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当地农民,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购买农产品做出改变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7 0

在当今快节奏、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与食物的来源之间出现了脱节。我们购买的许多产品来自遥远的土地,这意味着长途运输和高碳足迹。

通过支持当地农民,我们可以做出改变。购买当地农产品有许多好处,包括:

支持当地经济

  • 向当地农民购买农产品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收入来源。
  • 它将资金留在社区,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

减少碳足迹

  • 当地农产品的运输距离较短,这意味着较低的碳足迹。
  • 支持当地农民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气候变化。

改善健康

  • 当地农产品通常比商业农场的农产品更新鲜、更有营养。
  • 它们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支持可持续农业

  • 当地农民通常使用可持续的农业实践,例如轮作和堆肥。
  • 这些做法保护土壤健康、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如何购买当地农产品

有许多方法可以购买当地农产品,包括:
  •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是结识当地农民、了解他们的产品并购买新鲜农产品的绝佳场所。
  • 社区支持农业 (CSA): CSA 是一个会员制计划,您定期从当地农场收到农产品。
  • 农场直销: 一些农场提供直接从农场购买农产品的服务。
  • 当地杂货店: 越来越多的杂货店开始销售当地农产品。请查看标签或询问员工。

通过购买当地农产品,我们可以支持当地农民、减少碳足迹、改善健康,并支持可持续农业。通过做出这个简单的改变,我们可以为更公平、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做出贡献。

结论

通过支持当地农民,我们可以对环境和我们的社区产生积极影响。购买当地农产品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支持当地经济并改善我们饮食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食物未来。


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身边的巨变,你有没有关注过家乡的变化,调查一下之后写一份调查报告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负相关因素。 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和邻里几个玩伴组建了一个环保实践队,现将活动过程做如下说明。

因为今年来家乡的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日趋严重,这些都给家乡的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几个提议创建一支环保队。

主要目的:

1:对家乡的生态环境开展调查

2:找出家乡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

3:在周围邻里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为环保提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对家乡环境改善起到力所能及。

首先,我们在家乡的城镇大街,十字路口处观察了过往行人乱丢垃圾的行为且进行了适当的记录。 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没及时把垃圾投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随手乱扔的现象随处可见。 因此,在我们家乡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利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家乡主街道的环境卫生恶化,影响市容。 然后,对市主河流深入实地调查。 我们发现由于人们环境意识的薄弱,把不少的生活垃圾倒入了河里,河边,使得主河流被众多生活垃圾所污染。 其中大多是一些废弃塑料,生活废品,污水,严重影响了河道卫生与清洁。 我们也调查了解到由于家周边没有较大型的处理生活垃圾的场所,所以一些居民为了贪图方便,便把垃圾丢到河里,使河中许多地方淤塞,河水也变色了。

其次,更大的原因是存在一个大型工厂,它经常排放污染性的气体,污水导致河流,以及大片空气收到严重污染。 空气不新鲜,直接导致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威胁。

最后,走基层,下附近的农村,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大家生活方面有很多的不注意,以至于导致附近村庄的环境不怎么良好。 和街上所见的现象相似的是,大家似乎都不把保护环境,维护身边的花花草草当成是一项义务。 只是一味的像大自然索取而不加呵护。 例如那些被糟糕的空气污染过的树木,没有人去为身边的树木浇水绿化,更不用说维护。 当然这些问题也源于当地政府,他们没有给出好的政策去美化周围的环境,给当地的村民营造良好的氛围。 非一人之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环保是我们所有公民为之奋斗的目标。 建设美丽乡镇,要靠我们一齐努力。

为此我们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给生活在当地的群众多一些建议和措施,鼓励大家一齐协调环境。 比如种植绿色植物,经常修剪花草。 还有日常生活上要注意垃圾要回收处理,不可随地丢,尤其是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本次活动让我认识到:

1.环保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企业,公民缺一不可。

2.“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尤为重要。

3.预先准备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

4.我觉得做一件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总结心得: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真正学到不少,对社会的理解也在活动中加深了。 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学好各类知识。 此外,必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自己大学毕业完全进入社会做好必要准备。

在做完这项调查后,群众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月累,对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对阻碍生态环境进程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这是最关键的一条。 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 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 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怎末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未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

三、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 21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 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 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种矛盾不断暴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篇二: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社会调查目的:

1)对自己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让自己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家乡;

2)认识自己家乡在镇、县、市、省的一个发展格局及自己家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善的良策,积极配合周边的兄弟地区共同协调发展;

