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极:揭开中国古老养生术的神秘面纱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 0

简介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和养生术的代表,以其舒缓的动作、深邃的哲学理念和广泛的养生功效而闻名。它起源于中国元朝末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成为一门集健身、武术、哲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养生术。

太极拳的特点

1. 舒缓的动作

太极拳的动作以舒缓、柔和为主,讲究轻盈、缓慢、连贯,不追求爆发力和力量。通过缓慢而均匀的运动,可以起到放松身心、舒畅气血的作用。

2. 深邃的哲学理念

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它以道家阴阳学说为基础,强调顺应自然、刚柔相济、以静制动的原则。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意念和气息,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体质

太极拳的舒缓动作可以促进全身各部位的活动,增强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 改善睡眠

太极拳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松弛,改善睡眠质量。

3. 防治慢性病

一些研究表明,太极拳可以改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症状。

4. 延缓衰老

太极拳的舒缓动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供给,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

1. 找一位合格的老师

学习太极拳最好找一位合格的老师,这样可以确保动作的正确性和安全。

2. 循序渐进

练习太极拳需要循序渐进,刚开始时每天练习半小时即可,逐渐增加练习时间。

3. 专注意念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专注意念,体会动作的精髓,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结语

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拥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养生功效。通过舒缓的动作、深邃的哲学理念和正确的练习方式,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改善睡眠、防治慢性病,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华夏武术拳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尤其引人注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太极拳的渊源与发展历程。 太极拳的渊源与发展在众多中国武术流派和拳种中,没有一种能像太极拳这样普及和广为人知。 这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舒柔、缠绵、内外兼修、祛病延年的特点,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练习;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太极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 有外国朋友在学习太极拳后说:太极拳是中国人处世哲学在武术上的体现。 因此,越来越多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开始习练太极拳。 如今,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运动。 它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文化隔阂,回归到人类自然的属性。 “太极”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 最早出现在《易·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说,两仪(阴阳)是由太极演变而来。 后汉郑玄解释“太极”为“浑和未分之气”,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沌元气,是产生万物的源头。 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看,宇宙诞生前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纯能量质点。 这个纯能量质点的大爆炸产生了宇宙空间和天体,天体的空间运动产生了有序的时间,因此有了物质的变化、发展和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太极”就相当于这个没有时空和物质的纯能量质点。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主张“无”。 魏晋王弼将“太极”解释为“无”。 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太极者,无称之称”(《周易注》)。 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称为有。 有形的东西都具有阴阳两仪,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但它们最终都始于“无”即“太极”。 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将这种阴阳太极哲理应用于拳理之中。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这并不重要。 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但从现在普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种来看,其渊源可追溯到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又名奏廷)。 他是明末战将(约1600-1680年),明亡后隐居,晚年耕余创拳。 陈王庭遗著《长短句》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之句。 《黄庭》即《黄庭经》,是西晋魏华存所著,结合道学与医学思想为一体,被道家称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是历来修道之士修身养性的经典著作。 因此,陈王庭在创拳时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逐渐演变为独具风格的太极拳种。 归纳起来,陈王庭创拳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如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太祖长拳等,创编了太极拳套路;应用了道家的吐纳导引术,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行气运动方法;采纳了古代的阴阳学说(太极两仪)和中医经络学说,使拳术与哲学、医学相结合。 早期的陈氏太极还有“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至乾隆年间陈家沟失传,由门徒郭永福传于山西洪洞。 1975~1976年陈立清两次亲往,从许方庆老师处寻回。 因此可以说是现存最古老的太极拳套路。 陈氏太极拳原有五路和炮捶,可惜没有完整地继承下来。 现仅存“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一路和二路(炮捶)和推手以及刀、枪、剑、棍、锏、锤、杆等各种器械套路。 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又演变出许多流派。 其中流传较广,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五派。 为了适应更多更广的人习练,后来又出现了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等。 为了便于比赛,统一规范,现今又出现了太极拳、剑等竞赛套路。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独树一帜,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敌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都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 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练习太极拳的十大要领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4、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5、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 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6、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太极拳和中医的关系

太极拳,这一中国古老的养生术,深受老年朋友的喜爱。 练习太极拳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经络通畅。 下面,我们将探讨太极拳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密切联系。 1. 太极拳与气血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生命的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 气为阳,血为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太极拳练习中,呼吸与动作的协调——起吸落呼——通过呼吸吐纳与肢体运动的结合,加快气血流动,为身体提供营养,达到活血化瘀、强身健体的效果。 日常练习太极拳,对于增强气血流通、促进健康极为有益。 2. 太极拳与经络、五行的关系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外相连,沟通脏腑。 太极拳的动作与经络、五行相对应。 上肢动作刺激手臂的经络,对心肺功能有积极作用。 下肢动作,特别是对脾经、胃经和肾经的刺激,有助于这些经络的通畅,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养生作用。 定期练习太极拳,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不仅有助于增强气血,还能促进经络通畅,对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 适当的太极拳练习,是中医养生理念的生动体现。

