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普通话:用视觉语言,传递华夏文化之声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2 0

前言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中国唯一的法定语言,普通话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普通话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普通话,以了解和参与中国文化。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普通话教学方法——画说普通话。该方法以视觉语言为载体,将汉字、拼音和日常生活场景有机结合,通过趣味十足的漫画和插图,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

画说普通话的优势

画说普通话具有以下优势:

  • 趣味性强:运用漫画、插图等视觉化元素,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味,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 形象直观:通过生动的视觉形象,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具象化,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 场景化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语言技能。
  • 互动性好:利用互动式练习题、游戏等形式,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
  • 跨文化交流:画说普通话不仅是语言学习工具,还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画说普通话的应用

画说普通话已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面向外国人汉语教学的首选教材,帮助他们轻松掌握普通话。
  • 国内语言推广:助力普通话在国内的普及和推广,促进语言统一和文化交流。
  • 学前教育: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有趣的语言启蒙,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 文化传播:通过漫画和插图,传递中华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和价值观。

画说普通话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画说普通话成功应用的案例:

  • 《汉语漫画速成》:一本专为外国人设计的画说普通话教材,以趣味漫画的形式呈现,广受好评。
  • 《画说中国故事》:一套用画说普通话方式讲述中国传统故事的漫画书,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 汉语国际推广平台:利用画说普通话的视觉语言优势,在网上打造了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平台,吸引了大量海外学习者。

结语

画说普通话是一种创新性的普通话教学方法,它以视觉语言为载体,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完美融合。通过趣味十足的漫画、插图和场景化教学,画说普通话有效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并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相信随着画说普通话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普通话必将成为连接世界、传递华夏文化之声的强大桥梁。


求近百年对汉字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近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母字—汉字,曾遭受着多次蒙难与伤害。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五四”运动前后,一部分文化精英、社会先进分子,为了救国,误以为汉字是中国落后之根,说汉字是落后的,难学、难写、难记的文字,甚至诅咒母字是“僵死的、野蛮的、牛鬼蛇神的文字”,说什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瞿秋白、吴稚晖、鲁迅等社会名流,皆主张废弃汉字,以拼音化代之。 1949 以来,毛泽东主张中国文字应走世界拼音文字的共同道路,国家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汉字拼音方案》,同时,又对汉字进行了简化。 一些著名学者,大力主张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实践证明此路不通。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文革”浩劫之后,改革开放,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1985 年 12 月 16 日 ,中央将“文改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01 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汉字是唯一的国家通用文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拼音文字率先进入西方人设计的电子机器。 二十世纪末,我国科学界、文化界的英才,终于发明了汉字输入法电脑打字机,其输入速度远超于拼音文字,同时创造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以及电子出版系统,使印刷业高迅度发展,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的大事。 另外,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 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如“要”、“窗”。 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浅谈汉语言艺术

所谓汉语言艺术,就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汉语言艺术,供大家参考。

浅谈汉语言艺术范文一:浅谈汉字及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的经纬。 中华文化像一支蜿蜒的巨流,源自亘古高山,流向万里平野,气势雄浑磅薄,巨流的源头是上古先民胼手胝足发掘出来的,汇聚了梦与真实之间的神话,灿烂辉煌的艺术,更涌起了天人合一的浪涛。 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绵延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汉语以它的以它的从容和优雅,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在大街小巷常听到是节奏感极强的外国歌曲,我们的民乐光盘上却落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在我们的周围英语培训机构满大街都是,可怎么也寻不到几个国学教育机构?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多的是一份沉痛的哀思,少的是汉语的字正腔圆。

曾经我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人写了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章,据说通篇文章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 我想全世界的语言大概只有我们的汉语能做到如此吧!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我们民族的魅力。 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自己国家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派疯狂的攻击着自己的母语。

字正腔圆,之乎者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味道啊!从孔夫子、董仲舒到朱熹,再到鲁迅,一代又一代文化巨人的努力,才建构起我们的民族文化大厦,才形成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 是这种文化传统,养就了我们的民族风骨,养成了我们民族的现代风采。

难道先辈们创造的中华文化就要在我们这一代陷入危机,甚至走向消亡吗?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的责任。 即使在全球化的浪潮已经非常凶猛的今天,我们依然愿意做一个中华文化的守望者。 相信我们将写出更加刚劲的汉字笔画,舞出更加矫健的中华龙姿!

