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设计:砖石建筑具有经典和永恒的设计,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它们可以完美地融入任何建筑风格,从传统到现代。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砖石建筑以其经典和永恒的设计而闻名,这些设计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它们可以完美地融入任何建筑风格,从传统到现代。

砖石的优点

  • 耐用性:砖石建筑具有极高的耐用性,可承受恶劣的天气条件和物理冲击。
  • 防火性:砖石建筑在火灾中具有很高的耐火性,为居民和财产提供保护。
  • 隔音效果:砖石墙壁可以有效地隔音,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 美观:砖石建筑提供各种颜色、纹理和形状,可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

砖石在不同建筑风格中的应用

传统建筑:砖石建筑在传统建筑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这些建筑以其宏伟的石拱和复杂的装饰而著称。

现代建筑:砖石建筑在现代建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现代主义建筑师,如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使用砖石作为一种表达简洁、功能和优雅的手段。

当代建筑:当代建筑师继续探索砖石的可能性。他们将砖石与玻璃、钢材和木材等其他材料结合起来,创造出创新和令人惊叹的设计。

砖石建筑的未来

砖石建筑的未来一片光明。随着对可持续建筑和能源效率的日益重视,砖石建筑因其耐用性、隔热性和防火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不断发展的技术和创新正在为砖石建筑创造新的可能性。

从传统的堡垒到现代的摩天大楼,砖石建筑将继续在未来几个世纪塑造我们的建筑环境。它们永恒的设计和无与伦比的品质确保了它们在建筑领域的地位。


世界有名的建筑大师有哪些?

W.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 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 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 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 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 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 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 同时 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 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 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 虽然平面似古希 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 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 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 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 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 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 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 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 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 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 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 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 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 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 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 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 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 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 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 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 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 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 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 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 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 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 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 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 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 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 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 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 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 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 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 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 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 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 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 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 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 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 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 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 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 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 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 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 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 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 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 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 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 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 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 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 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 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 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 *** 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 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 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 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 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 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 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 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 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 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 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 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 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 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 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 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 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 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 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 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 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 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 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 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 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 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 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 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 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 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 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 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 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 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 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 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 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 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 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 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 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 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 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 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 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 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 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 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 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 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 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 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 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 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 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 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 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 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 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 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 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 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 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 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 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 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 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 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 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 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 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 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 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 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 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 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 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 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 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 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 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 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香港新国际机场,中国(1998年

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是什么

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

1、程序化

民间美术不仅仅是民间世代相传的艺术习俗,还是民间沿袭的一种永恒的信念,在传承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惯性的民族观念性的心理特征。 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灵魂与观感的基础形式,担负展现思想、信仰与美感的责任。

色彩承载的思想与信仰在历史发展与演变中,逐步形成了民族艺术特有的模型,固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标准与情节,并沉淀在民族的心理意识中,这其中最原始的核心观念,是不会被时代变迁或文明盛衰所改变。

即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间艺术的宗教与神性淡化,其所具有的民族化的审美标准是不会改变的。 这种标准是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由无数民众经过不断的审美探索形成的。

与此同时,这些审美标准也运用其自身的美学认知和艺术经典规范民间后世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不断浸染和启迪着后来的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由此形成了永恒美学规律与经典美学特征的色彩使用法则。 艺术是一种有规律的哲学,民间艺术也不例外,这很早就被哲学界所认可。

民间美术通过对色彩的不断感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色彩真正的赋色诀窍。 经验的总结和赋色诀窍的出现使得民间美术的色彩发展在相对恒定中不断提升与进步,也呈现出类型化和程序化的审美特征。 这种程序化的赋色法则通用于所有的民间艺术作品。

只有以时空的视角去审视民间美术的色彩,这样才能解析民间美术创新的程序化的赋色法则。 才能让程序化的美学特征在无限时空中拥有的持久生命力。

民间美术的色彩赋色法则大多以歌诀、口诀或是顺口溜的形式传承,例如云锦的配色口诀:两晕玉白深浅红,三晕水银配大红;又如无锡泥人的上色歌诀:红得艳,绿要娇,白需净,纯色如纸映心魂等。

