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区:建立一个由活动参与者组成的社区,让他们继续参与和支持校园变革。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1 0

在实施校园变革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由活跃参与者组成的社区至关重要。这个社区将作为变革的支柱,为参与者提供持续的参与和支持,确保变革的成功。

建立社区的优势

  • 促进参与:社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参与者参与变革过程、分享想法和提供反馈。
  • 培养归属感:当参与者感到自己是社区的一部分时,他们更有可能投资于变革并发挥积极作用。
  • 建立关系:社区促进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合作和支持,形成宝贵的网络。
  • 知识共享:社区成员可以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资源,为变革过程提供宝贵的见解。
  • 变革可持续性:社区有助于维持变革的势头,即使最初的倡议者已经离开。

建立社区的步骤

  1. 确定关键利益相关者:识别那些对变革有影响力或兴趣的人,邀请他们加入社区。
  2. 建立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例如在线平台、电子邮件列表或定期会议,让社区成员保持联系。
  3. 促进参与:通过建立工作组、举办研讨会或开展其他活动,创造参与者参与变革过程的机会。
  4. 培养归属感:通过建立社区仪式或传统,如共同庆祝或表彰成就,加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5. 提供支持:创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社区成员感到被理解、尊重和重视。提供指导、资源和情感支持。
  6. 评估和调整:定期评估社区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其持续满足参与者的

什么是“和谐社区”,具体的定义?

