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展会表现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长期以来,我们公司一直积极参加各大行业展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最近的展会

  • 2023 年电子展:我们展示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吸引了众多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我们演示了我们的新人工智能驱动解决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多项订单。
  • 2022 年医疗保健展:我们展示了我们创新的医疗设备,与医院、诊所和供应商建立了宝贵的联系。我们的血压监测仪和血糖仪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评价,我们收到了来自多个医疗机构和分销商的订单。
  • 2021 年工业自动化展:我们展示了我们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包括机器人手臂和机器视觉系统。我们与制造商和工程公司进行了交流,讨论了如何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并促成了多项合作。

展会策略和目标

我们的展会策略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 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知名度
  • 展示我们的产品和技术
  • 接触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
  • 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活动
  • 建立行业联系

展会准备

我们精心准备每场展会,确保取得成功。

人员配备

我们派出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技术专家和高管团队参加展会。他们深入了解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地回答问题并建立联系。

展台设计

我们的展台设计现代而专业,给人留下持久的印象。我们使用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交互式展示和多媒体内容展示我们的核心产品和价值主张。

展前推广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对展会进行前期宣传,包括社交媒体、电子邮件和行业出版物。我们主动联系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邀请他们参观我们的展台。

展会跟进

展会结束后,我们会迅速跟进与潜在客户的联系。

收集和处理潜在客户

我们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潜在客户信息,包括填写表格、扫描二维码和进行面对面交流。我们使用一个客户关系管理 (CRM) 系统来跟踪和管理这些潜在客户。

安排后续会议

我们安排与有兴趣的潜在客户进行后续会议,讨论他们的具体需求并提供定制解决方案。

成功的证明

以下数据证明了我们以往展会表现的成功:

  • 2023 年电子展:获得 50 多个新客户,订单总额超过 100 万美元。
  • 2022 年医疗保健展:签订了 15 份分销协议,覆盖 20多家医院和诊所。
  • 2021 年工业自动化展:与 10 家制造商签署了合作协议,价值超过 200 万美元。

我们致力于持续提升我们的展会表现,以为我们的客户创造最大的价值。我们期待参加未来的展会,展示我们的创新解决方案,扩大我们的业务网络。


会展业的发展变迁(1851至今)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展览活动(1581~1936)、抗日战争时期的展览(1939~1949)、新中国展览(1950年至今)。

中国会展业真正逐步进入发展轨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1950~1977年是中国会展业起步期,当时会展业计划经济特征明显,还不能称作现代会展业;1978~1999年是发展期,会展业走向市场化,并基本具备了现代会展业的特征;2000~2005年是飞跃期,现代会展业体现出程度较高的专业化;2005年以来为现代会展业突破期。

一旧中国展览活动(1951~1949年9月)

(一)1851~1936年的展览

主要形式:集市。

特征:展出农副产品和土特产。

会展业的形成发展与经济活动是否活跃息息相关,近现代的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特别是工业非常不发达,占主流的是农耕经济和农耕文明。 小农经济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小富即安,作为承担流通领域服务的会展业,在当时几无用武之地。

旧中国展览活动主要表现为集市形式,在固定地点、定期举办的集市已基本具备了展览的性质和形式,欧美展览界普遍认为展览会起源于集市。 集市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的集市是市、集、庙会等多种形式的统称,集市上买卖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土特产。

集市有多样的称呼形式,中国北方一般称为“集”,广东、福建等地称为“墟”,四川、贵州等地则称为“场”。 不管如何称呼,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参与者主要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的直接出售,是生产者之间的产品流通。

不过,旧中国在参加一些国际大型展览活动之外,也尝试举办了中国的商业博览会,掀开了中国展览会史的第一页。 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办。 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商人,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中国传统出口商品运往世博会,并一举荣获金、银大奖。

此后的每一届世博会,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都组团参展。 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清政府派出以贝子溥伦为首的代表团,并在圣路易斯修建了中国馆和中国村,此举被外媒称为“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的开端”。

此后,中国本土对展览活动的探索和尝试开始慢慢增多。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鼓励各省商家“精择物品”,踊跃参赛,同时在北京设立“京师劝工陈列所”;1909年武昌设立“武汉劝业奖进会”;1910年南京设立“南洋劝业会”;1921年南京设立“商品陈列所”(又称物品展览会).

