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测试:尝试不同的推广渠道、内容和策略,通过A/B测试找出最有效的组合。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1 0

在竞争激烈的营销环境中,优化你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A/B 测试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你识别最有效的推广渠道、内容和策略。

什么是 A/B 测试?

A/B 测试是一种将受众随机分配到两个或更多版本的营销活动,以比较它们的性能。最常见的 A/B 测试类型包括:

  • 网页设计:测试不同的网页布局、颜色方案和号召性用语。
  • 电子邮件营销:测试不同的主题行、正文和号召性用语。
  • 社交媒体广告:测试不同的广告文本、图片和受众定位。

A/B 测试的好处

A/B 测试提供了许多好处,包括:

  • 数据驱动的决策:根据数据洞察做出有关营销策略的明智决策。
  • 改进营销效果:识别并实施最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转化率和投资回报率。
  • 持续优化:持续进行 A/B 测试,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化你的营销活动。

如何进行 A/B 测试

进行 A/B 测试涉及以下步骤:

  1. 定义目标:确定你要测试的目标(例如,提高转化率或收集潜在客户)。
  2. 创建变体:创建两个或更多版本的营销活动,每个版本有不同的元素(例如,不同的标题或号召性用语)。
  3. 分配流量:将受众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变体。(可使用 A/B 测试工具实现)
  4. 收集数据:使用

如何做好应用商店APP运营推广?

APP推广这件事情很难一蹴而就,现实往往又是很多公司在产品上线后,才开始着手准备搭建渠道,招聘相应的员工。 那么新人来,在不了解业务模式及产品的情况下,还要能够给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做渠道搭建,实现种子用户的获取等等,这种节奏的失衡让运营一开始就面临挑战。

如何做好APP在应用商店的运营推广,可以从认识了解应用商店,制定应用商店推广流程这2个方面来入手。

一:应用商店的普及

1.应用商店渠道推广的发展及价值所在

2.应用商店的三大阵营及差差异点

1.应用商店渠道推广的发展及价值所在

应用商店作为一个具备高流量及APP存储空间的主流渠道,在做产品的推广的过程中,用户触达产品的逻辑是:用户访问---看到展示位/搜索/分类---产品展示(文案、图片、评论、标签、其他)---下载安装激活

APP在应用商店推广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单一的形式发展到现在,逐步转向多元化。 虽然渠道各有不同,玩法不一,但优化本质只有一个,就是位置和展示。 加之渠道本身并没有对用户做区分,所以一切优化的目的都是为了产品有更好的曝光展示,有更好的位置。 而最不同与其他第三方渠道的点在于,他除了具备获取用户的高流量之外,当产品品牌度和知名度足够高的时候,它还为产品提供了搜索下载的存储空间。

2.应用商店的三大阵营及差异点

相较于国外的AppStore和Google Play 国内安卓应用市场更有百家争鸣的之势。 简单的可以划分为三大阵营,分别是以BAT为首的:网络手机助手、阿里PP助手、腾讯应用宝;以手机厂商为首的:小米应用商店、360手机助手、华为应用商店、OPPO应用商店等;第三方应用商店有:豌豆荚、网络、安智等。 在91和安卓被网络合并之后,近日豌豆荚也宣布并入阿里移动。

即便如此,国内安卓应用商店还是存在着大小渠道繁多,推广规则不一,商业化严重,竞争激励等现状,这一定程度上给产品早期的推广增加了难度。 截止2016年Q1,第三方手机应用 商店活跃用户规模已达4.44亿。 360手机助手活跃用户占比42.6%,以较大优势位居第一;腾讯应用宝排名第二,占比34.6%,网络手机助手占比25.5%。

在这些应用商店之中,除了流量的大小,及渠道用户活跃度不同之外,因为渠道流量来源不同,渠道用户属性也各不相同。 例如,腾讯应用宝的用户主要依托于其自身强大的社交平台,用户分布更广,属性也更加丰富;小米应用商店用户依托小米不同定位手机的出货量,用户更偏向年轻、极客、多层次。 从这些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应用商店仅用户属性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点,而这些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续推广过程中对渠道的不同侧重点。