第一,和谐社会应该说是公共语言,和我们一般所讲的专业性语言有很大的差别。 什么差别呢?一般专业性的语言,比如行政学专业性的语言,研究政治学专业性的语言,研究社会学专业性的语言,法律学的专业性语言,一般是专业人员使用,有些语言编成教科书,然后走向社会,变成社会政策性的语言,法律性的语言。 和谐社会不完全是从专业著作里蹦出来的,应该说是政治家根据实践的需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来以后,政府官员、民间人士和一般民众、专业人士一起使用的词汇。 这个词汇已经成了公共语言,其最大的特征是每个人都知道和谐社会这个词,但是不知道和谐社会是什么,懵懵懂懂。 即使知道,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看法,所以人们对它往往是直觉上的把握,同时每个人把自己的新的想法能够很快的加进去。 在当前,这个词汇体现了大家所关心的共同话题,也体现了大家所关心、所思考的共同智慧。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什么叫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每一个人内心的和谐、安详有关系。 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很和谐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冲突的,因为利益问题,因为感觉不舒服,心理上的问题,或是因为制度上的问题,警察一进来,大家觉得心里直哆嗦,开车的人,过去说看见警察,警察不敬礼,感觉不舒服,但是现在过来一敬礼,还是不舒服,为什么?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在心理上、制度上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关系。 对人类社会来讲,我们思考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个是从技术上思考这个问题,在个人的心理上、利益上、情感上是不是很平衡?这很关键。 如果每个人都感觉很浮躁,每个人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心理很不平衡,个人首先就不和谐。 个人不和谐,会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冲突多还是少。 如果冲突不多,或者如果有了冲突,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就是和谐。 第二,从集体意义上来讲,一个社会里总是分两种人,一种是倾向于和谐的,有一种人是倾向于不和谐的,一个社会也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有些群体倾向于和谐,有些群体倾向于不和谐。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占主流的人是希望和谐的,而不是希望冲突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如果一个社会,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青壮年,20来岁的人,他可以通过战争,通过当兵来谋取最大化的利益,这个社会就肯定是战争社会。 很多社会很难从战争的泥潭里走出来,原因就是这个社会里掌握重要权力资源、掌握劳动力资源、掌握资金资源的人都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当然,并非所有的社会都在战争状态。 对于没有战争的和平社会来说,如果一个社会里主流的阶层,占据主流地位的人希望是和谐的,这个社会就会倾向于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的阶级结构或者阶层结构是极化的,两极分化,很可能走向冲突,为什么?因为两边的人都看着对方不舒服。 如果一个社会都以怀疑的或者是敌意的眼光看待其他人,有可能就是不和谐的。 现在在各种场合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消极的看法,老百姓一说起官员的时候就说这帮官员基本上都是贪污腐败分子。 官员一说话就说中国的老百姓素质真低,干什么都坑蒙拐骗,见到企业家,说这帮企业家都是为富不仁,相互之间都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否定性的意见去看待对方的时候,就容易进入不和谐的社会,进入冲突。 企业家如果认为政府官员是腐败的,他就会用腐败的手段去对待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即使要廉洁,有些情况下廉洁的水平也会下降。 老百姓也是用一种腐败的眼光看待政府官员,官民之间的冲突性可能就会很大,今天塞给你钱,明天就会骂你,狗官,因为昨天给你钱你拿了。 拿钱办事情的时候,好不容易找到关系,很庆幸自己有关系;给完钱,把事情办了,开始骂狗官。 如果一个社会主流是倾向于和谐的,就会和谐,如果主流不倾向于和谐,要和谐就很困难。 另外还可以从制度上理解。 一个社会总是会存在冲突的,和谐肯定是暂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通过一些制度性的办法解决冲突,利益冲突、政治冲突乃至宗教冲突,还有一些文化意义上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如果能够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变革,让这些冲突在制度意义上得到解决,那么这个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如果冲突解决的机制很少,很多冲突都憋在一起,最后跟地震一样爆发出来,这个社会即使看起来很平静,也可能是即将爆发冲突的,尤其是严重冲突的社会。 我们如何在建设民主政治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何在文化上提倡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利用公益组织来使得我们的很多社会道德空间,互助互爱的空间能够扩大,这是我们所面临的制度创新的任务。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对和谐社会还有很多理解,比如说我们学习党的文件,阅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就会看出来他是从政治家的眼光,从有历史的执政党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他会说和谐社会是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条思路一直要实现的理论,也是我们当前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他提出来一点,民主法制,这是在制度意义上能够给冲突解决提供空间,还有其它的,像公平、正义再分配问题,希望整个社会两极分化的时候不至于出现两极对立,公平、正义,就是给穷人以转移支付。 还有其它的,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作为政治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角度去理解的,还有其它做法。 在给领导干部讲话时就会提出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财政得到重视,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上,不仅研究重大问题,而且要落实到实处,在日常工作当中占有优先的位置。 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眼光,这种政治家的眼光跟学者的眼光不一样。 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对和谐社会怎么看?这是另外一个看法。 作为学者有一个看法,如果作为政治家有一个看法,公民可能也会有看法。 对公益组织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这里我所说,也是我的思考,大家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公益组织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组织里的一种,一个社会有很多组织,比如家庭邻里组织,家庭组织很简单,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 邻里关系,社区组织,人住在一起,就成了社区组织,都是有居缘关系和血缘关系。 而公益组织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往往是自愿性的,而且是跨越小区的。 还有一种组织是政府,它具有强势性,政府是公益的,为了公共利益服务的,除非是过去皇上的政府,皇上家天下也可以看作是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跟公益组织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政府是强制性的,政府缺钱了可以让大家交税,你不交税我给你发传票,说明一下你交税的情况,如果不说马上去调查你,不配合,找警察把你抓起来,有强制力。 但是公益组织说你给我捐点钱,如果不捐我抓你,那肯定不行,要自愿。 还有财政支出本身有复杂的政治和法律过程,而对公益组织来讲,也涉及到具体的法律问题,但不像政府的那么复杂。 