1926年上海开设“中华国货展览会”;1929年杭州开设“西湖博览会”,据称此次博览会的展品约15万件。 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中国第一次出国办展。 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展出3000余件商品,参观人数42万人次。 当时中国的瓷器、绸缎、茶叶畅销一时,中餐馆食客络绎不绝,在英国乃至欧洲都引起了巨大轰动。 这些展览活动都是中国展览会的先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0年南京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现代展览概念的第一个商业博览会,它的组织、规模、水平都能与同期世界大型博览会相媲美。 全国各地除内蒙古、西藏、新疆外提供了100多万件展品,共分24部420类。 东南亚国家、英国、日本、美国和德国都有展品参展。

展馆总数共32个,博览会历时近半年,参观人次达30多万,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

旧中国展览活动前后80多年时间内,包括中国参展的历届世博会以及国内的展览活动,展出的基本上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和土特产,如丝、茶、绸缎、器皿和美观却不实用的工艺品,没有任何近代的工业产品参展。

与同期世界强国展览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发明和工业品相比,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历史潮流中已远远落后于他国,这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相同的是,旧中国的会展业也十分落后。

(二)1937~1949年9月的展览

主要形式:展览会。

特征:“官办”,政治宣传为主。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受到巨大破坏,各业经济凋敝。 政局动荡、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十分困苦。 当时全社会的主基调是抗日,分别举办了许多展览会。

这些展览会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经济,更多的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显示成就,鼓舞士气、抵抗日本侵略。 所以,那时的展览会所体现的主要不是经济功能,而是利用展览会来提升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这一时期展览会的主要特征是“官办”,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质和宣传意义。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把“抗战必胜”寄希望于外援,“攘外必先安内”,对人民军队进行围剿。 国民党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成风。 此时的漫画工作者们以突击方式,举行了“漫画联展”,许多作品暴露了统治者的罪恶,传达出人民的呼声,因而博得广大群众的欢迎。

这一类形式的展览会,先后在重庆、成都、昆明一连串地举行,一直继续到抗战胜利之后,其中特别以“猫国春秋”漫画展的表现最为突出。 与此同时,大后方木刻工作者联合了延安的作品,举行了国际展览。 中国人民的英勇战斗生活,通过木刻艺术,传递到美国、英国和印度,获得了这些国家广大人民的同情。

1943年和1946年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双十节全国木刻展览会”和“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民不聊生,经济类型的展览基本没有,只举办过少数的文化性质展览,如摄影展览会。 1945年9月,北平摄影学会为庆祝学会成立举办了影展,张印泉、蒋汉澄、张卓人、刘光华等均有作品参展,本次摄影展在全国起了带头作用。

上海摄影学会于1947年举行影展,参展的作品有300多件,北平摄影家张印泉、香港摄影家吴章建也有作品参加展出。 1948年11月22日,上海中国摄影学会举行摄影作品展览,有382幅作品展出,参观者达数万人。 1949年2月,昆明摄影家杨春洲在香港举行《杨春洲教授摄影展览会》,展出作品80余幅据统计,1937年至1949年,陕甘宁解放区共举办了74个展览会。

邓小平在参观“战绩、生产展览会(1944年)”后评价:这次战绩和生产两个展览馆宣传了我们太行军区几年来的奋斗成果,的确是惊人的。 我们同华北、华中、华南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样,干出了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英雄事业。

当然,这些展览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但在流通领域所起的作用不大,会展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 但这一时期政府的努力,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中国展览活动(1949年10月至今)

会展业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甚至是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同样,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因素也影响着会展业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至今,会展业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发展、飞跃、突破,每个阶段都体现着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特色,承载着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迁。

(一)起步期:计划经济特征明显(1950~1977)

1951年3月,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时候,中国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新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开端。 1953年,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受政府委托,负责接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来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 1950~1977年近30年时间,是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期。

