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高校与品牌合作是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丰富的机遇和潜力。通过遵循共创校园营销共赢生态的原则,高校与品牌方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营销生态,为学生、高校和品牌方带来多方利益。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3 0

摘要

高校与品牌合作是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丰富的机遇和潜力。通过遵循共创校园营销共赢生态的原则,高校与品牌方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营销生态,为学生、高校和品牌方带来多方利益。

校园营销生态的现状

近年来,校园营销已成为品牌推广的重要阵地。高校庞大的学生群体和集中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品牌的关注。传统的校园营销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广告轰炸、过度推销和脱离学生需求等。

共创校园营销赛事或文化节,以提升品牌知名度。
  • 联合课程:品牌方与高校合作,开发与自身业务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职业发展机会。
  • 校园大使计划:品牌方招募高校学生作为校园大使,在校园内宣传推广品牌并组织活动。
  • 联合研究:高校和品牌方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探索学生消费行为和营销趋势。
  • 共创校园营销共赢生态的案例

    已有许多高校与品牌方成功共创了校园营销共赢生态的案例。例如:

    • 清华大学与联合利华:联合利华赞助清华大学的“创新实验室”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和创业的机会。
    • 北京大学与腾讯:腾讯与北京大学合作开设“互联网+”课程,为学生提供互联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技能。
    • 未来,高校与品牌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校应发挥育人特色,品牌方应尊重校园文化,共同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为校园营销生态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企业实习”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模拟实习的平台,营造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毕业实习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企业经济发展下工商管理论文

    一、工商管理的发展历史简述

    市场经济的出现基于剩余价值的产生,根据市场的发展要求对其进行调整经济活动,以便争取更多的利益。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很普及,以至于出现了经济大危机,这也是资本经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其实,只是靠市场进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予人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市场毕竟是无形,需要人们去摸索,在摸索之后很容易出现盲目随大流的现象,极易造成市场混乱的局面。 宋朝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以至于出现了交子以及集市的雏形,纵观我国的历史而言,在我国的先秦两汉时期成为了我国现代工商业企业实行注册的鼻祖。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基础设备,直至民国时期才完备。 它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趋势:

    1.由小变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充实管理部门,管理范围相应地变宽。 它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细致化,更加深刻。 之前主要面向私营工商业、集贸市场,而今拓展到“六道检查”甚至更多方面。 同时也反映出工商管理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2.由单一到系统化

    工商管理的最初功能是负责监督与管理,这是因为最初的经济活动不完善,比如小商贩,尤其是封建社会,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致使排斥商业活动,出现了严重的重农抑商现象。 在之后重视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各种经济活动,那么工商管理的职责也变得系统化。

    3.由单一变多元化

    工商管理的方法最初是单一的行政方法,在发展之后,变为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的综合作用。

    二、工商管理的职能分析

    1.强调良好信誉制度的建立

    我国经济发展在历史上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时机,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了经济掠夺,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如今,我国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诱惑,需要一个正确的观念进行指导,指引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 再者,经济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我们应该遵循其中的发展规律,正所谓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而行只会适得其反。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坐以待毙,更应该发现规律,调整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完美地去建设经济型社会。 在贸易活动中,有买方和卖方,在经营过程中,买方购买东西之后,但过一段时间,商品出现了问题,需要卖方进行退换,倘若商家不退换,那么损失的就是买方的利益,这会影响到今后的贸易活动。 工商管理在这之间起着一个监督与保证的作用,让很多的消费者能够放心去购物,因为工商管理代表着他们的合法利益。 这是一个信誉问题。 在面对利益,很多人会变得毫无原则,那么社会就会没有原则,工商管理的存在就是要确实维护这一原则,保证更多的人的利益。

    2.对于经济的管理操作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是重点,那么工商管理主要就是面向广大企业。 始终铭记一点,工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最大,工商管理在企业繁荣时期要监督其的不正常行为,在其困难时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可以协调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其实工商管理的工作不是为了打击限制企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能够规范它们的行为,只不过与企业所站的角度不同,企业是处于本身的利益,而工商管理则是整个社会。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工商管理主要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问题中,努力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体制,为社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社会上,法律的最主要目的是规范社会秩序。 随着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想出新的解决策略。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法制社会,更离不开法律的这个坚强后盾。 法律给人们提升信赖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参与经济活动,才使得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壮大。

