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活动:启迪阅读之梦,点亮未来之路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8 0
网络书香,无处不在

在线书友会:建立网络读书会,让读者在线上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感悟。

  • 阅读社区,书香结缘

    建立阅读社区: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阅读经验,组织读书活动。

  • 活动目标

    • 培养全民阅读习惯,营造浓厚读书氛围。
    • 提高国民阅读水平,提升文化素养。
    • 激发阅读兴趣,点亮人们心中的阅读之梦。
    •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书香城市。

    活动意义

    这场阅读推广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1. 为全民提供阅读资源和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优秀书籍,提升文化素养。
    2. 培养年轻一代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作家和出版商提供更多的空间,促进文化繁荣。
    4. 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和习惯,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语

    阅读推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我们希望点亮人们心中的阅读之梦,让阅读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只有全民阅读,才能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素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建设书香社会而努力!

    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阅读题答案

    2、 ①从小志向远大;②善于思考,喜欢创新;③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④家庭严谨、精细的作风影响;⑤珍惜时间

    3、说明盖茨从小志向远大,要做出类拔萃的人。

    比尔·盖茨,(1955-)美国企业家、软件工程师、慈善家。 微软公司的董事长,世界首富。 他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 自小家境富裕,父亲是一名杰出的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评议员及第一州际银行的董事。

    天生喜欢冒险的比尔在他11岁时就迷上了电脑。 几年后就开始与同伴积极拟建自已的公司。 19岁时,他毅然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建了微软公司。 20年间,微软公司奇迹般的发展成为世界电脑界的霸主,并以电脑应用软件系统——Windows闻名于世。

    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5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那么关于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该怎么写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五篇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1)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 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 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 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 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 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 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 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 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 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 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 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 方法 ;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 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 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 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 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 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 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 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2)

    《爱的教育》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齐细细品味的名着。 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书,看了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爱!书中有关于孩子、家长、老师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让我们和孩子一齐共同学习和成长。

    它以日记的形式,透过看似平凡的人和事。 作为一名家长,当我看到父亲教育儿子的细节,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自己期望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又期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精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她拥有爱心,让她懂得做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 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 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 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能够使浪子回头,爱又能够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如同这首《明天会更好》的歌一样,只要有爱人间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温暖。

    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3)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千万呼声的书,这更是一本有着充分教育意义的书。 这就是《爱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 从与朋友们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到因父母工作变更,而不得不转学。 安利柯,这个10岁的小男孩逐渐在生活中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他逐渐长大。 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一不为它的内容所震憾,震撼于作者那流畅的文笔,更震撼书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每周一次的精神讲话,通过一个发生在意大利国土上的小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启迪孩子们的心锁,让孩子们踏上美好的未来之路。 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人物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总体分为三大类:老师,同学,父母。 这些人无一不体现出书的主题爱。 这些中,有朋友之间的爱,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很多很多。 且这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爱恐怕早已成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他们;有一些人,见到以前的朋友老师,理都不理。 这难倒就是所谓的爱吗?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了。 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我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人世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因为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班级里有几个学困生,学习习惯极差,生活习惯更差,我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感化他们。 新学期的资料费都是我帮他们交的;个别谈话,谈理想,探讨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讨为人处事,关爱他人;买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笔等为进步的礼物给他,让他们感觉浓浓的爱包围他们,让他们有事干而不总想着做坏事。 期待爱能创造出奇迹——当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一位老师曾经给他们以关爱,以爱的教育,爱的感化。

    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 《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

    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4)

    最近我读了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 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 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 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要竞争。 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 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信心。 “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是非常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要学会合作。 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惠。 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是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

    关于教育类的读书笔记(5)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 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 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 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 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 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 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 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 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 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 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读教师阅读力有感

    【篇一: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 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 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 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阅读力低下导致的精神贫瘠是多么可怕,一个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他自身的成长,并且这种影响将源源不断影响学生。教师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让这一束光点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 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 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 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 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 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他们怎样思考问题?他们怎样进行学习?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 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注重教师的语言素养。 那么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 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 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 ”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要形成思考的习惯,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宁静,它往往在悠闲中孕育,发展,升华。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作为教师,面对忙碌,应该积极营造思考的空间,努力保持闲适的心境。 可以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可以是在万籁寂静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刻,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任思绪与时间一起自由地尽情地流淌。 在教育的点滴中,捕捉什么是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什么叫幸福。 周群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中向老师们道出了骑自行车上班的秘密,原来她利用每天近1个小时的路程,回忆当天的教育教学。 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竟在“骑车间”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骑车间”结出硕果。 骑自行车上班,同事认为过于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却享受着思考快乐,收获着成功喜悦。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考成为习惯,不管是寒来暑往,无论是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里,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所以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让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吧!

