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专家正文

「情感心理导师台湾」台湾情感专家

admin 情感专家 2023-01-05 15:34:16 80 0 情感心理导师台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情感心理导师台湾,以及台湾情感专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台湾心理师洪仲清:给情绪多点时间,活出真实的自己

文/学乃身之宝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位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阿尔伯特·埃利斯。

如果你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那么他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你肯定不会陌生。

这个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可用“ABCDE”概括 ,即A:activating events,指激发的事件;B:belief system,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指劝导干预;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的。如果人们按理性去思考、去行动,就会是一个愉快的、行之有效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些情绪之所以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因为我们不够理性。

那么,怎样做到理性思考和行动呢?

台湾著名心理师洪仲清的著作《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简称《给情绪多点时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不要那么急着做决定,给情绪多点时间。

这本书的内容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知识,略显“鸡汤”,但真正读过之后,我们会觉得收获满满。书中的每一小节文字不多,看起来像“拼凑”而成,但实质上又是相互联系的。

对于内在情绪、父母子女、不完美与爱,尽管我们走过很长的路,看过很多风景,但始终很难梳理清楚。台湾临床心理师洪仲清老师,通过《给情绪多点时间》这本书的介绍,带领我们踏上这一“理解”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他帮助我们解读心中的疑惑,引导我们渐渐放下心中重负,然后看清爱与关系的各种面貌与本质,进而找到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当我们在和他人讨论情绪时,常常被告知“不要生气”或“不要因为这么小的事就不高兴”等等,但这种安慰人的习惯用语,不仅没有作用,还会让我们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

其实,这就是不了解情绪导致的。

洪仲清老师在书说,我们要接纳情绪的存在,不要否认它。因为否认它,就很难面对它和处理它。

就像有人害怕蟑螂,怕到会发抖,会大喊大叫,这时即便我们说“不要害怕”,对他的帮助也是不大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 情绪每个人都有,随时可能出现,不要试图“消灭”它,接纳情绪的存在。

接纳情绪的存在后,还要给情绪一点时间,因为情绪反应有两个层次。

洪仲清老师说:“ 这两种情绪,第一种是反射性的情绪,第二种是思考后的情绪。 ”

比如,我们白天工作时,因和同事产生争执不开心,下班后心情还不好,一到家看见孩子在看电视没做作业,可能马上会生气,批评孩子,而这就是反射性的情绪。等吃过晚饭后,我们得知孩子早就做好了作业,会后悔自己刚刚的行为,而这就是思考后的情绪。

如果在进门那一刻,我们给自己的气愤情绪一点时间,了解下具体情况,就不会出现“踢猫效应”,而这也是埃利斯说的B,我们对“孩子看电视”这件事的看法需要理性对待,这样才不会冲动。

说到底,我们对“激发的事件”怎么回应,才是重点。

另外,我们还要明白, 情绪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即使不健康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等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因为这样的负面情绪,其背后隐藏着意义。

比如,考试前的焦虑,在促使我们好好复习;过马路时的恐惧,是在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要感谢那些给我们带来痛苦的负面情绪,因为它们在告诉我们一些事情,让我们学会成长,学会面对自己。

学会表达情绪,不是要发泄情绪,而是为情绪找一个出口。

出口一,学会耐心。

有时,我们感到焦虑不安,是因为我们担心没有时间,而要缓解内心焦虑,就要意识培养自己的耐心。

洪仲清老师给了我们做到心静的建议:平常练习静坐,不需要什么专业的架势和方法,就是坐着,放空自己,练习越久,越能进入状态。有时候,可以专注在外面某一点;有时候,可以闭眼睛数呼吸;有时候,眼睛追踪着街上的行人,但不见得真的注意什么,自然放松。

出口二,让情绪流动。

有时,我们的不安源于没有安全感,而这个安全感是需要自己给予的。

如果最近我们因为一件事心情不好,情绪起伏,那就立刻提醒自己,让情绪流动,然后去接纳和理解情绪,看看情绪背后有什么。期间,我们内心会有很多回忆翻滚涌现,包括不好的经历,但不要担心,因为这是在自我成长,把自我教育过后的成熟拿来诠释过去记忆中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悲伤或难过,因为这样的情绪流动,其实就是在治愈。