    2.我国进行了政企改革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有助于规范企业的行为,但是很容易违背市场发展规律,限制企业发展的自主性,不利于企业向更强更大的方向发展。 工商管理对企业进行管理,这极大的减少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 工商管理的工作更加专门化,通过在平时工作中对实际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最终取得解决结果。 这样比政府直接管理更加科学、专业,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工商管理部门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开展宣传工作,讲法律意识深入消费者心中,让他们勇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和权益,有助于建立一种健康的经济关系,更为长久的经济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结语

    工商管理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也要对其工作不断进行调整,以便更加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通常情况下,利益是交往的基础,可见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工商管理在其中起着监督与管理多方面的作用,总而言之,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正常运行。 从古到今,工商管理不断进行发展,直至完善,甚至在未来会发展得更加好。 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人员也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不可逾越法律,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人民服务。 工商管理工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前提条件,即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对人民负责。 只有工商管理内部人员有很高的职业能力、道德素养,才会确保在日后的工作中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二:农林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一、学校内部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招生制度

    近年来,各农林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影响生源质量,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由于报名门槛较低以及在当今社会热门度较高,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 研究生初试阶段的考试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初试内容主要靠死记硬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考验出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入学考试过于强调英语成绩,这样很可能把一些具有创新思维但英语稍逊的学生拒之门外。 复试环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数高校复试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不变的题型以及提问的偶然性难以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复试过程缺乏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难以达到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生导师

    在我国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上,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研究生学习阶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2年,最多为3年,并且上课时间占总时间比例比较大,并且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做不了多少科研工作,更不用说高质量、创新型科研项目了,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在潜意识上也存在松懈的消极态度,使一些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型科研,这对于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整体质量,特别是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具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另外,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激增,但是研究生导师相对不足,这样一个导师将会带几名学生,导师就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

    国内部分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

    (1)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其综合性、交叉性较强,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学科渗透以及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开设较少,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足。

    (3)许多高校开展工商管理学术交流严重不足,这样使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更全面的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不利于学生创新型学习。 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缺少科学合理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农林类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科研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大量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更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改善工商管理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注重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但是在国内许多高校忽略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忽视实验室建设,没有形成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科研钻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 许多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缺少联系互动,不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因此无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缺乏科研实践,阻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学校环境

    1.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等设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相当重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方便老师授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2.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是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因素之一,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前沿动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研究。 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林高校基础教育设施有待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开展的学术活动及讲座较少,以至于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视野狭小,因此,难以实现学科创新研究。

    (六)科研课题经费

    目前,部分农林高校科研课题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够强化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 而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 许多学校更加倾向于把较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短期内能看见成果的、或者是收益巨大的项目上去,比如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而对见效慢,成果不显著的工商管理类研究并不是那么感兴趣。 科研课题经费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打击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模仿、循规蹈矩、思维守旧、不敢打破常规来解决问题。 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其在学习及从事科研工作时不懂变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生源多样化

    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生生源也渐渐开始出现多样化倾向。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这样学生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基础不统一,层次不均匀,年龄跨度大,很难统一授课。 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在学校外有工作,有的学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比较沉重,这样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科研创新研究中去了,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缺乏学术道德

    由于当前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物质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导致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不能安心做学问,内心浮躁,写论文、做课题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而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型科研实践,这样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国电信的战略转型

