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的催化剂:推广技术在现代世界的变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u003e

推广技术在现代世界中的具体应用

推广技术在现代世界中有多种具体应用,包括:

医疗保健

  • 远程医疗:远程医疗技术允许患者在没有传统医生就诊的情况下获取医疗服务,从而改善了农村和医疗服务不足地区的医疗保健。
  •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可以监测健康状况并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促进预防保健并及时发现疾病。

教育

  • 在线学习: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灵活且可访问的教育机会,打破了传统面授教育的障碍。
  • 人工智能助教:人工智能助教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并自动完成繁琐的任务,从而减轻教师负担并改善学生学习体验。

交通

  • 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有潜力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安全性和改善交通可及性。
  • 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可以减少碳排放并改善空气质量。

可持续发展

  •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 智能农业:智能农业技术可以优化作物产量,同时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

结论

推广技术是充分利用技术的潜在能力并为现代世界带来变革的关键。通过克服挑战并采用有效的策略,我们能够加速技术进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并解决社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当我们共同努力推广技术时,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每个人都能从技术的变革力量中受益。


区块链有哪些技术牛人(区块链主流技术)

主流区块链技术有哪些

本文试图对区块链有关技术流派和主流平台进行一个概览,作为学习区块链技术体系的导览,意在抛砖引玉,促进区块链开发社区的讨论与共识。 区块链技术的流派未战先谋局,你想投入区块链开发这个领域,至少先要搞清楚现在有哪些玩家,各自的主张和实力如何。 划分区块链技术流派并无一定之规,据我所见,或可有以下四种方式:第一是按照节点准入规则,划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 公有链的代表自然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私有链则以R3Corda声名最盛,联盟链的代表作品是Hyperledger名下的Fabric。 公有链注重匿名性与去中心化,而私有链及联盟链注重高效率,而且还往往设置了准入门槛。 公有链、私有链与联盟链之间的这些不同都在技术中有所体现,比如私有链和联盟链假设节点数目不大,可以采用PBFT算法来形成共识。 而公有链假设有大量且不断动态变化的节点网络,用PBFT效率太低,只能采用类似抽彩票的算法来确定意见领袖。 这就意味着,私有链与联盟链很难变成公有链,而用公有链来作联盟链或私有链虽然容易,却也并非即插即用。 此种差异,学者不可不察。 第二是按照共享目标,划分为共享账本和共享状态机两派。 比特币是典型的共享账本,而Chain和BigchainDB也应属此类,这几个区块链系统在各个节点之间共享一本总账,因此对接金融应用比较方便。 另一大类区块链系统中,各个节点所共享的是可完成图灵完备计算的状态机,如以太坊、Fabric,它们都通过执行智能合约而改变共享状态机状态,进而达成种种复杂功能。 第三是按照梅兰妮·斯旺所描述的代际演进,将区块链系统分为1.0、2.0和3.0三代。 其中1.0支撑去中心化交易和支付系统,2.0通过智能合约支撑行业应用,3.0支撑去中心化的社会体系。 比特币和Chain应属于区块链1.0系统,而以太坊和Fabric是区块链2.0系统,目前尚无成功的区块链3.0系统出现,不成功的尝试倒是有那么一个,就是著名的TheDAO。 第四是按照核心数据结构,分为区块链和分布式总账两派。 区块链这一派在系统中真的实现了一个区块的链作为核心数据结构,而分布式总账这一派,只是吸取了区块链的精神,并没有真用一条区块链作为核心数据结构,或者虽然暂时用了,但声明说吾项庄舞区块链,意在分布式总账耳,若假以时日,因缘际会,未尝不可取而代之也。 主流区块链技术平台了解流派划分,仍是只能用来指点江山,吹牛论道,要动手,总要有个切入点。 区块链货币据说已经有上千个了,但值得关注的技术平台大概只有数十个,而如果要进入区块链开发领域,打下一个好基础,练出一身好功夫,捞到几个好offer,则值得深入研究学习的平台,屈指可数。 首先当然是比特币。 比特币作为区块链的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最成功、最重要的样板工程,已经上线运行了八年多,本身没有发生任何严重的安全和运维事故,其稳定与强悍堪称当代软件系统典范。 