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留存率:许多用户下载应用程序后会很快卸载它们,保持用户参与是一个挑战。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0 0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移动应用程序市场中,留存用户是应用程序成功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留存率是指一段特定时间内持续使用应用程序的用户数量比例。低留存率可能导致应用程序下载量减少、收入减少和其他负面影响。

低留存率的原因

导致用户卸载应用程序的因素有多种,包括:

  • 缺乏价值:用户无法从应用程序中获得足够的价值来证明其留在设备上的合理性。
  • 用户体验差:应用程序难以使用、导航或难以理解,导致用户的沮丧和卸载。
  • 竞争:市场上有很多其他类似的应用程序,用户可能会切换到提供更好功能或体验的应用程序。
  • 缺乏参与:应用程序未能吸引用户,导致他们使用应用程序的频率降低,最终卸载应用程序。

提高留存率的策略

为了提高留存率,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营销人员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包括:

  • 提供价值:明确定义应用程序的价值主张并向用户展示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满足他们的需求。
  • 改善用户体验:确保应用程序易于使用、直观且加载速度快。定期收集用户反馈并相应改进应用程序。
  • 差异化应用程序:通过提供独特的功能、内容或体验来使应用程序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 提高参与度:通过 push 通知、游戏化或其他交互式功能吸引用户参与应用程序。
  • 建立社区:创建一个在线社区或论坛,让用户可以相互联系并与应用程序开发者互动。

监控和分析

监控和分析应用程序的留存率指标对于评估改进策略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这包括跟踪以下指标:

  • 新安装留存率:在下载应用程序后 1 天、7 天和 30 天内留下的用户数量。
  • 活跃用户留存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使用应用程序的用户数量。
  • 流失率:卸载或停止使用应用程序的用户数量。

通过定期监控这些指标,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营销人员可以识别用户流失的趋势并采取措施来提高留存率。

改善留存率的示例

以下是一些成功提高应用程序留存率的示例:

  • Duolingo: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Duolingo 通过游戏化和个性化学习体验提高了其留存率。
  • Spotify:流媒体音乐应用程序 Spotify 通过个性化推荐和社交功能提高了其留存率。
  • Slack:团队协作应用程序 Slack 通过简化通信和文件共享提高了其留存率。

结论

低留存率是应用程序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了解导致用户卸载应用程序的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提高留存率的策略,应用程序开发者和营销人员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成功率。监控和分析应用程序的留存率指标对于评估这些策略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用户运营涉及的数据分析具体指的什么以及怎么分析?