由于该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贸易不发达,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靠计划调拨,经济贸易型展览在国内市场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只有极个别的展览会是贸易性质的,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

这个时期的展览也具有浓厚的“官办”性质,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代表国家主办出国展览,当时的展览包括接待来华展及参加国际博览会。 起步期的中国会展业,经济功能淡化,主要是为政治提供服务,目的在于宣传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大好形势,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谊。

1951~1985年的34年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举办427个出国展览。

1953~1978年的25年间,中国共接待了112个外国单独来华展览会总而言之,该时期展览会数量不多,组织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很低,国家尚未将展览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会展业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意识还未形成。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时展览会大都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tradeshow)的特征。

(二)发展期:迅速发展,走向市场化(1978~1999)

从1978年至1999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展览业迎来第二个阶段:发展期。 该阶段会展业发展迅速,并走向市场化。

1978年是个特别的年份,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该展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期的“单国展览时期”向发展期的“国际展览时期”过渡。

1985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其前身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的来华展览部和技术交流部)竣工,成为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著名建筑之一,并于同年10月成功举办了开馆的第一个展览会———第四届亚太国际博览会。

该阶段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会展业脱颖而出,出现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知名专业展览会,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

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展也步上新台阶,继中国国际展览公司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在北京成功合作“中国卫生洁具、供暖及空调设备展览会”(ISHChina)和“中国汽车配件展览会”(Autome chanikaChina)后,双方又同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分会合作,举办了“上海国际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Shanghai)。

而且,出国展览也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1986年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

此次博览会上,中国改变了以往以宣传成就为主的展贸分离展览方式,首次采用摊位式展览形式,以展览为手段,以贸易成交和销售为主要目的,展览的贸易性和专业性因此大大加强,此举也标志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1999年,中国政府独立举办了20世纪最后一个A1类专业世界博览会———昆明世界园艺世博会,有69个国家、地区以及26个国际组织参加展出。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期,展览会的主办单位从起步期的几家发展到上百家。 据不完全统计,仅1988年,中国90多家办展单位共到过50多个国家举办经贸展览会,并且参加400多个国际博览会,相当于起步期1950年至1977年出国展览数量的总和;1998年在中国境内举办的较有规模的经济贸易展览会共有600多个,是起步期1950年至1977年来华展览数量总和的3倍。

(三)飞跃期:专业化程度高,外资介入会展业(2000~2005)

在这一阶段,会展主题呈现细分化、专业化。 2000年以来,中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行业,不论是机械、电子、汽车、建筑,还是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均有各自的国际专业展。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会展中心城市。

从展览规模看,北京位居全国首位;从展会数量看,上海为全国之最。 北京市2000年展览会突破100个,2001年又有增加,而且展览会的面积不断增加。 地处国际贸易商圈的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年均接待50个展会,在这个展览馆举办展会则需要提前一年预约。

另外,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将举办地点选择在中国,也有力推动了举办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会展水平的提高。 国际商会年会、亚太法官会议、环太平洋论坛年会、国际引航员大会、APEC会议等700多个国际性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由此赢得“国际会议中心”的盛誉。

为适应迅速发展和细分化的会展业市场,2002年以来,不少大型展馆纷纷改建或扩建,将展馆建设规模、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会展辐射范围等联系在一起,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 例如:为满足珠三角(广交会)会展市场的需求,广州建成新国际会展中心;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二期的扩建,体现了大连在东北会展经济带中的龙头地位。

近年来,中国展览面积年均增长20%。 至2005年,全国共有160多个展览场馆,可供展览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号称“世界会展之国”德国的展馆面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展览场馆。 外资纷纷介入中国会展业市场,寻求新市场的新机会,进行低成本扩张。

通过资本运作,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际会展业巨头,先后找到中国合作伙伴合作或者独资运营,在发展中国家会展业市场施展拳脚,2001年,德国三大展览业巨头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运营后获得巨大成功。

