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的文化意义:从神话传说、艺术表现到现代保护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引言

豹,一种优雅、强大的猫科动物,在人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神话传说中强有力的神灵到艺术中迷人的形象,再到现代保护努力,豹的文化意义是一个迷人的主题,值得深入探讨。

神话传说中的豹

在许多文化中,豹都与力量、勇气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在古埃及,豹首女神芭斯特被认为是生育、音乐和战争的保护者。在古希腊,豹与酒神狄俄尼索斯联系在一起,被认为象征着一场狂暴的盛宴和变形的潜力。

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豹经常被描绘为智慧和变形的向导。它们被认为拥有穿越不同领域的能力,并且代表着连接人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桥梁。

艺术中的豹

豹的优雅和异国情调的外表使其成为艺术中一个永久的主题。在绘画、雕塑和摄影中,豹都被描绘为力量、美丽和神秘的化身。

在西方艺术中,豹经常被描绘为狩猎者或捕猎者的角色。印象派画家德加创作了《豹》,其中一只豹子捕捉到一只正在逃离的老鼠。在雕塑中,巴里·弗拉纳根的《跳跃的豹》捕捉到了这只动物的动态和爆发力。

在非西方艺术中,豹也被赋予了广泛的意义。在日本版画中,豹经常象征着勇气和力量。在印度绘画中,它们被描绘为森林的守护者。

现代保护

近年来,随着栖息地丧失、偷猎和气候变化的加剧,豹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认识到这些威胁的严重性,多个保护组织正在努力保护豹及其栖息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展了一项旨在保护全球豹种群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涉及与当地社区合作,减少偷猎,并保护豹的栖息地。其他组织,如猎豹保护基金会,专门致力于保护非洲猎豹。

结论

豹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持久的和多方面的意义。它被描绘为神话传说中的强大神灵,艺术中的美丽象征,以及现代保护关注的重点。通过了解豹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并有助于确保这些迷人的动物的未来。


