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您的故事,塑造您的未来:新闻推广的艺术和科学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 0

在当今数字化的世界中,沟通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有效的新闻推广可以帮助您接触到目标受众,建立知名度,并塑造您品牌的声誉。

新闻推广的艺术

新闻推广不仅仅是发布新闻稿。它是一种精心策划的战略,需要创造力、对受众的了解以及媒体关系的技能。

  • 明确您的目标:在开始任何新闻推广活动之前,确定您希望通过该活动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要。您是想提高品牌知名度、生成潜在客户,还是促进销售?
  • 了解您的受众:您发布的故事对目标受众有意义吗?他们关心什么?他们阅读哪些出版物?了解您的受众将帮助计:定期对您的公关工作进行审核,以评估其效率并确定改进领域。这将帮助您不断提高新闻推广策略的有效性。

新闻推广的优势

有效的新闻推广可以为您的企业带来许多好处,包括:

  • 提高品牌知名度
  • 建立信誉
  • 生成潜在客户
  • 促进销售
  • 塑造您品牌的声誉

结论

新闻推广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一种强大工具。通过结合新闻推广的艺术和科学,您可以有效地传播您的故事,塑造您的未来。

如果您在新闻推广方面需要帮助,有许多资源可用。您可以咨询公关机构、签订自由职业者或借助在线工具。通过一些规划和执行,您可以创建有效的新闻推广活动,以帮助您实现业务目标。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思维上更加灵活多变?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个长期而有意义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在思维上更加灵活多变:1. 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 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如艺术、音乐、文学、科学等领域,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2. 鼓励孩子发问和探索。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4. 提供创造性的玩具和游戏。 例如拼图、积木、画画等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5. 让孩子参与有趣的项目或挑战。 例如编写故事或制作艺术品等项目可以锻炼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很重要,这会让他们更加自信和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和引导。 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鼓励探索和提问、阅读、提供创造性的玩具和游戏、参与有趣的项目或挑战以及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在思维上更加灵活多变。

《匹克梅梁·[爱尔兰]萧伯纳》作品提要|作品选录|赏析

《匹克梅梁·[爱尔兰]萧伯纳》作品提要|作品选录|赏析

【作品提要】雨夜。 散了戏从剧场出来的观众苦候出租车,伊莉莎趁机兜售她的鲜花。 语言学家辟克林和息金斯相遇,卖花女来自下等阶层的口音和语言习惯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息金斯和辟克林打赌,半年时间内他就能纠正卖花女伊莉莎的发音并让她脱胎换骨为淑女名媛。 就此,伊莉莎踏上了一条完全出乎她意料的道路。 终于,在外国使馆的社交晚会上,伊莉莎被认为是皇家的公主,她的谈吐、装束和举止都引来非同一般的关注。 然而,伊莉莎“高贵”了之后该何去何从呢?她既无法成为真正的“公主”,又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 同样,息金斯的生活也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作品选录】

