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推广:通过战略性推广赋予教育工作者权力,让教育更具影响力

信途科技 新闻资讯 9 0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技术环境中,教育推广对于帮助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联系并扩大其影响力至关重要。通过实施战略推广计划,教育工作者可以接触到更大的受众,提高对他们课程和服务的认识,并创建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教育体验。

战略性推广的好处

  • 提高可见度和认识:通过推广活动,教育工作者可以提高对他们课程和服务的知名度并扩大其覆盖范围。
  • 建立与受众的联系:推广活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与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建立联系并建立关系的平台。
  • 增加参与度:通过创建引人入胜的内容和互动活动,教育工作者可以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并培养品牌忠诚度。
  • 促进注册和招生:战略性推广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吸引潜在学生并增加注册和招生率。
  • 构建信誉和声誉: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有意义的体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推广活动

领袖教育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张冰记:孩子所受的教育关乎他一生的历程,甚至于他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今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责任和权力一直都是对应的,只有你有了领袖级的才能,做了领袖级的事情,你自然也会有领袖级的待遇。 本文深度向您剖析什么是精英教育,什么是领袖级人才,也许会给您的教育观念一点美好的启示。 推荐链接:1.做真教育真的需要很多钱吗?有钱就真能做教育吗?2.精英是怎样炼成的——帝王之学!方法就在你我身边 什么是领袖?领袖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您想让您的孩子以后成为领袖级的人才吗?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目前世界的公办教育模式,全都是模仿数百年前德皇威廉三世时期,德国普及国民大众教育的模式。 当时的德国,为了在欧洲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在欧洲人把德语称为“猪说的语言”的鄙薄下,全权委托具有卓越远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洪堡,设计了德国的国家教育战略:“正因为德国穷,因此更需要办教育”,因此创造了这种由国家出钱,普及全民教育的模式,与欧洲传统上教育仅限于贵族和有钱人的做法相反。 德国人最先是建立了柏林大学,因为当时的校长洪堡认为:大学是一个最高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领导地位。 这种极具眼光的教育战略,以优厚条件吸引了欧洲大陆各国的优秀人才来当教授,先培养了一大批德国自己的知识精英和师资储备,继而建立了从幼儿园开始的完善的中小学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以及以技术学校为主体,研究性大学为顶峰的成人教育体系,很有效率地培养出大量有文化的知识工人,为德国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最佳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关键的支持。 让德国最近一百多年来一直执西方工业技术和制造的牛耳,至今德国依然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和工业强国。 也正因为德国的成功,从而德国的教育体系就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洪堡也成为现代大学之父。 不过,这种原版正宗的德国教育体系,本身的目的是培养工人和技师,而不是培养领袖,而德国人的教育体系本来也不关心如何培养领袖,即使是企业的领袖,他们最善于培养不动脑子的工作者,更愿意接受别人的领导。 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这样“代表德国人思考”的独裁者,才会被“文化教育素养高”的德国人捧上台,给自己民族也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 所以,像哈佛商学院等等培养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不会产生于德国。 正因为如此,原来依靠教育远远领先于欧洲的德国,在“工业时代”被“信息时代”取代后,逐步退出了一流国家的行列,但是基础教育的成功,依然牢牢地让德国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真正善于培养各级领袖,同时也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管理者的国家,是源远流长的英国贵族教育传统,它是美国目前极为成功的精英教育的母本和范式。 如历史悠久的英国私立中学:伊顿公学,连美国总统的儿女都要送去那里上学,其他各国的领袖和精英,包括第三世界的王公贵族,莫不设法把子女送到伊顿公学为荣,历史上算起来,它培养的各级世界领袖应该比耶鲁要多。 所以耶鲁只敢说跟其他大学比,不能与伊顿中学比。 历史上的英国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世界领袖人物,为“日不落帝国”培养了大量的管理者,也为社会和家庭培养了大量优雅的“绅士”;甚至英国的“管家”也是世界上令富豪们很羡慕的家庭生活管理人;李嘉诚当年给儿子请的保姆和家庭教师,也是花高价来自英国的,后来长大留学也是去英国而不是美国,这显然造就了今日“小超人”的非凡领袖气质。 英国出产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绅士精神”,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不过目前,这种培养领袖和各级精英人物的教育模式,已经被美国成功地学了去,成为美国私立学校最耀眼的教育核心精神,并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模式结合,成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私立大学的立校原则,令世界为之倾倒,却又无法模仿。 中国“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是花大钱买教学设备,盖大楼,逼教师写论文多多发表争排名,扩招学生以数量规模取胜,活像一个大工厂而非大学;这证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真精神,我们连边都没有摸到。 至于国家免费的义务教育体系,仅仅是美国政府为纳税人尽的义务而已。 真正的美国权贵阶层,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习“领袖人格”的家庭,是不会上这些免费的“大众公立学校”的,它只是美国普通公民的成长摇篮而已。 