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材料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专业服务联盟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11 0

引领新材料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专业服务联盟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新材料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材料行业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为了加快新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专业、开放的专业服务联盟,为新材料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

二、联盟宗旨

新材料行业专业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以服务新材料行业为宗旨,致力于:

  • 促进新材料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 为新材料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
  •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新材料行业协同发展。

三、联盟成员

联盟成员包括但不限于:

  • 新材料企业
  • 科研院所和高校
  • 服务机构和投资机构
  • 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

四、联盟服务

联盟为新材料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包括:

  • 技术研发:协助企业开展新材料研发、测试和验证。
  • 市场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推广产品和服务。
  • 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投资对接。
  • 人才培养:组织开展人才培训、交流和认证。
  • 咨询服务:提供知识产权、法律、财务等咨询服务。

五、联盟运作

联盟实行理事会制,由理事会负责制定联盟章程、规划联盟发展战略、审议联盟预算和决算。理事会成员由联盟会员大会选举产生。

联盟设秘书处,负责联盟日常事务的运营和管理。秘书处设在(具体地点待定)。

联盟将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理事会和工作会议,讨论联盟发展规划和开展相关活动。

六、联盟展望

联盟将以服务新材料行业为己任,努力打造成为新材料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支撑。联盟将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为新材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联盟期待与各界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新材料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2年 百思特助力多家化工行业 以变革 谋发展

在中国化工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百思特为多家化工行业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创新引领行业变革,推动共同发展。 作为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服务商,万华化学凭借全球化的运营网络和研发中心,为全球客户提供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其烟台、宁波等生产基地和遍布全球的子公司,奠定了其行业领先地位。 浙江新和成则是精细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专注于健康、环保产品的研发,为全球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不断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公司。 山东润丰化工,作为农药出口的龙头,不仅在国内拥有生产基地,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为全球提供高效、环保的植物保护产品和服务。 富海集团作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整合者,致力于低碳节能,构建绿色产业链,构建和谐发展共同体,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陕西黑猫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打造一体化产业群,为煤化工、循环经济等领域贡献力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 卫星石化作为丙烯酸生产商,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为实现产值目标不懈努力。 胜星化工则以“炼化一体化”为特色,集石油化工与多元业务于一体,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工500强之一。 山东玻纤作为玻璃纤维供应商,位居全国前列,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范围广泛。 贝利特化学作为氰胺产业的龙头,凭借科技型和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出口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宜化作为中国氮肥行业的先驱,拥有庞大的生产基地和产品线,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产品。 新农股份致力于农药研发,提供高效绿色产品,与全球农化公司合作,推动农业发展。 芭田股份作为复合肥行业的上市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提供生态肥料,守护人类健康。 中盐常化作为中国盐业的分支,是国家重点氯碱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化工行业稳定发展。 英科再生作为塑料循环再生的先锋,通过全球回收网络,实现塑料的高值化再生利用。 祥邦新材料作为封装胶膜领域的领导者,提供定制化产品,与3M等大企业合作,推动行业发展。 万盛股份作为全球磷系阻燃剂的重要供应商,致力于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的研发与销售。 滨阳燃化是滨化股份的子公司,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 宝晶生物则是酒石酸行业的隐形冠军,利用生物技术,为客户提供创新产品。 海南橡胶作为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科技集团,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安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江南高纤作为国内化纤行业的翘楚,产品广泛应用于卫生材料等多个领域,享有国际认可。 门捷化工和久塔化工分别在国内享有规模优势,门捷化工作为2-乙基蒽醌生产商,门捷化工专注于二氧化钛生产,提供高品质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的产业前景

