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苦苦挣扎!使用这些经过验证的技巧进行全面营销推广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9 0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全面而有效的营销推广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许多企业在制定和执行成功的营销策略方面面临挑战。如果你正在苦苦挣扎,别担心,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的技巧,可帮助你进行全面营销推广:

1. 定义你的目标受众

成功营销的第一步是确定你的目标受众。你需要了解他们的年龄、性别、收入、居住地以及兴趣。通过研究你的目标受众,你可以创建针对他们特定需求和愿望的信息。

2.设定明确的目标

在开始任何营销活动之前,设定明确且可衡量的目标至关重要。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实现的、相关的,并且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举例来说,你的目标可能是增加网站流量、提高品牌知名度或生成潜在客户。

3. 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

有多种营销渠道可供选择,包括社交媒体、内容营销、电子邮件营销、搜索引擎优化 (SEO) 和付费广告。根据你的目标受众和目标,选择最相关的渠道。

4. 创建引人注目的内容

你的营销内容是吸引和留住目标受众的关键。确保你的内容信息丰富、有趣且相关。可以使用各种内容格式,例如博客文章、视频、信息图表和网络研讨会。

5. 使用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是与你的目标受众建立联系并推广你的业务的强大工具。创建企业账户并定期发布有价值的内容。与你的关注者互动并加入相关的群组以扩大你的网络。

6. 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电子邮件营销仍然是推广你的业务和培育潜在客户的有效方式。创建一个电子邮件列表并发送定期的时事通讯。使用电子邮件自动化来发送个性化电子邮件,根据你的受众的行为触发电子邮件。

7. 优化你的网站

你的网站是你的在线形象,因此优化它以吸引目标受众至关重要。确保你的网站设计流畅,内容丰富,易于导航。使用 SEO 技术优化你的网站,以便它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 (SERP) 中排名靠前。

8. 使用付费广告

付费广告是快速接触大批受众并推动流量到你的网站的有效方式。可以使用多种付费广告平台,例如 Google AdWords、Facebook Ads 和 LinkedIn Ads。根据你的目标和预算选择最合适的平台。

9. 分析和调整

营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分析和调整。定期跟踪你的营销活动的绩效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用分析工具来了解你的策略的有效性并确定需要改进的地方。

10. 树立品牌一致性

在所有营销渠道中保持品牌一致性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使用相同的色调、信息和视觉效果。通过保持品牌一致性,你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并增强你的营销信息。

通过遵循这些经过验证的技巧,你可以进行全面且有效的营销推广。记住,营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投资和不断的努力。通过坚持和奉献精神,你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并实现你的业务目标。


爱奇艺会员收入创单季最高,你贡献了多少?为啥选择爱奇艺?

爱奇艺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未经审计财报。 2022年,爱奇艺总营收达290亿,同比下滑5%,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公司的净利润为13亿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4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2022年第四季度,爱奇艺总营收76亿元,环比第三季度同比去年四季度均有增长,Non-GAAP下的净利润为8.56亿元,2021年则净亏损10亿元,Non-GAAP下运营利润为9.79亿元,实现连续四个季度运营盈利。 受此消息影响,爱奇艺美股盘前一度涨幅达9%,但以7.83美元高开后,股价又逐渐回落,截至2月22日收盘,股价报7.32美元,微涨1.10%。 会员数据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爱奇艺会员数涨至1.2亿。 “在第四季度,根据云合数据统计,爱奇艺的剧集市场份额达到历史最高。 同期,我们的会员收入、运营利润、运营现金流和和自由现金流均突破历史记录。 此外,订阅会员规模在第四季度净增长超过1000万。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表示。 爱奇艺收入主要分为会员收入和广告收入两大块,总体一增一减。 其中2022年会员收入为177亿元,同比增长6%,占总收入比重超60%,广告收入为53亿元,同比下滑25%,依然受制于整体经济环境和疲软的广告市场。 在这份全年盈利财报公布同时,爱奇艺发布龚宇致投资人的一封信。 他在信中称,2022年是爱奇艺的“破局之年”和“奇迹之年”,公司实现了“业绩的标志性大逆转”,尤其刚刚过去的四季度,爱奇艺在市场份额、会员收入、运营利润、运营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方面表现均”创历史最佳成绩”。 在长视频行业耕耘十多年,爱奇艺通过“降本增效”实现全面盈利。

财报显示,2022年爱奇艺的营收成本为223亿,同比减少19%,其中内容成本为165亿,同比减少20%,宣发、营销、管理成本和研发成本则分别减少27%和32%。 2021年底,爱奇艺开启大裁员,随刻、爱奇艺号、工作室等从核心到边缘部门均在被裁之列,同时公司减少内容投入,精细化内容制作、采购、运营,减少综艺项目。 爱奇艺2021年报显示,截至年底,公司总员工数为5856人,相比2020年少了近2000人。 而在此之前,爱奇艺持续亏损。 据上市后公开的财报数据,2018年至2020年,爱奇艺的净亏损分别为91亿、103亿和70亿,三年净亏损共计264亿元。 延续2021年的趋势,长视频行业2022年整体处于冷静期,诉求从“跑马圈地”变为“追求效率、运营利润”。 灯塔专业版发布的《2022剧集市场观察》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播出项目数量环比2021年减少16.3%,全年剧集累计正片播放指数环比减少17.7%。 另外,整体呈现集数缩短,全年50集以上剧集仅3部,皆是年度表现突出的作品。 就爱奇艺而言,过去一年爱奇艺推出了《人世间》《苍兰诀》《罚罪》《卿卿日常》《风吹半夏》等热播剧。 今年年初,一部《狂飙》再次将爱奇艺推向热度高峰。 在当下市场,视频平台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爆款作品的可复制性上。 龚宇在致股东信中称,《狂飙》进一步验证了爱奇艺的“内容飞轮效应”,即“稳定优质内容供给——驱动会员增长和成本效率优化——带动盈利提升——产出更多优质内容”,他认为,这样的成功是可复制的。