比特币BitcoinCore是一个代码质量高、文档良好的开源软件,从学习区块链原理、掌握核心技术的角度来说,BitcoinCore是最佳切入点,能够学到原汁原味的区块链技术。 当然,BitcoinCore是用C++写的,而且用了一些C++11和Boost库的机制,对学习者的C++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习比特币平台开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对接繁荣的比特币技术社区。 目前围绕比特币进行改进和提升的人很多,人多力量就大,诸如隔离验证、闪电网络、侧链等比较新的想法和技术,都率先在比特币社区里落地。 比如侧链技术的主要领导者Blockstream是由密码学货币元老AdamBack领衔的,而Blockstream是BitcoinCore最大的贡献者之一,所以一些有关侧链的技术在比特币社区里讨论最充分。 但比特币作为一个典型的区块链1.0系统,是不是支撑其他类型区块链应用的最佳技术平台,存在很大的争议。 另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必要精通区块链底层技术。 所以对那些急于冲到区块链领域里做(quān)事(qián)的人来说,可能更直截了当的学习目标是以太坊和HyperledgerFabric。 在以太坊上面用Solidity进行的智能合约开发是切入区块链开发最简单的方式,没有之一。 以太坊的理想非常宏大,由于配备了强大的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虚拟机,因此可以成为一切区块链项目的母平台,是驮住整个区块链世界的大乌龟。 在以太坊上开发一个类似比特币的加密货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目标。 一般有经验的开发者在文档指导下,半天到一天即可入门。 问题在于,入门以后又如何?靠写Solidity是否就可以包打天下?这是大大存疑的。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以太坊+Solidity是区块链的终极解决方案,那么怎么还会出现那么多区块链技术门派呢?特别是,以太坊似乎并没有给现实世界中巨型的中心化组织们留下一条活路,这种彻底不妥协的革命态度有可能也成为以太坊推广的障碍。 当前以太坊项目的开发进展并不顺利。 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项目过多,力量分散,导致项目质量参差不齐。 但尽管如此,跟其他区块链2.0平台相比,以太坊提供的开发环境是最简单最完善的。 初学区块链的人绝对有必要学习以太坊,从而对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建立起一个最“正宗”的认识。 主流区块链技术平台的第三支就是Fabric,它是Hyperledger的第一个也是最知名的孵化项目。 Fabric最早来自IBM的OpenBlockchain项目,到2015年11月,IBM将当时已经开发完成的44,000行Go语言代码交给Linux基金会,并入Hyperledger项目之中。 在2016年3月一次黑客马拉松中,Blockstream和DAH两家公司将各自的代码并入OpenBlockchain,随后改名为Fabric。 到目前为止,Fabric与Intel提供的SawtoothLake并列为Hyperledger的一级孵化项目,但前者得到的关注远超后者。 从技术角度来说,Fabric思路不错,重点是满足企业商用的需求,比如解决交易量问题。 众所周知,比特币最大的短板是它每秒钟7个交易的上限,完全无法满足现实需要。 而Fabric目标是实现每秒钟10万交易,这个量接近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交易量瞬时峰值,完全可以满足正常条件下的行业级应用。 Fabric用Go语言开发,也提供多种语言的API。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Fabric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容器技术,比如其智能合约就运行在容器当中。 这也是Go语言带给Fabric的一项福利,因为Go语言静态编译部署的特征很适合开发容器中的程序。 Fabric还有一些特点,比如其membership服务可以设置节点准入审查,这是典型的联盟链特征。 再比如其共识算法是可定制的。 Fabric的短板是体系较为复杂,虽有文档,但缺少经验的开发者学习起来障碍比较大。 然而由于其定位清楚,迎合了不少企业的心态,所以已经有多家机构在基于Fabric秘密研发行业内的联盟链项目。

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有哪些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技术。 如果以数学函数来类比的话,我们可以将分布式网络、共识机制、去中心化、加密算祛、智能合约、权限许可、价值和资产等要素理解为函数中的变量或因子。 这些变量和因子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区块链有别于传统技术的些新的技术特征。 在对区块链进行更加深入的技术解读前,我们需要先对区块链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梳理。

更多解释:网页链接

区块链技术是什么?有哪家企业的区块链技术比较好的?

