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性的 app 推广策略:推动下载、建立品牌并实现持久增长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在竞争激烈的移动应用程序市场中脱颖而出需要一种全面的推广策略。从吸引用户下载应用程序到建立品牌并推动持续增长,有效的策略可以为您的应用程序带来巨大的成功。

吸引用户下载

  • 应用商店优化(ASO):优化您的应用程序在应用商店中的页面,以提高可见性和下载量。
  • 付费广告:在用户搜索相关关键字时,在应用商店和搜索引擎上投放定位明确的广告。
  • 口碑营销:鼓励现有用户分享和推荐您的应用程序,以建立信任和口碑。
  • 社交媒体营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宣传您的应用程序,与受众互动并建立关系。
  • 内容营销:创建有价值的内容,例如博客文章、视频和信息图表,以教育用户并促进您的应用程序。

建立品牌

  • 品牌识别:创建一个引人注目的品牌标识、名称和信息,以建立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 一致性:在所有

营销策划中的“产品战斗机”是什么概念?

陈雄文,资深策划师,企业教练,首创“以培训感召力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国策划研究院培训中心总监(原任品牌总监),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形象顾问、黄埔拓展教练,曾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亚太CI战略研究所品牌总监等等职务。 其论著,其实操,其实训,讲究“空生妙有(禅修)”、“明敏灵动(灵修)”、“实效第一(实效-营销管理)”。 雄道精髓:量身打做、与时俱进,差异化,精益管理,做大实效性,借力感召力、吸引力、大雄力,每天进步1%。 陈雄文雄道:道势术法强。 品牌营销,实效第一,创新“以培训感染力为导向”的经营模式“道、法、术、人、势、权”旨在“明道、制法、精术、利人、因势、用权”,其环环相扣,自成体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自上而下,循环渐进,循环往复,缺一不可。 这里所说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就是“道、法、术、人、势、权”的思想体系,将其应用在品牌构建及其市场营销领域中,就构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国式的品牌创建路径、思维方式及其运作的方法论。 具体来讲,这套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分别呈现着品牌的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道,代表着品牌构建的原点,解决品牌的战略问题,如品牌是什么?代表着什么?具体为品牌核心概念、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个性、品牌承诺、品牌精神和文化等品牌战略定位组合的构建和确立。 “道”是品牌的上层建筑,是品牌的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品牌之魂。 只有遵循“道”并构建“道”的战略定位组合系统,才能使品牌回归到行业本质和人性的本体,才能使品牌成为目标消费者的精神家园,并透过品牌体验追寻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企业最终代表和经营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消费者心智认知所决定的品牌关系存在。 在品牌构建的思想方法和体系中,品牌战略务必统领公司的商业战略。 法,代表着品牌经营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其旨在解决品牌的行业战略选择、市场渠道、产业链、赢利模式、解决方案等系列问题。 “构建系统的需求解决方案”及竞争战略,是“法”的核心内容,为此必须构建有效的、专业化、标准化、模式化的流程再造,并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最终实现品牌无形资产扩张的全球化战略。 企业的商业战略,务必要服从于公司的品牌战略,没有品牌战略指导下的商业战略,常常难以避免经营的短视行为,最终有损于公司的竞争战略。 术,代表着品牌经营的业务选项,旨在解决品牌的核心业务是什么?产品定位?产品创新以及是否多元化经营等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产品定位不同于品牌定位,产品定位是支撑品牌战略并为品牌定位服务的载体,产品定位必须服从于品牌定位。 否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产品经营的思路,从而迷失在为产品创新而创新的低层次市场纠缠和恶性的价格竞争之中。 产品开发创新是品牌活力和品牌保鲜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企业的核心业务、项目组合、产品嫁接创新上,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谨防多元化冒进,以免分散有限的公司资源,使企业患上大而散、多而弱的虚胖症。 总之,不管业务如何变化,最终“术”万变不能离于“道、法”。 人,人对品牌来说是一种关系存在。 “人”,一方面代表着品牌经营的组织和团队建设,旨在如何有效的解决品牌人力资源的效率问题,这是解决品牌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比如企业最高决策者如何保障品牌定位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核心经营团队如何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如何结合并落实到市场营销体系当中?以及广大员工个人的努力因素与品牌绩效如何挂钩?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口号转变为人力资源可操作层面的具体制度,即企业经营成果如何与员工实现价值分享等等。 “人”的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其代表着广大的消费者,代表着品牌对消费者的研究和满足,如市场细分、细分定位、购买力分析、购买习惯与偏好研究等等。 对消费者的透彻了解,是提供系统的需求解决方案的基础。 当企业经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实现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为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肩负起公司及其品牌的社会公民义务和责任。 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不断地致力于顾客需求的深化挖掘、再细分和持续满足,持续稳定地提升、强化品牌的精神文化价值与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与融合。 势,代表着品牌经营的市场机会,对机会的预测、判断、选择和把握;代表着审时度势,对社会环境、发展潮流、历史趋势、国际大势的因应对策。 “用兵之道,取胜在于得势,成功在于投机。 ”(《宋史·宋汝为传》)也就是说“小成于时,大成于势”,把握和抓住机会,只能成全小的成功,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借助于占取大势。 只有借得大势,才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所以,小成于抓机会,大成于用势。 大格局乘于天时、地利和发展大势,只要能够借势造势、乘势利导,就可以成就盖世奇功。 权,代表着经营的谋划、计策等所谓的“权谋”,旨在解决经营中的市场竞争策略、产品推广策略、广告创意策略、价格策略、促销手段、网络营销等线上线下推广之一系列的市场策略。 对初创企业及一般营销来说,“权”常常意味着机会主义生存,在市场竞争中表现为辗转腾挪、随机而变、投机取巧、追求捷径和速成等等。 这一阶段的权谋思想,大多数是短期思考占主导地位,表现为肤浅的“奇正、虚实”和心浮气躁。 