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身心情操:茶艺比赛倡导一种宁静致远的茶文化精神,陶冶身心,提升个人修养。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9 0

茶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文化、艺术、养生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茶艺比赛,不仅是一场技能的较量,更是对茶文化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茶艺比赛的陶冶作用

1. 宁静致远

茶艺比赛营造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参赛者们通过冲泡、品茗茶叶,体验茶文化的宁静之美。在忙碌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茶艺比赛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的港湾,让人们暂时放下烦恼,享受片刻的安宁。

2. 陶冶身心

茶艺的本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参赛者们通过对茶具、茶叶、茶水的学习和品味,逐渐培养出一种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心态。在茶艺的熏陶下,人们的身心得到净化和提升,变得更加优雅从容。

茶艺比赛对茶文化精神的倡导

1. 弘扬传统文化

茶艺比赛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参赛者们的表演,人们可以领略到茶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茶艺比赛唤醒了人们对茶文化的重视和热爱,促进了茶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和发扬。

2. 传播茶文化精神

茶艺比赛不是单纯的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递。参赛者们通过茶艺的表演,向观众展示了茶文化中"和、敬、清、寂"的精神。这种精神倡导人们追求和谐、尊重他人、保持清净、享受安宁。茶艺比赛让茶文化精神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结语

茶艺比赛不仅是一场技能较量,更是一场精神盛宴。它陶冶身心,提升个人修养;弘扬传统文化,传播茶文化精神。茶艺比赛为人们提供了一次独特的体验,让大家在品茗香茗的同时,领悟茶道的奥秘,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茶道精神:清、敬、怡、真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 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

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 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中国茶道四谛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 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 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 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 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 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 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 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 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 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 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 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 怡是欢乐怡悦。 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 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 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 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 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 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 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 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 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

高层次。

怎样理解茶艺与茶道

茶道

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茶艺

茶艺是一种文化。 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扩展资料:

茶艺的源流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的仪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盐添味,世称姜盐茶,宋初流行点茶法,把茶叶碾成细末,冲出来的茶汤要色白如乳,《观林诗话》载,北宋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

