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心灵,培育文化:一家文化推广公司的使命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3 0

一家文化推广公司的使命

文化是一座民族的精神家园,滋养着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品味。文化推广,则是播撒文化火种,让其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扬光大的崇高事业。本文将介绍一家致力于文化推广的公司的使命、愿景和实践。

使命:连接心灵,培育文化

作为一家文化推广公司,我们的使命是架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理解。我们相信,文化是连接心灵的纽带,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打破地域和文化的隔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情谊。

愿景:打造一个文化繁荣的世界

我们的愿景是创造一个文化繁荣的世界,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丰富的文化遗产,享受文化带来的美与智慧。我们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和项目,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实践:多维度文化推广

为了实现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我们在文化推广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文化活动: 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研讨会和讲座,展示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文化交流: 组织艺术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文化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文化教育: 开设文化课程和工作坊,普及文化知识,培养文化兴趣,提升文化素养。文化出版: 出版文化书籍、杂志和音像制品,以文字、图像和声音的方式传播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保护: 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案例


心一文化是一家什么机构?

关于心一文化:心一文化是由一群有着同一理念、同一心愿、同一使命的优秀人才合力打造的心灵教育服务机构。 她以心灵教育为基石,以公益慈善为目的,用透彻的真知灼见让人们了解内在的心灵世界,让心灵成长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从而体验美妙的心灵的改变,演绎出活泼泼的生命。 心一文化的使命是为人类创建美好的家园,让大众回归身心的合一,进入自己生命的内涵,拥有一种真正富足的人生。 心一文化的心灵教育体系包括:心灵成长、心理咨询、企业教育、婚姻情感、亲子教育、女子教育、少年教育、老年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心一文化所开展的心灵成长课程为《活泼泼的生命》系列,包括三个阶段,三个纵深,以《活泼泼的生命》为主题,一阶段课程为《活泼泼的生命之内在的真相》,二阶段课程为《活泼泼的生命之内在的力量》,三阶段课程为《活泼泼的生命之内在的喜悦》。 通过三个阶段的课程让自己真正亲证到内在的爱与智慧。 《活泼泼的生命》系列课程以最平常的生活为题材,以最朴实的语言为引动,以最平静的状态为过程,以最源头的力量为洗涤, 以最体悟的境界为目的,平常中润物于无形,点滴中化心于无间,让我们了解内在的真相,拥有内在的力量,获得内在的喜悦,做一个幸福的人。 心一文化愿景:建立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学院”,为社会培育一批“心灵导师”,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改变人心状态,净化社会环境,让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创建一个全球民间公益慈善团体“心一文化基金会”,致力于环保、医疗、救灾、扶贫、教育等公益慈善领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公益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爱洒满人间!开办多所培育综合能力人才的学校。 这所学校他融合了东方的传统文化智慧教育理念和西方的体验式教育方式,致力培育学生的品质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让其成为一个生活的主人!建造多个中医养生老年护理院,免费接济收纳孤寡老人,为他们在老年提供一个安享晚年的家。