刚好最近在思考这方面,可以尝试总结一下~ 如果觉得可以,不要吝惜你的赞哦~ 那就开始吧~ 用户运营为什么要数据分析,其实也是为了用户运营数据化,方便后续一系列针对运营的拉新,促活和留存作数据支持,防止出现拍脑袋就决定的情况出现。 那么数据化运营怎么操作呢?就是利用用户运营的思路,结合数据分析的思想,业务指导数据,数据驱动业务,实现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 这也是数据化用户运营的核心思想。 具体可以分三步走:用户数据收集--》构建数据体系--》数据驱动运营用户数据收集 用户数据的收集包括用户基本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流量数据数据。 用户基本数据指的是用户的静态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地区、工作等,这类数据描述了用户是谁,主要靠基本信息填写来实现。 用户行为数据是用户在产品上一系列操作行为的集合,哪个用户在哪个时间点、哪个地方以哪种方式完成了哪类操作,包括用户浏览、购买、内容贡献、传播、社交等行为,这类数据描述了用户干了什么,主要靠数据埋点来实现。 用户流量数据是用户的来源,是基于用户访问的网页端产生的,包括设备、运营商、端口、时间等,这类数据描述了用户从哪儿来。 构建数据体系 既然有了上述数据的收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对数据进行指标化处理了。 毕竟如果不用指标来描述业务,那么你就不能有效增长它。 那么这个指标怎么建立呢?我们可以从用户状态的演变切入,并根据对应的方法作指标。 用户状态的演变有哪些呢?无非就是潜在用户--》注册用户--》活跃用户--》流失用户。 而针对这些演变环节,我们可以分为潜在用户变为注册用户的拉新环节、针对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的促活留存环节、针对活跃用户到流失用户的防流失和召回环节 拉新环节 在从潜在用户变为注册用户的拉新环节,我们要做的是对拉新渠道及在各渠道上采用的推广策略的分析,通过数据指标评估渠道质量,优化渠道推广策略。 这里数据指标主要包括新增用户数、用户获取成本,新用户留存率。 新增用户数:新增用户是指安装应用后,首次启动应用的用户。 按照统计时间跨度不同分为日、周、月新增用户。 新增用户量指标主要是衡量营销推广渠道效果的最基础指标; 用户获取成本:对于付费渠道反应渠道的转化率。 新用户留存率:反应新增用户的质量,与目标用户的契合度。 另外对于成熟版本的产品,如果用户留存率有明显变化,则说明用户质量有明显变化,很可能是因为推广渠道质量的变化所引起的。 留存环节 针对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的促活留存环节,可以设立的指标体系包括用户规模和质量的体系、用户参与度的体系以及用户画像体系。 用户规模和质量体系包括衡量一个产品是否成功的活跃用户指标、衡量推广渠道效果的新增用户指标、反映用户质量和产品吸引力的用户留存率指标以及了解活跃用户健康度的用户构成指标。 用户参与度体系是衡量用户活跃度的重要指标体系。 包括某统计周期内用户启动应用的次数、最近一次使用的时间、某一统计周期内所有从App/网站启动到结束使用的总计时长以及用户相邻两次启动的时间间隔。 用户画像体系是指定义出用户属性的指标都可以放在用户画像里,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支出、职业、行业、个人兴趣爱好、商业兴趣、社交关系等等,数据越多,用户的轮廓就越清晰,相应的制定运营策略的时候就越有针对性。 数据体系的构建 防流失和召回环节 针对活跃用户到流失用户的防流失和召回环节。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流失原因的分析以相应召回方案的制定,数据指标用来衡量工作效果。 体现在数据指标上为流失和召回体系,包括流失率、到达率、打开率、打开点击率、回流率。 流失率:流失率和留存率是互为此消彼长的一对概念,某个统计时间后不再使用产品的用户比率,两个指标一般都是采用同期群的计算方式,但因为流失率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通常是通过查询留存率来预计流失率。 到达率:推送到达用户手机或邮箱的比率。 打开率:用户看到推送打开的比率。 打开点击率:用户打开后点击内容/链接的比率。 回流率:回流用户数与统计周期内流失用户的比率。 数据驱动运营 通过数据我们不仅是要知道“是什么”和“有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因此在有了数据体系建立之后,还要用数据去驱动运营。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用数据优化运营策略,比如用户留存率低,而留存率与用户质量和产品吸引力有关系,通过渠道分析发现用户质量没有问题,而通过用户流失分析发现主要流失阶段在初始接触期,这就找到了原因,于是在产品稳定性、易用性和新用户引导上做优化。 二是数据验证运营策略,比如你想上线一个新的用户激励措施,但不确定和原有方式相比是否会有更好结果,这时候通过合理的测试得出的对比数据可以为你提供决策依据。 当然这可以结合用户生命周期来进行下一步操作,这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最后,用户运营相对与其他类运营拥有更高的数据分析能力要求,也有着更高对内对外协同工作的能力要求。 同时也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先天的数据敏感性,用户的行为特征其实很容易读懂,相对应做运营策略并不难。 但也不要把你所想理解成用户所想,把运营策略仅仅停留想法上,多实践多分析,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名从工科成功转行互联网运营的妹子。 希望可以在知乎上与大家共学习同进步~ 当然啦,如果你对转行运营有什么疑惑,也可以私信我或者微信我~