豹[豹,读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号娇极子,名姬夋。帝喾生而祥灵,十五岁时佐颛顼帝受封于辛,一百三十岁时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领有高辛氏部落,建都于亳。 帝喾纳有四妃:元妃有邵氏女,名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后稷;二妃为陈锋氏女,名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三妃为有娥氏女,名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四妃为娥訾氏女,名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七十年逝世,终年一百零五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一个胞族集团是以后稷为主的嫡支群体,包括有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四个氏族群体,另一个胞族集团则为尧、契、挚的庶支群体,包括有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四个氏族群体。实际上,这八个氏族的代表人物被史书称为才德八人,世称“八元”。 在舜帝时期,时为臣子的尧又推举了贤者八人,世称“八恺”。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舜之良佐也”。辅佐舜帝的八恺就是: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而五臣则指:尧、朱、罴、雒陶、瞽叟。 “八元”之中的叔豹,实际上也是高辛氏的子侄,有才德,为契一系,以花豹为图腾,其子孙以氏族名称为姓氏,称叔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豹氏。该支豹氏主要分布在古琼州地区即今海南省,成为黎族的先民,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时期蚩尤部落的三苗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 蚩尤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早先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金属工具与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强的军事力量,与轩辕氏部落联盟的黄帝势均力敌,并且有密切的联系。 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与黄帝乃是同胞兄弟。炎帝与蚩尤曾先后同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带,大战之后,蚩尤族一部向南方迁徙,而许多人则留在北方,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所以他们保持着对其英雄祖先蚩尤的无比崇拜。 如今苗族人民中保留有“枫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后来郭璞注释:“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又说明枫树即今香树。 这个传说与蚩尤血传说相似,都是因为蚩尤族人对蚩尤被杀一事的怀念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想像。晚秋,枫树的叶片是红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类记载颇多,如在史籍《轩辕本纪》中记载:“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在史籍《述异记》中更记术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炎枫。”甚至在典籍《南方算术状》中也记述:“枫人,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 由于枫木是一种灵木,因而苗族对枫木的崇拜古已有之,在苗族生活中,枫木的神化性更强。在著名的《苗族史诗》中,《枫木歌》是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主要情节为: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龙、虎、豹、雷公等等。在《苗族史诗》中,既存在着对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而卵生神话观念又与鸟图腾的民俗文化有关,如殷商就是有玄鸟图腾崇拜的,其祖先是就神话传说中的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卵之后怀孕生出的。 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 在史籍《竹书纪年》中记载:“兄弟七十二人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诸氏。”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曾受到黄帝联盟的多次征讨,因此不断迁徙,向西者后为犬戎、西羌,向南者后为三苗,他们的史迹是悠久而深刻的。 九黎部落向西的一支,据史籍《拾遗记》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在史籍《遁甲开山图》中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记载。在史籍《尚书·尧典》中说舜“窜三苗于三危”。 在典籍《孟子·万章》中记载:“杀三苗于三危”。在史籍《地道记》中记载:“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三危山,即今甘肃剩敦煌市东部的三危山,离千佛洞不远。 西羌、西戎,皆与苗族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族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或许就苗族祖先有关。 另外,在史籍《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族。”而在史籍《神异经·西荒经》中也记载:“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族。”这些记载虽然比较简短且荒诞,有明显的正统思想的偏见,而且并不精确也不全面,但却反映了九黎部落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则迁往西南,期间经历了许多次的战斗与转移。在史籍《五帝本纪》中,汉朝学者郑玄注释:“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经过颛顼、尧、舜、禹的连续多次征伐,逐步将三苗驱赶到西南蛮荒之地。其迁徙路线,据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的研究,在其论文《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中,把苗族口碑、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可以发现其相当吻合。 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是更生动的历史资料,人们要善于应用它们。 苗族豹氏,就是源自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中“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之一,实际上就是其中以豹为图腾的部落,世代以豹为姓氏,称豹氏,是中华民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有四大侯爵,分别为射侯(程侯)、虎侯、熊侯、豹侯,是为西周分别统领四方军队的最高统帅,地位在卿大夫以下。其职分别掌管:射侯(程侯)负责东方,虎侯负责南方、熊侯负责西方、豹侯负责北方。这在典籍《周礼·天官·司裘》中记载有:“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注: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 西周王朝,传承轩辕氏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总体上是由西向东、向南发展,相对弱视北方,因此豹侯居末。 豹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多为军健家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豹尾,即东周时期军制,又称辇尾,出自周制豹尾车,即君王出行时的后卫车辆,职掌负责者称豹尾,后在各诸侯国中皆设有类似的建制,称“殿后令”,官秩一千石,是极其重要的军制官位,也就是俗称的后卫将军。 