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或使命

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十分鲜明的语言,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能力建设五大任务之一。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举全党之力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推进剂。 一、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 世纪末,我国终于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入世无疑会对我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机遇,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巨大的挑战。 入世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一系影响。 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公认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会集中出现,并有可能爆发,甚至带来动荡和不安。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 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来多少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了多少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我国生产力能否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文明能否健康而协调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 显而易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仅要培养高科技精英,也要培养大量掌握科学技术的普通劳动者,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逐年的高校扩招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十五计划规定,到2005年,我国适龄青年进入高校的入学率应达到巧%,即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入学率的15-50%的临界点。 Ill(P 1-6)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但是,要将这些青年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便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1、加强和改进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 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无疑应作为主流意识加以宜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也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深化教育。 大力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信息网络时代提供的技术优势,根据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的要求,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 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还需要培育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的正确思想意识和观念。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 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也须正视严峻的现实。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21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未最终解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尽合理等经济上的问题引发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立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大学生的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涉及本国本民族利益时,能坚决地捍卫本国本民族的权益,在实际生活中,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增强国货意识,多消费和使用本民族企业的产品,以支持和帮助本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民族经济。 从集体主义出发,自觉抵制西方自由化思想及崇拜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培养集体中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强化民族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并不是要求弱化国际意识,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和文化需要中国,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同样也离不开世界,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面向世界。 在加强基本国情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经济形势与对策方面的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学习;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思想中的精华要汲取;在抵制西方政治霸权的同时,对西方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与社区建设的经验也可以借鉴。 强化民族意识,当代大学生在国际环境下才能立足,不迷失方向;增强国际意识,,当代大学生才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兼收并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中国入世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激烈加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人之间,甚至是同一行业的同一类人之间,也充满了竞争。 新世纪的竞争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国内、国外经济竟争中的强者。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代企业要在世界经济竞争大潮中获胜,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盟。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新世纪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就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提出了一个“激发”四个“创造”。 即要激发各个行业人们的创造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倡导竞争,并不意味着处处是对抗,是斗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虽然有着激烈的竞争,但竞争并不就完全意味着你死我活,两败俱伤。 相反,事物矛盾的多样性决定了在竞争的基础还有协作和共存。 世界上一些大型的经济项目,尖端的科技产品和计划以及人类社会谋求继续发展而面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就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我们所提倡的竞争不是对抗性竞争而是协作竞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协作,协作中竞争的思想意识。 在校园中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拾和谐的人际环境。 培养大学生形成竞争和协作意识,还需要大学生具备两个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 竟争必须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环境和前提下进行,市场经济应该是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经济,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具备民主法制观念,在日后的竞争中他们才会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自觉抵制违规非法的竞争行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21世纪经济活动中要遵守的信用准则,诚实守信是人们互相协作的一个基本条件。 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协作意识,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 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等等,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打下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校园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 如前所述,在中国已经入世,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 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 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一种很好的载体。 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 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2、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 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 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 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 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 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政府行为。 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 贫困学生虽然贫困,但都年轻力壮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学校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 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 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 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 和谐校园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2005年09月23日10:22 人民网 【内容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已被日渐弱化。 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这一精神?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还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将其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要求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决定》还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有和谐精神的人去实现。 作为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精神,包括合作精神、协作精神、团结、顾全大局、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丰富的内涵。 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尤为重要。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合作素质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间存在差距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含对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内在要求?“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例和机制。 ”(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年11月30日第14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要求。 从人际关系角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需要大学生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 《决定》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大学生建立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 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这是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 《决定》把人民群众利益划分为根本利益、不同方面利益和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几个层面。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 这就要求大学生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零和”游戏,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 《决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这实际上也是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顾全大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急功近利,考虑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 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可实现共赢,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之间也可以实现共赢。 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在如今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工人(包括知识分子)、农民以及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群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合作,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 但在一段时期内,各种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人民内部仍然存在各种矛盾,如城乡差别的矛盾,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众与弱势群体的矛盾,城镇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部分干部与群众的矛盾等等。 和谐哲学不仅有助于维护秩序和稳定,而且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几千年来封建统治的超稳定结构正是以儒家和谐哲学为基础的。 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无疑会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 2.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 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 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体主义精神,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 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 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 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 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能全面发展,甚至出现畸形发展。 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比较突出。 社会更重视团队精神,高等学校更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2001年7月29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有一场企业家与大学校长的对话。 时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李开复博士更看重求职人员的人品和团队精神,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章良教授则更看重学生的创新、执著、自信等素质。 他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反映了大学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需要存在着一定距离。 一方面,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几乎很少开设专门的团队训练课,另一方面,社会又需要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国外的大公司对新录用的员工往往要进行团队精神的训练。 大学生素质中进取精神等占优势,而合作精神等不足。 2000年,武汉大学曾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题对当代大学生质量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相对优势(65分以上)的是:“爱国热情”、“进取精神”、“专业水平”、“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等等,大学生相对不足(60-65分)的是“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绝对不足(60分以下)。 用人单位最看好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占91%),而“合作素质”、“政治素质”、“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和“心理素质”依次为用人单位看重(俞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武汉大学调查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9月19日,第5版)。 其中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敬业精神实际上均可归结为合作。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合作;敬业精神意味着对自己工作所在集体的认同,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 心理素质则体现了个人身心内在的和谐程度。 3.大学生合作素质、和谐精神欠缺的原因分析 “窝里斗”思想和近代斗争哲学泛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精神这样的精华,又有其糟粕,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心计之争、勾心斗角、“窝里斗”等等。 长期以来中国自给自足、封闭的小农经济的分散倾向也不利于合作、团队精神的形成。 近代以来革命斗争哲学更强化了这种斗争意识。 这种“斗争哲学”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但1957年后被泛化了,形成斗争思维的惯性,一味讲究对立面的斗争,排斥了和谐、合作。 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带来的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从西方传入的个人主义思潮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造成很大冲击。 从而造成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缺失。 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不健全造成过分强调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出现了追逐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消极现象。 加上各种改革必然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和利益冲突,使得以共同利益为前提的合作很难建立起来。 家庭、学校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精神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 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 好学校好专业就意味着好职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残酷的升学竞争、未来预期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2005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百万。 竞争精神被强化的同时,合作精神被淡化了,从而导致合作精神不足。 二、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不能局限于提高合作能力本身,而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除了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外,高校与大学生不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入手提高大学生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 1.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 提高构筑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的一面与中国传统和谐哲学的倡导。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要和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那样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最低要求。 将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作为大学生的指定选修课,或开设类似的人文讲座,同时要营造重视和谐精神的校园环境。

