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技术推广站: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改善林业生产力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7 0

引言

林业技术推广站是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的重要机构。通过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实践,这些推广站帮助提高林农的生产力,改善林业的可持续性,并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技术推广服务

林业技术推广站提供的技术推广服务包括:

  • 技术培训:提供关于林业管理、树种选择、造林、病虫害防治和其他主题的培训课程。
  • 现场示范:在林地展示先进的技术,让林农亲眼看到这些技术的应用。
  • 技术咨询:回答林农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帮助他们解决林业生产中的困难。
  • 出版物和资料:制作并分发小册子、手册和文章等材料,包含有关林业最佳实践的最新信息。

提高林农生产力

林业技术推广站帮助林农提高生产力,具体方式如下:

  • 提高每公顷产出:推广先进的造林技术和育林实践,提高每公顷的木材产量。
  • 减少林木损失:通过推广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减少由病虫害造成的树木损失,提高林产品的质量。
  • <化适应和缓解:推广气候变化适应和缓解措施,提高森林的韧性并减缓碳排放。
  • 技术创新:与研究机构合作,推广创新技术,提高林业效率和可持续性。
  • 能力建设:继续投资于林农能力建设,培养新一代熟练的林业专业人士。

结论

林业技术推广站是林业部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改善林业的可持续性,并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通过推广先进的技术和实践,这些推广站正在为一个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林业未来做出贡献。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观后感1000字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播出时间为2014年8月25日到9月3日的每晚21点10分。 香港创业学院院长张世平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好的一部反映互联网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纪录片,她必将成为未来的互联网时代的自由法治的最强音。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一)

当人们还迷恋在农耕时代的宁静时,蒸汽机的轰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了远古的寂静;当火车的轰鸣响彻宁静的大地,悄无声息的电磁波早已经偷偷的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气时代如排山倒海之势向人类袭来……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必然引起生产力的极大进步,每一次时代变革总是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的那样,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我是做培训工作的,曾经梦想做一名专业、称职、优秀的培训工作者,真正实现培训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价值。 因此,《互联网时代》学习的自始至终,我都是以“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培训所面临的机遇”这样的一个角度去学习和思考。 通过这三天的学习,我总结了两句话来概括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第一句话就是,互联网是企业培训取之不尽的资源。 第二句话就是,互联网是培养讲师型人才的舞台。

首先,我认为互联是我们培训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案例,让我对互联的巨大的价值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大学时期,我有个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朋友,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我们都知道一个刚刚创办的企业都要有企业名称,企业商标、企业logo等等。 如果专门邀请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的话,市场成本在2万元左右。 然后,同样的专业要求,同样的设计效果,如果放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您认为成本会有多少呢?只有专业设计公司所需成本得分百分之一,您相信吗?是的,不要意外,事实就是这样。 在互联网上,仅仅只需要五六百元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网络上有个叫“道客”的网站,网络上会有很多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布需求,有相关专业或技能的人,会根据发布需求人的要求进行设计。 而参与设计的人就是像我的同学一样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精英。 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创意的新点子竞相迸发。 然后,需求方在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设计。 这就是互联带给我们的价值。 的确,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同样的,从培训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同样能够为企业培训降低成本。

目前,很多企业的培训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邀请外部讲师,讲师课酬较高,平均市场价格在-元/天,价格高暂且不论,目前的外部讲师行情是鱼龙混杂,讲师质量参差不齐。 然而内部讲师,虽然培训的成本相比较于外部讲师成本大大降低,然而通常情况下,由于缺乏系统而专业讲师技巧训练,培训课程效果往往却不尽如人意,课堂上讲得学员呼呼大睡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网络正是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方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培训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开设网络课程、整合网络课程、实行远程教育、网络互动学习等等方式,不仅可以极大的缩小培训成本,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培训“收益”。

其次,我认为互联网是培养讲师型人才重要的舞台。 记得在观看《互联网时代》视频中说,目前全球互联网人口在30亿人。 三十亿人,就是三十亿个智慧的脑细胞。 整个互联网络30亿个脑细胞汇成了这一张无形的大脑,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无穷的智慧。 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按照我们的需要,打开互联网这个智慧的大脑,搜寻我们所需要的资源:或网站、或论坛,或视频,或音乐、或课件 ……

如果您还在为开发一个课程而苦苦思索,如果您还在为没有合适的讲师讲授课程而苦恼,如果您还在思考如何实现培训效果,互联网统统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案,这就是互联网时代。