2、地域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地域性,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在民俗文化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征十分显著。 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不同的美术色彩审美和喜好的关键因素。

中国国土面积宽广,加之地形丰富,由此导致了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地形以及产物的差异明显,生活在北方与生活在南方的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是巨大的,由此也造成了民间美术色彩存在很大差异,这表现在民间美术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划分。

下面通过不同地域年画的分析,来探视民间美术色彩的地域性。 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美术形式之一,我国不同地域所粘贴的年画,在色彩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例如四川绵竹地区的年画,具有造型简单、色彩填充明度高,用色艳丽,亮度高以及颜色之间的鲜对比鲜明的特点,这样更加能够达到吸引目光的效果,起到凸显过年欢乐明快气氛的作用。

又如兴起于明代的山东杨家埠水版年画,运用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制作而成,年画的题材十分丰富,特别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以原色来搭配,利用粗放的色彩载体线展现出淳朴的造型风格。

其中经典的杨家埠门神年画,将大红色、黄色和青色作为原色使用,这样的赋色法则,将北方年画以及此地区的年画风格和色彩运用风格展现淋漓尽致。

相对于北方年画的风格,南方年画具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是构图比北方饱满,色彩也不像北方那样单一,呈现出多且杂的特点,特别喜欢运用紫红色来展现年的喜气,题材以地方生活和民间故事为主。 例如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主要体现江南水乡的美术色彩运用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为年画,不同的地区所展现出来的美术色彩是十分多样的,具有浓重的地域特征,简言之,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这种特征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多样化发展。

3、象征性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符号意义,简单说,就是我们通常谈及的冷色系和暖色系带来的感觉。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同样也有象征性,是将色彩看作一种符号,借以表达观念或事物。 我国民间的美术色彩不仅只是感知与表现元素,而且还具有观念与象征的作用。

例如西藏地区的藏戏面具,其色彩丰富多样,不同的色彩面具代表着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红色是权力的象征,用于位高权重的角色的面具设计;白色代表善良,多用于老者面具;绿色具有生命特点,被用于母亲的面具设计;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所以天神的面具用蓝色。

又如陕西地区的社火脸谱,其色彩的运用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还形成了一定的用色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这一口诀充分展现了脸谱的用色象征性。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美学特征,也正因为这一特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4、装饰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中国民间美术赋色不仅考虑视觉效果,更注重情感与精神的融入。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虽然不是一种艺术行为,但却表现了中国民间布衣的心愿所向的一种与商业和功利无关的追求。

它是一种纯手工的、依据人民意愿的个性创造,它是一种不与机械复制相同,并且独具个性化的色彩展现。

如大胆的运用大红、大绿等色彩的阳泉面花,这样看似随意和无规则的色彩,却能运用其感性十足的特点,表达出明亮、欢乐的心境,这样的用色略显犀利,搭配的巧妙,使得色彩宛如天成,展现出一种和谐、淳朴的色彩美。

民间美术色彩具有取材随意的特性,自然的物品随手拈来,这样自然的动作形成了质朴的美术作品,运用泥巴、草、花叶等为载体制作出来的美术毫无矫揉造作的意味。 材料合理的搭配,使得色彩之美淋漓尽致,这样的随意搭配,也造就了民间美术的粗犷的装饰性美学特征。

这一随意的、自然的创作理念融集了民间的美术智慧,将中国民间美术装饰性美学特征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品质。

5、我国有56个民族组成,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很大,所以也产生了不同的民间艺术样式,形式多样,题材广泛。 有年画,有泥塑,剪纸,服饰等等。 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化,题材广泛。 并以期热烈,质朴自由的特征显示其魅力。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赋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展现的程序性、地域性、象征性以及装饰性,为中国美术色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赋色道路,也是民间美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基础与保障。