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隋唐时期的楷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应社会发展需要,统一了六国的文字,如此一来,原来的六国之间的人也就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流,语言与文字也越来越趋近于一个共同的标准。 再后来,一个个新的词汇被文人造出来,再渐渐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逐渐为人们所认可。 借助这些文字载体,我们时刻感受到汉语五千多年历史的不朽和辉煌。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语言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沧海桑田,汉语为何得以流传?是因为中华民族祈求统一、和平、强大的精神动力使然。 五千多年来,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外族侵略,中华民族始终守护着自己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守护着自己的文明和灵魂,这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长久守护。 《世界通史》中说过:如果一个生活在汉朝时期的人在唐朝时期复活的话,他会发现,人们的语言依然不变。 如果一个生活在古罗马时期的人在几百年后复活的话,他会听到人们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大不相同——汉语的魅力由此略见一斑。

汉语简洁,语言结构简单;记载语言的文字音型结合、易懂易记,因而汉语的特点也得以延伸。 汉语中的成语就是典型的例子。 成语可以精炼概括一种现象,四字的成语等于用十几字甚至更多字描述出来的一种现象。 而近十字的成语,说起来却十分顺口易记易理解。 中国古代寓言中,常用成语为标题生动地说明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而古希腊的寓言,在标题上则是用名词直叙地表白故事的片面,如中国的寓言《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和《伊索寓言》中的《狗和倒影》《农夫和蛇》。 这说明,汉语表面生动形象,实际上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还有汉语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十分形象,通俗易懂,上至高官,下至草根百姓,都能使用。 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使汉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彩。

欧洲人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而中国人则把语言当作一种艺术,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汉语的一种长处。 欧洲人的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等,中国人则把说汉语写汉字,都作为艺术来对待。 ‚书法‛是一种艺术自不必说,‚汉赋‛、‚唐诗‛、‚宋词‛等,都是只限于汉语才有的语言艺术。 中国画也是用写汉字的笔和墨来进行绘画,而不像欧洲人那样另有一套专用的绘画工具。

在文字形体上,汉字与西方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的写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字体方面,分为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种形式。 而其中的楷书,又分为欧体,柳体、颜体、赵体等,王羲之因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行书而被称为‚书圣‛,张旭更是将狂草推入巅峰。 正因为汉字的形体多变,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审美观,使得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 它是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 汉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主要体现在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形式。 自古文人墨客都喜欢在午后品一杯香茗,执一卷诗词低声吟诵,或者在月下独酌,吟出一篇奇文。 汉语言好听的特点还主要体现在戏曲上,中国的戏曲,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其中汉语言的艺术魅力占很大的成分,不同于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 中国的京剧、黄梅戏、昆曲等也因为其独特的魅力而折服无数听众。

汉语言在句式上的随意,区别于西方严格的语法要求。 汉语在语法上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即使一个句子平没有明显地包括主语谓语宾语,我们依然可以领会居中的意思。 此外,句式上的随意带给人们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散文。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如果翻译成英文,一定会失去其独有的随意与大气,读起来亦将味同嚼蜡。