出口三,把情绪当成好朋友。

有时,我们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没事的,真的不开心也没关系。

洪仲清老师建议我们把情绪当作好朋友,并告诉我们一些情绪管理技巧:

短期有效的方式包括,离开现场,不要一直沉浸在不开心的事情中;通过呼吸或动一动等方式放松一下;试着微笑;用赞美和感恩的态度来应对不开心的人或事情。

长期有效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拥有良好的时间和财富管理习惯、适当表达情绪、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兴趣、建立适应性价值观和思考习惯、给自己生活留出空白时间(像静坐、写日记等)、寻求专业的帮助,以及拥有自己的信仰。

其实,情绪管理,就是管理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打理好,负面情绪自然会减少。

我们与情绪怎样相处,就会与世界怎样相处,因为自己和情绪的相处会反应在我们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

首先,认识自己,是活出真实自己的前提。

处理好自己与自己关系,需要认识自己。

在应对情绪方面,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认知是否扭曲。

埃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其有效的关键就在于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大脑中的想法或信念是否存在问题,才能做到理性思考和理性行动。

洪仲清老师在书中说到三种认知扭曲:

第一,太绝对。

当我们有这种“一定”或“必须”的绝对想法时,就会让自己失望。比如,我们要求婚姻一定完美,但因为婚姻是由两个不完美的人组成,注定是不完美的,那么这必然会导致伤心和难过。

这种绝对的观念,让自己的思考失去弹性,也少了很多可能。

第二,过于强调自我的作用。

当我们总是在过多承担责任时,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进而出现自卑心理。比如,孩子成绩不好,觉得是自己的错;老公出轨,也认为是自己的错等,这种过度罪咎自己,就会让我们一直生活在负面情绪里。

第三,以偏概全。

当我们对自己的过错认识不清,一味以偏概全时,就会沉浸在痛苦中。比如,自己和老公吵了两次架,就认定自己的婚姻太糟糕,那么这种全盘否定的想法,会让自己失去重新来过的机会。

上述三种认知扭曲就是阻碍我们理性思考的原因。当然,思考清楚这些,并不会消除负面情绪,而是把情绪控制在相对适当的范围内。

其次,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学会爱。

当我们和父母、伴侣,以及孩子等人相处过程中,如果出现受害者心态,要试着反省和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不能让不好的过去,决定自己的未来。

武志红老师用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形象地解释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的,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 ”

简单来说,我 们内在关系模式就是,童年时,我们怎么和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怎么和他人相处。

受害者的心态,会让我们与他人相处中,变得敏感脆弱,且认为现状无法改变。

如果我们认清这样的内在关系,就会明白,现在自己已经长大,不再是原来的“小孩”,而是有力量的“成人”,这样就会转变负面情绪。

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认识自己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爱。

爱一个人,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让对方失去自我。

这就是洪仲清老师在书中说的有智慧的爱。

作为子女,我们不能要求父母给予自己他们承受范围以外的爱,更不要记恨父母对自己的伤害;

作为伴侣,我们不能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期望来爱,也不能因为爱对方用力过猛而失去自我;

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不能把自己的爱强加给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我们要知道,成长的过程,或多或少都带着伤,但这个“伤”不仅时间可以治愈,自己也有能力去疗伤。

再次,活出真实的自己,尊重不完美。

当我们情绪太多,执念太深时,不仅听不清楚对方的话,也会看不清这个世界。

有时,我们会抱怨生活的艰难,社会的不公,但这样的埋怨不能解决问题,唯有放手,找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应对未知的恐惧。

活出真实的自己,需要尊重不完美。

人无完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样的。当我们放下心中“完美”的执念,就会少些焦虑。因为很多焦虑情绪源于“不够好”。

比如,我们焦虑孩子的成绩,担心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有“完美”的执念。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必须”学习好,“一定”考上好大学。

当我们允许自己和孩子不完美时,内心的焦虑就会缓解很多。当然,这样的“允许”并非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判断。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那么我们自省,就是给情绪多点时间,进而认识到:我允许自己做不到百分百的好家长、我允许孩子成绩不好、我的孩子即使考不上大学也可以有幸福的生活等等,而这才是理性的思考。

另外, 真实的自己,还要允许自己有不幸的过去 。

我们常说,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而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但有些人就是不幸,没有好的童年和过去。

怎么办?抱怨、憎恨、回避?