区块链(BlockChain)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技术层面建立去中心化的心热共识,从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并最先给金融领域带来冲击。 目前逐步应用到证券、银行、保险、信用、审计、电子票据等方面,一方面欧美纳斯达克、纽交所、伦敦交易所等著名金融机构投入巨大资源开发,另一方面以高盛、瑞士银行、花旗银行等五十多家银行为代表开始了区块链研究及相关金融创新应用。 同时一些国际著名公司,如IBM、微软等也逐渐开放其区块链开发平台接口。 区块链的开发已经在大大提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区块链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显著特征:

1、去中心化的所有者

2、分散的数据存储

3、点对点的关联交易验证

目前国内已经突破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主要有:深圳前海摩根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凌晨三点币圈会发什么消息

凌晨三点币圈会发币市消息的,近期,被称为区块链第一社群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微信群里,各个区块链大佬群雄激辩,从技术到商业,从产业到应用,区块链无眠,三点钟无眠!我算比较早了解比特币,大概2011年就知道,在2014年投资okcoin,也买了第一块比特币,但可惜一直没有深入的投入。 到2017年中,薛蛮子老师给我电话,要我投资区块链,我还劝蛮子说ICO有风险,不要太多参与。 真正理解是2017年底,我见了很多区块链牛人,肖风、元道、吴忌寒、火星人等等,包括几个拥有数万比特币的人,和他们深入交流,更加理解区块链,也坚定认为区块链是未来。 一个大的变革到来,都是一小部分人先知先觉干起来,大部分人都没有感觉。 然后慢慢更多人都知道了,却看不清楚而不敢参与。 最后大家都明白了,形成共识也就是全民运动了。 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联想、海尔、中移动都是巨头,一样看不起互联网的变革,所以他们会错过互联网。 现在互联网巨头一样也会忽略区块链的力量,虽然他们也会关注也会做区块链技术,但不会彻底革命,这给了后来者的机会。 区块链是人类有历史以来最大的泡沫,以前的泡沫都是区域性,区块链通过互联网传播变为全球性的一个投机行为。 但泡沫刚刚开始,要知道你身边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比特币没有进入区块链,很多人想买币根本找不到门道。 泡沫也是推动技术革命的催化剂,比如,从19世纪20年代电力发展带动汽车工业革命引发1929经济大萧条,1995年互联网带动IT行业快速扩张引发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但每次泡沫过后,这些行业都真正改变这个世界的发展。 我们只能拥抱泡沫,不参与才是最大风险。

现在有哪些主流的区块链技术?

比特币(Bitcoin),是最早的真正意义的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

以太坊(Ethereum),配备了强大的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虚拟机,因此可以成为一切区块链项目的母平台。

