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推广方案:打造蓬勃发展的都市,吸引游客和投资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1 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城市需要制定有效的推广方案,打造蓬勃发展的都市,吸引游客和投资。

1. 确立城市品牌定位

城市品牌定位是城市对外宣传和展示的重要窗口。它能够反映城市的特色和优势,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在确立城市品牌定位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 城市产业优势
  • 城市自然资源
  • 城市发展愿景

2. 优化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了吸引游客,城市需要优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体验。这包括:

  • 开发和完善旅游景点
  • 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如交通、住宿、餐饮等)
  • 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 吸引投资

投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为了吸引投资,城市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和完善配套设施。这包括:

  • 简化投资审批手续
  • 提供税收优惠
  • 打造产业园区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 提升城市宜居性

城市宜居性是吸引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城市宜居性,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 改善城市环境(如绿化、空气质量等)
  •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如医疗、教育、养老等)
  • 打造宜居社区
  • 促进文化繁荣

5. 加强宣传推广

为了有效吸引游客和投资,城市需要加强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魅力和发展机遇。这包括:

  • 建立城市形象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
  • 举办城市推介会和展览
  • 与媒体合作宣传城市
  • 开展城市形象广告宣传

6. 持续跟踪评估

城市推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跟踪评估推广效果,及时调整策略。这包括:

  • 监测游客和投资者的数量和增长率
  • 分析城市品牌的传播效果
  • 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改进
  • 跟踪城市经济发展指标变化

结论

打造蓬勃发展的都市,吸引游客和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通过确立城市品牌定位、优化旅游资源、吸引投资、提升城市宜居性、加强宣传推广和持续跟踪评估,城市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城市推广方案案例

  • 北京市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 上海市2023年重点工作清单
  • 深圳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举办世博会意义和作用】