    英国电信,作为全球传统固网运营商典型代表的英国电信(以下简称BT),面对异质分流严峻、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挑战,通过建立长期客户关系,实施业务转型、网络转型和组织转型等重点举措,完成了基于网络的综合信息通信服务提供商的重新定位,成为传统固网运营商转型的典范。 BT是欧洲领先的电信业务提供商之一,原本是一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 2001年时出于降低负债与优化财务结构的战略考虑,BT将其移动通信部门剥离。 BT主要业务包括本地固话、国内长话、国际长话、窄带/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企业解决方案、网络带宽出租/转售等。 BT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英国,2004财年该公司91%的收入来自英国本土。 作为老牌传统运营商,2002财年BT传统固话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为86%左右。 BT在英国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移动电话的分流对BT的影响与日俱增。 2000年英国移动电话用户就超过了固话用户,由于2G移动业务普及率的持续增长,再加上3G业务开始在英国投入运行,近几年移动电话仍保持着明显高于固话的发展速度,话务量加速向移动电话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 其次,虽然BT在固定通信市场仍保持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英国有大大小小几百家运营商与BT展开竞争,其中绝大部分提供的是转售服务,通过自己的基础设施与BT竞争的有几十家,主要是一些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及一些地方性的运营商。 同时,BT也面临着VoIP等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冲击,加上异质替代和同质竞争的不断加剧,BT话音业务市场份额呈加速下滑趋势。 BT传统固网业务收入也持续出现较大程度的负增长,2003、2004财年BT的传统固网业务收入较上一财年同比均下跌了6%左右。 BT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成为基于网络的综合信息通信服务提供商。 BT的主要战略转型思路是通过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来赢得客户支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性的营销、价格革新、降低成本等一系列举措来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业务潜力;通过引导客户使用新的产品和服务(如ICT服务、宽带、移动和管理型业务等)来提高利润;通过实施21CN战略来支撑业务的发展。 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为了支撑业务的发展和网络转型,BT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在适时调整,逐渐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演进。 因此,BT的战略转型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客户关系是前提,业务转型是关键,网络转型是基础,组织转型是保障。 (一)客户方面BT充分认识到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最终来源,因此BT将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重点举措之一。 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BT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聘请专业公司分析客户意见;建立统一的CRM系统,掌握准确实时的客户信息;提供端到端客户跟踪系统,在线处理客户询问和维护;针对不同用户建立不同的销售部门,采用不同策略,做到抓大不放小;推出免费的话音信息业务,当用户繁忙不方便接电话的时候,为用户自动保留电话信息等等。 BT提升客户满意度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04财年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三个财年里,客户不满意度年均降低25%左右。 (二)业务方面业务转型是BT向综合信息通信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环。 BT在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业务潜力的同时,重点对ICT服务、宽带、移动等新业务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并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BT 2004财年最新年报显示,新业务(主要包含ICT、宽带、移动和管理型业务等)收入比2003财年增长了32%,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02财年的14% 提高到2004财年的24%。 2004财年新业务收入的增长不但弥补了传统业务收入同比6%的下滑,而且拉动了公司总体业务收入的增长。 