;二是无科技不金融的金融发展态势,使得金融科技的发展进入了金融创新发展核心领域,作用与意义越来越重要;三是“一委一行二会一局”的监管格局的形成,使得金融监管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投资者、消费者的利益保护进一步加强。 这些基本标志一再提醒我们,我国金融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也预示着,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必须在这样新的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化发展。

艺术金融深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

事实上,金融深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在国内外都有一些系统的研究探索。 艺术金融科技推动艺术金融深化、艺术金融发展,都是通过创新来不断打破均衡而不断满足新需求的。 这是艺术金融在发展初期或者快速发展期的基本状态与模式。 从大的金融历史看,金融发展从关注“规模”转向关注“质量”,金融功能应由传统的“动员储蓄、便利交易、资源配置”拓展为向“公司治理、信息揭示、风险管理”等方面转变。 从学术思想的发展看,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提出的“金融深化”理论指出,金融深化应该有五个重要维度:一是理论创新与探索的深化;二是金融增长,即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三是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逐渐优化;四是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逐步完善,使得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下得到优化配置;五是价值发现平台能力的深化。 所以,艺术金融深化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艺术金融业态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其本质就是中国艺术金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一个再创新、再突破发展的过程。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形成了不断丰富的产业结构,而且经过不断创新,新的业态也在不断生发。 在这种态势下,艺术金融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与障碍,突出地表现在传统金融业态介入度不高、市场体系扭曲严重、与市场及产业的距离扩大、平台化建构进展不快、支撑服务体系发育缓慢等。 面对这种现状,中国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急需要突破。 也就是说,新时期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面临不断深化的战略选择。

二、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基本目的

当下,中国艺术金融深化作为一个重要论断,需要从认知、探索、实践与生态建构等多个方面,做出具体的回应。 艺术金融的发展有一个根本的目的,那就是要有效率地满足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市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从学理角度出发,要进一步提升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能力与水平

艺术金融的发展生发出越来越多的生态,每个生态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视角与目标,可以说是千差万别。 但是,从根本上讲,艺术金融发展的基本目标,从学理视角看不是别的,是最终要为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服务,这是一个根本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分析艺术金融的创新或者服务时,最直接最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促进与提升了这种价值发现能力与水平。 如果一项艺术金融创新或者服务,推动与提升了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能力与水平,就是好的艺术金融探索。 反之,就是坏的艺术金融实践探索。 我们一直认为,这是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基石。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一些跨界人士,过多地从自己的专业视角看艺术金融,过多地注意了工具与方法,而忽视了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很多时候过多地炫耀了锄头这个工具,而忘记了锄地本身。 二是一些艺术品专业人士,并没有认识到艺术金融发展的态势与意义,不了解、不学习,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一概反对。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的认知问题。

要满足越来越庞大的多层次、多样态、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满足多层次、多样态、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专业的服务、产品与体系,这是保证艺术金融发展不断走向深入的基本保障。 这是与当下消费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的。

随着消费结构转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艺术消费的快速发展已不可避免。 艺术消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快速化、离散化、多元化与个性化趋势,这就意味着艺术消费的需求正在走向个性化之路。 与此相对应,艺术金融要进一步适应这种发展,要用更加精准的服务来满足需求的变化,这可以说是艺术金融发展的最为基本、最为现实与最为突出的目的。

三、中国艺术金融化的基本动力

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不是艺术金融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更多地是需求市场强力拉动的结果。 需求的产生有其基本的逻辑。 概括地讲,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解决一些老的问题、大的问题需要艺术金融这样的新生力量来进一步推动;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我国消费结构转型进入快车道,艺术品消费市场不断兴起;广义上讲,收藏投资也是消费,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不断崛起,也拉动了艺术品投融资市场的需求;新科技的融合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交易的透明与信息的共享,也促进了艺术品及其资源价值发现能力与手段的建设,推动了艺术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催生并拓展了艺术金融需求的规模。 从以上分析可见,艺术金融的发展有两个根本的内在动力:一是消费产生的需求,二是科技催生的需求。