当然其它的区别,比如跟企业不一样,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我们也经常讲企业有社会责任,有公共利益,企业财产多了,社会就富了,也有钱了,但对公益组织来讲,他的公益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 而公益组织是直接以公意为目的的。 如何理解和谐社会呢?如果从市场经济企业家的角度看和谐社会,他会说我要做好经济发展工作,企业做大了,社会就和谐了,不解雇工人,企业做大,多招就业工人,多提供就业机会,这就是和谐社会。 对政府来讲,公共财政支出偏向解决冲突问题,在政治上、法律上、行政上把工作重点,至少是一部分组织资源放在解决冲突上,解决和谐社会问题。 对于公益组织来讲,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利用在社会上筹集到的道德性的资源来做一些事情,筹集的资源是道德性的,不是营利性质的,也不是像政府那样强制性的筹集资金。 如何利用道德性的资源,来解决道德资金可以产品的各种各样的冲突,我认为这是公益组织非常重要的基础。 做好事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做好事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 举个例子,古代赈灾的时候,弄了好多钱去发放,一发放就出现很多争议,大家都有很多不满意,因为钱很难发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 如何去发现真正需要的人?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是很困难。 我以前做过试验,给每个同学,每个人给5块钱,花一天时间在街上,找到一个真正值得你把5块钱花出去的人,这个过程实际上很困难。 我问了很多同学,在火车站、飞机场,在大街上把钱付出去的时候,你知道这笔钱花的值还是不值,他们的回答是不知道。 对政府来讲也是一样的,公共财政资金支出到底花了多少钱,一评估就知道了,但很多钱实际上没有花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 如美国的农业补贴,本来要让穷人得到粮食,最后都得不到,农业补贴都让富裕的农场主拿去了,这又很大的争议。 那么多的慈善资金进入实践领域以后,实际上会引发更多的冲突。 引发冲突的结果是在道德领域里,慈善事业越做越小,另外,并没有满足让人心态很平等的感觉。 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经济上挣钱会发生冲突,两个人挣钱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通过市场经济竞争可以得到化解;政治上也可能发生冲突,通过民主法制可以化解和解决。 道德上可能发生的冲突就是如何让大家的爱心真正能够得到回报,能不能让大家的爱心有一种扩张性,而不是收缩性。 今天花了50块钱在街上,花出去了,以慈善的方式花出去了,但是得到的是心理的惶惶然,不知道这笔钱是做了好事还是被人骗了。 我今天花50块钱真高兴,做了一件好事,另外一个人说不好意思,我告诉你这50块钱被人骗了,那个人刚拿几百块钱的零花钱在商店里换整钱。 我有一次看见一个人拿着一堆零钱在那儿换,他就在门口要饭,中午换零钱200块钱,下午换200块钱,一天400块钱,90年代初,一两个月就有1000、2000块钱,比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 这样的事情多了,就引发了道德冲突,其结果是道德资源按照不道德水平配置,道德资源的供给越来越少。 还有我们在很有道德的帮助人的时候,也可能有意无意的伤害人。 因为道德本身有强制性,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帮助,是因为他得到了你的帮助以后,心里是非常不平衡的。 我小时候人家请我喝一瓶汽水,我就想一定要请人家吃根冰棍,小孩子都是这样的,一般的穷人更是这样的。 一旦道德资源发生转移,慢慢会出现另外一种冲突。 比如我们给一个贫困生提供帮助,给他200块钱,第二天我发现那小子在那儿喝啤酒,我的200块钱给了你你去喝啤酒,这个时候我有一个想法,我自己都舍不得喝啤酒,你拿200块钱喝啤酒,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时的冲突就产生了,怎么产生的?他把我的钱用于我不认为他应该花的地方,这时有两个选择,一,我把钱收回来,另外,加强监督。 但你会发现如果对他加强监督,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这需要在200块以外还要加更多的钱,而且他因此平受到那么多的监管,其生活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也很难说。 这里,强调以德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很不一样的,以德为本往往在道德上贬低接受帮助的人,让其受监管,失去很多自由。 如果强调以人为本就不一样了,即使再穷的人,难道他就不能喝杯啤酒吗?不就喝杯啤酒爽一爽吗?即使富的人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奢侈一下也是可以的。 如果以人为本,我们就可以给他一种新的标准,即使得到救助的人也可以比较自由的去处理他得到的救助资金,这样冲突就会减少了,冲突减少了以后,我们就会理解,并且去观察他,实际上他喝一杯啤酒,是很便宜的啤酒,他买的啤酒比买的矿泉水还要便宜,买最便宜的啤酒来喝。 这也是道德上可能会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如果越厉害,整个公益事业的事业会做小,而人与人之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立面,对立性就会强化。 这样的社会,就是不和谐的社会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公益组织能够替政府,也能够替个人解决道德资源不正当分配的问题。 我们花5块钱、花50块钱在街上,最后让不道德的人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 所谓需要道德帮助,这笔钱是自愿捐出来的,又自愿配置到需要的人那里去,结果是什么?如果他不需要,谁越不道德,谁得到的道德资源就越多,因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公益组织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潜在可能存在的冲突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 这是我所理解的公益组织和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外公益组织其它方面的含义,超越道德领域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公益组织除了道德领域之外,还可以做到一些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完善民主和法制,这就很重要,公益组织所代表的很多人,比如贫困生、贫困者、智障者,包括妇女、儿童,现在还没出生的那一代人,包括大自然珍稀动物,这都是公益组织代表的人。 这些人在政治过程里,基本上只有很少一点点声音,很难得到代表。 比如圆明园最近防渗透工程就可以看出来,圆明园本身不会为自己说话,谁为它说话呢?专家为它说话。 今天开听证会,很多人都来自于公益组织,公益组织起到了为不能说话的人或者物说话,包括黄河也是一样,黄河是母亲河,国家的河,黄河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只是我们认为它是母亲河,所以黄河断流,如果没有公益组织为它代言,而政府对黄河来讲往往是两难的,政府一方面要解决缺水问题,另外一方面还要搞水的分配,搞发展问题,又要保护它,一只手保护,一只手不保护,稍稍偏一点就出问题了。 而且政府栽培植黄河水资源的时候,除了行政性配制以外,也没什么其它好方法。 行政性配置有个好处就是见效很快,不配置,把水往下游放,立即撤了。 但是公益组织可以弥补政府的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行政性配置的时候,往往降低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公益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让水真正用到产出最高的地方去,有利于完善民主法制过程当中弱势的人,或者没有发言权,没有机会发言的人有更多的发言。 公益组织有助于实现公平、正义。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让一个社会不要两极分化,让比较穷的人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关照。 一个富裕的社会,每一个人具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社会,而且每个人在比较弱势的时候能够得到比较多的关怀的社会。 还有一个是公益组织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性的竞争往往会导致很多不和谐的问题。 不和谐的问题,需要公益组织做一些补充性的作用。 比如像企业家捐款,非常大的动力在于除了交税以外,交税是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道德感。 我今天交税了,是纳税大户,可以,但是他没有道德成就感。 捐出去的,如果是个人的资金,他就有道德感,老百姓还会说这小子捐那么多钱,肯定干了不少好事,实际上是干了不少坏事,要干点好事弥补一下,这是冲突性的语言。 如果以公益组织的身份帮助他做的话,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冲突的问题。 尤其是企业家本身,很少有精力亲自从事这些工作的时候,公益组织就是补充性的作用,让市场经济能够在平滑的过程当中运作。 