第三幕

…… 息金斯她就要来看你了。 息金斯夫人我不记得请过她。 息金斯你没有请她,是我请的。你要是知道她是谁,就不会请她来了。 息金斯夫人哦,是吗?那为什么呢? 息金斯是这样的。她是个很庸俗的卖花姑娘。我在马路上找到的。 息金斯夫人你就把这种人带到我的茶会上来! 息金斯(站起来,走过来哄她)没问题。我已经教会她怎么讲话,对于她的举动也有严格的指示。她就许讲两方面的话: 天气怎么样和大家的健康——你知道那一套,“今天天气——哈,哈,哈”,“您好吗”——也不许她讲一般问题。这样就不会出毛病了。 息金斯夫人不会出毛病!谈我们的健康,谈到我们身体的里面,也许还谈到我们身体的外面!你怎么能做这种糊涂事? 息金斯(不耐烦)你总得让她讲些话吧。(他抑制自己,又坐下来。)她不会出问题,你不要闹。辟克林也参加了这件事。我打过赌要在六个月内让人认为她是个公爵夫人。我前几个月开始教她,她现在热火朝天的进步得很快。我打的赌会赢的。她耳音很好,教她发音比教一般有钱人家的学生容易,因为她学的是一种完全新的语言。她讲英语就跟你讲法语差不多。 息金斯夫人至少这样也够了。 息金斯可是,也够也不够。 息金斯夫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息金斯你瞧,我把她的发音教好了,可是问题不仅是她说的口音怎么样,还有她说的是什么内容: 就是这方面—— 他们的谈话被打断,女仆进来报告客人来到。 女仆安斯佛·希尔太太和希尔小姐。 她退下。 息金斯不得了! 他站起来,急忙从桌上抓起帽子要跑,可是不等他走到门口,他母亲已向客人介绍他了。 希尔太太和希尔小姐也就是在戏院门口避雨的母女俩。母亲受过上等教育,沉静端庄,因家贫常带着愁容。女儿则做出特别活泼的样子,像是善于应酬似的,这是破落户所特有的一种虚架子。 希尔太太(对息金斯夫人)您好? 她们握手。 希尔小姐您好?(也握手) 息金斯夫人(介绍息金斯)我的儿子亨利。 希尔太太您的有名的公子!久仰得很,息金斯教授。 息金斯(无精打采,不上前和她招呼)您好。 他退到钢琴那里冷淡地点点头。 希尔小姐(做出很自然亲热的姿态走近他)您好? 息金斯(凝视着她)我好像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你。我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可是这声音我听见过。(无精打采地)反正没关系。你坐下吧。 息金斯夫人我很抱歉我这位有名的儿子不懂礼貌。请你们不要见怪。 希尔小姐(活泼地)没有关系。 她坐在那伊丽莎伯式的椅子上。 希尔太太(有点迷惑)哪里的话。 她坐在她女儿和息夫人之间的长榻上,这时息金斯夫人已把她的椅子从书桌那里挪了过来。 息金斯哦,我有些失礼么?我不是故意的。 他走到当中的窗户前面,背朝着大家,去看河水和河对岸公园中的花木,就像是看着一片沉寂的沙漠似的。 女仆进来,引辟克林进来。 女仆辟克林上校。 她退出。 辟克林息夫人,您好? 息金斯夫人您能来真太好了。您见过希尔太太、希尔小姐吗? 相互鞠躬,辟克林把那契本代尔式的椅子往前挪了挪,在希尔太太和息金斯夫人之间坐下。 辟克林我们来的目的,亨利跟您说过了吗? 息金斯(回过头来)客人把话打断了。真倒霉! 息金斯夫人亨利,真的!你怎么这么说话? 希尔太太(要站起来)我们在这儿不方便吧? 息金斯夫人(站起来拉她再坐下)没有,没有。您来得正好,我们正要您会见一个朋友呢。 息金斯(高兴地转过身来)对呀!我们需要两三个人在场。你们充充数也可以么。 女仆又进来,引佛莱第进来。 女仆希尔先生。 息金斯(不耐烦,自言自语)天哪!又来了一个。 佛莱第(同息金斯夫人握手)您好? 息金斯夫人您能来真太好了。(介绍)辟克林上校。 佛莱第(鞠躬)您好? 息金斯夫人您大概还没见过我的儿子,息金斯教授。 佛莱第(走到息金斯面前)您好? 息金斯(看见他好像看见一个扒手似的)我敢赌咒我在哪儿碰见过你。可是在哪儿呢? 佛莱第我想没见过。 息金斯(无可奈何地)反正没有关系。坐下吧。 他同佛莱第拉手,脸还向着窗户,几乎把佛莱第推到长榻上;然后他走到另一边。 