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基础设施:构建可持续未来所需的构建块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2 0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加剧,新能源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构建可持续未来的必要因素。

新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清洁能源发电设施、储存系统和输电网络等一系列技术和系统,它们能够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可靠集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能源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1. 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包括太阳能光伏、风能、水电和生物质能等技术。
  2. 储能系统:用于存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以便在需要时释放使用。
  3.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可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

克服挑战的解决方案:

  1. 政府支持:提供财政激励、税收抵免和研究资助,以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
  2. 创新技术:开发更具成本效益、更高效和更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3. 智能电网:整合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实现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4. 土地规划: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平衡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其他用途。

结论

新能源基础设施是构建可持续未来的关键。通过克服挑战,各国可以部署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能源安全,创造经济机会,改善空气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更美好的地球。

刘二海:全球化3.0视角下的ESG

全球视野下的ESG与可持续未来

在上海黄浦区,一场璀璨的星光璀璨的盛会——2023ESG全球领导者大会落下帷幕,刘二海在此以《ESG与全球化3.0》的深度洞察,引领与会者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大会的焦点聚焦于ESG策略,汇聚了众多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企业如何在碳中和的大潮中稳健前行。

碳中和的引擎刘二海,作为“碳中和项目”首期班班长,鲜明地指出碳中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他强调,蔚来汽车和摩拜单车的成功案例,正是ESG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尤其是环境责任与创新机遇的完美结合。他引领的二期班开放报名,预示着这一趋势的持续升温。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在全球化3.0的背景下,刘二海以瑞幸咖啡为例,揭示了双边重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角色。他揭示,数字基础设施的转型,如愉悦资本的投资布局,如蔚来、摩拜、瑞幸、途虎和能链等,正在重塑商业模式,驱动新基础设施的构建,推动业务的全球化进程。ESG的全球使命ESG,特别是环境议题,在全球化3.0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新能源产业,特别是电动汽车,正以其强大的创新力和变革潜力,如蔚来与LEMMO、FEST等初创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刘二海强调,ESG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途径,更是创新和投资的广阔天地。新基础设施与全球协作数字基础设施在新时代的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企业借助平台实现无缝协作,其中社会维度(ESG中的social)尤为重要。以新能源市场为例,它不仅关乎企业的绿色战略,也影响着全球供应链和消费者行为的革新。工业革命的新篇章面对工业革命的深度变革,企业必须重新定义商业模式,以科技和政策的双重驱动应对不确定性。刘二海以其前瞻性的洞察,引导我们迈向一个兼顾本地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这场革命性的转型正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

总结来说,刘二海在大会上为我们展示了ESG在全球化3.0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如何与新基础设施、碳中和和全球协作相融合,共同塑造一个更加绿色、智能且可持续的未来。

【视角】新型电力系统如何解决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保供难题?

新型电力系统:破解新能源消纳与保供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保供的双重挑战,新型电力系统以智能科技为驱动,整合多重策略,打造了一套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首要的是,通过多能互补,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不同能源类型高效协同,稳定供应,降低波动性。 同时,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犹如电力系统的调节器,确保供需平衡,实现电力供应的平稳调节。

新型电力系统还依赖于科技赋能的柔性输电线路,如高温超导线和柔性直流输电,提升输电效率,缓解新能源消纳过程中的传输压力。 通过建立电力交易平台,区域间的电力市场得以联通,优化供需分布,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型电力系统进行深度的数据分析与预测,精确调度,确保电力供应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在保供层面,系统升级设备和网络,增强灵活性,比如引入可调节负载,同时,产业协同发展与智能电网的推进,共同构建了电力系统的坚实基础。

在规划层面,新型电力系统采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用电行为,同时强化网络建设和政策支持。 对于极端日的短期调度,创新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成为关键,提高公众意识,共同参与分布式储能的应用和绿氢化工技术的支撑。

总的来说,新型电力系统通过科技整合、市场机制、基础设施升级和跨领域合作,成功破解了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保供的难题,为未来的可持续能源供应构建了强大而智能的框架。

相关参考文献: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演进及展望

导语: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

本系列将着眼于新能源汽车体系,陆续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企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对策等各方面进行系列介绍。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国务院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本文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2022-2023年我国出台的新能源重点政策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应对目前发展问题的思考,最后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进行展望。

政策背景:正在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跨国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4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正加速带动多产业联动发展。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6.2%,市场占有率达到26.1%。 在河北迁安,这条自主研发建设的高等级电工钢生产线自去年8月底投产后,每个月都保持满负荷生产。