《用户力》读书笔记

读完此书,醍醐灌顶。 倒不是说读完本书就能怎样怎样,但至少对于我个人而言,清晰了很多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并且至少让我在理论层面上理清了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如何发现需求并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如何进行产品决策和功能设计、产品上线后如何进行推广和有效迭代,以及这几个环节之间的层级关系。 好了,废话不多说。 用户力,顾名思义,用户所带来的力量,用作者的话来说,是:用户需求驱动。 在书的开头,作者也阐述出了本书的一个大致写作思路:从“用户力”这个主题出发,以“用户需求驱动”为主线,对“互联网”“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和“商业模式”5个部分进行了系统性、结构化串联和构建。 在这里,我着重写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这三个部分。 ●用户需求 Why (为什么要重视用户需求):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及普及,使物理上没有联系的两个甚至多个个体很容易因为某种共同的属性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是超越了时间、地域和容量的限制,并且往往是双向互动的。 所以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无论是选择使用还是放弃互联网产品,行为成本都极低,而用户的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这些评论对产品的发展前景,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用户对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都是具有重大甚至觉得性作用的。 How (想要获取用户应该怎么着手): 首先,先看一张图:(1)发现用户需求:发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找到“粉丝用户”。 ◆真实需求: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难再找到一个清晰的需求空白了,比如: 看新闻、听音乐、购物、打车、交友、聊天等等,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强化核心功能的同时,并通过形式的创新或者技术的突破 更好地、甚至是做到极致地 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更好地又能具体到以下四个方面:所以现在我们的产品不能仅仅只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要想尽办法 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是我们要找的真实需求。 ◆粉丝用户:每个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不相同的,但如何能准备的确定哪些人就是你真正想找的目标用户呢?这就需要对用户进行描述了。 而互联网用户的描述方法又是通过用户特征、用户场景、需求频率3个维度来进行定义的: 用户特征:包括用户性别、年龄、习惯等基本属性; 用户场景:设想用户产生需求时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等; 需求频率:即一个时期内用户平均的使用次数。 这样就能大致确定出潜在用户了,但这个潜在用户只是具有可能会用我们产品的潜力的普通用户罢了,而不是最典型、使用频率最高的粉丝级用户。 所以在找到真实需求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去找到粉丝用户,而粉丝用户一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典型特征、使用频率高的小范围用户;二是年龄相对较小的用户,因为大部分互联网产品都是由年轻人开始使用并传播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到了黎万强在《参与感》中提到的,小米当时在MIUI成形初期,想尽一切办法,发掘 资深的手机发烧友, 并且尽可能的吸引到小米论坛里并且留住他们,这些就是小米最初的种子用户,也就是我再上面通过确定到真实的需求而找到的粉丝级用户。 (2)分析用户需求:需求采集方法和需求提炼。 在找到真实需求和粉丝用户后,就可以开始做用户分析了。 而用户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 需求采集:通过4种需求采集分析方法,要验证需求是否存在,量化用户需求的目的、行为和原因。 