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艺术:通过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领略语言之美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0 0

成语是一个汉语中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由几个字组成,表示一个完整的语义。成语具有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特点,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中,为语言增添了色彩和深度。

文学中的成语运用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的使用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 表现人物性格:例如,「孤芳自赏」形容一个人的高傲自大,「老谋深算」形容一个人的沉着老练,这些成语都能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 营造特定氛围:例如,「月黑风高」营造了一种阴森诡异的氛围,「风平浪静」则营造了一种平和安宁的氛围,这些成语可以烘托故事的情节气氛。
  • 推进故事情节:例如,「祸不单行」形容一件倒霉事接踵而来,「柳暗花明」形容突然转好,这些成语可以交代故事事件的因果关系和转折点。
  • 加深主题思想:例如,「水滴石穿」比喻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纸上谈兵」比喻空谈无用,这些成语能够深刻地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

艺术中的成语运用

在艺术作品中,成语的运用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 书画:书法作品中经常使用成语作为题款,例如「一帆风顺」、「福寿绵长」,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祝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 《奇妙的对联》

【教材分析】

《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

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

1、拟写对联

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 教 法 】

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 学 法 】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与学过程】

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PPT显示: 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

英语100分,语文180分

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四级)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六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级)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专家)

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活佛水平)

这就是语文提分,英语降分的原因:差别不在英语水平,而在汉语水平。】

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魅力语文之——奇妙的对联。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 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l 环节二: 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

1、 参考教材,小组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对联特征。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对联特征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2、举例阐释,使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

提示:把握了对联的特征也就把握了对句的要领。

3、对联的书写和张贴有什么要求

v 书写力求美观

v 张贴遵照传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梳理对联有关知识,把握对联特征,为鉴赏对联、拟写对联做铺垫。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l 环节三: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

1、 奇妙有趣的对联 PPT显示

数字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趣讲本联来源。 理解“花甲”“古稀”“三七”“春秋”等词的意义。 让学生算一算老寿星的年龄。 )

同音异字联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引导学生从表现的场面、趣味性上及平仄和谐、同音异字的奇特方面欣赏)

2、欣赏对联书法 熙熙亭楹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

3、组内推荐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联、趣联。

4、学生交流对对联的认识与感受

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语关键词:有对称美、有书卷气、有智慧、体现中华文字的丰富性,短小精悍、尺幅之间包藏天地……

【设计意图】展示名联、趣联,学生谈感受,打开学生视野,感受对联艺术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探究欣赏的兴趣。

5、鉴赏对联 松下弈棋,松子随同棋子落;溪边垂钓,柳丝依伴钓丝垂。

(1) 这副对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对联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人物的特点如何表现出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后各人写出答案,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设计意图】鉴赏对联,培养学生理解、感悟、审美及语言表达能力。

l 环节四: 牛刀小试显身手——拟写对联

1、对对歌诀——《声律启蒙》PPT显示

2、基础练习

(1)读对联 自由放声朗读以下对联(PPT显示)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春含情百花齐放/人有志万事俱成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补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 , , 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用李绅《悯农》中的有关语句填入上联)

(3)改对联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按对联要求调整下联的顺序和结构。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4)写对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预计此题学生不能很顺利的拟写出来,教师注意巡回参与小组学习,适时点拨启发)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3、课外提升练习(链接高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下列对联对出下联或上联。 PPT显示:

① 春晖盈大地,

② , ;腰鼓秧歌唢呐,同属塞北民风

【设计意图】链接高考真题,使学生对对联题的难易度有所了解和感知,树立学会拟写对联的信心,培养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l 环节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略)

以对联形式勉励学生珍惜学习生活

u 不苦不累,高中没味;不拼不搏,人生白活

u 才思敏捷数理化游刃有余 出口成章政史地无所不知

l 环节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提升练习题 PPT

2、请每位同学围绕“对联”这一主题,办期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3、(选做)感兴趣的同学,可就对联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题目自定,形成书面形式。)

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趣联摭谈 对联里的修辞 春联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树立大语文观。 一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延伸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主研修学习能力,巩固课堂所学。

【附板书】

奇妙的对联

对联特征(对句要领)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用字不重,仄起平收

什么什么横生的成语

成语妙趣横生是指某个人或事物具有非常有趣,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爱。

妙趣横生的表现:

妙趣横生的人或事物往往具有一些共性,让人们觉得它们与众不同引人入胜。 例如妙趣横生的人通常具有机智幽默风趣诙谐的特点,他们能够以巧妙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有趣。 而妙趣横生的事物则往往具有新奇、独特、有趣的特质。

妙趣横生的应用场景:

妙趣横生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文学、艺术、广告等。 在文学作品中,妙趣横生的角色往往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在艺术领域中,妙趣横生的作品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让人们对其产生共鸣和喜爱。

妙趣横生的影响:

妙趣横生的人或事物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喜爱,还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和创造力。 当人们接触到妙趣横生的人或事物时,会感到愉悦和兴奋,这种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妙趣横生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妙趣横生的文化背景:

妙趣横生这一词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幽默和诙谐一直是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例如《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大量的幽默和诙谐的篇章。 而在现代文化中,妙趣横生也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妙趣横生的心理学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妙趣横生的人或事物能够引发人们的积极情感和认知体验。 根据情感心理学的研究,积极情感能够促进人们的认知灵活性、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妙趣横生的人或事物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人们更加开放地思考问题。

何为“文化”

有两个权威解释:文化 culture 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e,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 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涵义是文治与教化。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作为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便是文明。 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民族赋予文化不同的民族特点。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不同程度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 新旧文化之间存在着批判改造与继承发展的关系。 不同民族的和不同阶级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批判地吸取世界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其性质与一切旧文化根本不同。 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推陈出新,新兴的、进步的文化克服腐朽反动的文化而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文明从来是以进步文化为基础,没有进步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 郝侠君 文化 culture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 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 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 ”他还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用结构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是英国人类学的一个传统。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 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 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例如,父与子、买者与卖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只有在他们交往时才能显示出一定的文化。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他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 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 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 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 上述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 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 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 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 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 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 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 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 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 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 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 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 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 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 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 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 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 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 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 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 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 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 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 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 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 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 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 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 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 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 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 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 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 杨心恒

标签: 成语的艺术 艺术和流行文化领略语言之美 通过文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