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詹姆士情感导师,以及詹姆士资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说情绪和情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并举例说明之
- 2、情绪理论有哪些
- 3、心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 4、情绪,情感,不同于认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什么?
- 5、被称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著有《心理学原理》的是谁
为什么说情绪和情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并举例说明之
问题好深奥,我觉得情绪和情感都能够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个体作出不符合自身理性判断的行为。
情绪:a狭义情绪:指有机体/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暂时的强烈的态度体验
b广义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情感)
情感:a. 狭义情感:人(动物物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的,稳定的态度体验
b. 广义(包括情绪)的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定义同上广义情绪)
一下摘自《心理学》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大家知道,人是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无论是对客观事物有肯定的态度或者否定的态度,我们部能够直接体验得到。因此,情绪和情感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把它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把原始的情绪看作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把情感看作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所谓需要是指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生理的(对于食物、水、空气、温暖、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和社会性的(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上的)需要两大类。当然也可分为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
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当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则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喜悦);当饥饿、渴、疼痛时,则有明显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愤怒、悲哀、恐惧)。
人类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如,人们见到黑暗、猛兽足以引起惧怕。当一个人看见危险而逃跑时,如有人阻拦他的去路,他必发怒、动武;无路可逃则悲哀;如能逃脱危险则快乐。这都是不学而会的。
所谓快乐,通常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愤怒往往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一再受到妨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恶意地造成时,最容易产生愤怒。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的情绪;引起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的情景或事物的能力。悲哀是与所热爱的事物失去以及所盼望的东西消失有关的体验。悲哀所带来的紧张的释放,就会产生哭泣。无论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又都有强度上的不同。譬如,愉快和狂喜之间的区别,愤怒和狂怒之间的区别就属于强度上的区别。
情绪也往往与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系。因此,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好感;被人打骂时会很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他说,声音的感受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反应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正因为这样,音乐艺术陶冶人们的性情也就比视觉艺术更有力、更有效。
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即使是人的最简单的情绪,也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生理需要受制约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曾经写道:“……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的人的需要服务的。”①人不会贪婪地喝、吃、穿,他总要考虑适当的方式和现有的可能,在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才享用食物。在饮食方面还要求有营养,有色、香、味,并讲文明行为。所以,人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到阶级意识内容的情感往往带有阶级性。譬如,当前使人引以自豪的是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能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对劳动有一种光荣感,这是在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所没有的。
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多次客观影响的结果,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比如,幼儿需要玩具、图画书;儿童期需要结伴游戏、学习;青年需要成家立业,重理想;成年人重事业。需要不同,情感也有区别。
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可能以其不同的方面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此,人的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至引起相反的情感体验;或者在同一时间内,人可能处于交织着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之中。如,失散多年的父子相逢时,既喜悦,又悲伤;当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既有为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的荣誉感,又有丧失亲人的悲伤感。“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说明了人具有“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快中有快感”