艺术品消费产生的需求

需求的规模

每个业态的发展都需要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力。 通常,股票、房地产与艺术品被称为三大投资领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艺术品投资领域已经成为超发货币的重要资产配置出口。 一是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进入快速转型期,而艺术品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突破口。 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潜在需求巨大,有关方面测算超过2万亿元,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定价机制与退出机制存在问题,目前仅仅释放出3000多亿元,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释放这一潜在需求的最重要动力。 三是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作为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2017年我国理财资产规模达30万亿元,艺术品在其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艺术品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又正在成为高净值财富人群的一个重要选项。 四是世界艺术金融市场的规模在拓展,据世界银行估算,2017年-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约为35.2%。 而有关财富本身的定义也有了一些变化,千禧一代即将成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更看重可持续投资,而不是简单地聚焦于现金回报。 据德勤发布的2017艺术金融报告,全球艺术品中蕴含的财富在2016年大概为1.6万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7万亿美元。 这些潜在需求的不断释放,都有赖于艺术金融的突破与发展。

需求的分层

任何市场需求都分为不同层次,对这种层次的分析,决定了产品与市场进一步满足需求与拓展需求发展的精准程度。 艺术金融的需求层次,总体可分为需求主体层次与需求类型层次两大方面。 艺术金融的需求主体层次可分为大众消费、高净值人群收藏投资、机构(企业)投资、家族财富管理。 艺术金融的需求类型可分为终端消费性需求、收藏性需求、投资性需求、投机性需求。 其中,终端消费性需求是为了使用;收藏性消费需求是为了通过收藏满足兴趣与爱好;投资性需求是为了投资以后增值变现;投机性需求是为了短线炒作,快进快出。 当下,不同需求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发展。 事实上,不同层次的需求为艺术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创新发展提出了精准化取向。

需求的个性化

需求的个性化发展是艺术消费与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艺术金融需求不断深化的基本动力。 正是由于这种需求的个性化发展,使艺术金融的服务与产品的创新不断进一步精准、进一步下沉,从而使创新有了精准的对象与牵引力,这是艺术金融深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艺术金融科技催生的需求

新时期中国艺术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发掘与释放艺术金融的潜在巨大需求。艺术金融科技的发展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催生与实现这些需求:

(1)艺术金融科技可以创新并改变艺术金融服务方式,使人们获得艺术金融服务的渠道与方式发生重要变化,更加便于人们获取与应用新的艺术金融服务。

(2)艺术金融科技可以创新艺术金融产品,艺术金融科技的融合,使得艺术金融的风险结构与管控有了分析与实施的手段与工具,把过去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3)艺术金融科技可以为艺术金融监管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与支持,推进管理与监管的机制与体系进一步与艺术金融的创新发展相适应、相适配。

(4)艺术金融科技通过建构不同的平台,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可以更多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样态以及更加个性化的需求。

四、中国艺术金融化的基本支撑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业态的发展,都离不开支撑服务及其体系的支撑保障。 在艺术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要关注支撑服务问题。 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之所以提出需要深化这一概念,就是因为遇到了瓶颈。 这些瓶颈产生的原因,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最关键的还是产业支撑不足。 当下急需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综合性服务平台

平台最大的价值是基于三公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最为可贵的功用是可以增信,最重要的机制是整合资源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强调当下中国艺术金融发展急需要建构综合性服务平台,就是因为它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关键点与突破口。 综合性服务平台对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在特定时空可以实现产业优势要素的整合,从而打破已有面上存在的一些难以克服的发展瓶颈,实现点突破。

(2)综合服务平台的增信作用使平台建构成为一个风险管控机制,成为风险的管理环节而不是风险的释放环节,从而有效推动与金融体系及产业支持服务体系的对接。

(3)平台的整合机制不仅有效整合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优势力量、需求与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平台的内控机制与规范运营,还能不断降低平台客户参与的门槛、交易的成本,并进一步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与服务效率。

(4)平台机制特别是综合服务平台,是艺术金融产业链形成与拓展的核心,以此为基础不断建构起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可以为艺术金融产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前提。

艺术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艺术金融的支撑服务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与其他产业资源不同的是,艺术品及其资源是一种特质性很强的资源,它的资产化与资产的金融化不仅需要更多的支撑保障,还需要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所以,支撑服务体系在艺术金融深化过程中意义重大。

(1)艺术金融的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的建构是艺术金融深化的前提与保证,特别是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与标准等的建立,是保障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艺术金融的服务体系

如果没有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艺术金融的深化发展就无从谈起。 我们平常讲的确权、鉴定、估值、鉴证备案、集保、物流等,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都会成为艺术金融深化发展的重要障碍或者瓶颈。