汉语言的魅力在古典诗文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古典诗文语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准确、鲜明、生动, 不仅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且优美隽永, 能给人留下持久的印象。 而‚唐诗‛、‚宋词‛等,无疑是汉语艺术的顶峰。 它们特别强调平仄声韵、排比对仗,巧妙地运用汉字同时表达发音和词义的特点,使诗词不仅读起来好听,而且还借用描写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汉字的艺术性,使多少中国的文人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磨炼汉语这种感性艺术上。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中‚直‛与‚圆‛两字,使得单调、伤感之景产生了相反的美学效果。 ‚孤烟‛本是单调的景色,用一‚直‛字来写孤烟,不但没有了单调之感,而且衬托了大漠的辽阔,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伤感的情绪,但在这里着一‚圆‛字,却使夕阳显得艳丽壮观。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春望》)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古典诗词中可谓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语言是文化的直接载体, 汉语文化不但体现字词的锤炼上,同时形成了一些表达特定内涵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文学创作与评价领域超越了其基本意义,已通向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 例如在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的‚寒‛字,其内涵已经超越了寒冷之本意,在更多的时候隐含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成为积淀于中国古典文化深层的集体意识,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寒的本意是冷、寒冷,引申意有冷清、悲伤、悲苦、贫困、低微、凋谢、枯败、声音凄凉等。 诗词中大量出现的‚ 寒烟‛、‚寒色‛、‚寒碧‛、‚寒山‛、‚ 寒鸦‛、‚ 寒塘‛等,说明‚寒‛既可以表示一种体表感觉,也可以表示视觉听觉印象,更可以体现为一种心理体验。 在这些词语中,具体物象究竟用何种形态呈现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种意象中体会到了诗人所要传达的孤寂、清高、澹泊、伤感等,‚寒‛已经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除此之外,诸如‚圆月‛‚残月‛‚田园‛等词语,在文学创作与评价领域都超越了其基本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积淀,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它丰富的语素和词汇使得其在世界文字中更加璀璨夺目。 一位日本教中文的大学教授翻译冰心写的《樱花赞》时难得他手足无措。 《樱花赞》中写道:‚樱花,呆映重叠,争妍斗艳,却是我所看过的最璀璨、最庄严的华光回射的樱花。 花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 那位教授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形容词太丰富了,仅用来形容‘美’的词就枚不胜举,而日本只有‘很美’、‘非常漂亮’几个有数的形容词,《樱花赞》翻成日文就成了干涩无味的糟米饭。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词汇已不足以用来表达人们的想法。 于是,一些新的词汇应运而生并迅速流行起来。 一些字词出现是因为它有趣,例如‚囧, 本义为‚光明‛。 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 ‚囧还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还有一些字词的出现,是因为它能反映现实问题,具有很好的讽刺意义。 比如‚楼歪歪‛、‚楼脆脆‛等。 还有一些字词的出现纯粹是一些人出于无聊,哗众取宠,如‚出来体验生活‛的‚犀利哥‛、‚表酱紫‛的意思是‚不要这样子‛……

中国人看《樱花赞》,最钦佩就是作者巧妙地使用‚呆映重叠、争妍斗艳、华光回射、绯红万顷、溢彩流光‛,这些只可意会的形容词。 可是这些中文最精妙的部分,即使请第一流的英语大师来翻译,恐怕也难把‚呆映重叠、争妍斗艳、华光回射、绯红万顷、溢彩流光‛这些词,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

汉语言博大精深, 它的艺术魅力仅以鄙人之见是难以全部表述的。 本文只能是对我们汉语言的艺术魅力简单、肤浅的体味。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第一要务就是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也正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浅谈汉语言艺术范文二:浅论书法艺术与汉语言文化

关键词:汉字;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创新

一、从书法的内涵看,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世界上所有开化的民族都有他们自创的文字,或参照其他民族文字创造的文字,有文字的书写,只是他们的书写都未能成为艺术形式(如拉丁文字、阿拉伯文字等)。 此外,现今的汉语拼音字母,是借拉丁文字母创造的,以拉丁文书写方式拼写,人们也不能以书法的素养书写它以取得类似汉字书法的审美效果。 这表明:只有汉字才是书法艺术形象创造的基础,书法艺术是汉语言文化的应有之义。

(一)书法的定义,就是特指汉字的书写。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关于书法的定义(内涵),至今有多种提法,尚未定论,但每种提法却与汉语言文化息息相关。 在此,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其一,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

其二,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研究的一门学问。

其三,书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通过书写汉字来抒情达意的一门艺术。 它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

上述三种提法均表明: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汉语言文化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 汉字能成为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汉字有一个为别的文字不具有的特点。 汉字既不是模拟自然的图画,也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的抽象符号,它是“本乎天地之心,得乎自然之理”,而以象形、会意诸法创作的造型,是根据汉语的单音单词构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形体。

2、汉字的形体构成充分体现了人们感悟自然万物形体构成之理。 人们在自然千姿百态痕迹的启发下,创造了象形文字。 有了象形文字作基础,再造其他的字就有了参照,因此,以会意、形声等造出的字就随语言的实际发展起来。 这样,据单音语言创造的具有形体整体性的文字,为以书法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准备了很好的基础。

