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中心:促进农业创新和可持续性的枢纽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9 0
03e农业推广中心还通过促进可持续实践,为社区带来好处。他们帮助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从而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环境。

结论

农业推广中心是促进农业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强大力量。通过提供知识、资源和专业知识,他们赋予农民权力,让他们实施创新实践,培养可持续性,并为社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随着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中心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将继续成为农业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枢纽。


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如果说要真正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就要客观、公正地把中国农业和其他国家的农业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才会了解中国农业预期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的差异与差距。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才能找出中国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所需要的对策。

一、中国农业与美国农业的比较1、农业装备水平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一直持续稳步增长,13亿人口的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而农业装备可谓“鸟枪换炮”,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截至2009年,全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小麦的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86%,全国已执行农机具购置税补贴中央财政资金52.8亿元,补贴的机具超过112万台,受益农户逾105万户。 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农机产值约480亿元,同比增长21%。 中国虽然在农业装备水平取得进步,仍然与美国有着极大差距。 美国拥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从而使美国在很早就取得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巨大成就。 美国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等先进的生产装备。 美国平均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多达22%。 高度机械化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美国变成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早在1987年美国农业人均产值就达到了55 3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比较。 目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3%,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80%)。 2007年,中国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为48.41t/万hm2,而美国仅为11.71t/ 万hm2。 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国农业资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超过3%,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37%,而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强度却只有0.49%。 稳定且大规模的农业科技投入使美国农业的农业科技含量极高,新技术和新设备第一时间应用于农业的实践生产,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美国农业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占很大的部分,而且超过国内用于农业科技资金的一半以上。 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不但数额小,而且很少有私人资金在农业科技这个领域进行投资。 3、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 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720多万户,还不足全国的30%。 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低,没有很好地发展农业延长产业链。 而美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却达到了90%以上,而中国仅有50%左右。 在中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7%。 发展农业产业化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是开发新型农产品的必要动力。 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中国却只有100多个。 完善的市场机制是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保证。 美国农业基本形式是一体化农业,公司和农户组织农业社会化生产。 身份重叠时企业家就是农户,同时农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有巨大差距,中国的商品农业还不发达,影响了产业化发展。 目前中国农业市场需缺少专业性中介组织,农业的产业化还不完善。 二、美国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迪中国农业的发展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但是鉴于中国资源数量总量多个人平均较少的情况,以及中国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都各有所不同,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时,不能盲目地学习,要根据自己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立足于本国实际。 (一)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借鉴1、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农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美国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国家大力支持农业正常发展,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扩大规模,加大各种政策扶持的力度,促进农业的发展。 中国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做好当前农业的各项工作,出台和落实各种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的政策。 中国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进行农业的产业调整和扩大农业的生产销售规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种补贴政策的强度,促进农业的发展。 各地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等重要环节的监管,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 除此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 2、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力度。 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约为620亿美元,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高过社会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很多。 农业科技支持着农业发展,美国就是因为科学的农业技术和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才很早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这与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比重有着重大的关系。 调整好农业科技所需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让资金严格落实到位。 加强私营自己在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 在农业科技重视程度和其投入差距的形势下,直接影响到中美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保持农业的竞争力,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与此同时,实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保护好自然资源,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满足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全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碍后代人对农业自然环境的需求。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通过适合的资源投入和科学的协调发展,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又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保持在国际地位中的农业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需要发展加强的方面目前,中国农业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既有传统农业的特征,又有现代化农业的趋势。 而且中国很多地方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没有固定的形式,需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逐渐地实现农业现代化1、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 中国现在面临着人多地少的情况,随着政府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耕地数量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一味地通过增加耕地数量是不现实的。 以科技和知识化的劳动投入为主,减少物质资源的投入,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大力增加农业科学的的投入,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用来加强农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并不少,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相对较小,以至于大量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没有很快地转化为劳动生产力。 应该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将成果第一时间转化成生产力,使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民都能直接从农业科技的成果中得到利益。 2、增强对农产品的补贴强度。 根据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世贸组织对扶持农产品的规定,大部分国家都对本国农业实行了各种不同的补贴方式。 补贴力度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需求,间接影响农业市场的供给。 中国农业补贴的强度也在逐年的提高。 不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客观情况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农业直补、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等方式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是中国实行的做法。 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有着多元化的环境,农产品有着较大的供给压力。 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民务农积极性,必须增加各种补贴力度,这是客观的趋势,也是实现的路径。 3、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为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寻找和探索适合并具有有自身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方法推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也可采取先在某些地区试点的办法,在该地区获得一定的成绩和认可后,再继续推广到其他的地区。 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健康的农业市场,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4、加大培养农业人才的力度。 中国农业人才现有的数量和素质都不高,达不到中国农业发展所要求的标准。 一方面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也要加强建设,就是在各类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技工类学校多开设涉一部分与农业相关的学科专业,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目的。 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需求作出决策,注重实践和教学相结合,大力推广农业人才与农业市场的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文化的农业人才。