需求提炼:梳理用户需求,对需求进行过滤、排序,对用户进行分级。 ◆需求采集需求采集分为四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 1)用户访谈“发现需求”,可用性测试“验证需求”,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量化需求”,4种方法各自独立,各有侧重和优点。 2) 用户访谈必须用 ,可用性测试推荐用,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根据产品成熟度实施。 3) 需求采集和分析主要完成验证与量化需求 。 ◆需求提炼在完成需求采集的基础上,还需要完成需求提炼这一步。 需求提炼主要包括两方面: 1)通过需求的筛选过滤, 确认用户需求是什么——>进行排序。 需求过滤首先排除用户明显不合理需求、小众偏门需求和没有应用场景的需求,再根据用户需求的次数、比例以及用户反馈的重要性,进行需求排序。 2)通过需求的筛选过滤, 确认用户是谁——>进行分级。 通过用户描述的3个维度,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级,从而确定出粉丝用户。 1:普遍用户:理论上有需求使用新产品或新功能的用户。 2:目标用户:在普遍用户中有明确的用户属性、用户场景和较高使用频率的用户群体。 3:粉丝用户:在目标用户中,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忠实用户。 (3)描述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分析完成后,用“3个‘一’”对用户需求进行说明。 三个一分别是:一个文档、一个画像、一个故事。 1)一个文档:撰写用户需求文档,将用户需求分析的结果,加上需求调研背景、需求调研方法等信息,具体包括: ·需求调研背景和目的。 ·需求分析团队及分工。 ·调研方法和实施描述。 ·需求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用户基本需求、用户行为及用户真实需求。 ·用户描述:需求提炼后的内容,包括普遍用户、目标用户、粉丝用户和场景描述。 2)一个画像:这里直接拿个当年开心网为用户做的画像做例子就一清二楚了: 3)一个故事:用一个虚拟故事的方式,将典型用户的需求加上应用场景进行描述出来,在描述的过程中,一定要描述出用户的典型特征以及用户的具体需求,再加上特定的场景尽可能详尽的进行描述。 ●产品设计 其实需求分析就是一个产品定位的过程,那什么是产品定位呢。 说白了,就是,做什么,做给谁,做啥样? 做什么 --> 用户需求;做给谁 --> 粉丝用户;做啥样 --> 跟已有的相比,做的更好。 好,做好产品定位后,就可以进行产品设计了。 产品设计又分为三步:产品决策,功能设计,用户体验。 (1)产品决策 产品决策做还是不做?一切由用户需求来决定。 而且,一定要避免自我经验的推断,真实需求不能来自简单模仿、公司资源和战略规划、竞争压力及领导喜好。 真实存在的需求,只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用户,来自用户需求的分析。 一切由用户需求驱动,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需求的大小。 驱动产品决策的用户需求,第一个要分析的是需求的大小,如果是大需求就决策去做,相反,如果是小需求就决策不做。 那如何判断是不是大需求呢? 1:普遍用户和目标用户的需求,一定是大需求。 2:粉丝用户的需求是特殊的大需求。 3:如果两个大需求同时出现时,先满足普遍用户和目标用户的大需求,再满足粉丝用户的大需求。 当基础大需求满足后,更要集中满足忠实粉丝用户的大需求,从而突出产品竞争力。 2)需求的全过程产品可能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关键环节,比如搜索歌曲、购物比价、视频播放或者网络聊天等, 但是由需求驱动产品决策,必须考虑用户需求的全过程是否能够满足 。 如果可以满足,那就做出决策;需求全过程如果不能满足,就要慎重决策。 ·网络用户的需求全过程3步:找→选→用(买)。 ·用户需求全过程可以满足,决策去做;如果不能,谨慎决策。 ·产品的竞争力来自 加强超出产品边界的需求全过程的满足 。 3)需求的一致性在产品决策时,需求的一致性很重要,要先判断新产品与公司能力和优势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就要谨慎决策;同样,新功能如果与现有产品的用户需求主线不一致,也要谨慎决策。 还是那句话,一定要紧扣用户需求主线。 一致,做,不一致,否。 4)外部对手与内部资源 1 外部对手: 对手也分为两种,一是已经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行业领跑者,并且通过刚才提到的那三个因素:需求大小、需求全过程以及需求一致性来分析行业领导者有没有致命缺陷,有则可以通过产品决策,改进自身产品,从而来冲击行业领跑者。 