息金斯反正我们都来了!(他坐在榻上,在希尔太太的左边。)那么,在伊莉莎没来以前我们瞎扯些什么呢? 息金斯夫人亨利,你在皇家学会的晚会里是众望所归,可是在这些平凡的场合里你可真有些讨厌。 息金斯是吗?对不起。(突然惊喜)是呀,大概是这样。(大为高兴)哈!哈! 希尔小姐(她认为息金斯很值得追求。)我很同情你。我也是不会谈闲话。一个人要能坦白,把心里想的话都说出来那多好啊。 息金斯(又忧郁起来)老天呀,可别那样。 希尔太太(接上她女儿的话)为什么呢? 息金斯天知道,他们认为心里应该想的话可糟透了。他们把心里真正想的话都说出来岂不要搞得一塌糊涂?我要是把我真正想的话说出来,你以为那话会好听吗? 希尔小姐(特别活泼)是非常讽刺的话吗? 息金斯讽刺!谁说是讽刺?恐怕是很不雅的话呢。 希尔太太(认真地)啊!我敢说你并不是那个意思,息金斯先生。 息金斯你要知道,我们多少都还是野蛮人。我们看来似乎是有文化教养的人,知道一切关于诗歌、哲学、艺术、科学等等的事情,可是我们中间有几个懂得这些名词的含义?(对希尔小姐)你懂得什么是诗歌?(对希尔太太)你懂得什么是哲学?(指着佛莱第)他又懂得什么是艺术和科学,或者任何其他的东西?你们看我又懂得什么哲学? 息金斯夫人(带警告的口气)又懂得什么礼貌? 女仆(开门)杜立特尔小姐到。 她退出。 息金斯(赶快站起来,跑到息金斯夫人那里)就是她,妈。 他站在他母亲背后,踮着脚尖,向伊莉莎做暗号,指出谁是这里的女主人。 伊莉莎服饰华丽,给人一种异常高贵而优美的印象,她刚一进来,大家都站了起来,感觉惊喜。依着息金斯的暗示,她端庄华贵地走向息金斯夫人。 伊莉莎(用拘谨而正确的口音讲话,声调很美)您好,息金斯夫人?(她说“息”字时稍微迟疑了一下,但结果说得很成功。)息金斯先生说我可以来看您。 息金斯夫人(客气地)是的,我真高兴看见你。 辟克林您好,杜立特尔小姐? 伊莉莎(和他握手)辟克林上校,是吗? 希尔太太杜立特尔小姐,我敢说我们在哪里会过面,我记得您的眼睛。 伊莉莎您好? 她在息金斯才离开的地方从容地坐下。 希尔太太(介绍她女儿)这是我的小女克拉剌。 伊莉莎您好? 希尔小姐(热情地)您好? 她坐在伊莉莎旁边,饱看她一顿。 佛莱第(也走到她们旁边)我敢说曾经见过您。 希尔太太(介绍他)这是小儿佛莱第。 伊莉莎您好? 佛莱第鞠躬,在那伊丽莎伯式的椅子上坐下,伊莉莎的美貌使他心醉。 息金斯(突然地)天呀,对了,想起来了!(他们惊讶地看着他。)在戏院那里!(垂头丧气)真倒霉! 息金斯夫人亨利,规矩一点!(他正要坐在桌沿上。)别坐在我的书桌上: 你要把它压坏了。 息金斯(闷闷不乐)对不起。 他走向短榻,炉围火钳等绊了他一下,低声骂着走出来,这倒霉的路程终结以后,他急急忙忙地往榻上一倒,几乎把它压坏。 息金斯夫人看着他,但终于忍下去没有说话。此后是长时间的难堪的沉默。 息金斯夫人(最后,找些闲话来谈)您看这天气会下雨吗? 伊莉莎英伦三岛以西的轻微低气压大约要慢慢向东移动了。从气压看来还没有天气巨大变化的迹象。 佛莱第哈!哈!真好玩! 伊莉莎小伙子,怎么了?我敢打赌我没搞错。 佛莱第太绝了! 希尔太太我真希望天气不要变冷。得感冒的人可真不少。每年春天我们全家照例都要得这个病。 伊莉莎(说得很玄妙地)他们说,我的姑妈是得感冒死的。 希尔太太作啧啧声表示同情。 伊莉莎(继续用深沉忧郁的声调)可是我认为是他们把她干掉了的。 希尔太太(不懂她的土语)干掉了? 伊莉莎是呀,老天爷!她怎么会得感冒死了呢?前一年她得白喉不也是平安度过了吗?那是我亲眼看见的。她已经没气了。他们都以为她真死了,可是我父亲继续拿瓢给她灌烧酒,她忽然活过来,把瓢都给咬断了。 希尔太太(吃惊)哎呀! 伊莉莎(继续控诉)气力那么大的女人怎么能得感冒死呢?她留给我戴的那顶新草帽又哪里去了呢?是人给偷走了,我说呀,就是那些偷草帽的人把她干掉了。 希尔太太“干掉了”是什么意思? 息金斯(赶快解释)啊,那是一种时髦话。干掉一个人就是害死一个人的意思。 希尔太太(非常惊讶)你总不能相信你姑母是给人害死的吧? 伊莉莎不相信才怪呢!跟她同住的人为了一个别针也会害死她,不要说一顶帽子了。 