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亦称综合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从2000年开始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亦称专业性)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注册类博览会,它的功能性意义可以概括为“四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 (一)大展示展示是世博会最基本的功能。 注册类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具有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等特点。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有22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 世博会的展示功能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是世博会展。 世博会是人类一段历史时期内,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新创造和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从世博历史看,第一阶段着意于世界工业创新产品的呈现和推广。 电报、电话、电影、打字机、无线电等等,都是从世博会走向世界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太空时代也在世博会刻下了标志性印记。 第二阶段已经不满足于有形创新产品的推广,而是越来越偏重于世界共同信念的整合。 第三阶段更是大幅度地摆脱对于已有成果的呈现,而是承担起了思考人类未来的责任。 上海世博会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主题,展示城市发展、城市生活、城市交通、城市产业、城市环境、城市文化、未来城市等。 第二个层是展示举办城市形象。 上海必须实现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在上海市迎世博600天动员大会上,韩正市长要求,把实施《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作为本市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世博会主题在上海整个城市的生动演绎;作为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城市发展成就的生动展示;作为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生动体现。 第三个层是展示主办国的形象。 世博会是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也是一次重要的国际践诺行动。 余秋雨先生说:现在一些西方人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误会,一半是出于他们偏见式的传播,一半则来自于我们自己误导式的传播。 举办世博会能反映出我国的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大交流世博会是各国政府和民间交流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成果的盛会,对新技术、新概念的推广发挥着巨大作用。 现代社会的不少概念和活动方式,如将许多商品汇集在一起交易的百货商店,组织观光游览的旅游活动,提供休闲娱乐的各类公园、游乐场、度假村、俱乐部等,都是从世博会开始,或从世博会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 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上海世博会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这个主题可参与度大,不论大国还是小国,不论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有城市发展成就可以展示,也都可以从别国的展示中得到启示。 上海世博会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它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与会各方围绕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这样三个问题深入探讨。 除了主题交流之外,世博会期间,各国参展团聚集一起,相互了解、沟通和协作;各国政界、商界领导人云集,进行高层次对话与交流。 世博会不直接进行贸易活动,但场内外间接的经贸交流十分活跃,各大公司也会采取多种方式展现其形象与最新产品。 世博会也是传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动课堂。 参观者可以与各种展品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先进的理念和科技的奥妙。 世博会是文化多元交流的好机会。 通过世博会这个窗口,国人眺望世界,展望未来。 我们举办世博会一大心愿,就是要把世界带回家,让中国的同胞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近距离地看到世界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 (三)大合作世博会申办、筹办和举办的过程,也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包括国际合作、政企合作、官民合作、区域合作等。 申博期间,数十家跨国公司的总裁,包括诺华制药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德意志银行以及可口可乐公司等曾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帮助上海举办一次成功的世博会。 筹办期间,上海市与各国企业分享上海世博会的巨额商机,也有力促进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的合作。 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宣传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举办世博会是一项重大的外交活动,需要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各参展国家或国际组织进行密切合作。 世博会成功的基础是三个合力。 首先是东道国要努力,要竭尽全力才是;其次要有参展方积极的参与;再次要有参观者纷至沓来。 世博会可以强化区域合作。 上海世博会将加快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构筑。 长三角区域将通过共享世博机遇,在会展、旅游、餐饮、物流、金融等方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进程,推动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世博会在促成上海中心地位确立的同时,为长三角各城市形成一体化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包括产业平台、交通平台、技术平台、旅游开发平台等。 它也将加速长三角共同精神和开放共赢理念的形成。 共赢理念作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会随着世博会的筹备进程不断升华为长三角的共同精神财富。 (四)大发展世博会促进发展,这种发展从地域广度看,可以从举办城市辐射开来;从领域宽度来看,可以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从时间长度来看,可能会影响未来几十年。 第一,上海世博会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推动发展战略的落实。 世博经济具有多元性、阶段性、带动性、非均衡性和长效性等特点。 经验表明,世博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大于成熟经济体。 新兴经济体除了短期拉动经济增长外,还可以借世博会展示自己以加速国际化、获取技术以加快转型,因此世博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应要大于成熟经济体。 世博会有助于推动主办国经济、旅游、文化和艺术交流等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改造,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上海世博会也是一次科学发展观的尝试、和谐社会的实践。 世博会将推动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从五个方面推动上海产业的发展,包括:强化上海作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会展中心的地位;强化上海服务功能的地位,推动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内容的第三产业发展;强化上海技术创新的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强化上海旅游功能地位,推动旅游产业的空前发展;强化上海生态功能地位,推动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等。 第二,筹办世博形成了责任倒逼机制,迫使城市建设、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市民素质快速提升。 为确保世博会展览期间日均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使城市形象与世博主题相适应,上海正在加快构筑四大体系:一是基本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新兴产业体系;二是基本建立现代化城市基础建设设施体系;三是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事业体系;四是基本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 第三,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将为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先进理念和鲜活经验。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追求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探讨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极大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这些对于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城中村改造会不会在三四线城市推广

会。 根据查询国家建设规划管理局官网显示,城中村改造会在三四线城市推广,有助于国家与城市的发展。 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仍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或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

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

导语: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是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规划。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在新时期、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以时代眼光和改革思路,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才能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保障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一、符合时代要求,解决现实问题

现代城市规划源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是国家治理中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评判城市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针对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合理把握城市发展趋势,综合安排空间资源配置,并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 可见,科学制定城市规划的过程,就是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并形成共识的过程,就是遵循、顺应规律,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行动的过程。

城市规划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其理论、内容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规划的侧重点也会动态地调整。 要根据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不同的规划对策,紧扣时代脉搏,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进入转型发展新时期。 城市发展模式要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发展主体要从以政府为主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发展动力要从单纯地依靠工业化向更加多元、开放、特色转变。 在此背景下,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创新规划观念,改进规划方法,主动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的要求,推进城市规划从主要以目标导向为主的空间扩张型规划,向管控和底线约束为基础的综合型规划转变,从由政府管理城市的技术工具,向协调各方利益、推进公众参与的公共政策转变。