论宗教影响下的俄罗斯建筑艺术?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 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是最初的多神教还是后来持续久远的东正教,都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找到了繁殖的土壤。 它们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的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 本文正是基于宗教因素介入和指引的思想上,将俄罗斯建筑的辉煌与伟大作一个关联的呈现。 重点论述在20世纪之前的俄罗斯建筑发展史及其所受的宗教影响。 引言关于俄罗斯东正教和俄罗斯建筑的书目不胜枚举。 其中乐峰先生的《东正教史》是前者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教授的译作《俄罗斯建筑史》,应当是关于后者的文献中比较权威的著作之一。 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所著的《俄罗斯艺术史》对俄罗斯的建筑也有专门的论述。 而将宗教文化与建筑相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进行研究的著作尚未发现。 本文的初衷在于: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传统都是非常优秀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而这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是如此显著和强烈,每一个欣赏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人都不应忽视,而是应当更加真切地用身心去体验它。 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强调联系,同样的理论可应用于俄罗斯的宗教与建筑。 本文的重点是介绍建筑艺术的发展,而宗教的动力因素被看作建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宗教服务的祭祀建筑——教堂,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同时在不断的宗教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浓厚性质。 本文在简要讲述俄罗斯的建筑历史发展的同时,着重论述建筑中的主流建筑——宗教建筑,即“教堂”的主要艺术取向,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力图体现建筑艺术所受宗教的影响之深刻。 其中从东正教作为中世纪俄罗斯国教的地位来看,它的影响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应当着重讲述。 当然,在例举的同时,不免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术语。 本文举其大概特色,尽量避免枯燥罗列,做到有主有次。 对建筑主体的描写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却会不遗余力地突出中心。 建筑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将世界文化划分为21个文明单位,其中俄罗斯文化被称为“俄罗斯东正教”,这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宗教特别是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烈影响。 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文化对建筑起过重大的作用。 建筑通常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和自然土壤之中的,但是宗教文化的力量将相距数千公里,政治体制并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一个建筑文化圈中。 而这时的主要文明国家和地区被几个宗教势力所囊括:一个是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一个是北非、中亚、西亚、印度和西班牙的伊斯兰教世界,一个是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印度教-婆罗门教世界。 其中,基督教世界又可分为东正教和天主教,后来又有新教的世界。 宏观的说,这几个宗教势力范围也便是几个大的建筑文化圈。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光芒虽然不及拜占庭和西欧,但在汲取它们经验并有所创新的基础上,亦有特色鲜明的建筑体现着东正教建筑文化的魅力。 第一章历史上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与建筑传统俄罗斯的中古世纪从公元9世纪中叶的基辅罗斯开始。 在东正教传入俄罗斯之前,罗斯有着自我特色的木建筑艺术。 1.1俄罗斯中古世纪的原始宗教文化及其祭祀建筑俄罗斯文化发端于前基辅时期东斯拉夫各部落的独特文化。 斯拉夫民族是欧洲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俄罗斯的主要民族。 