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的技术体系与创新实践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3 0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农业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和推广过程,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技术体系

农业推广学的技术体系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它为农业推广活动提供指导。该体系包括以下要素:

  • 技术来源:农业推广学从农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等多个来源获取技术。
  • 技术评估:农业推广学对技术进行评估,以确定其适用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 技术适应:农业推广学根据当地条件和农民需求对技术进行适应。
  • 技术传播:农业:通过社区组织和团体进行农业推广活动,增强农民的社会资本和创新能力。

案例研究

以下是农业推广学技术体系与创新实践的几个案例研究:

  • 中国的水稻精准农业推广:利用卫星遥感和传感器技术,对水稻田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产量和减少肥料使用。
  • 印度的有机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农场和农民培训,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 肯尼亚的参与式农业推广:让农民参与到技术选择和试验过程中,提高了技术的采用率和可持续性。
  • 巴西的基于互联网的农业推广: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信息、咨询和培训,提高生产效率。
  • 尼日利亚的社区促进农业推广:通过农民合作社和社区组织,推广使用耐旱作物和水土保持技术,增强社区的抗风险能力。

结论

农业推广学技术体系与创新实践在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环境,农业推广学将继续为全球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王季春主要经历

王季春王季春,男,1990年7月硕士毕业至今在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任教(1999-2012年期间担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现区域发展系系主任,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重庆市甘薯、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职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指导专家,中国作物学会甘薯、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生理学组副组长。 重庆市农技推广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马铃薯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非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甘薯良种创新首席专家。 科研上主持国家973子课题、星火计划、行业专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研项目20余项;选育品种5个,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教学上主讲作物栽培学(本)、薯作学(本)、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研)、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研),主编副主编全国教材(专著)10本,参编全国教材5本。 科研上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能源甘薯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 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0多本,主持部省级科研项目10多项。 获农业部、贵州省、重庆市1等奖2项,3等奖2项,1项成果通过重庆市成果鉴定。 于1999-2001年连续三年获得由西南农业大学和云阳县政府联合颁发的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 中文名:王季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南部出生日期:1964年10月职业:教授毕业院校:西南大学(博士)主要成就: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教授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常务理事代表作品:《农业推广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等人物经历王季春,男,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原副院长,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0年-至今,在西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任教。 社会兼职兼职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农技推广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马铃薯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主讲课程主要承担“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作物栽培原理、薯作学、设施栽培”等硕士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教学工作。 硕士: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本专科等:作物栽培原理,薯作学,农业推广学。 主要贡献科研项目1、农业部三峡库区移民农业科技开发项目:“三峡库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建设与种薯生产”,项目主持人,1998.7-2001.72、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贵州省石阡县优良甘薯品种的引进和“两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推广”,项目主持人,1999.1-2000.123、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马铃薯抗病高产新品种选育及脱毒新品种筛选“,项目主持人,1998.9-2001.124、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甘薯良种脱毒苗繁殖体系研究”,第2主持人,1999.6-2001.125、农业部软科学项目:“三峡库区脱毒马铃薯生产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第2完成者,2000.1-2001.126、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空繁”调控机理研究”,项目主持人,2001.8-2002.127、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农业局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与脱毒种薯良繁体系建设”,项目主持人,1998.1-2003.128、