领先一步,步步领先。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会有个滞后性,只有当它的价值充分被利用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它的可贵,然而此时却早已经失去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时机。 当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互联网的价值时,我们能够抢得先机,快人一步,充分整合互联网资源,发觉互联网的智慧,为企业和个人成长创造价值,我想这就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所在吧。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二)

信息办集体观看了中央电视台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解析互联网社会的大型纪录片,全片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思考这场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和这个时代的未来。

一、《互联网时代》引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鸣

《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的诞生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解析,它记录了互联网如何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从一滴水到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潮。 深入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和顶尖科研机构,采访了国内外诸多互联网专家和各个门类的杰出学者,其中不乏世界顶级的“第一人”、“首创者”,还有七位公认的“互联网之父”。 该片让更多多人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周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即将在中国举办。 在这样的时刻,拥有6亿网民和超过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中国,俨然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正因如此,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是这个崭新时代送给每个人的一份厚礼。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引起了我们每个人的共鸣。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带给我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这个时代,如果不懂互联网,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一定会失去无穷的、千载难逢的珍贵机会,会发现慢慢地无法融入当代社会,互联网语言叫OUT。 互联网的历史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的文明形态,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完全可以说,互联网影响、改变着全世界民众的生活,或者说,全世界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林业信息化工作

《互联网时代》向人们展示了信息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强大,在这个时代中,互联网让人觉得无所不能,任何事情都变得一切皆有肯能。 对我们整个文明形态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人人生发展的改变,正在发生。 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每一个我都使你变得更强大,每一个你都能够变得更有效。 ”这是对互联网最好的解释。 互联网基本的技术内涵,跟所有的电信通讯不一样,它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者。 虽然那些缔造者是互联网之父,但是互联网发展至今,是每个参与者即全世界数亿网民共同创造的结果。 作为林业信息化工作者,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能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是幸运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年过去了,以“追随者”姿态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今天已是互联网巨浪中的弄潮儿。 6亿的中国网民和腾讯、网络等中国网络公司正在重划世界互联网版图。 中国创造的4G网络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全球最大的15个社交网络中,6个来自中国,其中包括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微博和不到3岁就拥有4亿多用户的微信。 我们林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林业信息化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

我们作为林业信息化的管理者,应该跟随互联网的脚步,带领整个林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并且进入互联网,让林业彻底改变传统方式,给林农带来更多的福利。 在将来,林业电子商务成为林业产业发展新趋势,林产品更需要互联网精神,切断一切中间环节,从工厂到工厂,从买家到买家,这是互联网的精髓,让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另外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林业各类系统、各类知识的培训也可对于互联网的开放,也可以让千万林业人或者更多的人对待知识库一样去完善它。 如果我们将智慧林业建设各项任务方方面面都落到实处,那么林业将在互联网时代有一场山呼海啸的革命,让林业的产值更上一层楼。

三、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林业建设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了新技术产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等都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技术,逐渐地,通讯与计算机融合,智能终端与社交网络并发,数据内容产业具有更高的市值,信息化发展促进业务的融合与渗透,颠覆性技术重构产业格局,互联网充满创新空间。

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我们的生活、生产等行为等产生的那些大量、高速、复杂、变化不定的数据,再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配、管理和分析,而体量大、类型多和速度快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走向了智能时代,大数据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智慧林业的到来,必将带来林业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林业信息化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已经遍布智慧林业的方方面面,从信息到智慧,从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大数据使数据采集转变为数据挖掘、数字技术应用转变为智能决策服务,有了大数据,林业真正拥有了“智慧”。

我要继续深入学习《互联网时代》,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代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努力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三)

《互联网时代》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继承以往央视记录大片的风格,该片从拍摄选景、拍摄角度到配音都显得气势磅礴;片头画面和背景音乐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恍若身临其境。

第一集主要是描述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过程,从蒸汽机的产生开始介绍人类文明的进程,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比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印象最深的是在介绍“L”、“O”的时候,反复强调了它们对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新时代的敲门声,这是新生命的呼吸和心跳。 ”“L”、“O”鉴证着电脑第一次实现互联,从此电脑不再是独立运作的机器。 剧集中激情洋溢的文字,情感丰富的旁白,真的让我们从内而外的感受到它带来的冲击和洗礼。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的贸易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第五集描绘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体通过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和自我价值实现等途径,实现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 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每一个我都使你变得更强大,每一个你都能够变得更有效。 这是最好的解释,互联网的特色和内涵与所有电子通讯不一样的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 这么伟大的一个时代,是大家共同创造的。 全世界一起进入了这个时代,这是每个人,每个参与者,中国6亿网民,全世界共同创造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不仅仅是用中国人的视角去看,而是用一双客观而智慧的眼睛在看这个事实。 镜头中那些互联网的缔造者们,我们走近他们,来到他们的办公室,看到了他们的机器,知道了当时的路由器是什么样的,第一台电脑又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种族和国籍,没有各种各样政治偏见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表达着对互联网的先驱们的敬仰之情。