第三,很重要的一点,公益组织可以解决政府所举办的公益活动所面临的政府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虽然说服务性政府,但政府还是具有很强的强制性。 强制性表现在哪儿?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搞义务教育“一费制”,政府强制学校只能收那么多钱,政府的政策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多元化,一旦多元化就很容易有很多漏洞。 这时如果有一个基金会介入,就可以解决“一费制”所带来的弊端问题。 怎么解决呢?一个地方有些家长比较富,很多家长比较穷,这时有些家长愿意出钱为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政府又不允许他超越“一费制”,收他的钱,家长在这个空间里只能把钱塞给教师,让教师在晚上给他的孩子搞家教,孩子也很累,学校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这时的教育条件没有得到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 如果有个基金会筹集这些款项,介入到这个学校里面去运作起来,这个学校可以超越“一费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会出现乱收费的问题,因为基金会运作,是另外一套运作。 政府有很多公益性的服务项目。 而这些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一般来讲都可能会纠缠一些违法的人。 如现在有很多吸毒的人,吸毒的人往往容易得艾滋病,往往容易传播疾病,这时政府就有两难,一方面要抓他,另外一方面要给他提供安全救助,这时就容易出问题,什么问题呢?政府教育他,或给他支持,给他提供干净的针头,让他安全吸毒的同时,避免毛病的同时,我要不要抓他?吸毒是要抓起来的,强制戒毒,卖淫也是一样的,也是要抓起来的,一方面是非法行为,另外一方面要让他安全,这就很麻烦。 政府无论是鼓励他,放纵他,还是把他们抓起来,福利性服务项目都根本开展不起来。 这时公益组织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政府的两难,政府是负责抓的,但是公益组织是负责服务的,只有政府给公益组织提供信息,公益组织的信息只用于服务,而不给政府提供任何犯罪的信息。 也就是说,公益组织所掌握的吸毒、卖淫违法的信息,只用于自身的专业化服务,不用于政府执法,这样两条线,公益组织总是自愿服务的,自愿的,而且有专业知识的。 对政府来讲他是执法。 政府和公益组织有一个很好的配合,这个配合就是需要有诚信机制,不能说政府这边的信息太少了,你掌握那么多信息,给我吧,要把他们都抓起来,后天再去服务不可能,问题又大了。 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问题,公益组织可以弥补政府的不足,而且帮助政府解决一些难题,这是公益组织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所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空间。 比如说有些企业家拿工人的汗钱去捐款。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是?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2011-8-19 摘要: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政府干预下迅速发展。 美国学前儿 童艺术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独具特色:儿童艺术教育以全体儿童的整体发 展为目标,构建生活化、综合化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打造幼儿园与社区联合的艺术教育生 态圈, 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儿童艺术教育测评体系和宽容开放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等。 美国学 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些特点可以为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关键词: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已成为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94年, 美国政府运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该法对美国艺术教育给予了史 无前例的支持,艺术被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Core Subject)之一。 同时规 定,如同其他学科一样,艺术学科也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th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体系。 同年,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出台,其根 本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美国的艺术教育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 美国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公 平,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已着手制定并推行了早期学习标准。 截至2009年,美国50 个州及1个特别行政区相继出台了针对3~5岁儿童的早期学习标准。 各州(特区)的早期学 习标准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大多涵盖五大领域,即身体协调与运动发展、社会性 与情感发展、学习态度、语言与交际、认知与常识;在结构上包含四个层次,即子领域、各 子领域标准条款、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帮助儿童达标的准备性学习活动。 [1]至今, 美国绝大多数州(特区)已明确提出学前儿童(3~5岁)艺术领域学习标准。 可见,20世纪 90年代末以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逐渐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目标、 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独具特色,这些特点对解决我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深 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提升学前儿童的艺术素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 (一)儿童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整体发展 从儿童艺术教育对象来看,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儿童, 追求每一个儿童的整 体发展。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 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 在一个科技日益先进、感官信息日趋复杂的环境中,对这 类刺激的感知、阐释、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便成为关键。 艺术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理解和辨别这种充满形象与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力。 [2]每一个儿童都有参与、欣赏和表现艺术的权利, 并通过欣赏和使用艺术去改善他们的生活。 同时, 每一个儿童也都拥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艺术教育对于建构一个完整儿童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给予机会参与艺术—— 律动、绘画或者音乐,那么我们就剥夺了另一种他所拥有的语言。 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和 戏剧——工作中的创造性过程将真正改变未来我们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事实上, 艺术教育对于建构完整儿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权利,而不是特权,从幼 儿园到高中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艺术教育。 [3]在美国,每一个儿童均享有接受儿童艺术教 育的权利,而且旨在通过儿童艺术教育建构完整儿童。 (二)生活化、综合化的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从儿童艺术教育内容来看,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是生活化、综合化的。 