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专家正文

「三美情感导师」三美情感导师是谁

admin 情感专家 2023-03-18 21:05:32 57 0 三美情感导师

今天给各位分享三美情感导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美情感导师是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闻一多的三美理论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怎么提出来的?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于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并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三美”创作实践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附录:《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三美”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所在。此诗语言清新,有着突出的通俗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词也是重叠的,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外,新格律诗创作也被其他一些诗人秉持、奉行,出现了数量虽少但影响不小的新格律体诗选本。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诞生了以“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等为代表的格律体新诗创研交流平台,明确反对与现实、与大众、与传统隔绝,强调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涌现出了齐云、刘年、宋煜姝、余小曲等一批热爱诗歌艺术、才华横溢、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者。

对新格律体诗的研究也一直没有断绝。从林庚先生的“典型诗行”、“半逗律”,到解放后何其芳先生提倡有规律地押韵及注重“顿”在新格律诗中的中心地位、卞之琳先生对吟调和诵调节奏的区分,再到八十年代后万龙生先生提出新格律诗“无限可操作性”、孙逐明先生推出《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吕进先生推出《新诗:诗体重建》、诗酒自娱先生推出《格律体新诗论纲》、晓曲先生推出《简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等等,新格律诗理论正不断丰富、深入、发展。

新格律诗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回归,相信伴随着民族信心的重新拾回以及新诗的螺旋发展轨迹,未来格律体新诗创作会繁荣起来,理论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推广并逐渐固定下来。 一个以传统诗词、现代新诗、格律体新诗三足鼎立的局面终将形成。

结合闻一多的《死水》,论述“三美”主张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于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新月诗派主张的“三美”是?

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三美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向往蒙台梭利、华德福、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杜威等这些更加符合人性、尊重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然而现实常常使我陷入深深的焦虑和忧虑之中,对于教育问题,我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水相荡乃生涟漪,石相击乃生灵火”,虽不成熟但愿与所有关心中国教育问题的有识之士分享。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了解与帮助

就像纪伯伦的诗中所言:“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其实在每个新生命诞生伊始,教育就开始了,就像种子发芽迸发出了惊人的爆发力,每个新生的个体都蕴含着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顽强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正是这股巨大的生命能量驱使着TA去感知、去领悟、去学习这个世界,人的成长动力来自于自身,而不是由成年人发起、主导甚至主宰,作为教育者最根本的任务是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成长潜能的适宜环境。

人的三重属性——自然人、社会人和神性人(也叫天赋人)

什么是适宜的环境?虽然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适宜的环境首先或一定是美的环境,“三美教育”的含义就是:教育应该发现和培养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神(或者说天赋)之间的美。试想一下,一个用天然食物所滋养的小孩在充满爱与安全感的环境下,用TA那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热情去自由的吸收所感兴趣的任何信息,那么这个小孩就会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成长,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并且乐于付出、不畏艰难、善于学习、勇于挑战,为TA一生的幸福和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不能忽视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基础——自然人,儿童除了需要多多接触自然环境外,还应该学会选择正确的食物,就像《百年谎言》一书的作者所说:“让吃饭成为受健康教育的机会”。人们常说:“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会怎样?也许有一点已经很清楚,环境污染、食品质量恶化、加工食品与快餐食品大行其道、争论不休的转基因食品、无处不在的化学物质、滥用药物、与饮食有关的健康问题不断增加,我们已经深陷麻烦之中,学会保护自己才是必须从娃娃抓起的一件事;但是这一点又很容易被忽略,因为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长期而缓慢,很容易为旺盛的生命力所中和,如果一种教育是不急功近利的,就应该把这一点也考虑进去。

今天的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然而要真正做到会爱孩子,如果不了解儿童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不能将这个新生命视为一种拥有与成年人平等甚至更高的精神存在,不能够洞察人的心理成长远重于智力成长,那么成年人很容易自以为是地教育儿童,犯下错误。个人认为教育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战友关系——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亲密无间,用爱、尊重和宽容来共同击退存在于现实中的的冷漠、偏见、狭隘与仇恨,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人的神性是个体身上最为神秘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部分,也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与其它生物最大的区别。我是无神论者,但相信人具有神性,这里所说的神性一指每个人在气质和技能方面的天赋异禀,这一点迄今为止穷尽科学之力也无法解释得一清二楚,比如每个小孩对事物的强烈兴趣天生各有不同,教师应该顺应并保护这种天然的兴趣,提供支持使其中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然而人最大的神性存在于无形之中——每个生命都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对于美的无止境的追求降临人世,这就是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所说:“人天生就有感恩之心”;更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作者M•斯科特•派克所言:“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足以代表整个人类。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拥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到达完美境界的欲望;而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中,同样都有懒惰的原罪。”成年人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压抑和错误地约束儿童往往是在释放懒惰的原罪,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教育的目标:培养独立、解放和自由的人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一个独立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生活下去,诚如兰晓龙先生所言:“生活本来就是个困境”,然而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生困境,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真正走出困境;人的三重属性意味每个人都会有这三个方面的需求,而需求不能满足就成为了痛苦,包括疾病、情感、物质和心灵方面的痛苦,教育就是要以真正有用的知识直接或者间接地帮助人从这些痛苦中解放出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属自由,真正自由的人不是为所欲为,是学会了自律的人,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发展的人,也就是蒙台梭利所说的“没有障碍的人”。推动社会进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发现教育理念的改变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

新格律诗“三美”原则和解释是什么?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这篇论文中系统的提出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为使现代新体诗冲出早期新体诗平实、冲淡的狭窄境界做出了贡献。

“新格律诗”是新月诗派在二十年代所提倡的一种诗歌。它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其理论核心是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其理论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形成流派,史称“新格律诗派”。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

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

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

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现代诗歌中的“三美”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花园,聚集美景,凝结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诗歌教学,我觉得,“三美”是现代诗歌鉴赏的重点,下面结合《再别康桥》,讲讲现代诗歌中“三美”特点的体现。

三美,就是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韵律美”强调“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很好的实践了这“三美”的主张。首先,在音韵上,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如诗歌的第一节,三次使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切合了诗人与康桥离别的欢愉中又带有忧郁的哀伤之情;在音韵上,二至六节中,又严守着二、四句押韵的规格,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既是诗人寻梦的'足音,又契合了诗人感情上的起落。第二,在画面上,夕阳、金柳、波光、新娘、青荇、水草、潭水、清泉、彩虹、星辉,这些字眼,组成了一幅一幅的画面,它们在读者眼前不停的闪现,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也给人色彩上的无穷想象。此外,这些画面在给人美感的同时,更让读者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理解到了诗人对康桥的如情人般的感情了。读者一路读来,一路在获取感官上的心灵上的美感,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融进画面中,与诗人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是建筑美,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字数相近,错落排列,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开头结尾两节又分别用”轻轻的“和”悄悄的“构成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而在内容上,首尾两节又形成了感情上的照应:来得潇洒,走得也潇脱,这正是诗人在离别多年后重访康桥,对过去的时光的永久眷恋的体现。

《再别康桥》就是以“三美”为切入口,借助如诗如画的意象的描绘,把自己惜别心爱康桥,热爱美丽自然,折射苦闷心灵的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

关于三美情感导师和三美情感导师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78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