希尔太太可是你父亲那样给她灌烧酒也不对。他会把她灌死的。 伊莉莎她可灌不死。她喝烧酒就像小孩子喝奶一样。而且我父亲给自己灌得更多,所以他知道这东西有用。 希尔太太你是说他爱喝酒吗? 伊莉莎爱喝!哼!简直是有瘾。 希尔太太那对你多不好呀。 伊莉莎完全没关系。我看不出来喝酒对他有什么坏处。就是他不能经常喝。(愉快地)可以说是一阵儿一阵儿的。而且每回喝了几杯以后他的脾气总好一点。在他失业的时候,我母亲常给他四个铜子,叫他出去,一直等到他喝得高兴了,不发脾气了再回来。有好多女人都得让丈夫们喝酒,才能在一起相处。(越说越高兴)您看,是这样。人要是有点良心,头脑清醒的时候总是感觉良心上不安,那就使他不痛快了。喝个几杯就都忘了,就高兴起来了。(对佛莱第,后者正在忍不住地笑。)喂!你吃吃地笑个什么? 佛莱第笑这种时髦话。你说得太妙了。 伊莉莎我要是说得不错,你笑个什么呢?(对息金斯)我说错了话吗? 息金斯夫人(插一句)一点没有,杜立特尔小姐。 伊莉莎那就好了。(兴高采烈地)我总说—— 息金斯(站起来看看表)哼! 伊莉莎(回头看他,明白他的暗示,也站起来)好吧,我得走了。(他们都站起来。佛莱第走去开门。)真高兴见到您。再见。 她同息金斯夫人握手。 息金斯夫人再见。 伊莉莎再见,辟克林上校。 辟克林再见,杜立特尔小姐。 他们握手。 伊莉莎(对别的人点头)再见,诸位。 佛莱第(给她开门)杜立特尔小姐,您是打公园穿过去吗?您要是散步—— 伊莉莎(用很从容文雅的声调)散步?他妈的!(大家愕然)我要坐汽车回去呢。 她走出。 辟克林喘了一口大气坐下来。佛莱第走到凉台去再看她一眼。 希尔太太( *** 过甚)咳,我真不习惯这种新派。 希尔小姐(无精打采地在伊丽莎伯式的椅子上坐下)啊,这没有什么,妈妈,完全不算什么。你要是那么古板,人家会以为我们哪里都没去过,什么世面都没见过呢。 希尔太太我承认我很古板;可是,克拉剌,我希望你可不要学着说那句话。我听见你叫男人们“家伙”,说这个“ *** ”那个“ *** ”的,可是我已经听惯了,虽然我还是觉得这种话不雅,不像小姐们说的话。可是现在这一句话真太过了。辟克林先生,您同意吗? 辟克林您别征求我的意见了。我在印度待了好几年,现在风俗习惯已经变了很多,所以有时候我简直不知道我是在正经宴会上呢,还是在海船上和水手们在一起。 希尔小姐这完全是习惯。无所谓谁是谁非。人说这些话也没有什么用意。这种话说起来很引人注意,原来没有什么好玩的话听了特别有味道,特别有劲。我觉得这种时髦话很有意思,也没有什么害处。 希尔太太(站起来)说到这里,我想我们该告辞了吧。 辟克林和息金斯站起来。 希尔小姐(站起来)啊,对了: 我们还得赴三处茶会呢。再见,息金斯夫人。再见,辟克林上校。再见,息金斯教授。 息金斯(严肃地从短榻走到她那里,送她到门口)再见。在那三个茶会上你一定要试试这种时髦话。不要胆怯。尽管说。 希尔小姐(满面笑容)我一定说。再见。这些维多利亚早期的清规戒律都是胡闹。 息金斯(引诱她)真是胡闹。 希尔小姐真是他妈的胡闹! 希尔太太(听了难过)克拉剌! 希尔小姐哈!哈! 她神采焕发地走出去,自觉已经很时髦了,下楼时还可听见她不停的笑声。 佛莱第(仰天长叹)唉,你看——(他不说下去,也走到息金斯夫人面前。)再见。 息金斯夫人(和他握手)再见。你愿意再会见杜立特尔小姐吗? 佛莱第(兴奋地)是,我愿意,我很愿意。 息金斯夫人你知道我平常会客的日子。 佛莱第知道,真得谢谢您。再见。 他走出。 希尔太太再见,息金斯先生。 息金斯再见,再见。 希尔太太(对辟克林)没有办法。那句话我永远也说不出口。 辟克林就不要勉强吧。不是人人一定要说的。你不说那句话也好。 希尔太太可是我要不彻头彻尾地时髦起来,我女儿要不答应我的。 辟克林再见。 他们握手。 希尔太太(对息金斯夫人)你要原谅克拉剌。(辟克林听到她低声讲话,知道她不愿让人听见,就走到窗前,同息金斯在一起。)我们太穷了!可怜的孩子,很少有人请她参加宴会!她不大懂得规矩。(息金斯夫人看到她眼睛湿润了,很同情她,拉着她的手同到门口。)可是我的男孩子还不错。你说是不是? 息金斯夫人啊,那孩子很好。我希望他常常来玩。 希尔太太谢谢你。再见。 她走出。