    【篇二: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可见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作用的重要性,它应该成为贯串人的成长的一条主线。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 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的资产。 ”如果你的学生觉得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阅读让更多教师成长

    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比学生更需要学习,比一般人要更善于学习。 我们要成为优秀的表达者,这需要大量的阅读来支撑。 我们更要学会不断地反思,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但教学反思不是静坐冥想,也不是一个人回忆漫想。 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更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认真思索的过程。 当然,教师要获得有力的理论支撑,就必需大量阅读,使教学反思不止于表面,从而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内化为一种能力。 为了更好适应新形势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要把专业成长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把阅读作为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形成积极主动的阅读观念。 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不间断的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和促进自身成长的三赢。

    阅读让你拥有职业幸福感

    当然,我们不能离开教师的现状去奢谈职业幸福。 但教师的职业性质就是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自身应该有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把读书作为他的第一精神需要,就像饥饿的人之于食物。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教师本人精神的需要,还是教师工作的需要。 很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证明: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读出了优秀,读成了卓越。 事实上,这些优秀教师也正享受这职业幸福,过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阅读如此重要,但现实并不令人乐观。 教师的读书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很多教师把“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作为自己的掌中宝。 不读书的教师,视野狭窄,上课缺少新鲜的东西,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我们往往把不读书的主要原因归于工作太忙碌,但很多老师及时有闲暇,也未必读书。 大量阅读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的必需。 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 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的特殊性。 教学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与实施素质教育也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教师要多读书。 对于教师阅读,我在《教师阅读力》里得到了几点启发:

    (1)教师阅读要注意“营养均衡”。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 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这三块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教师必须具有开阔的、丰富的、彼此融通的知识背景。 可见,教师在阅读上要注意结构均衡,不要只读某一类的书,也不能因为某一类的书好读而忽略了其他的书。

    (2)阅读的时间要有保证。 如果总以没时间为借口而读书甚少,那一切都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其实,每天也不需要多少时间,关键在持之以恒。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会有的。 ”鲁迅先生如是说。

    阅读对教师是如此重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静心阅读,掩卷沉思,去感受阅读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美丽心情,去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篇三:教师阅读力读后感作文】

    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 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一是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二是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阅读。 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搜集的网络阅读资源,其中既有报刊杂志的电子版链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另外,一些优秀也纳入了他“网读”的视野;三是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 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 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 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 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 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篇四: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 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 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一是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二是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阅读。 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搜集的网络阅读资源,其中既有报刊杂志的电子版链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另外,一些优秀的公众号也纳入了他“网读”的视野;三是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 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 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 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 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 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篇五: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刘波老师的《教师阅读力》一书。 一方面深深地佩服刘老师在本书中所展现的魅力,句句在理,解剖深刻,另一方面对自己作为教师,却对阅读那么不重视深感惭愧。

    本书分四辑,从教师要成为真正的阅读者、阅读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推进教师阅读的路线图以及读写结合加快成长步伐四个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 看了刘波老师的博客之后,更是对他崇敬。 他自己就是关于“阅读的力量”最好的证明,这比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更有说服力。

    唤醒教师的阅读意识,积极行动起来。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本书无疑就是一盏希望之灯,让我更加看清来路,也更加明白去路。

    记得读书时代,自己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阅读。 现在反而以各种理由推脱,把不读书归结为工作忙碌。 现在想想实在可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如果连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都不读书了,祖国的花朵们又当如何?我没有做到尽量多阅读,更不用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境界了。 秉烛夜读,仿佛是很久远的事情。 而且,真正的阅读也绝不仅仅是读教科书和各种教辅书籍。

    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 中国在这方面差距非常大。 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

    本书中“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让我很深思。 平时,就是因为不读书导致视野狭窄,上课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讲课枯燥乏味。 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忍着昏昏欲睡的感受听课也是有苦难言,课堂效率微乎其微。 尤其我作为班主任,初次接触那么多孩子,很多处理事情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在大学课堂中无法学习到的。 更多的时候是当我处理完一件事情,才发现其实还有更妥善的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实很多优秀的班主任,在教育书籍中肯定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来处理解决这些琐事。 如果不曾阅读,或许总是把事情处理得一塌糊涂或者总是不知道如何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积少成多,也就会越来越忙碌。