关于管理的问题!!

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为了什么? 百年来专家学者见仁见智。 我以为管理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对某件事情的过程进行管理,就是为了达到目标、不出问题,简单来说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 思想文明是管理永恒的灵魂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特征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的实质在于协调。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所有资源。 5、管理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体现出来。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一、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管理具有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这种指挥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进行的劳动。 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管理的性质是二重的。 它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即一方面,它是由分工协作的集体劳动引起的,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属于指挥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普遍形态,由此形成管理的自然属性。 就这方面来讲,它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而与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制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另一方面,管理又是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是一种监督劳动,执行着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职能,由此形成管理的社会属性,它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劳动的结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会性质也就不同。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根据管理二重性的原理,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这是因为,体现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管理,并不具有专属某个阶级的属性。 资本家可以利用它组织生产经营,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利用它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列宁在谈到泰罗制时曾指出:“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发明——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应当在俄国研究与传授泰罗制,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 ” 毛泽东也曾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对于那些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管理理论、方式、方法,我们必须予以扬弃。 总之,管理二重性原理告诉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管理经验的态度应当是有分析地选择学习和借鉴,根据我国的国情,融合提炼,为我所用。 二、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种活动,存在着基本的客观规律,在管理中应该遵循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管理实践中,人们通过总结大量的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从中归纳抽象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人们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其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发展。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管理的艺术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管理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 二是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积极地思维,自己做出决定。 管理者只有充分利用这种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所以说,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的艺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 一方面,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管理的艺术性的发挥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艺术性发挥。 离开了科学的理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性。 另一方面,管理理论是对大量的管理实践活动的概括与抽象,而每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管理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将理论服务于实践。 