传销、、直销、普通的销售道理有什么区别啊?最近好像发生了安利门,安利和传销、直销有何联系

传销,英文叫multi-level marketing,是一个通过吸收更多的人来帮助销售人员(销售),如此往复循环来发展的(销售)系统。 直销(Direct Marketing),指生产厂家直接参与的销售行为,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校区的彼德森(Robert A. Peterson)教授和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沃特巴(Thomas R. Wotruba)教授这样定义:直销是一种没有在固定零售点进行的面对面销售;美国直销教育基金会(Direct Selling Education Foundation)的定义是:直销是一种透过人员接触(销售员对购买者),不在固定商业地点,主要在家里进行的消费性产品或服务的配销方式。 现在再来看看安利,安利说自己不是传销。 做安利的人是这样解释的:a、“传销是通过人头来创建利润,我们不是传销,我们靠的是产品创造利润,虽然增加人头可以帮助增加销量,但是人头不是目的,销量才是目的。 ”b、“其实我们是直销,通过直接把东西送到消费者手里让消费者获利。 ”c、“其实安利现在已经是一个生产者,我们只是一个专门为安利这个生产者服务的营销网络,目的是减少货物从生产线到消费者手里的中间环节。 ”其实安利的销售其实明显存在层次的关系,存在“让更多人帮助你销售”的行为,其实就是 传销,中国的“传销”。 然而安利却故意忽略“没有固定营业地点”,说有140间店面,忽略层次关系,全部用“雇佣”这个词来笼统概括经营方式(我倒是看不到安利示怎么“雇佣”的就是,你们谁看到了)。 大概是由于法律的原因,它被迫把自己和工厂的直效销售搅到一起,似乎和层次结构区分出来,如是而已。 安利——倒金字塔式的传销模式(安利骗术揭密)引子 某晚一个几百人的讲座,台上有人说中“你们想改变自己吗?”台下便会有人大叫:“想!”“那就来参加我们的团队吧!”台上的人说。 于是又是一片持久不衰的掌声。 估计参加过安利讲座的人不会不熟悉这样的情形。 带着很多人对安利的怀疑和对身边一个安利代表执著的感动,我在上海参加了一个400人以上大会。 会上我开始思考安利的某些不正确做法。 有网友发帖说“明明安利在骗人,偌大的中国就没人把事情说清楚!”,我知道安利49年的体系肯定有其成功的强大力量,但我还是打算写就此文,希望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重视来正确看待安利在中国的行为。 最近zgzf把唯一的外企直销试点牌照给了雅芳公司,是对安利公司的一个重大打击,这表明zgzf能够清楚地辩证看待问题。 我个人认为,同时也透露出了zgzf建设和谐社会的商业伦理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人类共同认同的道路,经济、环境和人文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 这条道路发展的趋势就是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经济、环境和人文长期和谐发展。 这同样能够向安利表明,无论企业为中国创造了多少税收,如果是以牺牲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代价,zgzf都不会支持的。 希望广大安利销售代表注意以上信息,思考安利模式无论被宣传的如何好,它事实上并不被广大人民所接受,不要以为人民的智慧比不过几个安利的天才。 在西方社会,商业的伦理问题也是一个被反复讨论的问题。 商业不是社会的真空,必然也要遵守人类社会的道德,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反对,但在,那些东西是商业道德?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很多的具体思想冲突。 这里面隐含了当代哲学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此不多论,现在只想说说我认为的安利商业伦理。 我用一个词表示:冷漠。 冷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并不关注销售代表的个人成长。 我们知道,商业伦理应该包含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价值。 安利的销售代表因为不是安利的签约员工,当然无法享受到一般企业给员工提供生存保障、提供销售条件、提供全面培训等待遇,相反,却无时不刻地向销售代表进行推销(专业的推销有几个阶段,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大部分人以为推销只发生在产品的介绍阶段,所以全然不知自己时刻被处于安利的推销过程之中)。 二、无视众多下层销售代表超出自己消费水平,消费安利产品和销售代表兢兢业业工作一年可能时间浪费、收入没有的大量事实并且让这样的事情常年存在。 三、销售代表的最后离去,甚至会背上一个“失败者”的阴影。 因为,在安利的文化中只有成功和失败,没成功的必定是失败者。 我们都知道成功是人生的一个持续过程,一个未来人生结果,安利却偷换了成功的概念,简化为能够销售产品就是成功。 安利故意把成功功利化、变成为自己所用的成功。 举此一例,我认为,安利缺乏商业伦理。 商业道德需要友善、真诚关注而不是冷漠和被暗视为工具。 上面我从哲学“本质”的视角出发,即安利的事实是怎样的而不是他所说的怎样,提出安利的三个体系说法。 核心问题是安利存在隐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实故意。 安利存在的商业伦理问题违反了商业发展的趋势,只能被zgzf谨慎认可。 