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农民与研究人员和专家合作。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7 0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农民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和病虫害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农民与研究人员和专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合作的重要性

农民与研究人员和专家的合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知识共享:研究人员和专家拥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而农民则拥有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合作,农民可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而研究人员和专家也可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研究人员和专家可以基于农民的反馈和建议,开发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

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农业推广体制和发展趋势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 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一、现阶段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1.常规农业推广(传递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其目标是增产增收;其对象是全体农民,但往往选择一些类群的农户作为联系户、示范户;一般是在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下设立推广机构;主要采用直接面向个人的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和指导等活动;推广人员充当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试图将常规推广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推广效益的推广组织形式。 这种方式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和应用。 3.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制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推广的组织体系健全,联邦、州、县和自愿者在人员、项目活动中合作默契,推广的内容丰富、经费充足、人员精干.它通过立法,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作项目的资助,并由州内的一所或几所农业大学来组织执行推广任务,其特征是合作关系。 4.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在这种模式下,推广工作是同投入供应、技术引进及其他农业服务相联系的。 这种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单项商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 其对象一般只限于这种商品产区内的农民。 通常是由为生产某一商品而设立的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公司来为农民提供有关的研究、推广、投入供应及其它市场信息服务。 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组织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专题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 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该方式。 6.综合乡村发展计划这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概念。 它依据计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 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发展卫生、交通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目标。 7.农作系统开发方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提供专为满足当地耕作条件及农户的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研究的成果。 实地人员一般专业化程度很高。 计划是通过研究和推广人员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当地农民的合作来实现的。 农作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他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或农场的需要,把农户或农场视为一个综合系统。 8.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广组织模式。 例如日本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其推广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指导及农家生活指导,在全国从上到下各级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 二、农业推广体制发展主要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50--100年内,农业推广仍然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 (陈良玉,高启杰)当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产业结构不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模式使理论。 再者,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按一定程序分类型确定推广的组合模式模式。 总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推广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推广体制也将呈现以下特征:1.推广要素的多元化。 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农场主)等都将成为推广的相关参与者,起内容涉及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2.推广模式的复杂化。 单一的推广模式不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经济社会,这就要求各种推广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发挥作用3.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4.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农业推广中广泛应用。 德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 一是各州植保局开发和运营的电于数据管理系统(EDV),二是邮电系统开发经营的电视屏幕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须购买 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服务。 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文献数据库系统(PHYTOMED)、农药残留数据库 INTERPRET、害虫管理数据库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宿主机,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存储了德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个数据库,其中农业方面的数据库30多个。 凡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用户或大型计算机终端用户,如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的农场主等等,都可通过国家邮电通讯网络系统,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接,购买了数据库访问通行字的用户,可随时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客,经当场测试,无论全国哪个地方,联机接通后,一般仅需 l一3秒的等待时间,查询结果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查询结果。 (李 远,孟晓宏)5.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信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高新技术开发、技术辐射模式,完善相应的技术市场和市场机制,(如目前采用的“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的多元化组织模式,或者类似于“公司加协会联农户”式的各种组合模式,这些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 )(陈良玉,高启杰)美国所有的推广体系都是商业化的,唯独农业推广体系是绝对不向农民要一分钱的。 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受自然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一旦遇到灾害就很难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帮助。 (杨映辉)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这一格局可能会回发生变化。 6.政府在农业推广的地位将在有偿服务开展后一段时间削弱。 参考文献:〔1〕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2〕武英耀,张改清--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李 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4〕李 远,孟晓宏.日本双轨农业推广体系〔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16.〔6〕吴俊.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研究〔7〕.马晓岚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杨秀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时报.2006-03-02〔8〕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9〕李 远,孟晓宏,德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9〕佚名.关于加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中国网2006-03-02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政策内容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摘要)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稳住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 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紧缺品种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 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生产能力。 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 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 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积极扩大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创建。 大力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完善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 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 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水产示范场创建,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 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扶持肉牛肉羊生产大县标准化养殖和原良种场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生猪和奶牛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 制定和实施动物疫病防控二期规划,及时处置重大疫情。 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菜篮子”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积极作用。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应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坚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 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 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 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对牧业、牧区、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牧区半牧区县(市、旗)。 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有效整合国家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切实加强财政“三农”投入和补贴资金使用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4.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完善涉农贷款税收激励政策,健全金融机构县域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 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支持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地区县域设立村镇银行。 有序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 完善符合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业务特点的差别化监管政策,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 继续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加大对科技型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贷款力度。 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涉农金融租赁业务。 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 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制度。 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有关条款,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林地家庭承包关系,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搞好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6.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 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 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 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 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 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大涉农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 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农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量,支持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市地级涉农科研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纳入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管理。 加强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 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 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 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 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 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 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 加快把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性职能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公益性服务多种实现形式。 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 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12.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 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13.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 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 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 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 继续实施星火计划,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工作。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14.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加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 加大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倾斜力度,提高涉农专业生源质量。 加大高等学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 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15.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 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 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 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17.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 加大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发展牧区水利。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完善节水灌溉设备税收优惠政策。 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中央和省级统筹,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 发展水利科技推广、防汛抗旱、灌溉试验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组织。 18.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 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实施东北四省区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全面提升耕地持续增产能力。 占用耕地建设重大工程,要积极推行“移土培肥”经验和做法。 继续搞好农地质量调查和监测工作,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继续实施旱作农业工程。 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 19.加快农业机械化。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加强农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适用性、便捷性、安全性。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 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 切实加强农机售后服务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20.搞好生态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 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统筹解决就业困难的一次性安置职工社会保险补贴问题。 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资中央补助标准,加强“三北”、沿海、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抓紧编制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扩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范围,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 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启动区域性重点生态工程。 适当扩大林木良种和造林补贴规模,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增加贷款贴息规模。 探索国家级公益林赎买机制。 支持发展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竹藤等林产业。 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运用产业化方式开展防沙治沙。 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草原围栏、饲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设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 加强牧区半牧区草原监理工作。 继续开展渔业增殖放流。 加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进清洁小流域建设,强化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完善以奖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乡同治。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21.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 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设一批非营利性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 继续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拥有全国性经营网络的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等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 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 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 扶持产地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予以补助。 22.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 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 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 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 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和超市的收费。 23.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临时收储,健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制度。 抓紧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办法,健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 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综合运用进出口、吞吐调剂等手段,稳定国内农产品市场。 完善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严厉打击走私违法行为。 抓紧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提高对农业生产大县的统计调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

如何在农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

在农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

标签: 鼓励农民与研究人员和专家合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