所以,机宜权变如果使用不好,就会像一把双刃剑,反过来会伤及自身。 用“权”分为三个层次:一开始之时,“权”往往是企业最基本、最初级的经营手段或状态,常常表现为自作聪明,赤裸裸的不择手段的生存权谋;上升一个层次,则进入一种理性状态,权谋源自于满足顾客需求,辅助于市场策略;再上升一个层次,则为一种境界,权谋于双赢和无形之中,服务于品牌发展。 权谋是一种工具,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 正确的态度是“入世脱俗”,既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又要避免低俗的巧诈“谋略”,特别是与消费者的沟通,无论?�卮�セ故*愀娲匆猓�纫�崾伢剖党闲牛�忠�簿考记珊筒呗浴?br /> 品牌的创建,本该是顺应“道、法、术、人、势、权”自上而下的规律操作和运行,但大多数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却是“权、势、人、术、法、道”自下而上逆行的。 即便由下而上,多数企业也追溯不到“道”的层次,达不到“道”的境界。 如果仅仅抓住了“权、术”,而无法解决“道、法”的问支持单位: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中国房地产文化促进会、全球房地产国际合作促进会、全球房地产交流与合作联合峰会组委会、主办单位: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经济合作委员会、中国地产研究院房地产专家委员会、中国人居文化创新示范工程办公室、中国房地产联盟、中国房地产营销策划研究院、清华大学同学会、五合国际建设设计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房地产经纪代理协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中国物业管理企业促进会、中国家居与建材市场协会、中国装饰业协会、中国建筑规划设计招标协会、国际房地产商协会、亚洲房地产峰会组织委员会、中国建材市场协会承办单位:美联恒基(北京)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卡耐基(成都)研修基地、美联恒基(西安)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中国房地产营销策划研究院、中文联合(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房地产品牌研究中心2008年行业热点:聚焦中国(上海)房地产发展模式。 推动中国地产策划创意的发展,探索未来房地产营销课题。 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角逐的重点就是销售,销售之道不可不察,推广之道就尤为重要。 策划营销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环节, 任何楼市忽视营销必将功亏一篑,营销缺乏创新必然事倍功半,创新没有特色更是徒劳无功。 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营销艺术就显得尤其重要。 房地产企业在销售方面的推陈出新是可圈可点的。 无论是对港台、国外先进营销理念的学习借鉴,无论是项目策划创新、广告创意、销售突破、推广方面都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许多企业正是由于善于推广使项目获得了市场的“轰动效应”,项目还没有破土就预售告磬,并且奠定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从而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这些成功的项目无一不充满着策划、广告、销售精英推广的智慧和效应。 营销进入分众时代后,房地产推广更是步入了精细化时代,如果哪个发展商还在什么媒体都用用,靠钱来轰来砸的话,那不是傻帽就是老土了,要不就是让代理公司或者广告公司给忽悠了!目前很多发展商的推广策略之粗略,深受触动,特为发展商病急乱投医之际,献上良方一副。 在三剑齐发的宏观调控宏观调空背景下,地产开发商独闯江湖的成功可能性已受到严峻挑战,房地产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营销方面的挑战。 消费者怎样预读迷雾蒙蒙的2008地产市场?地产企业怎样应对环境变迁?营销顾问公司将怎样突破市场沟通的障碍物?房地产业如何借策划插上翅膀?近几年房地产销售火爆,地产营销是否还需要创新?如何发掘并实现房地产项目最大的潜在价值?怎样成功的进行“服务营销”?如何进行有效的客户服务组合,提升客户服务价值? 上海,这个中国经济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大都市,中国最早引进新加坡、香港、台湾以及欧美房地产模式包括营销模式的城市,也是最早实行本土化的先锋阵地,很多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在这里创造了房地产的辉煌业绩。 此次大会紧扣市场脉搏,打破以往的房地产开发和营销策划、营销代理、销售管理模式。 从常态营销、失常营销和反击营销三个角度统摄命题,将由房地产企业的总裁、营销专家、经理人担纲演讲。 通过研讨、论坛等形式,透析营销策划的核心环节,展示房地产项目开局、析局、创局、布局、结局、残局中的实战方法及手段,分享热销项目成功经验。 通过一些精于策划、广告、销售的精英们的精彩陈述和充分交流,以期为与会者带来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那些正在奋力拼搏的企业家和销售经理们提供一个“拿来主义”的平台,以共同总结房地产推广的种种策略和模式,启发房地产推广的思路,增强推广创新能力,使与会企业站在行业推广的更高平台上,赢取新的辉煌。 一个火花的闪现、一个观念的转变、一个忠肯的提醒,能有效规避各种风险,成倍地提高您实施项目的经营品格。 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这里活得更多珍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发!▼总结与聚焦:总结最新房地产市场营销思想、应用、方法与问题;聚焦营销创新及实践;▼领略与分享:领略最领先的营销战略;分享营销标杆企业成功经验与营销;▼学习与运用:学习最新的企业“领先之道”,运用营销新谋略来应对市场竞争;▼预测与把握:预测未来营销变局、核心要素与创新策略,把握未来营销趋势与战略创新思维;▼推动与实现:推动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营销竞争力,实现国际化营销发展战略。 一次精神的变革,指引你的营销指导思想从经验向智慧的升华! 一次创新的机遇,以专业领先的营销理念,领航房地产创新! 2008中国房地产的一次精彩峰会, 谨请新老朋友关注和参与本次大会的9大收获 1、分析当今地产企业在营销理念与技术上存在的最根本问题;2、系统熔炼了中国地产界南北流派的营销、销售技术与理念;3、突破行业壁垒,为房地产营销领域创造性的导入了世界顶尖的专业营销理念与智慧;5、依据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策略?6、有些营销假设观念影响了项目运营及企业品牌建设的最优化?7、发挥专业营销策划的力量,回避盲目拷贝与复制营销策略给企业带来的运营风险?8、将品牌理论应用于项目营销运营之中? 如何评价和选择合适的营销代理机构?9、到底什么是销售人员最关键的能力? 如何释放专业销售的力量促进企业销售竞争力?●多位举足轻重的地产总裁,为您带来最宝贵的中国超前地产营销模式。 本次大会的5大特点 ●帮助您快速吸收地产在营销推广的实战经验。 ●每一个精心策划的主题都围绕最前沿的、最优地产模式展开。 ●经广泛调查,精选了地产商最关注6个实战单元课题。 ●全新立体化研修模式:房展会考察+高层论坛+总裁研修+互动交流+楼盘考察●采用国际流行的研修形式,配合大量最新成功楼盘案例,图文并茂。 本次大会的7大议题 一单元:营销理念—观楼市,触发营销持久效应1、2008年房地产市场趋势:房地产营销甄别难度加大——市场面趋冷,需求依然未满足 ——销售行情趋淡,行业开始抛出“2008拐点”论——政策调控支持房地产行业走平路、不跛足 ——品牌决定地产企业的生存力与生长空间——盘活存量土地的限制条件颇多,土地成本提升——行业竞争力增强,集中度将进一步被推高—人口红利,导致2008、2009年商品房需求依然强烈 —城市化带来城镇人口

窥探「万达美华|京东京造」:中国酒店如何走向资产运营深水区?

