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和奖金:许多平台提供奖励和奖金以激励兼职人员完成更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7 0

为了激励兼职人员完成更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许多兼职平台提供各种奖励和奖金。这些奖励和奖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兼职人员的积极性和收入潜力。

常见的奖励和奖金类型

兼职平台提供的奖励和奖金类型多种多样,包括:

推荐奖励

  • 当兼职人员成功推荐新用户加入平台时,他们可以获得推荐奖励。
  • 推荐奖励通常以现金、积分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发放。

任务奖励

  • 对于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兼职人员,平台可能会提供任务奖励。
  • 任务奖励可以根据任务难度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目标奖励

  • 兼职人员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特定目标(例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或达到一定收入金额)时,可以获得目标奖励。
  • 目标奖励通常金额较大,可以激励兼职人员提高业绩。

等级奖励

  • 一些平台会建立等级制度,兼职人员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和贡献晋升到更高的等级。
  • 较高的等级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任务机会、更高的任务奖励以及其他福利。

奖励和奖金的好处

平台上常见的激励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兼职人员的积极性、收入和忠诚度。通过仔细选择提供奖励和奖金的平台,兼职人员可以最大化他们的收入潜力并从兼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奖励用什么科目

奖励用奖金科目。

一般来说,奖励的发放常常与特定的活动或工作成果挂钩,当达到预定的目标或取得优异成绩时,企业或个人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奖励是为了激励人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通常会通过奖金的形式进行发放。 奖金是一种货币性的奖励形式,可以直接体现对努力工作的认可和鼓励。 在许多企业和组织中,奖金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奖励方式。 它不仅能够激励员工积极进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组织的整体业绩和竞争力。 通过设立奖金,企业和组织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从而为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奖金也可以作为一种公平、透明的激励机制,减少工作中的不满和冲突,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总之,奖金作为一种奖励方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通过合理的设置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奖励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奖励,有时也会用到证书、荣誉等非物质性的奖励科目。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与积极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奖励科目和方式。

如何实行绩效管理

如何实行绩效管理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我国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加强绩效管理。 因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绩效管理是难度最大,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 那么,如何实行绩效管理?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绩效管理系统

绩效是指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未经过评价的不成为绩效。 西方国家对绩效管理(PM)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绩效管理的含义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广义看,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二是绩效管理是管理雇员绩效的系统;三是绩效管理是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

绩效管理的运用是作为一个整合过程出现的,它使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与实现组织目标相互配合。 阿姆斯拉尼指出,绩效管理是通过在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达成关于目标、标准和所需能力的协议,在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组织、群体和个人取得较好工作结果的一种管理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绩效管理指的是管理者用来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及过程。 也就是说,绩效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

在绩效管理系统中,组织、经理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经理与员工通过沟通,将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经理的职责、管理方式和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通过设定绩效目标、定期进行绩效评估、过程持续改进等方式,推动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循环发展。 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经理帮助员工清除工作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共同完成绩效目标。 而员工通过承担上级分配的任务指标与本岗位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绩效,再通过必要的绩效激励配套制度的支撑,从而实现了员工绩效与组织绩效“双赢”的目的,为实现组织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 无论是在理论阐述还是管理实践中,都会遇到一个误区: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就是制定绩效考核表。 所以许多企业在实行绩效管理时,往往误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制定了绩效考核表,量化了考核指标,年终实施了考核,就是绩效管理。 这种误区使得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省略了极为重要的制定目标、沟通管理等过程,忽略了绩效管理中需要掌握和使用的技巧,在实施绩效管理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障碍,致使绩效管理水平在低层次徘徊。

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

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不断提升组织和员工绩效。 绩效管理由制定绩效计划、持续不断地沟通、收集信息并做文档记录、绩效评估、绩效诊断和提高五个部分组成,并形成一个闭循环过程。 从组织层面说,表现为绩效管理循环,即通过计划、实施、辅导、检查、报酬来引导员工实现组织绩效目标和提升组织绩效水平;从个人层面讲,表现为不断提升的绩效改进循环,通过员工和主管共同参与、绩效辅导和检查等环节,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绩效。

1.制定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开始,也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 首先,确定组织的绩效目标,现在常用的方式是利用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工具,确定组织的年度经营目标;其次,采用自上而下的考核模式,通过提炼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并根据现有水平设定年度评价标准,将绩效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的每个员工,责任到人。 制定绩效计划的方法是:

(1)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和补充性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是以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为依据,由人力资源专业绩效管理人员运用战略地图工具对整体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在沟通、商议的基础上建立各部门的绩效计分卡,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 企业绩效考核的频次按照年度、季度进行,员工绩效考核的频次按照年度、月度进行。 年度目标要在季度、月度体现,互为支撑。 另外,一些虽非年度战略重点,但需要进行阶段性重点关注的,或突发性、临时性的重点工作任务设定的考核指标,采取补充性指标的方式在季度、月度考核中体现,是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有益补充。 同时,筛选指标要关注财务层面、客户层面的业绩贡献,关注提升顾客满意度、提高组织效率、持续经营创新三条主线。

(2)确定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 每年年初,要统一组织、召集相关参与考核人员,设定年度绩效计分卡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权重按照100%计算(指标权重可按照5%的整数倍设定)。 评价标准视企业业务的现有经营水平和提升目标情况设定,采取等级评定法进行。 现以五档分类法介绍评分等级:A等级,代表该项指标完成情况大大超过预期,效果令考核者非常满意;B等级,代表该项指标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超过预期,完成效果令考核者比较满意;C等级,代表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在预期范围内,完成效果令考核者满意;D等级,代表该项指标完成情况未达到预期,完成效果令考核者不满意;E等级,代表该项指标完成情况远未达到预期,完成效果令考核者非常不满意。 在这个阶段,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沟通,主要明确:员工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如何衡量员工的工作(标准)?每项工作的时间期限?员工的权限?员工需要的支持帮助?经理如何帮助员工实现目标?其他相关问题,如技能、知识、培训、职业发展等。

2.持续不断地沟通

沟通是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续不断地加强绩效沟通,才能明确各级人员的工作指标,促进员工与企业在实现目标上逐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取得上下一致的良性互动效果。 沟通应遵循的原则是:沟通应真诚;沟通应及时;沟通应具体;沟通应定期;沟通应具有建设性。

通过开展沟通工作,对于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属于重大工作变动或非员工自身原因导致的不能保证完成业绩指标的,上级考核人员要调整绩效目标,这样做是因为绩效考核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绩效,而不是单纯的考核;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不是控制员工。

3. 收集信息并做文档记录

由于绩效目标最终要通过绩效评估来衡量,因此收集员工绩效的信息资料特别重要。 在这个环节,根据绩效考核业务量及覆盖范围,可由专业人员负责,对被考核者的阶段完成情况采取每月或每周一次业绩通报的方式进行考核,比照评估标准由考核人推动持续改进。

经理要注意观察员工的行为表现,并做记录,同时还要保留与员工沟通的记录,必要时让员工签字认可,避免在年终考评时出现意见分歧。 做文档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在评估绩效时不出现意外,评估结果有据可查,以体现公平、公正。

4.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一般在年中或年末进行。 员工绩效目标完成得怎么样,企业绩效管理的效果如何,通过绩效评估可一目了然。

绩效评估应围绕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评估工作进行。 组织绩效评估结果可通过正态分布法和员工绩效评估结果实现互动,组织绩效优秀,员工获得优秀等级的人数就多;组织绩效差,员工获得优秀等级的人数就少。 企业应通过绩效评估的结果,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绩效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为积极的员工传递动力,为消极的员工传递压力的目的。 同时,绩效评估的结果也是企业薪酬分配、职务晋升、开展培训等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5.绩效的诊断和提高

随着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会不断出现一些问题,如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导致的基础数据来源变化、统计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及外界因素致使工作计划不能按期推进,都会影响考核工作的顺利推行。 没有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任何绩效管理都不会提高。 因此,应在绩效评估结束后,全面审视企业绩效管理的策略、方法、手段并对其他细节进行诊断,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

实行绩效管理的要点

1.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围绕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四个环节开展。 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闭环,有标准、有过程、有结果、有反馈,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完整的。 在这些环节中,绩效反馈是企业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它实际上是运用绩效评价结果的过程,直接作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本人。 绩效评价结果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进,例如,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可确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时,可作为招聘和选择员工的依据、人力资源开发的依据。 评估结果还可作为员工薪酬、发展、培训的依据。

企业应结合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建立一种立体式、网状式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优化,这是绩效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也是衡量绩效管理体系优劣的关键。 企业可据此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诊断,找出其中的欠缺之处,及时完善,这是解决绩效管理难题的根本。

2.明确绩效管理关系

绩效管理关系包括考核的最高管理机构、日常管理机构、客体(被考核者)、主体(考核者)、数据提供者和考核结果复核者。

(1)考核的最高管理机构——绩效管理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将绩效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目标相联系,增强绩效管理的全局观和公平性,企业应成立由总经理和各部门第一责任人组成的绩效管理委员会。 绩效管理委员会是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最高管理、决策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审批绩效管理制度、处理组织或员工对考核结果的申诉。