的矛盾的情感。
产生情绪和情感的触发原因乃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主观需要。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人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例如,愉快感可能是由爱抚或亲吻所引起,也可能由来自身体的运动器官的感受(如有节奏的舞蹈、体操运动和唱歌)或者由外界事物的结构、颜色和形象、声音、味道、气味等所引起。恨可能是由于别人突然弄脏了你的衣服,或者是自己犯了某种错误所引起。没有客观现实,便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只是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在不同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对象和现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而会产生这种或那种情绪体验。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止渴喝下一怀水就能带来愉快;如果他不感到口渴,而强迫他喝水,那末只能感到气愤和不愉快。但在特殊情况下,那怕口再渴,也要把这口水让给比他更需要的同志去喝而感受到内心的愉快。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现象的东西。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则常用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它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三、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象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在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且,一般认为,皮层下部位参与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与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它在情绪反应中有着重要地位。研究证明,下丘脑与怒反应关系密切。美国的奥尔兹(Olds)等实验还表明,老鼠在有活动杠杆的箱子里,如果得到对脑的刺激,它会按压杠杆高达每小时数千次,它们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睡眠后又再次按压。几乎在脑内所有部位都能发现这样的一些点,但在下丘脑特别明显。因此,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里存在着“快乐”中枢。刺激另外一些部位,动物会按压杠杆去截断电刺激,这些部位就被标志为“惩罚”或“痛苦”中枢。把这样的刺激运用于病人,病人好象也喜欢这种引起愉快感觉的刺激;当给予刺激时,他们出现高兴和微笑,并愿意去按压给刺激的杠杆。①
边缘系统是多机能的综合调节区,它调节着皮层下的呼吸、心血管的血压、消化道、瞳孔、排泄等低级中枢,调节着整个内脏活动。因而调节着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的机构。现已发现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切除双侧杏仁核,多半引起凶暴情绪反应降低。
林斯利(D B Lindsley)提出了一个激活的学说,这个学说突出了网状结构的作用,他认为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来的感觉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在下丘脑整合与扩散,兴奋间脑的觉醒中枢,激活大脑皮层。激活作用包括对情绪的激活,使情感的冲突尖锐。所以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激起,它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研究还证明,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与大脑皮层的调节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于是它直接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或者说大脑皮层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四、情绪的学说
有关情绪的学说从古到今约有数十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下述三种学说。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十九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 )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这种学说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说:“我以为: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底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①由此出发,他说:“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 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①这样,根据他的观点,哭泣,打人、发抖都是产生情绪的原因。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够引起广泛的在血管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变化的,都有一种情绪的表现。”②他把情绪看作是一种内脏反应,如果“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脸色正常,动作迅速而稳当,语气强有力,思想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③
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而詹姆士则认为情绪大部分或主要地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总之,他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称之为“情绪的外周说”。
2.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情感是在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他认为,假如外界出现有关刺激使得原有的一些动型得到维持、扩大、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外界条件不能使原来的动型得到维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举过很多例子,比如有一个有癖好的人得到渴望已久的珍品(如集邮者得到一枚珍贵的邮票)便感到高兴;亲人的团聚,观点一致者谈话的投机所产生的欢乐,都是大脑皮层原有的动型得到维持的表现,而相反“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信仰粉碎时,所经历到的沮丧情感,其生理基础大半就是在于旧的动型受了改变,受了破坏,而新的动型又难于建立起来”④。当然人的各种动型往往是相互制约的,某些次要的动力定型虽然是遭到了破坏,但由于与人的思想意识相适应的更主要的动力定型得到维持和发展,因而也会引起愉快的情感。