(杨宪益译)

【赏析】 熟悉简·奥斯汀小说的读者一定对她笔下的英国式下午茶聚会印象深刻,绅士、淑女以及老夫人们在此谈笑风生、心照不宣。这种制度化的社交场合体面地提供了婚龄男女们选择配偶的机会,他们在这里释放情感、展示心机、开始恋爱、衡量嫁娶。这里有英国式的幽默和机智,也有英国式的冷漠和距离。 节选的《匹克梅梁》第三幕中的片段,是萧伯纳剧作中的茶会,同样妙趣横生,具备典型的英国特征。 息金斯夫人会客的日子,儿子意外来访。息金斯告诉了母亲卖花女的来历和打赌的原委,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借助母亲的茶会让伊莉莎实习体面的社交。或者说,茶会是个彩排的舞台,伊莉莎在大使馆晚宴的公开演出前,必须经过实地的练习,息金斯也将从中发现瑕疵以求更正。 从全剧的情节来看,“茶会”一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全剧开场,伊莉莎向息金斯兜售鲜花,在这个瞬间,教堂的钟恰好响了,一向高傲冷漠的息金斯一改平日里对待穷人的苛刻和虚伪,向卖花女的篮子里扔了一大把钱。这样一个小小的起因引发了后面的故事——卖花女登门拜访,希望向息金斯学习花店里店员的语言,能和体面的太太、小姐们打交道,改变眼下沿街乞讨似的卖花的命运。而息金斯和辟克林心血来潮打了个赌,半年之内要重新塑造伊莉莎。顿时,戏剧情节有趣起来,一直生活在底层的卖花女能乌鸦变凤凰吗?在《匹克梅梁》的前两幕中,伊莉莎不乏粗俗顽劣之举,缺少起码的教养。 在“茶会”一场之后,萧伯纳紧接着安排了大使馆的晚宴。大使夫人委托擅长各国语言的涅波墨克做了一番盘查,判断伊莉莎的出身。卖花女的语音和语法标准之极,以至于涅波墨克认定她一定是位外国的公主,“你见过任何英国女人说英文那么正确吗?只有外国人学过怎么说英文才能说得那么好呢”。连大使也认定,伊莉莎若不是王室直系,也出自旁支,“无疑地她是属于这个阶级的”。第四、第五幕中,伊莉莎逐渐在成长,她学会了语言的同时,也学会了思考和判断,甚至学会了批判她学会的这种语言。“茶会”一场,正是伊莉莎的一个转折点。 这场戏的趣味由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首先是伊莉莎本人。她正是一个“半成品”,学会了矫揉造作的一套,但是昔日的语言习惯还没有完全丢弃。是以,太太、小姐们老生常谈地以天气为话题,伊莉莎开口了,“英伦三岛以西的轻微低气压大约要慢慢向东移动了。从气压看来还没有天气巨大变化的迹象”。这等刻板、造作、文绉绉的语言,伊莉莎说得一本正经。而她立刻又暴露了自己的出身,认为姑妈是被“干掉了”;姑妈酗酒,临终时“我父亲继续拿瓢给她灌烧酒,她忽然活过来,把瓢都给咬断了”;姑妈居住在贫民窟,“跟她同住的人为了一个别针也会害死她”,愈演愈烈,即将下场时伊莉莎连“他妈的”也脱口而出。她的掩饰穿帮了,这种穿帮具有喜剧效果。 伊莉莎和她所处的茶会的环境产生对比。对比,似一面镜子,照出了伊莉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也揶揄了茶会本身。卖花女本不属于茶会这个阶层,她像一个莽撞的闯入者,难免跌跌撞撞、脚步踉跄,茶会所代表的阶级的属性,与她卖花的生涯相去甚远,她机械地按照息金斯的指导行事,“端庄华贵地走向息金斯夫人”,她向息金斯夫人表示问候,“她说‘息’字时稍微迟疑了一下,但结果却说得很成功”。她丝毫不了解茶会的游戏规则,于是,只能一再地礼貌与客套。第二幕,在息金斯决定要“改造”伊莉莎的同时,借由管家别斯太太之口,萧伯纳提问,能否像在海边捡个石子似的随便捡个姑娘?在教完了伊莉莎之后,又把她怎么办?息金斯对这样的担忧表现出不耐烦,地位优越的他竟然反问:“我要是让她在泥坑里待着,她将来又会怎么样呢?”“等到我试验完了,我们可以再把她扔到泥坑里去;这以后就是她自己的事了。”茶会显示出“泥坑”和“客厅”的差距。 但是,正因为伊莉莎和茶会的格格不入,也显示出所谓高尚阶层的交往的虚伪。茶会上,除了装模作样地谈天气,又能有什么实质内容呢?如果有,就是希尔小姐希望结识能够结婚的对象,并且对息金斯先生青眼有加。 希尔太太与她的一双儿女,观众们并不陌生。他们在第一幕就出现了,母女两人困在雨中,希尔小姐对兄弟佛莱第颐指气使,一副高高在上、无比尊贵的架势。第三幕的“茶会”再度亮相时,希尔小姐的态度大大地转变了,伊莉莎华丽的衣裙和造作的谈吐立即让希尔小姐高看一眼,以至于当伊莉莎不小心露出马脚,冒出来以前的语言习惯时,希尔小姐竟把说脏话当成了新时髦,马上活学活用起来。萧伯纳予以希尔小姐的舞台提示充分说明了这个人物:“女儿则做出特别活泼的样子,像是善于应酬似的,这是破落户所特有的一种虚架子。”希尔太太告诉息金斯的母亲,家境陷于清寒,女儿的社交机会并不多。原来,这个“淑女”只是一个空壳,没有金钱的后盾和支撑,她唯一拥有的,就是放不下的“虚架子”。换言之,伊莉莎所要艰苦努力学习的,是“虚架子”!所谓的社会阶层,无非是经济实力的差异;所谓的教养,不过是依据人的外表和口音来做判断的势利。 希尔小姐见到息金斯,“做出很自然亲切的姿态走近他”,在遭到息金斯的冷遇后,仍然初衷不改,“活泼地”讲出“没有关系”。她讨息金斯的喜欢,尽量曲意奉承,因为“她认为息金斯值得追求”。在告别时,她看似无意地提道:“啊,对了:我们还得赴三处茶会呢。”暗示她的机会很多,很受欢迎。与伊莉莎一知半解的状态相比,深谙茶会规则的希尔小姐更为可笑和可怜。萧伯纳关心女性的处境,在他的剧作《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已经尖锐地提出了女性依靠什么才能生存的问题。《匹克梅梁》一剧中,通过刻画伊莉莎的变化,萧伯纳再度发出疑问。第四幕,伊莉莎从使馆回到息金斯的实验室后不禁对她的未来忧心忡忡,息金斯的劝慰无非是找个男人结婚,似乎婚姻是唯一能为女人提供安身之处的出路。不想,伊莉莎说:“我们托特兰坊大街上的人还不至于 *** 到这个地步。”“我卖花,我并不卖我自己。现在你把我变成了一位小姐,除了卖我自己之外,我倒不能卖别的东西了。” 婚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婚姻中,是否存在着买卖关系?不难想象,希尔小姐盼望的,正是一场解救她于经济拮据中的婚姻。而在卖花女伊莉莎看来,把自己包装得像模像样的,然后完全依靠男人生活,这种行为是“ *** ”的。希尔、息金斯阶层的小姐,向往的正是这般“ *** ”的生活。 从希尔小姐身上不难看出“体面”的阶级实际上的匮乏,在息金斯一类的绅士眼中,贫民阶层毋庸置疑地要接受他们的鄙夷和改造,而忘却了另一个事实:要达到他们心中的女王般的神气,所需要的仅仅是六个月的语言训练和昂贵的衣着首饰罢了。剧终,息金斯的赌打赢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输了!他的行为本身毫无绅士风度,他对待卖花女毫无平等可言;他的试验恰恰说明划分“阶层”本身的滑稽可笑,他的成功就是对他本人和他所属的阶层的莫大讽刺。 一个茶会,围绕伊莉莎的亮相勾勒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阶层,以卖花女的视角打量了上层社会,又从上层社会观察了卖花女,戏剧的层次和含义都很丰富。 《匹克梅梁》的剧名是有其含义的——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古代国王名为匹克梅梁,他无比钟情于自己用象牙雕刻而成的美女,上天为之感动,让雕像变成了真人。萧伯纳以此为剧名,暗指了剧中息金斯和伊莉莎的关系。生动、流畅的剧情,个性分明的人物,难怪好莱坞将该剧改编为歌舞片搬上银幕获得了成功。