二:应用商店推广的整体流程

第一阶段:上线前

1.应用商店的基础搭建

2.制定推广策略

3.分析渠道数据

第二阶段:上线中

1.竞品分析

2.渠道合作拓展

第三阶段:上线后

1.优化素材-网络应用秀

2.数据回收,单点突破-小米案例

当我们对应用商店有一定了解之后,接下来以我个人负责的一款工具类产品-WiFi密探为例,按照产品上线的三个不同阶段来具体的讲在应用商店做推广的整体流程以及每个流程里具体做哪些事情。

第一阶段:上线前

应用商店的基础搭建简单的讲就是在产品未上线之前,为上线而做的所有准备工作。以安卓应用商店为例,包括不限于以下内容:

A:与公司、产品相关资料(营业执照、软件著作权、公司手机号、公司企业邮箱、法人身份证复印件、ICP备案号等)

B:与产品上线相关资料(各个应用商店的账号注册、各个商店渠道包、产品icon、不同尺寸的产品宣传图制作、与产品功能宣传的相关文案、测试账号、关键词等)

C:与产品推广准备资料(版本管理及大事件记录、上线流程图、各商店活动资源整理、各商店首发规则明细整理、各商店渠道联系人整理等)

D:.........

在这些资料之中,有一些事用来做应用商店开发者后台账号申请的,有一些事用来为后期做免费推广所做的准备工作。 但是,无论怎样如果你对如何做好应用商店的推广工作毫无头绪,那么这些事情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里重点提一下第三点,这些工作往往被大家所忽视。 版本管理和大事件记录帮助你做年终总结及公司周年活动。 而上线流程图除了用于帮助自己做梳理,避免上线前有什么遗漏之外它最大的价值是当你有事请假而又恰好产品需要上线时,流程图可以帮助你的同事清晰的完成你所做的工作内容。 各个商店负责人联系名单、商店的首发规则的整理、商店活动要求的整理等等。 要做好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通过查看每个商店的开发者后台,另外也可以通过如鸟哥笔记、姑婆那些事等一些分享互联网知识的平台去搜集整理。 除了以上渠道,这个时期也需要去加一些与渠道运营相关的互联网交流群,通过和大家的不断交流分享获取到一些资源的同时也会逐渐让自己的视野变的开阔一些,避免变成井底之蛙形成自嗨的状态。

2.制定推广策略

如果是你在一家初创公司负责一款产品的早期推广并且对应用商店付费推广的玩法规则不是很了解,也没有熟悉的渠道资源。 那么我建议这个时候你的推广策略应该选择从免费推广的方式进行。 一方面可以尽快的熟悉商店,让产品在迭代中积累权重;另外一方面产品在早期可能还处于打磨阶段,会出现各种不稳定的bug影响用户体验。 这个时候选择付费推广不仅会耗费大量的金钱,也会对产品的品牌产生影响。

比如说15年上半年相当火的足迹,通过运营手段大了一针鸡血之后,带来了大量的用户增长。 这个时候,作为一款早期产品,其实她可以服务的用户的能力是有边界的。 这个时候大量的用户涌入,势必导致服务器崩溃,内容无法刷新呈现的时候,进而会影响到口碑。 那么这个时候再有新的用户进来之后,他就会觉得很郁闷。 另外一点,早期的产品可能面对的目标用户是小众的,足迹的大电影风格肯定是受偏文艺的用户喜欢,那这个时候大量屌丝用户的涌入,自然也会破坏到整体的范围内,影响到产品的发展。

WiFi密探的早期推广便采用了AB测试的方法来进行尝试性验证的免费推广。 比如说通过设计相同的素材用于不同的应用商店或者不同素材用在所有应用商店来看最终的效果转化,这样既避免了早期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也可以较快的验证素材对用户下载产品抉择的影响。

制定推广策略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 确定产品的人群定位

前面讲到应用商店三大阵营的现状及差异点, 所以当我们负责一款产品的推广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产品的目标人群具有怎么的属性,哪些渠道用户的属性正好与之相匹配。 清楚这些后,我们便可以快速的对渠道进行分析,想办法在渠道获取到更多的目标用户。

WiFi密探作为一款帮助用户联网的WiFi工具类产品,在定位上首先就很清晰,而且较其他产品而言因为上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刚需,受众也更加的广泛。 这也是后期在渠道能够获取到不错流量的原因之一。 那么非刚需类产品,从产品定位到用户获取可以怎样来做呢?