艺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引导与示范

理论与实践在产业发展中不可分割。 作为一个新的业态,中国艺术金融的深化发展特别强调理论的引导与实践成功案例的示范,这是艺术金融深化的两个重要力量。

(1)理论的引导

这种引导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的总结提升,二是理论与体系的研究与建构。

(2)案例的示范

作为一个新的业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需要成功的案例来支撑。 一方面,可以从成功的案例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总结与提升;另一方面,成功的案例可以为实践提供示范。 如银行业参与艺术金融的实践,就是因为有了潍坊银行的成功案例,使这一行业有了值得信服的案例与示范。

五、中国艺术金融化的基本路径景

我们提出艺术金融深化的概念,就是要进一步找出如何深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艺术金融所面对的基本认知与现状,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相应路径需要在已有的实践及发展趋势中发现。 概括而言,特别需要从以下五条主线进一步探讨中国艺术金融的深化发展:

要从“概念——形态——业态——生态”这一视角来进一步发展中国艺术金融,并不断建构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产业生态。

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服务+科技”来推进艺术金融产品的创新。 要特别关注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动基于科技融合发展而带来的艺术金融服务的创新,并设计运营创新的艺术金融产品。

要研究探索“平台+交易”来推进艺术金融交易模式的创新。 交易是市场的核心问题,推动创新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交易模式,是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主要课题。

要基于“平台+服务”来建构艺术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 重点是探讨基于综合性服务平台的艺术品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将艺术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从理财向资产配置、艺术财富管理等重要领域推进。

要进一步明晰“服务——产品——产业——产业链”的发展路径。 在进一步认知艺术金融服务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与探索将艺术金融的特质化服务产品化、产业化,并建构起产业链、产业体系与基础。

当然,艺术金融深化是一个系统的课题,不仅需要认知上的进一步深化,更需要从产品、业务、业态、支撑服务及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协同。 艺术金融深化需要沿着不同的发展主线进行点突破,需要更多成功案例的示范带动,以点突破带动发展主线与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艺术金融深化的提出,就是告诉我们,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仅仅是一个序幕,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案例的成功而忽视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的全局问题,也不能因为一个产品、一个业态出现的问题就一概否定整个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创新、探索与发展,因为没有基于创新的深化,就没有中国艺术金融的未来。

如何做好一个银行信用卡业务员?

如何做好一个银行信用卡业务员?

1、靠关系。 比如通过朋友向他们的同事进行推荐,最好是在银行的同事,大家都是互相帮忙开卡的。

2、观察力要敏锐。 如果你们银行的信用卡有什么活动,就要针对这些活动展开营销,并针对性地去这些地方蹲点。

总之,多跑跑,多拉关系,会越来越好的,万事开头难嘛。

如对你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信用卡业务行内专业推广方法有哪些?

1、分行网络

通过激励分行员工,采取交叉营销,有利于快速形成一批风险系数低的优质规模卡量,这是各发卡银行推广初期所采用的主要策略。

2、专业直销推广

专业直销推广可以分为行内、委外两种形式。 委外直销策略一般适用于分行网点及员工数量少的发卡银行。

银行直销是当前各家发卡银行普遍采用的推广策略,它通过建立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薪酬考核体系、培训辅导体系和团队管理体系,不断地激发业务人员主观能动性、校准推广方向和规范作业流程达到专业、稳定、高效的推广产能目标。

3、“鼠标+水泥”的网上营销

根据CNNIC第17次调查显示,200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超过1.2亿,超过53%的网民尝试或愿意在网上消费,60%以上的网民月收入达到或超过2500元人民币。 信用卡网上营销通路的潜在目标客群规模巨大。

4、通路组合策略的思考

首先,通过分行公司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营销体系推广信用卡,应注意研究公私客户经理的业务特点及触达客群层次较高的特点,以交叉营销、项目营销为主线,积极引导其推广公务卡、白金卡、金卡等中高端信用卡产品,以质为先。

其次,就整体而说,直销通路以中低端目标客户居多,由于其大量采用“展示宣传”、“陌生拜访”等推广模式,对授信指引、市场促销、市场政策的依赖性和敏感性最强。 同时,由于其相对专业的推广技能,应以推广发卡银行产品差异性较强的主题卡、联名卡等为主,以量为先。

最后,由于网上营销与线下推广在成本结构及水平上有着显著的区别,随着网上营销份额占比的提升,如何既发挥网上营销的财务成本优势,又可保护线下推广通路不受冲击,是网上营销策略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与直销推广营销模式相比,网上营销信用卡具有以下优势:

(1)打破营销宣传的时空限制,显著提升发卡银行的营销辐射力和渗透力。

(2)节约并优化营销成本。

(3)通过网上统一规范服务形象及宣传口径,可以解决长期困扰专业直销推广的不实宣传、虚假承诺等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有助于提升银行品牌。

(4)与线下直销推广相比,网上申请信用卡的客户资料填写规范性最好,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申请人提供信息的完整性,更有利于后台征信作业的效率和判断。 同时,客户申办信用卡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资料私密性及被挪用的案件将得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

(5)线上营销可有效降低直销业务中存在的“推广人伪冒”案件的发生,并可最大限度发挥IT技术优势,为发卡银行更全面、更及时的侦测并发现推广风险案件,掌握“黑中介”等风险申请的手段提供实质性帮助。

怎么样才能把银行信用卡业务做好啊?简单说一下方法、

第一:你要弄清楚你所在的银行所针对的信用卡客户群是哪些类。 比如有的银行下卡比较喜欢本地户籍的,有的喜欢外地户籍的。 第二:熟悉你所在银行的申请方式,一般有一卡办卡,户籍,行业,企业,职位等等。 第三:你做的是销售,销售的第一要素,能吃苦。 特别是做信用卡的,每天陌拜扫楼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双休日摆摊,风里来雨里去,还要拎一些礼品,很辛苦的。 第四:最好找一个其他银行的搭档,两个人一起会好很多。 第五:要寻找一些冷门的地方,信用卡现在都已经在很多城市里面做烂了,你就要往郊区一些的地方开发。 第六:一定要尽量让你的客户帮你介绍,因为他介绍的客户肯定是能够办的,而且被介绍的人也会很容易的相信你。 基本上我也只有这些意见,希望你能做好。 这个行业还是能赚到一些钱的,毕竟是很锻炼人的。

信用卡业务成银行零售转型突破口

受宏观经济和金融监管趋严的影响,银行业利润增幅趋缓、息差收窄,向零售业务转型,打造轻型银行和价值银行,成为众多银行的战略选择,“得零售者得天下”获得业界共识。

其中,信用卡业务成为银行零售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近日,由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信用卡的交易金额达到了38.2万亿元,其增速24.9%是5年来的最高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消费升级推进,信用卡业务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银行应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借助金融科技,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信用卡发卡量和交易金额猛增

在消费升级大浪潮驱动下,消费金融正在成为助力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利器,信用卡业务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快速繁荣时期。

2018年,商业银行信用卡扩张进一步提速,交易额、活卡率以及人均持卡量等方面的增速均处于5年来的最高水平。 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银行卡的发卡量为78.3亿张,较上一年增长11.4%。 但是信用卡发卡量9.7亿张,同比增速为22.8%。 信用卡活卡率达到了73.2%,人均持卡量0.7张,两项指标均处于历史高位。

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主任、光大银行副行长武健表示,2018年,银行卡产业继续平稳向好,整体风险平稳可控,累计发卡和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受理环境不断优化,境外受理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支付更加活跃便捷,对消费的支持和拉动作用日益主动、全面。

这一趋势在上市银行年报中也有所体现。 数据显示, 招商银行 2018年的信用卡交易额同比增长27.74%,平安银行则大幅增长76.1%。 截至2018年年底,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数8430.44万张,同比增长34.98%,流通户数5802.93万户,同比增长23.61%;浦发银行累计发卡5650.54万张,同比增长37.26%,流通卡数3750.36万张,同比增长39.5%;平安银行同期流通卡量达5152万张,同比增长34.4%。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人均持有信用卡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 有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人均持信用卡4张,超过14%的人持卡10张以上,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人均持卡数字持续下降,截至2016年年底,美国人均持有信用卡仍高达2.9张。 而与我国消费习惯比较接近的日本、韩国,信用卡人均持有量也都超过两张。 有专家预计,随着百行 征信 等机构的出现,我国信用卡发卡规模和人均持有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消费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大量增加的信用卡发卡量,带来了透支和信用卡 贷款 的增长。 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信用卡未偿余额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2%。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5755元,同比增加约841元,增幅为17%;平安银行此类贷款余额4732.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5.9%。 中信银行、浦发银行2018年的信用卡交易额也分别达到2.08万亿元、1.8万亿元,贷款余额4420.46亿元、4333.29亿元,同比增长32.63%、3.65%。