(2)考核的日常管理机构——绩效小组。 绩效管理委员会下设绩效小组,全面负责企业的日常绩效管理工作,成员应由绩效管理委员会指定,其职责是:负责制定并持续优化绩效管理制度,负责绩效管理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搜集、整理、核实绩效管理的相关信息资料,负责受理并处理组织和员工的考核申诉事宜。

(3)考核客体(被考核者)。 组织层面包括企业各部门,员工层面包括部门所有员工。

(4)考核主体(考核者)。 考核者应将绩效考核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作为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途径。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考核者应负责指导、帮助、激励被考核者的工作,被考核者的工作表现和业绩是考核者业绩的重要体现。

(5)考核数据提供者。 由各部门负责人作为考核数据提供者,在其各自专业领域内配合企业绩效小组完成以下工作:按时完成应由本部门提供的考核数据工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反馈,建立规范的数据提供标准和历史数据查询渠道,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 考核数据提供者应保证所提供数据真实、有效、及时、准确,若达不到这些要求导致考核工作延误或其他严重后果,由考核数据提供者负责。

(6)考核结果复核者。 为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准确,复核者要对考核者提供的员工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复核。 复核职责通常由考核者的直接上级承担。 复核者有权对评估结果进行调整,但要提出明确的调整理由,经复核者确认后的考核结果才可反馈给被考核者。

3.更新观念

企业要想使绩效管理有效实施,必须强化全员的绩效意识,转变管理者的观念。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指绩效考核,它是一个不断闭合的循环管理过程,是一个管理系统。 绩效管理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提高组织绩效,使员工的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而薪酬、奖金、晋升或降职只是绩效管理中应用绩效考核结果的一个方面。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的职责,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在推进绩效管理过程中都应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各级管理者应把绩效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绩效考核的目的不仅是考核人、监督人、控制人,而且还要激励人、发展人。 激励员工、确定员工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在企业里有安全感、成就感、成长感,有发展的希望,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他们为企业作贡献。

4.策划实施

实施绩效管理体系通常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当前许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不是有条不紊而是“运动式”地实行绩效管理,不利于管理者和员工将绩效管理当成改善业绩的工具。 与此相反,有效的绩效管理实施计划通常限于特定的考核期间,它会对企业内部考核资料收集、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确认、考核结果反馈的时间、参与者、职责、工作结果的整理、汇总、归档等环节作出详细规定,以确保绩效管理有序进行。

5.沟通

绩效管理绝不是经理对员工的单向工作,绝不是迫使员工更努力工作的“棍棒”,也绝不是在绩效低下时使用的惩罚工具。 绩效管理的关键是上级与员工之间持续的双向沟通。

有些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产生疑问:绩效考核是不是简单地填表、交表?是不是为了找出员工的不足或缺陷?强制性的关键业绩指标(KPI)排名是否有失公平?绩效管理到底是什么?……其实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员工与他的上级之间达成的业绩目标协议来完成的。 绩效管理对员工的工作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员工与上级如何通过共同努力以提高员工的绩效、绩效如何衡量、如何排除影响绩效的障碍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关键的一点是,绩效管理工作是上级与员工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因为它对员工本身、上级和企业都有益。 绩效管理是一种双向沟通,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是双方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理论 求解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 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V. H.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 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 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E.洛克(E. A. Locke)和休斯(C. L. 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

(1)目标难度。 目标应该具有较高难度,那种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缺乏挑战性,不能调动起人的奋发精神,因而激励作用不大。 当然,高不可攀的目标也会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失去激励作用。 因此,应把目标控制在就有较大难度,又不超出人的承受能力这一水平上。

(2)目标的明确性。 目标应明确、具体,诸如”尽量干好”、”努力工作”等笼统空泛、抽象性的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不大。 而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可以使人明确奋斗方向,并明确了自己的差距,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3)目标的可接受性。 只有当职工接受了组织目标,并与个人目标协调起来时,目标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功能。 为此,应该让职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这比由管理者将目标强加于职工更能提高目标的可接受性,可以使职工把实现目标看成自己的事情,从而提高目标的激励作用。

这些关于需要和目标的研究,都成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考虑的因素,特别是激励的过程理论中提出的若干要求,对于设计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各学派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二、认知派激励理论

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 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了新的综合型激励模式,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 在这个模式中含有努力、绩效、个体品质和能力、个体知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满足等变量。

在这个模式中,波特与劳勒把激励过程看成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 一般人都认为,有了满足才有绩效。 而他们则强调,先有绩效才能获得满足,奖励是以绩效为前提的,人们对绩效与奖励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 人们对某一作业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该作业时所获得的激励价值和个人感到做出努力后可能获得奖励的期望概率所决定的。 很显然,对个体的激励价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则他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也愈大。 同时,人们活动的结果既依赖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依赖于个体的品质、能力以及个体对自己工作作用的知觉。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还进一步分析了个人对工作的满足与活动结果的相互关系。 他们指出,对工作的满足依赖于所获得的激励同期望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激励等于或者大于期望所获得的结果,那么个体便会感到满足。 如果激励和劳动结果之间的联系减弱,那么人们就会丧失信心。