下面我来说说修辞学的问题。 修辞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说服的技巧。 前面我一提到了修辞学的双刃剑问题。 比如,邱吉尔用他那充满激情演说和人伟大格力量把英国从废墟中拯救出来,希特勒却用富激情的演说和恶劣的人性把德国推向灾难。 当今,成功学的演说因为迎合了大众对成功的追求正受到神圣般的膜拜。 我相信,当追求成功学的一代发现自己并不怎么成功时,成功学就可以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了。 在安利的教育体系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成功学应用。 如果成功学知识客观的教导人们如何追求成功,对人的成长是有启发性的裨益,但这种知识不是与事实结合,就会变成某些强势利益集团蛊惑弱势群体的工具。 很明显,安利的讲座让我发现了下面的问题。 首先是利用了人们的浅意识。 现代的心理学对人的大脑研究告诉人们,人的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假象说上一千遍就变成真实,人在兴奋状态更容易接受并储存记忆,人们经常积极暗示自己就会变得自信。 所以安利的讲师,会告诉大家:“除非特别聪明的人,一次就能接受我们这么好的观念,一般人要参加这样的培训5、6次才可能拥有成功的观念”。 他可能象一个导师诲人不倦,每次也就收20-40元的门票,但他心里很清楚就是要影响他人的浅意识为销售产品服务。 我前面提到过大众花钱消费得到的却是企业经过巧妙设计的公众推销演说。 现在也可以理解这样的演说为什么要制造兴奋的场面了。 其次是大量片面、逻辑混乱的说辞,可称为在贩卖变质的精神食品。 我们知道成功需要诸多条件,激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安利里面,激励似乎成为唯一的成功内涵。 只要相信能做到,就能做到。 我们知道这样的话语的本质意义是增加做事的信心。 当一个某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才能,却缺乏自信,我们应该鼓励他,他自己也应学会自我激励。 安利执著的销售代表却坚信别人能卖那么多产品、发展那么多下线,自己也一定可以,只要我也买产品、我去推销安利的产品、我去拉下线。 事实上,安利的讲师是不会告诉你他是怎样开始推销?怎样卖出了产品?怎样与人交往?他不会告诉你这些具体繁琐的细节工作,让你受到启发。 他只会告诉你他现在成功了,然后是一些没有事实背景的成功故事。 著名成功学鼻祖拿破仑•卡耐基劝说过刚毕业的大学生尽量不要从事那些成功概率极低的行业,他特别说到了保险。 安利的讲师是不会诚实地高诉你安利的成功概率极低(中篇有数字说明)。 利益驱动下的说辞。 在我参加的近3小时的会议,有上台不能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嘉宾、有紧张说错话的特级经销商、当然有所谓的非常成功的人士。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说安利好。 一个个的动人故事之后,没人提及生意本质上会打一些法律擦边球的故事,也没有人提及花了几千元钱,费时一到两年最终离去的大量失败者。 显然,成功学、修辞学、心理学大量知识为安利集团所用,这些集中体现在安利的演讲。 明明知道弱势群体为在强势的影响之下,会走向他们消费潜意识非自愿购买安利产品之路,却故意为之,因为这是任何企业的命脉——销售更多产品获得利润。 这就是安利不可言说的秘密。 修辞学已经成为安利蒙蔽他人的工具,我再试图揭示安利的隐含逻辑。 安利利用有效的公关活动建立了较好的企业形象,然后在公众头脑中的定位:安利的方法模式是最好的成功模式,效仿模式就必然成功。 安利的诱人逻辑是模式复制就必然成功。 那么我现在从它的逻辑开始。 一个表面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并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内涵。 美国的安达信出现丑闻而崩溃,在丑闻之前安达信难道不是世界的会计事物所巨头,难道没有成功的信誉吗?所以表面的企业形象并不一定就是企业的真实目的。 我们必须掌握,企业为什么要取得好的企业形象,我认为本质应该是出于利润考虑,那么利润才是企业问题的核心。 我并不是提倡怀疑主义,而是要让大家学会追问一个企业是怎样获得利润的?这个问题决定了企业的真实面貌。 所以,从好的企业形象到模式是好的成功的缺乏逻辑的说服,即如何获取利润这一本质问题被回避。 那么安利的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归根结底利润的产生来源于生产资料的三个要素,安利是因为使用了极为先进的方法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还是安利的员工具备更高的生产力实现了单位时间的更多生产?或者……就我看安利公开宣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直销模式。 此直销非戴尔电脑和雅芳的单层直销,可以看得见的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 同时。 也有人疑惑现在的戴尔是直销模式贡献利润大还是定制服务。 也就是说直销就必定带来成本的减少吗?就安利的模式而言,每个人都必然属于一个上级,那么相当于安利有多重奖励支出,这些奖励支出是否足以抵消非直销模式企业的管理成本的巨大支出?如果不是,那么就应该相比同类企业有更高的产品价格。 如果是,那就意味着整体性的较少支出却分化了奖金差距。 这种差距是否以牺牲公平为代价。 因为没有多重奖励,那么企业必然有办法把多级那一部分向单层支付提高每个人的收入。 