(郭晨子)

鲁迅感动人的故事有哪些?

寻找真理的青年时代 1881年 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 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 母亲鲁瑞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程度。 鲁迅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许多野史、杂记,特别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著作;对民间艺术,也深切爱好。 1893年,因鲁迅的祖父被捕下狱,家庭备受亲友的歧视和欺凌。 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并于1896年去世。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在家庭由小康坠入困顿中,饱受人间的冷眼,这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又由于母亲是乡下人,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孩子亲密相处,从中知道农民受压迫的苦况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 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洋务“新政”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 鲁迅不满传统的封建“正道”,决心“走异路,逃异地”,于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 次年2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因为总办(校长)是个维新派人物,矿路学堂看新书的风气很盛。 鲁迅经常读《译学汇编》,还读了一些西欧的近代科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译著,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严复译述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 他从中接受了进化论的启蒙,后来他又钻研了有关进化论的其他著作,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它作为观察社会现象,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 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年 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 旋赴日本留学。 同年 4月,到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 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东京进行反清活动,留学生中分为反清与保皇两派。 鲁迅经常参加反清的集会,课余还大量阅读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开始考虑改造国民性问题。 他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断发照片上写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示他誓为祖国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决心。 这期间,他发表了根据外国作品改写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说□》,与友人合编关于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状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还翻译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进一步表现了青年鲁迅爱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弘文学院结业后,鲁迅于1904年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立志学医,是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 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 这使鲁迅痛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 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并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 当时的东京,以孙中山、章炳麟为代表的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尖锐的斗争。 鲁迅师事章太炎,与陶成章等革命派往还密切,并成为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成员。 1907年,他准备创办文艺刊物《新生》,但终于失败。 鲁迅为此而感到寂寞,但并不灰心。 他发表《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西方科学思潮的演变;还发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存在的偏颇,强调要与“列国”竞争,“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就必须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别求新声于异邦”,提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战斗精神,因而大力介绍以拜伦为首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罗”诗派。 鲁迅还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介绍东欧被压迫民族和俄国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在日本 7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文学艺术和哲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的独立自由、为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抗争的武器。 1909年 8月间,鲁迅离日归国,他先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后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怀着热烈的心情迎接它,绍兴光复后,鲁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是年冬,他创作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于 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工作。 5月,他随政府迁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等职务,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教育等工作。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继而发生帝制复辟等丑剧。 军阀混战,国家形势日益恶化。 鲁迅对国事深感失望,便在业余时辑录和校勘古书,还看佛经,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 在旧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已经消亡,而新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历史间隙,鲁迅经历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痛苦,继续坚毅地探索社会和革命的新路。 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 鲁迅在新的时代潮流的鼓舞下,怀着毁坏封建的“铁屋子”,唤醒熟睡的人们的热望,投身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不久即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 同年 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描写一个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画杂糅在一起,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 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 等十几篇小说,后编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并于1923年8月出版(见彩图《呐喊》、《彷徨》初版本、鲁迅小说《孔乙己》插图程十发作、鲁迅小说《药》插图顾炳鑫作) 。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逐渐破产的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贫民、人力车夫、被压迫农民等形象。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孔乙己》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批判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于造成这种性格的文化教育制度的有力鞭挞。 《药》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了医治儿子疾病所表现的无知,并且通过“药”——蘸着革命者的鲜血的馒头而联结起来。 作品深刻地揭示革命者与群众的隔膜,揭示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 最后夏瑜坟上的花环暗示着革命后继有人,给作品增添了乐观的色彩。 《一件小事》通过“我”乘人力车所遭遇的一个意外事故,对比地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行为、性格,触及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 在《呐喊》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描绘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作品。 《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及回忆,描写旧中国农村急速破产的萧索、凄凉的生活图景。 闰土曾经是一个生机焕发的小英雄,但是在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下,曾几何时,便变成了一个精神麻木的人。 作者怀着悲愤的心情,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阿Q正传》 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 阿Q受尽了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可是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他夸耀过去,幻想未来,自我安慰,自轻自贱,始终不能正视严酷的现实。 此外,他还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 小说集中反映阿 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命运。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对它深恶痛绝,但封建统治者在革命到来时的惊惶,却使他快意并要求革命。 可是这场革命忽视农民的力量,反而跟封建阶级相勾结。 