3)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幸福指数,了解国家政策在推动“三农”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是否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

4)调查人民群众对政府、基础组织的满意指数,并了解政府、乡镇基层组织是否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5)了解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及医疗保险的落实情况,是否还存在上学难、看病贵等现象,了解乡镇医疗卫生状况、硬件设施、人员力量的安排状况及教育设施的建设状况;

7)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条件的改善,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发展经验;

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分配、协调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方面有哪些作用、影响及对当地“三农”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哪些深刻影响;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

1)时间: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共xx天;

2)地点:我的家乡———xx省xx市xx县;

3)内容:通过实践了解家乡近些年来的宏观(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三者发展变化背后的多方面因素)和微观变化;

4)实践的流程:

a、收集一定量介绍家乡状况的文稿材料

b、整理文稿材料,并作分析

c、动笔写作

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的影响,导致未能获取全面、综合的信息,通过了解、探究自己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增强了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三、实践的结果和体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党和国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纲要时,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为此奋斗。 我的家乡位于xx东北的一个坝子里,它是xx最大的坝子,是xx东粮仓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四季如春)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水、矿产),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对于这样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相对重要,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相继在这里开通,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 然而这样的改变并没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给这里带来巨大改变,反而,从全国百强县的行列中被淘汰出来了,昔日那些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岗位的工厂陆续“下课”……从此便留下并滋生了一些污染、浪费型的企业。 在我的家乡历来以烟草、蚕桑等为重要产业,并且每年能为全县人民带来大量的收入,但由于工业惯性、科技落后、设备老旧等原因,使得与这些相关的产业得不到深化更新,未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的发展结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人们生活水平得不到巨大改善。 面的这样的状况,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来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人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作物(烟草、蚕桑)得到大面积种植,人们收入也随之提高,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成了一种时尚;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给我们身边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污染、浪费比比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不会太高,身心健康也受到威胁。

因此,再好的教育也难抚平这样“伤口”,看教育办得如何就看受教育的范围有多广、深度有多深。 在我的家乡,教育设施相对完善,但在完善的教育设施也不如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好的环境的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只能治疗精神上的伤口,身体上的伤还得靠医生。 说到这,顺便谈一下人们看病的问题,随着医疗保险的实施,国家、人民各出一部分,给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医疗保险,大大解决了人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健康水平,节约了农民的血汗钱,也在人民心中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意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且现阶段我国的粮食供应始终处于一个基本平衡且偏紧状态,自20XX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每年对农民发放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国家做出这样的决策的确高瞻远瞩。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虽说有所发展但跟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相对滞后,发展缓慢,有关农业的一些水利建设不够完善,并且我国农业每年都要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如:干旱、洪涝)。 如今,国家制定了促进“三农”有效健康的发展政策,并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支持农业的发展。 修建基础设施,改建电网,家电三下乡,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三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山的雄伟构筑起地形的骨架,水的温柔孕育了万千生命,土的敦厚养育了一方子民,火的刚烈开启了灿烂的文明之路,最后我希望我的家乡——xx坝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美!

篇三: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序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国家的改革政策,家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了。 我的家乡是xxxx,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xx的一个小镇的一个普通小村——xx村,xx是草莓之乡,农民占了80%,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种草莓为主要经济来源,草莓种植户从一开始在自己村里到扩展到外省。 村里的90%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带动了村里的发展。

主题:

我根据我的调查,从经济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娱乐设施等几个方面来谈谈xx村这十年来的变化。

经济水平:

十年前: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种草莓来获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当时的草莓市场不是很景气,只是靠种草莓,收入还是微薄的,家中通常还有人在外地打工赚钱。 并根据一年四季,种相应的作物,来获取收入。

十年间:随着草莓市场的扩大,大部分的种植户了解了外省比如xx等靠南的省份草莓的销售量大,且这些地方供不应求的局面。 于是,开始有几乎村民出去种草莓,一、二年下来,收入不少,远远比在村里种草莓的收入高。 于是,接下来,村里的种植户知道了在外省能赚到更多的钱,大家都相继离开村子出去种草莓了。 在外地种草莓的人大部分赚到了钱,也尝到了甜头,就持续在外地承包土地种好几亩的草莓。 现在,很多在外省种植草莓的村民回来了。 生活水平、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来。

住房:

十年前:村里的房子90%是泥瓦房,甚至还有比较陈旧的木头房,有些房子已经经受不起风吹日晒了,有些已经被废弃,面临的就是倒塌了。 房里的家具也很陈旧了,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电器。

十年间:一幢幢陈旧的房子开始拆迁,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重视物质享受,首先就是住房问题,国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这也极大鼓励了村名们建房。 在这十年间,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建成了,有钱的人家造了两三层的楼房,紧接着,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砖瓦房取代了,村子显更加鲜活和富有生气了。 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每户人家也都配齐了,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渐渐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 人们的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与镇相连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别泥泞,村里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行车都很难通过。 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说什么路灯了。 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间:在政府的补贴下和村民集体的建议下,从村里到镇上的这条路变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会泥泞了。 村里的原来的小道也渐渐地被水泥道取代,扩宽了不少,别说自行车了,现在连小轿车都能通过。 村里也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去,就不会害怕看不到路了。 因为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记得我这辈和我的哥哥姐姐们上小学时在村里的小学校里,那里设备部齐全,教室很小,学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时候还会漏水,光线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间: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开始去镇上的学校上学,那里设备齐全了,教室大了,学习资源也更丰富了。 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外面学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错,而且一些还为建设家乡做出了不少贡献。 使家乡更好的发展起来了。

篇四: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调 查原因: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我们xx的母亲河―xx河,已变成了臭水河,严重影响了xx市的城市形象和人们的生活。

调查时间:

20xx年x月——x月调查对象:xx河,市内公共场所及各大生活小区。

调查结果:

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员和区民,我们发现:

一、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有:废水、废气、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噪音、废旧电池等。

二、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

1、xx河周边工厂的废水直接排入了xx河,这些废水虽然经过了处理,但大部分处理不合格,导致xx河河水又臭又黑。

2、工业园区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多,有的很刺鼻,有的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3、人们的环保意识淡漠,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和生活小区常有人乱丢白色垃圾,乱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弃废旧电池,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4、工厂或建筑工地机器的噪音太大,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休息。

防止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据此,我提议:

一、加大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 如:有关部门加大对工厂处理废水、废气、噪音检查力度,对有害环境的工厂责令停产整顿并进行处罚。

二、加强保护环境意识的宣传力度。 如:通过媒体宣传、开展有关保护环境意识的公益活动,在各公共场所设置保护环境的提示牌等。 号召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管理,保证工厂或建筑工地在允许的时间工作,不要打扰人们的休息。

篇五: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文

xx市xx镇xx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xx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况;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 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们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 观察表明,xx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 个别地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 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表明,其PH为酸性。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xx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 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xx村建设得更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 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 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 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改进意见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吧!

通过这次自我组织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 我们都认为这次活动开展得很成功。

推荐阅读:

内蒙古 如何发展现代畜牧业

现代农牧业,是农牧业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就是现阶段的现代农牧业。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在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支持下,加大现代农牧业建设力度,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国家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0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431.64亿斤,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08亿头(只)。 我区农牧业已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农牧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 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 农牧民收入从“十一五”初的3000元,达到2010年的5530元。 但是,目前我区的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农畜产品供求平衡趋紧、农牧业生产高成本、一产业劳动力不稳定、工农城乡联系更紧密的国情,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农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 “两弱” “ 两低”的区情,对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中“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畜牧业是我区的主要产业,牧民收入的70—80%来自于畜牧业。 但是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 棚圈、饲草料基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适应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防灾减灾的需要。 二是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畜禽养殖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吸纳先进技术、抵御风险能力很差。 三是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撑及健全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优良畜种供种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主要牲畜品种个体产出水平低。 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四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手段薄弱,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缺乏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和工作任务就是:首先,“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坚持以草定畜,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畜牧业,在农区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支持百万头奶牛、百万头肉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工程建设,加强饲草料基地、储草棚、青贮窖等设施建设。 ”即在牧区、半农半牧区以草定畜,农区扩大即养殖规模。 “以草定畜”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区开始实施的一项草原管理措施。 是以核定草原的产草量为基础,以草确定养畜数量,达到科学合理的载畜量,实现草与畜之间的动态平衡。 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草原退化程度,达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在农区要发挥土地资源、饲草资源、环境和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畜禽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加快舍饲圈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步伐。 “双百千万工程”高产创建工程是自治区2009年提出并开展试点的一项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的工作。 该工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百万奶牛、百万肉牛提供良种冻精进行人工授精,为千万只肉羊基础母羊提供良种公羊和良种冻精开展人工授精。 通过此项工程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区优势畜种的个体产出水平,改善品质,提高效益。 该项工程已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次,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 扩大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范围,在对肉牛和绵羊进行补贴基础上,将山羊纳入补贴范围。 ”一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支撑。 从自治区成立之初,就一直在自上而下努力构建这三个体系。 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力度加大,这些体系的公益性投入大幅度减少,工作人员、设备、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特别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全区名防疫员年平均工作量4万头只(羽)次以上,年平均工作时间210天以上,但年平均收入只有4000元,工作量太大、经费严重不足,防疫员队伍及不稳定,防疫密度和质量难以保证,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非常大。 要加大对畜牧业良繁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突出其公益性。 建立健全嘎查村级动物防疫室,配套疫苗冷链、交通等基本工作条件,增加防疫员补贴。 二要加大防控投入。 由于国家现行的病畜扑杀补贴标准太低(1800元/头),补贴范围小(仅限奶牛),地方财政承担扑杀补贴压力太大。 此外,对布病流调、溯源、诊断、消毒、病畜无害化处理等相关经费缺乏补贴,地方财力不能全部解决,严重影响工作开展。 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是一项非常及时的政策,必将推动我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要扩大良种补贴。 为了扩大畜牧业良种率,提高牲畜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步伐,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实施了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国家畜牧良种补贴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对国家指定项目旗县(市、区)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奶牛、肉牛养殖场(小区、户)以及存栏绵羊能繁母羊30只以上养殖户实施补贴。 我区从2006年每年安排2720万元对项目区内肉牛、肉羊予以补贴。 2010年自治区开始对牧区种公羊、肉牛冻精和肉牛母牛进行补贴。 但牧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主要畜种山羊不在补贴范围内。 国家这次特意把山羊列入了牧区畜牧良种的补贴范围,体现了国家对我区牧区农牧民的极大关怀。 第三,“对牛羊肉、羊绒、羊毛等大宗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 ”牛羊肉、羊绒、羊毛等畜产品是我区农牧民、特别是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这些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直接影响了我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着畜产品的稳定供应,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目前价格保护政策主要有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补贴、国家收储等。 第四,“完善牧业机械补贴政策。 ”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是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从2010年,我区实施对牧区牧民购机累加补贴。 即自治区33个牧业旗和21个半农半牧旗县的牧业苏木镇以及3个还草工程旗县的项目区苏木镇的牧民,购买牧业机具,在国家财政补贴30%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再补贴20%。 同时自治区还对牧区牧民购买18-20马力直齿传动轮式拖拉机、18-24马力皮带传动拖拉机、装载机、太阳能饲养暖棚、储草棚、风光互补设备等急需机具、设备给予销售价30%的补贴。 下一步牧机补贴政策要围绕牧区机械化发展重点,按照草业生产、养殖环节、生产生活装备三大领域,指导牧区机械化科学发展。 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禁牧区重点补贴舍饲圈养模式和集中饲养模式,单一禁牧模式和转产模式不予补贴;草畜平衡区重点补贴集中饲养模式,转产模式不予补贴。 突出扶持大型家庭牧场,发展机械化现代装备;引导小型牧场与牧户联合,发展联户、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经营与机械化规模作业相结合,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其基础是科技进步和体系完备,其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目前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压力很大。 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保持现有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压力不断加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低。 二是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物质装备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不配套,基层农牧业推广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 三是农牧业劳动者以“5060”人员为主,素质不适应现代农牧业建设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和方向。 首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业结构。 ”粮食生产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和目的,土地数量和产出能力是基础。 为此,保护耕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 目前我区实行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同时,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改造中地产田和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也是保障和平衡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重要方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 《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农牧业高效节水示范,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支持力度。 ”其次,加强科技保障措施。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倡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推广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 要创新推广体制机制,整合技术资源,改善乡镇区域站的条件和装备,提高其服务水平。 