3、能使汉字成为艺术的关键是书写。 随着实际需要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书写技术方法的总结,汉字发展形成了如大小篆、古今隶、章今草乃至楷书、行书体。 体势变了,笔画变了,写法变了,但充分运用书写手段,借汉字的基本结构,创造出具有生动的抽象形式,具备力的运动节律,具有生命机体意味的笔画,营构有生命的形象,这些始终保持着,而且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强烈。

二、从书法结构因素看,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汉字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除了书写者自身艺术创造力之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汉字先天便具有艺术的特质。 书法是汉字艺术特质的表现。

(一)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

书法的艺术语言是汉字的笔画线条,是有着一定的限制和高质量要求的线条,即是书家用手直接写出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线条。 因为汉字的笔画本身具有艺术素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是书法者必须依循的,而且是书法者乐于借助的。

1、汉字笔画具有丰富性。 丰富的笔画才能构成丰富的形体,蕴涵丰富的内容。 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等诸多字体,其笔画也由简到繁,不断丰富。 如以法度最为完备的楷书为例,其基本笔画就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 而且,每种笔画又有多种形态。

2、汉字笔画具有意象性。 汉字笔画线条,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描述,同时又是人的创造,带有某种意象性。 历代每一书法的笔画中都熔铸有书家的意象。 3、汉字笔画具有表情性。 汉字丰富多样的笔画,与生俱来便带有丰富微妙的情感。 不同笔画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情感感受。 一般来说,横线使人感到广阔、宁静;竖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斜线使人感到危急、惊险;曲线使人感到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等。

(二)书法的艺术形体结构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来的。

书法是造型艺术。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 书法艺术的形象是通过汉字线条塑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结构形体。

1、汉字形体的象形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 中国汉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础,就有艺术性。 汉字始终沿着表意走,符号中仍有形象,“象”的范围也更广了,称之为“象物、象事、象意、象声”。 这“四象”属于象形精神,是汉字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2、汉字形体的多样性影响和促进了书法的形象塑造。 汉字丰富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形体,源于自然和表意的特点。 书家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去创造书法的艺术形象,但无论如何,汉字形体的固有特点是不能忽视的。

三、从发展书法艺术看,必须坚持书写汉字的传统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 历代书法的创变规律,都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对艺术审美的与时俱进,也由于汉字的象形结构渊源,使其中艺术创作有了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

(一)书写汉字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

书法汉字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书写性,即书法是书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制作出来的,其创作过程是书写的过程。 二是书写的对象是汉字而不是其他东西。 两个方面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书法艺术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

书写汉字不仅仅是书法自身的规定性问题,还涉及这门艺术的文化特色问题。 书法是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把它和其他艺术放在一起,它的中国文化身份最直接,特色最强烈、最鲜明。 如果在西方看到一幅书法,哪怕是“唐人街”一块招牌,马上就会想到中国。

(三)学习书法必须要长期进行汉字线条的锤炼与感悟。

学习方法,临摹古人的优秀碑帖是通道,其他别无选择。 古人是从小使用毛笔写汉字的。 临摹古人的名碑帖,也就是在书写汉字。 在传统书法上没有较长时间的扎实临摹功夫,是难以学会书法的。 书法之难,就是难在汉字线条的锤炼上。 线条是人的精神,性格的载体,要使线条达到书法的境界,非全身心地投入不可,非一辈子的功力不能。 学习书法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结字,临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古人结字的过程。 至于书法的行气与章法,只有在临习范本中进行细致的认识及总体的把握,才能逐步感悟与体会到。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的含义是什么?