各家银行积极发掘信用卡盈利空间,除了常规的信用卡贷款业务,还推出了各种分期产品和延期还款产品,解决用户的短期++++问题。 这些产品一方面巩固了银行信用卡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成为信用卡的重要增收手段。 根据银联公布的数据,2018年银联数据客户的信用卡分期收入占比36.7%,超越占比30%的利息收入,成为信用卡业务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曾公开表示,该行零售金融的“尖兵”是信用卡、消费金融和汽车金融三大业务。 他认为,零售金融核心业务增长,包括信用卡的贷款余额增长、新E代余额增长等,尤其是信用卡。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征信体系的完善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消费金融将迎来发展机遇期,而银行信用卡及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持牌机构无疑将成为消费金融的主力。

银行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金淑英表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规范度不断提升、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支付市场加大开放,为银行卡产业发展提供了再续黄金10年的重要机遇期。 未来,一是要强化合规意识,坚守合规经营底线,加强行业自律;二是要坚持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构建智能化风控体系,严控业务经营风险;三是要聚焦普惠,服务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零售业务核心在于用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运用,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和交易习惯正在发生转变。 对于银行来说,建立智能化、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客户体验,成为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核心。

以信用卡业务为例,“传统信用卡只是作为单一的支付工具来使用,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围绕如何提升支付效率来做文章。 到了互联网的时代,信用卡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支付的工具,而是将消费场景、支付、商品服务等多元因素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消费的枢纽。 ”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裁蒋永军认为,未来信用卡依托科技的发展会将极致的金融服务体验嵌入其中,围绕人的金融需求,定制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一对一的个人金融管家。

借助“金融科技”优化用户体验已成为趋势。 在线下,一方面,银行纷纷设立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零售门店式物理网点,强化场景化设计,在非营业时间持续为社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举办多种多样的社区活动增加客户黏性;另一方面,银行也在加速已有传统营业网点的智能化升级,智能投顾、自助贷款、刷脸取款等各种新型智能设备纷至沓来,节约用户办业务的等待时间。

而在线上,多家银行则推出APP、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互联网产品,满足用户日常的转账、消费、 理财 、贷款、结算等刚性需求,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 区块链 等技术提升营销的人性化。

“银行发展零售业务要考虑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尤其是与场景的结合。 需要根据客户行为习惯的变化,发挥银行在线下既有优势的同时,结合线上的习惯,创造更好的环境。 未来的趋势是要让零售客户获得一站式、全方位、快捷的服务。 ”业内专家表示。