BT从2002年开始把宽带业务作为发展的重心。 通过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密切合作,从收购欧洲音乐网站dotmusic到与雅虎达成内容合作协议,然后到结盟微软、惠普,再到收购全球领先的可管理的语音和数据网络服务提供商 Infonet,BT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宽带发展模式,即由自己主要负责网络平台,由专业的互联网公司提供增值业务,结成战略联盟,以联合品牌的形式向客户提供服务。 2004年3月,BT宣布了改变英国宽带使用方式的4项创新措施:灵活带宽、BT富媒体、BT通信软件和BT远程管理系统。 这些措施使BT在宽带接入方面的优势地位延伸到内容、应用和管理业务方面。 2004年年底,BT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宽带娱乐和教育部门(BT Entertainment),主要业务为开发、授权和出售宽带内容,其中包括订制音乐、游戏、电视及电影等。 此外,BT还通过BT Openzone业务大力发展宽带,以无线上网来提升其在公共宽带无线业务Wi-Fi领域的地位。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BT宽带市场份额不断得到提升,至2005年4月,BT宽带用户数已经突破500万户,提前1年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BT将新型ICT服务视为大有可为的新市场。 BT预计,相对于传统的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服务,信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品市场要比其大3至4倍。 2004财年BT ICT业务收入达到27.53亿英镑,同比增长18%,其中合同金额更是超过了70亿英镑。 ICT占总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01财年的9%提高到2004 财年的14.8%。 BT于2003年4月对公司内部业务架构实行了重组,组建了BT全球服务部(BT Global Services),负责为全球的大型商业客户提供综合性信息通信服务及全套的解决方案,包括桌面电脑和互联网的设备及软件、资料传输与线路连接、电子商务方案、业务流程外包、网络服务管理、系统整合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 2004年,BT成立了一个名为One IT的工作组,致力于为用户建设、设计、拓展和管理IT网络和通信系统。 NHS、联合利华、英国国防部、路透社、英国养老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已经成为 One IT的新用户。 为了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BT将大幅提升ICT项目的员工人数,计划将该项目的工作人员从的700人提升到2006年的4000人。 重新进军移动市场,探索固网和移动融合之路,是BT业务转型的又一大胆举措。 2003年,针对企业用户BT推出了“BT Mobile Office”,通过租用MMO2的GSM/GPRS网络提供GPRS无线接入服务,并与BT原有的WLAN、固定数据接入等服务捆绑,形成了针对企业用户的全方位的数据业务接入服务。 BT针对个人用户推出了“BT Mobile Home Plan”,通过租用T-mobile的GSM/GPRS网络向普通公众用户提供手机服务,为用户提供固话/移动电话统一账单以及免费同固定电话进行短时通话的优惠等。 2004年初,BT与Vodafone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成为Vodafone的移动虚拟运营合作伙伴。 2004年3月,BT正式启动了Bluephone项目,以利用非管制的Bluetooth技术提供室内移动电话服务,让用户仅使用单个设备就可在固定与移动网络间无缝切换,通过有保障的覆盖和更低的总体支出,提供比单独的固定或者移动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2004财年BT在移动市场的收入达到2.05亿英镑,同比增长107%。 至 2005年3月31日止,BT已拥有超过37.2万的移动企业和个人用户。 (三)网络方面为了支撑业务的转型,2004年初,BT公布了21CN白皮书。 21CN旨在全面改善顾客体验,满足用户综合信息通信服务的需求;消除现有的多重服务网络的重叠,改进产品与服务投放市场速度;改善运营维护效率,从根本上大幅降低成本。 2004年年底,BT进一步确定了网络升级的时间表。 用户从PSTN网络向IP网络的大量转网将于 2006年开始,预计在2008年基本完成。 在接下来的5年里,21CN将改变BT的业务和成本结构,避免现有多业务网络的重复建设,建成支持多服务的单一IP网络。 BT每年将拿出2/3的开支集中于21CN和其他新媒介技术,而这个比例还将不断上涨。 尽管数额巨大,但对于下一代网络的投资将在未来赋予BT节约开支的能力。 BT计划到2008年通过NGN的建设可以每年节约10亿英镑的运营支出。 21CN演进的主要思路是:在接入和汇聚层面,主要通过使用多业务接入网络(MSAN)来减少接入设备的数目,提供PSTN、VoIP、DSL、PON等业务的接入,从而实现接入层面的融合,极大地降低接入成本,同时提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在业务边缘,通过使用城域网路由器代替传统的话音交换机和数据交叉连接设备,将业务边缘设备的数量降低到原来的1/10;在核心网,利用核心网路由器代替原来的核心网交换机,建设一个安全、有QoS能力的下一代核心网络。 BT 21CN的演进技术策略如图2所示。 (四)组织方面组织转型是业务转型和网络转型的保障。 