ps: 领先者致命的弱点不是体现在资源少、技术差和产品丑,而是集中体现在市场领先者还没有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潜在进入者: 任然是分析前三个因素,从而找出自身缺陷,强化核心功能,从而尽可能拉开差距。 3 内部资源: 内部资源是否足够,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团队、经验、资金资源,支持产品的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谨慎做出产品决策。 (2)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又分为基础功能和核心功能的设计。 基础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和行为,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和需求过程的功能,很多同样类型的互联网产品,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从基础功能来看相差不大,都能够全过程满足用户需求。 同样类型的产品,成败的关键在于核心功能的不同以及核心功能是否足够强大。 所以这里主要谈核心功能的设计。 找到核心功能主要是要找到功能重点和关键因素,以及不断强化核心功能。 1)功能重点 1 通过用户需求分析,确定产品定位。 2 确定产品基础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和行为。 3 在基础功能上进行功能分解和用户流程描述。 4 确定用户流程中 某个环节 ,对满足用户需求最关键。 2)关键因素找到用户需求的关键因素流程:1 通过用户需求分析,确定产品定位。 2 确定产品基础功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和行为。 3 在基础功能上思考,如何更快、更便宜、更多和更好玩地满足用户需求。 4 确定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就是关键因素。 在有些情况下,关键因素和功能重点是有部分重合或者是整体重合的。 (3)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主要要做到四个方面。 1 不强迫用户2 不让用户思考3 简易操作4 不破坏用户习惯。 1)不强迫用户。 互联网生来就是自由的,用户想来就来,想关就关,想卸载就卸载,用户的选择很多,使用和离开的成本都很低。 所以互联网产品要想抓住用户,就必须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极致地做好用户体验,用好的用户体验留住用户,形成用户使用习惯。 好的用户体验第一条就是:不要强迫用户。 2)不让用户思考 互联网用户大部分是“小白”用户,对互联网产品是只会使用,不会思考。 所以一定要注意第二个用户体验的原则:不要让用户思考。 而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不是设计出多么炫目的产品,而是应该设计出使用门槛最低的产品,让用户在不需要思考的情况下便能使用产品。 一个栗子:一个复杂难上手,学习成本高。 一个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人都会用。 不明觉厉。 3) 简易操作同第二点,就不细说了。 4 )不破坏用户习惯在产品决策和用户体验设计中多次提醒,产品的功能如果是可变可不变的情况,那么选择一定是不上,因为一旦改版,必然会或多或少的改变用户习惯。 用户习惯又一用户使用习惯和用户视觉习惯为主,在做这两方面改变时,一定慎重。 ●网络运营 (1)运营指标 什么是运营? 在本书中,作者将运营定义为: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及完善产品基础上,以持续获取用户和提升用户活跃度为目标的一系列工作。 并且,在本书中,作者将运营的各个步骤组合在一起,抽象出了一个网络运营产品模型: 网络运营模型是描述用户使用产品的流程,分为访问的用户、转化的用户、活跃的用户和留下来的用户4个环节,每个环节量化的运营指标如下:1)来源量:每天来的用户人数。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运营的主要对象是新用户,运营的目标并不是来源量的不断提升,而是老用户绝对值的不断增长。 1 来源量=老用户+新用户。 2 运营目标是老用户绝对值越来越大。 3来源量是产品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2)转化率:成为真正用户的比例,转化率=有效用户/所有用户(来源量)×100%。 转化率是运营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来源量很多,如果转化率不高,运营也是失效的,因为能够转化为产品真正有效的用户少。 所以,转化率是产品运营核心的指标,决定着产品运营效率。 