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与精英私立中小学竞争,就像美国的公立大学,基本上无法在教育品质和影响力上和私立大学竞争一样。 因此公校体制中,只有其中少数愿意付出超人努力的平民,才能脱颖而出,被精英大学录取后加入美国的“上层社会”。 而且,美国人在公校体制里,依然全面设立了“天赋教育计划”,为最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最优秀的指导教师,帮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人未来的领导者。 美国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学品质大多数水平很一般,甚至让中国人嘲笑他们教学的内容深度还比不上中国学校,有20%以上的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 不过实际上,美国学校比中国的学校还是要好得多,起码不压抑人性,还是给了其中的优秀者出头的机会。 即使是美国的穷人也看不起公立学校,但他们很多人也上不起私立中小学,因为这种学校的费用,相当于一个美国全职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 因此这些普通的美国人,就自己在家办学校来教孩子。 目前美国的“在家教育”运动,已经催生了上百万所家庭学校,他们的教学成绩,比公立学校明显高出一截。 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让美国的教育和学校成为各级世界领袖的摇篮。 也成为美国竞争力的体现,使美国的管理和战略得以影响全球。 传统上,中国人当惯了仆人,学不了美国的这种教育精神。 目前中国的公立学校模式,当然最初的蓝本也是德国,不过却不太正宗,最直接的来源是苏联的计划经济教育模式的模仿!这是一套把人当机器看的,毫无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条块分割教育模式,我们几乎完全接受了过来,比如中国人喜欢问“学什么专业?”就是苏联式的思维定向。 西方除了技术工人和职业学校外,是不太讲求什么专业的,他们在意的是:学生喜欢和擅长什么?认为思考是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不是专业。 不过中国对苏联的教育模仿很拙劣,把其中的精髓还丢了!中国教育把最有活力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最初几年就打入另册,成为“问题学生”,因为它不需要这种善于思考和有活力的学生,老师只喜欢“乖孩子”。 最符合这个教育体系目标的优等生,其实基本培养成为废材(参考见[中国历年的高考状元无一成才]一书)。 结果,中国的教育,用郎咸平教授的话说,就是培养世界最低级打工仔的教育体系,连高级一点的技术研究人员都培养不了,目前各行业的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和模仿。 实际上,更惨的是:在目前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的情况下,对于金钱和利益的追求,让中国的教育体系连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都无法完成了,它已经走向了真正教育的反面。 郎教授对于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有很深入的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国家背景分析和比较,大家最好看看。 问题是:中国需要领袖人才吗?中国需要精英教育吗?太需要了!首先:民众需要。 当年国民党的连战到大陆“破冰之旅”,让大陆只见过台上念稿子,台下赶场子,面色死板僵硬,脑子一根筋的“领导”的大陆老百姓大开眼界,才知道原来“领导”还可以如此有人格魅力。 我的一些身份不俗的朋友也纷纷赞叹,看人家真有文化,真有风度,真有头脑,怎么培养出来的?其实,连战这样的“领袖”在台湾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把。 在台湾,没有点人格魅力,哪里会有人选他?不像大陆,只要把几个主要领导哄好,就能提拔上去。 别人得把大批的民众都哄好,没点真功夫还真不行。 第二:领导需要。 我们的国家总理,几年前很没面子地到国外知名的大学演讲,请求别人培养的优秀管理人才到中国来效力,公开承认我们非常缺乏管理人才,而且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来,因此愿意花大钱,请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各级“领袖人才”到中国来提高中国企业和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这证明我们国家的领导也需要,而且是急需。 第三:中国企业需要。 我在商界混过十几年,太了解很多国内企业领导人的想法了:中国的老板们要找到懂点技术的人才很容易,不管什么高技术低技术,肯花钱肯定能找到。 不过他们最头痛的是:想要一个“懂事”也“懂人”,“会做人”的企业管理者就太难了,基本不可能从大学毕业生里招到。 想要找到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善于带团队,搞培训,懂战略发展,有创造性的领袖性管理人才,完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企业也需要。 企业老总们更需要的是: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领袖人才。 老板们知道:把自己的子女,如果送到连打工者都培养不好的中国应试教育体系,更别指望他们能够培养出将来的企业继承人来。 上中国的“义务教育学校”,等于是花钱买罪受!因此目前这些强势阶层的做法,是把孩子送出国去,现在每年出国的学生多达18万人,而且低龄留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实在是太不给中国“国家义务教育”面子了。 不过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病:别人的教育体系,不是为你中国人设计的。 因此这些留洋的后代,将来回国,不一定能适应中国的企业运作环境,这让老板们也很迷惑。 而且,低龄留学还会带来很多家庭问题,这里不多说了。 虽然中国很需要培养未来家庭,企业,以及社会的领袖和公民的学校,不仅仅是需要一所,而是需要一大批。 可是中国的整个应试教育体系,却连一所这样的学校都不存在。 在“教委大纲”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下,所有的学校其实都是一个模子,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即使是非应试教育中(国家所谓的“非学历教育”),中国的党校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培养中国人“领袖”的学校了,不过好像是已经当了“领导”的人,才有资格上党校,而不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苗子。 它不是对百姓们开放的学校,更不对中小学生开放。 而且,多年来,好像也没有培养出连战式的魅力领袖出来,倒是百姓看到的贪官,好像越来越多了。 所以也不算是真正的“领袖学校”。 因此,今日学堂只好在中国的这一片精英教育荒地上(同时也是应试教育的无边苦海中)先走一步,有点无奈地说:让今日学堂先开始培养中国人未来的领袖和公民吧。 今天我们先作为一个精英教育的领先者和拓荒者,直到某一天,有其他学校比我们做的更好,我们愿意追随!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在这个教育目标上的同行者,更别提超越者了。 