太极拳养生的中医理论

太极拳养生的中医理论

太极拳养生的中医理论,太极基本被大众熟知,太极是养生中最特别的存在,太极本身是一门武术,后面成为养生的一门学问,太极对骼预防血管疾病都有很大帮助,看看太极拳养生的中医理论。

太极拳养生的中医理论1

1、太极拳的特点及其内涵,“拳其于易,理成于医”。 太极拳与中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与中国医学同承一脉帮“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命合也”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但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治病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太极拳是防患于未然,防疾于未染的自我摄生调理的保养。 其重在“养”,“养”是自我调理,自我呵护,舒筋活血,开穴顺气,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的有机性,使人体处于一种“维生”的功能状态。

2、老年衰老特征与太极拳的延年益寿机理,伴随着现代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进步,现代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丰富,怎样依靠自身积极的身体活动,推迟个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已成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衰老生物学问题。 太极拳抗老祛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在于它所持的“内外合一”的同意观阴阳平衡的辨证观,以及“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运演操作机制。

3、对血管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心脏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压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循环来满足机体的需要,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合心率120次/分左右负荷内的运动,每分搏出(CO)的加大主要依赖与或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和每搏输出量(SV)的增强。 10分钟以上的太极拳练习,HR为120次/分左右,是一种中低强度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

4、太极拳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人进入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 6个月太极拳练习确能减低负荷肌体(胫骨)的骨矿物持质丢失率,有效地减低骨折的发生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以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减少内骨矿物资的自然丢失,使密度多年保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5、太极拳对老年人修心养性的功效,现代社会流行许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与现代人是生活态度、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医学心理研究证实,不仅生理成病理能影响心理,而心理也能影响生理成病理。 也就是说,人们不良情绪和个性能导致成诱发多种疾病。 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度,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 加之机能日趋衰退,反映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 因此,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 单纯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寿,而不重视健心以期修心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余生、顾养天年、寿终正寝的目的。

以上就关于太极拳对于我们人体的好处和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的介绍,可以看到对于太极拳来说现在的科学也都已经给出比较好的解释,这样是现在的太极拳已经走出了国门的标志。 现在已经不光光我国的人们在打太极拳进行锻炼身体了,国外的很多外国人也都是在进行了相应的锻炼。 所以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还有那些理由不进行传播,那你学会打太极拳了吗?

太极拳养生的中医理论2

1、全面锻炼:

太极拳的动作有几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如柔软、慢、连贯、走弧线(即圆形动作)和一动无有不动,都是锻炼上绝对不可忽视的法则。 在这里只拿一动无有不动的特点来证明它的全面锻炼作用。 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体一起动作的一项运动,它已经被公认为有全面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之一。

太极拳在动作时,凡是全身能动的部分,都需要参加活动,所以叫做一动无有不动。 它的运动量虽然较游泳为小,但在全身动作的和谐上和细致上,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可见太极拳具有全面的锻炼的优点。

2、内外兼顾:

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和横膈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 另外,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至越练越纯静(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 这种锻炼方法,一面具有一般运动项目活动肌肉的好处,一面又吸收了静坐法调息养神的好处,所以能有内外兼顾的优点。

3、趣味浓厚:

太极拳的动作都走圆形或者弧形的线路,在初练架子时,不容易做好圆形动作,当然趣味较少。 但练到后来,越练越熟;圆转如意的程度不断提高,便会发生浓厚的趣味。 到最后,如能在圆形动作中,运用虚实变化和运动调息的功夫时,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层出不穷了,趣味浓厚能提高锻炼情绪,对促进健康很有好处,这也是太极拳所具有的优点之一。

4、陶养性情: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柔和,要求轻灵贯串,又要求在动作中包含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识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练拳人在无形中接受影响,矫正原有的习惯。 因为太极拳一面讲究灵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讲究沉静,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练: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也并不难学,而且动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据特点,以适应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帮助病人在恢复和增进机能活动上获得显著的效果。

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5大好处

这种运动不仅自然而且还很高雅,当你亲身体会到音乐带给你的感受的时候,一些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1、对人体矿物质吸收有好处

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得良好的。 有报道说,老年人锻炼5~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这样动脉硬化的症状也会大大地减轻。

2、对大脑有好处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不存有杂念。 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 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不存有杂念所以这就必须要求我们的大脑是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的,同时,这也间接训练着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3、对关节有好处

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各组肌肉、磁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隔运动。 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 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呼吸运动同样也加速静脉的回流。

太极拳的动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应,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与淋巴的循环。

4、对骨质有好处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能力。

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5、养生拳法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 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养生太极拳内外兼修。 内练意气劲力,运太极阴阳;外练拳势招式,显气势神态。 通俗说法:形体力量和精神气质同时锻炼。

养生太极拳练身、心、意三家,合精、气、神三元的太极修炼/功法。 符合中西医学科学原理,具有神奇的疗疾健身、修性养生功效。

俗话说:欲要身体健康,平时应注意起居、饮食的规律性,除了加强营养外,还应坚持体育活动;而太极拳正是一种绝佳的健身运动,大家不妨尝试学习一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标签: 探索太极 揭开中国古老养生术的神秘面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