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东斯拉夫人。 他们有着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信奉多神教,如太阳神,林神,水神,雷神,风神,畜神等。 在基辅罗斯初期,多神教曾经是国教。 最初东斯拉夫人没有专门的庙宇来祭祀自己的神灵。 后来出现了木教堂建筑。 基辅罗斯大公符拉基米尔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便于统治东斯拉夫人,特意在基辅城内修建了多神教万神殿。 万神殿是古罗斯多神教时期最早的木建筑物。 神殿内有很多木雕,木像等。 古罗斯在多神教时期已经有了丰富的木建筑传统。 俄罗斯木建筑物的构造方法是,用圆木水平的叠成承重墙,在墙角,圆木相互咬榫。 为便于清除积雪,屋顶坡度很陡。 这种圆木房屋是粗糙的,但保暖性能良好。 由于结构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内部空间不发达,所以,比较大的建筑物需要用几幢小木屋组合起来,体形因此相当复杂。 两层的房屋,下层作为仓库、畜栏等,上层住人。 为了少占室内空间,楼梯设在户外,通过曲折的平台,联系各个组成部分。 复杂的组合体形,轻巧的户外楼梯和平台,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活泼而又亲切。 窗扇、山花板、阳台栏杆等地方点缀着雕花,留着分明的斧痕,染上鲜亮的颜色。 体现着俄罗斯人热烈的性格。 1.2东正教文化的传入与传统建筑样式的演化公元988年符拉基米尔大公在让罗斯接受基督教(因基督教在11世纪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所以此处称为基督教,实际上就是后来的东正教),并将之定为国教。 大公不仅自己接受洗礼,还强行命令基辅居民跳入第聂伯河,接受希腊神父的洗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 它标志着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古罗斯接受基督教,一方面,罗斯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向了一神教的形式;另一方面,罗斯开始接近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艺术,在文化发展方面有了巨大的转变和突进。 俄罗斯真正的建筑艺术时代开始了。 在10世纪以前,古罗斯虽然有了丰富的木建筑传统,却还没有建造大型的石建筑物的经验。 自罗斯受洗以后,从拜占庭传入了石建筑技术,开始在古罗斯大规模地修建基督教的祭祀场所——教堂。 据说在基辅就建造了大约几百座教堂。 这对今后的古罗斯的石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宗教成为了古罗斯建筑艺术等的动力因素,建筑的发展与宗教地位的演变是分不开的,因为包括建筑在内的罗斯艺术大都受到宗教文化的浸染和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些艺术于是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性质。 第二章东正教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及宗教建筑教堂的发展在十月革命给俄罗斯带来巨大变化之前,俄罗斯的建筑艺术遵循着稳定的发展脉络,在同样的东正教文化圈里,继承和引进了拜占庭和西欧的东正教建筑艺术,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高。 虽然不如同时期西欧的建筑艺术那样辉煌,但其精神性和艺术性在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十月革命和其后的建筑由于宗教文化的改变和宗教势力影响的减弱甚至消失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艺术取向和建筑特征,以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的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等。 2.1东正教在古罗斯的传播和教堂建筑的兴盛2.1.1东正教在古罗斯各公国地位的确立和新的建筑因素的传入11世纪,基辅罗斯确立了封建关系,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将东正教作为为自己服务的对象,进行了大力的扶植。 陆续出现了教会、修道院,他们不仅是纯粹的宗教组织,更是占据了大片田地,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全面地控制了罗斯建筑业的发展。 他们从拜占庭输入石建筑技术,开始在基辅大规模地修建东正教的祭祀场所,包括崇拜性建筑物,教堂和修道院。 989年,由希腊建筑师营造的第一批石头建筑的代表——基辅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奠基。 大公把自己的十分之一收入作为教堂的费用,故得名为十一教堂。 这座教堂有内部阳台和露天的走廊,内部装饰着壁画,十分气派。 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1037-1057)是基辅罗斯的一个艺术丰碑,是11世纪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一个高峰。 