激励理论的种类及应用

主要的激励理论有三大类,分别为内容型激励的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内容型激励理论,就是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①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②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2)、奥德弗的ERG理论: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 奥德弗认为,职工的需要有三类: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发展需要(G)。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越为人们所渴望;较低层次的需要者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受挫者得不到满足,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这一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上的满足到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了挫折到倒退的趋势,这在管理工作中很有启发意义。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和合群需要是人的最主要的三种需要。 ,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该理论将成就需要定义为:根据适当的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该理论认为,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事业心强,喜欢那些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 在管理中,只要对他提供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充分发挥发挥自己的能力。 权利需要较强的人有责任感,愿意承担需要的竞争,并且能够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工作,喜欢追求和影响别人。

该理论还认为,合群需要是人们追求他人的接纳和友谊的欲望。 合群需要欲望强烈的人渴望获得他人赞同,高度服从群体规范,忠实可靠。

(4)、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职工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等。 他发现上述条件如果达不到职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时,就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 但是,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不能使职工感到激励。 赫兹伯格把这些没有激励作用的外界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他还认为,能够使职工感到非常满意等因素,大都属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三方面的,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等等。 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赫兹伯格把这一因素成为“激励因素”。 这就是“双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首先应该注意满足职工的“保健因素”,防止职工消极怠工,使职工不致产生不满情绪,同时还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尽量使职工得到满足的机会。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过程模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的理论。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1)、弗鲁姆的希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一种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效价的大小。激励力量等与期望值和效积的乘积,即:

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

所谓“希望”,就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获得某种结果概率的判断。

所谓“效价”,就是指此人对这个激励因素的爱好程度,即对他所要达到目标的价值的估计。

在管理工作中应用“希望”,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科学地设置目标,使目标给人以希望,从而产生心理动力;

第二,要提高期望水平,提高员工对目标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这样就会提高效价;

第三,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关系,防止员工期望过高,导致失望太大。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理论。 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到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两种比较结果相等时,就公平;公平就能激励人。 反之,就会使人感到不公平;不公平就产生紧张、不安和不满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亚当斯的理论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防止在工作评定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拨弄是非、左右舆论、制造矛盾等不良倾向。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行为改造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使其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

(1)、亚当斯的挫折理论:

由于目标无法实现,动机和需要不能满足,就会导致产生一种情绪状态,这就是“挫折”。

使人产生挫折心理的三个必备条件:

第一,个人所得期望的目标是重要的、强烈的;

第二,个人认为这种目标有可能达成;

第三,在目标与现实中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人受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受到挫折后的行为表现主要由两大类;

第一,采取积极进取态度,采取减轻挫折和满足需要的积极适应的态度。

第二,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对抗态度,诸如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忧虑、固执和妥协等。

在管理工作中,

第一,要培养员工掌握正确战胜挫折的方法,教育员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要因为眼前的某种困难和挫折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第二,要正确对待受挫折的员工,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尽快从挫折情境中解脱出来。

第三,要积极改变情境,避免受挫折员工“触景生情”,防止造成心理疾病和越轨行为。

(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的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 如果行为是好的结果,这就能对动机起正强化作用,即能使人的行为得到加强和重复;如果行为的结果使动机得到削弱,这就对动机其负强化作用,会使人的行为削弱或消失。

运用强化理论来影响、加强或改变职工的行为时,要注意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要按照职工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物。

第三,奖惩结合,以正强化为主。

(3)、海德的归因理论:

它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

归因的种类:

归因可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 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是职工胜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力。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一)实行目标激励

1.目标设置

(1)目标应该具体化。

(2)要阐明目标的社会价值并和个人利益相联系。

(3)目标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

(4)让完成目标的人参与目标设置。

(5)要对达到目标的进程有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

2.目标管理

(1)制定总体目标。

(2)作好组织准备。

(3)制定个人计划。

(4)阶段性成果评定。

(二)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而且变化的幅度不断增大,节奏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组织必须从僵化的机械模式,转变为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模式;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生产效率的竞争演化为创新率的竞争,基本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传统的“命令式”的领导方式已不适应对新型“知识员工”的管理。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三)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如何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

1.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办法,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

2.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

3.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

总之,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要灵活多样,要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四)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激励机制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影响力排序:

由此可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实施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创造性结合19大精神,开创人力资源中激励管理理论新局面

标签: 奖励和奖金 许多平台提供奖励和奖金以激励兼职人员完成更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