例如今年很火的直播类社交软件,他们产品定位就很清晰---做直播。 基于这样的定位他们只需要找到喜欢玩直播和看直播的用户便可。 由于无论是网红还是之前已经小有名气的主播,她们本身都是粉丝经济的产物,而这恰好同时满玩直播和看直播这两大属性。 以映客为例,他们在早期的时候便邀请了微博粉丝数有81W的中超球星赵明剑,以及微博粉丝数有69W的YY主播天佑成为产品早期的用户,并独家直播了Bigbang的演唱会。

回到应用商店,在产品早期确定人群定位之后,便要开始分析每个应用商店的用户属性,用户画像是什么,从而为后面的推广做准备。

2.确定推广预期目标

以目标为导向其实是策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我们有目标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不再是那么的盲。 在初期我们的目标不一定是要每个月完成多少下载激活安装量,也可以是熟悉每个应用商店的具体玩法;梳理商店活动申请流程等。 WiFi密探在早期的推广目标便是尽可能在更多的应用商店上线,并对应用商店做分类管理,记录每个应用商店的排名变化,下载数据。 在得到更多曝光下载的同时,也为后期单点突破做准备。

3.确定推广方式方法

应用商店推广方式简单的可以划分为免费推广和付费推广这两大类。 付费推广可以是直接在商店开通广告服务也可以通过商店的各个代理来获取一些广告资源位,具体的合作形式及价格每家各有不同,大致的可以分为:CPT\CPD\Push\Banner 等。 免费推广常见的有首发、活动、专题这三种,同样这些都可以在商店后台都有相应的申请入口及规则。

3.分析渠道数据

确定渠道数据的目的是预估渠道的带量能力以及评估在该渠道的投入成本。 这个时候就要对不同应用商店做详细的分析。 主要从用户来源,用户属性这两个维度进行。 如生活中使用魅族手机的用户比例男生大于女生,而使用OPPO手机的用户比例则相反。 这个时候主打二次元社交类产品和WiFi工具类产品在这两个商店获取流量的能力就会变的不一样,经朋友家二次元产品【嗨皮皮】验证也确实如此。 这些数据和判断一方面来源于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意识的去借助网络指数或艾媒等数据分析平台查看相关的数据报告来帮助我们佐证假设。

第二阶段:上线中

产品上线在通过审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以下两件事情:

1.竞品分析

这里的竞品分析简单可以从产品功能和产品推广这两个维度进行。 下载体验更多友商产品功能,产品层面这有助于产品的优化迭代。 例如,苹果在iOS9 系统对Wi-Fi联网的权限新增了在系统Wi-Fi列表标示可以用于一键联网的功能,在早期这一功能的发现便来自于对友商新版本产品的使用。

对竞品的推广方式策略进行调研,分析他们的产品采取推广措施,以及在各个流量渠道的部署,可以帮助我们后期做推广时提供一定的经验。 例如,通过查看友商产品在市场的宣传文案和素材,学习他们对核心功能的包装宣传有助于我们对自家产品宣传文案及素材设计的拿捏。

2.渠道合作拓展

由于国内市场鱼目混杂,渠道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这个时候前期在各QQ群或者互联网交流平台所作的事情就体现出了价值。 要尽可能多的去接触和了解第三方渠道为接下来做付费推广计划时做准备,简单的说如果前面你认识了靠谱的人,那么后面所作的很多事情也将变的靠谱。 推广预算是基于对渠道(应用商店&合作方)的了解,想要性价比高在前期就要多花心思和时间。

3.数据埋点记录

数据埋点通常指的是在app内针对某些功能埋入代码方便后期进行数据统计。 在各个应用商店除了日常的下载,激活,注册,之外还需要做哪些数据统计呢?这里针对后期进行优化分析还需要做的重点数据统计有商店的分类排名、核心关键词排名。 至于为什么要做这两项的数据统计,后面会讲到。