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也渐渐成为大众话题,环保一词也因此变得很时髦。 我们知道,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政策的强行推动。 从当前全球局势来看,这种政策推动力已变得越来越强,这将使得节能环保产业步入新的纪元。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节能环保这一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敦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战胜分歧,达成了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协定。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举行的背后,一方面是全球环境问题的确变得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则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希望借环保问题,向发展中国家施压,以增强自身的相对竞争力。 举个例子,早几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当时来看要实现的难度是较大的。 这里面意味着,政府这方面下了较大的力气。 作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对全球作了一些承诺。 例如在G20峰会上,胡锦涛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综合而言,在政策发力的背景下,我国的节能环保将步入新纪元。 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的环保投入曲线(即环保投入占GDP 的比重)目前刚刚经过第一个拐点进入加速上升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仍将快速增长,占GDP 比重将提升0.31 个百分点至1.53%;中长期来看,该比率的高点应在2.5%至3%之间,因此保守预计中国环保投入曲线的上升期将至少持续10 年以上,对应复合年增速应在15%以上。 投资者应如何挖节能环保的机会呢?根据国家规划,环保装备产业在2010 年将达到1200 亿元,在环保投入占GDP 比重持续提高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链的相关设备、施工将迎来较大的投资机会。 具体来看,节能环保涉及的领域包括有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节油及石油替代、节能照明、污水处理等。 其中,工业设备中常见的如锅炉;建筑节能方面,该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绿色环保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行业的快速发展仍然欠缺有力的推动因素。 节油及石油替代领域,可以关注受益于国三排放标准的相关公司,以及煤制甲醇、二甲醚的公司。 照明节能方面,投资者可以关注传统的节能灯公司,以及LED相关产业链公司。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 《规划》与5月底刚刚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相衔接。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业正在加速形成支柱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是发展模式的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我国国内储蓄资产中相当部分是以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 据悉,到2007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已降至1.16吨标煤,但仍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却占世界的30%、26%和50%。 张琦指出,必须提高产业技术标准,降低和减少资源能源、原料和原材料的消耗,杜绝高耗能的产业、产品的生产。 而实现这一变革的核心要素是要着眼于培育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影响力环节的控制力。 “争取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用,这就要求较高的科技产品来替代原有的产品”,张琦因此认为,产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还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国家应在节约能源、资源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 张琦指出,人们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多技术还套用以前的标准,消费也是传统的观念,人们的接受还有个过程。 另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发展新兴产业的热情还将持续高涨。 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新兴产业,几乎渗透于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它以有效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力促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发挥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作用。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状况的局限性使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 内容主要涉及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节能环保产业,要求以能效提高和加大减排力度为目标,为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供产业支持。 正是基于上述社会及环境意义,加上几乎渗透于所有经济活动的产业特性,中国节能环保用房屋工程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正在开启全新的需求空间。 它对所有产业而言都承担着节能降耗、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的使命,包括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其他环境友好型农业活动;致力于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技术和装备;设计、规划、咨询、总集成、总承包、维护、管理、运营、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方面的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等。 政策的推动正使这些潜在的节能环保需求变为真实存在的巨大市场空间,吸引各种资本和企业的汇聚,拉动新的就业需求。 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蒸汽机、电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再一次认识了发展新兴产业的紧迫性,主要发达国家为提振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加大投入,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到达2800万人。 其中,环保装备产值达到2000亿元,环保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1500亿元,环保服务业从业单位超过1.2万家,环保产业产值增速约15%,大幅超过工业增速。 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燃油锅炉,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已达830亿元。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均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 在环保领域,中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建设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的能力,电除尘、袋式除尘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保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从事火电厂烟气脱硫的专业化脱硫公司达30余家,95%以上的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和7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采取了市场化模式。 政策驱动和技术先导,已成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突出特性。 节能环保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集成应用服务于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快、专业性强,推动节能和环保标准不断提高,进而推动政策更趋严格,政策的变化进一步促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出现。 政策与技术相互促进,正形成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全球工业发展模式变革

35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而要完成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然会经历一场艰苦复杂的攻坚战。 就目前形势看,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工业文明以来,制造业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渠道,是现代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制造业,当今世界强国都是制造业强国。 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强则国家强。 着眼未来,中国要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首先要成为制造业强国。 近年来,我国工业实力持续增强,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对全球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2年,我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19.8%,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制造业已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基石。 但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形势不容乐观。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与我国形成同质竞争,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和结构调整阵痛的叠加期,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趋紧,行业间利润率严重失衡,制造业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断下降。 从产业看,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尤其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强,“走出去”面临较大风险。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源于制造业自身的结构问题,也是体制机制顽瘴痼疾所致。 从自身结构看,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的中低端环节,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达42.1%;产业集中度低,钢铁、船舶、水泥行业前10大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只有46%、50%和31%,只有汽车行业为86%;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跨国公司平均水平的1/4,申请国际专利合约数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95%的高档数控机床、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原材料型、高能耗型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75%。 从体制机制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干预过多,企业投资自主权落实不够,未能充分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不完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不顺,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结构调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非公有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二、优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红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依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要遵循这一规律,依据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真正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决定性作用。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引导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流动和工业生产活动,提高工业投入产出效益。 完善市场供需机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投资并形成合理产能,引导消费者不断提升消费层次并形成有效市场需求,促进工业制成品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垄断行业有序开放,鼓励竞争性行业开展正当竞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使行业平均利润率趋于合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打造“生的顺利、退的顺畅”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通企业市场化再生和退出通道,让企业生生死死成为常态,发挥市场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作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业管理体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既要简政放权,也要切实把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政府这只手管起来。 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强化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的政策约束,严格实施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行业服务体系,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购买服务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各类第三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同时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事中事后监管。 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探索行业规范条件、负面清单、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新型管理方式,推进制造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增强产业发展合力。 这些年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化进程,也离不开长期以来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政策支持,更离不开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使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切实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 建立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 引导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制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比例,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强化环保、土地、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尽可能减轻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升以及环保投入加大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 加强依法行政,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国防科技工业、船舶工业、民用飞机产业等领域的立法工作,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需求。 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履行职责,推进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等重点领域,依法及时公开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政策要求、工作过程和结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努力建设制造业强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 要打赢这场硬仗,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工业现代化迈进。 构建制造业创新发展新机制。 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核心问题,必须把制造业发展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上来。 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多元化创新。 建立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科研任务的新机制,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作用,重点突破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一批重大技术,加快实施以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内容的“工业强基工程”,不断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 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共同构成的“多级火箭助推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长效机制,促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构建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机制。 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社会需求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按照十八大关于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着力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机制,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增强两化融合意识,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工业集聚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 继续重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争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普遍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制造业走绿色发展新路。 这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要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的机制,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基于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通过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新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作为着力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消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 完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项目,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改善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新平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建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 实践证明,在工业发展战略上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可以有效整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资源,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推动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更加完备的政策、规划、标准支撑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在新时期的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武器生产与民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加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编制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发展目录,支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军用和民用先进技术双向转移步伐。 加强军民融合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先进军用技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上下游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构建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机制。 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我国制造业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以开放促改革,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放宽投资准入,在制造业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目标和需求,调整优化制成品进出口结构,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和紧缺原材料进口,积极吸收国际技术创新辐射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制造品牌,提高“中国制造”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有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工业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 贯彻落实自由贸易园(港)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内陆地区等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探索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思路,进一步拓展我国制造业发展空间。

标签: 引领新材料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专业服务联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