未庄一切依旧,只有阿Q被抓去枪毙。 这个结局是对辛亥革命及其领导者的彻底批判。 小说塑造了阿 Q的不朽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从而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 由于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鲁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反映,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的启蒙教育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这在《风波》里也有真实的反映。 此外,反映农民生活的还有《社戏》,它描写已经逝去的美丽的童年,赞美农民的质朴、诚实的心灵。 鲁迅在描写被压迫人民的不幸时,常常是期望他们奋起抗争,同时还以极大的愤怒来揭露封建阶级、封建思想的残酷统治,显示了作者是从被压迫人民中站起来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 他反映农民问题的深刻性,反封建的彻底性,都是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所未曾达到的。 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 五四时期,他写了许多杂感和论文,大都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收入《热风》和《坟》里。 这些作品尖锐泼辣,形象生动,带有广泛的社会批评的特点。 有的严正批判封建的父权思想和节烈观念;“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热风·题记》)。 它们总是把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同守旧派所宣扬的旧文化、旧道德摆在对立的地位;有时则以生命的发展来论证社会改革的必要,坚决站在新事物方面来反对一切封建旧事物,并相信启发人民的觉悟,可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 这些杂文所表现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通过抨击时政和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并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风”。 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 《阿Q正传》插图 赵延年作 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他大胆地正视现实的各种矛盾,他的小说和杂文,反映了极其深广的真实的历史内容。 他对于旧中国的一切,对于几千年的传统势力、传统思想,比同时代许多人了解得多,而且看得深透。 他从旧营垒中来,站在不妥协的革命者的立场上,反戈一击,能给旧事物以致命的打击。 他是对旧势力、旧思想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坚决的一位伟大作家。 他在中国革命史、思想史上的这些杰出贡献,是从“五四”文化革命中就充分显示出来的。 他把旧社会的一切暴露出来,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推动社会的改革。 他自觉地“听将令”,他的作品充分体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从1920年秋到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致力于系统研究和讲授中国小说史。 后来他把讲义整理成《中国小说史略》出版。 它打破了中国小说历来无史的局面,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 鲁迅还从事翻译介绍工作,出版俄国和日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译著。 他还支持青年的文艺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和战斗,因而成了进步青年爱戴的导师。 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发生分化。 这时革命中心转移到南方,北京文化界显得寂寞和荒凉。 鲁迅又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他在彷徨探索,但仍继续战斗。 《伤逝》插图 张守义作 1924至1925年,鲁迅继续创作短篇小说《祝福》、《伤逝》等11篇,编成第二个小说集《□徨》,继续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 《祝福》描写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祥林嫂,新寡之后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希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 但不久便被婆家逼嫁到山里去。 当她第二次在鲁家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 因她再嫁再寡,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不许她沾手祭品。 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相恐吓,要她到土地庙捐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 她默默地忍受和挣扎,捐了门槛,但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 她从此失魂落魄,不久便沦为乞丐,并且怀着对阴间的恐怖和疑惑,死在年终“祝福”的街头上。 祥林嫂是中国人民最悲惨的典型,她受到了极其深刻的精神创伤。 小说通过她的一生,揭露封建主义的极端野蛮性和残酷性,表明社会环境已迫使被压迫人民走到绝境。 《离婚》中的农村妇女爱姑,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闹了整整三年。 但对出面调停的豪绅七大人却寄托幻想。 小说着重描写爱姑会见七大人的场面,从七大人的矫揉作态、故弄玄虚在爱姑内心所引起的反应,写出爱姑精神上的深刻弱点,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失败结局。 这又一次揭示了封建主义思想统治的严重性,说明被压迫人民必须在启蒙教育下克服本身的弱点,才能走向更坚决更持久的斗争。 在新文化队伍分化的形势下,探索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生活道路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鲁迅的《□徨》集比较集中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他们个人奋斗的破产。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本来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可是几经波折,他便成为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物,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失去了一切决断的能力和战斗的意志。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个曾挂着新党头衔的人物,黑暗社会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受到流言和失业的威胁,几乎要挨饿、求乞了。 最后他妥协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并以一种愤懑的心情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终于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寂寞地死去。 这两篇小说反映了革新势力和传统势力之间的矛盾,弥漫着革命退潮时期沉重的历史气氛。 作者以无比激愤的心情,描写人物的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批判他们性格的弱点。 《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冲出旧家庭。 可是当他们建立了新家庭以后,子君便认为目的已达,沉湎在小家庭的生活琐事中。 一旦失业的打击到来时,子君便无以自处,涓生则急于救出自己。 于是爱情终于破裂,最后不得不分手。 子君回到她父亲的严威和旁人的冷眼的环境中去,不久便死去了。 涓生陷入了悔恨和悲哀中,他在彷徨和探索,但新的生路在哪里呢?他还是迷惘的。 这个爱情悲剧表明,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的。 比起《呐喊》来,《彷徨》较多地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他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却是同样清醒和深刻的,在艺术技巧上,他对小说艺术形式的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都比以前圆熟,表现也更加深切。 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并运用“画龙点睛”和白描的手法,来加以刻画。 他的艺术语言十分精练,对话简短传神。 他的描写真实、朴素,不借助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场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鲁迅的小说显示一种冷隽而深切的风格特征,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鲁迅的小说使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被压迫农民的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作家,他首先要求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首先提出启发农民等被压迫群众的革命性,提高他们的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 这在以农民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的民主革命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鲁迅在创作上达到的另一伟大成就,是用生活的真实来深刻地表现知识分子是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同时也反映他们的个人主义及其抗争的软弱性。 这些伟大的成就,是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未能达到的。 1925年前后,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等,政治上日趋保守,鲁迅却继续在文化领域作战,他参加了语丝社,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未名社,支持了《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了《莽原》周刊等。 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他站在进步学生方面,痛斥“甲寅派”压制学生的罪行和复古主义的论调,揭露“现代评论派”陈源等的仗势欺人和流言诬蔑。 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 他痛悼死难者,总结斗争教训,并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凶,提出严重抗议。 他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他号召青年要成为真的猛士,跟敌人进行持久的不妥协的斗争。 