这样,就可能牵涉到效率问题,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平衡,不正是人类发展的大问题。 回到前面说的商业伦理,安利真的解决好了这个难题?如果没解决好,那必然会在体系里造成大量事实不平等。 从人类可持续发展原则来看,这样的企业不是应该限制发展吗?回过头看看安利的诱人逻辑。 如果这个逻辑是必定正确的话,那么美国的更大商业巨头比如可口可乐如果复制模式,是不是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或者,远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复制安利的模式,安利的竞争力又是什么?对个人而言,成功可以简单复制,那么为什么成功永远只是少部分人?即使某人在安利的体系走向了成功,那么这种成功是应该归结为该人掌握了高超的销售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得以成功,还是因为模式的独特价值导致他成功?模式重要还是能力重要?如果能力重要,他为什么不可以在其它行业成功?如果是模式更重要,那么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成功者?IT、网络、能源行业一年可以产生几十个百万富翁,那么为什么不说他们的模式更有价值?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安利逻辑无法回答的问题。 我们举例安利企业文化来具体说一下。 台上的人讲“自助助人、助人自助”、“追求真、善、美”是安利公司的企业文化。 我们知道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往往是指存在企业中无形指导员工做人做事的观念。 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他并不需要鼓吹文化的内涵,因为文化存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之中并自觉指导员工做正确的事。 优秀的企业总是寻找能够很好适应企业文化的员工,不是蛊惑员工。 世界第一CEO杰克•韦尔奇说“假如一个经理人不创造数字(指业绩——自注),而是实践价值观(指企业文化——自注),我会再给他一次机会。 如果他不按照GE的行为规范做事,那么他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企业文化在世界级公司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假设你是安利的销售代表你能够真实感受到这种他提倡的助人文化吗?我是说他为你付出没有,比如提供免费的产品知识培训?如果顾客要求试用,它能够根据你的要求提供少量试用?他除了不停的激励你,还告诉你很多销售的技巧没有?有没有上级跟你一起拜访客户指出你的一些销售缺陷?在你购买产品时,安利是否象个严厉的长者告诉过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必须从第一笔真正的销售业务开始。 也许你开始很难,会有很多的拒绝,但你必须从向顾客销售东西开始。 不要欺骗自己,用自己的购买来欺骗自己!”?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我的那位朋友的事实:自2005-年2月到4月已经花掉5000元购买产品让自己熟悉产品(安利400种产品全部进入中国是他们的梦幻期待,可是他们不知道市场营销不是数量简单相加那么简单),他对销售一无所知除了不厌其烦的向别人背诵安利的说辞,在他的背后是失业、时间的流逝、朋友的反感(安利叫他们远离反对自己的朋友,因为安利觉得朋友是他们成功的最大障碍)等。 也许其他人都感觉自己消费就是上帝,安利的这些可怜的消费者却把企业当作上帝。 难道安利的企业文化有错吗?不知道安利企业文化如何,但我知道销售代表体会不到这些文化。 一个坏人对好人说“助人为乐是人类天性的美德,我们都应该帮助他人?”,你可以相信这样的话,但却不能相信坏人。 因为,他的行为最终告诉我们他根本就不相信他所说的话。 他也就没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一个没有美德的人不停的鼓吹美德就是因为他知道美德总是容易让人相信的。 在狂热的思维下,有人会疑惑难道他说的不是正确的吗?既然是正确的,我就应该相信。 请记住,越是别人需要你相信的时候,他会鼓吹得越厉害,但那些真正具有优秀品德的人总是谦虚的。 所以,安利的企业文化也许直属于那些核心员工,销售代表是很难体会到的.语言可能会成为坏人做坏事的工具。 希望更多安利的朋友明白语言只是表象,真相永远处在事实当中。 中篇风雨摇曳的大厦 ——对部分中国人造成的事实伤害 任何事物产生并被需求总有其原因。 为什么安利中国占安利全球市场销售近半壁江山?一个全球化企业,销售的又是高档消费品,却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是什么原因? 我先分析一下中国的现状如何加速着安利的发展?中国现在处于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时代,财富应该是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这可以从有关成功学、个人激励的书籍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一斑。 金钱被片面的理解为财富的代名词。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 一些中国人由于缺少全面的思维辨别能力,在狂热的欲望驱使下极容易走入他人设计好的思维陷阱。