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BT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在适时调整,逐渐由以产品为中心演进为以客户为中心,形成了按客户需求而变化的端到端组织机构。 2002 年以前,BT的市场运作是以业务作基础的,主要有5 大块:BT Wholesale,运营公用电话网络;BT Retail,利用BT批发的网络发展固定电话客户;BT Openworld,提供互联网接入和内容服务;BT Ignite,运营IP网络;Concert,与AT&T的合资公司,提供全球化服务。 从2002 年开始,主要是2003 年,BT按照客户群对原有的业务构架进行了调整:其中BT Wholesale作为电话网络运营者身份仍然保持不变;与AT&T终止合作后,全球业务和IP网络业务合并成新的BT Global Services,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互联网业务并入BT Retail业务,并将零售业务按普通住宅客户、中小商业客户、公司客户和公共部门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打包的解决方案。 2004年年底,BT专门设立了一个宽带娱乐和教育部门,它成为BT零售消费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战略转型中,BT已然成为了勇于创新的典范。 BT为战略转型过程设定了10年的转型期。 在过去的2到3年内,转型的进程已经开始加速,并且转型也为BT带来了企业价值的增长。 反观我国电信业,其实当前国内固网运营商有着和BT在英国相似的市场环境,BT转型的重点举措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客户方面,根据中国消协公布的“2004年全国投诉情况汇总”,手机投诉位居商品类投诉第一,电信服务投诉位居服务类投诉第二,由此可见国内运营商在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体策略方面,国内固网运营商需要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根据用户价值,确定不同的服务等级,建立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手段,建立完善的CRM和营销分析系统,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 在宽带业务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很早便进行了内容应用的运营,并打造了一些国内或本地知名的品牌,但遗憾的是力量分散,尚未在集团层面整合资源,因此内容应用业务的发展也一直未见大的起色。 随着用户接入ARPU值的下滑,宽带业务发展增量不增收现象明显。 因此,宽带业务的发展要在快速扩展宽带市场用户规模的基础上,完善内容服务的方式,变“推送”内容为用户“拉回”内容,为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创造良好的内容发布平台,将在宽带竞争中接入方面的优势延伸到内容、应用和管理业务方面。 宽带产品应尽量丰富,尽量提供一系列价值由低到高的产品,满足用户各种层次的需求。 在ICT业务的开展方面,国内固网运营商拥有良好的声誉、品牌认知度、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的客户资源、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对各类合作伙伴的强大吸引力等相对优势,同时客户对“一揽子”信息通信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为运营商开展ICT业务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因此,ICT业务的发展要结合企业实际,创新业务提供模式,积极与国内外的行业系统集成商、设备商、软件商、有系统集成经验的电信运营商以及各行业大客户进行广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在具体业务方面可考虑重点选择成长性、盈利性均较好并且企业自身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网络服务、IT外包、系统集成等服务领域作为切入点。 在业务开展初期可首先考虑重点满足自身IT业务需求,再逐步满足自有企业客户通信和IT的综合需求,并最终成为具有全方位通信和IT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综合信息通信服务提供商。 在组织方面,组织机制改革对于国有电信企业来说是支撑业务转型和网络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从以网络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逐步演进也是世界电信业改革发展的趋势。 对于国内固网运营商而言,在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演进过程中,为使企业在平稳中进行转型,可暂时考虑采用“一企两制”的办法,对于ICT服务、互联网等业务在运营机制上可考虑采取灵活、快速的工作机制,进行适当的风险投资,运用一定的资本手段进行运作,努力培育其快速成长,从而成为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国内固网运营商可考虑成立专门的、面向内容应用的运营部门,统一运营应用层业务,并与相应的固话网、宽带网、移动网等业务网络运营部门紧密结合,向客户提供完整的综合信息服务。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是怎么算的?