    作为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常态,一种长久坚持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教师由合格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有效路径。 最新鲜的教育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生活的社会息息相关。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决于阅读。 面对越来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大的压力,与书为友,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享受读书之乐,不是很惬意吗?试想在劳累了一天下班之后,坐在家里的书柜前,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拿起一本钟爱的书籍,慢慢品味,多好。 睡觉前,慵懒地斜躺着,细细翻阅床头的爱书,伴着书香入眠,幸福满怀。 某些无所事事的假期,还可以和学生族们一起,在图书馆专注于阅读,瞬间感觉年轻不少。 或者是在柔软的草地上席地而坐,一边欣赏文字,一边欣赏蓝天白云。 在阅读的点滴中,捕捉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幸福。 阅读,如此美妙。

    于我而言,这本书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教会我重视阅读。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努力挤出时间用于阅读,提高自己,更好地服务学生们。

    【篇六: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在国家立法推动全民阅读的当下,教师如何成为全民阅读的“领跑者”,真正回归“文化人”的知识分子本色?本书分四辑,从教师阅读的必要性、阅读促进个人成长、推广全员阅读以及教师阅读推荐四个方面,作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方法等。 本书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刘波自己阅读和推动阅读的经验总结,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促进个人成长、阅读营造书香校园的案例。 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阅读的价值和力量。

    “一名教师,依托专业阅读可以走多远”、“一所学校,如何有效推动教师阅读”、“教师如何为自己寻找适宜之书”,本书封面上的这三个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阅读之于教师成长的意义,找准推动教师阅读的有效路径,帮助教师建立合理的阅读结构。 这三个问题,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提升阅读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心中有梦的教师的自觉追求。

    不知是巧合,还是刘波的用心,在“世界阅读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收到了宁波镇海仁爱中学刘波老师新鲜出炉的《教师阅读力》一书。 这真的让我是喜上眉梢、甜在心头。 欣喜之余,我也灵机一动,临时决定更换了本周的班会课主题,改为了“阅读的力量——师生共享精神食粮”,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初“识”刘波,是无意关注到他的博客“海翔一号”开始的。 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他的博客充满了书卷气、书香味,不仅分享了他的阅读、他的书斋,还分享了他在学校里推动教师阅读方面的努力。 巧的是刘波供职的学校是我曾经求职时面试过的地方。 我至今仍对该校原校长亲自打电话给我父亲并建议我去高中任教而感到记忆犹新、心存感激,这让我很有一种亲切感。 此后,关注他的博客也就成了我经常性的做法,总是期待着他博客的更新,分享他阅读的幸福。

    再“识”刘波,是在书城购买到了他的第一本着作《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开始的。 不夸张地说,从教七年,是这本书真正让我在即将而立之年有了“警醒”的感觉。 在一页页翻阅他的每一篇文字时,我感觉自己似乎成了一个无数矛盾的集合体,内心充满着内疚、悔恨,同时又有一种斗志、希望在燃烧。 我的内心在翻滚,我的职业生涯前5年的时间去哪了?留下了什么痕迹?我的内心又在激荡,我的未来之路在哪里?该怎么走?但当看完最后一个文字的时候,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更坚定向前走的信心和动力。 刘波在《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中,用他平实而质朴的文字,用他鲜活而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个教师发展的精神写照。 在他的心路历程的引领下,我也“认识”了帕尔默、张文质、李希贵等名家;也阅读了《教学勇气》、《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向个体的教育》等大作;也尝试了迈出教育科研的坚实步伐。 他在这本书没有刻意去强调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要写作,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关于“阅读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写作的力量”最好的证明,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比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更有说服力。 他在书中有两个观点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一是教师要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买单”,二是研究应该成为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一种改进教学的手段,一种丰富心灵的良方。 基于这两个观点,回想近两年走过的路,感觉很踏实,也很有收获。

    三“识”刘波,是在大夏书系《教师月刊》的群里。 这个群也是在阅读刘波的着作后,我主动寻找并且加入的。 他的发言不多,但每有新书推介的时候,总有他活跃的身影。 在前不久得知他有新书要推出的时候,我主动地向他发起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 当我壮着胆子向他要一本签名的新书时,没想到他竟然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且主动向我要了号码,并说新书到了会第一时间给我邮寄过来。 当我拿着这本恬静又充满了绿色生命气息的新书的时候,一种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心情油然而生。 相对于第一本着作来说,少了一份心路历程,多了一份心灵导航;少了一份青涩稚嫩,多了一份大气包容;少了一份激情洋溢,多了一份责任使命。

    这或许是一个转折,于刘波而言,将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更加专注于教师阅读力的提升、更加致力于教师阅读的推广。 于我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更加清晰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实自己的发展路径。

    标签: 点亮未来之路 阅读推广活动 启迪阅读之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