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是中国教育急需补充的一课,正是在正确观念缺失之下,安利顺势而上在中国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利的暂时成功暴露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某种缺陷。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产生了很多新事物发展空间,有时良莠难辨,但中国的改革方向是文明和开放,短暂的阵痛是改革的代价但必然会被消除。 安利对中国人首要的伤害,就是寻找到了一些中国人当下存在的落后观念和能力欠缺空间为自己制造利润。 采用真假难辨的谎言,利用某些中国人的弱点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是一种不友善的商业行为(指给销售代表造成事实欺骗那些做法,并非指安利的全部行为). 更多的销售代表在付出金钱、时间和精力悄然不知是他们为安利中国的奇迹贡献了最大的力量。 他们得到什么?他们得到了“非诚信经营”制造的伤害却浑然不知。 下面我将用事实说话。 首先,上篇我提到了安利的教育体系。 听安利的讲座,每个人都是花了钱的,应该也是消费者。 看看安利给消费者输出的是什么东西?请看实录和思考。 “如果有人问我‘做安利不成功怎么办’,我会告诉他‘你原来就不成功,现在不成功又有什么了不起’”。 讲台上的人说,底下一阵会意的开心大笑。 (请思考:一个人正因为不成功才需要帮助,难道安利的帮助是嘲笑吗?底下的人难道不是在耻笑自己吗?有一天他们愿意面对这样的嘲弄吗?更重要的是暴露出该讲师对待人的标准是:不做安利的人都不是友善对象。 ) “有人可能对安利事业不感兴趣,但有人敢说‘对钱不感兴趣吗?’”“下面没人敢说吧,有次还真有人说,我就对他说‘那你可以走了’,他还傻傻地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对你不感兴趣’”,“对钱都不感兴趣,他还活着干什么?”底下又是一阵会意的开心大笑。 (请思考:他为什么会嘲弄对钱不感兴趣的了?因为驱使人们加入安利的强烈动机是——成功后的丰厚收入。 一个对金钱清楚对待的人,安利是很难说动他的.请看看我的上篇,成功是以金钱为标准吗?) “把钱放银行,你得到的不是利息是负债。 你花一万钱全家购买安利产品,用2、3个月就可以赚取10年的利息。 有人说把钱放银行方便,我说随身放口袋里不是更方便”。 底下又是一阵会意的开心大笑。 (请思考:讲者的思维是承认利息的,但为什么只有购买了安利产品就会有了10年利息?另外,把钱放口袋真的很方便吗?可能是方便有人一冲动就购买产品吧。 问题是如此弱智的思维尽引来类似喝彩的大笑。 在大笑中,可怜的销售代表遗忘了什么?自己的品德还是大脑) 从上我可以简单归纳出安利教育体系输出的是功利的成功主义,片面的成功观念。 安利输出的是简单化片面地思考方式。 (为什么有人确实成功了?在本篇剖析了安利的奖金和事业制度后,我尝试给出给出一个答案) 安利是一个企业,那么维持企业生存的核心环节是什么?我认为是产品的销售成交。 安利的销售成交主要由第三个体系——高阶生意伙伴来完成。 这里先把上篇提到的第二体系与第三体系区分一下。 第二体系是指安利公司本身的销售体系,也就是比如通过培训来进行推销影响或者店铺销售。 第三体系是指高阶生意伙伴自己的团队经营或者产品销售。 安利的教育体系是为这两个体系服务的。 同时正是这样的体系设置为安利公司摆脱可能的官司麻烦提供了空间,因为安利公司可以把任何负面的影响加之于第三体系。 他可以说是生意伙伴的行为违反了中国的法律。 我相信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立法空间,那就是故意贩卖行凶武器的人是违法的,但一个暂时没有违法界定的事物造成了别人的违法,这个事物是违法的吗?先不追究这个问题,看看第三体系可以怎么运作。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安利的企业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实效。 本质上没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很难产生企业文化。 这个体系的团队是一个没有共同使命感的零乱组织。 虽然他们会经常有大会小会类似的组织生活,这样的聚会上级确实可以教下级一些知识和技巧,但极其有限,大都还是在为维持下级的信心服务。 这种服务的本质是受上级自己的利益驱使的。 在这个体系里出现的就是生意的本质——盈利。 安利的制度无法保障这个体系采用自己的生意方式,与安利对外宣称不一样的方式。 安利的奖金制度简要列表如下(引自网友): 基础销售佣金3-21% %,%,%,%,%,% %,销售补贴3%(月销售1600元以上计) 浮动佣金3%(月销售4800元以上计) 在安利的分配制度里一个月能不能销八万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一旦你发展出的下线自己所带的团队其总营销也达到了8万,那么,你是不能再从自己的下线这里得到差额了。 这时,安利公司就会从其他渠道给你一个固定的奖励×4%=3200元,做为领导奖。 主要是月度奖金,年度奖金和一次性奖金。 月度奖有红宝石奖金、明珠奖金、月结奖等。 年度奖金有翡翠奖、钻石奖金、行政钻石奖金等。 一次性奖金有双钻石奖、三钻石奖金、皇冠奖金黄冠大使奖等。 还可以得到其他的奖励,如去海外旅游与开研讨会。 我的分析如下:第一,为什么月销售1600元以下就没有任何补贴,在一个有工资保障的企业可以理解,但在一个没有工资的背景下,安利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销售代表已经有了8折的优惠,所以就不能给补贴了,我想可能不是。 