如何开展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营销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家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竞争,信用卡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各行信用卡产品日益趋于同质化,信用卡中心要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难。 因此,许多信用卡中心纷纷与发卡合作方进行深度合作,借助发卡合作方这一渠道,通过行业联合项目营销方式向终端持卡人提供综合性用卡解决方案。 能否在变化的市场态势下迅速做出反应,通过成功策划、实施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营销,铸就信用卡中心品牌,持续获取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业已成为各行信用卡项目营销人员关注的焦点。 一、深刻把握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营销的本质和特征 信用卡行业项目营销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的交易,要求信用卡中心在限定的时间内与行业龙头单位(以下简称“发卡合作方”)合作,向持卡人提供定制的综合性信用卡用卡服务,包含基于信用卡自身的存取款、转账、消费、补换卡、挂失等基本服务功能以及在发卡合作方享受的消费折扣优惠、代发薪金、会员积分奖励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营销突出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独特性。 任何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均非标准化的产品,而是根据发卡合作方的需求及其实际拥有的发卡合作方规模、资信层级和消费水平,由信用卡中心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集成一套完整的营销系统,因此,每一个项目都是独特的。 例如,在航空联名卡项目中,面对不同级别航空公司会员,意味着设定不同的航空折扣费率和购买航空里程积分费用标准,而在政府机构公务卡项目中,补换卡、卡片挂失等费用的减免成为项目设计的一个要点。 (二)复杂性。 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的营销运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其表现在: 1、成本结构复杂:项目营销方案元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成本结构的复杂性。 2、参与成员复杂:参与项目运作的成员和机构包括信用卡中心及发卡合作方,分销层次涵盖了总、分、支各级,不同利益方对项目有着不同的认知,构成复杂的运作环境。 3、关系网络复杂:项目的运作全过程深深植根于社会关系和项目联合双方内部关系网络之中,并相互产生复杂的综合性影响。 (三)高度不确定性。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信用卡中心与发卡合作方经济关系的非连续性极强,很难通过保持经常++易来培养项目业务中双方之间的关系,这是行业联合项目与众不同的特征。 尽管在项目合作周期中,信用卡中心与发卡合作方之间沉淀了相互的信任和依赖。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的关系可能逐渐淡化。 例如,发卡合作方的关键人物替换,协议的非排他性致使发卡合作方考虑期满后选择与他行合作,行业收单环境出现不稳定因素。 由于缺乏连续性经济关系,项目合作初期强烈的相互依赖逐渐减弱,而双方能否续约继续推广项目的不确定因素上升。 (四)项目周期性。 项目的运作,绝非信用卡中心与发卡合作方单纯的谈判签约,而是一个特定时间履行项目协议内容、服务持卡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用卡中心和发卡合作方通过不断整合专业技术和资源,向持卡人提供一套完整的信用卡用卡解决方案。 因此,项目的运作一开始就赋予了时间的概念。 一般来说,项目越大,其项目周期执行时间越长。 二、制定可行的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营销战略目标 如上所述,信用卡行业项目营销所面临的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同时,项目中还面临与合作方在经济关系上的非连续性的特点。 然而,项目营销的目的并不是信用卡中心简单就项目而论项目、单纯地把握和跟进某一项目业务机会,而是结合营销环境正确制定信用卡发展战略目标,并通过项目营销管理,在相应的目标市场内准确的自我定位,拓展与目标发卡合作方的连续性关系,以便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和更好的控制局面,以保持领先于同业竞争对手。 在实务中,笔者发现,随着各行信用卡业务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信用卡中心往往竞争某一个行业内的同一家发卡合作方,只要能够在短期内扩大发卡规模,就不遗余力地争取签约,并毫无目的性地去模仿甚至++技术含量一致的产品,满足短期获利,从而缺乏对本行信用卡业务长远发展的定位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培养。 这种“你方未罢我登场”的局面看似整个信用卡产业的火爆,在短期内市场欣欣向荣,但事实上,除了造成资源重复浪费外,相关信用卡中心所获取的最终发卡合作方群体也大致雷同,加之商户对两家发卡行所承诺的优惠服务条件无差异化,站在持卡人的角度看,对钱包里的信用卡管理更加不便,从而容易导致“睡眠卡”现象再次发生。 