IBMHyperLedgerfabric,是联盟链的优秀实现。

Ripple,世界上第一个开放的支付网络,是基于区块连的点到点全球支付网络。

高一电脑课第一章问题“什么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要了解其意义和重要性

人类发展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三次技术革命,这三次技术革命主要都是从新的生产工具诞生和应用开始的。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来临,而新能源技术革命将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回顾人类技术革命的发展脉络,前瞻新的技术革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抓住难得机遇,中国将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之路。 大趋势:新能源主导第四次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能消除经济周期,但危机往往又是转机。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预言,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酝酿,而新能源革命将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关键突破口。 在过去100年内,人类消耗了地球历经数百万年所集聚形成的碳氢化合物的一半,石油资源已过“供应顶点”。 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呼之欲出的新能源,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重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从而催生以新能源为主导的又一次全球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穿透生物质能。 虽然各国从国情出发,开发替代能源特别是开发可再生能源各有侧重,但是,其中三大能源正成为大国着力开发的重点。 太阳能有望成为首选替代能源 据新华社记者欧飒2006年11月报道,美国马萨诸塞州普罗米修斯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布拉德福德在新出版的《太阳革命》一书中预言,太阳能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功效最佳、价格最低廉的替代能源。 美国国防部国家安全太空办公室(NSSO)主持、有170多位海内外专家参与提出的一项研究报告建议,美国应在10年内开始实验宇宙太阳能发电。 2007年10月日本共同社报道说,根据这一研究小组的报告,如果能建成宇宙太阳能发电站,一年内采集的太阳能相当于地球上已探明储量的常规能源总和。 这项报告预测,2050年,宇宙太阳能发电站有望开始满足地球上的能源需求。 据俄塔社2008年12月报道,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已在葡萄牙投入使用,年发电量可达9300万千万瓦时,足以保证三万个家庭的用电量。 2009年4月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介绍说,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太平洋天然气和电气公司计划从2016年开始,向Solaren公司购买源自太空太阳能的电力,两家公司已签署为期15年的合同。 根据计划和合同,Solaren公司将利用发送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太阳能,将其转换成射频能并传输回位于加州的地面接收站,然后再将射频能转换成电能,最终并入太平洋天然气和电气公司的电网用于商业化发电。 日本政府将从2009年开始着手“宇宙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研究。 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太空利用的范围,而且有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问题。 世界太阳能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参会成员已发展到34个国家和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据报道,迄今太阳能发电仅占人类能源需求的不足0.1%。 但是,利用太阳能的支持者相信,在全世界为寻找石油替代能源以及阻止气候变化而大举投资的推动下,一个太阳能时代可能正曙光初现。 开发生物燃料前景广阔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化学态能,不仅能够发电、供热,而且能够转变为液态燃料和生物基产品,是能够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很多国家都在开发生物燃料,显示广阔前景。 目前,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大国,两国乙醇产量占全球乙醇总产量的70%以上。 2007年,欧洲(主要是德国)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已达500万吨(约合58亿升)。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2001年全球所产石油的57%用于交通领域,其中汽车是耗能大户。 截止2007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已超过八亿辆,全球每年汽车产量仍超过70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以上。 全球所生产石油的62%将用于交通领域。 巴西3/4的新汽车能够使用从纯乙醇到纯汽油的混合燃料。 美国提出,到2012年实现美国联邦政府购买车辆中的半数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电动汽车。 瑞典提出,到2020年不再依赖进口石油,主要利用森林废弃物生产的乙醇燃料。 生物燃料还将广泛用于生产和居民日常需求。 2004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德国应用生态学研究所分别发表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源来自生物能发电,将有一亿个家庭用生物燃料发电。 以玉米、大豆和甘蔗等粮食和油料作物等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燃料,不仅占用大量耕地与“与人争粮”,而且可能会破坏森林、湿地和草原,造成新的环境和生态灾难。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第二代生物技术研发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 开发第二次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是催化酶技术,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 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 美国能源部通过资金支持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对纤维素催化酶进行优化,使第二代生物技术有望于2010年投入产业化和商业化。 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生物燃料乙醇的汽油或柴油;其次,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的催化酶技术未来几年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第三,秸秆等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 2007年1月美国公布的一项报告指出,2027年,生物燃料乙醇将拥有20%汽油市场,创造11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节约50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费用和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 核聚变解决全球性的能源问题 从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至今,全球已有核电站435个,核电年发电量已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7%,其中,法国80%的发电来自核能。 专家们认为,一旦解决了可控的核聚变难题,全球性能源问题将迎刃而解。 2005年6月,来自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代表在莫斯科达成协议,确定法国的卡达拉舍为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的建造地。 当今全球各地的核电站都是通过铀、钚等重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反应来获得巨大能量,而核聚变反应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氢的同位素用于核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巨大能量。 不仅海水中的氢在地球上几乎用之不竭,而且聚变过程产生放射性微乎其微,不产生核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很小。 科学家从一升海水中可提炼1/6克氚,其聚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出的能量。 浙江大学物理学教授盛正卯说,从海水中提炼氚技术已经掌握,问题是核聚变过程中不能实现可控,从理论上讲至少30年后可将海水聚变成能源。 几个大国在参与开发核聚变技术和应用的国际合作的同时,都在积极研究核聚变问题。 美国科学家提出,通过模仿太阳能中心核聚变发能原理,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阳”,为将来探索新能源带来希望。 2008年12月,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如果试验成功,科学家将向着建立现实核聚变发电站迈出第一步。 由于作为试验用燃料的氢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人造太阳”将有助于科学家探索一种几乎取之不竭的能源。 一些专家预测,人类有望在50年内实现可控核聚变,从而解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问题。 “到2050年,我们将可以使用一种本质上安全,可以提供可靠的、不排放碳的无限的燃料供应——这就是核聚变发电。 ” 中国现代化之路:不可错失的又一次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错失第三次工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正在到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对中国既是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不能重走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2007年,中国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仍占11.8%;在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率为40.8%;农村人口为7.27亿,仍占全国人口13.21亿的55%。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村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 世界许多国家农业持续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耕地 中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 问题是中国人口继续增加,而耕地却不断减少,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一亿多亩,人均占有耕地降至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能否保住18亿亩,对我国中长期粮食供应和安全有重大影响。 土地既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又是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农产品加工率超过90%。 