3)活跃度:用户使用产品的程度,活跃度的计算方法是,活跃度=用户行为次数/用户数。 活跃度指标代表用户使用产品的程度,活跃度与用户量决定产品的价值,所以 活跃度是网络运营的结果指标。 活跃度的提升关键在于产品本身 ,活跃度越高,说明产品越好,产品越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4)留存率:转化成老用户的比例。 留存率=沉淀用户数/新用户总数×100%。 留存率指标决定产品发展的成败, 运营的目标就是让新用户不断沉淀为老用户 ,通过老用户沉淀让产品的用户量持续增长。 如果产品的留存率不好,一定不是运营问题,而是产品问题。 所以,一句话就是: 运营的基础是通过产品不断完善,提升用户来源量、转化率、活跃度和留存率。 老用户由产品决定,新用户由运营决定,所以运营部门的关键是,集中提高新用户的运营指标,同时提高新用户留存,将其转化为老用户,形成新用户不断沉淀为老用户的运营体系,这是健康的运营模型。 (2)运营周期 一个产品的运营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种子期、爆发期、平台期。 1)种子运营期 对于种子期产品,种子期运营获取用户的关键,并不是依靠产品丰富的功能,也不是依靠资源和资金,而是只通过产品的核心功能,获得第一批用户认可,建立产品口碑去抓住用户。 种子期运营方法: 1 事件法 一般内容型产品更适合通过热门内容、热门事件来启动种子用户。 一个栗子: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陈凯歌导演斥巨资拍摄的一部电影《无极》,票房惨淡。 但六间房有一个业余视频爱好者叫胡戈,拍了一个恶搞《无极》的小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网民的热捧,影响力远超电影《无极》本身,借着这个热门事件,六间房被视频用户知晓。 2 地推法 任然是栗子: 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带着团队,跑遍了北京100多家出租车公司,一家一家谈,希望司机装上滴滴出行软件,结果只有一家答应尝试,从而艰难地启动了第一批种子用户。 3 马甲法 运营人员注册多个账号(就是马甲),伪装成用户,通过一系列手段,促进其他用户活跃、留存。 马化腾创业初期装作女性陪人聊天的栗子应该死尽人皆知了吧= = 4传染法 传染法是基于特定的用户群,通过这个群体的兴趣点进行关系链传播。 栗子:当年先在办公群体流传开来,进而风靡各个年龄阶层的偷菜游戏,就是典型的传染法。 ps:种子期运营的目标是获取第一批用户,验证初期产品,并让用户留下来,将新产品推荐给第一批用户, 不在乎来多少人,重点统计留存率, 所以,运营模型中 自然留存率是关键,验证产品,快速完善产品。 (2)爆发期 爆发期特点: ·用户数量呈自发性爆炸式增长。 ·种子用户向目标用户加速扩展的过程。 ·形成可传播的用户口碑。 爆发期运营目标:在产品快速迭代、加强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爆发期运营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拉来更多的用户。 运营方法: 1)买流量或者与导流能力强的产品进行合作。 2)通过社交网络来进行快速传播。 在很多移动端的产品在使用时设置捆绑手机通讯录,建立好友关系链。 经常在微信群中看到朋友转发滴滴和Uber优惠券。 这就是很好的栗子。 3)做补贴ps:爆发期产品要集中在核心功能上快速迭代;爆发期的运营核心指标是来源量,多种运营方式扩大用户来源。 (3)平台期 运营目标:台期的运营目标,并不是增加新的用户,而是服务好现有的用户。 即:1活跃度指标的提升。 2为下一个爆发期做好准备。 方法: 1)举办活动,定期活动运营。 2)用户等级,通过用户等级刺激用户活跃度。 3)新功能拉动,在核心功能以外推出新的功能拉动用户活跃度,微信的朋友圈就是新功能,它是区别于移动通信以外的社交功能,但是却使微信微信用户增长出现了另一个爆发期。 网络运营总结: 1 种子期是产品最难的阶段, 留存率 是关键,不在乎来多少人,而在乎有多少人留下来。 种子期成功,产品成功一半。 2 爆发期是产品成功的标志, 来源量 是关键,产品形成口碑影响力,能成功的产品一定有爆发期。 3 平台期是用户爆发增长后有意控制产品节奏的时期, 活跃度 是关键,重点做好系统稳定和产品用户体验。 4 爆发期和平台期交替出现,产品才能不断稳定增长。 好了,我的总结差不多就是这么多吧,主要就是围绕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网络运营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整理的。 用户需求主要要把握怎么找到用户需求以及怎么确定不同等级的潜在用户;而产品设计核心还是要紧扣用户需求驱动产品,而产品核心功能又是产品立身之本;最后是网络运营,网络运营主要关注四大运营目标以及不同的运营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运营方式等。 最后,《用户力》一书,强推。