它是由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 建筑技术的方法和建筑细部的处理上都带有拜占庭东正教堂建筑的特征,同时保有自己的建筑特色。 建筑气势博大,十分壮观。 教堂内部的墙壁镶嵌着壁画和马赛克,体现出当时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水平。 俄著名历史学家格列科夫写道:“跨过索非亚门坎,您立即会被它的宏伟和壮丽所迷惑。 当您细看和深思所有情形,并明白这个最大的建筑和绘画作品的创造者的全部意境以前,内部空间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对称,豪华的马赛克和壁画,以其完美的技巧,定会使您倾倒。 ”基辅虽然是古罗斯最大的城市,基辅城的教堂代表着古罗斯当时的建筑水平,但是基辅不是这个国家唯一的文化艺术中心,而且索非亚教堂也不止在基辅才有。 基辅罗斯建筑学上的另一重要作品:诺夫哥罗德的索非亚大教堂(1045-1050)也于这时期诞生。 诺夫哥罗德是古罗斯的又一个文化中心,这个城市不像基辅那样受拜占庭的影响较大。 它的文化艺术发展更依赖于自己的传统。 未来诺夫哥罗德建筑流派的某些特征在这座教堂上有所体现,它比基辅严谨很多。 教堂有五个按照象征性秩序排列的拱顶。 墙壁用当地的石灰岩砌成,显得分外庄严肃穆。 教堂内部没有鲜艳的镶嵌画,只有壁画。 而且也没有基辅流派的动感。 在这里,明鲜的多神教古风的装饰性图案与结绳型图案融为一体,体现出多神教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力。 11-12世纪,在基辅和其他城市里建造的索非亚大教堂,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基督教在古罗斯的国教地位并在这些教堂里进行基督教的种种祭祀活动。 而这些教堂代表着古罗斯的宗教艺术水平和建筑所受宗教影响之深刻。 2.1.2封建割据时期的东正教和教堂建设12世纪中叶,古罗斯进入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即封建割据时期。 各地的封建主随着实力的强大,开始同大公进行争取独立的斗争。 这样一来,统一的教会便开始转变为各地有实权的小教会,他们拥护各地的王公,大力发展教徒。 而王公为了取得教会的支持,为增多的教徒建立新的宗教活动场所。 不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建造大教堂。 这些教堂建筑基本保留了11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原则,但其结构趋向了简单化。 同时却具有了更加美观漂亮的外观造型和更加实用的结构。 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位弗拉基米尔公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他在弗拉基米尔建城,开创了艺术新流派——弗拉基米尔罗斯文化。 并将这种文化在他钟情并呕心沥血的建筑艺术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的建筑规划始于1158年,代表性的建筑物当属弗拉基米尔的圣母安息大教堂。 它们富有新意,别具一格,为这个学派的经典之作。 12世纪后半叶,古罗斯出现了塔式教堂,这是拜占庭祭祀建筑对古罗斯建筑影响渐渐减弱的表现。 其中斯摩棱斯克的天使长米加勒大教堂就是这种教堂的早期范例。 古罗斯各个公国的教堂在继承拜占庭和基辅建筑艺术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地区特色。 这个时期宗教建筑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形成了俄罗斯祭祀建筑的圆筒型塔式教堂建筑模式。 2.1.3蒙古-鞑靼人统治时期的教堂建设13世纪下半叶,因为蒙古鞑靼人的入侵和罗斯周边封建主的扩张,大量建筑精品被毁掉,罗斯的建筑业进入衰落和停滞状态。 但是在没有破坏的城市诺夫哥罗德等地仍然进行着宗教建筑的建设。 由于教堂很多是由大贵族,大商人出资兴建的,因此建筑在继承古罗斯传统时,有了一些新的表现方法来适应定制人的不同要求。 科普纳的尼古拉教堂正是这种探索的表现。 教堂正面摈弃了原先的棱柱间隔方式,而是一个整体,墙皮也由原来单纯石灰墙皮变成石灰加石子墙皮,半侧祭坛由三个减到一个。 教堂坚实有力。 体现出诺夫哥罗德建筑艺术的风格。 但此时的东正教教会与当地王公一道效忠蒙古人,奴役俄罗斯人民,为人所不耻。 2.1.4莫斯科公国兴起时的教堂建筑14世纪下半叶~15世纪,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高涨,建筑文化也得以复兴。 由于莫斯科公国领导了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库利科沃会战,使罗斯在针对蒙古人的斗争中反败为胜。 莫斯科在全罗斯的主导地位被各地所承认。 这时的东正教会鼎立扶持莫斯科大公,加强他们的政权力量。 大公因此对东正教会非常依赖和提携,还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进行干涉,强迫他们放弃多神教,信仰东正教,并在各地建立了很多东正教堂。 石头建筑在莫斯科崭露头角,莫斯科的石砌大教堂受弗拉基米尔的建筑影响较大。 建筑物墙壁主要用白石砌成,规模并不是很大,属于内部有四根柱子,带十字架的单圆顶教堂。 当然莫斯科亦有自己的创新。 它不尚华丽,而更注重实用性。 其特色在于:尽量去除立方感,并通过梯级拱顶建立新的向上的结构。 