8月18日,万达酒店及度假村与京东集团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仪式;同日,万达酒店与京东联合打造的首家IP酒店——宁波万达美华酒店|京东京造开业。 这家酒店是万达酒店与电商平台品牌展开的全新合作,也是万达酒店寻求新经营模式的尝试。 “难道又是酒店业的一个新零售故事?”这是笔者接到活动邀请时的第一反应。 如果是,那它还真不是个新鲜话题——中端及以下酒店市场几乎已经普遍接受并习惯于将新零售纳入酒店空间“标配”。 但因为合作的双方是万达酒店和京东,它还是吸引着笔者前往一探究竟。 万达美华|京东京造有点儿“意外”的惊艳地图搜索“宁波万达美华酒店|京东京造”,就会发现宁波鄞州万达/印象城商业区内林立着酒店、餐饮、商场等各种商业业态。 环顾酒店一圈,周边挂着其他品牌的酒店也不少。 同样是钢筋水泥玻璃墙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从外立面看,它与周围建筑也并无太多差异。 真正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藏在酒店旋转大门的背后:刻着“万达美华”logo的巨型齿轮装置几乎是撞进了笔者眼里,第一工业革命的蒸汽装置、十九世纪的欧洲车站、宫廷水晶灯……蒸汽朋克风的大堂设计瞬间让人掉入魔幻现实主义世界。 笔者了解到,蒸汽朋克是建立在工业科学革命的基础上,展现在现实中不存在的空间,让玩家看到不曾看到的事物,给他们带来愉悦的题材;其真正价值在于给玩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刺激他们的想象力,并给予他们在这方面的熏陶。 不得不说,初次见面,宁波万达美华酒店|京东京造,强烈冲撞了笔者的五官五感、让人产生了惊艳时空的刺激感。 然而,真正冲撞笔者认知的,则是酒店大堂空间的动线设计及其背后的酒店新零售。 因为老实说,参观之前,看到“京东京造”四个字,笔者脑子里对这家酒店的模样是一定的预想的——又一个打造共享概念的新零售空间。 提起酒店新零售,笔者心中有两家代表性的品牌酒店:一家是杭州亚朵S网易严选酒店,这家店可以说是酒店新零售的鼻祖,两层楼挑高的立体公共空间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网易严选商品,很有卖场的feel,零售氛围很浓;一家是上海虹桥全季酒店,其公区“客听”直接变成为“有好书,有好饮,有生活好物”复合式功能空间,并精心设计了大堂动线——客人要绕场一周、最后抵达前台办理入住,零售萌生于“绕场活动”之中。 之所以说“宁波万达美华酒店|京东京造冲撞认知”,是因为它对大堂公区及酒店新零售的设计,不按套路出牌,有点儿让笔者意外:其一,颇具设计感的酒店大堂在笔者看来更像是火车的一节车厢:车厢的中部是空荡、可以承载任何设想,就拿这次开业庆典来说,同样的场地,夜晚是赛博朋克party、白天是智享投资沙龙;车厢的一头是“京东京造Station”新零售空间,面积并没有笔者想象中的那么大;车厢的另一头是万达酒店最新发布的融合了前台、咖啡吧、阅读空间、艺术品商店等在内24H复合咖啡空间WanVtia-Cafe Lounge。 大堂车厢里的三个空间似乎彼此独立但又在统一的设计风格中有机融合,而对于客人来说也没有太多刻意的引导——“你的时间在哪里,你的生活就在哪里,你的空间活动就在哪里”。 之所以会提这一点,是因为笔者对于跨界合作热潮之下的酒店公区功能复杂化,已经从新鲜感中滋生了许些“被冒犯感”——面对太多眼花缭乱的东西,不知所措,总有种场景的格格不入感或者走错片场的错觉。 其二,作为万达美华|京东京造联手打造的首家IP酒店,新零售是其必然的选择之一。 在笔者看来,较之于大堂公区,客房更像是其新零售的主战场——迷你吧的休闲小零食,洗漱台上的电动牙刷/吹风机/一次性美容柔巾,床头上的蒸汽热敷眼罩/智能颈椎按摩器,甚至卫生间里的湿厕纸……人所能触达的角落都有京东京造的产品所在。 比起公区里新零售专区的强目的性“好物推荐”氛围,放在客房的产品能够更加自然地与客人的使用场景融合,客房营造出来更像是“居家体验”氛围或说是沉浸式体验的新零售场景。 必须要讲的是,今天酒店新零售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商业模式,精彩案例非常多。 笔者选取三家酒店作为案例分析,绝无褒贬与踩捧之意,而是从中窥见酒店新零售在时间推进中的尬点、盲点与机会点。 所谓尬点,就是为了追求坪效而去过度拼凑出新零售单元、而忽略了酒店该有的场景氛围;所谓盲点,就是在“社交”光芒之下,酒店新零售目前的空间更多地落地在大堂公区,未来能否在客房、卫生间甚至其他的居家生活场景中自然融入;所谓机会点,则是来自于一个反思“酒店只能成为新零售的体验场所”。 举个例子,宁波万达美华酒店|京东京造的沙发是由万达酒店自己设计的,被放在万达美华酒店体验、贴上京东京造的品牌就可以在京东平台上线售卖,如此以来,原本只是在酒店作为固定装置的沙发,就变成了可售的家居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更希望万达酒店变成一个产品的制造方、而不仅仅是一个场景呈现和平台。 对我们来说,我们有设计能力和设计团队,我们更想把我们的产品设计跟京东结合,借助其强大了线上渠道和物流,实现设计能力的产业化。 这事儿挺有想像空间的。 ”万达商管集团首席副总裁兼万达酒店及度假村总裁宁奇峰表示,此次合作不仅涉及京东电商平台与万达酒店在线下的全场景营销,更为双方在市场布局、产品设计、空间打造、线上营销、供应链管理和会员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探索奠定了基础。 其实去年,万达酒店和京东首次战略合作,就打通双方会员体系,并与京东京造合作推出“万达酒店京东京造IP商城”和“万悦会积分商城”,万达酒店会员可积分兑换京东京造的产品。 笔者认为,从空间卖场、会员互通互惠、家居体验馆,再到产品设计/生产/供应……酒店在未来可以成为新零售的重度参与者和超级玩家。 酒店资产运营如何走向深水区?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事件重创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在疫情当下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外部国际环境更严峻,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当下经济对消费刺激和服务业的依赖度更强,在线及数字化技术驱动行业高速发展。 宏观形势倒逼各行各业必须积极思考“产业如何走向精细化运营时代,企业如何走上精细化管理轨道”。 笔者曾经在《酒店资产运营“双响炮”:分解式赋能与一体化提效》表示,未来所有商业空间的生意将围绕着“资产运营”开展。 即便没有疫情的影响,酒店行业早已走到结构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疫情加速了调整的进程,2020年将成为酒店资产运营走向深水区的关键一年,而新零售只不过是酒店资产运营/提升坪效的冰山一角。 笔者将2020年万达酒店智享投资沙龙的所见所闻提炼为“四力”—— 品牌力、产品力、运营力、投资力。 1、品牌力——品牌资产与价值提升对于连锁行业来说,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样是经营空间业态,曾有公寓人酸涩地感慨道“没有品牌就没有定价权,酒店品牌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品牌定价权之间的区别,而公寓行业难的就是品牌力。 ”近年来,像HOTELS325这样的全球酒店排行榜排名,中国酒店集团的上榜企业数量和排名名次年年有惊喜。 至少从榜单来看,中国酒店业的品牌化意识和程度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但必须正视的是,目前业内排行榜多以规模为依据,规模意味着“大”、并不代表“强”,由“大”到“强”仍然前路漫漫。 