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马铃薯微型薯雾化繁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主持人,2004.1-2004.129、重庆市科委科技平台建设项目:“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主持人,2006.8-2008.1210、西南农业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甘薯优质食用型新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1998.1-2000.1211、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资助项目:“甘薯高淀粉品种筛选与新技术创新”,项目主持人,2004.4-2009.1212、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甘薯高淀粉品种筛选与高产潜力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1-2005.1213、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能源甘薯豫薯王种源基地建设与高产配套技术研究”,项目主持人,2006.1-2006.1214、重庆市政府农发资金项目:“能源甘薯的高产示范与种薯基地技术服务”,项目主持人,2007.1-2008.1215、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马铃薯块茎发育调控的生理协变关系机理研究”,项目主持人,2005.9-2007.916、重庆市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项目:“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主持人,2007-2009研究论文1、营养与株型调控对雾培马铃薯的结薯生理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 第一作者。 2、提高雾化栽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能力的初步研究.中国马铃薯,2003,17(2)。 通讯作者。 3、营养液对雾化栽培不同品种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3)。 通讯作者。 4、甘薯茎尖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 通讯作者。 5、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研究进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19)。 通讯作者。 6、马铃薯试管结薯的光周期诱导效应研究.中国马铃薯,2004,18(2)。 通讯作者。 7、诱导法与营养液配方对马铃薯试管结薯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1)。 通讯作者。 8、重庆市发展马铃薯的实践及其对策探讨.《中国马铃薯研究进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1999.8。 第一作者。 9、不同类型马铃薯离体结薯对光周期的反应.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21):31-34。 通讯作者。 10、脱落酸和赤霉素对雾培马铃薯内源激素及生理性状的影响马铃薯产业与冬作农业(会议论文集),2006。 一作者。 11、马铃薯茎尖分化成苗的培养基优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 通讯作者。 12、马铃薯脱毒小薯的GA3催芽效应研究,马铃薯产业与冬作农业(会议论文集),2006。 一作者。 13、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山区开发,2002(11)。 一作者。 14、光调控对雾培马铃薯根系发育的影响马铃薯产业与冬作农业(会议论文集)2006,通讯作者。 15、赤霉素(GA3)与茉莉酸甲酯(MeJA)对雾培马铃薯内源激素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马铃薯,2006(20)。 通讯作者。 16、马铃薯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生长发育机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通讯作者。 17、不同类型甘薯脱毒苗对蔗糖反应的特异性研究,耕作与栽培,2006(2)通讯作者。 18、甘薯高产潜力研究进展耕作与栽培待发表,耕作与栽培,2006(2)。 通讯作者。 编写教材1、《农业推广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1,副主编,编写第9章和第14章。 2、《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全国“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8,副主编。 3、《作物生产的原理和技术》(重庆农广校教材).重庆农广校印刷.2000.2,第3主编。 4、《农业推广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8,副主编,编写第12章和第14章,待出版。 5、《作物栽培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副主编,编写第5章和第10章,待出版。 6、《农学概论》(全国“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参编第2章,待出版。 7、《作物栽培学各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参编第5章和第6章。 8、《作物栽培学各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参编第8章和第9章。 9、《农学概论》(全国“十五”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参编第2章。 10、《农业推广》(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参编第1、2、3章。 获奖记录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1.马铃薯雾培结薯机理研究与优化快繁技术的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 第1完成人。 2.高淀粉甘薯规范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第4完成人。 3.农学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 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第1完成人;西南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第1完成人。 4.贵州省石阡县甘薯优良品种的引进及两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推广,贵州省丰收计划一等奖,2001,第1完成人。 5.贵州省石阡县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1999,第5完成人。 6.贵州省石阡县主要粮油作物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贵州省丰收计划一等奖,1998,第5完成人。 7.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农作物群遗存发现与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第3完成人。 8.渝薯2号(渝品审鉴):新品种,2008,第1完成人。 9.渝薯33(渝品审鉴):新品种,2008,第1完成人。 10.渝薯4号(渝品审鉴):新品种,2012,第2完成人。 11.渝薯6号(渝品审鉴):新品种,2012,第1完成人。 12.渝薯12(渝品审鉴):新品种,2014,第1完成人。