2.1.5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后的教堂文化15世纪末~16世纪,罗斯从蒙古鞑靼人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俄罗斯部族形成。 这是俄罗斯历史文化的转折点,真正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历史从16世纪开始形成。 依仗莫斯科历代大公的武力,进行着俄罗斯大地统一的进程。 此时正在形成的全俄罗斯文化服从于为“沙皇事业”服务的任务。 东正教会也积极配合沙皇对外扩张并在教堂建设上中止了近两个半世纪的全封闭状态,开始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艺术接触。 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大师和俄罗斯本土的设计师们一起,将这个时期的教堂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开创了新局面。 此时期的建筑也体现出俄罗斯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 莫斯科成为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首都,也理所当然的充当起东正教的堡垒。 它的建筑艺术和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集中体现了这个时期俄罗斯最优秀的建筑工艺水平。 以教堂建筑为重点和中心的莫斯科新克里姆林宫的建设,标志着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 整个建筑群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全部竣工。 这个时期的建筑业开始采用砖头和赤陶。 克里姆林宫的白石墙换成砖墙。 新的圣母安息大教堂按照弗拉基米尔的安息大教堂修建而成,它以比例匀称、艺术手段简练而闻名遐迩,为16世纪大教堂的经典之作。 此后是一系列教堂的落成:大公的家庭教堂——报喜大教堂,安葬大公的天使长大教堂等。 克里姆林宫还修建了一些世俗建筑:大公的宫殿(多棱宫是留存至今的其中的唯一建筑),宫的建筑中心——立柱状的伊凡大帝钟楼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整个建筑群体现了统一俄国的强大和雄伟的思想。 教堂建筑也林立于其他城市。 许多地方的宏伟大教堂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小教堂建筑流派也在发展。 此时,发明了用砖头封顶的新方法,使建造无立柱的小教堂成为可能。 教堂的世俗成分也开始明显起来。 角锥式教堂的出现是16世纪俄罗斯建筑的最高成就,它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基于木头建筑学的俄罗斯传统的民族特色。 早在15世纪,俄国的建筑师就有一种建筑倾向:希望教堂顶部挺拔向上,高耸入云。 这种倾向的发展导致了俄国祭祀建筑的角锥风格教堂的诞生。 这种角锥型教堂风格与拜占庭的圆顶教堂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它标志着俄罗斯祭祀建筑民族化的开始,是16世纪俄罗斯建筑的一个巨大成就。 在鲍里斯??戈都诺夫执政期间,俄罗斯各地建造了许多角锥型塔式教堂。 最早的角锥式教堂是在莫斯科的克洛缅斯克耶村建造成的,名为主升天大教堂。 这座教堂有着高达62米的高度,由上下两层外加尖锥顶组成。 1555-1561年在克里姆林宫附近建造的波克洛夫大教堂是俄罗斯中世纪建筑的一座丰碑。 教堂本为木制,后改为砖石结构。 实际上是一建筑群。 8个色彩绚丽的塔顶围绕中央教堂的高大锥形尖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金色、绿色为主色的穹顶,雄伟壮观,中央塔顶的高度达到65米,象征着永恒的欢乐。 这些角锥教堂有着建筑风格的相似性,概括起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顶无柱式,另一种是五顶四柱式。 就整体而言,16世纪的建筑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多样性、独特性来看,都是俄罗斯建筑史上的辉煌时期。 17世纪初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混乱时代”。 战争的失败,沙皇特辖制的实行恶劣的影响着俄罗斯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波兰-立陶宛和瑞典又对俄罗斯进行公开的入侵,这一切使俄罗斯面临着失去自己民族独立的危险,大大影响了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发展。 1612年,俄罗斯人民取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一年后,罗曼诺夫被选为沙皇。 这两件事对俄罗斯恢复经济和促进国家政局稳定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之后,俄罗斯逐渐开始恢复自己的艺术文化的发展。 17世纪,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渐渐取代中世纪旧的价值观,文化艺术开始强调人的作用。 这种观念引起了社会思想的重大变化,文化艺术中的世俗成分加强了,并渐渐向着世俗化道路发展。 