新事物的到来必然有利有弊,《互联网时代》这部片子在赞扬新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没有忘记警醒人们学会“控制”。 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网络安全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且复杂。 此外,个人隐私的外泄和信息安全问题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我们亟需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

中央电视台花费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互联网时代》,是给全人类的礼物。 采访痕迹遍布世界各地,每个镜头都经过精心的剪辑。 剧集中采访了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以及其他全球着名学者和业内人士;到访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 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剧集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了解,还可以引领我们学习各国文化。

《互联网时代》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正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它将引领整个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甚至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没有了互联网就几乎无法生存。

《互联网时代》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互联网的一个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在享受互联网的同时,为世界互联网做出贡献。

江门市林业局内设机构

江门市林业局内设多个职能科室,以实现其职责分工。 其中,监察科、法制科与办公室合署办公,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与营林科技科则实行联合办公。 这些部门的职责涵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产业政策实施、林业执法监督等多个方面。

办公室主要负责机关日常协调工作,包括文电处理、档案管理、会议组织、信息传达、督查、保密、保卫、财务和资产管理等。 此外,它还指导人事、劳资、福利、职称改革等工作,以及林业职工和林农的培训、监察和党的建设等工作。

计划财务科承担林业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编制林业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林业资金,进行林业统计,并监管资产使用。 此外,它还负责林业行业政策的研究和提出,涉及木材收购保护和林业收费的监督。

林政科负责森林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包括监测、采伐限额管理、林地利用监督,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的规划和执法工作。 它还负责湿地资源管理和国际公约的履行。

营林科技科负责营林发展规划,植树造林、森林经营和防治水土流失等工作,指导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监督外资造林项目,并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

国有林场管理科负责国有林场的运营管理和体制改革,包括公路规划、森林防火工作,以及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协调指导。

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则负责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编制防火规划,协调森林火灾扑救,指导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并处理指挥部日常事务。

扩展资料

江门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22℃ 、年降雨量2100毫升,非常适合各种林木生长。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7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8.4%,其中生态公益林243万亩、商品用材林432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量1239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为1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4%,林地林木绿化率87.6%。 全市现有市、县级林业局8个,市直国有林场7个,林政保护机构8个,森林公安分局5个,森林派出所10个,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8个,市级林科所1个,县级市林科所4个,林业工作站(技术推广站)78个。