一些销售代表开始几乎无法销售任何产品,同时在“每个人都应该使用一下产品才能给客户说好,因为这是诚信”的影响下,他会考虑购买产品使用。 请对比两个购买方案,每个月花800元买,8折下来是640元,2个月下来就是1280元,但如果第一个月买1600元,第二个月不买,那么8折加3%佣金再加销售补贴3%,一个月购买可以省下96元。 如果一个决定要购买安利产品的销售代表他会选择哪个方案。 同样如果出于囤货需要,销售代表也会尽可能采用后面的方案。 也就是说这样的奖金制度会无形中促进了一个最低销售额1600元。 这个数字应该安利是综合了一般人的购买力的选择。 如果定1000元收益肯定没1600元大,太高有可能阻碍销售代表首次购买。 而浮动佣金3%(月销售4800元以上计)会促成销售代表作出更高的购买决定。 总的来说,安利的奖金制度就是让你感觉买得越多越实惠,这也是会出现大量销售代表囤货的原因。 表面上看,安利鼓励你销售得越多越好,实际安利很清楚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奖金诱饵让人上钩。 买者会在一定要买(教育体系的给销售代表形成的思维惯性)的潜意识下,受自己精明(贪小便宜?)的诱惑而购买了最低的1600元。 安利真的掌握了人性的弱点。 试想如果1600元以下也有销售补贴的话,买多少都没有关系。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条就促成了很多人做出了最低购买决定。 如果我的分析合理的话,这是安利的一个事实陷阱。 第二个陷阱是这样的奖金制度好象鼓励能者多得,实际上也造成了价格的不公正。 第三个体系的高阶经销商事实上可能以某种变相的方式为自己的产品销售提供更低的价格。 下线为上线创造的收入及各种奖金是上线进行价格操作的空间。 上线可以让亲戚朋友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向顾客提供更低的价格。 如果这种价格已经接近同类产品的价格,那么顾客往往会接受这样的方式。 我们假设A拥有十个直接或间接下线,每个下线每个月能推销8000块,而A自己却一分货也没去销售。 那么,这一个月A能得到多少钱呢?首先,A做为一个上线营销代表算是完成了销售8万的任务,他可以拿到。 在这里面他得拿出960×10=9600元平分给每一个下线,因为每一个下线由于销售了8000元,按照规定可以得到960元。 于是,这个自己不销售一分货的反而能拿到了-9600=元(数据引自网友)。 现在假设A委托B销售8000元给顾客C,用2000元做优惠,那么B的收入不变,A的收入是-2000=9400元。 如果B是A的老婆或者老公或者…….,为什么高阶生意伙伴常常可以让家庭成员也能成功?原因可能在此吧。 而顾客C很可能因为成为业务代表8折,再加上优惠价格和事业前景而购买。 同时B也就有了更好的生意机会,那么普通的业务代表有这样的空间吗?安利能够阻止这样的不公平不出现吗?安利用什么来约束第三体系的经商行为,空虚脆弱的企业文化能做到吗,况且我已反复说过那种企业文化的虚伪性? 第三个陷阱是如果自己反复向朋友演说事业的诱人,即使在相信事业模式完美的情况下,业务代表也会面临万元的坐着可以收钱的门槛(不劳而获是最诱人的前景)。 一个人销售元是一件困难的事,业务代表因此把希望放在创立自己的团队上,但事实上每个人都会这样想,也就是说几乎没人会从销售产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样做就是在修建自己的空中楼阁。 他们在为自己的空中楼阁抛下第一块基础——成千上万元的产品购买,殊不知夯实的却是安利公司和第三体系的利益大厦。 反过来也可以说明安利的产品利润应该相当高才可能支付一层又一层的奖金。 安利公司公开的资料表明:2004年销售总额170亿元,合作伙伴18万人,平均年龄45岁,平均服务年限2.4年,大专文凭以上46.2%(数字有个别尾数记不清)。 据此我们简单推算(假设销售全部由业务伙伴完成)每人月销售7870元,此数字离元相差太远,也表平均年销售12×7870×(6+3+3)%=元,扣除个人购买量5000元(朋友2个月的消费)和产品购买成本、听课、交通、通讯、约见客户餐饮费,那么他的实际所得其实已经低于与社会其他行业薪资水平。 刚才说的是平均数,那么必然会有人高于平均数,有人底于平均数,学过数学人都应知道第三体系的人收入越高(正是安利的诱人远景),反过来必然就有人收入非常可怜。 业务代表唯心思考会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但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失败的总是大多数。 正如,想造永动机的人永远不会成功一样。 平均年龄45岁,说明这是一份适合退休人的事业。 平均服务年限2.4年,对照那些做了八、九、十几年的人而言,也说明安利流动人员的频繁。 关键是任何人的离去对安利没有任何影响,这说明这是一种不平等和冷漠的商业模式(数字还可以深度分析暂略)。 第四个陷阱是安利进入中国的产品只有50多种,如果400多种进入中国那安利的收入不知要翻几翻。 我们知道这纯粹是不懂市场规律的空想,但安利的业务代表却深信不疑(参看我的上篇浅意识利用部分)。 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曾经推出新可乐想来增加市场份额却落败,IBM也把笔记本电脑业务甩给联想,什么原因?市场才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出发点。 企业越凭自己主观意志出发,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人也是一样。 安利应该知道80/20法则,因此估计安利通过神通的公关早已把最看好的产品引入中国了。 另外,美容化妆品市场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但绝不是?