国内所有的民办公办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实际上都在忙“应试”和“分数”,都在培养未来的打工仔。 他们除此之外也不会培养其他人才了。 所以,我们只好先行一步,为中国人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 先补充一点常识,怕中国某些缺乏基础教育的人不知道“领袖”的概念,就乱扣帽子乱发言:“领袖”不是“官员”。 “官员”是上级任命的职务,“领袖”是群众心中认定的卓越者!“领袖”是一种为人品质的优秀标准,而“官员”是一种组织的行政级别!“领袖”是内在素质的自然体现,“官员”是外在权力的标志地位。 领袖能赢得民众内心的服膺和向往,而官员则是依靠外在的权力让民众顺从和惧怕。 培养“官员”是中央党校的事情,今日学堂无意,更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培养中国的“官员”。 今日学堂“培养领袖和公民”的含义,是通过教育手段,具体实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与世界最高教育典范接轨的教育模式。 具体下来,培养领袖有下面十条针对性的含义,请读者不要超出下面的概念范围来解释“培养领袖”一词: 一:只有具备更广阔的,超越一般人的广博学识,才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的领袖型人才。 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12年下来所学习的教学内容极少,知识面极其狭窄,连很多常识都不具备。 而且全国上下齐步走,全学一样的内容和深度,很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这只能培养不需要思考的工人和职员,绝对不能培养个性化的领袖。 因此今日学堂小学部的学生,要求只用一年时间来学完小学六年的课本教学内容。 腾出来的时间,用于大量的扩充知识面,让他们拥有远远超越同龄人知识面的内容,以及更广泛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让他们具备未来的领袖人才所需的知识储备。 二:在知识型社会,只有热爱学习,自动自发的学生,才有可能跟上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 只有这种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领袖型人才。 可是,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老师和家长都在用各种办法强迫学生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厌学和被动学习。 这种学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领袖。 而今日学堂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尊重孩子的意愿,善于调动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够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热爱学习,热爱读书,能够自动自发地探索新的知识,自觉扩充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作为领袖型人才,必然需要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并善于人际互动。 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和了解社会的运作,也没有人关心孩子们的人际互动,造成学校学生与社会隔绝的孤岛现象,培养出一大批“单纯”无知的,思维简单,行为被动的孩子。 今日学堂的学生,十岁以上每年都要组织大量时间,参与服务社会的各种义工活动,学习与各形各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领袖型人才,都是个性活泼开朗,具有多种爱好和特长的。 而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应试教育原则下,长期填鸭式教学的结果,导致普遍的性格内向和压抑心理。 孩子们缺乏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也没有时间培养业余兴趣爱好,所以导致中国人普遍不会休闲,不会玩。 成年人所谓的“娱乐”基本上就是“消费”,去“吃”和“打牌”,唱“OK”看电视,人生极其无趣!今日学堂的教学,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让他们个性健康自然。 同时专设“游戏”课程,教会孩子玩各种传统的,具有挑战性的各种游戏,在与同伴的比赛中发展自己。 而且经常组织参加户外野营活动,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自主支配自己业余时间的高级“玩家”。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追随者和书呆子!五:积极思考和怀疑精神,是所有领袖型人物必备的思维素质。 经过长期的国内应试教育和崇尚“权威”和标准答案的填鸭式习惯性薰陶,中国学生普遍失去了这一宝贵的思维素质。 连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都被国外教授批评为“根本不懂得思维和思考,连简单的常识和推导都无法完成,只会死记硬背的应试机器”。 今日学堂的学生,从小就鼓励积极开拓思路,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大胆怀疑书本,怀疑老师和校长的权威答案,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 所有的课程和老师,都要求认真实行“研究型,探索型教育”的互动教学模式,因此学堂的孩子具有与应试教育模式下完全不同的思维水准和思考深度:很多家长反应,八九岁的孩子们就经常会发现并纠正家长的思维漏洞,并会通过反问来深入思考,让家长大为惊讶。 (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网文今日学堂[论语课]第一讲(少年版)旁听侧记---批判性思考和启发式教育的现场示范 朱云龙)六:领袖是富有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群体,他的身体和意志,需要能够承担其他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也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动力和耐力。 官办“应试教育体制”的教学模式,以书面成绩为唯一目标的教学原则,导致中国的中小学生的体质二十年来逐年下降的“体育教育”的失败,目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体能普遍很差,远远不能与上一代人相比,很难指望这样的学生能够承担未来的重任。 而今日学堂的学生,身体训练是最重要的课程。 每天练习武当内家拳,平均每天都有两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还有不定期的长途旅行活动,因此学生们个个体能超强,每天可以步行四五十公里。 学堂孩子们与武汉大学生的多次长途旅行比赛,让大学生们自叹不如,这让他们对将来的工作和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作为领袖群体,需具有了解和洞察人性的能力,并且善于控制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造就了大批的心理患者。 