基督教可以“救中国”吗? ------ 对“中国基督教徒”的一个观察 杨万江 我有一个观察,觉得中国许多自称基督教徒的人,以为基督教可以救中国,或者说他们是为了“救中国”,才去“信仰”基督教。 且不说这种人是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那是基督教的事),就他们所认为的基督教可以救中国而言,实际上不管基督教本身怎么样,他们常常看不到他们在中国大讲基督教而在中国社会引起的宗教不和,反而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问题解决起来就够不容易够麻烦的了。 但以往再不容易再麻烦也还没有太多棘手的宗教冲突问题。 可是,现在的情况恰恰是因为这些自以为基督教可以“救中国”的人,在中国引起了许多根本性的困难。 如果中国变成一个宗教高度多元的国家,那么,中国社会的基础秩序将如何建立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和棘手的问题。 我们看到,连罗尔斯那样“薄”的政治哲学,处理存在有各种宗教的理性多元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问题都很不容易。 罗尔斯主义即使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很难实际施行。 更不用说在一个现代性尚不充分的国家。 一个社会增加了宗教冲突问题会给社会基础秩序、基础正义及其基础共识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注意到,这些人开始对中国社会按照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传统来生活和建立社会基础秩序的许多问题表示了不满,甚至攻击。 连用孔子生日作为教师节他们也反对。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反对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 难以想象一种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会有什么意思。 并不存在一种没有历史文化内涵、抽象的、文化内涵“薄”的哪类节日。 即使有也没有什么意义。 生活在一个有自己传统的社会中,而又不尊重社会的传统,这样的人如果只是存在一些,那么社会是可以宽容的。 但要是这样的人多了,以至于这个社会的基础共识和基础秩序的建立变得不再可以用主流和主流对少数的宽容来建立了,那这个社会就真是很危险了。 既然连美国那样的多元国家都很难真正做到罗尔斯那种“薄”的理论,那种“薄”的理论已经很难找到基础正义的具体内涵,而只是一个在某种程序下去不断寻找基础正义和重叠共识的脆弱社会了,那么,你凭什么要求中国变成这样呢?如果中国变成这样的话,它就垮掉了,你还救什么国呀!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布抵制圣诞节全文 网络转载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悬挂起“庆祝耶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耶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耶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耶诞舞会”、“耶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耶诞信息”;数以万计的“耶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耶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耶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 我们对中国的“耶教”问题抱以了解的同情:盖庞大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需要精神支撑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会精英则欲借“耶教”以“挟洋自重”;盖中国的信仰危机、伦理失范、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文化匮乏迫使国人寻找身心安顿之所;盖“祛魅”的“现代性”带来的精神支离与价值虚无导致人们重新发现宗教生活的意义;盖“圣诞节”作为巨大的商机和利润而为厂家、商家所鼓噪与利用。 种种原因使得“耶教”成为部分国人的可能与选择,使得“圣诞节”成为国人无法躲避的文化景观。 是故,我们无意攻讦“耶教”和指责中国耶教徒过“圣诞节”。 相反,值此“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愿意祝福那些真诚的和爱国的中国耶教徒愉快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 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圣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耶教”传播并非单纯文化和宗教问题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 换而言之,“耶教”在中国泛滥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为国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 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 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圣诞节”的问题,呼吁过具有欧洲特色的“圣诞节”。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如何慎对“圣诞节”?如何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如何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不揣愚陋,胪列如下几条呼吁和建议以供国人参考:第一,不信奉“耶教”者,效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和现今港台地区的做法,把只对耶教徒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基督”、“基督教”、“圣经”、“圣诞节”、“圣诞树”等改称为不带感情色彩和崇拜意味的“耶酥”、“耶教”、“耶经”、“圣诞节”、“耶诞树”等;不以任何形式有意无意地过“圣诞节”,不发送与“圣诞节”有关的短信、邮件、贺卡、礼物;不举行与“圣诞节”有关的联欢、舞会等活动;不去“耶教教堂”祈祷礼拜等等。 