艺术来 源于生活,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不少学者认为艺术教学与艺术学 习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 例如,在“为生活而艺术”中,课程的内容是以儿童生活中有 意义的事情为重点。 “为生活而艺术”是通过艺术来讲述的人类个体与群体的故事。 [4]艺术 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艺术深化生活、丰富生活环境,把生活作为儿童 艺术教育的源头,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加强两者之间的链接,使艺术真正具 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5]美国前教育总署署长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 L. Boyer)认 为,“为了促使儿童的潜力充分发展,艺术的终身学习在儿童生活的头几年就应该开始。 我 们需要艺术来表达语言不能传递的情感和见识, 也需要艺术来扩展学前儿童的求知方式, 进 行培养儿童创造性的课堂教学”。 [6]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综合艺术教育在美国各地广泛兴起, 并对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 综合艺术教育趋势反映的不只是在课程组织方式上的一种变化, 更重要的是 教育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它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 旨在促使儿童 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 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7]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 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力求实现幼儿园 (或学校) 整体教育方案中课程的相关和综合, 同时在最大可能的广度与深度上实现儿童艺术教育的潜在价值。 (三)幼儿园与社区联合的艺术教育生态圈 从儿童艺术教育途径来看,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或学校)与校外艺术教育 积极合作、互动的。 由于校外艺术教育具有许多幼儿园(或学校)艺术教育所没有的优势,不少学者提出了在校外教授艺术而非仅仅依赖于幼儿园 (或学校) 来提供艺术教育的正当理 由。 校外艺术教育在参观作品的机会、用于艺术体验的时间、学习环境、所教内容等方面很 少受到幼儿园(或学校)时间安排的限制。 而且,许多校外艺术教育机构都有成人艺术家参 与, 因此儿童可能更轻易地看到他的创作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之间的联系。 当儿童看到他们 自己的艺术活动与专业艺术家之间的联系时,艺术学习经验在质量上有所加强。 在美国,优 秀意味着艺术专业人才明白怎么样联合幼儿园(或学校)与社区资源一起工作:“一个优秀 的艺术活动应该是一个艺术专业人员是重要的参与者、 学校和社区也要参与进来、 城市文化 社区也要得到最大化利用的活动。 ”[8] 美国政府和民间投入资金,建造各种各样的艺术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为儿 童艺术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氛围。 美国的一些文化机构开始为儿童提供更多艺 术教育方案或项目,而且,近年来两种其他类型的提供者已经萌芽了:课外机构 (out-of-school-time organizations)以及基于社区的机构(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 除了这些机构,还有许多其他的“影响者”(influencers)已经采取措施去促进更多艺术学习: 私人基金(private foundations)和商业领导者(business leaders) ,州和地方艺术处(arts agencies)以及城市文化事务办公室(city cultural affairs offices) ,高等教育机构(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准备课堂教师和艺术专家以及提供艺术教育的专业发展) 。 这些参与 者的增殖已经创造了一个高度复杂的艺术教育生态。 [9]因此,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拥有 一个由幼儿园与社区密切联合的艺术教育生态圈,为儿童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日益完善的儿童艺术教育测评体系 从儿童艺术教育评价来看, 美国非常关注儿童艺术领域学习标准或测评体系的制定, 以 期更好地保障儿童艺术教育的质量。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对幼儿园到四年级等年龄阶 段的儿童关于艺术(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作出了详尽的表 述。 每一能力领域中的两类标准(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 ,用于指导对儿童的评估。 其中, 内容标准具体地表述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 成就标准具体地表述儿童在 完成4年级、 8年级和12年级的学习时, 在每门艺术中的各项能力上应该获得的理解和成就水 平。 [10]目前,美国51个州(特区)的早期学习标准中,有45个州(特区)明确提出学前儿 童(3~5岁)艺术领域学习标准。 这些州(特区)的艺术领域的早期学习标准主要采取两种 子领域的分类方式,其中有27个州按艺术教育内容来分类,主要涉及音乐、律动、美术、戏 剧四大学科,每一学科都有较为具体、细致的学习指标;另有18个州从儿童的艺术能力,即 从儿童对艺术活动的“表现与表达”、“理解与欣赏”出发,将艺术教育内容相互融合,提出具 体的学习标准。 [11]可见,美国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测评体系是比较健全、详尽的,而且其测评体系也是开放的、发展的。 在美国, 高质量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倾向于同时为不同的目的服务, 如培养儿童的 创造力和想象力、教授艺术技能技巧、发展儿童的审美意识等。 人们可以从多个视角透视儿 童艺术教育的质量,如儿童学习、教学、环境以及社会互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指征是儿童学 习经验的质量,而不是他们制造的艺术作品的质量。 在非常现实的意义上说,儿童的经验是 最主要的作品,不是他们制造的艺术作品。 [12]而艺术学习标准的呈现和坚决评估这些标准 是否达到,被政策制定者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中通往质量和责任的途径。 (五)宽容开放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的增加,加 诸美国民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美国兴起了多元文化教育。 在20世纪末至今,在艺术教育 领域, 美国非常倡导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要求把艺术产生的历史、 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研制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期待通过理解其他 民族往往是很不同的思维方式、 表达方式和工作方式, 从而达到学会尊重和借鉴其他民族的 目的。 [13]因此, 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扩大到包括超出西方标准的艺术形式, 以当代艺术、 非西方艺术、 民间和当地艺术等形式呈现给儿童。 尤其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覆盖了各种形式 下的文化产业, 并把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等也都归入艺术教育中, 强调艺术教育与文化本质、 内涵、形式上的多元化。 [14]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主张艺术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当代文化中所有 形式的视觉意象, 尤其是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意象。 创作和学习当代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一种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方法, 既因为当代艺术是和儿童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 又因为参与当 代文化形式常常能推进多元文化主义。 [15] 二、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 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当今世界的儿童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 儿 童艺术教育业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但在艺术教育实践中,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却 存在不少误区,如强调艺术知识技能,忽视儿童的审美体验和自由表现等;各艺术学科之间 人为割裂,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儿童生活等。 近年来,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色可以为我 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政策支持儿童艺术教育发展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日益关注艺术教育的发展,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明确规 定艺术被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之一,继而《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颁布, 到目前为止美国绝大多数州 (特区) 早期艺术领域学习标准已纷纷出台等等一系列政策的颁 布和实施,表明了政府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视。 为了改进和提高美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质量, 促进每一个儿童的整体发展, 美国不仅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也提供了理论 支撑和资金扶助等。 在我国,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而政府的适时介入和干预 可以使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以缓解。 (二)注重课程的生活性、综合性 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强调艺术源于生活, 儿童艺术教育应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体验密切 相关。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与源泉,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该反映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生活密 切联系, 让儿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 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 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目前, 我国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儿 童生活,基本上按照学科的角度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最初的艺术是综合性的活动,后来逐渐 分化成分立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等。 对应人类艺术的发生发展历程及儿童的身心发展 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也应该是综合的。 儿童艺术教育不仅要 体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联系, 也要体现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还要体现 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的综合等。 综合化、生活化的美国儿童艺术教育,可以为克服我国目前 一些幼儿园儿童艺术教育内容人为割裂等问题提供借鉴和启发。 (三)关注儿童艺术教育评价 目前,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评价相对滞后,即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艺术教育评 价机制。 存在的问题表现在:首先,缺乏科学、系统、完整的艺术教育评价的理论支持;其 次,缺乏统一的测评体系和标准;再次,缺乏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16]在我国,儿童艺术 教育评价比较主观、 不够科学, 有些教师就凭自己心里对于儿童的表现或者儿童艺术作品的 既定标准进行评价;有些教师则没有标准,不知如何评价。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对幼儿园 至4年级、5年级至8年级、9年级至12年级三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关于艺术(舞蹈、音乐、戏剧 和视觉艺术) 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作出了详尽的表述。 美国各州的早期艺术领域学习标准 则指明了3~5岁儿童在艺术领域的标准条款, 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 帮助儿童达标的准 备性学习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确保儿童艺术教育质量,最终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 因此,在 我国研制儿童艺术领域学习标准或测评体系也势在必行。 (四)重视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美国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非常重视多元文化艺术教育。 美国各州(特区)艺术领 域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各州 (特区)学习标准不仅涉及音乐、律动、美术、戏剧表演四个主要学科,还包括儿童体验自 然之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等。 [17]而目前,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加速,各民族之间 的联系加强,应该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学会在了解自己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的 同时,尊重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 每一种文化都有 它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是儿童学习的教育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布的《艺 术教育路线图》 (Road Map for Arts Education)提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多元文化的 表达。 [18]可见,正因为各种文化艺术的差异,才会有整个文化艺术的丰富、精彩,多种文 化艺术都应该有表达的机会,而儿童也应该有了解和学习多种文化艺术的权利。 (五)加强儿童艺术教育师资培养 要提高儿童艺术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美国非常重视儿童艺术教育的师资培养。 儿童艺术教师要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 艺术师资均在高校进行培养, 从事艺术教学方面的教 师至少应取得学士学位。 在加强艺术教师职前教育的同时,通过高校、艺术教师培训中心举 办艺术讲座、各种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艺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儿童艺术教师的综合素 质。 目前, 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师资良莠不齐, 部分艺术教师综合素质太低, 教学观念陈旧, 难以胜任儿童艺术教育教学。 因此,我国应加强儿童艺术教育师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促进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不仅儿童艺术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要重视与儿童艺术教育实践的 结合,而且还要通过专家讲座、短期培训、定期教研、参观访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在职儿童 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淘宝搜启盛母婴专营店,各类母婴用品优惠促销中哦!价格合理,质量也不错!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