要从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实际出发,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要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管理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农业投资占到整个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5%以上,而到1995年,农业投资的比重仅为2%。 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全国共建成水库(10万立方米以上)座,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 但改革开放30年来,仅建设各类水库827座。 很多发达国家都大力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增加研发投资,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这些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能源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仍占很大比重,全国人民衣食住行需求迅速增加,所需能源不断扩大。 我们必须使用清洁能源,必须节能、减排,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 1、有效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200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公布的数据,我国煤资源量和基础储量分别为6860.62亿吨和3340.8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可开采储量为204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 主要问题是,不仅回收率、利用率低和损失严重,而且在消费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染物。 据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采煤350亿吨,而资源消耗量却超过1000亿吨,回收率平均不到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煤资源回收率高达80%的水平;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但利用效益低,特别是大量煤层气白白烧掉,成为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 如果依靠先进技术,特别是采用清洁煤技术,我国煤资源不仅可以开采更长时期、减少对外能源依赖,而且能够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2、积极开发和利用核能 据《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报道,我国迄今已投产核电装机容量约900多万千瓦,但仅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 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是加快发展核电。 在核电发展战略方面,坚持发展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目前按照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堆“三步走”的步骤开展工作。 积极跟踪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自主研究开发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压水堆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根据各项技术研发的进展情况,及时启动试验或示范工程建设。 据新华社记者蔡敏2007年1月报道,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位于合肥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通过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科院各专业组验收,并在进行物理实验过程,多次成功放电。 我国有可能成为最早实现核聚变发电的国家之一。 3、大力开发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 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水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每年秸秆就达七亿吨,农业废弃物资源极为丰富,开发生物燃料潜力巨大。 为应对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规划,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重,从目前的8%提高到15%左右。 能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血液和强大动力,新能源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不仅将保障能源供应,而且将不断改善环境。 我国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不仅将推动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而且将对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人类三次技术革命回望 一、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工具革新在技术革命中占有主要地位,是产业革命的导火线。 1733年,英国兰开夏工人发明了飞梭,1764年,织布工人哈格里沃斯发明了珍妮纺车,效率提高八倍。 1768年,阿克赖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大机器”,世界第一个工厂诞生。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已经提出“用火提水的发动机”原理,在专家和生产者大量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1776年,瓦特制成了高效能蒸汽机,1785年,蒸汽机开始生产。 瓦特完成了从动力机到工具机的生产技术体系,他的巨大成功“改变了世界”。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英国产业革命的步伐,带动了铁路、航运和工厂大规模生产的迅猛发展,引起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生物能源为主过渡到以煤炭为主。 1870年,英国的采煤量已经占世界采煤总量的51.5%。 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 1873年,德国染料工业的产值、质量都超过英国。 合成染料工业带动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制药工业(阿司匹林等)、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 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所替代,人类进入“化学合成时代”、“人工制品的新世界”。 二、电力技术“开创一个新纪元” 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 1866年,德国维·西门子发明电机后曾给他在伦敦的弟弟写信:“电力技术很有发展前途,它将会开创一个新纪元”。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之际,在费城举办了有37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博展会上,美国展出了大功率发动机和电动机。 继西门子之后,贝尔于1876年发明电话,爱迪生于1879年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在电力技术革命推动下,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纷纷把电力建设作为国家承建工程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电气化热潮。 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应用,导致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1886年,德国人戴姆勒在一辆四轮马车上安装了他研制的发动机,世界诞生第一辆汽车。 1927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汽车销售量达到1500万辆,美国成为“汽车王国”。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在滑翔机上安装了12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试飞成功,“标志着人类进入航空时代”。 公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业以及电力的普及,引起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逐步转向以石油为主。 据统计,到1862年,世界石油产量仅300万桶,在19世纪最后几十年期间,石油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商业和工业。 三、计算机——人类大脑的延伸 1944年,美国在国防部领导下开始研制计算机,1946年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开辟了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新纪元,拉开信息技术革命序幕。 计算机是信息加工工具。 如果说人类制造的其他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那么计算机作为代替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则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延伸。 1996年第一台速度超过每秒一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机问世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们一直在进行着一场竞赛。 2008年6月,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美国能源部宣布,美国已研制出新一代全球最快的计算机,最大运算速度每秒1000万亿次。 2009年2月IBM宣布,该公司将建造一台能够进行每秒20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相当于200多万台笔记本电脑。 阿根廷的《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援引美国微软公司的一项报告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生理界限将在2020年消失。 三次生产工具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劳动效益和经济发展。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的公式表示已经不够,新的公式应该是“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高科技次方”,即科技对生产力三要素所起的作用不只是用乘法按倍数计算,而是按幂级数增长。 能源消耗背景介绍 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财富急剧增加过程中,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全球大约40%的死亡事件与污染有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已有12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全世界每年有2500万儿童死于饮用被污染的水引发的疾病。 