关于海西的资料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 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 海西区概念最初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于2004年初在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 国务院出台意见 支持福建建设海西经济区,“福建处于两岸关系的最前沿,我们很高兴中央给福建一些扶持政策,希望把福建建设为适合台商台胞工作、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专区”.海西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福建省在海西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会议称,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西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西区,要求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四是推动跨省区域合作;五是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西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海西区战略是福建省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寻求福建省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2005年10月,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进了“两岸关系”部分。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对福建省此战略构想予以肯定。 此后,海西建设获各部委大力支持。 国家发改委派出代表团到福建调研海西问题;铁道部投资1000多亿修建温福、福厦等数条大铁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马了多条高速公路、港口建设项目。 此外,共有十几个部委和央企与福建签署协议书、备忘录,支持海峡西岸建设。 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被纳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而在2007年1月29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建设总目标包括:通过10到15年的努力,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其时,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导李建平说,海西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和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农业推广体制和发展趋势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 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一、现阶段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1.常规农业推广(传递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其目标是增产增收;其对象是全体农民,但往往选择一些类群的农户作为联系户、示范户;一般是在政府农业部门领导下设立推广机构;主要采用直接面向个人的推广方法,对农民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和指导等活动;推广人员充当教育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2.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这是一种试图将常规推广模式进行改革,并提高推广效益的推广组织形式。 这种方式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入和应用。 3.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推广体制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推广的组织体系健全,联邦、州、县和自愿者在人员、项目活动中合作默契,推广的内容丰富、经费充足、人员精干.它通过立法,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协作项目的资助,并由州内的一所或几所农业大学来组织执行推广任务,其特征是合作关系。 4.商品发展与生产系统在这种模式下,推广工作是同投入供应、技术引进及其他农业服务相联系的。 这种系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单项商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都有周密安排。 其对象一般只限于这种商品产区内的农民。 通常是由为生产某一商品而设立的独立的、半自主的专业公司来为农民提供有关的研究、推广、投入供应及其它市场信息服务。 5.项目带动推广模式,即通过重大项目的支持,将信贷、水利、农业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户开展系列化推广服务。 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组织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专题项目合作,共同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 这些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该方式。 6.综合乡村发展计划这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乡村发展概念。 它依据计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的目标。 主要内容包括:引进技术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发展卫生、交通及基础教育等方面的目标。 7.农作系统开发方式,即以农户(农场)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广人员提供专为满足当地耕作条件及农户的需要和利益而进行研究的成果。 实地人员一般专业化程度很高。 计划是通过研究和推广人员的互助合作以及同当地农民的合作来实现的。 农作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在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要求他们一起深入农村,进行农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农户或农场的需要,把农户或农场视为一个综合系统。 8.农民或生产者自我组织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在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日本及我国台湾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广组织模式。 例如日本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其推广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涉及农业生产指导及农家生活指导,在全国从上到下各级都建立相应的组织,提供多元化的咨询服务。 二、农业推广体制发展主要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在未来的50--100年内,农业推广仍然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其发展趋势是:推广工作的目标由增加产量向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转移,并逐步发展到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作为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推广工作的内容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纵深拓宽,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推广咨询服务,即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从而更多地重视在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农民,而应当是全体农村人民推广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驱动式向以由下而上自愿参与咨询式为主并辅以其它模式过渡;推广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向多元化综合型方向发展,民间推广组织力量将不断加强;推广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沟通将成为农业推广咨询的基本方法,计算机及大众传媒将被广泛应用。 (陈良玉,高启杰)当然,根据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产业结构不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模式使理论。 再者,根据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确定以某种具体模式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模式按一定程序分类型确定推广的组合模式模式。 总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农业推广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农业推广体制也将呈现以下特征:1.推广要素的多元化。 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民(农场主)等都将成为推广的相关参与者,起内容涉及除去农业外,还包括农民所需要的其它生产、生活领域,如社会、经济、市场、管理、信贷、家政、法律、文化等2.推广模式的复杂化。 单一的推广模式不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农业经济社会,这就要求各种推广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发挥作用3.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将继续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4.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在农业推广中广泛应用。 德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 一是各州植保局开发和运营的电于数据管理系统(EDV),二是邮电系统开发经营的电视屏幕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须购买 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病虫测报信息服务。 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文献数据库系统(PHYTOMED)、农药残留数据库 INTERPRET、害虫管理数据库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宿主机,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存储了德国各行各业的数百个数据库,其中农业方面的数据库30多个。 凡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网的微型计算机用户或大型计算机终端用户,如农业领导机构、农业科研机关、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配备了计算机的农场主等等,都可通过国家邮电通讯网络系统,与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联接,购买了数据库访问通行字的用户,可随时查询数据库中的内客,经当场测试,无论全国哪个地方,联机接通后,一般仅需 l一3秒的等待时间,查询结果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打印机上打印查询结果。 (李 远,孟晓宏)5.对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有偿服务的信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高新技术开发、技术辐射模式,完善相应的技术市场和市场机制,(如目前采用的“公司加农户”、“民间组织加农户”的多元化组织模式,或者类似于“公司加协会联农户”式的各种组合模式,这些模式的服务方式的多样化且不断增加有偿服务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新格局。 )(陈良玉,高启杰)美国所有的推广体系都是商业化的,唯独农业推广体系是绝对不向农民要一分钱的。 因为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受自然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特别大,一旦遇到灾害就很难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帮助。 (杨映辉)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下,这一格局可能会回发生变化。 6.政府在农业推广的地位将在有偿服务开展后一段时间削弱。 参考文献:〔1〕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2〕武英耀,张改清--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李 远,孟晓宏.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4〕李 远,孟晓宏.日本双轨农业推广体系〔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推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16.〔6〕吴俊.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研究〔7〕.马晓岚访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授杨秀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学时报.2006-03-02〔8〕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9〕李 远,孟晓宏,德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9〕佚名.关于加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中国网2006-03-02

标签: 促进农业创新和可持续性的枢纽 农业推广中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