造成1998年的那次特大洪灾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森林的各类灾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本文从生态学、自然资源学、灾害学的观点入手,分析了中国森林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森林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2001-2010年、2011-2030年、2031-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5%、24%、26%的目标,提出了抗灾防灾的对策,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新的思路。 保护森林资源与防御森林灾害的必要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植物群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植物资源和森林动物资源。 其植物资源有木材、中草药类、食用菌类、野生果类、野生木本油料等,都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其动物资源有鸟类、兽类等。 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如过伐、过挖、过垦、过猎等,使资源总量明显下降。 森林面积的大小对森林资源存量有显著影响,森林经营水平越高,森林资源的范围越广泛,发挥其经济效果和对人类的支持发展作用也越大。 反映森林资源多少通常是按一定面积内植物种类数量、动物种类数量以及每一种的总存量的大小水平表示,种类越多,各个种的数量越多,则该片森林越丰富。 保护森林资源是森林永续利用的前题,必须开发有序,利用有方,适度进行。 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 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0.47亿公顷,人工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 “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造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初步构造了我国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骨架。 全国森林面积由80年代初期1.15亿公顷增加到现在的2.63亿公顷,活木蓄积量由102.6亿立方米增加到124.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2%增加到16.55%,自然保护区达1227个,占国土面积的10.4%,保护面积1亿公顷,林种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主要林产品大幅度增加,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虽然我国林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向21世纪,实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灾害问题。 长期以来,人口的激增,经济建设的加快,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森林管理不善,各类灾害严重,使森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本世纪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总体目标是:用50年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技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使森林在整个国土上呈现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的状态。 该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在于防御森林灾害的发生。 森林灾害是指在自然变异和人为影响对生物圈及人类社会产生危害性后果的事件。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欠佳,森林灾害频繁,同时人口、土地和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沉重压力和威胁。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的最终来源,是生产发展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森林资源利用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人口增长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许多资源被超量开发,森林衰竭的速度越来越快,已从根本上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森林灾害的发生更加重了对森林的危胁。 对森林灾害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最大限度地获取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有助于帮助人类保护已有的劳动成果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分析森林灾害,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积极而有效的基本措施,探讨森林灾害的现状、发展、成因、危害和对策,对于推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森林资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系统由陆地生态与海洋生态系统组成,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和林地占陆地面积的34%,跨跃寒带至热带的各个气候带,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基因资料库,森林具有多种防护效益,并能促进农田、河流、海洋、草地系统良性循环,在美化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其植被和土层各层的拦截、吸收,具有较强的涵养水分的能力。 森林的蓄水作用是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的:首先,森林具有庞大茂密的林冠,可以截留降水,一般截留量约20%;其次,林地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如同海绵一样,能够吸水,并能暂时蓄积水,可使雨水缓缓进入土壤,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一公顷枯枝落叶层最多可以吸收240吨水;第三,森林中的土壤有机质丰富和疏松,吸水力强,林地土壤比非林地土壤有更好的蓄水性。 据研究,林地土壤渗透率一般每小时250毫米,超过了一般降水强度,只要有一厘米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降低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94%。 森林还可保持水土。 我国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2%、5.8%、26.7%,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12、3700、190吨/平方公里,从中可以看出森林对防止水土流失的宏观作用。 而对于小地域来讲,森林的作用更加明显。 森林的“自然化”程度越高,保土能力越强,植被覆盖度和坡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植被覆盖度为0.9时,土壤流失量几乎不受坡度影响;覆盖度0.6时,在22度坡地上土壤流失量增加5倍以上。 由于江河中上游一般地形复杂,坡陡山高,森林的破坏会急剧增加河流的泥沙含量,致使河床逐年提高,湖泊蓄水量减少,一遇洪水极易成灾。 2.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大面积树林郁闭后,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林地及周围地区的热量状况和水分条件发生变化,因此可起到调节小气候和区域气候的作用。 由于近期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和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全球发生气候变暖的趋势。 同时作为碳贮库的森林大面积被砍伐,原来被贮存于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碳贮量被释放出来,更加剧了“温室效应”,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研究结果证明,在当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积减少占所有因素和作用的30%-50%。 因此,人们不仅呼吁减少森林砍伐对森林这个巨大碳贮库的破坏,而且指望通过发展森林来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温室效应的后果会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使陆地现在生长的许多植物群落因温度变化而死亡。 