国家心理研究部门的调查表明:应试教育各级中小学,有心理障碍的教师居然有54%,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直接导致超过40%以上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中小学心理障碍的一项国家权威机构统计调查数据)。 今日学堂认为:教育就是教其心,育其身;因此心理和行为教育是学堂教学的核心。 所有的老师心理学都是必修课程,而且长期反复学习各种心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心理辅导教育和训练,与学生关系和互动良好,学堂孩子们的心态极为良好;学堂还配有专门的心理工作室,有代表国内极高水平的心理治疗专家,能够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严重心理问题,还面对社会救助辅导了很多想自杀的大学生和其他心理患者。 八:领袖的特征不是善于积累知识,而是善于应用知识。 不是仅仅懂得积累和占有资源,而是善于应用和调配资源。 应试教育体系的教学原则,是把学生当仓库,尽量把东西塞进去就完事。 今日学堂的教学原则,体现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认为知识的应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学习目标比学习方法更重要;思考比知识更重要,积极行动比思考本身更重要;在这一教学原则下,学堂培养的是知识的应用者,社会的实践者,而不是考试机器;是资源的有效应用调配者,而不是仓库保管员。 今日学堂不培养学者,甚至反对培养职业学者。 我们培养目标是拥有知识的实践者,如果真想去做学问,就必须成为拥有高深学问和分析能力的学术领导人,而不是皓首穷经的书呆子。 九:领袖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等待别人来侍候的权贵;而是以突出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贡献者,是通过利益他人来成就自己的卓越者。 应试教育体制,通过“封官”来让学生取得成就感,民办贵族学校通过“特权”来让学生享受“不凡身份”,孩子们通过显耀自己家庭的财富和地位来取得“心理优势”,这样通过外在的认定方式和物质手段,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未来领袖,而是一批内心自卑无能,外表虚伪张扬的纨绔子弟,是培养败家子的教育途径。 今日学堂让学生发掘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核心,不许学生用任何外在的物质显耀来取得满足感,只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挑战超越自我,以及服务他人来取得成就感。 他们超越同龄人的优越感,将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训练和提升的充分信心上。 十:领袖是从事细节的专家,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行动者,不是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的“大人物”。 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眼高手低的当代赵括,除了纸上谈兵外一无是处的“人才”,这些人自己的身不能修,家不能齐,友不能服。 依靠这些人才,如何能够担当中国人未来的“领袖”职责呢?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修齐治平”,领袖是从完善自我做起,从和睦家庭做起,从帮助身边人做起的。 今日学堂要求老师和孩子们均从个人的小事和细节做起,从具体帮助身边的人开始,实现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无能脾气大,只喜欢发号司令的“小皇帝”。

国家的教育改革方案?

人才培养体制探索高中和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纲要规定: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 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取消学校存在的行政级别主要问题: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过细;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不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实到位;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化倾向严重。 纲要规定: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 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保障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主要问题: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 纲要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 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主要问题:一考定终身;单纯依靠高考成绩,选拔标准单一;不同层次、类型学校使用同一张考卷;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各省入学竞争机会不公平;高等学校选拔自主权不够。 纲要规定: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 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 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方式,保证国家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 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 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 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 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 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民办高校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主要问题:公办学校缺乏办学活力;民办学校法律属性不清晰,有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政府服务不到位,指导不够。 纲要规定: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 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 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主要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提高;纲要规定: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落实教师绩效工资。 