因此,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管理的这一特性表明,管理者既要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同时又要在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这可以说是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一、为什么要用思想来统帅管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需求的无限性和可能被满足的有限性是人心灵最大的痛苦,并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历经挣扎,在这种挣扎中有的人沉沦、有人奋进,有的人认命、有的人觉悟,有的人叛逆、有人潜心修志。 每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或步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后都会面临这样的心理过程:1、充满希望和幻想,以为这个世界早就为其准备好了想要的一切,一切都可以唾手可得。 2、很快陷于不能被满足的失望、无助、无奈、无力的痛苦中,此时人会变得怨天尤人,或叛逆或反抗或逃避,变得越来越会讲故事、耍花招,为自己辩解,学会以虚伪掩饰内心的恐惧。 3、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别人的重视和认同,不断地或扮演攻击者或扮演受害者或扮演拯救者。 4、在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就进入无聊期,看起来对一切都显得满不在乎,并用一些不良嗜好来消磨时光,无聊其实只会增加内心的焦虑。 5、在自己对自己现状忍无可忍情况下就会采取冒险行动,或破坏关系引发冲突,或让关系变质送礼行贿、或拉帮结派、或大耍阴谋诡计陷害他人(这就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成熟)。 6、当一个人已经走到第五阶段的时候,即使成功了也会越发看轻自己,无价值感会到了极点,人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负面,而且专门结识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习惯性地只看到别人、社会负面的东西,以此来安慰自己脆弱的心灵。 在这个阶段人因为长期的心理不健康往往会导致身体或行为的不健康,是容易作奸犯科或恶病缠身或遭遇不测。 7、当事业、前途、身体毁灭成为现实时,人才会冷静地进行自我的反思或反省,或幡然悔悟或从此一蹶不振。 8、重新选择新开始,找到使命、确立目标、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这个过程有的人一生就完成一次,或者一次都没有完成就停留某个阶段,有的人一生经经历好几次,但每一次经历都能使人的心灵世界得到提升,最后获得醒悟,人不可能先得到后付出,而是要先付出后得到。 孟子所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之人就往往要经历很多次这样的反复。 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仅仅从本能的欲望出发,顺其自然发展最后都会步入自我毁灭的境地,概莫能外。 企业管理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在企业中无论是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每个人处于这个过程的某个阶段,这就是现实中的管理活动为什么会纷繁复杂、变化无常、捉摸不透,世界是很多取得成功的企业寿命都不过三十年,原因就是在经营理念和思想上最终没有能攀上思想的高峰,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是在经营思想,而不是产品报务、技术、人才,这也就企业管理为什么要有思想来统帅的深层次的原因。 现实生活能改变这种恶性循环链的方式有:1、学习和培训,人在不断在外界学习中获取新的思想、资讯、信息,进而能获得正面的、向上的力量;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重新系统化地确定人生的规划、企业长远发展规划,自己必须对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的过程获得对社会、民族、国家、人类高度的负责使命。 2、用团队的力量引领个人,增强个人战胜困难和失败的勇气,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3、培养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失败是为成功付出的必然的代价,没有经历失败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企业必须有勇气为员工的成长负责。 4、严格纪律、打造公平企业环境,通过严格而严谨的考核,适当保持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流动性,一个团队如果没有人员的流动,很快就陷于腐朽。 5、用高尚的思想统帅管理,高尚思想就是真、善、美的思想。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发自本能的心路历程是可以用上述方法打断的,而且最能改变一个人心灵世界尤其是抚平因创伤而形成的心灵阴影,是崇高思想引领的团队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能把一名奴隶变成将军,靠的就是思想的力量。 所以企业管理最终必须用思想来引领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企业的思想从哪里来?企业的思想只有从企业的土壤里成长起来才有生命力,思想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提炼出来,逐步引导到真、善、美的高度上,才可能得到高度的认同。 外来的思想仅仅是种子,需要一个耕耘的过程,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正如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才有生命力,企业也是如此。 对一个企业来说思想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规模,没有思想的企业是做不大也做不强的。 企业的经营从表面上看,直接对外的就是产品和服务,但围绕着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不同的世界观、思想的人有着不同的由此及彼的发展轨迹。 现在基本可以分成三类:1、信念和思想经营型这类企业从一开始就确定的远大的目标,比如进入世界五百强、百年老店,这样的目标必须有服务全人类、服务子孙后代的经营思想作为支撑,因为强大的企业是由客户打造的,而不是自以为的。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上下求索,寻求一流的技术、人才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用一流的管理打造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一流的品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占有量,其实也就是获得客户的认可、社会的人可。 