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都会引起皮层上的兴奋通过扩散或诱导作用使引起或改变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当皮层下中枢接受了皮层传来的兴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内脏器官和腺体等活动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加等),并通过躯体神经引起骨骼肌的相应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又发出传入神经冲动,从皮层下中枢反馈到大脑皮层,并与正在进行着的动力定型的变化结合起来,这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各种情绪。
3.现代的强调认知作用的情绪学说
现代心理学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强调了情绪的发生依赖于整个有机体过去和现在的认知经验,以及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料想的性质。比如: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了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知觉到一头熊引起惧怕,但在动物园里知觉到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熊却并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景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但能平安度过。当他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便泰然自如,并无恐惧或惊慌。也就是说,当现实事件与过去建立的内部模式相一致,事情将平稳地进行时,人将无明显情绪。而当现实事件与预期和愿望有足够的不一致,或预料为无力应付时,就会打乱已建立的内部模式,产生紧张的情绪。情绪和情感正是通过认识活动的“折射”而产生的(见图9一1)。
美国的斯比斯曼(Speisman)、拉什鲁斯(Lazarus)、摩德科夫(Mordkoff)和戴维森(Davison),1964年的实验同样说明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他们用皮肤电反应来测验正在看一部紧张的电影的四个不同的组。对第一组用声音来加强所看到的银幕上的残酷的画面;对第二组则用声音来否认此画面情境中的痛苦;对第三组只出现一个超然的理性的描述;第四个组是观看无声的电影。结果如图9—2所示,显然,紧张的声音会增加对电影的情绪反应(皮肤电反应较明显)。否认和理性描述的声音会降低对电影的紧张情绪反应(皮肤电反应较低),而且比肃静无声地观看电影组的紧张情绪反应还更低一些。①在拉什鲁斯看来,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是某种认知或评价的功能。
五、情绪的机体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而且有一定的客观表现。例如,悲伤时流泪,高兴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痛恨时咬牙切齿,惧怕时手足无措,虔敬时合掌低头等,这些都是机体表现。
由于情绪刺激物的作用,可以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外部腺体(汗、泪)与内分泌腺活动(肾上腺素、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也可以引起代谢(血糖升高或降低)和肌肉组织(手舞足蹈等活动)的改变。因此,人在发生情绪时,在机体内部和外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据研究,人在愤怒时每分钟呼吸可达40~50次(平静时,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突然惊惧时,呼吸会发生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现象发生(图9一3)。人在笑的时候,呼气
1.高兴一一每分钟17次:
2.消极悲伤一一每分钟9次;
3.积极地动脑筋——每分钟20次;
4.恐惧——每分钟64次;
5.愤怒——每分钟40次。
快,吸气慢,呼吸的比率低(约是0.30);人在惊讶时,吸气约是呼气的两到三倍;人在恐惧时,呼气和吸气的比率从一般状态(约0.70)上升到3.00或4.00。人在吃惊和恐惧时,心跳每分钟约增加20次,血压也会增高(妇女比男人高一倍)。
人在吃惊、恐惧、困惑或紧张时,皮肤电反应最为显著。皮肤电阻的变化是由于情绪状态中皮肤血管收缩的变化和汗腺的变化所引起的。一般地说,人在等待一些责任重大的活动时,皮肤电阻会降低;活动之后,它降得更低。如果皮肤电阻增大,则说明过度疲劳,或由于活动前有不利的紧张状态。
一个被试在看电影时,当银幕上出现两个扭斗者从悬崖上滚到急流中去时(28),他的皮肤电阻降低至最低度(如图9一4)。
此外,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α波幅减低,波动甚大,呈低振幅快波——β波(图9一5)。如果有病理性的情绪障碍,则会出现高振幅的慢波——θ波。所以,为测定人的情绪反应,人们常用生理多道仪来记录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皮肤电反应和脑电波。
有关情绪的机体表现以面部的研究为最多,其次是身段和言语表情的研究。面部表情动作,包括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是最能表示一个人的情绪的。例如,喜悦与颧肌,痛苦与皱眉肌,忧伤与口三角肌有特殊的关系。达尔文曾经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调查,写出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和姿态是人类祖先表情动作的遗迹。即就其发生史来说,最初乃是适应对机体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境而产生的。例如,愤怒时的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等表情是人类祖先在行将到来的搏斗中的适应性动作。因此,那些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全人类性的。美国的埃克曼(Ekman)、弗里森(Friesen)和埃尔斯沃思(Ellsworth)在1972年对六种面部表情(图9一6)作了测定,也确实发现不同
A 表示在焦虑状态下,α波消失的脑电图记录。
B 表示在正常状态下,规则的α波的脑电图记录。
民族对这六种面部表情的判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见表9一1)