现代种业就是用现代技术进行育种和生产,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发展现代种业,就是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 “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健全种子管理体系,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我区从2005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截至2009年已覆盖全区所有旗(县、市、区)和农牧场。 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是指具备相应植物保护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行为。 通过这两种技术手段,可以显著提高施肥效果、病虫害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水的质量。 “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发展设施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 支持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 构成: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 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 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 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产品产业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其中,设施农业是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改善或创造局部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条件,以期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是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129.8万亩,设施马铃薯179万亩。 都市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是利用农牧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和旅游的一种新型农牧业生产与经营形态。 观光农牧业在我区刚刚起步,到目前有规模不等的企业1495家。 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具备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的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空气相对湿度低,病虫危害少,生产区水源、土壤、空气符合国家绿色标准,具有独特的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条件。 适宜发展设施蔬菜的坡地和荒地也较多,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 这几个地区与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距离较近,劳动力资源丰富,运输成本较低,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蔬菜集中上市时间与沿海及南方广大地区果类菜生产季节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另外,这几个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牧民增收渠道窄,也需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需要支持的重点是温室、大棚建设,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和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保险等环节。 第四,通过鼓励措施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把马铃薯列入国家良种繁育补贴范围,逐步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对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给予良种补贴。 ”二是“对粮油生产大县(旗)加大奖励性扶持力度。 ”良种补贴就是国家、自治区对广大农民使用优良品种、配套先进栽培技术措施,实现技术累加效应,实行财政补贴的一项惠农政策。 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从2002年开始实施,已经由推广项目变成了国家的惠农政策。 2009年实现了大豆、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全覆盖。 同时,对马铃薯原种扩繁进行补贴,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为20万亩,补贴资金2500万元。 但马铃薯良种繁育、脱毒种薯种植不在补贴范围,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也很小。 这次国家扩大了我区马铃薯良种的补贴范围和规模,必将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促进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把我区打造成全国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专用加工薯生产基地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粮油生产大县(旗)是国家已经实施的一项奖励性扶持政策,我们要积极进行争取。 三、深化农牧林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了农村牧区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为我区其他领域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但随着农牧业现代化的日益推进,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也难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制约着现代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提高。 而实现规模经营,是农牧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首先,仍然要“稳定农村土地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要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 其次,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引导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 ”“鼓励农牧区集体和个人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建设,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允许土地经营承包权合理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集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 在流转中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 土地草牧场流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 要充分认识到,农牧区集体和农牧民对自己的土地、草牧场有经营权和收益权,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土地、草牧场等财产的收益,是农牧民的经营自主权。 建立资源开发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是整顿矿山开发秩序、维护群众利益的迫切需要,更是实施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战略的内在要求。 农牧民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增加财产性收入,是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的有效举措。 增加财产性收入,也是调整收入来源构成的有力措施,有利于调整农牧民收入来源构成。 目前规范引导土地流转,需要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以基层经管部门为依托,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第三,农垦系统改革是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农垦系统具有管理上的区域性特征。 国家和自治区经济较大发展后,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农牧场在许多方面享受不到。 如目前国家在实施“以工补农”政策,农垦还在“以农补企”、“以农补社会”。 虽然农垦的经营体制有较大的先进性,但在沉重的社会负担面前,也显的无能为力。 因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将国有农牧场纳入强农惠农政策范围,逐步实现垦区与地方的资源共享,支持垦区企业集团和国有农牧场发展。 ”下一步工作一是理顺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通道,充分享受惠及“三农”的政策。 特别是未由乡镇管理的农牧场,要实行计划单列,解决因体制问题造成的政策障碍。 二是社会负担由政府承担,给农牧场彻底减负。 在农牧场区域设立农垦管理区,与国家各职能部门对接,完善国家在农垦的管理体制。 四、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是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 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是构建多元化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要“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生产加工业,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绿色知名品牌。 ”“鼓励龙头企业在农牧区建设原料生产加工基地。 ”要“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做大”就是扩大经营,“做强”就是提高竞争力、掌握话语权。 对产业发展已经成型乳业、羊绒加工,要依托这两个产业的加工优势和品牌效应,继续大力开拓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培育”就是通过引导、扶持,对肉业、粮油和果蔬具有生产优势的产业,扩张加工规模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形成竞争能力。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牧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对企业按照农业牧标准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给予扶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涵盖农产品及其加工的各类食品。 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是我区的优势,也是我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原产地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标示产于该地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特定的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是由地理环境所致,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原产地产品和地理标志既是农产品产地标志也是农产品品质和质量标志。 它即包涵了地域,也标识了产品独特的品质。 通过对原产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保护,从源头解决品质趋同、生产遍地开花、品牌杂乱的困局,以适应农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发展路径的有哪些?