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语言:手抄报弘扬文明健康的语言风尚,摒弃粗鄙低俗的语言表达,净化语言环境,营造文明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9 0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文明健康的语言环境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粗鄙低俗的语言表达会污染人心,损害


如何看待人艰不拆等词语被点名?

个人觉得虽然网络用语很火,但是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的,还是要使用规范语言。 不可回避的是,当下网络用语也存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问题,粗鄙、低俗、浮夸语言并不鲜见。 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特性,一些格调不高、品位低下甚至低俗的语言充斥网络,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对于网络语言,既要宽容也不能纵容,语言规范要因势利导,分清语言使用的场合,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网络语言采取不同的措施:涉及社会公共和大众传播领域的,应严格规范;私人领域和人际传播范围的可以顺其自然;互联网平台应履行净化语言传播环境的主体责任,对平台内容进行监管引导等。

扩展资料

“人艰不拆”等词被教育部点名

11月13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950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中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出现了一些可以反映时代特征、传播正能量的新词新语,如‘给力’‘点赞’‘硬核’等,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误读误写误用现象,如‘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生造晦涩的词语,甚至是一些低俗的语言,对网络生态环境,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和文化安全产生了不良影响。 ”对此,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

教育部在成文于10月19日的《答复》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低俗语言的网络传播度之大,恐怕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连一些输入法都可自动“联想”出来。 这也从侧面表明,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并不仅仅是网民的事情,一些网络把关者和网站建设者也在自觉不自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既要正视低俗语言产生和蔓延的原因,又要理性处置、引导,不能因噎废食,谈低俗语言而色变,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蛮横和霸道心态同样是要不得的。 语言低俗的背后是我国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偏向于感性,容易轻信表面信息,想当然地对事情下对错的判断,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容易被群体情绪所影响,导致网络文化的游戏性和娱乐性特征,与其伴随的语言不仅夸张,而且情绪化和低俗化随意可见。 进一步说,网络语言低俗是当下时代文化趣味粗俗和浅薄的直接反映。 不只网民,连一些作家的兴奋点都集中于表达生理快感,文化趣味低级,还不以为然,与艺术趣味相距甚远。 这或许是创作的需要,但能不对读者产生影响吗?在低趣味的文化环境中,网友难免乐于效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审美价值的偏离和社会价值观的异化,让粗鄙成为时尚,庸俗成为流行,语言、文化的格调品位下滑跌落。 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庸俗化与暴力化正是时下文化品位在网络社会的折射。 网络低俗语言不只表现为语言的低俗和低级,更在于其积聚了相当的暴力行为。 在一定意义上,网络语言暴力比语言低俗更值得关注。 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主要体现为污言秽语和谩骂攻击、人肉搜索和道德审判,当然,也可以说是礼仪原则和伦理原则缺位。 社会学家弗洛姆说,个人为了逃避某些责任获得完全的安全,便会隐身匿名加入某一组织或者群体,这样更容易表现出放纵的姿态。 如果这种隐匿和放纵是打着正义的旗号,那么个人或群体会因为这种虚拟的正义感无限放大和鼓励自己的行为,导致群体开始跟随他的行为,进而演发成群体暴力。 这用来解释网络暴力语言比较合适,因为在广场式的狂欢中,真实身份被隐匿,语言暴力再强烈也可能不被发现,施暴者没有后顾之忧,相反,大显神威,为所欲为。 语言的变化反映着社会风貌与审美的变迁,这是常识。 语言的更新发展是不可改变的,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肯定会加入到传统语言的河流里来。 对于网络语言的创制、运用与变异流行,不能彻底格式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可能越来越被公众和社会所接受。 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丝”“×格”之类网络语言可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是公众某种情绪的体现,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网络语言,不能无端限制网络语言的发展。 堵与疏结合,方是上策。 对于脏话、粗话等网络语言要正视,但要站在语言发展规律的立场上理性审视,因为脏话一直与我们的相伴随,不是想消灭就能消灭的,既适用于现实社会也适用于网络社会。 但是,要禁止那些网络语言暴力,因为这是低级的语言快感,有可能让人们丧失起码的道德感和正义心,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伤害。

网络语言的历史沿革

如果留意和总结一下近几年人们在表示愤怒时常说的词语,就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演化路线。 即从最初由港台引进的“哇噻”(尽管后来在国内它大多代表惊喜的意思,但起初这却是句骂人的话)——我操——我靠——我倒(现多用这个字面上比较文明的形式)——我晕、我去(目前正流行,本人认为其是“我倒”的替代词)——我笑。 为什么中间的那几个都被人们从起初的接受到后来的放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的过程,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词语最终会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针对互联网网络用语泛滥的情况,某专家发出呼吁,抵制“你妹”、“蛋疼”等粗鄙、低俗的网络语言,还网民一个纯净的互联网环境。 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传播,在于它被认同,反映某种现实,类似你妹、蛋疼这些网络用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们当时的心情,为什么不能用来表达情感呢?也许在网络用语的青春期里会出现许多不好的词,但是这些词能存活多久,就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标签: 摒弃粗鄙低俗的语言表达 净化语言环境 营造文明 洁净语言 手抄报弘扬文明健康的语言风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