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诸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狂喜时捧腹大笑,虔敬或沉痛时肃立低头等表情动作均为身段表情动作。言语表情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声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情。一些研究(埃克曼等,1976年;克劳斯等,1976年)表明,当某人扯谎时,平均音调(或基音)比说真话时要高一些。不过,这些区别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但如果用电子仪器来分析声音就能准确地把谎话与真话区别出来。这类表情动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具有社会性的机能,即它已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交际手段。所以说,情感的表现方式——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外周的生理变化与特定的情绪活动之间并没有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同样是两个人的目光接触,可以表示爱情、热情和极大的关心;也可以用来吓唬人。这两种表面上矛盾的含义——友谊和威胁,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关系。又如,男女都有悲哀之情,但由于男孩子从小受到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培养,“男孩子嘛,不要抽抽泣位的”,所以男人是不轻易哭的。再如,中国古时的见面礼是作揖,现在是握手,外国人大多是拥抱、亲吻。欧洲人用耸肩表示遗憾或惊奇,日本人以微笑表示抱歉,中国人以拍肩表示关心。总之,人可以自觉地利用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把情绪的外表活动控制住,不予表现
情绪理论有哪些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情感理论表明,当你看到一个导致生理反应的外部刺激时。你的情绪反应取决于你如何解释这些身体反应。例如,假设你在户外野餐,你看到一匹狼。你开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腿在颤抖。根据詹姆士-兰格理论,你会解释你的身体反应,并得出结论:自己现在是恐惧的。所以你不会因为恐惧而颤抖。相反,你是因为颤抖而感到恐惧。
2.坎农-巴德情感理论
他认为人们可以体验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而不会真正感受到这些情绪。例如,你的心可能会因为你一直在锻炼而加速而不是因为你害怕而加速。更具体而言,当丘脑响应刺激而向大脑发送消息时导致情绪产生生理反应。同时,大脑也接收触发情绪体验的信号。坎农和巴德的理论表明,生理反应和心理体验会同时发生。
3.情绪的进化论
这一理论是由达尔文提出,他认为情绪的转变是因为情绪具有适应性。情绪能够激励人们快速响应环境中的刺激,这有助于促使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果你遇到一个发出嘶嘶声并且还在抓爪的动物,你会很快意识到在这个时候这个动物是害怕或者是具有防御性的,你就会躲避这个动物并且让它独处。通过能够正确解释其他人和动物的情绪表现,你可以正确地作出行为并避免危险。
4.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心理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学流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华生、斯金纳。
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心理学诞生以来第一个产生的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冯特、铁钦纳等。冯特等人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用内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识,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把人的经验(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内省指的是依靠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尔等人创立,该主义是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它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反对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情感等元素。
三、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该学派自成立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统治地位。被称为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应直接研究外显的行为,因为意识看不见、摸不到,具有主观性。
情绪,情感,不同于认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什么?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大家知道,人是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无论是对客观事物有肯定的态度或者否定的态度,我们部能够直接体验得到。因此,情绪和情感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把它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把原始的情绪看作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把情感看作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所谓需要是指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生理的(对于食物、水、空气、温暖、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和社会性的(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上的)需要两大类。当然也可分为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
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当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则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喜悦);当饥饿、渴、疼痛时,则有明显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愤怒、悲哀、恐惧)。
人类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如,人们见到黑暗、猛兽足以引起惧怕。当一个人看见危险而逃跑时,如有人阻拦他的去路,他必发怒、动武;无路可逃则悲哀;如能逃脱危险则快乐。这都是不学而会的。
所谓快乐,通常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愤怒往往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一再受到妨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恶意地造成时,最容易产生愤怒。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的情绪;引起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的情景或事物的能力。悲哀是与所热爱的事物失去以及所盼望的东西消失有关的体验。悲哀所带来的紧张的释放,就会产生哭泣。无论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又都有强度上的不同。譬如,愉快和狂喜之间的区别,愤怒和狂怒之间的区别就属于强度上的区别。