1649年编纂的法典大大地限制了教会的法律特权和土地所有权,减弱了宗教机构对祭祀建筑、教堂壁画和圣像画的控制。 这样,文化艺术的世俗化开始成为17世纪俄罗斯艺术文化的一个特征。 在这个混乱时期,建筑技术落后、建筑人才和建筑材料缺乏,但建筑业却没有停滞下来,建造了不少新的建筑物。 这个时期建筑物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建筑外形的美观,强化建筑的装饰,弃绝了宗教祭祀建筑的严峻冷酷,并且祭祀和民用的建筑形式在趋同。 这种世俗化的建筑成分被人们称作一朵“妙不可言的雕花”。 这个术语体现出对大量采用装饰性图案的偏好,直至引进东方和西方的形式。 建筑的装饰性体现在:大量采用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饰物,成型砖头,建筑物内外都用彩色瓷砖。 此种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被称之为“莫斯科的巴罗克”或“纳雷什金风格”。 流派特点为:结构清晰,对称,多层,细部考究,装饰性的白石雕刻。 正面的彩色花纹,彩色瓷砖和建筑物明显的向上动感等等。 教堂建筑的世俗化曾经引起教会的极力反对。 牧首尼康甚至下令禁止修建角锥形教堂,而把东正教的五圆顶教堂定为规范。 然而,这种阻止的企图是徒劳的,因为此时的世俗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17世纪末的莫斯科巴罗克风格及其方法和形式对后世的建筑都有影响。 它的出现说明俄罗斯建筑艺术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的民族风格,是建筑艺术从中古世纪向18世纪的过渡,因此具有过渡时期艺术的探索特征。 2.1.6俄罗斯帝国的建筑艺术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纪,也是俄罗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俄罗斯从此走出了中古时期,并为迎接19世纪国家的繁荣强盛做好了准备。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 当然这个时期的开端与伟大的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彼得大帝将国号定为:“俄罗斯帝国”。 体现了他富强国家的思想。 他还对宗教教会进行了改革,削弱教会权力,增强国家政权力量。 因此这个时期的建筑的主角开始发生了变化,教堂虽然仍在建设,但为数不少的宫殿和城市公共建筑崛起在俄罗斯帝国的大地上。 在彼得大帝学习借鉴西欧的重要国策指导下,18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努力学习欧洲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对以往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语言、建筑思维等进行了一定的变革,以适应西欧刚刚产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俄罗斯的建筑从此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其中突出的典型是在泥泞海滩上新建起来的彼得堡。 彼得堡的建筑特征体现出彼得大帝的强国思想,建筑大都规模宏大、十分气魄,也表现出建筑师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术。 18世纪中叶,莫斯科的建筑师创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这是在俄罗斯的宗教艺术范围内形成的一种风格。 这个时期的建筑物当属以巴洛克风格建成的宫殿和教堂。 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建筑师拉斯特雷利。 他将大胆想象与朴实外观、装饰精致与造型合理进行了有机结合。 他的教堂建筑将四个侧圆顶与主圆顶紧紧相连,使五个圆顶连成了一片,使其具有一种紧凑感和坚实感。 18世纪下半叶,巴罗克风格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古典主义建筑时代的开始。 古典主义艺术思想要求艺术家遵循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上的创作规范和原则。 在学习欧洲古典主义时,俄罗斯的艺术家将理性和良知进行了和谐统一,因此,其中的感性因素占有相当的地位,具有自己的本民族特征。 古典主义的特征是建筑物结构的鲜明逻辑性,建筑正面的严格对称性等。 18世纪的俄罗斯建筑全面精确的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追求,体现了启蒙主义时代大胆、创新的建筑思想。 2.1.7转折时期的建筑特色19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时期,资本主义开始急剧的发展,并与沙皇专制体制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东正教会虽然极力维护沙皇的统治并增建大量教堂以巩固教会和封建势力,但革命的暴风雨已经迫不及待的酝酿并爆发起来。 农奴制改革,十二月党人起义,卫国战争的胜利等这一切加快了俄罗斯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让俄罗斯人对社会和对人进行重新的审视,促使了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时代,也是各种流派并存的时代。