这一时期的杂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向激烈的政治斗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传统的中庸之道的战斗檄文,他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表明鲁迅韧性战斗的彻底革命精神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并充分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 这一时期的杂文,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 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鲁迅感到原有的思想武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从现实斗争中不断接受社会革命论的思想,进一步激化了他世界观中新旧思想的矛盾。 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思想矛盾,而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现代文学的第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和当时所写的一些书信、杂文,突出地反映了他解剖自己的努力。 《野草》写于1924至1926年,共收入23篇作品。 它们尖锐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又反映了作者追求新的革命道路,而又未能找到的内心矛盾和在探索中前进的革命精神。 作品的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采多姿,既有象征主义的方法,也有类似杂文的讽刺。 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 但由于环境关系“难于直说”,有的作品意思比较隐晦。 为了避开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和迫害,并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鲁迅于1926年 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开设“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后来整理成《汉文学史纲要》出版。 他还写了5篇“旧事重提”,后来合以前所写的5篇,辑成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 这些作品以亲切的笔调,沉郁的感情,记叙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片断经历,侧面地勾划了古老中国的社会面貌。 在回忆往事和追怀保姆、父亲、师友的同时,渗透着鲜明的爱憎,闪射着反封建主义的怒火,以及对于“现代评论派”正人君子的旁敲侧击。 他在厦门所写的《写在〈坟〉后面》,对过去的斗争经历和思想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解剖,第一次作出了“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的著名论断。 这表明鲁迅经历多年的现实斗争之后,正在酝酿一次思想飞跃:他鲜明地批判了唯心史观,踏上了唯物史观的门槛。 轰毁进化论思想,转变成阶级论者 经中国共产党的推荐,鲁迅于1927年 1月到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 此后他和共产党人、革命青年有了密切的联系,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他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4月10日,在革命军胜利进军的欢庆声中,他写出《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引用列宁的名言作为立论的根据,要人们吸取教训,力戒“小有胜利,就陶醉在凯歌中”,以防敌人“乘隙而起”。 他主张“不断进击”,将革命进行到底。 两天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鲁迅召集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力主营救被捕学生,结果无效。 他愤而辞去中大的一切职务。 在白色恐怖中,他继续在广州坚持写作和斗争,这些文章收在《而已集》里。 剧烈残酷的阶级斗争,深刻地教育着鲁迅。 过去他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现在知道不然了。 他“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三闲集·序言》)。 他过去信奉的进化论,被彻底“轰毁”了,从此他开始转变成阶级论者。 在阴霾满天的白色恐怖中,他无所畏惧地站到无产阶级的战斗行列中来。 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 他和许广平同居,在这里开始了后期10年光辉的战斗生活。 “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 ”“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 论》) 到上海不久,鲁迅就接编《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还参加了革命互济会,跟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 1928年,由创造社、太阳社发动,鲁迅同他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为了正确阐明问题,鲁迅翻译和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他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意见,对创造社等的“左”倾错误提出正确批评,这有助于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 1929年,鲁迅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先后翻译出版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和苏联的一些著名论著。 在认真学习革命学说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惟新兴无产者才有将来”。 这期间,他和柔石等组织朝花社,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新兴的木刻艺术,先后出版《朝花周刊》和《艺苑朝华》等。 1929年 9月,儿子海婴在上海出生。 这两年的杂文收在《三闲集》里。 这个集子反映了他在论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的思想变迁,表明他逐步掌握新的思想武器的历程。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 为了改造旧中国,他不断寻找改革的武器和改革的道路。 先是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后来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他最初着眼于“国民精神”的改造,后来才重视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从启蒙主义者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是鲁迅的思想发展的道路。 鲁迅的战斗道路,反映了中国文化革命的方向。 鲁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斗争经历和痛苦的经验教训,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一旦接受了,就深信不疑,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对于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简单地复述或演绎别人的说法,而是善于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用自己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去印证它,阐发它。 马克思主义真正化成了他的灵魂和血肉。 1930年1月起,鲁迅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 1930年2月,他参加并发起党所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旋即遭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堕落文人”的罪名发出的“通缉”,鲁迅对此毫无所惧。 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了领导工作。 他和创造社、太阳社等作家消除分歧,团结战斗。 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文艺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正确提出对革命作家的要求和左联工作的方向,因而成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指导性文献。 左联成立前后,鲁迅团结许多革命作家,对资产阶级文化社团新月社和国民党反动派豢养的“民族主义文学”进行坚决的斗争。 他批判人性论,阐明文学的阶级性的原理,揭露“挥泪以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的本质,并对帝国主义殖民政策下的流氓政治所产生的流尸文学,坚持彻底的批判。 1931年2月,左联成员、共产党员柔石、殷夫等被国民党捕杀。 鲁迅也处在被国民党搜捕的险境,他被迫离家避难,但依然不忘战斗。 他在左联秘密刊物《前哨》上发表文章,纪念战死者,并撰写《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委托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译成英文,投寄国外,控诉国民党的血腥罪行。 两年后,他又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再一次悼念亡友和控诉反动派。 左联成立前后,鲁迅自觉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战斗。 个人奋战的痕迹消除了,长期以来“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但不知道这‘新的’该是什么”(《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的矛盾解决了,代替艰苦的求索,他的杂文出现了为捍卫理想而英勇奋战的内容:他捍卫无产阶级文学,捍卫人民革命事业,捍卫共产主义学说及其伟大实践;并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形成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裕如的战斗风格。 在有关文艺问题的文章中,阶级论已经成为他理论的基石;他明确宣言文学应该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在文艺与社会、思想与艺术、作家与革命等关系问题上,他作出了科学的论述,作家的世界观问题更是他经常论述的中心。 他不仅是左联的主将和旗手,也是革命文学家的诤友。 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的成就和贡献,克服了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对文艺的一些影响,指引着左翼文艺运动前进的方向。 空前的民族英雄 1931年 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进攻沈阳,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鲁迅撰写许多杂文,尖锐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为了使宣传深入群众,他还主编时事和文艺的普及性小型报刊《十字街头》。 1930至1931年的文章,收在《二心集》里。 这个集子是鲁迅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进入成熟时期的作品。 鲁迅自评他的杂文,以《二心集》比较锋利。 和前期杂文所包含的

标签: 新闻推广的艺术和科学 传播您的故事 塑造您的未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