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实际生活: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景和元素,让宣传画更具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0 0

宣传画作为一种视觉传播的重要形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的宣传画往往让人感到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共鸣。因此,贴近实际生活,选择貼近实际生活的场景和元素,才能让宣传画更具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贴近实际生活的好处

  • 增强亲和力: 贴近实际生活的宣传画使用人们熟悉的场景和元素,使受众倍感亲切,更容易产生共鸣。
  • 提高可信度: 生动真实的画面能增强宣传画的可信度,使受众对传递的信息更加信服。
  • 加深印象: 贴近实际生活的元素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加深他们对宣传画的印象,提升记忆力。
  • 激发情感: 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往往能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动意愿。

贴近实际生活的要素

贴近实际生活的宣传画应包含以下要素:

  • 真实场景: 选择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让受众产生代入感。
  • 普通人物: 使用普通百姓作为宣传画的主角,而不是明星或名人,以增强亲和力。
  • 熟悉元素: 融入受众熟悉的日常生活元素,如常见的家具、电器、食品等,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 真实事件: 取材于真实事件或故事,反映受

怎样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经验?

要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经验,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联系。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案例研究:使用真实的案例研究来说明理论概念。 选择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或他们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境相关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课程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生物学课程可以安排学生去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生物多样性。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理解。 模拟活动:利用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实践理论知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和策略,从而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 邀请行业专家:邀请来自相关行业的专家来讲座或参与课堂讨论。 专家的经验和见解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第一手信息,帮助他们理解课程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结合时事:将当前新闻事件或流行文化现象融入课程中。 这不仅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看到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反思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他们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写日记、博客或参与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课程内容与个人经验的关系。 跨学科学习:通过跨学科的项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整合:利用现代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在线模拟工具,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个性化学习: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背景,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为他们感到课程内容与自己紧密相关。 总之,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经验,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和活动,以及不断地寻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通过上述方法,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准备未来的挑战。

1说说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的主要特点,结合身边实际谈谈现代科技对二者的影响。