第二,有关部门应该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目前在商场、饭店、宾馆、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耶诞狂潮”。 尤其是,我们认为,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内的学生无意识、赶时髦地集体过“圣诞节”,甚至是老师组织孩子们过“圣诞节”,已经违背了宗教不得“防碍国家教育制度”的宪法原则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教育法原则,因而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严加规范。 第三,对“圣诞节”流行起重要推波助澜作用的厂家和商家,应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合理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形式。 同时,不必因西洋有个“圣诞节”,中国就必须以孔子诞辰为中国“圣诞节”与之抗衡,但可以考虑将孔诞作为中国教师节,并尽可能使其变得既有神圣肃穆的节日氛围又有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这将有可能成为校园内和年轻人有效化解“圣诞节”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四,反思对宗教问题的传统认识误区,从正面意义上理解宗教的价值与功能,承认人的终极性关怀、超越性追求和团体生活、过宗教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内在愿望与合理诉求。 因此既需要尊重中国的耶教徒等洋教教徒的宗教信仰,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作用,尤其是需要充分发挥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占据主干地位的儒学的宗教性社会功能,高度重视目前民间社会重建儒教的呼声与努力,积极推动儒教的重建与复兴。 第五,打破“古非今是”和“中劣西优”的文化偏见,改变“以今非古”和“崇洋媚外”的文化心态,对中国文化持以“了解之同情”与“温情和敬意”的立场,回归传统,承续斯文,创新与发展、恢弘与光大中国文化,树立中国人的自尊心和中国文化的自信心,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和意义世界。 这将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艰巨性的文化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全方位的积极参与。 每个有着担当意识的中国人,都应自觉肩负起这一神圣的文化使命。 无论如何,问题关键在于国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集体无意识,是否有了走出此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自觉和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决心和勇气、责任和使命。 我们以为,中国人,应该而且必须朝此一方向努力!奋进!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只代表署名者个人而不代表署名者所在学校的观点。 签名(依姓氏笔画排序)刘聪 南京大学刘冰雪 中国政法大学张连文 清华大学杨名 中国人民大学陈乔见 武汉大学周锋利 北京大学孟欣 中国科学院孟志国 南开大学范碧鸿 中山大学赵瑞奇 北京师范大学讨伪圣诞檄 中国众生夫圣者,必有经天纬地之才,悲天悯人之心,大可安于天下,小能全于性命,道德达乎乾坤,文章垂乎古今。 如古之孔孟老庄,今之毛公润之。 然有西夷,名谓耶稣,以其生日,呼为圣诞,吾国之人,趋之若骛,此等无知,岂不谬乎?盖此西夷,生于中东,其城曰耶路撒冷。 吾始皇帝统一天下后二百二十一年,此西夷始哺于其母之怀中。 至明清,吾华夏方渐闻其名。 或谓之圣,此等称谓,不禁哑然饭喷。 有唐有汉,未闻是夷,海内升平,国泰民安。 至于有清,如恶鬼之东来,侵我土地,略我货殖,淫我姊妹,魔爪屡伸,教案频发。 如禽如兽,是凶是恶,是夷恶可以谓之圣人恶可以谓之圣诞,吾赤县神州,岂可容彼兴风作浪,胡为作非。 神勇精忠之义和团由是兴焉,杀洋人,烧教堂,廊坊一捷,至快人心。 然亦有不肖如洪秀全者,创拜上帝会。 功业未稳,自乱于萧墙。 天父天兄,瘴气乌烟。 盖上帝耶稣之流,本自如此而已。 方今之时,毒焰益炽。 遍布流行,教徒日多。 每至其诞,举国狂欢。 认贼作父,恬不知羞。 长此以往,国何为国。 今世,动辄言乎科学。 有以科学之名废中医,胡不以科学之实灭洋教,洋教不扫,则君免言乎树科学之大纛。 孔子云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今之谄者,不亦多乎?庄子云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今之诚忘者,不亦多乎?忘其祖,忘其国,忘其炎黄后裔,忘其黑发黄肤。 呜呼!凡吾国人,当速觉猛醒,认我本根,识其异端,清之扫之,消之灭之,毁其教堂,焚其邪书。 庶几澄清于海内,我汉家恢弘之象可现矣!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 木圣居士 日前,在网上看了一篇《十位名校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文后,再次令人深省、发人深思,深感当代中国人弘扬我中华文化之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之前在2003年,我在网上也发过一篇《中国人,何时才能觉醒》的帖子,现在我博客[社会观察]栏里收藏着,与此殊途同归,再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言!首先说明我不过圣诞节!我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什么糟粕精华都要学,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人家先进文化、科技、社会文明,以及科学的民主政治和先进的国家管理经验。 而“圣诞节”是西方的宗教节日,却在中国悄然兴起,刮起了中国人过“圣诞节”之风。 有学习的必要吗?看看各大商场、超市、酒店、宾馆的装扮结彩: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快乐……,这是商家强制于顾客的视觉感观,即使你是不信“耶稣”不过圣诞节的人,你也得接受这种视觉感观与氛围。 请问那些商家们:这是在“教堂”里?还是在购物公共场所?说白了,这是一种强制“视觉污染”。 再更深层讲,公民有不信宗教的自由,而商家的这种商业操作——强制于顾客视觉感观与接受“圣诞节”氛围,纯属于违法行为,这是在公共场所不是在“教堂”里,不是商家们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那样社会法理何在?