在笔者看来,可喜的是,因为疫情缘故,人们对“安全消费”的意识被抬升,连锁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安全感和品牌信任感恰恰又会反过来催生行业关注品牌建设。 同样的心理,同样适用于酒店投资,疫情之后不少业主投资人开始担心“酒店作为投资产品的抗风险能力”、面对众多的品牌无从选择,品牌运营商如何让真正投资人产生对自己的品牌信任感就显得非常重要。 “商号Name不等于品牌Brand。 品牌价值和品牌品质的打造,并不是所谓的拥有一个酒店或一个名字的能力,而是这个品牌运营商一定要有真正的值创造和提升、品牌化、连锁化、的综合能力;从产品/商号到品牌,需要一个品牌化的过程。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副总裁陈孟超指出,有效管理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认知质量、品牌联想等在内的品牌资产,应成为酒店企业最优先考虑的事。 2、产品力——客房+X的生活方式疫情期间,由于人口流动受限,酒店入住率堪忧。 为了保证现金流正常流程,酒店纷纷在产品创新下功夫——从“安心房无忧住”的产品升级安全牌,到“餐含房”的产品组合创新。 无论是否如外界眼所言“营销噱头”,但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酒店作为传统的住宿产品提供者,客房产品是其核心产品,但在疫情的当下,某些原本低频消费产品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客房这个高频消费产品,酒店在客房之外究竟还可以提供什么,客房之外的产品价值究竟该怎么挖掘?“前段时间我们去访谈过三亚一些高端奢华酒店,你会发现它们的消费者在下沉,20-25岁年轻消费群体正在迅速增长、变成了旅游消费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他们的旅行经验可能并不是那么丰富,通常会通过抖音、小红书这些社交媒体去了解这个世界,在关注性价比的同时,他们会关注那些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点。 ”浩华管理顾问公司董事李芝惠指出,消费升级或者消费降级都不能准确定义现在的消费者变化,确切地说,今天整个消费市场已经摆脱了过去不同消费群体普涨的趋势、呈现出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趋势,因此,未来酒店产品终极目标,一方面为了给消费者创造一个难忘的惊喜的体验/惊喜瞬间;另一方面,要关注个性化的在地特色,要让城市的酒店有更加鲜明的城市标签,而不是走到任何城市感受到都是同质化的产品。 “未来酒店应该是客房+X,而且X是无限可能。 当某天,客人来你的酒店,不是为客房而来、而是冲着你的X来,那你的酒店就引领了生活方式。 ”陈孟超表示,过去人们在酒店里看到了席梦思、羽绒被、享受热带雨林和空调,用这些高级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引领了当时的生活潮流;今天的消费者依然需要这样的线下体验,酒店要去告诉新一代消费者“什么是好玩又好用的东西,在哪儿可以看到它、怎样可以把它带回家”,打个比方,万达酒店和京东一起做线下生活家居馆,就是要让客人在这里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带回家、可以布置到自己的家里。 “生活方式酒店首先一定是有踏实的核心产品,而且其自身产品和IP之间的联系是有逻辑性的,它承载着消费者的需求、给消费者超出期待的体验。 ”资深酒店测评师/自媒体人鲁超指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但并不应该被滥用,真正的生活方式酒店应该是酒店品类的一个延伸和细化,它是在硬件和服务之外对酒店文化影响力和场景开拓的探索。 生活方式就像人类的性格,与外貌不太相关,它是嵌入酒店基因的一部分;无论是提供全服务的奢华酒店还是提供精选服务的中端酒店都可以成为生活方式酒店,未来所有的酒店都可以是生活方式酒店。 “我们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每个小区域环境的变化,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来快速迭代我们的产品。 我相信,这样的产品迭代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一个品牌能够长期得到生存或者是能够在众多品牌挤压当中依然往前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团队的信心来源。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副总裁陈孟超补充道。 3、运营力——用“高定”设计师心态做中高端酒店当酒店作为一项投资产品的时候,投资回报率就是KPI。 众所周知,酒店收入提升明显会受限于宏观经济发展以及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尤其是类似于新冠疫情这样特殊事件的波及,今年酒店收入明显遭遇瓶颈,做好酒店资产管理考验着酒店企业的运营能力。 “当坪效就成为投资级产品关键词时,酒店资产运营就不光是打造住宿产品,还要有整体的空间运营能力——复合空间运营能力和跨界运营能力。 ”陈孟超认为,共享和跨界将是未来酒店运营方的重要方向,以万达酒店推出的WanVita为例,白天咖啡吧晚上酒廊、可开party可做沙龙会议,不仅可以共享空间还能共享人工。 “相较于存量酒店升级改造、新酒店投资开发,现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成为受访企业的工作重点;其中成本管控更是成为重中之重,收入驱动次之。 ”李芝惠解释道,收入端的不可控性,反而会让业主投资人更加聚焦于相对容易实现的成本管控,严格控制各项开支成为他们短期内有效改变经营报表和投资回报率的手段;智能化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酒店的运营效率。 必须要说的是,好的酒店资产运营肯定是“里子和面子”同时兼之的运营之道。 成本管控,绝不是降维运营,反而要去追求卓越和效率。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你去一家店买衣服时候,或许这家店会很多品牌可供你选择、也有很多尺码适合你穿;但最懂你的人,会以你的身材、气质,挑选最合适的材料、用最是合适的价格为你量体裁衣,还要给你挑选配饰、修理仪容,让你的内在美也同时散发出来。 这不是单一的服装设计师能做到的。 单一的服装设计师可以针对一群人定制、但绝不对最懂你的形象设计师。 万达酒店的一体化就像是一个形象设计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且一点儿不虚——对产品的认知、投资回报测算、市场分析、设计建造等投融建管退一点儿都不含糊。 ”万达商管集团首席副总裁兼万达酒店及度假村总裁宁奇峰表示,万达酒管公司的目标是要成为以酒店为核心产品的资产管理公司,而一体化未来的愿景是“给基金来打工而不仅仅是业主打工”——更多地为那些“有钱但不知道如何投酒店”的人做定制方案。 宁奇峰所描述的是万达酒店的一体化优势,他将万达美华酒店比作是高定设计师作品——用万达酒店多年积累高端酒店的管理经验和眼界去打造超中端品牌,但会因地制宜用合适的材质和造价去做出产品性价比。 或许,这就是未来酒店业兼顾“里子+面子”的高效运营模式。 “相较于自己摸索或与品牌方及多个第三方供方合作,一体化的明显优势体现在总成本优先(包含但不限于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建设及装修成本等)。 