据测算,2022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钢材消费量约为1100万吨,同比增长90%左右。 不仅如此,充电桩建设从2012年的不足5万个增长至2022年的521万个,建成换电站1973座,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建成了超过1万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 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企业宁德时代2022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为37.0%,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 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智能网联、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在加速。 不久前,投资4亿多元,包含22个全球顶尖级试验装备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开放超过90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完成智能化道路改造超过3900公里。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我国正在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将汽车、信息技术、交通三大万亿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而且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政策核心:一年之内频频出台新政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2022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安全体系,全面增强企业在安全管理机制、产品质量、运行监测、售后服务、事故响应处置、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有望踢开汽车市场实现转型升级、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路上的绊脚石。

2022年9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9月份新闻发布会,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支持措施,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做出回答。 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在于三方面:一是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政策体系。 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出台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形成了完善的科技、产业、财税等支持政策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有比较完备的产业支撑体系。 我国拥有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设备、基础材料等全产业配套能力,在产业规模、协作效率、配套成本等方面形成一定优势,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产品研制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呈现消费升级态势,年轻消费群体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高,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2023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部署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

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 会议强调,要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突出瓶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确保“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 要引导企业下沉销售服务网络,鼓励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培养维保技术人员,满足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需求。 要进一步优化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的政策,鼓励企业丰富新能源汽车供应,同时加强安全监管,促进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也在发改委4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汽车消费是支撑消费的“大头”,将加快推进充电桩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鼓励汽车企业开发更适宜县乡村地区使用的车型。 同时,加快实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

“预计在政策持续加码的支持下,未来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仍有恢复空间。 ”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在本轮疫后消费修复的进程中,服务消费的表现较为亮眼,但传统大宗消费在剔除基数影响后,恢复速度不及预期。 近日,发改委表示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下乡。 而4月以来多个品牌车企相继推出购车优惠,购车补贴潮仍在蔓延。

政策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利好及问题预判

以上政策的出台,对以下几方利益主体会产生积极影响:

(1)消费者主体

2023年3月1日新华社报道:”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接续政策,修订发布‘双积分’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力度。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我国免征新能源车辆购置税超212亿元。

(2)产学研主体

信部将围绕技术攻关、推广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持续发力,加快新体系电池、汽车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并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接续政策,稳定市场预期。

(3)生态主导型企业主体

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围绕多元化生产与多样化应用需求,通过开放合作和利益共享,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使用保障、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若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协调组建行业跨界交流协作平台。

(4)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主体

地方政府需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协调推动智能路网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落实,优化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日前联合深圳银保监局等四部门印发《深圳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12条具体举措,进一步完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金融生态;浙江不久前印发《浙江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要求通过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支持,优化动力电池产能布局等方式,提升整车规模和竞争力、全产业链条供给能力和特色优势零部件产业竞争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中国车用操作系统开源计划,推动产业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从完善金融生态、提升产业链效率到推进技术攻关,相关部门、协会和地方纷纷出台举措,护航产业发展。

伴随着政策的践行落地中,可能还会面临以下问题:

(1)双碳驱动下,分布式、虚拟电厂等许多新技术、新业态涌现,如何去引导和适应产业发展,如何更好和双碳趋势结合起来。

(2)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的电力系统要与双碳结合起来,要大量地改变过去的设计、生产、施工等标准体系和方式。

(3)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的能源体系在十年内的碳达峰阶段,如何与现有的发展体系更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做得好,又避免搞运动式减碳,又不能影响经济发展。

(4)能源的转型也是理念的转型,如何掌握节奏,拿捏好分寸,政府和能源产业主体负责人既要有担当,也要有能力和技巧。

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展望

新能源汽车在未来会成为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新的技术突破、政策推动和发展机遇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体来所,以下五个趋势可以预见:

(1)用电更便宜!

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综合运用峰谷电价、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高效互动,降低新能源汽车用电成本。

(2)充电更方便!

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

•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

•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

•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

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场所充电服务能力,拓展增值服务。

(3) 汽车更安全!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强化企业对产品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对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控等关键系统的质量安全管理、安全状态监测和维修保养检测。

健全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以及维修保养检测、充换电等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新能源汽车安全召回管理。

完善充电设施保险制度,降低企业运营和用户使用风险。

(4)操作更智能!

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

建立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标准体系,明确车用操作系统、车用基础地图、车桩信息共享、云控基础平台等技术接口标准。

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和出行服务企业共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自动代客泊车技术发展及应用。

(5)应用更广泛!

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等领域的应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配送、港口作业等领域应用,为新能源货车通行提供便利。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标签: 新能源基础设施 构建可持续未来所需的构建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