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互相作用、渗透、影响。 这在建筑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此时的建筑倾向不再仅仅是只注重建筑物的自身,而且也开始注意建筑物与其周围空间,与周围其他建筑物、广场、街道的相互关系。 建筑的风格也主要考虑到建筑物造型的严谨、规模的宏大、结构的合理和外形的美观。 建筑师的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建造一些实用的、具有功利意义的建筑物上,使得教堂为主体的城市风貌发生了变化,教堂不再像中世纪那样受到最大的重视,而城市建筑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色彩斑斓。 虽然如此,教堂的杰出作品依然是反映建筑风格变化的前沿。 例如著名的彼得堡的救世主复活教堂就是当时最流行的仿俄罗斯样式的代表。 2.2十月革命时的东正教和苏联时期的教堂命运十月革命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揭开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东正教的法令和政策。 其中的“土地法令”宣布一切土地,包括教会和修道院的土地为全民财产,削弱了东正教在经济上的实力。 而“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废除了一切民族与宗教的一切特权和限制,结束了东正教会在宗教中的统治地位,结束了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国教地位,教会势力受到重创。 在社会动荡的革命和战乱年代,大兴土木的机会是很少的,这时的建筑物主要以改建为其要务。 而为纪念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进行的纪念碑的修建则是如火如荼。 例如原先纪念沙皇和皇家的方尖碑改做纪念著名的国际活动家。 教堂建设不再继续,而且还受到极大的破坏,有些教堂被烧毁,有些被改作其他用途的建筑,教堂大量应用于非宗教活动。 总之一切为革命和社会主义服务。 2.3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与教堂现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国家对宗教逐渐采取了宽松的政策。 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是世俗国家,任何宗教都不能被定为国教或必须信奉的宗教。 但同时承认在俄历史上,在俄罗斯精神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东正教所起的巨大作用。 俄罗斯恢复了延续了千余年的宗教传统。 政府主张复兴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东正教,赞同把教堂全部归还教会使用。 在苏联时期被破坏的教堂建筑也陆续得到修复。 一些教堂的围墙用白色大理石重新砌筑,重建的救世主大教堂就是显著的代表。 教堂的大堂比过去更加巍峨气派,5个洋葱头形的大圆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远远超出昔日的辉煌。 整个教堂给人以独特、高大、敦厚、明快、新鲜的美感。 教堂内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设施,如照明、音响、空调等,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当代俄罗斯的教堂艺术在继承原有俄罗斯教堂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正迈向现代化。 结语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和建筑史界公认的标准来看,俄罗斯的教堂建筑风格被称作斯拉夫式教堂艺术风格,以与拜占庭式教堂艺术风格相区分。 它是拜占庭式教堂艺术与罗马教堂艺术、古罗斯神庙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包括了的三个时期不同风格的教堂艺术,即古罗斯、俄罗斯和当代俄罗斯特点的教堂艺术。 有记载的古罗斯时期建造的东正教教堂有400多座,它们都是古罗斯教堂艺术成就的结晶。 而具有俄罗斯特点的教堂则可数以万计,它们也都是俄罗斯艺术家和匠师们的精心创作。 当代的俄罗斯教堂则以修复为其主要任务,同时糅合了现代因素,如新型材料的使用和照明设施的配置等,颇具现代风格。 俄罗斯各地耸立的教堂似乎在诉说着昔日宗教势力强大而无所不能的辉煌时代。 我们在仰望与赞叹它们高超的建筑艺术的同时,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对建筑发展起到推动和取向作用的东正教等宗教因素。 正是宗教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载体与现实需要的教堂建筑的不断创新与超越。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标签: 永恒的设计 它们可以完美地融入任何建筑风格 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 从传统到现代 砖石建筑具有经典和永恒的设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