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专家解读近期教育改革的几个可能动作今天上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公布后,本报联合搜狐教育频道,在第一时间约请了教育专家对纲要进行点评,并对近期可能由纲要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动作提出了看法,参与点评的专家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 高考英语有望率先一年多考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 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 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专家们认为,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 “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一样,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专家们认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 招生与考试分离之后,可以更加明确各自的职责。 考试机构专门提供考试服务和学生成绩信息,而不参与统一招生录取过程。 高校录取时可以自主制订录取原则,例如,既可以使用学生的各科目考试成绩,也可以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甚至可以参考社会考试如托福的成绩。 而政府负责监督,形成这样各司其职的体制。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但今后的工作会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多元录取”就是向这个目标迈进了一步。 未来五种途径都可上大学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 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 实际上,在规划纲要中已经给出了高校实施分类入学考试、建立多元化录取机制的方案。 纲要提出“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规划纲要还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工资改革推动中小学教师流动对于教育均衡,安徽、辽宁、四川、浙江、北京等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北京市今年9月就将正式开始实施全市的教师轮岗。 但轮岗是需要有制度支持的,过去那种短期的、走马观花式的对薄弱校的扶持,效果微乎其微。 教师轮岗时间要长,要跟教师的晋级、升迁、各种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施,才能有效。 以前的结构工资拉大了不同学校间教师收入的差距。 收入高的学校凝聚着一批高水平的老师,高水平老师就带出一批高水平学生,这样的学校升学率肯定比其他学校高,久而久之更加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专家们认为,教师流动不是单纯的想流动就能流动,如果结构工资不解决不可能流动起来。 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北京一所示范校做副校长,月收入8000多元,如果到普通校,哪怕升半级,做校长,收入也不到3000元,这之间将近4倍的差距,不可能吸引人才流动。 工资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教师和校长流动的关键。 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落实教师绩效工资。 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 ”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薄弱初中校也会有家长争着去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 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 一所学校,好教师再多,如果没有优质生源,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 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 目前北京市每年示范高中的“招优”计划中,就有一部分划拨给远郊区初中校的名额。 只要示范校的名额均衡分到其他学校,所有的家长和学生必然会考虑做“鸡头”还是“凤尾”:如果薄弱学校也有若干名额,前多少名也可以进入很好的高中,肯定有人愿意去薄弱学校,就不会出现大家扎堆儿挤几所名校的情况了。 实际上很多做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个方法有效,但是没有下决心做大过。 这次把“均衡生源”写进了纲要,这可能是一个很快就能见效的良方。 高校管理将实现教授治学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 此次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专家认为要解决行政化问题,不是取消行政职位就可以了。 一是要推进政校分开,政府管理学校要有一个规则,要“明确各类各级学校办学的条件和责任”,这一点纲要已经提得很到位。 另外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也列出了一些自主权,如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等等。 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包括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 也有专家提出,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庞大的巨型组织,对巨型组织的管理应该专业化、职业化,其实需要很高的行政管理水平。 正因为这样,巨型大学不能简单沿用教授治校的方式。 教授应该治学,而不是治校。

有关推广普通话的资料,可以做黑板报的,要短。急!急!急!

——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修订 1.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 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信息技术水平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的先决条件。 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之,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2. 