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一

《论信息社会与创新教育》

【摘要】信息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决定于创新能力的竞争。 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创新性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预期性和参与性,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本质

1.信息时代呼吁创新教育

从上一世纪50年代起,世界开始陆续进入信息时代。 美国学者麦切卢普(Machlup)首先提出根据知识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衡量是否进入信息时代。 1996年,世界信息技术专家北京会议宣布,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与以往的时代相比,信息时代与其它时代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经济形态与文化传播的方式的巨大差别。 农耕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工业化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技术装备乃至武器;信息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智慧[1]。 信息时代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智慧。 而知识和智慧则取决于国民的创新能力,因此,信息社会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就决定于创新能力的竞争。

原中共中央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 创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 教育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历史使命。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这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对照信息时代对教育提现出的强烈要求,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会发觉现状并不乐观。 应该说,当前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注入式教学为主要手段和以知识的传承为目的的阶段。 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使命。

2.创新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这正是我们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对什么是创新教育,其实目前并无权威的定义。 对此专家学者各有各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生学习的类型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训练;(4)言语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2]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通常常说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或者是主动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学习的最高阶段或者是学习获得能力的最高形式。

可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与现有的各种教育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相对立的教育形式,它只是对学习的最高结果的刻意强调。 我们也可将它理解为一种全面的有特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

有学者提出,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 在当代社会,人才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今天的人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而是能解决某一领域的新问题、创建一个新领域、开拓一片事业新天地的创新型人才。 他们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洞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办法,从组织社会资源、创建工作系统,直至推动问题解决并创造富有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创新教育是从人的爱心志向直到语气神态的全面性教育,把一个普通的人培养成具有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 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 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3]。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高度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性学习(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预期性和参与性。 他们认为人类的自身行为由一种叫做撞击式的思维方式决定,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直到碰到问题才去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激发和培养这种撞击式的思维方式所采用的正是维持性教育(或称适应性教育)这样的教育“只是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不是教育人们去预测未来,去想到现在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怎么样来考虑面向未来解决问题”[4]。 要进行创新性教育,必须将撞击式的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的思维方式,必须将维持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等到问题出现才去解决,而是要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去面对未来。 预期性和适应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是对外界压力被动做出反应性的调整,预期性则是主动地观瞻,为出现的趋势和后果做好应付的准备和战略性抉择。 所以预期性是人为改善生存状态而尽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一种优良素质。 参与性是化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社会化功能的实践[5]。 预期性和参与性有机结合,是创新性学习的精髓。 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性学习是从个人的学习活动来考察的,它是指学生在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上或老师所讲的结论,能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和方法。 在实践或完成作业中,有不同于老师或书本上所讲的推导过程和思维过程。 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上,有新方法和新的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独立和思考探索得出与前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虽然这种结论对社会来说并没有独创性,但这个结论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获得的,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

撇开哲学性的和纯术语学上的分岐不说,各派对于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 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 “知识就是力量”,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是力量,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永远是力量。

3.促进创新教育的途径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加快教学内容的调整步伐。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观念,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启发探索式的教学观念上。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创作和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开展创新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上。

实施创新教育,除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外。 至关重要的就是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教育技术的第四次革命。 因此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角度出发,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做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密切关联和诸多优势,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改革教学,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6]。

参考文献

[1][2] Paul Saettler.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M] 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0

[3] 李静.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9日第2版

[4] 叶宝生.求学的方法[A].谈松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金彬.科学创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6]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二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需要创新,而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借鉴其中合理成分,可以为我们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工作空间广泛、教育方法手段隐蔽、实践性强等特点。 国外大学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有些作法与我们所提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某些相似之处,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这些教育方式主要有:

(一)通识教育方式

主要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向大学生进行传播和灌输,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其中,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爱资本主义统一在一起。 爱美国,即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进而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 日本公民课主要包括现代社会学、伦理、政治和经济,公民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包括了解社会生产过程和所有制、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 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与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 英国的政治教育有以下项目:公民、社会研究、不列颠政体、政治与政府、社会教育、欧洲研究等。

(二)大众传媒方式

大众传媒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 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电影和书籍等媒介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从而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 一些西方国家开设专门道德教育的电视台或电视频道节目(包括一些宗教电台),主要讨论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例如,美国有共和党人主持的专门电视节目以及教会资助的专门宗教电视节目,它们都捍卫美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激烈抨击现实生活中与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相悖的社会现象。 日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设有政治部或政治经济部,专门负责对政治事件的报道,对重要的政治任务还要派专人长期跟踪报道。 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向受众灌输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这对于民众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公众舆论,影响政治决策。

(三)宗教教育方式

信奉宗教,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而宗教教育已成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 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开设宗教课,系统传授宗教教义和宗教信仰,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如德国的宗教教育以陶冶“精神和人格”为目标,除了教以敬神和宗教信念外,还进行尊重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等道德教育。 宗教在西方国家为政府服务,历来都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西方某些国家的教会除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外,更多的是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 比如,宗教曾是美国独立革命的一种助力,美国独立革命的领导者们将争取独立自由的政治任务与宗教旗帜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争取独立说成是“上帝”的安排,进行革命是“替天行道”,以此来证明“民权神授”合乎天意,他们所从事的民族独立事业是“履行天职”。

(四)社区教育方式

社区机构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本形态已经越来越受到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同时它也成为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主要做法是利用社区活动和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协助社区青少年建立主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信心,培养兴趣和爱好。 美国、法国的志愿者活动大多数是由社区、学校以及教会共同承担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参加社区志愿者的经历。 通过给无家可归者发放食物衣物、陪伴受过虐待的儿童、教非洲移民说本国语言等活动,使参与者真正感觉到自己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澳大利亚社区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青少年献身澳大利亚并为澳大利亚国家未来利益分担责任。 荷兰社区教育的核心原则是要学生去学习如何塑造他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学习怎样通过群众性组织和参加群众性活动来激发和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环境。 在社区治安教育方面,新加坡、英国和日本等以邻里互动为基础,开展青少年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发动青少年广泛参与其中,降低社区发案率,增强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英国社区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鼓励社区成员参加社区活动并对社区发生的事情随意发表意见,以此来增强政府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不同族群、宗教的互相理解等。

(五)实践教育方式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将课堂讲授转向社会生活实际,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围绕社会需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他们推行真实教育,学校不但经常带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和禁毒展览等。 日本一些学校推行一种“上山下乡”课外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接受劳动教育、民风民情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美国常常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市长办公室、市政厅,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通过实践活动把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等传授给大学生。 英国学校推崇“开放和均衡的讨论”,成立“学校议会”,推进校政民主化,使学生以此了解英国民主选举的程序并掌握相关技能。 法国学校则常常把学校、班级模拟成社会,通过组织模拟“市长竞选”、“议会辩论”等活动,普及宣传法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启示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方法。 同时,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理念和做法也值得我们关注、借鉴,这对创新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式、办法、手段和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形式,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方法,注重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喜闻乐见。 在做好理论教育的同时,把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有机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环境建设、管理和服务之中,并鼓励大学生参与、互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获益,在娱乐中感受,在生活中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重显性与隐性教育形式相结合,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文化环境熏陶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社会化。 建立健全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发挥家庭在担负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方面的责任,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倡导主流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增加政府投入,调动积极因素,形成一个包括家庭、学校、教学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和大众传媒在内的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发挥其强大的合力作用,扩大政治教育覆盖面,力争不留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区域,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大小氛围中感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服务化。 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面注重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和“服务”并重方向转变。 美国、日本等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对社会的持续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活动,包括温馨家庭、心理咨询、犯罪预防、提高教育程度等,这在客观上化解或缓解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三是增进了政府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服务现实生活。 在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人生指南的同时,更加注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相结合,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职能,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如志愿者服务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团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研究和探讨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从而推动和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其在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且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洪波.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大学,2003.

[2]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3]李国定.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08.

[4]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05).

[5]杨芷英,李桂莲.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伦理学研究,2003.2.

[6]张法运.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式灌输教育[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7]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8]朱艳敏.宗教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民族论坛,2013(08).

标签: 建立社区 让他们继续参与和支持校园变革 建立一个由活动参与者组成的社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