史籍《后汉书·古今注》中记载:“豹尾车,周制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乗舆建焉。” 到汉朝时期,帝王乘辇车队的末尾、军队战车和辎重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商家货运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则悬挂一条豹子的尾巴,以示最末,因此也称其为“豹尾”。“豹尾”通过后,宫门、城门、隘门、李门都要关闭大门,仅留人员通行的小门。 负责后卫的将领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西双版纳古老的克木族人群体,属于以图腾信仰为氏。 远古时期,原始人对许多自然因素或现象不理解,产生恐惧、敬畏,或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使他们认定与其有重要的关系,就可能成为该民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西双版纳的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的民族,其图腾崇拜就多与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动植物有关。随着时代的推移,有些民族或部落曾有过的图腾崇拜逐渐淡化,而有些则一直保持至近代。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他们并没有整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在历史上曾认为龙为傣族的图腾,而据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九隆神话”中的对龙图腾的崇拜者乃是哀牢夷。虽然在神话中也有傣族的首领,即带领他们迁徙到西双版纳的首领叭阿拉武,他的母亲就在跟他外祖母看守菜园时,一群野牛闯进园内,吃了很多瓜果,她拾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生了他,他也认牛为父亲,但牛并没有成为傣族的图腾崇拜。对于白象,各勐均有一些神话,也有“白象神”,象可能曾是其图腾崇拜。但在勐腊、景洪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却有以白象祭勐神之规,岂不是对其祖先的不敬,令人费解,后来白象没有了,才“以(白)猪抵象”。 在热带雨林中,至近代还保持着动植物图腾崇拜的有克木人,这个民族约有四十万人,主要居住在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在西双版纳地区仅有两千余人,住在勐腊县南腊河两岸。在这个民族里,根据其不同的图腾崇拜,有“白头翁氏”、“水鸟氏”、“虎豹氏”、“小米雀”、“八哥氏”、“树蕨氏”、“野猫氏”、“秧鸡氏”、“犀鸟氏”、“松鼠氏”、“猴氏”等十八个以动植物为崇拜对象的氏族,就像内地杂姓的大村庄一样,十分奇特。 克木人同族内可通婚,而同氏族内不能通婚,且男随父姓、女随母姓。例如树蕨氏男性与水鸟氏女性结婚,他们生下的男孩为树蕨氏,生下的女儿为水鸟氏。“虎”、“豹”、“白头翁”、“树蕨”、“八哥”等一般为男性的姓氏,“水鸟”、“小米雀”、“秧鸡”、“松鼠”则为女性姓氏。由于图腾崇拜,克木人一律不捕杀、不砍伐象征自己氏族的动物、植物,如“虎氏族”决不捕杀老虎,“豹氏族”决不捕杀豹子,“树蕨族”不能砍伐树蕨。 传说,克木人各氏族的动植物图腾都和他们的祖先有直接联系,如“虎氏族”的由来是:从前有个人非常怕虎,甚至不敢下地干活,一天村民们打了一头老虎抬回村里,他在众人的鼓舞下,壮着胆子摸虎皮、虎牙,不料,手指被锋利的虎牙划破,不久就死去,从此,他的后代就姓虎。按照他们传统,认为打(采)或吃了该氏族的图腾,就等于吃了自己的祖先,将会遭受灾难。 克木人极端尊重代表自己姓氏的某种动植物,实际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汉、唐以来的许多古籍中,常有对包括西双版纳各民族在内的“百夷”的“文身”描述,历史非常久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都有文身(纹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纹饰,涂以蓝靛色植物液体或动物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据近代文献《车里》一书的记载,各个氏族文身的图案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主要是几何图形。 对于为何文身,不仅近现代学者们看法不同,就是文身者也说法不一。其实各民族以文身作为一种习俗,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朝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古越人的“断发文身”,起因正如宋朝史籍《淮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是一种朴素的仿生现象,核心就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 在傣族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鱼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傣族中另有一个古老传说,一位青年男子因了有文身,反而吓坏了魔鬼,因此乘机杀死了恶魔。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防害的巫术崇拜。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朝时期的《百夷传》中记载:“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则是在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 而许多青年文身者自说,文身是为了赢得异性的爱情,也十分地有道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惧。后来,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虎虽毒,豹虽凶,但它们也不会伤其幼儿,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既可把自己当成“龙儿”、“虎子”、“豹崽”,又可以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 傣族是一个普遍爱水的民族,民居村、寨一般都是傍水而建的。寨旁都建有水井,井水除供饮用、洗涤外,也供新年节泼水之用。井旁有宽敞的场地,水井位置多在村头、寨旁,与村寨保持一定距离,修有排水沟,保持井水的卫生。傣族对井台、井栏、井盖的设计、建筑装饰都十分讲究,形成了一种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井塔。井门旁或饰以泥塑巨龙,以示高贵;或饰以大象、孔雀雕塑,以示幸福和吉祥。傣家人认为圣洁的水是土地神楠妥纳妮赐给的,为了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就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样式的井塔,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傣族系克木人中的“豹氏族”,就以豹为自己的姓氏,称豹氏,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区和国家。 二.郡望: 至来县:亦称昌化,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至来县,属儋耳郡地,汉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昌化县(将至来县拆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唐贞观年间撤昌化,置吉安县,辖于岭南道,五代时期属儋州,归南汉。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废昌化并入藤桥镇,宋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元、明、清因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1949年1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1958年12月,昌感、白沙、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东方大县)。1961年6月,三县分设,新置昌江县。