线上品牌推广之KOL营销

KOL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营销方式,全称为关键意见领袖(KeyOpinionLeader,简称KOL),在营销学上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作为一个概念名词,意见领袖最先来自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他将传播分成了两个阶段:大众传播阶段和人际传播阶段。 意见领袖指的即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 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大数据这些新兴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品牌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与消费者建立连接关系,KOL则起到一个引导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 因而KOL在广告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他们个人特点明显,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同时发挥了社交媒体在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 他们成为品牌占领营销高地的关键。 例如,在AdMaster访问的93个品牌主中,72%的品牌主表示会在2017年增加社会化营销投入,其中63%的品牌主表示重点将是在网红、KOL推广上。 由于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在苦苦挣扎,在线销售和网上购物的兴起也使得品牌要适应潮流发生改变,因此伴随着营销的相关宣传手段、配套方案也发生改变。 KOL能利用他们具有可信度的声音,帮助把消费者引流到电商网站,品牌就无需承担广告等传统渠道带来的沉重负担。 在国外Instagram、Facebook、Twitter等主流平台上已经活跃着大量的KOL,其研究思路、合作路径等可以作为本土品牌的学习案例,在国内小红书等平台上有大量的品牌都在和KOL合作、以及批量地与中小型KOL合作。 越来越多品牌看到了它的价值,他们渴望将KOL营销应用到自己的社交媒体推广策略中。 KOL营销的基本理念是:资源选择和分配的合理化,确保KOL影响力的真实性,杜绝与买粉、数据造假的KOL合作。 No.2 —KOL都有谁— ·传统意见领袖(如明星、名人) 他们是最早期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认可,具有大众认知度,大多数情况下代表流行文化,走在时尚潮流的前沿,起到风潮引领的作用,同时示范效应也更为明显。 使用顶层KOL营销能最大化地提高知名度,有效拉动品牌声誉,以“明星效应”的光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非传统意见领袖+小众专业人士(如平台大V、网红) 他们在推广中起到更为“亲民”的号召作用,这部分的KOL虽然粉丝数量相对较少,但是他们与粉丝的互动交流相较于传统意见领袖更加深入以及专业,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多是客观角度的心得、测评,可有效地进行品牌沟通,达到口碑营销作用;还有一部分擅长鼓励粉丝转发,激发二次传播,更能控制舆论导向;发布抽奖、植入硬广可以一定程度增加曝光与话题性。 ·领域达人(如草根大号) “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生产和传播信息。 ”他们虽然无法与上述意见领袖相比,但相较于普通人而言,他们也有其影响力。 他们更能与消费者进行平等对话,也是各种促销话题的传播、烘托者,与上述传统以及非传统领袖同为品牌流量建设者。 除此之外,他们还是数量最多、传播效应最强,也是最爱进行各种促销优惠推广的KOL群体。 No.3 —KOL正往哪里去— ·KOL平台垂直化 不止在微博、微信,在新兴网络专业平台(如抖音等短视频app)也开始重视KOL营销。 一是口碑营销,基于消费者切身使用的经验分享,吸引消费者;二是大量KOL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测评+产品推荐,“以‘嵌入的状态’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三是网络用户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获得个性化推荐。 2017年,小红书平台新增帖子数达34万,同比增长68%,平均一天有个新帖子发表。 ·KOL自身的专业化、垂直化 微播易(短视频职能营销平台)2015—2016年度订单数据中,双微草根账号投放金额跌幅明显,而垂直KOL增长趋势明显,且后者成为企业首选。 以美妆为例,观察其2017年以来的讨论声量相关热词有“美妆博主”“美妆app”“美妆视频”“美妆教学”等,原创的专业和垂直化内容交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微博为例,就出现各种类型的美妆博主,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广告营销。 ·密集曝光 通过不同的KOL去密集覆盖和影响某一类型或某一个用户群,那么这个用户群也会逐渐被影响和被改变,从而对KOL产生信任。 例如,微博上最近很火的抽奖活动,一些美妆博主就借此进行密集式传播,在短期内发起多个转发抽奖送化妆品活动,使得网络用户在短期内多次看到品牌相关美妆产品,加深印象,以达到密集曝光的目的。 通过用户的点赞、转发、关注等行为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品牌知名度,以此改变化妆品市场的消费格局。 ·从“金字塔”到“倒金字塔” KOL模式以前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并且它的传播渠道比较单一,通常通过传统意见领袖传播,以主流的传统媒介为主;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内容的专业化要求使得这种结构产生变化,草根达人及消费者在传播模式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开始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 广告主在推广营销的过程中,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投放在尾部意见领袖。 根据Markerly,网络公开资料数据显示:有82%的消费者表示非常愿意听从尾部意见领袖的推荐。 No.4 -KOL的手段-以美妆行业为例- 在新媒体平台推广,进行KOL合作营销,是当下部分产业十分火热的营销方式,很多品牌都想在社交媒体让其营销效果最大化,考虑到品牌和KOL关系是互利的:当KOL为品牌和产品提供持续的露出(曝光推广),品牌也要支持KOL的事业(制定周期性推广计划),使KOL能享受更持续有效的社交媒体互动。 品牌和KOL的合作越来越多,那么对于KOL的操作上需要注意哪些? ·选择合适的投放平台及资源分配 据调查汽车行业喜欢投放粉丝数10万以下的小号,个护比其他行业更喜欢投放粉丝数50万以上的大号。 对于品牌主而言,100万以上粉丝数的KOL的主要价值在于创造核心内容,而粉丝数更低的中小KOL更多是对核心内容进行扩散。 在个护行业的大分类下,美妆小分类既有与之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于投放平台的选择,我们的选择方法包括目标消费者感兴趣的KOL;与推广产品有关联的KOL;当红流量的KOL以及排名靠前的KOL等。 但实际上KOL筛选标准是什么?KOL和品牌在合作时怎样才能把吸引力最大化? 小编认为首先就是要遵守KOL合作的基本原则,合理制定方案,不造假不唯利是图。 对于KOL的筛选就是参与度和内容质量以及KOL拥有的粉丝数数量,这也是决定KOL优劣的标准。 但目前KOL越来越贵,ROI(投资回报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这个前提下想要保证KOL的吸引力最大化就要对KOL资源的进行合理分配。 