情绪也往往与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系。因此,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好感;被人打骂时会很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他说,声音的感受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反应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正因为这样,音乐艺术陶冶人们的性情也就比视觉艺术更有力、更有效。
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即使是人的最简单的情绪,也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生理需要受制约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曾经写道:“……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的人的需要服务的。”①人不会贪婪地喝、吃、穿,他总要考虑适当的方式和现有的可能,在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才享用食物。在饮食方面还要求有营养,有色、香、味,并讲文明行为。所以,人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到阶级意识内容的情感往往带有阶级性。譬如,当前使人引以自豪的是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能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对劳动有一种光荣感,这是在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所没有的。
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多次客观影响的结果,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比如,幼儿需要玩具、图画书;儿童期需要结伴游戏、学习;青年需要成家立业,重理想;成年人重事业。需要不同,情感也有区别。
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可能以其不同的方面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此,人的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至引起相反的情感体验;或者在同一时间内,人可能处于交织着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之中。如,失散多年的父子相逢时,既喜悦,又悲伤;当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既有为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的荣誉感,又有丧失亲人的悲伤感。“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说明了人具有“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快中有快感”
的矛盾的情感。
产生情绪和情感的触发原因乃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主观需要。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人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例如,愉快感可能是由爱抚或亲吻所引起,也可能由来自身体的运动器官的感受(如有节奏的舞蹈、体操运动和唱歌)或者由外界事物的结构、颜色和形象、声音、味道、气味等所引起。恨可能是由于别人突然弄脏了你的衣服,或者是自己犯了某种错误所引起。没有客观现实,便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只是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在不同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对象和现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而会产生这种或那种情绪体验。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止渴喝下一怀水就能带来愉快;如果他不感到口渴,而强迫他喝水,那末只能感到气愤和不愉快。但在特殊情况下,那怕口再渴,也要把这口水让给比他更需要的同志去喝而感受到内心的愉快。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现象的东西。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则常用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它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三、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
象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在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且,一般认为,皮层下部位参与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与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它在情绪反应中有着重要地位。研究证明,下丘脑与怒反应关系密切。美国的奥尔兹(Olds)等实验还表明,老鼠在有活动杠杆的箱子里,如果得到对脑的刺激,它会按压杠杆高达每小时数千次,它们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睡眠后又再次按压。几乎在脑内所有部位都能发现这样的一些点,但在下丘脑特别明显。因此,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里存在着“快乐”中枢。刺激另外一些部位,动物会按压杠杆去截断电刺激,这些部位就被标志为“惩罚”或“痛苦”中枢。把这样的刺激运用于病人,病人好象也喜欢这种引起愉快感觉的刺激;当给予刺激时,他们出现高兴和微笑,并愿意去按压给刺激的杠杆。①
边缘系统是多机能的综合调节区,它调节着皮层下的呼吸、心血管的血压、消化道、瞳孔、排泄等低级中枢,调节着整个内脏活动。因而调节着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的机构。现已发现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十分密切,切除双侧杏仁核,多半引起凶暴情绪反应降低。
林斯利(D B Lindsley)提出了一个激活的学说,这个学说突出了网状结构的作用,他认为从外周感官和内脏组织来的感觉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的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在下丘脑整合与扩散,兴奋间脑的觉醒中枢,激活大脑皮层。激活作用包括对情绪的激活,使情感的冲突尖锐。所以网状结构的作用在于激起,它是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