2008年12月美国航天局发表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地球上的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 全球变暖趋势愈加明显。 水温上升不仅导致永久冰冻土层甲烷大量释放,而且导致海平面升高威胁很多岛屿国家和地区以及沿海大城市安全。 生态环境恶化和全球变暖还引起自燃灾害越来越严重。 2008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文章指出,近几十年来,洪水和暴风雨的数量每年增加7.4%,2007年受灾害影响的1.97亿人中,有1.64亿人是洪水受害者。 2009年4月发展援助组织国际乐施会发表一项报告预测,到2015年全球受干旱、洪水、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将达到3.75亿。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一. 1.文明中心转移 2.战略空间争夺 3.两种制度的对立与斗争 4.三种文化战争与多元文化共存 5.两条现代化道路 6.世界大格局 7.中美之争 8.国际战略斗争焦点的转移 9.一体化的两种前景 10.国家长治久安的两种政体 二 1、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参加区域合作与发展才能互利共赢。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 世界经济正趋向形成欧盟、北美和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区三大板块,区域间的竞争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 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力图保持孤立的状态和封闭的体系都是不可能的。 未来世界经济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或地区的竞争,而是城市群和区域的竞争。 从国内环境看,各区域的合作、发展与竞争有不可阻挡之势。 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以及长江、黄河两条经济带的合作与竞争,已不可避免。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生”的基本原则,积极参加区域合作与发展,才能互利共赢。 2、认清世界科技革命趋势,走出一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新路子。 人类社会正全方位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世界科技革命全面推进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 科技创新不断超越人类的传统认识局限,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学科的交*与融合,使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领域。 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必然演变为产业革命,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或重大进步,都会导致一次大的产业革命和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当代新科技革命不只是表现为单一技术、单一产业的发展,而是表现为群体突破态势,表现为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的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壮大,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认清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积极把握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争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领域和产业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将科技创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4年的41.1%。 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6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上升到70%。 2003年末,湖南省城市化率为33.5%,长株潭三市分布为49.16%、40.79%和39.68%。 1950年,全世界只有纽约、伦敦总人口达到800万以上。 1970年达到11座,2000年达到25座。 联合国估计到,到2015年8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达到33座,其中亚洲占22座。 要避免“大跃进”式的城市化。 健康的城市体系应该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镇相协调。 在城市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中,应该坚持后一种模式。 用行政手段推进城市化水平的“大跃进”是不可取的,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去制定什么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目标,而应该是引导和服务。 3、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世纪难题。 是持续发展?还是发展停滞不前?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0世纪人类的世纪觉醒。 在迈入新千年的时候,以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眼光,从整个人类和全球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先进技术手段,形成解决世纪难题的最佳方案,找到社会发展与良性生态之间的结合点,找到既保护环境又不停止发展的有效的“度”,力求做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这就是当代全人类面临的重要使命。 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一例外地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个基本目标,在理论上称之为三大非对称性零增长。 第一台阶是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第二台阶是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 第三台阶是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生态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先后实现三个零增长。 按照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东部要走过三大“零增长”台阶,即依次在2010年左右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2015年左右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20年左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中部再用15年,西部再用30年走过三大零增长的台阶。 4、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采取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加符合当今中国实际。 市场经济是在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从大处看,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有五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为目标;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支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最主要的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四是我国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和分税制以后,现行的财政运行模式是公共财政体制,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五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已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而是主要从事公共管理。 5、面对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在世界性文化开放与汇流中兼收并蓄有所作为。 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全人类文化价值交融和渗透是它的总体趋势,其间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的进步、交往的扩大,以及信息手段的发达,世界正在变成名符其实的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力要素及生产方式,可以在技术和理念上超越自然环境和资源地域性限制,从而弱化了民族分工和地域性生产的绝对性。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的名字叫龙的传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永远永远是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实际上是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种联姻的结果,也是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晶。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至上之神,能遨游四极,俯瞰八荒,“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加快,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种通婚,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时代“龙的传人”必将得到再造,中华民族子孙的后代将更加强壮,更加聪明智慧。 6、不管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险阻和曲折,人类有朝一日总会进入大同之域。 一些西方学者曾经预言:在全球形式的未来世界中,文明将从西方转向东方。 早在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著名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进行的《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两次对话中,汤因比就断言:中国文化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器和融合器。 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人类的希望。 他甚至预言:“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历史学家希望中国在人类进入大同之域时,应当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能够发挥融合器的作用。 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很难想象用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来统一,由一个国家来领导。 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一个持久和平与繁荣的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标签: 推广技术在现代世界的变 技术革命的催化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