同时,一体化建设会注重酒店项目依据市场的最佳业态组合和最大化坪效体现,为后期资产的流动性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酒店投资人认为,未来的项目一体化建设管理是需要站在业主、政府、市场三个维度来考量如何塑造项目,这其中会因为政府导向、自身需求、依托市场等三个不同维度考量而使项目最终呈现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但科学的定位项目是完全依托市场来开展。 正如浩华管理顾问公司董事李芝惠所言,以坪效为驱动,并且追求实现物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最大化,将成为未来酒店发展的主旋律。 4、投资力——中高端酒店投资受热捧据浩华《中国酒店市场景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冲击之下,酒店业虽受抑制,但市场信心有所恢复——酒店职场景气指数从今年3月的负116恢复至6月份的负88。 笔者观察发现,进入6月份以来,那些在疫情期间通过直播来做云加盟的酒店企业,纷纷开始转战线下、举办各种小型规模的酒店投资沙龙,万达酒店及度假村所举办的“2020年酒店智享投资沙龙”就是典型的代表。 这些小型沙龙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市场在复苏。 浩华研究显示,酒店投资将更偏重于存量物业的升级改造,它们更多的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成熟都市商圈是存量酒店改造的热点区域;新酒店投资预期表现保守,仅有25%的人表示乐观,新一线及二线城市成为新酒店投资最大的战场,新酒店投资以中高端酒店为主;新一线和一线城市则是中高端及以上酒店交易的集中区域,国内中高端及以上酒店的资本化率稳定在6%至7%之间。 “随着中国地产行业从增量步入存量,酒店业也进入存量经济时代、从被动投资转为主动投资。 从投资视角来看,高端酒店进入成熟期、发展趋于理性,经济型酒店在“衰退”中谋求发展模式新突破,市场上各类度假酒店/IP酒店/非标住宿刚刚起步,而处于成长期的中端酒店目前正在积极扩张。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副总裁陈孟超表示,在地产存量时代里投资人要能算具体的账能看到投资回报,作为主动投资的产品必须要主动进行产品变革,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产品才是受投资人热捧的。 陈孟超口中“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产品”就是以万达美华为代表的“超中端酒店品牌”—— 客房造价在15万;80%标准+20%个性,根据物业自身条件、当地文化来重新设计功能区、打造时尚有设计感的产品。 2018年底,他曾在万达美华发布会采访时表示,“中档酒店正在不断升级中,15万左右的产品非常受欢迎,市场价格根据地段不同可卖到300-800,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价格预期在600-800元,在未来两三年内应该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中档酒店产品——造价成本增加、对应市场价格也在上扬。 ”笔者搜索了携程酒店发现,开业1周,宁波万达美华酒店|京东京造的房价已经赶超了已经赶超同商圈部分挂牌四五星级酒店。 “从过往酒店众筹的经营来看,类似于电商概念酒店、跨界IP酒店这样的有特色创新项目,基本上众筹投资规模都在一千万左右,它对客房单价也有提升,投资回报率不错。 ”多彩投首席执行官赵耕乾表示,如果万达酒店和京东这样大IP加持,本身也会增强此类创新项目的风险控制及收益的能力,这会让投资人增加参与众筹的意愿度。 共生共赢,换个角度来看赋能与融合今天的商业生态处于一个共生的价值网之中,所有运营终极指向就是价值创造。 生态价值很重要,即便是万达酒店及度假村内部,它也有一个酒店设计、酒店建设与酒店管理的内循环生态系统,共生共长、价值最大化。 后疫情时代,酒店业升级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拓展原有核心业务增长与超越原有核心业务新价值增长将并存共生、追求第二增长曲线。 当酒店资产运营走向深水区时,仅靠酒店本身是没有办法实现价值最大化,酒店需要依靠产业链跨界合作、共享资源、共创价值。 过去很多时候,酒店业始终都被认为是传统行业,在谈跨界合作时,它更像是被整合被赋能被融合的产业。 比如,互联网新技术奔涌而来,OTA长期掌控着酒店分销的生命线,酒店在被颠覆许久之后才反应过来“直销”的重要性,才开始从官网、官博、官微、APP等开始建立起一整套的全方直销体系,让直销和分销共生共长。 以创造价值为前提,酒店业其实是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融入其他产业、成为赋能者。 比如,在谈及万达美华|京东京造的合作案例,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兼自有品牌负责人王笑松表示,消费者入住万达美华酒店体验到家庭般温馨场景之外,可以进行现场下单,在提升消费体验的同时,消费者购买之后的最终反馈也将帮助京东自有品牌业务更好地去迭代和开发新产品;万达旗下酒店的大量酒店用品,可以和京东自有品牌业务联合去与上游生产厂家开发定制、协同采购、一起降低成本;万达酒店很多自有供应链产品可以放在京东平台销售、触达更多消费者——最终实现消费者、万达酒店与京东的三赢局面。 如果从主动赋能的角度来看这个合作,万达酒店是可以为京东提供销售体验的线下空间、客户反馈渠道、供应链提供者与采购者等等,助力京东京造与网易严选、淘宝心选、苏宁小Biu、小米有品等C2M平台的竞争优势。 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酒店业对电商行业的一次赋能。 再比如,樊登读书首席执行官吴江在谈到新阅读模式触电酒店时指出,樊登读书有内容有用户、自己的线下服务中心也有人,但缺少一个“空间”去触达更多的人,万达美华酒店就很好地解决了樊登读书对这个价值点挖掘的需求。 在吴江看来,读书与酒店结合至少三层好处——在WanVita复合空间叠加了一个“读书”的业态,不占用占地不增加人员,就是对酒店空间对坪效和人效的提升;把“读书”的精神需求与“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实现了场景上的有机融合;以读书带酒店,用高频带低频,又反过来促进樊登读书“提升全民读书频率、推动全民养成阅读习惯”的企业愿景。 这同样是一个消费者、万达酒店与樊登读书的三赢局面。 诚如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James )在诠释“商业生态系统”概念时所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同的是,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更像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 共生共赢,换个角度来看赋能与融合。 或许,当我们站在其他产业的痛点去看问题时,我们其实可以把酒店行业每一个细小BU拆分去为其他产业解决经营的痛点、难点,而不是仅仅将目光聚焦在我们规模化的线下酒店空间与会员上,比如我们的酒店设计能力是否可以转化成工业制造的产品创意与设计、我们的酒店员工是否可以赋能到文体娱乐业的服务等等,由此,在做穿做透存量业务基础上,找到新的增量。 酒店资产运营,是个长期的持久战。 用陈春花老师的话说,就是要长期思考如何激活存量、探索增量。 “今天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是单业务,一定要有能力驾驭双业务。 在驾驭双业务的时候,不是把原有业务扔掉,而是在原有业务当中做出价值点来,做得更透,然后再去做新业务,给新业务成长空间”。

怎么看待银行行业数字化运营?