研究还证明,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与大脑皮层的调节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于是它直接控制着人的情绪和情感。或者说大脑皮层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四、情绪的学说
有关情绪的学说从古到今约有数十种,在这里主要介绍下述三种学说。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十九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 )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C·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相似的情绪理论,后来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这种学说基于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说:“我以为:我们一知觉到激动我们底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之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①由此出发,他说:“我们因为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 所以怕;并不是我们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①这样,根据他的观点,哭泣,打人、发抖都是产生情绪的原因。兰格认为,“……任何作用凡能够引起广泛的在血管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变化的,都有一种情绪的表现。”②他把情绪看作是一种内脏反应,如果“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脸色正常,动作迅速而稳当,语气强有力,思想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③
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而詹姆士则认为情绪大部分或主要地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总之,他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称之为“情绪的外周说”。
2.巴甫洛夫的情感学说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情感是在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他认为,假如外界出现有关刺激使得原有的一些动型得到维持、扩大、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外界条件不能使原来的动型得到维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举过很多例子,比如有一个有癖好的人得到渴望已久的珍品(如集邮者得到一枚珍贵的邮票)便感到高兴;亲人的团聚,观点一致者谈话的投机所产生的欢乐,都是大脑皮层原有的动型得到维持的表现,而相反“在习惯的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信仰粉碎时,所经历到的沮丧情感,其生理基础大半就是在于旧的动型受了改变,受了破坏,而新的动型又难于建立起来”④。当然人的各种动型往往是相互制约的,某些次要的动力定型虽然是遭到了破坏,但由于与人的思想意识相适应的更主要的动力定型得到维持和发展,因而也会引起愉快的情感。
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都会引起皮层上的兴奋通过扩散或诱导作用使引起或改变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当皮层下中枢接受了皮层传来的兴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内脏器官和腺体等活动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加等),并通过躯体神经引起骨骼肌的相应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又发出传入神经冲动,从皮层下中枢反馈到大脑皮层,并与正在进行着的动力定型的变化结合起来,这时我们就会体验到各种情绪。
3.现代的强调认知作用的情绪学说
现代心理学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强调了情绪的发生依赖于整个有机体过去和现在的认知经验,以及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料想的性质。比如: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了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知觉到一头熊引起惧怕,但在动物园里知觉到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熊却并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景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人在过去经验中遭遇到某种险境,但能平安度过。当他再经历这险境时,回忆过去经验,便泰然自如,并无恐惧或惊慌。也就是说,当现实事件与过去建立的内部模式相一致,事情将平稳地进行时,人将无明显情绪。而当现实事件与预期和愿望有足够的不一致,或预料为无力应付时,就会打乱已建立的内部模式,产生紧张的情绪。情绪和情感正是通过认识活动的“折射”而产生的(见图9一1)。
美国的斯比斯曼(Speisman)、拉什鲁斯(Lazarus)、摩德科夫(Mordkoff)和戴维森(Davison),1964年的实验同样说明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他们用皮肤电反应来测验正在看一部紧张的电影的四个不同的组。对第一组用声音来加强所看到的银幕上的残酷的画面;对第二组则用声音来否认此画面情境中的痛苦;对第三组只出现一个超然的理性的描述;第四个组是观看无声的电影。结果如图9—2所示,显然,紧张的声音会增加对电影的情绪反应(皮肤电反应较明显)。否认和理性描述的声音会降低对电影的紧张情绪反应(皮肤电反应较低),而且比肃静无声地观看电影组的紧张情绪反应还更低一些。①在拉什鲁斯看来,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是某种认知或评价的功能。
五、情绪的机体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而且有一定的客观表现。例如,悲伤时流泪,高兴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痛恨时咬牙切齿,惧怕时手足无措,虔敬时合掌低头等,这些都是机体表现。
由于情绪刺激物的作用,可以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外部腺体(汗、泪)与内分泌腺活动(肾上腺素、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也可以引起代谢(血糖升高或降低)和肌肉组织(手舞足蹈等活动)的改变。因此,人在发生情绪时,在机体内部和外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据研究,人在愤怒时每分钟呼吸可达40~50次(平静时,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突然惊惧时,呼吸会发生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现象发生(图9一3)。人在笑的时候,呼气