数据的Sense,离不开数据分析思维

这篇文章讲解一些数据分析的知识,因为不论是开发、分析师、产品、运营,在数字化时代,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是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 我们经常提到的“数据Sense”,也可以概括为“数据分析思维”。 本文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1.为什么数据分析很重要 2.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3.数据驱动的一些方法论 4.数据分析师的技能进阶 |0x00 为什么数据分析很重要 第一个层面,统计学依旧是数据分析的核心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数据分析的定义:“为了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数据分析是基于统计学的方法,来对社会科学的问题提供严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尽管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展了统计学研究的领域边界,但大数据技术并没有改变统计学通过随机抽样推断总体分布特征的基本思想,大多数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如因果推断、充分性原则、数据归纳等,甚至因为大数据技术的普及而得到了增强。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加持,很多重要的社会经济心理变量变得可以构建,如居民幸福感、投资人情绪等,而实时技术的发展甚至使得实时预测变成了可能。 第二个层面,数据分析对业务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还是引用管理学大师“彼得·格鲁克”的名言:“You cannot impove it if you cannot measure it”,只有我们找到业务发展的关键衡量标准,也就是“北极星指标”之后,我们才能够针对性的优化业务。 互联网上有一句广而流传的话,谷歌分析推广人之一Avinash Kaushik的名句:“All data in aggregate is crap. Segment or die. ”,意思是“所有的总和数据都是垃圾,要么分组,要么去死”。 汇总数据会掩盖很多问题,对数据的下钻分析才能获得趋势发生的真正原因,才能够了解如何优化“北极星指标”。 当今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前提下,对业务数据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才能够让业务维持高质量的增长。 综上,数据分析至今仍然很重要,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工作能产生怎么样的价值,数据分析知识,就是数据从业者必备的“数据Sense”。 |0x01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数据分析师的岗位技能,要求能够有条理有体系的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借鉴一些常见的分析方法,以快速定位问题的根本原因。 分析方法包括两个部分,一种是宏观的战略分析,另一种是微观的数据分析。 宏观的战略分析,主要包括: PEST分析,通过研究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的宏观经济状况; SWOT分析,通过研究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来动态的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竞争现状; 波特五力模型,通过分析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来分析企业的竞争战略策略。 宏观分析虽然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而言,主题太大,但其实对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保险、医疗、在线教育、互金、物流等,分析政策、法规、风险等考量因素,还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我们讲更加常见的微观数据分析方法,这里列几个常见的方法,并附带一个小Case。 第一个要讲的是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分析,又称统计假设检验,是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 主要分成三个步骤:1、提出假设;2、收集证据;3、得出结论。 假设检验主要依据逻辑推理,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因此在归因分析中也常常被用到。 例如我们的北极星指标下降了,我们需要找出对应的原因,初步设想有三种可能性,即用户问题、产品问题或者是竞品问题。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能够提出三种假设: 假如用户有问题,那么我们可以从业务链路图来分析问题,或者是多维度分析来进行拆解; 假如产品有问题,那么可以研究最近上线的产品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假如竞品有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外部市场信息,来调研竞品是不是在大规模的补贴推广。 在初步得到结论之后,分析的过程通常还要继续,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继续用数据的方法来验证原因,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二个要讲的是逻辑树分析法。 逻辑树分析法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把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几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像树木的树干那样,把问题逐步展开,通过解决单个的子问题,进而得到汇总的问题答案。 例如,同样分析利润增长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树的方式,把问题拆分成:收入、成本、毛利三个维度,然后依次分析各个维度的问题。 