这一效应具有很强的榜样示范作用,2022年,法兰克福(上海)展览有限公司、慕尼黑(上海)展览有限公司等外商独资展览公司相继成立。 2005年10月,看好中国市场的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与广州光亚展览贸易公司合作组建“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该公司是中国展览业投资最大的一家中外合作公司之一。

有些跨国公司通过收购中国展会或移植海外知名展会的办法参与竞争,抢占中国会展市场份额。 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直接收购了上海一个较有名气的地面装饰展览会,并直接把国际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最大的CeBIT展览会移植上海举办。

2005年11月,继法兰克福登陆广州取得成功之后,德国的另一家展览大腕———美沙展览集团也跃跃欲试,与广州振威展览公司举办的品牌展GIMT(广州国际机床展)进行合作,引进德国顶级金属加工展(AMB)等等。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会展业的主办单位从单一的政府或具有政府色彩的部门,发展到政府、协会/商会、国有和民营展览公司、合资展览公司以及外国展览公司,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办展的新格局。 2000~2005年,中国会展业在质和量上都实现了飞跃,全国每年平均办展数达到3000个左右,2004年展览业总收入为108亿元。

(四)突破期:新理念和新技术交织(2005年至2020年)

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1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一起主办了第一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发表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国会展业要向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正在蓬勃发展的会展业指明了方向。

这次论坛也为中国和国际会展界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了桥梁,对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了解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国内外会展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之后召开的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会议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阐述了中国展览业的“四化”意义,进一步明确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新理念。

“法制化”即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尽早健全会展行业法规;“市场化”指会展业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产业化”即逐步健全会展业的服务体系,完善会展业的产业拉动作用;“国际化”指的是要主动融入国际展览市场,增强中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

会展业的新理念还要求中国会展界要研究办展新模式,要“两条腿走路”,真正重视专业观众和有实力的采购商,构建展览会的平台功能。 新技术是会展业发展中必然会接触和采用的辅助手段,会展项目中将会运用一些最新的技术或软件来提高会展业的管理水平,如场地规划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使得会展业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期间中国开启了一系列的大型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世界园林博览会、中阿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世界机器人大会、数博会、智博会、工博会等。

(五)转型期:会展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2020年至今)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冲击多边贸易体制,国际需求总量大幅下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出现衰退。 受此影响,全球展览业步入“至暗时刻”,根据全球展览行业协会(UFI)估算,2020年全球展览业相较于2019年萎缩68%,行业收入损失近2000亿欧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积极有效应对举措。 2020年,中国外贸回稳向好、好于预期,贸易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新发展格局有力有效,为推动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境外展览在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展览界齐心协力迎接挑战,努力克服不利影响,加快推进展览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加快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境内展览活动安全有序复展复业,推动展览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提振世界经济信心、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全国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可以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等经济复苏信号放出。

2020年4月30日,湖南长沙“湖南汽车展”在湖南国际展览中心开幕,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后线下举办的首个实体展览,在中国乃至世界展览业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5月底至6月初,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推动恢复举办各类展览活动。

6月10日广州国际防疫物资展览会开幕,展出面积3.6万平方米,设有防疫产品展区、设备展区、综合服务展区、原辅料展区等4个展区,参展企业突破600家,专业观众达6000人次;8月2日,第23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落幕,十天展览汇聚120多个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参展车辆超1500余辆,展出规模达16万平方米,规模和影响都有了较显著的提升。

9月初,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拉开了北京展览业复展复兴序幕,随之科博会、汽车展、家博会等展览相继举办;9月15日-19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工博会)在上海隆重举办,展览规模24.5万平方米,展商逾2000家,展现了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制造业产业链全貌。

调查发现,截至10月,全国主要展览城市基本全面恢复办展,进展不尽一致,南方城市发展更快一些。 据广州日报8月11日报道,从7月初到8月11日,广州琶洲地区各展览馆共举办展览活动36场,展览面积88万平方米,参展参观人数70多万人次。

据成都博览局初步统计,2020年7-9月成都市共举办展览77场,展出面积127万平方米,参与观众388.5万人次,直接收入20.7亿人民币。 据调查经验判断,到9月份,主要城市展览举办数量基本达到往年正常水平,但由于境外疫情影响,国际参与程度较低,展览国际化水平和规模层级的恢复还有不小差距。