我们要直面过去,因为那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能力做自己的天使,与世界和平相处。

其实,负面情绪的由来,是人的趋利避害和现实的世事无常导致的,其主因是我们害怕失去掌控感。

我们焦虑,是因为有些事我们无法掌控;

我们恐惧,是因为有些事我们无法掌控;

我们伤心和难过,也是因为有些事自己掌控不了。

但是,当我们在寻找所谓的“掌控感”时,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没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是流动的,包括我们自己。当下的自己在下一秒也变了个人。

正如洪仲清老师在书中说的:“ 人活着就很难不焦虑,焦虑到最后,就是'无常'对着我们招手 。”

这么说来, 生命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下。

我们试着有意识地放下头脑中的各种判断,去和当下任何一个事物建立充满觉知的关系,发呆、大笑、大哭都可以,允许情绪出现,让情绪流动,给情绪时间,去感知,让自己活在当下。

想想自己上次情绪崩溃,是什么时候?觉知一下。

亦或自己现在情绪低落,读一读这本《给情绪多点时间》,让自己和文字建立觉知的关系,活出那个真实的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陈艺新导师是台湾的吗

陈艺新导师不是台湾的,陈艺新专注于实用心理学、教练技术等专业领域。是国家级心理咨询师、ACI美国心理协会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清华大学总裁班讲师等。

台湾心理师洪仲清:我想倾听你,因为我爱你

文/学乃身之宝

《共情的力量》一书中说:“共情式倾听能把我们带入一个可以相互理解的亲近空间,在那里可以合情合理地进行想法和感受的互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和台湾心理师洪仲清撰写的《我想倾听你》这本书的主旨特别契合,都是在强调倾听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倾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学会倾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倾听,可以更好地去爱。

1.学会倾听,就是学习更好地与人沟通

专心听,把话听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帮助对方、管理自己情绪的动作,这对沟通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样的倾听蕴含着“我想理解你,我在尊重你”。

洪仲清老师在书中讲到,有效的沟通,常常同时包含说明事情和表达心情,只是很多人在讲话时只说一部分。

比如,面对很晚回家的孩子(已经成人),父母们大多会用指责的语气质问孩子,还会批评孩子没有安全意识。

洪老师说,他会采用“我讯息”的沟通方式:

“当你很晚回来的时候”(描述事件)

“我很担心你,怕你是不是出事了!”(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我们的解读)

“我希望你下一次确定要晚回来的时候,打个电话或发简讯让我知道!”(用比较客气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要求)

“这样我下次比较敢让你出去,你如果没吃饭,我才会先帮你准备!”(让对方知道,照着我们的要求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可以增加对方执行要求的动机)

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对方容易接受,一方面体现了尊重对方,另一方面还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担心安全和关心吃饭,就是爱),更重要的是,以“我”为主词表达心情,可以减少习惯性责怪。

其实,这样的沟通方法不仅适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还适应于夫妻关系,以及成人子女和父母之间。

而做到这样的沟通,本身就是在倾听。

可见,学会倾听,就是在有效沟通,更是在以关爱作为交流的陪伴。

2.学会倾听,就是学习认识自己,疗愈自己

荣格说:“所有别人惹恼我们的事情,都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对于父母来说,理解孩子,就是认识自己。

洪老师在书中讲到,一位妈妈很想和孩子好好相处,但一看到孩子做的事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非常生气,比如洗澡慢吞吞、吃好饭的碗没刷、没写完作业就看电视等等。其实,她知道要放下自己的标准,但就是做不到。

当洪老师问她,自己想放下又做不到的感觉是什么时,她说,很受挫、很气、也很烦。

洪老师又问她,那孩子是什么感觉呢?她想了想,应该也会很烦、很挫败,因为他也做不到。说到这里,她一下子想到,自己的妈妈也是这样。

我们看到,这位妈妈通过理解孩子,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她很不喜欢妈妈那样,结果自己又变成了妈妈的样子。

之后,这位妈妈逐渐放下自己的标准,时常倾听孩子的想法,且尽量提醒自己不再骂孩子,他们的亲子关系就慢慢好起来,而这就是通过倾听带来的自我认识。

对于自己来说,倾听自己,就是疗愈自己。

洪老师说,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自责。

在他们看来,孩子不听话是自己的责任,内心会有愧疚感。

这里,父母们可能对自己有误解:

一是什么算成功?孩子听话就是成功吗?还是孩子有成就才是成功?还是要得到模范妈妈的表扬,才算成功?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自己不知道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二是孩子不听话就是一无是处吗?有些孩子不听话,但还有其他地方值得欣赏,这说明父母们对“听话”过于执念。

其实,说到底,这些误解的产生,就是自己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和孩子本身的成长。

也就是说,与其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沮丧,不如多花些心力照顾自己和建设自己。

因为关系中,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就是我们自己。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孩子有错,作为父母不去管教,而是在管教前,我们先想想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彼此更好,还是为了外界的错误标准。

3.爱一个人,就是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

洪老师《我想倾听你》这本书的主旨,就是通过倾听来表达爱。

因为倾听,就是想一心一意了解对方的话语;因为倾听,就是不想和对方中断关系;因为倾听,不想让对方孤独存在,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爱。

首先,爱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很多父母喜欢用“我为你好”的名义去要求孩子做事,但这个“为你好”到底是为谁好呢?

比如,孩子工作没有预期那么好,父母就催赶打骂,而没有听听孩子的声音;孩子哭闹,父母不准,还威胁再哭就要挨打,而不去问问孩子为什么在哭,而这样的做法,更多的是大人自己的情绪问题。

还有些父母不想孩子独立,以“听话”或“懂事”来要求孩子孝顺自己。

比如,想离开家去大城市打拼的孩子,父母不同意,其实就是忘记了,孩子长大成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他们该有的选择权利。

爱孩子,又让孩子做自己,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其次,爱伴侣,不要用”灾难四骑士”来沟通。

伴侣之间的倾听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洪老师在书中说到,如果伴侣之间的沟通出现批评、轻蔑、防卫和沉默“灾难四骑士”,代表关系面临重大考验。

特别是到了冷战阶段,不仅双方之间不再倾听,连吵架这种沟通方式都没有了,那么这时的关系极具破坏性。

其实,不仅仅是伴侣之间,亲子之间也不能用这样的语言来沟通,因为太伤人。

这里,并不是说伴侣之间不可以吵架,吵架可以,因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在一起生活,肯定会有些分歧,但吵架的目的是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

伴侣之间,不要玩猜谜语的游戏,而是把想说的表达出来,这样对方才能明确知道怎么做。爱一个人,就要好好说,好好听。

再次,爱父母,接受父母的不完美。

洪老师在书中说到,爱不等于喜欢。

这说明,我们爱父母,也可以不喜欢父母的一些做法。比如,我们可以不喜欢妈妈总是干涉自己,但并不妨碍我们爱妈妈。

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我们要认识到,父母不是神,他们也是不完美的,这样我们会更加理解父母,特别是童年有着痛苦经历的孩子,长大后认识到父母的“有限性”,就会看到更多父母对自己的好,于是抱怨和不满会慢慢减少。

最后,爱自己,是让自己和家人更幸福的关键。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洪老师这本书的核心,那就应该是“关系”。因为倾听、理解,以及爱都是发生在关系中。

而关系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我们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照顾好自己,尊重自己的感觉,才能更好地倾听他人、理解他人,以及爱他人。

其一,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要把时间用在自己身上,这么说并非是自私,因为只有自己的情绪对了,孩子、伴侣,以及父母的情绪才会更好。

其二,尊重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时,就会更加尊重自己的感觉,那么就不会强迫孩子一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因为我们学会倾听自己,自然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其三,让自己变得更好。

倾听的目的,是为了爱,而爱会促进我们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

比如,我们通过倾听,学会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爱;学会掌握分寸,让双方轻松自在;学会通过孩子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等等,这些都是在让自己变得更好。

总之,洪仲清老师这本《我想倾听你》可以帮助我们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困扰,并让我们在关系中更加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活出彼此真实的自己。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有谁

台湾著名的心理学家:

张怡筠,女,心理学家,情商教育专家,出生于台湾。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学博士

自1996年开始研究情商,曾在研究所担任副教授,任教11年。

大学时以第一志愿考进心理系,并负笈美国,在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以“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的独特风格,广受大众欢迎,帮助大家提升心理素质,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亲子教育 中轻松穿行。

情感心理导师台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台湾情感专家、情感心理导师台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6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