收入需要考量客户量、客户质量、付费率、付费意愿等问题;成本需要考量广告成本、人工成本、促销策略等问题;毛利需要考量仓配客、渠道质量等问题。 最后通过各个子问题的汇总,得出真正的原因。 逻辑树有三个基本原则,即 要素化:把相同问题总结归纳成要素; 框架化:将各个要素组织成框架,遵守不重不漏的原则; 关联化:框架内的各要素保持必要的相互关系,简单而不孤立。 第三个讲一下群组分析。 群组分析是按照某个特征,将数据划分成不同的组,如时间、兴趣等,通过对比组与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来对问题进行对比。 群组分析对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分析很有帮助,如新发布的版本效果如何,通过时间将用户划分成不同的群组,然后比较不同组之间的留存率,来分析用户留下或者离开的原因。 举个例子,视频平台的用户,需要充值为VIP才能看到平台独占的电视剧,但用户可以在任意月份取消订购,这类取消订购的用户就是流失用户。 为了分析用户为什么流失,我们可以使用群组分析方法。 通过把每个组的数据绘制成一条折线,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留存率,然后比较各个组的折线,我们通常能很容易的看出,不同时间留存率是有较大差异的,原因大体如下: 产品最近上线了某些新功能,但是这些新功能并不适合新用户; 市场最近在进行推广活动,带来了新用户,但是公司的产品对这些新用户没有价值,导致用户流失。 再配合前文提到的假设检验,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分析方法:1. 群组分析,找到留存率比较低的组;2. 假设检验,提出问题,验证为什么留存率这么低。 不同策略的相互组合,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分析方法论。 当然,数据分析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实践,来一点点的总结完善。 |0x02 数据驱动的一些方法论 数据驱动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针对已经数字化的业务,如电商、视频等,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优化解决的方法,来驱动业务增长、或者是产品迭代。 这是互联网行业保持增长的诀窍,也是数据从业者需要掌握的业务方法,更是评价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数据驱动通常由如下的流程构成: 定性分析数据,以发现问题; 定量分析数据,以确定影响面; 调研公司、竞对和业界的通行做法; 预估解决问题后的效果; 设计相应的实验机制; AB测试得出实验结论; 上线并跟踪策略后续的变化情况。 这里有一些知识是数据分析需要涉及的,即定性、定量分析,AB测试。 其他的部分通常由工程组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研究,分析内在规律;定量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的研究,描述相互作用与发展趋势。 举个例子,通过数据,我们发现了电商场景中的“下单到支付转化率低”的问题,需要分析问题。 我们通过分组+漏斗的方法,发现部分商品存在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抽样看数据,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虚假价格,这个就是定性分析。 定位到原因后,我们选取抽象商品,通过人工评估虚假价格的比例,来推断总体的影响范围,就是定量分析。 接着,我们定了一些策略,需要验证这些策略对于“下单到支付转化率低”问题的影响,就需要进行实验对比。 AB实验是指,针对同一个存在2种及以上解决方法的问题,对同一组人群进行随机分组,在同一时间维度内,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通过少量且相同的衡量指标,衡量哪套解决方案的结果表现更好。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需要样本量足够,但对于已经数字化的互联网业务而言,通常都不是困难的事情。 通过分析AB实验后,不同策略的效果对比数据,看我们的策略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正向效果,如果是则可以上线。 上线之后,再进行定量的数据分析,看问题解决的程度。 以上就是数据驱动的一些常规方法。 |0xFF 数据分析师的技能进阶 数据分析师也需要懂算法。 很多时候,分析师也跟开发一样,分成“向前”和“向后”两种角色。 “向前”的角色贴着业务走,能够发现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优化点;“向后”的角色更多是落地实现一个功能,能够优化算法或者试验方法,更像后端,但更智能化。 尽管统计学能够为我们提供非常不错的分析方法,但世间的问题也不都是统计学能够概括的,很多方向的分析师,依然需要掌握算法来应对工作的需要。 例如最典型的“供需匹配”问题,因为量变引起质变。 过去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中,不论在B2C、C2C、B2B、B2B2C哪个地方,我们都建立了准确的画像体系,不仅是用户画像,还有供应商画像,实现了千人前面的用户管理,更好的做供需管理匹配。 后来,这套机制衍生到了其他方面,视频的个性化推荐、网约车管理,都属于供需匹配的一部分。 但如何在千万级甚至亿级的商品里面去做匹配召回,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匹配线索,如何明确哪些人群是我们的目标人群,如何把信息流推荐给最合适的人,又如何衡量这些效果…… 很多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到底是通过基于统计学的数据分析去形成规则,还是需要通过算法去挖掘特征,都是达成目标的途径。 大公司由于资源丰富,通常两者会并行,从某种程度也就严格的区分了数据分析和数据算法间的职责边界;而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可能造成分析即算法的现象。 与之类似的,还有风控、知识图谱等领域,除了人力的覆盖,需要机器的介入,才能效果的最优化。 其实,数据分析师的成长,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因为需要接触的知识很多,能够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提醒自己核心目标是什么,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漫长的长跑过程中不掉队。 分析只是一个技能,把它作为人生的职业,更需要贴切实际场景,贴近公司发展,做出相应合理的策略。