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就必须要有6σ管理与之匹配,同时也必须有一流的团队才能承担起如此的使命。 微软公司之所以如此强大,并非得益于自身开发的软件,而比尔.盖茨在对电脑的痴迷得到了高瞻远瞩的认识,并获得了使命确立了远大的目标,在此基础经营软件,把世界上一流的软件都收于旗下,进而获得了电脑软件业霸主的地位。 MS-DOS系统是收购别人的,其起家的Basic语言也不是自己发明的,windows系统是别人的技术、word纯粹是模仿别人的产品,web浏览器是借网景的创意开发的,微软公司完全自主开发出来的产品几乎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比尔.盖茨及微软公司在世界软件业的地位。 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松下公司的松下幸助之所以如此成功,完全是得益于青少时期在五代自行车店的打工经历,尤其是在被大人抓差买香烟的过程中冥思苦想知道了通过批发香烟卖给工人师傅,既服务了别人又赚取了差价。 从这一件小事中他获得了经商信念,进而并由此牢固确立了服务他人,发展自己的经营思想。 纵观国内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人生的初期似乎都获得了先知先觉,为人处事立业上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信念,进而发展成伟大的经营思想,李嘉诚、王永庆是这样,张瑞敏、柳传志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很快为自己的企业找到信念、思想、使命和目标,等等都是如此。 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助之、李嘉诚、王永庆、张瑞敏、柳传志等等这些成功的企业家身后的成功企业,无一不是在经营自己的信念、思想。 资金、技术、产品只不过是有思想的人的道具而已。 2、利益经营型这类企业理念和经营者的信念很简单,就是为赚钱,这也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最为普遍的信念。 在一切为了赚钱思想指导下,资金、技术、产品服务、品牌、文化都是为更好的赚钱,企业中的一切都是利益的道具,本着这样经营理念背后潜在的意识就是:有钱就有一切,钱是万能的。 在这样的企业,资金是买来的、人才是买来的、技术是买来的,品牌是买来的、文化是买来的、思想是买来的。 在这样的企业中的一切都是道具,这个道具是最重要的是产品,其次是技术、然后是人才,什么品牌仅仅是个代号,文化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思想仅仅是高帽子。 对这样的企业,一切都是暂时的。 没有核心的信念、就没有核心的思想,没有核心的人才,没有核心的人才就不会有核心的团队,没有核心的团队就不会有核心的竞争力。 这样的企业往往都很短寿,在某一天会突然轰然倒下。 因为想赚太多钱而被钱渴死,因为这样的企业从投资者、经营者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乃至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利益而来,都会为了自己的、部门的利益攫取更多的资源,企业内部总是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立即崩溃。 类似的企业数不胜数。 国内外的企业实践证明,如果企业经营的仅仅是利益,肯定是长久不了。 我们国家目前大量的企业都其实都是以赤裸裸的利益为目标的,按一般的规律90%以上的企业都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销声匿迹。 当然如果能在利益经营的过程中获得觉悟转而进行信念和思想经营,这样的企业一样会基业长青。 3、从利益经营到信念和思想经营型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大部都属于这种类型,这样的企业一般会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 一般来说都经历了:A、从产品开始B、从技术开始C、从市场开始D、从品牌开始E、从文化开始F、从思想开始G、从人才开始H、从选择经营、管理模式开始A、从产品开始由于短缺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大部分人尤其是刚刚涉足企业的后生们至今都以为有产品就会有市场。 投资都也往往都是靠自身的积累投资企业,企业的一开始都是从投资自己熟悉的或市场上成熟的产品或服务开始,通过简单营销手段(拉关系、推销)寻找客户,占领市场,但由于缺乏品牌优势和广告手段。 至此,产品或服务为王的思想遭遇打击,有一部分企业就此放弃。 B、从技术开始有技术特长的人往往以为有技术就有一切,企业经营者在有产品就有市场的想法被打击后,往往最先想的也是技术,通过开发或购买技术打造新产品来吸引市场。 但不管什么产品,也不管什么技术的产品都有市场培育期,尤其是新技术的市场培育成本比成熟的产品还要高很多,很多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往往都是以“先躯”牺牲而告终。 C、从市场开始经历或参与过前两个阶段的企业,在痛定思痛后会选择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什么好卖就做什么,现在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都处于这一阶段,包括多元化经营、也包括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等,但是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形成规模,在完成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必然要选择新的方式。 D、从品牌开始品牌意识是市场意识的高级阶段,有了品牌意识就自然会在技术、产品、市场、营销,品牌企业大都非常注重营销。 知道了要体面地做生意,体面地卖产品,就象一个人开始注重自己穿衣打扮了。 但是很多企业为了体面,过于追求短期的品牌效应,孤注一掷最后连里子都没有,中央电视台的标王的陨落说明了这一点。 这个时期所谓的品牌仅仅证明某某产品是好产品或某某产品是名牌,仅仅是个市场手段、营销(推销)手段而已。 E、从文化开始当企业有了品牌后,企业就要为自己贴标签,企业的经营者也就得为自己树碑立传。 因谁也不能宣传自己有多少钱、有多少财富,就为自己和企业穿上文化的袈裟。 于是乎请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学者策划、题词、撰文作传,企业到处都是标语口号,大会、小会总在重复那些“革命口号”。 企业需要这样,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确切的讲是营销和公关手段。 F、从思想的文明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折腾后,企业都面临着再次创业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企业再造过程,这个时候才发现按原来的经营思路折腾,太周折了,成本与学费太高。 