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由于不合理地向自然索取,使沙漠化的发展趋势极其迅速。 50年代,年平均沙漠化土地增加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中期以后,年平均沙漠化土地增加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后期,年平均沙漠化土地增加2460平方公里。 森林还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 其防风效益是从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一条疏密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坡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森林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低20%-50%,如果林带和林网配置合理,可将灾害性的风变成小风。 凡是植树种草的地区,风沙灾害就大大减轻。 在1995年5月西北特大沙尘暴袭击中,林草覆盖度在30%以上的地带和农田防护林占地10%以上形成防护林体系的农田,都没有受灾或受灾很轻。 3.固持土体、改良土壤 森林有固持土壤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林木发达的根系固持网络土壤和其地上部分,特别是死地被物层拦截过滤地表径流的固体物质而实现的,各种植物的根系都有固持土壤的作用,以林木树种为好。 乔灌木树种依靠其深长的垂直根系和扩展较广的侧根系,能以相当大的深度和幅度固持土体,加之树木之间根系相互交错,构成地下“钢筋”,固土作用就更大。 一株平茬后三年生沙棘,其根系向水平方向延伸最长可达6.3米,新生根蘖苗95株,固土面积4.8平方米。 水土保持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主要是通过森林改善土壤的形成条件和通过本身的生理活动,对土壤物质的某些更新和增加的过程而实现的。 森林是庞大的生产有机物质的“工厂”,林木通过其强大的根系向深层土壤吸收无机盐分,再通过庞大的树冠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这样就提供了林地土壤肥力改善条件。 林木中每年有70%的有机物质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归还到土壤里。 林地中根系多,一方面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建造自身,另一方面又向土壤内分泌碳酸和其它有机化合物,增加了土壤中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和溶解,为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使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 4.防御灾害、优化环境 森林对减轻洪水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对降水的截留,森林的蒸腾、蒸发,森林土壤水分的渗透及减少地表径流等水文功能的综合而产生的。 森林调节径流、消减洪峰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当降雨透过林冠后,直接进入枯枝落叶层;二是由于森林土壤具有很强的透水性和持水性,所以土壤包气带将对入渗水分进行第二次调蓄。 据对1981年四川发生的洪灾调查,涪江和沱江流域降水相似,但涪江和沱江森林覆盖率分别为12.3%和5.4%,涪江较沱江减少洪峰量31%。 在西部地区,当降雨量为100毫米时,历时一小时的情况下,生长良好的森林,可以不产生径流,森林区域较无林区域可削弱洪水流量70%-95%。 此外森林还能延续洪水过程时间,起着一种独特的滞洪、消洪的作用。 森林除了为人类提供价值巨大的经济产品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生态系统外,还是自然界众多动物的“生命庇护所”。 森林可以优美环境。 在人们的视野中有25%的绿色时,人们就感到精神舒畅,如果一个城市充满绿化,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 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一个国家和地区,森林覆盖率如果达到30%以上且分布均匀,就可以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也可以防止一些灾害性的天气发生。 5.吸毒滞尘、净化大气 由于环境的污染,不仅造成人们健康的恶化,还增加了经济负担。 森林能净化大气,减轻污染,是满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保护神”。 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随工业化发展和石化燃料消耗的急剧增长而显著增加,而每公顷森林每天可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730Kg的氧气,也就是说每公顷森林可提供1000人呼吸氧气之用。 据研究,每公顷城市林木可吸收二氧化碳30-60Kg,一定宽度的林带可使氟的浓度降低50%左右,一般树叶都具有积累氟的功能,世界上许多工业城市降尘相当严重,而每公顷树林可吸附粉尘32-64吨,除了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和吸附粉尘的功能外,森林还具有吸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功能。 如每公顷杉林可吸收二氧化硫720公斤等。 此外,森林还具有杀菌的功能,许多植物分泌出的杀菌素,能起到直接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作用。 所以森林是人们疗养休息的理想所。 森林荫道具有隔音防噪的功能,公园中成片的木树,可降低噪声26-43分贝,绿化的街道可降低噪声8-10分贝。 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类型与危害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发展缓慢,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森林构成不合理,森林生态功能不健全,正处于易发生森林资源灾害的最严重时期,自然灾害交替发生,大气灾害频率加快,人为灾害屡禁不止,生物灾害十分猖獗。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灾害主要有四大类型,24个灾种。 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及防御灾害对策 为了防御森林灾害,为子孙后代造福,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抗灾精神,为建设一个山水秀美的中华大地做出贡献。 森林资源灾害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复合作用的结果,是生态发展失衡的产物,人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它,树立防灾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常年做到有灾抗灾,无灾防灾,减少被动应付和手足无措,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为此特提出以下的防治对策: 停止天然林砍伐,抓好“六大”森林工程 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的需要。 为此,要认真落实、总结经验、重点推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使大江大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全面停止大江大河上中游的天然森林采伐,森林企业要向保护森林转移、向造林转移、向多种经营转移。 要明确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任务,制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认真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实施的责任。 抓紧出台有关公益建设规则标准,抓紧实施分类经营战略。 在新时期林业建设中,兴建绿色万里长城。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北京地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六大林业重建工程建设,进一步规划林业建设战略,把各个防护林连接起来,重点治理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地区。 用20年的时间,将长江流域重点治理区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22.1%提高到45%,用30年的时间,使黄河中游重点治理区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0.1%提高到27%以上,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采取封山育林,结合人工造林、人工补植等方式,建设水土保持林。 依靠科学进步,实施“科技兴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林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林业竞争力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科学技术水平低。 