增长框架+用户建模+场景化分层+数据运营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用户运营体系,本文作者结合运营过程中的复盘经验,以及他社区o2o用户运营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将用户运营体系分为四大策略体系,即增长框架+用户建模+场景化分层+数据运营。 用户运营体系是什么样的?相信每个企业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用户运营体系,之前接触一些介绍用户体系的文章,基本将用户运营体系等同于用户分群策略和AARRR运营模型,实则这只是整个运营体系中的一角。结合运营过程中的复盘经验,我在社区o2o用户运营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较为实战的用户运营体系,即包含4大策略体系:增长框架:用户增长团队+核心增长渠道+增长工具。用户建模:用户模型搭建,包含标签画像、用户价值模型、用户偏好识别模型、用户流失预警模型、用户活跃度模型等。场景化分层:12大类运营场景,每个场景基于用户标签和建模工具进行分层分群,并制定相应的精准营销手段进行运营。数据运营:核心运营指标体系+数据分析模型。一、用户增长框架的搭建用户增长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没有用户增长也无从谈起用户运营。每个企业在做用户增长之前,首先想到的是渠道运营,由渠道来配置运营人员。普遍做法是:市场部招渠道运营,负责各应用商城和网络广告平台投放、优化;新媒体招新媒体运营,负责社交渠道的内容产出;用户团队负责用户池用户的激活、促活、留存。乍看起来这套团队体系完全没问题,各自负责一块,各自去达成KPI。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或存在以下无法避免的问题:部门的边界和KPI的设置,整个运营衔接会很差劲,基本各个部门埋头去达成自己KPI,同时渠道运营人员往往只考核注册用户量,为达成这个KPI,人为降低用户质量,掺假用户时常发生,导致后续激活、促活、留存工作难以为继。渠道部门为达成KPI,付费渠道基本全面开花,一方面核心增长渠道无法集中精力培育,另一方面CAC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增长工具,比如渠道分析体系工具、线下社区获客模型等。基于以上问题,企业做用户增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用户增长团队。增长团队首先要消除部门边界,以项目组形式或增长部门存在,包含渠道运营、活动运营、产品、用户运营。其次基于AARRR每个运营节点,为各个职能定义增长指标来指导整个增长工作:渠道运营在Acquisition节点主要考核:新增用户、获取成本(CAC)、新增用户留存率。产品在Activation和Retention节点主要考核:注册转化率、功能留存率;活动运营在Activation和Retention节点主要考核:DAU、MAU、DAU/MAU;用户运营在Revenue和Referral节点主要考核:用户转化率和K因子。以项目组或增长部门的形式将各个节点统筹起来,最终在KPI层面只考核一个部门指标,每个职能都与这个指标相挂钩,解决了各自为政和相互推诿的问题。其次任务就是建立用户核心增长渠道。用户获取渠道一般有付费渠道和免费渠道,企业建立核心渠道的目标首先是——一定要找到CAC足够低的渠道,如果获取用户付费渠道占比很高,用户获取成本居高不下,那么增长就受制于推广预算,增长在预算不足时候就会出现停滞。其次核心渠道带来的用户一定是优质的用户,有许多企业靠刷榜等手段获得了大量非目标用户,虽然增长数据上较好看,但转化效果却很差,这种渠道也不能当做核心增长渠道。我们会发现:一些活的较好的产品,其一定是有自己核心增长渠道的,摩拜的车身二维码通过线下投放获得足够多的骑行用户,滴滴的红包通过在分享渠道裂变获得足够多的打车用户,拼多多通过拼好物的方式在社交渠道获得足够多的电商用户。而我们作为一家社区o2o平台,同样在核心增长渠道的打造上,依托门店和线下配送人员,以地推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服务的方式,在各个社区里获得足够多家庭用户和老人用户。