王慧军科研简介

王慧军先生在科研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我国农业推广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他与国内多位学者共同开创了这一学科领域,为我国农业推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重要委员,王慧军先生担任了国家面向21世纪教改课程《农业推广学》的主编,该教材被广泛应用于全国二十多所院校的教学中,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在教学研究上,他主持的“地方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在1997年荣获河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展示了其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卓越成就。 而“高寒半干旱低投入区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体系推广”课题在2000年更是获得了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证明了他的科研成果对实际应用的推动作用。 王慧军先生的科研成果丰硕,已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超过40篇,显示出他在农业推广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底。 他主编和参与编写的专著包括《农业概论》、《农业科技进步概论》等13部,这些著作对推动我国农业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97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 此外,王慧军先生还担任了多个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如中国农业推广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农技推广协会、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他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网农大农业推广学在线作业答案

农业推广学在线作业A最终成绩:95.0一、单项选择题1. 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中包含( )和目标团体两个子系统。 知识点:推广服务 用户解答:推广服务2.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 )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 知识点:经济、技术、人力、自然 用户解答:自然3. 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是( )。 知识点:动机、目标、激励、期望 用户解答:动机4. “推广教育”一词,是( )于1873年首先使用的,用来描述当时大学面向社会,到校外进行农业教育活动的教育创新。 知识点: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 用户解答:剑桥大学5. 一个人把信息同时传递给若干人,若干人再反馈给这个传送信息的人,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之为( )。 知识点:扩散型沟通、轮式沟通、链式沟通、全通道型沟通 用户解答:轮式沟通6. 期望理论由( )提出。 知识点:沃隆、奥利弗·詹姆斯、斯金纳、马斯洛 用户解答:沃隆7. 信函咨询属于一种( )方法。 知识点:单向沟通、大众传播、个别指导、集体指导 用户解答:个别指导8. 合理的组织设计包括了组织结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相关内容的设计。 也就是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过程。 现代组织设计理论是( ),是在组织运行中合理地解决机构本身障碍性问题的系统方案。 知识点:流动的、静态的、动态的、互动的 用户解答:动态的9.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 )提出。 知识点:马斯洛、沃隆、斯金纳、奥利弗·詹姆斯 用户解答:斯金纳10. 创新的采用是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它通常是指个腊巧体农民对某项技术选择、接受的( )。 知识点:过程、方式、行为、观念用户解答:行为11. 电话咨询属于一种( )方法。 知识点:单向沟通、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大众传播用户解答:个别指导12. ( )是以计算机为基础,支持和辅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各种决策问题的知识信息系统。 知识点: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情报检索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用户解答:农业决策支持系统13. 根据成果表现形态的不同,可将农业科技成果分为( )有形科技成果和技术方法类无形科技成果两大类。 知识点:项目类、物化类、应用类、开发类用户解答:物化类14. 同一群体的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某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此种现象是( )。 知识点:相容、从众、感染、模仿用户解答:相容15.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应坚持以( )为核心的原则。 知识点:效益、人、服务、技术用户解答:技术二、多项选择题1. 农村家政推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几个方面。 知识点:膳食教育、居住与健康教育、婚姻与家庭教育、技艺教育、家庭经济与管理用户解答:膳食教育、居住与健康教育、婚姻与家庭教育、技艺教育、家庭经济与管理2.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社会职能与生产的联系程度,并与科学研究的分类相对应,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 )。 知识点:综合性研究成果、效益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研究成果、基础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成果用户解答:应用性研究成果、基础性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成果3. 人的行为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以下( )主要特征。 知识点:调控性、目的性、创造性、可塑性、差异性用户解答:调控性、目的性、创造性、可塑性、差异性4. 群体行为的改变主要有( )。 知识点:自主性改变、操纵性改变、参与性改变、引导性改变、强迫性改变用户解答:参与性改变、强迫性改变5. 项目型农业推广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 知识点:组织具有明显的科层结构、组织规模属于中等偏小、测量指标通常是社会经济效益、技术特征以实物性技术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用户解答:组织规模属于中等偏小、测量指标通常是社会经济效益

标签: 农业推广学的技术体系与创新实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