市场过度的炒作,会不会是一种恶作剧呢?

不少团队在推出自己产品之后,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宣传推广。 虽然大力度的营销能够给产品来带很多用户,但在APPSTER的客户业务总监看来,这样的策略是不可取的。 在她发表在Medium的一篇博文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增长缓慢是一件好事,你可以有时间来提高留存率和培养忠实用户了。 文章由36氪进行编译。

产品的过度炒作是危险的——尤其是你的产品未能兑现其品牌承诺的时候。

一、先来算一笔账

不管是注定失败的Vine社交网络,还是三星Galaxy Note 7的爆炸,它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并不缺乏好的想法,但很快就出问题了。

其实,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想要去宣传、庆祝新应用或数字产品。

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布会可能会产品吸引大量的用户。

但是,如果产品不能留住用户,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用户增长是无用的。

许多公司的创始人认为,如果不去炒作,他们的应用就没有半点机会。

这不是真的,有机、稳定的增长是一件好事。 但在提高用户留存率之前就投资了资金来建立病毒式传播,和把钱丢进火堆里没有什么区别。

让我们做些数学计算。

假设你花了5万美元在营销上,为你的应用拉来了5万个用户。 如果你有30%的留存率(按今天的标准来看是不错的),那么只有个用户会留下来。

如果你能将留存率提高到40%、50%或60%,那么你将拥有2-3万用户。

即使你只花了25,000美元,有25,000人下载你的应用,60%的用户留存率也会让你和第一个场景一样拥有15,000的用户——成本只有原来的一半。

听起来不错,但该如何提高留存率呢?好问题。 当然,每个产品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二、关于用户留存的一些事情

在我们讨论策略之前,了解你自己产品的参与指标是很重要的。什么是用户留存?什么行为表明一个用户被留下来了?

例如,如果一个用户每天都会打开一个社交媒体应用,并至少每周发布一次动态,那就能认定这个用户被这个应用“留存”了。

像记账这样的工具性产品,可能就需要用户每次消费后都打开应用。

设置你的产品指标,并把分析放在合适的位置来衡量行为。

如果用户的参与度开始下降,用户数量也在下降。 这个时候,一个简单的通知(Push)就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一款时尚博客应用可以发出这样的通知:“我们想你!回来看看2017年最潮的街头风格吧。”

如果用户在产品中有一个积极的体验。 那么,这个简单的提示就可以促使用户重新进入到产品中来。

而且,更个性化的信息可能会更有效。

例如,时尚博客应用可能会发送关于日本设计师的信息。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用户在刚进入应用的时候选择了这一兴趣,也或者她的浏览历史上有相应的话题。

Facebook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已经将这些“召回”通知变成了一门科学。

当我第一次收到关于我小学同学新头像照片的邮件时,我并没有在意。 但是,下一封邮件中包含了一些说明与解释。 然后我就登录进去,看了看。

通知起了作用,因为它发挥了我的好奇心——可能还会激发一点FOMO(错失恐惧症)。

三 、建立习惯循环

在Appster(译者注:一个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我们试图在每个客户的产品中建立一个引人注目的习惯循环。 它不仅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召回用户,并且也能提高在应用中的活跃度。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循环都有三个不同的步骤:

触发器

利用一些瞬间的“东西”(想法、情感、内容),让人想到你的应用,并开始使用它。 比如说,当用户们纷纷离开时,Facebook就设计了一个“X刚刚发布了一张新照片”的通知,来触发用户登录。

奖赏

用户能够从这个被激起的行为中获得回报。 看到Instagram上你的日落照片的一个新评论,或者在Facebook的触发邮件中查看照片,就是一种奖励。 数字上的奖励会增加与愉悦相关的大脑活动。 奖励可以是战术上的,比如上传一张收据或者检查任务清单上的任务。 但真正的奖励,或者说好处,总是情绪上的,比如感觉有组织、控制、完成、平静或自信。

形成习惯

当人们在你的应用中建立一致的、重复的行为时,就是一种习惯。 常规的参与是用户留存的关键。 它能让习惯循环无限运行下去,并建立无价的忠诚。

四、培育用户使用习惯

如果用户在你的应用中“投资”,那么用户就更有可能在这个习惯循环中产生推动使用,无论是上传内容,发送消息还是完成购买。

每一种产品的正确“投资”都是不同的,你的目标就是找出哪些行为能激发人们的责任感。

发布照片是Instagram上最受关注的“投资”。 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发布了一张照片,你很有可能会想要回来看看谁喜欢你的照片。 当朋友评论时,你可能会回复。 也许会有一段对话,或者有人会在他们的日落照片上给你贴上标签。

所有这些良好的氛围(回报)会鼓励你明天再次发布——而且这个循环还在继续。

跨过一个门槛也能养成一种习惯。

例如,一旦我将10张收据上传到记账的应用程序,我就不太可能删除该产品,转而使用新产品。 我的信息就在那里。 我“投资”了。 我有信心让自己的财务生活井然有序。 不要做任何让我生气的事情,我们应该有一个长久、快乐的数字关系。

五、把握“顿悟时刻”