1.高兴一一每分钟17次:
2.消极悲伤一一每分钟9次;
3.积极地动脑筋——每分钟20次;
4.恐惧——每分钟64次;
5.愤怒——每分钟40次。
快,吸气慢,呼吸的比率低(约是0.30);人在惊讶时,吸气约是呼气的两到三倍;人在恐惧时,呼气和吸气的比率从一般状态(约0.70)上升到3.00或4.00。人在吃惊和恐惧时,心跳每分钟约增加20次,血压也会增高(妇女比男人高一倍)。
人在吃惊、恐惧、困惑或紧张时,皮肤电反应最为显著。皮肤电阻的变化是由于情绪状态中皮肤血管收缩的变化和汗腺的变化所引起的。一般地说,人在等待一些责任重大的活动时,皮肤电阻会降低;活动之后,它降得更低。如果皮肤电阻增大,则说明过度疲劳,或由于活动前有不利的紧张状态。
一个被试在看电影时,当银幕上出现两个扭斗者从悬崖上滚到急流中去时(28),他的皮肤电阻降低至最低度(如图9一4)。
此外,人在紧张和忧虑时,脑电波α波幅减低,波动甚大,呈低振幅快波——β波(图9一5)。如果有病理性的情绪障碍,则会出现高振幅的慢波——θ波。所以,为测定人的情绪反应,人们常用生理多道仪来记录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皮肤电反应和脑电波。
有关情绪的机体表现以面部的研究为最多,其次是身段和言语表情的研究。面部表情动作,包括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是最能表示一个人的情绪的。例如,喜悦与颧肌,痛苦与皱眉肌,忧伤与口三角肌有特殊的关系。达尔文曾经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调查,写出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现代人类的表情和姿态是人类祖先表情动作的遗迹。即就其发生史来说,最初乃是适应对机体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境而产生的。例如,愤怒时的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等表情是人类祖先在行将到来的搏斗中的适应性动作。因此,那些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全人类性的。美国的埃克曼(Ekman)、弗里森(Friesen)和埃尔斯沃思(Ellsworth)在1972年对六种面部表情(图9一6)作了测定,也确实发现不同
A 表示在焦虑状态下,α波消失的脑电图记录。
B 表示在正常状态下,规则的α波的脑电图记录。
民族对这六种面部表情的判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见表9一1)
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诸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狂喜时捧腹大笑,虔敬或沉痛时肃立低头等表情动作均为身段表情动作。言语表情是指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声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情。一些研究(埃克曼等,1976年;克劳斯等,1976年)表明,当某人扯谎时,平均音调(或基音)比说真话时要高一些。不过,这些区别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但如果用电子仪器来分析声音就能准确地把谎话与真话区别出来。这类表情动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具有社会性的机能,即它已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交际手段。所以说,情感的表现方式——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外周的生理变化与特定的情绪活动之间并没有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例如,同样是两个人的目光接触,可以表示爱情、热情和极大的关心;也可以用来吓唬人。这两种表面上矛盾的含义——友谊和威胁,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关系。又如,男女都有悲哀之情,但由于男孩子从小受到一种特殊的教育和培养,“男孩子嘛,不要抽抽泣位的”,所以男人是不轻易哭的。再如,中国古时的见面礼是作揖,现在是握手,外国人大多是拥抱、亲吻。欧洲人用耸肩表示遗憾或惊奇,日本人以微笑表示抱歉,中国人以拍肩表示关心。总之,人可以自觉地利用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把情绪的外表活动控制住,不予表现
被称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著有《心理学原理》的是谁
美国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威廉·詹姆士。 詹姆士创立的机能主义学派是在冯特、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之后。他同意铁钦纳关于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的观点。但对于詹姆士而言,意识的研究没有被简化为元素、内容和结构。相反,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人类的意识使人适应环境;因此,重要的是心理过程的行为和机能,而不是心理的内容。 机能主义对那些使机体适应环境和有效地发生功能的、习得的习惯,赋予了基本的重要性。对于机能主义者来说,通过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机能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他对心理过程的实际用途的关心,促进了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杜威的理论为他自己的实验学校以及普遍的美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推动力:”机械的学习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实践来学习,以期望心智上的好奇心被鼓励起来,而且提高理解。 尽管詹姆士相信仔细的观察,他并不重视冯特严格的实验室方法。在詹姆士的心理学中,有情感、自我、愿望、价值甚至宗教和神秘体验的位置。他的“热血”心理学认识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不能被简化为来自测验结果的公式或数字。对于詹姆士来说,解释才是心理学的目标
关于詹姆士情感导师和詹姆士资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分手以后多久联系可以挽回女友」分手多久后适合再联系
- 下一篇: 「杨兰情感咨询师」知名情感咨询师
最新留言
评:各位老师好,有事求求你们帮忙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你情感问题了,现在不知如何是好
2023-08-14 14:07:32评:平时很喜欢看你的点评和节目。
2023-08-10 09:22:34评:很好一针贝血
2023-06-13 03:24:18评:人福特
2023-02-27 15:08:26评:聚义堂
2023-02-27 15:08:14评:局域
2023-02-27 11:50:02评:与天津条约
2023-02-27 11:49:44评:你好,我喜欢一个女同事,我觉得她对我也有意思,但是她说不想谈恋爱,也没有明确拒绝我,请问我该怎么办?
2023-01-08 16: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