茶道的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网络百科-茶道

浅论茶文化及茶道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虽然只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丰富的内涵,是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文人之性情、亲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叶看世界”、“壶中乾坤大,松案岁月长”。 巍峨华夏,礼节之邦。 酒助武魂,茶养文韬。 乌金凌眉此中所显现的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精神,是透过演绎茶与自然、茶与人的生活、茶与社会形态之间的气韵关联,升华凝聚一种中华人的共同体本质之中崇尚和平、热爱自然、感触领悟天地、锻造风致的高贵情操,这正是今日我们复兴中华人的共同体,传统文化最为宝贵的精神传承。 品味乌金凌眉,感悟大唐茶道正是在这类中汉文化独占的违景下,产生的一种具有儒雅妙韵、谦和恭让的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精神。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 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 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 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美酒千杯无知己,清茶一盏也醉人。 ”是文人墨客对生活境界的一种描述。 茶,可以让人心平气和,眼明心净,与世无争,也可以成为人之筹码,与铜臭相融,与阴谋相渗。 但人可以用茶去经营俗世荣辱与悲欢,人却不能改变茶之秉性:生于何处,茶便有何性。 惟遇到适合之水、善茶之人与相宜之器具,茶才可以绽放出最佳的生命状态。 所谓“茶缘”,其实是人、水、茶的三位合一。 也就是说,茶的存在,有一定的被动性:无法选择所属之人,无法决定所用之途,无法契合所喜之水;茶的存在,也有一定主动性:即对人、水、具、流程很挑剔,决不苟合,更不会逢迎。 鉴于此,人只能投茶所好,以赚取较好的享受。 所以,茶虽受人用,但也被人恭敬,否则陆子的《茶经》又何以成为世代相传与尊宠的经典?什么叫“外圆内方”呢?什么叫“活得有定力”呢?一个深悟茶道的人,是不需回答的。 茶,不是叫人遗世孤立,而是让人于入世中求出世,于大热闹中谋大清静,于大俗中实现大雅。 一把剑,可以用于庭院作摆件,也可用于强身健体,亦可以用于杀戮。 剑,即是剑,一把无生无命的物件而已,与是非无关,本身亦无正邪之分,但作为由人制作、使用的工具,剑却会在不同的人手中制造出善恶有别的结果。 所谓“境由心生”,善恶又何尝不是人之一念?人世悲欢又何尝不是人之心性使然?茶性即人性,这话能有几人懂?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二、茶文化与文学艺术。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副工整对仗、神韵美妙的茶联,几百年来为茶客、茶商们所喜爱,它分别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着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特别为茶客津津乐道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句,苏氏别出心裁、创造性地将茶以美人作比,是千古绝喻。 与茶有缘的文人很多,大多数的人,是受惠于茶,是茶滋润了他的人生,是人应该感谢茶。 而有的人,他的智慧和才华反过来照亮了茶、提升了茶,茶应该感谢他的知遇之恩。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 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 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 从元朝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文人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晚明到清初,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消极聊倒的倾向。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 它起源于夹山寺,千百年来,传播于神州大地,并蜚声海外,但是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 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 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中国茶文化因其历史渊源的深远,而汇入于厚重的中国文化主流,并且具有独特的中国人性。 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品茶需要有一份佛家的清寂,道家的超尘,儒家的风雅,远古的空灵虚静。 “茶禅一味”,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常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过去与未来,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感悟“茶禅一味”的高雅境界。 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 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 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 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品茶喝茶谈的是茶文化,人们可以从茶中品味人生,感悟人生。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中国古人的饮食观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观念,体现了“民以食为天”,这七件事全是关于饮食的也就亳不奇怪了。 但是把茶与柴、米等并列,视其为生活之所必需,这在有些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茶叶从被人类发现到利用,就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了。 尤其自唐、宋以来,茶不仅成为“比屋之饮”,饮茶达到了“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的程度。 而且,茶叶还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时政府利用少数民族生活离不开茶,以茶作为交换马匹的物品,实行“以茶治边”的政策。 在唐代,茶叶还曾作为边疆地区官吏的饷银。 这些反映茶的特殊地位的现象,都是其他生活物品所不多见。 中国人是最先发现茶叶,是饮茶的古老民族。 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 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 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 极其重要的儒、释、道等教派思想,深深地融汇在茶文化中。 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茶艺馆的大量出现,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茶文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走在城市街头我们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茶馆,很多人也已习惯于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到茶艺馆品品茶、聊聊天、看看茶艺表演,放松一下。 还有会议、座谈我们都会用茶来接待我们的贵宾,茶成了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茶是健康饮料,对我们的健康功不可没。 现在市场上出现多种与“茶”有关的饮料,已悄悄的、逐渐的取代了原已占领多年的外来饮料“碳酸饮料”。 饮茶对于人类,不仅仅是生津止渴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同时又能显示高雅的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行为,因而茶叶被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 ”而稳居于三大饮料之首。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的感觉。 ”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一段话。 这“特别的感觉”我认为就是茶文化的体现,在品茶中悟道。 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 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历史与大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艺和礼法是属于形式部分,道是属于精神部分。 茶是和平的饮料。 茶能净化心灵,强身健体,丰富人生。 因此,以茶为“道”,就是以茶为生活的路。 茶道就是生活之道,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与人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和了解,使人从一般的生活中走出来,代之以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 三、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一个字,就是“和”。 品茶有利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并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出生于湖北天门,生活在唐朝时期,他撰写的《茶经》,对有关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陆羽被后世尊称为“茶神”、“茶圣”、“茶博士”。 陈香白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那副优美的“茶”字画卷和几百人组成的“和”字,这不正体现出茶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吗?茶之特性是“清和淡洁”。 饮茶之功效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因此,茶就成为人生道德理想的象征,把饮茶当做励志、雅心、怡情、养廉的一种手段。 通过茶事活动和茶的品饮,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文化内涵,既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滋润,又可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在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紧张而繁忙的学习、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心理上的压力都十分繁重。 因此,通过茶事活动,对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身心的放松是很有益的。 茶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比如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意味着茶生活,是大众化的;说“琴棋书画诗曲茶”作为精神生活是属格调高雅的。 闲暇之余,人们相聚在茶馆、茶室、家中、野外或清闲之处,品饮自己冲泡的茶品来化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畅谈各自的理想与心声。 茶作为传播文明的媒体,通过各种有益活动,可达到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敬客,人们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减缓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 因此,我们生活中的喝茶,不能只注重感官的、物质价值的层面,而忽略了内在精神思想。 否则人们只能学到认识茶种、泡茶技巧、追求五官感受、收藏所谓名壶及舞台化的表演,根本无法从根性上认识人生真谛与责任所在。 我们在体会人生真正的乐趣与幸福之余,还要发掘心灵的清流,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一份情趣,使我们对生命与社会更具有信心。 在闲来之时,能够好好享受一杯茶,泡出一杯好茶来,细细品味,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会使生活更有品味。 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茶、了解茶,让人们在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宁静、淡泊的氛围。

标签: 陶冶身心情操 提升个人修养 茶艺比赛倡导一种宁静致远的茶文化精神 陶冶身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