1987年12月30日,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直辖于海南省。昌江境内,世居着汉、黎、苗等民族。自古以来,昌江县城屡经变迁。西汉置至来县,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又迁千户所(即今新城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又重迁回昌化城。1961年6月后,昌江县人民 *** 一直设在石碌镇。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1964年7月,广东省人民 *** 批准为昌江县县城。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一百九十公里处,坐落在石碌河中游,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区,三百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民间开采,始有儋州人迁居,尔后迁居者众,设店营商,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南铁矿得恢复建设,集镇不断扩大,经济日趋繁荣,经过几十年得开发建设,石碌镇如今成为昌江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从此,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南西部的开放地带逐步形成,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成海南全省的重工业区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并为琼台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新路。 三.历史名人: 豹爱芳:(公元1969~今),黎族,女;海南昌江人。著名200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海南省昌江县十月田镇敬老院管理员。 *** 十六大代表,海南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 1987年,刚成立不久的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敬老院陷入了困境:敬老院惟一的管理员调走,十一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由于镇里经济困难,付给管理员的工资每月仅八十元,工作脏、苦又是临时工,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愿意干。镇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镇幼儿园老师豹爱芳征求意见,看到十多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豹爱芳放弃了自己轻松的工作,毅然接受了任务。 对一个姑娘来说,十六岁到三十一岁是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豹爱芳的十六年却是这样默默度过的: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庭院,给老人煮早餐,送早餐到各位老人碗中,洗刷衣服;然后到镇上买米、油、盐、菜,料理老人们一日三餐;晚上,为有病的老人煎药、服药,伺候老人入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工作日。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豹爱芳搬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大团圆,按理豹爱芳也该回家与家人团聚,可是她想到这些老人们没儿没女,没人陪他们会感到孤独,于是,年年春节她都和老人们一起过,没有回家。老人的世界是寂寞的,需要生活上的细心照料,更需要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 敬老院的十一名老人中,有两人双目失明,两人脚瘫痪长年卧床不起。由于这些老人年老体弱,病痛缠身,难以自我料理,豹爱芳总是以亲生女儿之心悉心照顾这些病人,无论多苦多累她都毫无怨言。老人卢亚义由于病瘫,大小便失禁,裤子、席子和裤子常湿湿的,臭气熏天。豹爱芳一日数次,不厌其烦地为老人换洗衣裤,洗晒席子、被褥,让老人躺在干净舒适的床上。年届八十六岁的何亚壮老人身染沉疴,卧床不起,豹爱芳就经常为他擦洗身体,保持床位干燥清洁。平时,除了要照顾病人打针、吃药以外,豹爱芳还要为不能自理或病重的老人喂饭、煎药。 十月田镇是个少数民族贫困乡镇,镇 *** 为敬老院提供的生活费每人每月只有三十元,老人们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有时遇上老人患病需送镇上医院,不得不从中垫付一些,老人们的生活就显得更紧张。每逢这种情况,豹爱芳总是不动声色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二十~五十元,补贴给老人们应付日常开销。1996年9月,由于连日暴雨,造成粮油、蔬菜价格暴涨,老人们的生活费很快用完,豹爱芳贴补以后也身无分文,眼看要断炊,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家跟母亲求援,心地善良的母亲从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抠出一袋米捐给敬老院,才使老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从进入敬老院起,豹爱芳十六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把敬老院变成了“老人乐园”、“幸福院”。老人们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安祥地过着自己的晚年。而老人们唯一能报答的就是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豹爱芳如今已经如愿地为三位老人送了终、尽了孝。这三位临终前,最想看到的、最牵挂的人就是豹爱芳,拉着她的手,喊着她的名字,直到离开人世。 1996年,豹爱芳因劳累过度不幸患病,需到省城医院住院治疗,但因放心不下老人,她几次推迟了行程,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还是领导出面干涉,她才打电话把在外打工的妹妹叫回来顶替她,把院里的事情安排妥当后才放心地去治病,住院治疗期间,她时刻挂念着老人,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情况,住到第七天,还没等伤口完全愈合,就包着纱布,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回了敬老院。 为了给老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生活空间,十六年来,豹爱芳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培植绿地,开垦荒地,种上蔬菜,既美化了敬老院的环境,又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敬老院了。常常有人不解地问她:“敬老院又不是你的家,那些老人跟你非亲非故,工作能过得去就行了,何必那么拼命呢?”跟她很要好的几位姐妹也经常劝她:“你一年到头为敬老院忙,你图个啥,凭你这精神,跟我们一起去深圳、珠海打工,保你赚大钱。”面对这些“好意”和“开导”, 豹爱芳也曾犹豫过,但一想到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她就心软了,每当有人再“关心”她、“开导她”的时候,她都坚决地回答:“敬老院就是我的家,老人们就是我的家里人,我不照顾谁照顾。” 豹爱芳这位孤寡老人世界里的年轻人,由于无暇顾及其他,至今依然单身。2001年,她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求爱的信件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她还是那句老话:“要娶我,就搬到敬老院来住。”她把自己的花季年华献给平凡的敬老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青春的价值。 豹爱芳曾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 注: 1996年的9、10月间,笔者亦曾赴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公干,曾亲眼目睹以国庆之由,县、镇、乡领导们在“贫困的昌江县”海南铁矿迎宾馆餐厅里欢堂大宴,连吃带玩捎拿,一天的财政消耗达几达十八万元人民币之多!因此,像豹爱芳这样爱岗敬业的青年形象,其胸前那沉甸甸的五四奖章背后,不仅是她个人的善良、辛勤,好像还遮盖了某些什么。