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具有必然性,是银行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数字化迁移、“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快速转变以及商业银行应对同业、跨界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要积极把握数字科技带来的机遇,以更便捷接触客户、更高效服务客户为切入点,推进零售业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流数字化银行,全面拥抱数字化零售金融新时代。 为此,要以APP、API、低代码、新型生态圈为抓手,引领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新时代;要以账户、场景、客户三大思维转变为保障,顺应数字科技发展趋势 ;要以平台、场景、产品、流量四个方面为支点,推进数字科技应用拓展。 一、前言:虽然生物识别、互联网、二维码、云计算等数字金融科技未能改变零售银行的金融本质,但是却延伸了零售银行服务的时空维度,催生了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深层次调整,颠覆了零售银行的经营理念,引领着商业银行进入数字化银行和数字化零售金融新时代,尤其是5G时代的加速到来更是激发了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动力。 零售业务正在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主战场,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基本共识,数字化成为影响零售银行战略转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数字金融科技正在深入到核心金融领域,数字化营销成为商业银行促进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对零售银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是,没有清晰的数字化蓝图是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创新发展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权衡数字金融科技的高效率优势与满足客户随时随地使用银行服务的需求,是摆在各家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何建立依托银行业务发展高效积累数字资源、利用数字资源全面驱动银行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挑战。 本文对我国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进行分析,论述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进而提出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及对策建议,以期为数字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二、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阶段性成效近年来,在经济结构调整、消费转型升级、数字金融科技推广等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下,零售银行顺势而为、积极变革、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 (一)数字金融科技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抓手随着数字金融科技的成熟和普及,商业银行积极利用数字金融科技推进转型发展,数字金融科技已快速成长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 1、APP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一是商业银行加大移动端布局,推进手机银行 APP 和信用卡 APP 的发展、转型和升级,通过手机 APP 为客户提供转账、理财、账户管理、消费信贷、生活缴费、餐饮娱乐等各类金融 服 务 。 比 如: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APP、交通银行的“买单吧”APP等。 二是通过一系列营销和拓展活动,吸引客户向移动端迁移,持续增强手机银行 APP、信用卡APP的获客和粘客能力。 比如:招商银行在手机银行和“掌上生活”两个APP上推出“周三五折”优惠、光大银行在手机银行 APP 开展“11.11 缴费狂欢节”等活动。 三是基于手机银行和信用卡APP等平台,推出一系列零售银行应用服务。 比如农业银行在新一代智能掌上银行推出农银智投、语音搜索、月度账单等智能服务;交通银行基于“买单吧”APP推出“手机信用卡”产品;浦发银行基于“浦大喜奔”APP推出人工智能动漫客服。 2、数字金融科技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手段一是NFC、二维码、生物识别等数字金融科技正在加速颠覆以磁条、芯片为载体和以密码、CVN2等为身份校验措施的传统业务模式,带来支付生态模式的深层次调整。 比如:NFC支付、扫码支付正在快速替代甚至颠覆刷卡、插卡支付,已成为主流支付模式。 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API 等数字金融科技,助力零售银行产品、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带来客户服务、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持续创新和快速演进。 比如:招商银行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将原来基于规则的模型升级为实时大数据反欺诈模型;农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上线智慧营销平台、智慧运营平台、智慧信贷平台和智慧风险控制平台,推动零售业务向智能化转型;交通银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进“千人千面”财富管理服务创新。 (二)主动转变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特征近年来,商业银行以转变求发展、以转变寻动能,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组织架构调整支撑业务创新发展一是组建数字金融科技专责部门。 中国银行于 2019 年 8 月组建个人数字金融部,承接原个人金融部零售金融业务、吸收原网络金融部个人业务线的团队和职能;光大银行于2018年4月宣布在总行层面成立云缴费事业中心,承担光大云缴费平台的品牌建设、平台建设、产品研发等职能,2019 年 6 月将原电子银行部更名为数字金融部,作为全行个人及企业数字金融业务的统筹管理部门。 二是实施大零售的组织架构调整。 招商银行于 2018 年 9 月以原零售网络银行部为依托,吸收基础客户部和原零售金融总部,升级为新的零售金融总部,实施“大零售”组织架构调整;浦发银行于 2018 年实行零售板块架构调整,将零售业务管理部、零售产品部合并为零售业务部;平安银行于2016年12月裁撤13个总行部门,将组织架构调整为大对公、大零售、大内控、大行政四大条线,强化零售支持、服务零售转型。 2、服务平台迭代推进业务创新发展一是迭代推出手机银行和信用卡APP的升级版本。 比如:招商银行于2018年9月同步迭代推出招商银行APP7.0和掌上生活APP7.0,作为全面探索数字化零售金融的首秀;工商银行于2018 年推出手机银行 4.0 版本,实现账户查询、云保管、信用贷款等八项功能升级。 二是对服务平台进行整合。 比如:民生银行于2018年推出新版手机银行,统一流量入口,通过一个APP满足小微、个人、信用卡、直销银行等多种客群需求;平安银行于2017年8月整合原“口袋银行”、“平安信用卡”和“橙子银行”三个APP,推出全新的“口袋银行”APP。 三是打造无界开放平台。 2018 年 6 月以来,浦发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陆续建立各自的“开放银行”,推动银行服务平台由有形平台向无形平台的升级迭代。 (三)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新战略基于数字金融科技对零售银行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将数字化确定为包括零售银行在内的整体业务发展的新战略目标。 1、部分银行制定了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光大银行于2018年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2018-2027)》,明确提出以“综合化、特色化、轻型化、数字化”为转型方向;民生银行于2016年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2016-2025)》和《2017-2019年发展规划》,提出向数字化、轻型化、综合化转型的战略目标。 2、部分银行虽然未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但是明确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战略中国银行于 2018 年提出“1234”②战略架构,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华夏银行于2017年提出“智慧金融,数字华夏”愿景,并确立了整体数字化转型与互联网银行平台创新双轮驱动策略;浦发银行于2017年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科技引领,打造一流数字生态银行”的战略目标和愿景;招商银行于2016年提出并一直推行全面数字化、打造数字化招行的发展策略。 三、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数字金融科技带来颠覆影响的趋势下,零售银行的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正在发生深层调整、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迁移效应持续显现,同业和跨界竞争越来越激烈。 