当企业面临战略的规划和调整时,才发现原来经营的理念和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多方取经,学习探访,最后确定企业长远的经营理念,解决“为什么而经营的问题”,为此要重新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定位,找到一定要做的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确定不做的或坚决不能做的。 确切地讲企业到有所为必有所不为的时候,思想才会降生。 G、从人才开始一旦企业确定了“为什么而经营”思想后,首先面临的就是人的问题,先找对人再做对事,把事做对。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的团队来完成,由此打造经营管理的团队成为企业头等大事,企业开始培养、招收、网罗真正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 企业未来的发展就在于企业吸引到了什么样的人才,一流的人才干一流的事业,创造一流的企业。 H、从选择经营、管理模式开始战略规划与目标确定了,一流核心团队形成后,余下的事就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包括选择引入什么样的资本、技术、产品等等。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想成就多大事业,资源都是现成的,关键是你有没有能力去选择,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一切就会成了自己的东西。 一流的理念、思想、使命吸引一流的人才,有了一流的理念、思想、使命和一流的人才,这个世界上一切有大门都会为你打开,资金、技术、产品都会随之而来,企业由此而获得新的生命力而步入辉煌。 企业的命运完全在于企业家的选择,关键是看把起点放在哪里,选择从什么地方开始。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企业,很多企业都是从利益经营到信念、思想经营型企业的,他们也都经历了暴利时代到微利时代的转变,从无竞争时代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时代,但他们都是在市场风口浪尖上做对了选择,一次又一次重新选择新的开始,才成就今天之大。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上述的八个阶段他们也都经历过或经历过其中的一部分,但他们也都在交得起学费的时候为自己交了学费,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为自己的选择买单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出局的时候到了,这是市场经济的残酷更是修炼。 现在的企业的特点是:企业规模巨型化、垄断企业的混合化、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化、企业股份高度分散分散化、国际化等。 现在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不能在中国的企业中生根、开花、结果,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企业的思想必须是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结果,在此又要回到海洋运动的规律上来。 企业的员工动辄有上万甚至是数万名的员工,如果能把所有的思想、想法情绪,心灵的体验和感受都汇聚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成为虚拟的海洋,已经成为了可能,同样在这个海洋中能得到代表人类真、善、美的思想,让企业顺着人类真善美的思想轨迹,一步步地迈向未来造福人类,已经具备现实的可能,以此为基础人类完全可以成为思想的主人,完全不必成为机器的奴隶、技术的奴隶、利益的奴隶、欲望的奴隶。 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思想、民族有民族的思想、一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企业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管理仅仅是把来自每个人,把客户、员工、股东的体验和感受汇成心灵的海洋,再用这全新的思想引领客户、员工、股东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思想也只有思想,才是使企业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三、思想文明是企业管理永远的灵魂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全在于它的思想力,思想力又在于他心灵的海洋有多宽广,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从民族、国家、人类真善美的最高要求来统领自己的思想和管理实践,这样企业最终一定会断流的,并走向末路。 现代社会,管理的不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心灵,每个心灵无法限制与管理,只有不择细流的全然地接受来成其大。 技术、技巧、利益、制度只能解一时之急,不能解永久之渴,企业只有具备了不择江河的有容才可成其大。 过去,人们因为技术不发达而导致信息不畅通、沟通被屏蔽,心灵无以成海,所以每个人似乎注定就只能做孤独的羔羊。 因为人类心灵的孤独,才使一个人对一群人的管理,变得野蛮、粗暴、专制、独裁、凶残、或威胁或利诱,或疯狂或无奈,使得人类的管理一次次陷入误区和泥潭。 不得已才躲进技术、技巧、利益、欲望“深奥、狭窄的小胡同”里,说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的话,干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干的事,思想的窒息使人变成行尸走肉,思想的窒息让每一个人似乎都被囚禁在密不透风的牢笼里。 现实世界中的海一个企业就象自然的江河湖泊,它必须联通着高山、大海,方可有永远流淌的生命,现在人类已经没有了技术上的障碍,人类完全可以与一切的文明和文化进行无障碍的对接,可以与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进行无障碍的心灵对接,把一个个原本孤独的心灵世界汇聚成心灵的海洋、知识的海洋。 在这个世界不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投资者、也否认你是学问家还是思想家,哪怕是一位总统,也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通过上面的论述,现代管理是人类心灵对接的活动,是用思想统帅心灵的活动,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首先是个胸怀宽广的人,有着丰富心灵世界的人,能接受和包容一切思想的人,是个品德高尚的人,是一个只有深度和宽度的人;管理者不是用己之大夺人之广,以己之高限人之深,必须象大海一样把自己的、别人的、被管理的所有对象的心灵的世界汇聚成海,并以博大的情怀和高尚情操,引领和统帅一群人,去实现人类共同的使命和抱负。 这就是管理者的终极使命和目标。 更多请参考索忆管理论坛……

标签: 培育文化 一家文化推广公司的使命 连接心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