有什么神兽

神兽种类丰富多样。 神兽种类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麒麟、貔貅、凤凰等。 以下是对部分神兽的详细解释: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它形象独特,拥有狮子的头、鹿的角、虎的眼和豹的纹等特征。 麒麟常被用来象征吉祥和和平,传说它能带来好运和幸福。 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貔貅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神兽,被认为具有辟邪和招财的作用。 传说中貔貅能够吞噬金银财宝,因此人们常常将貔貅的形象用于装饰招财物品,希望通过它来带来好运和财富。 在一些文化中,貔貅还被赋予了守护和保护的功能。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着吉祥和和谐。 凤凰的形象独特美丽,传说中它代表着阴阳五行的平衡和和谐。 凤凰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中。 除了上述几种神兽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神兽,如白虎、朱雀、玄武等。 每一种神兽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秘事物的探索。

什么是西方奇幻?

西方的奇幻文学[1]从它的源头希腊神话开始,奴隶社会初期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表现方式,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情感的表达等等方面来说可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比照起来东方的奇幻文学的源头神话传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只是零星散见于一些大家的典籍之中,著名的《山海经》虽然收集了大量的远古神话,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就略显得过于古朴原始了!其后的两者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两者的明显不同,直到文艺复兴以前,以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占主流的中世纪实际上是奇幻文学的天下,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有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情节表达来说也非常复杂曲折,感情也非常丰富,而中国的奇幻文学从魏晋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志怪小说,到初期的唐宋传奇,直到最后达成的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才拥有了譬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这种堪称东方奇幻经典的文学名著,两者如此不同的发展形势、如此不同的表达方法,令人不得不从一开始探讨一下形成的历史根源。 最后我想补充一下本文在东西奇幻讨论上截取的时间段问题。 就东方奇幻来说,从源头上古神话传说到两汉魏晋的志怪小说,以至于唐宋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明清的神魔小说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鲜明的东方奇幻特点,并且保持着传承关系,对后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西方奇幻对中国产生影响也是二十世纪末的事情了。 但是西方奇幻就有点不同了,一直到中世纪结束,西方文学都还保持着非常鲜明的奇幻特点,文学潮流上也是以奇幻为主,而自从文艺复兴以后,虽然不乏作品采用了一些非常鲜明的奇幻手法,或者采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又或者出现一两部类似奇幻小说的作品,但是毕竟独木不成林,首先这些作品作为奇幻小说来说没有形成一定气势,其次作为奇幻小说来说也没有进行明显的创新,再次始终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奇幻作家群,这种情况到了本世纪初才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1932年罗柏特·E·霍华(Robert E Howard,1906-1936)在奇诡故事(Weird Tale)杂志发表了他著名的蛮王科南(Conan)系列的第一篇--剑上的凤凰(Phoenix on the Sword),开创了近代奇幻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剑与魔法流派[2],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1936年因为母亲的去世而跟着自杀否则定不让托肯恩(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1973)[3]一枝独秀。 因此可以说从文艺复兴以后到二十世纪初由于奇幻文学没有鲜明的特色略去不谈,而之后属于近代奇幻文学不属于本文范围,西方奇幻部分实际上只谈到文艺复兴。 一、 西方早期奇幻文学早期的西方文学[4]由两个主要源头,一个是古希腊文化,一个是基督教的《圣经》,正是来自古希腊哲学的自明真理[5]和来自于《圣经》的信仰真理[6]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才产生了如此绚丽多彩的西方文化。 古希腊神话形成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00年的迈锡尼时期,当时正处于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大动荡给古希腊神话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历时十年的特洛亚战役给古希腊许多城邦带来了众多的英雄和传说,而正是这诸因素才促使了在公元前8、9世纪之间产生了古希腊神话的集汇--荷马史诗[7]。 实际上古希腊神话正是经由一代代古希腊先哲的收集整理和艺术加工,才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且和其后的古希腊文化交织在一起对欧洲后来的其他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1] 奇幻文学:这里奇幻文学指的是一种广义的概念,而不单是指近代奇幻文学,广义的奇幻文学指的是那些在作品中描写超自然的、脱离现实的事物的文学作品。 不过本文特别强调的是源于神话传说、从神话传说阐发或者和神话传说紧密联系的那些奇幻文学。 [2] 剑与魔法流派:又被称为「英雄式奇幻」(Heroic Fantasy),特点是比较偏向于野蛮、未开化的年代,相当典型的英雄救美式传奇。 和中世纪的奇幻文学有比较直接的传承关系,比如蛮王科南系列就和英国人在著名的英雄史诗《毕欧渥夫》(Beowolf)塑造的北欧勇士形象非常相似。 [3] 托肯恩(,1892-1973):出身于南非,曾在牛津大学担任英国文学的教授,古代语专家,近代奇幻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主流奇幻(High Fantasy)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魔戒之主》(The Lords Of The Rings)对后世奇幻文学影响非常深远。 [4] 这里指的是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文学,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兴起,传统宗教理念面临崩溃,从而使得现实主义逐步占据文坛,传统的奇幻文学渐渐式微,由于本文主要讲述传统的奇幻文学,所以之后的对西方来说可能很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本文会很少涉及。 [5] 关于自明真理和信仰真理两个概念都来自于列夫·舍斯托夫的《雅典和耶路撒冷》。 所谓自明真理,就是在古希腊哲学中认为自然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理性的任务就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并从中得到满足,而对必然性的服从是人的美德。 [6] 所谓信仰真理,就是在基督教《圣经》中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人必须服从上帝的意志,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对上帝的信仰中才能找到终极基础和可靠保障,不应该从知识中寻求拯救,并且将知识同堕落、原罪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7] 荷马史诗:分为《伊利昂纪》(Ilias)和《奥德修纪》(Odysseia),传说是在公元前8、9世纪之间由一个叫荷马的盲诗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而成,叙述了古代小亚细亚的特罗伊人和希腊人(当时统称阿凯亚人)交战的故事。 反映了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和生活风貌。 [8] 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9] 神谱:作者赫西奥德是公元前8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古希腊诗人,该诗叙述了世界如何从混沌状态中形成,几代神的出现和人类几个连续的时代,可以发现赫西奥德的神谱中的主要线索中的重大事件来自古代近东(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也许还有腓尼基)的原型。 [10] 这个传说在《阿尔戈船英雄纪》(四卷集长篇叙事诗)有系统地叙述,该史诗在公元前3世纪由诗人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os)创作于罗得岛。 [11] 鸟:这是阿里斯托芬唯一一部以神话题材的旧喜剧,作品中展现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没有不合理的法律、没有尔虞我诈、彼此和谐的理想社会。 虽然这个理想社会只是阿里斯托芬自耕农思想的反映,是对族长制自然经济返朴归真的幼稚幻想,但是在当时这种理想显然是大胆的、进步的。 [12] 老卡托:古罗马作家,政治活动家,拉丁散文文学的先驱。 主要著作是《史源》七卷。 [13]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400页。 [14] 民族大迁徙:公元376~568年,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蛮族部落大举强行移居帝国境内,并各自建立国家的历史过程。 直接推动民族大迁徙的导火线是公元375年匈奴人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的侵袭。 [15] 北欧神话:又称为条顿神话,流传于日耳曼民族各部落中,由于其主要以口头形式流传,所以在日耳曼民族信奉基督教以后逐渐被蒙上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以后,关于北欧神话只能从北支和西支日耳曼人的作品和拉丁人、希腊人的一些作品中得到,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的是斯堪的那维亚人,它们的古老诗集《埃达》告诉我们比较完整的北欧神话。 [16] 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古日尔曼人创造的文学,反映日尔曼民族在民族大迁徙时期动荡的生活和战争,后来被人用古高地德语记载才得以保存。 [17] 贝奥武甫(Beowulf):英国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著名英雄史诗,在八世纪用古英语写成,是继古希腊、罗马史诗以后欧洲最早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史诗,史诗主要反映了氏族社会解体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不过在史诗被纪录于已经基督教化的八世纪,因此史诗涂上了一层宗教色彩。 [18] 埃达:中世纪冰岛文学作品,分为诗体埃达和散文埃达,记述了北欧神话传说。 [19] 萨迦:13世纪前后冰岛和挪威人用文字记载的古代居民的口头创作,包括神话和英雄传奇。 [20] 卡勒瓦拉:19世纪初期,杰出的民歌古诗搜集家和研究家埃利阿斯.兰罗特(Elias L?nnrot,1802~1884)在星期六学会和芬兰文学社的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于1935年将民间传说、神话和歌谣编成一部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兰罗特被称为芬兰的荷马。 史诗反映了中古芬兰氏族社会瓦解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理想,史诗的两个主人公--万奈摩宁是第一个播种大麦的农民,伊尔玛利宁是技术熟练的铁匠。 [21] 罗兰之歌:是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十一世纪末由民间语言罗曼语首先记录,史诗叙述查理大帝征服西班牙的后期关于罗兰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法兰西统一,建立一个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王国的愿望,塑造了罗兰这样一个忠君爱国的理想封建骑士的形象。 [22] 熙德之歌:约写定于1140年,是第一部流传至今、保存完整的西班牙文学作品,作品中熙德表现出强烈的封建君臣观念,具有宽宏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西班牙民族的精神。 [23] 尼勃龙根之歌:德国中世纪一部伟大的英雄叙事诗,取材于公元4,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时代的英雄事迹,大迁徙时代传说中的人物被披上12世纪封建社会和骑士文化的外衣,是该史诗的一大特点,同时基督教精神在史诗中几乎找不到多少痕迹是该史诗不同于中世纪其他民族史诗的另外一个特色。 [24] 伊戈尔远征记:成于12世纪末的《伊戈尔远征记》代表了古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全诗描写了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悲剧,并通过这一教训来呼吁诸侯团结御侮。 [25] 骑士抒情诗:十二、三世纪首先在法国南部普罗望斯地方流传的一种短诗,主要内容是歌唱骑士的英勇事迹,及其于恋人的悲欢离合。 这些诗语言精炼,感情细腻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6] 亚瑟王之死:由英国散文作家托马斯·马洛扎(Thomas M,alory,1395~1471)汇集当时流传的法语传奇用散文写成八部传奇的《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之书》,出版商柯克士顿对其进行了整理修改润饰并且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故事后以《亚瑟王之死》这个名字于1485年出版,它是中世纪英国文学的总结性巨著,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集大成者。 [27] 特里斯丹和绮瑟:特里斯丹和绮瑟的殉情故事原先在中古凯尔特民族中间口头流传,十二世纪法国诗人贝卢勒和托姆根据这个传说写成传奇,其后又出现了一系列模拟性作品,直到二十世纪初,法国学者约瑟夫·贝迪耶(1864~1938)在前人基础上用现代法语整理出完整的《特里斯丹和绮瑟》。 作品通过特里斯丹和绮瑟之间的殉情故事控诉杀人性、窒息自由感情的封建道德和禁欲主义思想。 二、 东方奇幻文学要叙述中国奇幻文学或者可以说带有奇幻特征的文学的特点首先要从神话传说说起。 神话传说是文学的源头,对于奇幻文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神话传说的特点实际上影响了该民族在奇幻文学上的表现方式。 下面我先从中国的上古神话说起。 中国上古神话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伏羲和女娲的神话,炎帝、黄帝之战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中国神话的产生时间远早于古希腊神话(产生于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100年),当时中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上古神话保留了许多母系氏族社会特点可以看出来,比如关于少昊[28]、夏禹[29]、颛顼[30]诞生的感生神话,在《山海经》中有关记载的两性神痕迹[31]以及出土的文物上发现的两性神形象[32]。 而古希腊神话众神中保留了母系氏族社会特点的古神系不受重视,绝大多数神话传说是围绕以宙斯为首的古希腊众神,体现了古希腊当时从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特点。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详细说一下中国上古神话:一、中国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不像古希腊是氏族社会瓦解后形成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从氏族社会平安过渡到氏族奴隶主专政的宗法制地域国家,氏族贵族自然蜕变为奴隶主阶级,氏族大家庭通过分封制的宗法血缘纽带而得到了巩固,一般人不但自己要参加劳动,而且还要替统治阶级负担各种役赋,它们的权利和自由反而遭到了进一步的限制,被牢牢地束缚在血缘家族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不可能产生那么发达的民间文娱活动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在这个阶段不可能像古希腊那样产生那么发达的史诗、戏剧的原因,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像荷马史诗、《神谱》那样的系统整理上古神话传说的专著。 二、中国上古神话呈现出一种凌乱、残缺、简扼的特征不仅仅是由于缺乏有人对上古神话传说进行专门的研究整理,而且还有其它的一些原因。 鲁迅曾经在《神话与传说》一文中提出来: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城,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 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 [33]这种观点从现在来看有它的局限性的,首先第一个观点实际上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古希腊当时的环境来说比起中国当时的环境更加贫瘠,所以土地肥沃贫瘠与否并不能决定一种神话是否能被完整流传下来,其次第二观点有它的一定道理存在,但是其实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说最开始由于周朝推翻商朝后长期占据了统治地位,西周初年的统治者改革宗教思想,提出了以德配添、敬德保民的新观念,重德不重神,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34]。 还有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证明这一点,殷族本身有非常丰富的神话传说,由于西周统治者对于外族神话传说的破坏,使得我们仅能从《山海经》中发现关于殷族天帝--帝俊的记载,其他典籍中没有发现关于殷族天帝的记载。 其次就是中国很早就有了史官这个职位了,史学的过早发达使得大量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而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再次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而轻鬼神的风气越来越风行,直到儒家提出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以后对神话传说备加反对、贬斥和删改最终导致了神话传说的大量湮灭。 三、中国上古神话中大量的神话人物都是半人半兽的,比如女娲的人头蛇身(右图为伏羲女娲像),西王母的豹尾虎齿[35],黄帝孙韩流的豕喙麟身[36],到后来神话中神话人物的自然因素逐渐变少,变成了一种象征和标志,比如尧的眉八彩,参眸子[37]正是圣王的一种标志,舜目重瞳是他的神性的一种表现,其动物象征是重明鸟[38],禹在治水的时候有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二)则是禹之神力的外在标志。 再以后出现的神仙基本上和一般人在形象上基本上没有区别了,不过基本上众神仙总有一个奇形怪状的坐骑,这大概算是从远古遗留的一点痕迹吧。 四、《山海经·海经》的神话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属于所谓远国异人(刘秀《上〈山海经〉表》语)的神话,这部分神话,记述了古代中国的四邻--海外海内的许多奇奇怪怪的国家,如象什么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三身围、无肠国、丈夫国、女子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单从这些国家的名字看,就已经知道是神话传说,决不是现实生活所实有的了。