以美妆行业为例,WELLDEMA梦蜗是一家韩国化妆品公司,虽然没有老牌化妆品品牌的名气,但充分利用了目前数字时代的优势,他们对于KOL的资源选择就十分合理,针对一个平台KOL分为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百万级粉丝的KOL,数量控制在10-20人,这些人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也成为了KOL合作中的主力,第二梯队为十万+粉丝的KOL,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拥有一定粉丝基数的他们,更加符合消费群体大众化的需求,最后就是素人KOL,虽然他们没有大量的粉丝群体,但胜在人数众多价格低廉,也会在KOL合作中产生扩散的作用。 Tribe-Dynamics对法国、德国、香港、巴西、韩国和日本这些中型市场的每月报价则分别为3000美元、4500美元、6500美元,对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海湾国家这些小型市场的每月报价则分别为2250美元、3500美元(常规项目)、5500美元,根据项目和地区设置不同价位。 分档分配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投放效果,也可以稳定ROI(投资回报率)。 ·平衡规模化与定制化 在品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规模化与定制化难以平衡的难题。 解决此类问题,“应处理好治标和治本的关系。 ”一方面需要加大预算。 推广活动难以开展的原因往往是资金短缺,而通过加大预算使得KOL广告营销模式更具规模化且加大资金投入可以研发更具规模化的产品,以满足大量消费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品牌要制定长期营销战略,且根据大众需求进行及时灵活调整。 组织团队进行市场调研,“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之后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达到为消费者量身定制的效果。 品牌要计划通过筛选与更多KOL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而不是短期的某个活动推广,建立长期合作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在于,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不少KOL都与不少品牌有或多或少的合作推广,对于其受众而言,单一宣传活动的效果和曝光量也多少会被稀释。 长期的合作推广关系不仅对于KOL本身的形象建立有裨益,对于品牌本身也具有稳定效果。 因此对于KOL的实操也不是呼之即来的,要整体进行一个系统的工作,如果是以美妆行业为例,就要首先对这个品牌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包括公司概况及旗下品牌,对品牌进行一个良好的定位,随后罗列一些竞争品牌,并切要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KOL营销的,并开始寻找一些优秀的KOL和适合的推广平台,这里优先可以选择美妆达人或屈臣氏这样的集合店推广,平台上则选择当下火热的短视频等平台,例如小红书抖音等等,并与之进行进行沟通,商议KOL的方案,对推广的内容以及需求金额要制定详细合理的方案(结合公司自身实力等等各方面),也要选择适合的推广品牌和产品,KOL推广后,也要适时进行ROI的调查和KOL传播的效果分析,进行正确的调整使KOL对品牌产生更多更好的影响。 No.5 -KOL是年轻消费者的代表?- ·KOL是年轻消费者的代表? 品牌希望吸引更年轻的受众群体是基本的,要做到这一点,一种方法是让其所在地区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近一半(45%)的青少年的上网频率几乎可以用“频繁”来形容。 随着视频平台越来越火热(YouTube称其每月有近20亿活跃用户),据称Z世代(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出生的人)每周会观看23小时的视频,品牌想用KOL来吸引年轻人是很自然的事情。 2018年YouTube上的KOL年收入达到六位数,同比去年增长了40%。 调查显示KOL为品牌提供“真实声音”的能力、“第三方”可信度的验证是年轻人选择信任KOL的主要原因。 使用KOL能帮助品牌获取特定人群画像和“增加品牌受众”对年青一代已经远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为品牌带来第三方视角的可信度和传达真实的声音引起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共鸣。 将真实性和可信性与KOL指导方针相匹配是成功的秘诀,继而创造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内容。 ·员工是KOL吗? 目前品牌认为其公司的职员也是KOL的越来越多,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趋势,大公司正意识到他们的员工是最好的品牌倡导者之一。 未来将看到更多的公司采取措施建立一个内部员工倡导计划。 例如鼓励员工使用员工标签,参与到各种活动或平台中,让员工可以轻松地与社区分享内容。 然而也有声音认为员工是不具有影响力的人。 这种观点认为员工们的确需要传递信息,品牌大使也是员工,但是可以被认为是有影响力的人,但普通员工不是媒体关系意义上的,一旦这些员工离职了,他们对品牌就没有用处了,因为传统媒体不会接触到他们。 所以员工与KOL的关系和合作上,仍需要讲究方法和进一步讨论。 消费者为什么乐意买账?品牌为什么愿意买单? 对于KOL达人们的推荐,消费者愿意为此买账。 很多小众或者之前没有听说过的品牌,经过KOL案例瞬间可以成为热门单品。 KOL不同于其他的营销模式在于带货达人们最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粉丝转化率高,和消费者的互动较强。 更加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种草效果。 KOL虽说在镜头面前的时间较短,但是他们往往准备充足,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来描述产品。 消费者们通过KOL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对KOL产生信赖感。 因此KOL本身就是一个“品牌”,更容易解决消费者对产品信任感的问题。 微博达人张凯毅淘宝店开店当日700万成交额,三天销售额近千万,这说明KOL对于粉丝购买转化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KOL发展到现在,这种营销方式不只是一些小众品牌比较喜欢,包括一些国际大牌。 迪奥和香奈儿等一线大牌可以说是微博上最成功的KOL营销品牌。 KOL相比较明星推广来说费用少,推广效率更高。 这种营销方式对于品牌来说比较接地气,与明星代言产品相比较更容易让消费者有代入感。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品牌青睐于KOL这一营销方式。 KOL的推荐比起硬邦邦的广告更有说服力和购买欲望,这是品牌方最看重的一点。 同样KOL的出现不仅见证新媒体的发展成果,也成就了品牌新的营销模式。 KOL突破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原创内容和垂直社交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如今KOL已经从一种新玩法,发展为电商的新常态,品牌的新营销模式,多数行业不可缺少的流量代表,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加入到KOL大军之中来,并乐其不疲为其买单。 No.6 -结语- 最开始对于这种追求流量的行为并不是完全认同,但彻底革新这个追求流量与速度的行业并非易事。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行业内的每一方似乎都已经开始做出改变。 因此,不一定追求流量就是完全的坏事,但适当的做出些改变总是好的。

标签: 别再苦苦挣扎!使用这些经过验证的技巧进行全面营销推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