换而言之,如果甲银行已与该发卡合作方合作发行了磁条介质的信用卡,而乙银行不明白本行信用卡战略定位什么,尚不具备发行芯片卡的研发实力和技术能力,对行业的未来发展缺乏技术先导作用,为了短期业绩倾力加入与甲银行的重复磁条卡竞争,充当市场的搅局者,却丧失对芯片卡等高端产品的研发机会,后果很可能是不仅得不到因甲银行抢占先机之后留下的剩余市场份额,而且在未来高端产品的竞争中慢人一拍。 另外,由信用卡行业联合项目的特点,笔者体会到,任何一个项目很难由信用卡中心单方面从头到尾亲历亲为,而是由一系列项目利益方组成联合体共同协调合作才能稳步推进,上述项目利益方包括项目合作方、项目合作方下属商户联盟、广告传媒、制卡商等等。 因此,在制定信用卡行业项目营销战略目标时,须认真考虑选择怎样的项目进入模式。 选择怎样的项目进入模式,即找什么类型的合作方、做哪类项目,这是信用卡中心选择进入细分市场、增加项目营销精确性的战略决策。 由于信用卡业务的高度竞争,项目运作又具有长期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在项目前期策划、中期推广和后期维护过程中,信用卡中心都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因此,为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高效运用,公司必须对项目市场进行有选择性的进入。 在评估各种不同的细分市场时,信用卡中心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细分市场合作方的综合实力,包括行业品牌效应、发展前景、盈利能力、风险大小、竞争环境。 2、通过细分市场合作方这一渠道获取的潜在持卡人数量及结构。 3、对细分市场的投入与信用卡中心目标是否一致。 例如,某高能耗、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属于银行信贷规模压缩发卡合作方,虽然其员工数量众多,资信水平也符合银行发卡信用政策,但一旦与该企业开展信用卡行业项目合作,在社会效益方面意味着潜在的盲目性风险。 因此,信用卡中心应该搁置此项目。 同样,选择怎样的项目进入模式,是信用卡中心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竞争环境,主动选择在项目运作的联合体中所担任的角色——项目主导方、项目配合方,这也是信用卡中心对自身所处项目阶段(竞争地位)的能力分析和行业定位的过程。 在项目运作中担当的地位反映了其具备完成阶段性项目目标的责任承担能力。 例如,与门户体育网站在某项国际知名体育赛事期间开展项目营销,通过网络营销方式推广体育概念的信用卡,则信用卡中心为项目主导方,借助门户体育网站的点击率扩大信用卡规模是此次项目营销的目标;而配合行内其它营销部门,对某全国性的知名企业开展机构与个人理财、电子银行、现金结算管理综合性金融服务时,信用卡中心在项目营销中的作用属于配合地位,毕竟在全行的总体经营业绩考核中,该企业的存贷款业务贡献度超过信用卡业务。 此时在制定项目营销目标时,信用卡中心的定位应明确为以信用卡为银企合作契合点,丰富银行对企业的金融服务手段,提升银企合作水平。 三、全力实施资源整合与关系开发 在确定了发展战略后,信用卡中心就必须遵循其战略意志,不断提升在相关领域的项目运作能力,与发卡合作方一起努力,满足持卡人需要,这是行业项目营销最本质的核心,也是项目营销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动力。 项目运作能力包括项目的设计规划能力,资源的整合和掌控能力,项目运作的管理能力以及项目核心技术平台的供应能力等等,因此,信用卡中心必须在战略方针的指导下,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和构建内部核心能力去巩固其在细分市场的功能性地位。 整合外部资源是指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信用卡中心对来自其他组织的技术和非技术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项目复杂的运作过程中,信用卡中心往往需要富有成效地引入其他组织,例如,数据仓库分析组织、品牌策划组织、手机短信运营商、广告传媒体机构、商户联盟等,并利用其资源和实力进行功能补缺,从而创造整体的竞争优势。 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取决于信用卡中心与资源拥有者的关系定位。 信用卡中心一般会根据寻求项目资源实力的重要性,与外部组织采用不同的战略合作关系,基本上分为三种模式: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短期合作关系,对外部资源即找即用。 (二)以关系为向导,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对外部资源的深度掌控。 (三)共同开发资源,利用与外部组织的能力互补,紧密合作,创造富有竞争力的共享资源。 当前在管理理论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对从事行业联合项目营销的信用卡中心也不例外。 在项目竞争中,信用卡中心必须比同业对手有更强的实力,才能让合作发卡方意识到其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 而实力则反映在信用卡中心所拥有的基本实体和资源上,结合这些可进行项目开发。 信用卡中心的资源分为两类,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包括:母体银行账户数量、金融业务服务种类、信用卡发卡量、年消费额、信用卡后台系统实力、人力资源、商标等等;无形资源主要包括信息、知识和发卡合作方关系。 信用卡中心创建内部核心能力,应当选择上述资源中的一项或多项来集中强化,突出优势,并企图最终赢得在行业中无法代替的竞争地位。 例如,可以凭借其强大的集中采购能力,在合作组织中占据领导核心,获得对外部资源的议价主导地位。 关系开发表现为信用卡中心寻找目标发卡合作方,并有目的地与其建立商业++易关系或社交关系,这是项目营销的新趋向。 在传统的营销方法中,往往是先由项目再接近发卡合作方,有项目时,各信用卡中心一拥而上,平时则悄无声息。 因此,笔者认为,从事行业项目营销的信用卡中心应开始进行目标发卡合作方评估与发卡合作方关系开发,通过长期和持久的关系维护而获取项目业务的先入优势。 