商业银行深化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是上述趋势变化之下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的数字化迁移要求深化零售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长期以来,零售银行的服务渠道是营业网点,零售银行的服务载体主要是存折、存单和银行卡。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等数字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成熟和普及,人们日常购物、消费、理财、投资习惯快速从传统线下迁移到手机、PC 等终端,数字金融科技对零售银行服务渠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近年来,商业银行均认识到移动渠道的重要价值并且持续推行“移动优先”战略,重点在于提升移动端服务能力。 同时,在数字金融科技浪潮冲击之下,零售银行的服务载体正在朝着手机银行 APP、信用卡 APP、微信银行等数字化新载体迁移。 虹膜、声纹、指纹等生物特征和智能腕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正在发展成为零售银行新兴服务载体。 工商银行于 2018 年 9 月推出刷脸支付并大规模推广运用,农业银行于 2017 年 9 月推出 ATM 刷脸取款并在全国推行,建设银行于 2017 年 6 月推出龙支付米动手环。 零售银行服务渠道和服务载体的快速数字化迁移趋势,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推动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一方面,强化基于互联网、可穿戴设备、远程视频、虚拟现实等数字金融科技的零售银行创新应用,推进零售银行服务渠道的改良式甚至颠覆式创新。 手机 APP 迭代升级、远程银行创新发展、智能腕表银行推广、虚拟现实银行研发等数字金融科技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零售银行服务渠道从营业网点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迁移。 另一方面,推进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NFC、二维码、人机交互等数字金融科技的零售银行服务载体创新和产品服务升级。 比如:研发和升级声纹支付产品,推广NFC手机虚拟银行卡产品,全面推进零售银行服务载体从存折、存单、银行卡向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生物特征等方向高效迁移。 (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快速转变要求深化零售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去,客户办理银行业务的唯一选择是去商业银行营业网点。 当客户有零售银行服务需求时,除邻近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外,并无其他方式和渠道作为替代选项。 在此背景下,银行营业网点开在哪儿、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销售什么样的产品,客户只能被动地选择和接受。 以往的零售银行具有明显的“卖方市场”特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零售银行越来越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 一方面,各家银行纷纷推出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信用卡 APP、微信银行等创新平台,提供各项零售银行服务并推行版本持续迭代和升级。 客户利用手机、电脑可方便、快捷地对多家银行的产品、服务进行比较,并可随时、随地、无障碍地在多家银行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和切换,有效解决了过去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选择空间狭窄等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当某家商业银行推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时,其他商业银行也会快速地跟进并推出类似的产品和服务,甚至会推出升级版的产品和服务。 单家商业银行很难形成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壁垒和垄断优势,这样在整个零售银行创新发展过程中客户就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零售银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快速迁移的趋势,决定着商业银行必须更加敏捷、准确地挖掘和感知客户的需求,并及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 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挖掘数字金融科技价值,充分利用数字金融科技促进零售业务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持续完善分析逻辑、指标体系、模型规则并有效应用,提升识别客户需求的能力,形成商业银行在客户需求识别、预判方面的市场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金融科技的价值,根据分析、识别、发现的客户需求及其变化,及时、高效地研发并推出契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持续增强零售银行获客、粘客和活客的能力。 (三)激烈的同业和跨界竞争要求深化零售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相较于公司业务、同业业务等其他商业银行业务而言,零售业务具有产品差异小、创新速度快、获客门槛低、沉淀成本少、客户关系弱等特点。 近年来,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客户发展、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的主要“竞技场”和重要发力点,越来越呈现出充分竞争甚至完全竞争的特征和属性。 一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财付通、支付宝),从支付业务切入,迅速渗透到存(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贷(花呗、借呗、微粒贷等)、汇(支付宝转账、微信转账等)金融服务领域,对零售银行带来越来越明显的挤出效应,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直接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等)对流量和场景的垄断趋于显现,而商业银行则演化为互联网公司场景、流量之后的支付渠道和扣款通道,使得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客户联系方面的直接竞争压力。 来自于激烈的同业和跨界市场竞争,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寻求零售业务新的创新支撑点和转型发力点,才能持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以至实现业务发展的弯道超车。 数字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成熟为商业银行重构竞争优势提供了支撑。 一方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给各个行业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甚至颠覆,为沉闷已久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获客渠道的拓展、服务渠道的延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运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生物识别、智能风控、智能预测分析、智能语音交互在零售银行的应用,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在存、贷、汇和场景建设、流量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也证明了数字金融科技对零售银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四、深化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对策建议零售银行与数字金融科技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商业银行要积极把握数字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带来的机遇,以更便捷接触客户、更高效服务客户为切入点,推进零售业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流数字化银行,拥抱数字化零售金融新时代。 (一)以 APP、API、低代码、新型生态圈为抓手,引领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新时代1、以 APP 为抓手打造闭环生态圈以手机银行 APP 为平台和载体,着力打造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统一入口,整合商业银行内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购物平台等各类型平台的金融服务应用,拓展理财、转账、贷款、账户管理、现金预约存取等零售金融场景,打造移动端闭环金融服务生态圈,在夯实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基础的同时,积极扩展商业银行零售金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以信用卡 APP 为平台和载体,基于支付和消费信贷服务,不断向外部生活场景延伸,整合商业银行内部的网上商城、生活缴费等各类型非金融应用,持续推进餐饮、出行、购物、娱乐等在内的强需求、高频率生活场景建设,打造以信用卡 APP 为载体的闭环生活服务生态圈,积极为数字金融科技背景下零售银行的创新发展和转型探路。 