最后是增长工具,什么是增长工具呢?增长工具就是能够帮助企业高效获得用户的手段,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分析模型,也可以是券。摩拜的增长工具就是单车,通过单车和用户短途出行需求的结合,爆炸式的获得大量短途通勤用户;滴滴的增长工具就是补贴券,通过券将大量打车边缘用户转化为使用用户;拼多多的增长工具就是越拼越低的价格,通过低价好物的方式将大量淘宝京东购物用户转化为拼团用户;我们的增长利器是开发了一套线下社区用户模型,通过社区画像、用户画像、大数据建模,对各个社区用户的需求、偏好进行预测,并打上相应的标签,指导门店到社区进行针对性地推,将便利店和超市用户转化为社区o2o用户。实际上,增长工具作为获客利器,一方面与企业核心业务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又能够切中用户需求,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无法找到增长工具,企业靠刷脸的方式是无法获得持续用户增长的。二、用户模型搭建如果一个企业连基本的标签画像模型都没有能力搭建的话,用户运营只能纸上谈兵了。用户模型的搭建是实现用户分层分群的基础,也是做精准用户运营的必要工具。用户模型包括标签画像模型、用户价值模型、用户偏好识别模型、用户流失预警模型、活跃度模型等。标签的价值在于基于业务帮助运营人员对用户实现场景化分层,并设计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画像的价值在于帮助运营人员了解每个群体的特征;用户价值模型可以识别高价值用户群体;偏好识别模型帮助运营人员进行产品的针对性推送;流失预警模型在用户流失之前对用户进行挽留,活跃度模型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唤醒、促活等。模型的搭建需要专门的数据产品团队来完成,运营人员基于用户模型进行营销时,需要将重点放在营销效果分析和营销方案迭代优化上。通过多次营销尝试与数据产品团队,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模型建立方式,并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运营方案和运营计划。每天上班时,运营人员可以将前一天跑出来的标签组合成用户群的营销信息发送出去(push或短信),监督其转化情况,不断迭代,逐步建立起基于用户模型的标准的运营方案和运营计划。三、场景化分层策略基于平台业务可以衍生出若干运营场景,每个场景下需要对不同的用户群进行运营,用户群来自与标签模型及各个用户模型。我们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运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growthhack,另一类是用户精细化运营。两类运营细分12大场景,以其中一个运营场景举例:业务场景:平台某个频道用户复购率较低,频道运营怀疑用户流失严重,希望用户部门帮助监测用户流失情况,并预测现有哪些用户可能会流失?通过流失预警制定相应的挽留策略。结合这个业务场景,我们会在标签系统里,筛选出打上xx频道标签的用户,并通过用户流失预警模型来训练流失用户样本,训练方法在上一篇文章《社区o2o用户运营:用洗衣频道实操案例教你如何搭建用户流失预警体系》有讲,通过模型可以将流失用户特征找出来,并计算不同特征用户的流失得分,以流失得分对用户进行分群。具体可以组合为低风险流失用户、中风险流失用户、高风险流失用户。低风险用户群可以保持现状,进行日常推送营销,对于中高风险流失用户群,需要结合用户画像系统和用户偏好分析模型分析来确定触达策略。比如:分析得到这个用户群女性比例较大,社区属性为中高端属性,偏好购买进口水果和高端洗衣,这时可以以此来制定挽留策略,向这些用户推送相应的针对女性群体的活动信息即可成功唤醒用户,达到挽留的目的。四、用户数据运营策略数据运营包括核心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体系,核心指标体系可以监控用户运营的发展趋势,实时了解用户活跃度、健康度等基本信息。