二、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

(一)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的核心也应该是人。 城市规划不仅要关注人口的规模、数量,更应该关注人口的结构、分布,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在旧城改建过程中,要采用有机更新的方式,避免“大拆大建”;针对老旧城区功能缺失、设施不足、质量不高等具体问题,开展功能修补和生态修复,提高居住社区人居环境和各项设施的服务质量,着力改善民生。 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妥善处理城市外围新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合理确定新区规模和功能定位,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 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更加协调,避免过度人工化和布景化。 要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保留城市特有的“基因”,杜绝“挖山、填湖、砍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 要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目标,把低碳、生态发展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要求中,建设海绵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广低能耗、微循环的建设技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作为城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规划应以资源环境为本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编制城市规划,要开展现状资源环境条件评估,明确城市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评判城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 要坚持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为前提,合理预测城市规模,将水资源、土地资源保护等作为约束城市发展的底线和刚性指标,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突出地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 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编制城市规划过程中,分析制约城市发展的资源或能源“短板”,如对缺水城市,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对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划定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和预防“城市病”。 要加强现状调研,利用大数据建立规划信息数据库,开展地下管线、交通出行、资源能源供需等的量化分析,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提供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应立足全局和长远角度谋划城市发展定位,把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从思想、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避免城市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无序竞争。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战略,做好城市密集地区的规划,科学谋划区域空间的总体布局,要从区域整体角度把握城市发展趋势,认识城市的地位作用,明确城市功能定位,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促进城镇之间协调发展。 要按照城市的常住人口口径预测城市人口规模,规划城市住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外来人口的需求,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规划保障。 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乡村居民与城市市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城乡空间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城市规划的全域覆盖,加强对城乡居民点和全域空间的规划管理,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避免割裂城乡关系。 要加强乡村规划和综合环境整治,保持乡村特色风貌和文化传统,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因地制宜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在留住“乡愁”的同时,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

(四)建设集约高效、“精明”增长的城市

严格执行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规划原则,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开展存量规划,在控制城市新增用地的同时,注重对城市建成区内既有存量建设用地的整合改造和功能提升,促进存量建设用地挖潜。 要逐步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保障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的用地供给,严格控制新城新区审批和新增工业用地供给,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促进城市土地混合利用,减少单一功能区,促进单一功能的开发区向综合性的城区转变,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和钟摆式交通。 要结合城市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密度较高、开发强度大的老旧城区,应疏解功能和人口,着重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对城市新区和各类开发区,应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人口密度和土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宽马路、大广场”,促进城市紧凑布局,精明增长。

三、履行法定程序,健全决策机制

(一)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定程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化城市政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体责任,按法定程序和内容要求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工作。 城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相关组成部门要积极配合,全程参与,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和现状数据。 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落实公众参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查审批的有关规定,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上报审批工作。 公众参与意见、专家审查意见和人大审议意见的吸收采纳情况,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附件一并上报。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应按法定要求及时予以公开。

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平台作用。 以城乡规划为平台建立健全“空间全覆盖、事权不重叠”的空间规划体系。 在国家层面,制定国家空间规划和空间政策;在区域层面,重点做好城市群(大都市区)规划,疏解特大城市功能和人口;在市(县)层面,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空间平台推进“多规合一”,实现同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空间平台。 同时,通过构建上下衔接、层级传导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刚性内容的可落实、可实施、可评判、可监管。

(二)健全完善规划决策实施机制

借鉴国内外协作式、参与式、渐进式规划的经验,保证规划公开透明,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促进规划从技术理性走向社会理性,从精英规划走向公共政策。 要把握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兼顾规划的“刚性”与“弹性”。 一方面,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顺应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规划适应城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明确城市发展建设的“负面清单”,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城市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需要保护和控制的空间,明确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建立城市政府组织领导的规划决策机制,树立规划一盘棋思想,依托城市规划建立城市空间信息平台,健全“一张图”的空间管理手段,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定位、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相互协调与衔接,避免相关规划之间内容重叠、管理分割、规划打架等问题。

(三)避免频繁修改规划

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保持城市规划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持之以恒加以落实。 城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驻城市的相关单位,要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尊重规划、遵守规划并自觉维护、执行规划,服从规划管理,提升城市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要建立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定期评估和报告制度,完善“前期研究―设计决策―运作实施―评估反馈”过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评估状况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和依法修改。

加大对城市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以权代法、违规审批,加大对违法建设活动的惩处力度。 针对各层级政府事权明确管理重点,建立中央与地方事权清晰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要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杜绝擅自改变规划的“刚性”内容、随意改变城市的发展方向、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等情况的发生,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

标签: 吸引游客和投资 城市推广方案 打造蓬勃发展的都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