在疫情爆发、线下展览停摆后,线上展览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无法组织实体办展的困境。 调研显示,44%的受调研参展企业举办或参加了网络对接或网上展览活动。

但线上对接和线上展览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实体展览,其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是平台技术不成熟,体验感欠佳;二是国外采购商接受程度低,邀请难度大;三是买卖双方信心不足,对线上展览抱有怀疑态度,采购商往往咨询多、下单少;四是展商和采购商缺乏培训,仅凭借实体展的经验参加线上展览。

随着AR、VR、5G技术、云计算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虚拟展览成为线下展览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在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内容。

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展览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观虚拟展览就像走进一座现实的展览中心,参观者既可以到各个专业展览馆的各个展厅随意漫游,也可以由向导带领按照特定的路线浏览,甚至可以根据参观者的专业兴趣自组个性化的智能展览馆。

虚拟展览系统还能提供资料打印、提交电子名片、邮件发送、在线咨询等功能,为供需双方的沟通提供多种交互手段。 同时,虚拟展览系统还能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帮助参展商与客商进行交易配对,提供交易支持和服务。

线上展览具有诸多优势,能够为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多的资源与信息,但线下展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线上线下相互结合才是未来展览业发展趋势。

线下展览提供给参展企业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平台,满足贸易沟通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体验;线下展览的举办成本更高,体现了参展企业的实力、信誉、合作诚意以及服务意愿,相比线上展览的虚拟化和层层包装,客户更能感受安全系数的提高。

展览经济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大型展览活动举办将带动酒店、餐饮、旅游、装修、广告、媒体等行业兴旺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也受到政策和财政支持。 因此,单一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最优方案,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复合型模式才是展览业未来发展方向。

展览场馆智能化建设成为新方向。 场馆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运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及数据挖掘等方面。 通过一流的运营、管理、服务和体验,配合智慧生态平台应用建设,最终实现国际一流智慧展览馆的目标。

智慧场馆不仅涵盖了场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还能够全面对接主办方、参展商、观众、员工、政府、服务方等众多相关方。 目前,各大展览逐渐淘汰纸质入场券,开始使用二维码等电子形式的入场码,附加服务业更加完善,智能化成为展览场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带给展览业无限发展机会。

数字化展览信息平台建设潜力无限。 传统展览的前期准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效率不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展览相关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围绕展览参与各方,通过网络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和管理,从而更高效地为企业经营和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全面发挥展览企业的服务功能。

展览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带来更多便利,有利于观众了解展览信息,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展。 观众的主动选择性更强,展览信息的宣传推广效果更佳,辐射范围更广,在营销载体和营销策略上带来革新。 在搭建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展览企业将进一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室内定位、机器仿生学习、人工智能等科技,驱动开发现代展览产业体系。

跨界融合为展览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览业的价值主要通过展示的技术化、专业化和商品化来实现,其价值链的融合也要以展示为基础,围绕营销、体验和创意等途径,加快实现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展览业有望与以下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延长国内产业链。

一是利用展览业的营销功能,加速与一般产业融合发展。 例如,通过举办专业产品展览,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举办地方性产业展,提升城市及产业知名度。

二是推动展示技术发展,实现与通信、传媒、出版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例如,借助技术融合路径,实现线上线下展览协调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如VR技术、3D技术等),增强客户体验感,提高展示技术。

三是发挥展览的体验路径优势,增强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促进展览业与这些产业的融合,形成展览旅游、展览休闲等,不仅能够拉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丰富人们旅游、休闲体验。

四是挖掘展览业的创意路径,加快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创意本身需要通过展示获得认可,通过活动交流形成创意碰撞。 推动创意文化与展览融合发展,加快创意园、创意展、创意会等展览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未来展览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一共成功举办几次世博会

中国一共成功举办九次世博会。

1.1999年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2.2010年 上海世界博览会

3.2006年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4.2010年 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5.2011年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6.2013年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首届世界园林博览会)

7.2014年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8.2016年 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9.2019年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扩展资料:

2010上海世博会简介:

世博会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 上海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创建面向未来的住宅区,丰富城市发展的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功能,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

本届世博会设立了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用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展便利,这也是历届世博会的最高纪录。

本届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这在世博会159年历史上前所未有。 这一主题凸显了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就是城市时代。 这一时代仅仅历经了两百年时间——1800年,全球只有2%的城镇化率;1900年,上升到13%;

2007年,67亿地球村民中已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 城市,如何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如何在展现希望的同时,让人们有因应挑战的信心,本届世博会提出这一个主题,是契合时代发展的一种表现。

未来线下展会会被线上展会取代吗?

在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的活动方式都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例如线上旅行、线上发布会、线上展会等等的出现增添了人们宅家生活的娱乐性和充实度,为消费者带来等于甚至大于线下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的营销作用。

随着疫情被控制,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慢慢回归到正常情况,但是线上生活的发展还在向前推进中,并不会因为线下活动的恢复而放弃线上的营销。

线上云展会解决方案,正日益成为众多企业进行宣传、交流及获客的重要渠道。

5月19日,网络首届线上婚博会正式拉开帷幕。 本届线上婚博会以“超级婚礼季”为主题,依托网络技术、连接和生态能力打造一场行业盛宴,助力婚庆全产业链实现数字化与智慧化。 韩国艺匠、花嫁丽舍、桔子摄影、纽约纽约、到喜啦等知名婚庆品牌纷纷入驻网络“线上展厅”,为广大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婚庆服务体验。

“云会展”有什么优势呢?弊端?

1.科技赋能亮点多,云展会可以给参展的人带来更多有趣的互动体验

随着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云展会也有了更多的玩法,比如虚拟展馆、多渠道推广引流等。 在“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过程中,利用好新技术手段,可以为企业拓宽营销渠道,也可以使会展主办机构对未来会展模式有了新的探索。 在展商方面,云会展使展商可以通过图文、视频、3D等形式展示商品,更能直观展示商品和企业实力。 如利用文博数字资源推出网上展览,通过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推出草原历史文化精品展、院藏精品文物高清3D展示;同时策划了专题主讲和金牌讲解活动,对草原历史文化进行专题解读。 同时直播手段还具有评论、点赞、抽奖等多个功能,可以使用这些功能与观众进行互动。

2.云展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做到全天候展览

一般线下展会都会有固定的举办时间和位置,而云展会把这些全部挪到了网上,展商可以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的品牌,客户点击进入页面后即可看到产品全部信息。

云展会可以从产品展示、在线洽谈、使用效果等多种角度展现。 客户既可以全面了解展商信息,也能够精准锁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双方的协商效率。

3.云展会推广渠道更广泛,能够吸引到众多受众

对于一场展会来说,人气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线下展会在开展前会通过广告、EDM、定向邀请等方式进行推广。 而对于找万物云展会来说,可以利用小程序直接分发十亿微信用户,或使用邀请海报进行分享,以实现社群+朋友圈的裂变引流。

4.云展会更加直观

(1)大数据运营

在以往的线下展会中,展商如果想统计人流量、互动数据、观众停留时长等相关信息,过程往往会比较繁琐,而且数据不一定精确。 但如果借助找万物云展会平台,可以通过内容分享数量、主页浏览数量、直播间人气等多维度的数据,量化品牌传播和转化效果,更有利于展后的复盘和跟踪。

(2)回放直播视频,实现了内容的二次传播

线下展会的时效性很强,如果客户不方便到场参加的话很容易就错过了当时展会的内容。 而在云展会的话,线上直播后支持视频回放,能让当时不方便看展的客户过后再看,不错过展会中的精彩展示、演讲等内容。 实现了内容的二次传播。

“云会展”为行业迎来的了新的契机,随着复工复产的顺利进行、部分大中小型展会的复苏,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会展行业终将迎来大发展,线上展会也将成为会展业态新模式被常态化的普及。