在实践中,笔者认为以下关系开发的目的和方法值得应用: (一)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预测 信用卡中心通过对宏观环境和发卡合作方未来发展规划的评估,确定有潜在项目机会的目标发卡合作方,并在其非项目阶段,寻机保持同潜在发卡合作方的联系,以建立某种熟悉程度。 通过不断进行社会接触,开展商业交易,培养同发卡合作方的关系,这种联系和熟悉度的存在,能使信用卡中心拥有进行主动预测的基础。 首先,关注发卡合作方和项目网络中各影响角色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信用卡中心可以提前察觉发卡合作方意图和探测出某个项目的准备意向。 之后,信用卡中心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解读事件和分析过去发卡合作方项目发展的方式来尽量预测未来项目范围和相关指标,并明确谁是关键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对发展前景进行扫描,评估这些角色涉入项目的可能性,及发起恰当的相关行动的可能性(可挑选其中一些角色,把他们转化为保持信用卡中心同发卡合作方之间连续性关系的支点)。 最后,信用卡中心根据准确的预测,充分准备满足发卡合作方要求和合作心理的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信用卡中心通过关系开发,++++,提前介入,提前准备,使信用卡中心能在今后的项目实际运作阶段得心应手。 (二)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开发 成功项目营销不应仅仅定位于众所周知的被动满足发卡合作方需求,而是要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积极创新,创造概念,策划营销事件,来创造需求以达到和保持在项目运作中的先端竞争地位和优势。 首先,信用卡中心将自身定位于发卡合作方问题专家,通过发卡合作方关系开发,保持与发卡合作方良好的互动和关系,并致力于解决合作方尚未加以明确的问题,从而进行项目挖掘,与发卡合作方共同开发项目。 然后,信用卡中心可以与发卡合作方一同制定项目框架和预期发卡量、卡片消费额等各项指标,该框架和指标将保护信用卡中心免受发卡合作方转而求助于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的威胁,或限制发卡合作方对信用卡中心主动地位的压迫。 通过双方达成的协议,发卡合作方将一般同共同创建该项目的信用卡中心进行合作。 即使最后,发卡合作方为资金的经济性而吸引其他竞争对手,并以一种公正的姿态要求信用卡中心重新定位。 但由于信用卡中心的前期工作,根据发卡合作方与信用卡中心进行互动的开放程度(条款可能发生变化的接受能力),信用卡中心可以促使发卡合作方需求出现新进展,同时信用卡中心可以利用其关系与介入项目规划的优势,开发弹性较大的项目外围,以补偿由于竞争而被压缩的项目利润。 四、建立内部项目协调机制,强化项目营销执行力 信用卡行业联合营销项目区别于一般性质的信用卡营销活动,非标准化程度更高,业务制度和流程方面也表现出独特之处,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一)对卡片收取的费用,是否较之普通的信用卡,享受优惠条件。 (二)收单方面,在发卡合作方下属的商户联盟消费折扣优惠程度。 (三)可否突破常规的审核作业标准,批准更吸引申请人的信用额度,以及用卡过程中调整额度的处理权限和处理时限是否符合发卡合作方特别要求。 (四)在协议中是否约定信用卡中心向合作发卡方支付相应的推广发卡奖励费用,或是购买合作发卡方会员积分,等等。 (五)在还款方式上,对信用卡后台处理系统甚至母体银行主机系统是否需要进行改造。 (六)合作发卡方对发卡量、消费额等指标的统计分析需求。 在项目周期内,上述非常规化的问题对于信用卡项目营销人员来说可谓司空见惯。 而另一方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信用卡专业化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 由于岗位设置“事权分离,严格内控”的需要,对项目营销执行是由技术研发、项目策划、市场推广、资金清算、财务核算、风险审核、账户运营、客户服务等不同部门共同完成。 因此建立内部项目协调机制从而强化项目营销执行力,不仅是切实履行与发卡合作方项目协议的法理需要,更是信用卡中心作为母体银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恪守“一切为了持卡人”承诺,诚信经营,树立优质品牌与良好社会形象的内在要求。 而建立内部项目协调机制,离不开以下方面: (一)部门专业化。 就信用卡行业联合营销项目执行而言,关键部门主要集中在项目策划、营销推广和生产部门(包括风险审核、账户运营和客户服务等)。 专业化意味着这些部门中的人员必须以适合本岗位职能要求的技能、目标和态度,高度胜任自己的任务。 (二)跨越组织边界。 这意味着项目所涉及的项目部门都要与信用卡中心之外的环境相关部分保持密切联系。 (三)部门间横向联系。 这一点要求技术、策划、推广以及生产人员共享构思和信息。 因此,笔者认为,围绕信用卡行业项目营销这一新型信用卡营销模式,信用卡中心在内部组织设计时,应大胆地突破直线管理制的部门壁垒束缚,组建跨职能项目团队,建立内部协调机制,使得项目在整个周期内确保高水平的沟通与协调,使得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客户服务充分满足合作发卡方的要求,设法避免生产、营销和客户服务脱节的问题,强化项目营销执行力,最终获取持续性的市场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陈彦娇)[我来说两句]

关于如何打造银行信用卡业务和如何做信用卡营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

标签: 将信用卡推广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探索我们为成功而设计的平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