    一、 对名牌性质的思考 1. 创造名牌产品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手段 争创名牌产品的关键在于抓好产品质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将争创名牌、抓好质量工作贯穿于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郑州日产在此方面作出了表率,该企业主导产品之一Et载货车的主要技术指标居国内同类车型领先水平,相继荣获河南省“兴豫杯”金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确认为国家级新产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 现已发展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多品种、系列化产品。 其另外一个主导产品UD21轻型汽车(皮卡车)是引进日本日产公司具有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产品,自投产以来,产销持续同步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在“第四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该企业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现已实现国产化率31.5%,计划年来达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的国产化要求。 该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抓好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为推动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维护名牌产品是企业的中心工作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 “名牌”是一个动态概念,名牌产品是一定时期的成果、产物,企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只有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及技术含量,才能永葆名牌产品的活力,才能拥有市场、赢得客户认同。 因此,珍惜名牌、维护名牌是企业的中心工作,应不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 对名牌实施战略的思考 1.发挥名牌市场作用,创建名牌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创建名牌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内外名牌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实施名牌战略的一条有效措施。 在我国企业中,目前存在着有一些企业经过努力研究和开发,已经创造出来有名的品牌,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原因,这些企业发展受到限制,而另一些企业拥有大量资源闲置,却生产着一般商品,或明显过时的商品,经济效益很差,有的甚至发生亏损。 这使国家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失去了平衡,并且严重阻乃碍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满足社会对名牌产品的需求,就必须组建一批名牌企业集团,让名牌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通过实行兼并、联合等方式,使企业共同生产、创造和发展名牌,提高资源运营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向社会提供大批量的名牌产品。 2. 加大宣传力度、抓好产品质量,正确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是质量竞争,而质量竞争又是通过品牌竞争实现的。 一个企业的产品能否为广大消费者接受,形象很重要,形象树立得好,就容易打动消费者。 反之,就容易被消费者忽视。 特别是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变了仅仅是消耗、成本、质量、价格等硬件方面的竞争,突出了包括品牌、服务、包装、款式。 营销策略、管理方式等软件的竞争,而且后者越来越重要,也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关键。 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最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扩大品牌的宣传。 3.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1) 企业要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科学制定劳动定额,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使生产现场整洁有序,基本消除了无效劳动和浪费。 (2) 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质量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得益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质量教育,宣传、贯彻《产品质量法》和《GB/T—ISO9000系列标准》等有关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法制观念。 (3) 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突出职位和岗位重点,强化素质和技能培养,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 严格执行工艺纪律,落实工艺责任,建立了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重点抓住薄弱环节工艺纪律和质量控制规范化整顿,定期进行检修和普查,生产过程中按规章制度严格操作,杜绝无序作业,全面落实质量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提高。 (4) 建立总经理质量例会和定期检查制度,对于主要产品进行质量抽查,及时进行质量整改。 (5) 根据市场反馈的质量信息,对于产品设计、工艺、采购、制造到销售服务全过程进行的质量整改。 严格进行经济责任制考核做到每条措施责任到人,对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其主要做法是:由于Et车的外协配套产品占整车的70%以上,抓好外协配套产品质量是提高整车质量的重要保证。 经过几年实践,公司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外协配套产品质量管理办法,相继颁布实施了《外协配套厂质量保证能力认定管理标准》、《外协配套产品质量抽查检验制度》、《EQ1060外协配套产品质量评级暂行规定》、《外协配套厂质量管理原则》等一系列制度。 1994年以来,公司制定实施了《质量工程》,与协作配套厂家共同对已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整改,使三大总成、关键件、保安件的质量稳定提高,为整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还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质量管理,使其主要产品质量指标稳步提高。 1995年度,主导产品“郑州东风” Et车在国家汽车产品质量突检中被评为一等品,“郑州尼桑”的整车及国产化零部件质量已达到日方技术标准。 4.珍惜名牌、爱护名牌,并敢于向现有名牌挑战 名牌产品都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形成的,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计划,也是创造名牌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 企业创立了名牌,还要求企业家有执着无悔,与企业共命运的敬业精神、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具有超前发展及善于捕捉机遇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 若不珍惜名牌、爱护名牌和保护名牌。 最后只有倒牌。 世界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名牌,这就要求企业创造名牌后要千方百计保住名牌,可有以下几方面做法:一是对传统生产创造、创新,赋于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创造的产品要跟上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风尚;二是要珍惜名牌产品、爱护名牌运用有关法制法规保护自己的名牌产品;并建立打假防伪信息网,一经发现迅速查处,必要时进行法律诉讼。 三是认真贯彻《GB/T—ISO9000系列标准》有关规定;四是采用高技术和推广名牌技术,提高仿冒成本;五是对商标的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 此外,国家政府建立健全法制保护名牌,采取措施扶持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培养名牌企业家,确保名牌称号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保证市场有序竞争。 三、 对名牌会计处理的思考 名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不定的未来经济效益。 名牌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应加以确认、计量和入账。 1.名牌为一项商标,属于购入无形资产,其价值在于企业有特别名称的优质商品,是企业拥有的在某类指定的商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 名牌经过商标管理机关审核后,成为注册商标,受到法律保护,商标具有永续的法定寿命。 只有将名牌这一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 世界上著名商标的价值都很高, 1994年“可口可乐”达359.5亿美元,“万宝路”达330.4亿美元,深圳的“三九胃泰”值1亿元,最高的恐怕是云南“红塔山”值100亿元。 2.名牌作为一种商誉,属于自创无形资产。 名牌一旦确立,公众(或消费者)就对其有一种信任感,无论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公众都容易接受。 因此,名牌往往不仅代表这种品牌的某一种产品,而代表的是这个企业生产的、使用该商标的某一大类商品,甚至涵盖了该名牌企业所生产经营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一般说,具有名牌的产品比普通产品、不著名产品能以较高的价格出售。 作为商誉的名牌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只有当企业合并时(并购时),可以按买者付给卖者价款总额与买进企业净资产总额之间的差额确认、计算。 (作者单位:北京联大商务学院) 严启发: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期待提速 发布时间:2005-10-22 | 来源:严启发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商业信誉的重要载体;实施“品牌战略”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出口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品牌战略”的层次和范围高于四大传统外贸战略,具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条件;应将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商务乃至全部经济工作的新战略取向之一;实施“品牌战略”需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需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推介的政策措施体系。 时机已具备,条件已成熟 从经济学角度看,品牌有三大特征:其一,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 企业可凭借品牌优势不断获取经济利益,可在市场交易,具有交易价值。 如最新出版的《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中,美国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为696.4亿美元,其二,品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品牌具有独占性、特殊性和稳定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品牌是商业信誉重要载体。 品牌是产品和服务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强势品牌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品牌有时比产品或服务更具价值,更具影响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指政府将培育自主品牌,作为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并为此制定政策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推进“品牌战略”已成为各国抢占国际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举措。 研究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路和目标,制定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已成为关系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实施“品牌战略”基础坚实,意义重大 我国实施“品牌战略”时机已成熟,条件已具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26年保持年均9.4%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6位,实施“品牌战略”具有强大物质基础; 我国一大批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涌现出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部分跨国公司已进入全球500强,具备实施“品牌战略”的主体基础; 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2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意识开始深入人心,对品牌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实施“品牌战略”具备坚实的市场基础。 据有关资料,我国2004年品牌商品销售增幅,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约15个百分点,显示出品牌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长期以来,中央对实施“品牌战略”给予高度重视,就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1992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2002年品牌问题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文件,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程中,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最近党中央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支持,大力推进国家名牌战略,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世界知名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意义重大。 第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远未取得成功,基本属于粗放型增长。 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企业主要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多数企业采取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产业链最低端。 据测算,在这一国际分工格局下,我国企业在制造环节平均仅获利5%,其余95%被拥有品牌、设计、营销等环节的外国企业获得。 据统计在GDP构成中,美国60%的GDP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而我国GDP中只有不到20%是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品牌提高附加值还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入来保证。 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 由于单位产品能耗和资源消耗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增长必然导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 因此要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统一,就有必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 第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经济格局,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规模扩大效益提高,更要关注高新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创立。 没有高新技术和自主品牌,产业体系即使建立起来,根基也难稳固。 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和持续源动力;大力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我国企业才能有持久国际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培育许多新经济增长点。 从国际经验看,品牌经济是重要的新增长点。 因此必须致力于创造品牌产品,打造品牌企业,培育品牌产业,发展品牌经济。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促使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 如以时间为横轴观察我国对外贸易就会发现,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呈现一条快速向上曲线,而对外贸易条件却呈现一条不断向下曲线,二者形成鲜明反差。 如1991~2002年间,我国皮鞋、橡胶及塑料布鞋、球类、伞、鬃刷、热水瓶等6种小商品出口规模增长51%,但综合平均价格却下降21.7%,这意味着我国出口企业用较多资源换取较少外汇,大量利润流失。 虽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少知名出口品牌,出口附加值不高。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自有品牌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比重不足10%。 2003年全国出口500强中,34个知名企业出口额仅占6%,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更是寥寥,缺乏自主品牌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软肋之一。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我国制造能力虽强大,但盈利能力非常弱。 这一状况与我国贸易大国、出口大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摩擦趋于加剧,继续依靠出口数量增长已难以为继。 一个品牌弱国,不可能是贸易强国,更不可能是经济强国。 必须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竞争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第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企业通过品牌培育和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配置全球资源,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应通过“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品牌战略”应与国家其它经济战略,如“走出去”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有机结合,以此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缺少自主品牌,已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如果国外品牌和外商拥有的品牌,占据我国较大市场份额,就可能影响我国某些产业、行业的发展和安全。 要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应积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企业和跨国公司。 虽然实施“品牌战略”基础已具备,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品牌少,影响力弱。 中国现有15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称得上世界品牌的却极少。 据《财富》杂志资料,2003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大陆只有“海尔”一个品牌入选; 二是我国企业品牌价值较低,与国外品牌价值相比差异悬殊。 