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 设计,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活动。 设计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 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到处可见。 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到底应以什么为支撑?可以说,还是传统文化,它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 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1]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 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的成长,即使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 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出了他对历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 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 此书的卖点即在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不否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 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他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纵观轰轰烈烈的现代设计运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 而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 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 现代设计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老庄的“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 包豪斯这种立校精神,的确为现代主义运动开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的先河。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也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 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在以前现在和将来都会直接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满世界地寻找最具民族特征、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珍品,为什么外国人对我们引以为豪的栉比鳞次的建筑群不屑一顾,而对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流连往返的原因了。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把能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人称为大师的原因。 陈汉民先生解决了一点,贝聿铭先生解决了一点,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大师。 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中国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贝聿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 这些大师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只要从中挖掘出一点养分,营造出一种韵致,便让我们感到了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引起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和影响。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 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不殆;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实用哲学,可以运用于各个层面,当然包括设计。 首先,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影响之巨大,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服饰的设计。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服饰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之间。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直到近现代,中国各阶段各民族的服饰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在今天的时装设计中,各种元素被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 虽然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材料的更替,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中国的服饰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 譬如一向以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欧洲服饰文化,在现代时装设计上,就常常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拜占庭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波普艺术风格、欧普艺术风格和极限主义艺术风格等的深刻影响。 这些相互影响的艺术风格,虽然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数千年间积淀的文化,但时至今日,仍然被现代服装设计师交替使用着,而且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最摩登最时尚的流行服饰。 仅从这一点,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本文的观点——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 巨大到让我们感觉不到;无处不在到让我们潜移默化。 其次,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招贴画是一种用来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设计作品,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能在一瞬间,一定距离外便明白所示为何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招贴画往往采取一系列表现手法,突出重点,删去细枝末节,甚至背景,并可把不同比例,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 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与理想,构图要集中而凝练,形象要精到而夸张,要以鲜明强烈的色彩、符号等手法来醒目表达宣传画的意思,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 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美学观为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养分。 例如,构思上,中国传统美学讲求“以一当十”、“以少用多” 、“由此及彼”的精炼,虽简却表现出吸引人的意境,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在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 在构图上,讲究“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中国画表现对象时,背景常不着一笔却意境悠远;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却同样无形胜有形。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规律,我国篆刻书法绘画艺术中都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种统一生动,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 在造型上,讲究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炼,目的在于对于精神的关怀,对于启示的探索。 这些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招贴艺术的设计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 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 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老庄的哲学思想。 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他的很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在国际“水”主题招贴艺术展中,“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将极其强烈的民族装饰风格化的图形作为整幅作品的大背景,进行了丰富而适当的虚化处理,整个画面以黑白极色加以艺术表现,形成了形与色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 2008年的申奥标志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第三,汉字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化,她具有表情会意的功能,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这个个性特征使它在标志设计中独具魅力。 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汉字无疑是一种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尤其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企业的标志设计,铸就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演进为名副其实的文字信息传达媒介。 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 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中国银行”标志,在古代“滚圆”的铜钱形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象征安全与守信,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一目了然。 再如“旗王茶叶”标志取形于一面旗帜与几片茶叶,融入“王”字,似飘扬的旗帜,寓意“茶中之王”。 这样巧妙的结合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简洁生动,足以让人记住。 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将汉字和中国平面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创意”和“创形”思维融入当代平面视觉传媒设计语言中,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创造力,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展现中国文明不衰的艺术神韵,这应该也是中国设计师的理想与责任。 最后,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吉祥图案,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含义、富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现代设计元素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席位。 装饰纹样的吉祥主题不仅表明了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理想,又以寓意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 即使吉祥主题的装饰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性一面,它还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那火红的对联门笺、桃符年画,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的世界,表达一种对和谐、安康、富足生活的企盼。 因而传统纹样蕴含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理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佳篇。 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的广布,寓意着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息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天长地久。 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图案特有的“喜相逢”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 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原企业标志均采用了吉祥纹样“回纹”。 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家具艺术等设计领域处处可见表达吉祥的元素。 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近些年服装业“中国风”的回归也反映了这种趋势,巴黎服装协会的人员到中国参观民族服饰博物馆都惊叹“明年的时装发布会的现场居然就在这里”,似乎这些历经千百年的传统服饰已经穿越时空,成为了摩登。 这些都反映了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正熠熠生辉。 当然,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吉祥符号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这样必定会使中国的现代设计更具世界文化性与社会性。 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 传统艺术的多样性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每一种不同的传统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因素,既反映了人文意识又体现其人文精神。 这种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 以上我只是谈了有限的几个方面,只不过是管中窥豹,但也足以证明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息息相关,好比鱼水关系。 当然,我们也在不断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也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今后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有什么不同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涵义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向学生的内在需要的转化,使学生构建起面向生活的潜在性或现实性能力。 具体说,就是要求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开放课堂,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现实,与社会和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把握社会,并通过社会生活验证思想品德课所传授的理论、倡导的观念和思想,最终达到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的,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依据(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源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社会性和生活性。 (二)课标的要求“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三)现实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的健康生活。 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书本知识、分数是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满腹的书本知识,但生活不能自理以及对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 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酸甜苦辣都有营养,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一)贴近实际——展现生活人的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根基。 教育以人为对象,意味着以人的生活为根基,从而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于注重未来生活,而“说教”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来建构人的生活,人的现实生活空间为教育提供了范例。 因此,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就应当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知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 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转变。 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一框中,当我讲授到“节水宝典”时无非都是些老套路:循环使用;及时关上水龙头等等,而同学们则提出洗澡关上水龙头,刷牙关上水龙头,不弄脏水就是节约水等等。 例如《通向理想之路》中的“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道路,我就选取了残奥会运动员平时刻苦训练的视频材料,这样,更注意从学生生活周围选取事例,学生也易于接受。 (二)联系时政热点——关注生活时政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都有新闻的产生,假如我们把新闻带入课堂,那我们的课堂就会鲜活的,具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气息。 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这也正是充满朝气、充满求知欲的初中学生所期盼的。 而叶圣陶老先生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话,这也鼓励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上,可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地添加、删减、更换社会生活内容,而链接时政新闻是践行“小课堂、大社会”教学改革的主渠道之一。 如九年级的课本的“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这一框内容,在讲台湾问题时,我及时地添加了“连战大陆行、宋楚瑜大陆行”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明白了这次“破冰之旅”,缓和了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些新近的鲜活的时政新闻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目标的有效达成。 同时理性的分析也与教材中余光中先生的充满感情色彩的《乡愁》一诗形成互补。 选取学生听得到、看得见的时政新闻,就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各抒己见——评判生活生活世界多姿多彩,人们对生活的评判也因人而异。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导引也便落到了实处。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道德两难情节,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如早上上学时,要迟到了,可前面的红灯亮了,“闯”还是“不闯”?发现好朋友在抄作业,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去市场退不合适的衣服,老板不承认是他的货,态度恶劣,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好不容易才退掉,结果发现老板多给了钱,要不要还给她?等等这些生活中可能碰上的两难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对话,去碰撞,去寻找真知灼见,去建构认识,久而久之,富有辨别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道德理性就逐渐培养起来了,就激荡生发出来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生活情境中深化了认识,提高了能力。 (四)组织参与——探究生活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探究,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如在《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中,我设计了“情绪天气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绪和当时的情景,画一画脸谱,写一写情绪词语,说一说对自己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影响。 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情绪脸谱和一个个熟谙的情绪词语,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大大感性化,情绪对人的影响也便了然于心。 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影响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当然,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教育,因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体性等特点,生活之中还包括各种消极的成分。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所涉及的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又要符合课标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固然重要,但其目的是为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来获取应该掌握的知识。 同时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体现课程的教育性,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体现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成为“死教学”,要“清如许”,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课堂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让生活回到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激活我们的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服务于生活,教会我们师生如何品味生活,如何适应生活,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

标签: 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场景和元素 让宣传画更具亲和力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贴近实际生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