5.渐成全球新趋势

线上展会不仅是中国会展机构和企业面对疫情的破局之举,这一做法也是全球趋势。 Facebook 2月底宣布取消原计划5月份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召开的F8开发者现场大会,后来宣布F8或将以网上发布会取代。 苹果夏季开发者大会WWDC,同样改成线上直播。

弊端:1. 尽管线上展览已普遍拥有极度高清的分辨率,但仍有不少观众对欣赏实物抱有执念。 除展品本身外,展览中的墙壁、地毯的质地、颜色,展厅中的光线甚至气味,展品之间实际的大小与尺寸比例,都是构建观众对展览认知的重要框架,是线上彼此割裂的单幅展品或虚拟观展体验所无法实现的。 此外,版权、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也为线上展览的体验带来一些局限。

2.目前,我国5G商用尚未完全铺开,但会展业大量人群聚集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信号必须足够强才能撑起技术应用的可能性,至少当成千上万的展客商同时上网时,网络卡顿和网速过慢是年轻一代通常无法接受的糟糕体验。

线上展会的几种展现形式

把实景利用全景相机拍出来,再把每一个点拍摄到的内容连起来,对室内进行一个3D模型的建立,再设立合理的行动点,这样就可以通过移动端的触控操作来进行一个空间移动,另外在程序中加入AR的购物体验,用户和商品可以直接产生交互,通过触屏幕任意处即可查看产品的种类、数据等深度信息。 并且可以直接进行下单、购买的操作。

直接制作虚拟模型,无实物的拍摄,以传统展馆为基础,利用虚拟技术将展馆及其陈列品模拟出来,完全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包括布局、展品、展架、照明、色彩、图表等都可以选择还原实体或进行再设计的方式。

线上展会利用直播的方式,通过平面直播或者全景直播的方式进行带货直播,试想一下,参展商置身充满自家产品的展位中,进行全景直播时,观众可以通过触控操作看到整个展位的实时情况,进行实物对照。

怎样打造“云会展”?——摘自中国贸易报 ,作者段宁

1.选主题。 指在特定市场、行业内选定主题,定义本次展会目标、方向及核心价值。

2.聚资源。 根据主题,通过传统展会模式聚集资源。

3.建平台、做活动,促交互。 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展示平台、严肃交互场景和自由交流场景。 其中,展示平台是指还原展会中企业形象展示、展品展示的功能模块,可参考B2B平台,可以结合视频、直播、VR等新技术。 严肃交互场景是指展会中严肃正式的商业活动,比如开幕式、高峰论坛、行业研讨会等,这类活动一般是单向的,可通过直播方式进行。 自由交流场景是指展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比如客商交流、互动、小范围会议等,这类活动一般来说是双向或多向的,可通过即时通讯和会议工具实现。

【注意】

1.主题要精准。 对于传统线下展会来说,一般都会设置几个大主题,但在线上展会,选定主题时应该避免这样选题,首先不建议设置多个大主题,选定一个就好, 与此同时,选定的主题越专、精,效果越好。 互联网有一个词—“跳出率”,是指在只访问了入口页面就离开的访问量与所产生总访问量的百分比。 主题越精准,观众就越容易找到想看的东西,跳出率就越低,效果越好。

2.展期要限定。 很多会展策划方案都在讲:原来是3天的展会,上线后就是365天了。 这个说法没错,展示的确可以365天,但非展期一定没多少流量,效果非常有限。 展会有一条核心逻辑是某段时间内聚集了海量资源,如果去掉时间限制,资源就会从时间维度分散,也就谈不上聚集资源了。 不过,展商的企业展现和产品展示变成线上365天后,打破了线下展会的时间边界,达成有效补充。 同样,“线上展会”平台中的供需信息也是365天展示的,能长期服务于展会参与者及上下游产业链,这也符合互联网的长尾理论。

3.互动要高效。 目前很多平台还处于探索阶段,加之没有更好的信息工具,互动方式还比较传统,有些平台可能需要使用多个工具才能达成互动,有些平台甚至暂时还实现不了互动功能。 线上展会能否实现高效互动,笔者认为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评判一个“线上展会”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标签: 以往的展会表现

上一篇目标行业

下一篇布局和流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