只可叹目前我国法制不健全,还没有这种法律规定!并且商家们也不是慈善的“牧师”,有哪个商家大发慈悲借此“节日”,广开超市,物施天下?当然,这是商家们利益驱动的商业操作,但是这种强制顾客视觉的手段,丧失了伦理,丧失了民族精神,为宣传“崇洋媚外”的“精神”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然而,“圣诞节”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也绝非偶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宗教、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令中国人震惊的“西方文化侵略”,已上升到了一个政治问题,并且是波击到了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将在后文讲述。 我们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大势渲染的来过洋人的节日。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眼下国人也快全不过了,现在也只剩“中秋”与“春节”了,中国人有那么多民族传统节日不过怎有兴趣过洋人的“圣诞节”?难道“圣诞节”就那么好?我们中国也有孔圣人,为什么不过中国式的“圣诞节”?并且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本土国教——道教与儒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几千年来蕴含着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三大宗教”,哪个不是劝人向善?尤其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国现在还有吗?中华文化之根呢?中国思想之根呢?为何不去发扬国教?弘扬国学?弘扬民族易学文化?对于宗教信仰,这是人们的自由,我们干涉不了!但是,对于一个西方宗教以及西方文化来严重的冲击着中国文化,我们绝不能麻木不仁、执迷不悟,更不能熟视无睹、冷眼旁观。 此时,有觉醒的中国人就感到中国文化已危在旦夕,这些有良知的中国人就不得不站出来呐喊——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先从改革开放说起,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空前的学习西洋文化“全民运动”中,尤其是“英语热”,严重地冲击着“母语”与“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热衷”过洋人的这些“节日”……,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侵略扩张”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缩影。 目前,中国社会已在被西方文化“同化”中,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无可争议的!从近年来,国人的“崇洋媚外”思想,商家的“弃我扬外”操作,“英语热”对“国语”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兴起对“民族文化”的冲击……,种种迹象说明,如今中华文化已走在失落的边缘了,中国已危在旦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每个上过初、高中的人,都知道政治课本里常提到的两个词:“颠覆”与“渗透”。 早年毛泽东就提醒中国人民,我们要警惕帝国主义列强,警惕帝国主义的颠覆与渗透。 当年中国人紧绷的那根神经,早已被西方国家用西方文化这一“软刀子”割断了。 目前,商家们“弃我扬外”的商业操作,以及部分中国人“崇洋媚外”的“精神”,和中国当前的“英语热”……,全完吻合了西方国家要颠覆与渗透中国的政治企图——“全盘西化中国”!此时,美国人高兴了,西方人笑了……,“颠覆”与“渗透”中国已成功一半了!再进一步说明,近年来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的疯狂扩张,明显是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这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一种“黑客”政治手段。 他们多年来用西方文化这一“软刀子”痛割中国,疯狂的“文化侵略”中国,就是为了实现一个政治目得——“全盘西化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接受西方世界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西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蓄谋已久的“颠覆”与“渗透”的政治阴谋。 一种民族文化就代表着一个民族,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失落,标志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丧失。 那么,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灵魂的民族,又何谈复兴?要知道,一种民族和国家被他国掠夺与侵略,不外乎就用他国语言或文化来渗透与颠覆是最好的手段了,一个民族和国家被他国语言、文化掠夺与侵略了,那么这个民族、国家也就快不复存在了!(《中国人,何时才能觉醒》)此时,中华文化在被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下,以及中华文化在近代史上的两次浩劫已是遍体鳞伤,尤其是“文革”的沉重打击更是伤痕累累,中华民族的灵魂受伤了!中国与中华文化已危在旦夕了!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失落的中华文明,才能复兴中华民族!所以,当前中国不是要安装“防火墙”来防御西方政治“黑客”的渗透颠覆和“文化侵略”,而是要彻底“杀毒”抵制政治“黑客”攻击。 否则,晚了也就完了!让我们觉醒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略扩张”,彻底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渗透”与“颠覆”的政治阴谋!大力向世界弘扬我中华文化,复兴我中华文明,复兴我中华民族!此时,中国也该觉醒了!中华民族也该觉醒了!中国政府也该觉醒了!中国人民也该觉醒了! 注:以上文章转载自木圣居士居士的博客。 本文观点不代表慈光心理专栏 。

标签: 画说普通话 用视觉语言 传递华夏文化之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