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大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快速发展,如何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这一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现代农业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并结合实例浅述以上问题,提出对应观点。 关键词:现代农业; 乡村振兴; 农村发展; “三农”1、现代农业1.1什么是现代农业对于现代农业的界定,各方面的资料均有不同见解,国内观点基本集中于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其反映的是与较高生产力水平相对应的农业经济状态,是一种开放式、交换式、先进型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 还有的学者进一步扩大了现代农业的内涵,认为现代农业应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 200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综上,本文的理解为:现代农业是利用最新前沿科技和管理方式对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以及管理进行优化升级改造甚至颠覆以取得更优效率和产值的新型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背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1.2如何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构建机械化、基地化(规模化)、信息化(数字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智慧农业新形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进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从经济运行的不同规律解读“大农业”,从产量追求变为效率和效益追求。 转变“小农思维”,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方式,从特色导向转化为产业导向,将产业发展逻辑从规模导向转化为产业化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产量,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是大力发展多元特色农业产业,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协调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工业化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2、乡村振兴战略2.1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2乡村振兴的基本方略一是形成乡村振兴合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进一步建立完善乡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相应补贴加以激励来加强对新一代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 二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社会化服务。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是改变农产品流通方式,促使产销良性互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四是创建城乡互动载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五是打造乡村新生活模式,培养新生活价值观。 弘扬乡贤文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六是打造区域乡村振兴孵化器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创造有灵魂的特色小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合理的区域分工相结合,助推区域特色发展。 3、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3.1 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任务,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 而要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就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引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改造,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立足精致发展,大力推广现代绿色生产技术,提升现代化生产性服务水平。 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 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系统要求,部署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3.2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方式产业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 而想要达到这些就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从“产业兴旺”切入,以“生活富裕”结局,让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现代化铺路。 让农村真正做到振兴,农业切实得到发展,农民切实富裕起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自然水到渠成。 4、以云南省西畴县为例,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总抓手4.1西畴县概况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达到1078.56平方公里。 这里群山裸露、怪石林立,是全省乃至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面对大山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石漠化程度深、水土流水严重的生存困境,26万西畴人民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用热血汗水与石漠抗争,挺起脊梁向贫困宣战,在长期求温饱求脱贫的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4.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中西畴的发展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西畴正紧紧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加紧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探索西畴新路子。 4.2.1 产业兴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破解增收难题。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林业部门积极支持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采取“基地+产业+资金”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入股分红、加入产业发展致富。 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中,石旮旯地里长出猕猴桃、香坪山飘香的八角林下乌骨鸡。 目前,西畴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余个,带动面达2万余户,建立了烤烟、木本油料、生态畜禽、特色水产等六大农业产业基地。 全县共种植烤烟13.85万亩,核桃15万亩、八角8万亩、水果2.5万亩,出栏生猪50余万头,家禽存栏量达160多万只。 4.2.2 生态宜居做绿色文章,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探索“六子登科”治理模式,巩固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了一条“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石漠化治理之路。 盎然的绿色,逐渐成为西畴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日益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常态。 西畴正以优质的生态环境激发城乡发展新活力,逐步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喀斯特绿洲”,让人们共享美好绿色生活。 4.2.3 乡风文明从单一的温饱村、小康村建设转向全面的美丽乡村建设,精神财富变为物质财富。 “西畴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的最大成果之一,集中体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上。 “十二五”以来,西畴县结合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城乡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美丽西畴·幸福家园”建设,推动乡风文明。 4.2.4治理有效破解群众出行难题,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全面推进道路、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路面硬化率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100%路面硬化率99%。 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优化农村垃圾治理方式,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4.2.5 生活富裕探索实施“1+4+N”脱贫体系,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易地搬迁、教育帮扶、金融支持、生态补偿、消费助推、合作发展、医疗健康、务工增收、社会保障“十条脱贫路径”并落地抓实,做到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到人。 推出“政策驱动”、“入股返聘”、“能人引领”、“培训就业”、“电商扶贫”、“订单保险”等“六种创新帮扶模式”,让“精准扶贫大船”驶入新的水域。 采取产业发展带动一批、企业辐射带动一批、消费脱贫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一批的办法,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2019年4月30日,云南省政府宣布西畴县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为人民实现生活富裕迈出大步子。 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勇于向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变坐等受穷为实干脱贫,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跨越,创造了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地区发展奇迹,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阶段性的西畴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铺好西畴路子,因此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5、结语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对西畴发展路径的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农村发展和“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由此可见,我国现代农业将迈入新发展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步入新阶段。 在此道路上,一定会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的问题和挑战,但只要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如期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标签: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购买农产品做出改变 支持当地农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