用户数据分析体系能够帮助运营人员定位问题,并针对问题及时优化产品。首先是核心指标体系的搭建,核心指标一定与产品目标紧密结合。比如:单车类产品目标是获得租车收入,其核心指标应该以付费用户为核心进行搭建。资讯类产品目标是用户阅读产生流量,其核心指标应该以DAU和浏览深度、时长为核心进行搭建。同时,核心指标数据在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的人员关注点也不一样,领导层级关注的是大盘用户体量、成本、收益;运营层级关注的是用户活跃度、留存度、转化情况;在指标体系产品的搭建中,我们围绕消费用户核心指标从新获客能力、健康度、偏好度、购买行为四大维度进行构建。1.新获客能力用户增长潜力分析:城市、门店、地推人员了解区域、商圈、社区用户开发总体情况和开发潜力;用户来源渠道分析:各频道想知道目前在推的渠道,用户主要从哪些渠道来的?哪些渠道优质,从而优化渠道策略;拉新产品分析:门店、地推人员想知道片区内哪个产品拉新贡献最多,客户首次下单的产品定义为拉新产品;各社区拉新偏好分析:门店、地推人员想知道片区内每个社区新用户的偏好,比如:A社区偏好电子产品、B社区偏好生鲜,从而在每个社区拉新的时候进行针对性的推广。2.用户健康度用户价值分析:频道想知道自己忠诚用户群是谁,活动时候可以找这些优质用户让他们来参与,同理地推人员可以在线下邀约这些用户到门店参与活动;用户流失指数:频道想知道不同分群的用户有哪些会流失,如何预防他们流失;社区用户贡献度:门店和地推人员想知道地推人员所在片区内,每个小区的GMV贡献率,分周、月,片区内分布要有趋势图。3.用户偏好度品类偏好:门店和地推人员、频道想知道哪个小区/地域更倾向消费什么类型的商品(购买者位置和品类的交叉关系);活动偏好:门店和地推人员、频道想知道哪个小区/地域更倾向什么类型的活动(购买者位置和活动的交叉关系);价格偏好:频道想知道不同品类用户更倾向什么价格,从而将各种价格段商品推给相应用户(品类和价格的交叉关系);触点偏好:门店和地推人员、频道想知道不同品类用户更倾向在什么渠道购买(品类和触点的交叉关系)。4.用户购买行为不同用户群的复购率:频道想知道新老用户的复购率及找出高复购商品,及时调整新老用户运营策略和做好商品运营,按月度监控。用户路径分析:频道想知道频道首页到活动页的用户参与情况,用户是在什么环节流失的,从而做好页面运营。其次是数据分析体系,需要搭建系列分析模型工具,帮助运营人员定位运营过程中的问题,模型工具包含漏斗分析模型、归因分析模型、微转化分析模型、同期群分析模型等。常见的分析场景比如:DAU下降,如何归因?注册转化率低,如何归因?新增用户留存率低,如何归因?以注册转化率低为例简述一下分析方法:第一步:影响维度拆解;第二步:维度下的细分指标拆解;第三步:定位问题。 注册转化率可以拆分为两大影响维度:渠道和产品。 每个维度下进行细分指标拆解,渠道细分指标包括投放媒体、广告类型、广告内容、关键字;产品包括注册逻辑、产品设计、输入法、产品稳定性等。 定位问题需要对细分指标一一排查,发现数据异常点,比如:通过漏斗查看每个环节的转化率,转化率低的环节可以重点关注,如果是渠道的问题则优化投放的媒体、对广告内容进行AB测试,对关键字进行精准定位;如果是产品的问题则优化注册逻辑、界面、提升APP稳定性等。 通过对4大策略体系进行总结可以发现,用户运营不再是简单的找几个运营做好分群运营工作,也不是几个用户模型就能让企业用户价值得到飞速提升的工作,而是一个企业需长期投入人力、精力、物力打造的运营体系。 用户运营对企业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一个企业整体业绩的增长离不开优质用户规模的扩大,更离不开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提升。 作者:赵文彪,微信公众号:用户运营观察(ID:yunyingguancha),某社区o2o平台用户运营负责人,7年互联网运营经验,乐于干货分享,欢迎交流学习

标签: B 通过A A B测试找出最有效的组合 测试 内容和策略 尝试不同的推广渠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