你开发了一款应用,因为你有一个可能与一些强烈的情绪有关的想法。

你热衷于让生活更简单、更有趣、更有条理。

也许你对现状如此不满,于是决定挽起袖子,采取行动。 或者你有个人兴趣,比如烹饪或跑步,这让你进入产品开发阶段。

不管你怎么想,你可能会有一个“顿悟时刻”,你可以预见到你的产品的潜力。

如果有人下载了三款不同的记账应用,让用户体验到那个惊喜时刻的应用,将会是胜出者。

这里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几周前,我下载了一个名为Overcast的应用,我就经历了这些最重要的时刻。

该产品推荐了三个符合我兴趣的播客。 我听着,享受着其中的内容,并迅速下载了四部。 界面是干净的,我的内容也越来越个性化。 Overcast很快让我进入了理想的产品愿景,而现在我已经迷上了它。

另一方面,像Zillow这样的应用常常考验我的耐心。 有时我会在网上找一些财产,每次我完成的时候,都会收到大量的通知。

如果我设置了一个提醒,或者询问我所在地区的房屋情况,给我推送相关的内容是不错的。 但是,如果你让用户看到他们没有要求、或者不需要的通知,你的应用就会面临着被删除的情况。

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通知是有礼仪的,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银行应用检测到我的账户有一笔不寻常的交易,那么重复的提醒可能是合理的。 房地产消息并不十分紧迫——除非我特别指出我想在30天内找到一个新家。

回复你的用户,并尊重他们的隐私。

六、通知并不是万能的

但是,这些习惯触发有什么用呢?

通知可以鼓励用户重新使用应用。

有效通知和垃圾邮件更新之间的唯一区别是测试。

你可以花三周的时间做个a/b测试,一方是每天都给用户发通知,另一方是每周给用户发一次通知。 然后,把二者的情况进行比较。 当然,这些只是建议。

尝试在不同的场景追踪用户行为,看看是什么创造了更好的留存率。 记住,当有人删除应用时,你无法看到,但你会知道他们是否会继续登录。

请记住,通知并不是万能的。

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和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可能会以独特的方式做出回应。 即使是拥有相似个人资料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干扰阈值。 了解你的用户,然后测试他们的极限。

直到你找到最好的场景。 然后也要继续改进,因为用户的行为从来不是静态的。

七、收集重要的反馈

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来倾听用户的意见。

与用户面对面交谈总是更好的选择。 与真正使用你产品的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越长越好。

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调通常能帮助你理解别人的想法,即使他们并没有直接说出来。

调查是有帮助的,但人们往往会通过数字形式进行竞争,而不会花时间去分享真正的见解。

不要忘记从App Store和Google Play收集评论,并在应用内提供反馈链接或电子邮件地址。

有很多方法可以收集用户的反馈,如果你没有从用户那里听到消息,就会出现问题。 利用每一个机会去倾听和学习。

至于搜集到的问题反馈怎么处理,就我本身而言,我经常把注意力放在消极方面。

漏洞、系统问题和关键问题可能很快就会传播开来。 一般情况下,在每一个花时间对界面进行咆哮的用户背后,至少有100个用户根本不愿意说什么。 他们会直接离开或删除了这款应用——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告诉人们他们在你的应用上的糟糕经历。

此外,重复的请求或抱怨可以告诉你如何改进。 这些评论经常指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而不是那些不符合你目标的用户。

有形的反馈和意见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动物。 让你的眼睛和耳朵对那些反复出现的具体建议保持开放的态度。

八、要有自己的种子用户和忠实用户

如果你认为我是个十足的扫兴者,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不是。

举办一场热闹的发布会或者进行一些有创意的病毒式营销是很酷的。

但一定要关注这个指标:留住。

不然,你的营销预算将会进一步扩大,你的推广活动会浪费宝贵的资源。 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来改善产品。

记住,冷启动是有原因的。 你可以慢慢试水并做出调整,而无需像炮弹一样俯冲。

大多数人也喜欢参加一个测试小组。 他们感觉自己像是团队的成员,而且也经常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传播应用。

所以,别再大肆炒作了。 快乐的用户是忠实的用户——这就是数字的甜蜜点。

标签: 保持用户参与是一个挑战 许多用户下载应用程序后会很快卸载它们 低留存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