在今后林业建设中,必须把提高林业技术水平放在突出地位。 一要大抓科技,促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搞好植被建设,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森林灾害加剧和荒漠化扩大的局面。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依靠政策引路,资金的投入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更需要科技进步;二要加强基础研究,发挥科学技术在营造林中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植株,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减少病虫害,利用遗传基因与栽培技术,优化树木品种与木材品质,提高营造林经济效益;三要合理调配科技力量,使之在高新技术、基础理论和推广示范三个战场作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明确林业科研机构的主攻方向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要加强工程技术研究,确保治理质量和效益,种树必须讲究科学。 林业部门要转轨定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种草种树上来,特别是重视与研究乡土树种的开发,要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一些先锋树种,培育和发展优良果树,增加农民收入;五要强化工程管理,提高林网建设质量,把好“六关”,即良种壮苗关、起苗运苗关、造苗修救关、整地挖穴关、栽树浇水关、管理抚育关;六是大力推广飞播造林,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坚持“增加植被,飞播补管,综合经营,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飞播一片,管护一片,成效一片,大力兴办飞播林场,扩大飞播树种,营造混交林。 全面进行飞播林地和宜播荒山、荒地普查,系统掌握第一手资料。 七要大力发展乔灌草相结合,长中短相结合的多功能防护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强生态建设步伐,扭转重采轻造倾向 2000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要从加强生态建设、遏止生态恶化和加大环保与治理力度的两条线上,切实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我国21世纪的重要目标和紧迫任务。 ①退耕还林(草)和山川秀美工程要严格按照生态建设程序施工,推广先进地区施工技术,既保证质量、又节约投资,发挥其效益,加大退耕还林和坡改梯的力度;②对承载严重的林牧区进行禁牧,对坡耕地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制止不合理的牧业和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退耕还林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要保证“退得了,稳得住,不反弹”;③要切实帮助解决地方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大力推广节柴灶,坚决制止毁林开垦,把植树造林与振兴地方经济,维护社会效益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④实行山、水、田、林、路、沙综合治理、农林牧综合开发,突破一林种、一林带的格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采取网带片、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治模式,力求科学布局,达到最佳效果;⑤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扭转重采轻造的倾向,除应保持好现有林外,还应大力开展造林更新,不断扩大森林面积,要严格控制采伐量,改变过量采伐的情况,采用择伐和渐伐。 应对林区调整布局,使林区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加强综合研究,促进灾害科学的发展 减轻森林灾害,从经济上讲,与增加生产具有同等意义。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生物资源以消耗为主的生产行业投资较少,认为这类可更新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至从认识到行动,减灾意识远远跟不上防御森林资源灾害客观发展的形势,这是森林资源灾害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①必须确立减灾与增产并重的观念,在制定林业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灾害因子,在对林业效益评估时,要估算因灾导致的损失,在减灾中求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②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科学研究。 实行综合监测与综合测报;搞好森林资源灾害计划与综合灾害区划的协调工作;进行抗灾能力的综合调研;适当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探索综合减灾管理模式。 ③随着森林灾害的研究加快,应该对森林灾害学进行超前研究,森林灾害学是跨林业科学与社会科学、人类科学的边缘性科学体系。 必须强调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实证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时间因素与空间因素相结合,无机因素与有机因素相结合,生命因素与非生命因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单项攻关与交叉、综合、系统的研究相结合,逐步建立起森林灾害科学体系。 制订利用规划,建立防灾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森林状况,制订不同的开发利用标准,使地尽其力,林尽其用。 在林农牧交错地带,建立林农牧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一个合理的高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环境退化严重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草),推行封山育林,严禁放牧,促使林地生态环境不断向高效平衡的方向发展。 在衰竭的林区,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人工森林,提高森林承灾能力,将原始森林开发、人工森林建设和林副产品加工等保护和利用林地的方针策略协调配套,提高林木的产量和森林资源灾害防治工作的功能。 我国森林行业减灾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开展起来,各地相继建立了护林防火指挥部、林业推广站、林业病虫防治检疫站、林业公安机构、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等,在开展工作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预测报水平,攻克减灾中关键性、共性的技术难关,发挥测、报、抗、防、援整体功能,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林业灾害信息系统。 重视法制宣传,搞好减灾领导 减轻森林灾害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民的共同努力。 为此,必须依法防灾,增强全民“惜林爱林”意识,利用每年“植树节”开展全民法制宣传,强化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意识,重视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减灾教育,普及林业减灾知识,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侵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破坏林区各种设施等犯罪行为;强化普法学习,带动全社会共同把保护法律中各项规定学习好,坚决维护林农和承包造林人的合法权益;加强林业队伍建设,严格查处违法案件,决不手软,进一步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杜绝执法犯法;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森林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到为官一任,防灾一方,造福一方;强化对林灾的领导,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法律和经济保证措施,统一认识,把森林防灾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坚持防灾目标责任制,稳定和健全防灾机构;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

标签: 改善林业生产力 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 林业技术推广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