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为489.00亿元,仅相当于当年可口可乐品牌价值的8.5%; 三是在国际高端市场中,国产品牌几乎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国产品牌国际竞争力弱,这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致命弱点。 为提高产品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继而提升中国经济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已迫在眉睫。 实施“品牌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前提,是明确提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研究制定中长期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政策措施。 就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言,可从如下角度考虑:一是从把握国内外全局、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认识品牌的极端重要性,将“品牌战略”作为商务部四大外贸战略之后,新战略的取向之一,并适时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使之成为国家意志;二是作为国家经济战略。 “品牌战略”应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领域,其层次高于四大传统外贸战略;三是将实施“品牌战略”,纳入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具体工作日程,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四是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各类企业开发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实施“品牌战略”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 “品牌战略”目标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短期目标(1~3年):研究和编制“品牌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分别提出农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品牌发展方向;研究制定促进品牌培育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促进体系;积极发展名牌系列产品出口,力争使品牌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例达到15%左右; 中期目标(3~10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品牌促进、保护、推介、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的良好环境,品牌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在家用电器、电子、服装、轻工、高新技术等优势领域,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和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品牌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达到30%左右; 长期目标(10~20年):涌现一批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走上集约化轨道,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就,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品牌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例达到70%左右。 实施“品牌战略”的政策选择 品牌培育和发展,仅靠企业和市场力量难达最优效果,需要时间也较长。 政府应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品牌培育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第一,促进技术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的投入 增加政府投入,是对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最直接的激励措施。 这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成熟做法和经验。 如1970年代以前,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曾占全美R&D总投入的65%。 1970年代以后,在政府投入引导下,企业R&D投入不断增加,逐步成为投入主体。 2000年美国企业R&D投入比例达67.7%,联邦政府投入比例则下降为26.9%。 美国联邦政府还从1993年开始,对企业R&D投资给予永久性税收减免。 根据OECD统计2000年资料,当年各国政府R&D投入金额,美国为2653亿美元,日本为1420亿美元,德国为463亿美元,法国为278亿美元,英国为266亿美元,上述各国R&D投入占GNP比重均在2~3%之间。 2002年我国政府R&D投入估计为120亿美元,占GNP比重仅为1%左右。 因此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和经验,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支持研发机构扩大研发深度和广度,支持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促进企业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第二,促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 良好政策和制度是自主品牌催化剂,也是政府大有作为的领域。 借鉴有关国家做法,促进自主品牌培育的政策和制度,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品牌培育政策。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制定实施支持创新、增加投入、鼓励企业创牌等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品牌培育的竞争环境,为名牌企业发展创造公平市场环境,推动企业塑造品牌形象,发展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品牌保护政策。 制定和完善品牌保护的法律体系,不断加大对侵犯品牌等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积极利用有关品牌保护的国际法,保护本土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权益;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维护品牌商品经营秩序;鼓励生产品牌产品,建立严格、统一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三是品牌推介政策。 政府通过展会、研讨、国际交流等形式,积极推广品牌产品,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舆论引导,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意义,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为品牌发展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把高新技术品牌培育和产品出口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抢占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 高新技术具有巨大市场价值,关系国家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安全,关系一国经济的未来竞争力,也因此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重要领域。 谁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谁就在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上取得先机。 我国经过20多年发展,已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下一步应在传统产业继续培育和发展品牌的同时,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品牌,提高我国高新技术品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同时在“科技兴贸”战略框架下,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品牌的培育和支持力度。 韩国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发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品牌,从而在汽车、半导体、合成纤维、石化、造船、钢铁、家电等产业,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应借鉴韩国经验,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品牌的支持,努力抢占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 第四,尽快引导、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中介机构 加强对开展品牌评价、推介的有关中介机构的扶持和管理,对参与品牌评价的中介机构实施资质认可,不断提高其评价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运作透明度,提高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准、较强影响力的中介评价机构。 第五,加强对“品牌战略”基本理论和国际经验研究 目前我国对“品牌战略”研究不够,研究人员相对缺乏,研究领域不宽广,缺乏高水平研究成果,尤其缺乏对“品牌战略”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 要想实施“品牌战略”,就需对“品牌战略”深入研究,系统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品牌培育经验和教训。 只有这样,才能对“品牌战略”实施高质高效的政策措施,才能促进自主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使我国逐步进入自主创牌时代。 中国服饰加盟商网

    标签: 为学生 通过遵循共创校园营销共赢生态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营销生态 具有丰富的机遇和潜力 高校与品牌方可以共同打造一个健康 结语高校与品牌合作是一项战略性举措 高校和品牌方带来多方利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