通过手机银行和信用卡两个 APP 的差异化经营、优势互补、全面布局,改善零售银行生态圈的用户体验,提升零售银行竞争优势,助力零售银行转型。 2、以 API 为抓手打造开放生态圈突破不同零售银行产品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分隔管理的藩篱,按照全行统一标准在后台IT层面推动零售银行产品的一体化、标准化改造,持续打造并着力提升零售银行产品的API接入能力,并通过API推行“走出去”,将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全面、垂直融入到衣、食、住、用、行、社交、娱乐、投资、理财、保险、工作等各类型场景之中,实现零售银行与各类型场景的全面融合和无缝衔接,将外部场景及平台流量转化为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比较优势,借助API 形成基于云端的开放生态圈。 3、以低代码推行应用建设平台化随着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向纵深,“低代码”可以有效帮助其提升开发能力,实现数字化创新。 根据《低代码开发平台助推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金融企业在实现数字化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多变复杂的应用需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较长的软件应用开发周期以及高技术人才的匮乏。 “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出现,恰好可以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如上挑战。 恰恰因为银行业在金融数字化领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地位,由于其数字化建设的长年积累远超一般企业的水平,业务复杂度也极具专业性,组织架构与IT系统的互动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不太适合简单将银行业从当作一般企业看待。 而“织信Informat”企业级低代码开发平台却在一些银行的数字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高分”。 多年以来,很多银行都在持续推行“应用建设平台化”科技战略,近两年在低代码开发平台建设过程中,部分银行秉持易用便捷的开发理念,注重金融行业的安全标准与规范,满足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需求,沉淀了可复用的应用库与组件库,实现了业务创新与敏捷开发的相互结合。 低代码开发平台为银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生产力,其应用领域覆盖:业务经营、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内控与合规、科技管理、协同办公等,有效加快银行业务转型和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 4、以新型生态圈建设为必要补充在着力打造 APP 闭环生态圈和 API 开放生态圈的同时,拓展智能腕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在内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支付宝生活号等平台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价值,大力发展基于科技创新及应用而形成的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等新型生态圈平台。 通过持续培育、发展新型生态圈,在创新、拓展服务渠道的基础上,增强银行获客、活客和粘客能力,形成对 APP 闭环生态圈和 API 开放生态圈的有益补充,并且探索面向未来的颠覆式金融创新的可能路径。 (二)以账户、场景、客户思维转变为保障,顺应数字金融科技发展趋势1.由卡片经营向账户经营思维转变随着近年来支付产业的深刻变革,单纯银行卡的重要性正在持续弱化,而搭载银行卡功能的账户则快速崛起。 比如:支付宝账户、微信账户、手机银行账户等逐步取代甚至彻底颠覆银行卡,这是越来越明显的演进方向。 商业银行要积极顺应并且高效利用由卡基到账基变化的趋势;要从卡基时代卡片经营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快速进入账基时代APP、支付网关等账户经营的思维模式;要推行由AUM向MAU过渡,不仅考核发卡量,而且要考核平台获客量,进一步完善银行相关考核指标、升级核心系统、打造平台优势,围绕账户用户,聚焦账户应用,增强账户效用,激发账户活力,以此提升零售银行竞争力。 2.由业务经营向场景经营思维转变支付宝依托淘宝(天猫)的电商场景,财付通依托微信的社交和生活场景,发展成为支付行业的巨头,而且延伸到转账汇款、消费信贷等零售金融服务领域。 场景对零售银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没有场景,支付、信贷等零售银行产品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商业银行要彻底改变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思维模式,深入到零售银行业务背后的具体场景中,持续推进场景建设,丰富场景内容,通过场景经营来全面支撑起支付、消费信贷等零售业务的发展;要全面提升手机银行APP、信用卡APP、网上银行等各平台场景之间的交叉销售、一键跳转和个性推荐等功能,通过各平台场景的一体化发展,全面增强场景服务能力,进而支撑起零售银行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3.由交易管理向客户经营思维转变数字金融科技改变了零售业务的本源 ( 郭党怀,2018),促使客户从消极被动接受服务到积极主动选择服务的转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推进由交易管理向客户经营的思维转变,针对客户需求、瞄准客户痛点、结合客户特征,主动开展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创新和推广。 商业银行要把客户分散在信用卡、手机银行、网点等各渠道的信息串联起来,把客户分散在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把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交易数据、行为特征和金融需求关联起来,形成对客户的动态、立体、全面认识,根据客户生命周期的各项需求早预测、早布局、早接触、早服务,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以实现既要“流量”又要“留量”的目标,持续增强服务能力和客户粘性。 (三)以平台、场景、产品、流量四个方面为支点,推进数字金融科技应用拓展1.应用数字金融科技助力平台升级平台是支撑起零售银行服务的载体,这是零售银行存在、发展的基础。 要持续迭代、优化 APP、API、可穿戴设备等在内的各类生态圈平台或载体,全面提升平台运行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安全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的生态圈平台。 要全面提升云端服务能力,为APP、API、可穿戴设备等在内的各类生态圈平台提供强大的后台存储、计算、风险控制支持,助力生态圈平台高效、全面发展。 2.应用数字金融科技推进场景建设场景就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这是零售银行存在、发展的核心。 发现场景、挖掘场景和拓展场景是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源泉。 要将自建与合作相结合,将客户各方面的生活、工作、金融场景的需求,全面、高效融入到银行平台之中,持续增强零售银行生态圈对客户的场景吸引力,增强客户粘性。 要在充分挖掘银行内部各方面数据的同时,积极引入外部数据,深入推进低代码、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根据客户个性化、特殊性需求,创建、拓展新的金融和生活场景,高效解决客户的个性化、特殊性场景需求“痛点”,全面加强商业银行场景能力建设。 3.应用数字金融科技驱动产品创新产品就是解决相应场景需求的金融媒介,这是零售银行创新发展的抓手。 要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趋势,运用人脸识别、远程视频、大数据分析等数字金融科技,大力推进虚拟信用卡、二三类账户应用拓展、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加强银行自身生态圈的建设。 要贯彻快捷、轻便的产品开发理念,研发并推广刷脸支付、指纹支付、声纹支付等新型产品,引领支付创新发展的潮流,增强获客、粘客和活客的能力。 4.应用数字金融科技促进流量转化流量既是客户访问、接触平台和产品的频次,也是数字金融科技背景下零售银行获客和盈利的根本所在。 要通过加强跨界合作,充分借助金融科技公司的流量,推进网络发卡、微信银行等业务发展,将金融科技公司流量转化为银行获客、活客和粘客的流量。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科技,增强银行服务、运营的质量和效能,提升客户体验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持续培养客户使用商业银行平台和产品的习惯,增加客户流量并将其转化为银行客户和盈利,为商业银行推进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 推动下载 推广策略 建立品牌并实现持久增长 变革性的 app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