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时当时中原接壤的四邻众多,在认识不深的情况下难免就产生了幻想和夸大的情况,但是这种幻想是和现实的认识交杂在一起的,如《海外》诸经记叔的肃慎国、三苗国、深目国、黑齿国等便是这种情况。 二就是在战国时期由于有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海外寻仙之举,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和东南海外各国就有了初步的海上来往,由于认识模糊因此在记录上被加以想象夸大,出现了无肠国、一目国、三首国、不死国等神化的国家,从这些国家中我们很难找出古人对他们进行夸大的现实根源。 《山海经》中这些描述对后世文学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比如清李汝珍的《镜花缘》就受到《山海经》中的这些远国异人很大的影响。 五、神话流传到封建社会初期也就是战国时代,出现了仙话[39]侵入神话的范围,神话由于受到仙话的影响而仙话化。 关于仙话的起源,闻一多在《神仙考》[40]一文中考证说是源于西方羌族的火葬祈求升天的仪式[41],到后来进一步发展到和战国时代齐燕君主海外求仙相关的就是当时齐燕海滨流传的海外仙山的传说[42]。 对于仙话仔细考证一下《山海经》中相关的记载可以发现另外一件事实,在《海外南经》有不死民;《大荒南经》有不死国;《海内经》有不死山;《大荒西经》有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这些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有仙话的影子,但是和仙话中表达的一般人经过修炼服药后长生不死有着明显不同的就是这里记载的都是那些人天生就是不死,其他人想学学不成的,可以说是仙话的影子,至于后来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的黄帝服食玉膏的神话和《淮南子·览冥篇》中记载的嫦娥奔月[43]的神话已经是仙话和神话交流的典型例子了。 从上面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远古先民对长生不死的向往已经产生了一些带有仙话影子的神话传说,至于到了战国时期为什么齐燕两国仙话那么发达,和齐国源于羌族以及当时齐燕海滨流传的海外仙山的民间传说都有关联。 事实上仙话对中国神话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历代大家一般把神、仙统称为神仙也表示了这种影响,尤其是后来道教在中国扎下根基后,从道家众神上更是可以看出仙话中体现的思想,这个可以从道教群仙首领--玉皇大帝[44]的来历以及后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仙传说[45]上看出来。 三、东西方奇幻文学综述众观从古希腊神话发展而来的西方奇幻文学以及从中国上古神话发展而来的东方奇幻文学,可以发现两者走的完全是两条路子,从一开始两者的源头神话传说就显示出如此的不一样,以至于到后来两者可以算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形式。 从这一侧面也可以看出奇幻文学本身的包容性是何其大啊!我将从不同方面简单说一下自己认为的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一、可以看出不管东西方奇幻文学的发展都和宗教神话的繁荣程度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比如欧洲中世纪后期基督教黑暗统治的时候迎来了教会文学、骑士文学的飞速发展,至于前期由于处于民族大迁徙阶段,只有史诗在这个阶段有很大的发展;中国汉朝谶纬神学的盛行促使了志怪小说的初步发展,而六朝佛道大兴却带来了志怪小说的繁荣;明朝推行三教合一思想的结果促使了神魔小说的产生和繁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就是宗教的繁荣一定程度上都会带动奇幻文学的兴盛。 二、古希腊在公元前九世纪就有非常发达的游吟诗人,随后就出现了发达的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发达的民间娱乐加快了古希腊神话的文学化步伐,许多古希腊英雄史诗、戏剧等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相比之下中国到宋朝才有专业的民间艺术--说话的出现,民间娱乐发展缓慢也是中国上古神话一直缺乏系统化、非常零碎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奇幻文学为什么很长时间内都是短篇形式,三、欧洲从公元前到文艺复兴经历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古日尔曼民族为首的蛮族形成的近代欧洲各国三次文化更替,而中国几千年来虽然不断受到各少数民族的侵扰,但是文化上一直保持着持续性。 欧洲文化的更替使得各个文化层之间的文化形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比如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时候将神话传说和英雄冒险夹杂在一起的文学特点和中世纪形成的基督教一神教色彩非常浓厚的英雄冒险为主的文学特点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中国几千年来持续的发展使得不同时代的文学形式产生了一种传递关系,而后代的文学往往能从前代找到影子,这一点从前面对《西游记》的渊源的分析可以看出来,以及变文到话本到章回小说的传递关系也可以看出来。 四、欧洲古希腊-罗马文化时候形成的神话人物拟人化以及中世纪基督教一神教影响下,发展出来的对其他种族、其他思想强烈的排他性,而中国由于长时间的封建君主集权制的影响下形成的神仙思想使得人神之间产生虽然对立却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这和西方的神仙拟人化却把人和神独立开来或者索性一神化在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五、西方奇幻文学选择的场景常常是和现实没有一定程度联系的异国他乡,而且常常把妖怪和人对立起来对待,而东方奇幻文学一般来说都是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的,即使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神仙鬼怪,也可以看作是现实人物的一种投影。 可以一句话来说对于西方奇幻,妖就是妖,人就是人,而对于东方奇幻,人可成为妖,而妖也可以成为人。 (这里的妖含义包括神仙鬼怪等一切拥有超越人的生物。 )六、西方奇幻中比较崇尚个人的力量,不喜欢借助外力,这点从西方创造的魔法纯粹靠个人吟唱,即使有道具也仅是作为转化、储存个人的能量用的,而东方的法术则常常要靠各种各样的道具,比如桃木剑、照妖镜等等的力量,这造成东方奇幻中常常描写名目繁多的法宝而成为一大特色。 七、西方奇幻中比较崇尚个人冒险精神,不管是英雄史诗还是骑士文学等等都常常强调一个英雄如何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探险,而东方奇幻在很大程度长叙述一个人如何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产生了某种奇遇,至于环境反到是不在乎是不是陌生的。 这造成了西方奇幻的雄奇和东方奇幻的绚丽。

标签: 从神话传说 豹的文化意义 艺术表现到现代保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