推广普通话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 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 第十一条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 第十二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第十三条规定:“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 ”第十四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 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 ( 班级 ) 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普通话。 ”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3. 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和政策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 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 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民族语言平等共存,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自由。 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应当教授普通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需要使用汉语的场合要使用普通话。 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 4.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目标 2010 年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受过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本世纪中叶以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 经过未来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民语文素质大幅度提高,普通话的社会应用更加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的良好语言环境。 5.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思路 推广普通话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依法强化政府行为。 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并逐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向更宽的领域延伸,逐步实现全社会普及普通话。 6. 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基本措施 推广普通话工作以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开展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为中心的宣传教育为基本措施,不断加大依法推进的力度, 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7. 推广普通话工作基本要求 推广普通话要努力做好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城镇学校和幼儿园要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要把普及普通话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管理常规,纳入教师基本功训练,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出色的示范学校。 第二,党政机关要率先垂范,把普通话作为公务用语,并督促和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 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规定等级。 第三,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成为全社会说好普通话的榜样。 第四,提倡商业、旅游、邮政、电信、铁路、民航、金融、卫生等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鼓励从业员工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以普通话为工作用语,帮助干部战士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8. 推广普通话宣传口号 (1)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2) 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 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 (4) 四海同音,万众一心 (5) 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 (6) 普及普通话,四海是一家 (7) 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 (8) 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9) 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10) 推广普通话,公务员要带头 (11) 新闻媒体要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榜样 (12) 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 (13)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14) 普通话: 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15) 说普通话,迎四方宾客;用文明语,送一片真情 (16) 沟通——从普通话开始 (17) 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18) 说普通话,从我做起 (19) 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20) 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 (21) 普通话——时代的需求,时尚的追求 (22) 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 (23) 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 (24) 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汇东西南北情 (25) 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 (26) 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 通过战略性推广赋予教育工作者权力 教育推广 让教育更具影响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