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专家正文

「樊登情感导师」这才是心理学樊登

admin 情感专家 2022-10-25 13:12:28 505 0 樊登情感导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樊登情感导师,以及这才是心理学樊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樊登:人生需要沉淀积累,才能变得强大

# 情感 点评大赏#

文/乔木

1.

樊登说:不要着急,不要老觉得为什么我改变了,还是没有看到效果。一努力就要看到效果,这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年人,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把眼下能够学到的东西慢慢学好,然后等待他们之间发生相互的作用,最后突然爆发的那一刻,你自己都会吃惊,怎么自己突然变得那么厉害。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希望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能够看到效果。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沉淀是最好的方法,每一件事情结果的产生,都是因为慢慢累积达到量的质变时,就会有爆发力出来。

越是急于求成的人,越无法等待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在我坚持写作这么长的时间里,身边总有人跑过来问我,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你一样,拿到写作的收入?

每一次我都特别淡定地说,你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积累期,能够熬过前面这半年,当你真的把写作当成你的一种习惯时,你就会慢慢因为写作拿到一些收入。

写作本来就是需要沉淀的事情,结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没有谁写第一本小说就火了,没有谁写第一篇文章就爆红了,在一个作者能够成名之前,他已经有了很长的积累和沉淀。

2.

写作这条路,其实比拼的就是心态,凡是能够克服思想上的偏急,每天坚持去做这件事情的人,愿意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看书,好好输出的人,真的就会一步一步变得强大。

有很多说自己爱好写作的人,大多死在了沉淀期,因为沉淀期一般是没有任何收入的,也没有人认识到你写作的实力,只能一个人吭哧吭哧地写。

而那些能够熬过沉淀期的人,一般都能靠写作养活自己,一般都能在写作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价值感,而且也真的变得强大了。

其实, 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都是如此,所谓的经验积累,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加持。

所谓的人生好运,都是因为前期沉淀的时间够久。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遇到一些跌跌撞撞,总会遇到一些起起伏伏,因为人的一生,就是要在这些不平坦中,学会成长,学会历练。

当自己遇到人生困境时,身处人生低谷时,抱怨是最没有用的事情,因为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把原本的问题无限放大,无限吸引,无限的让不好的事情,更快更不好的发生。

很多人面对生活对自己的考验,要么自己成了生活的逃避者,觉得人生太重,我已经扛不动了,那我就索性选择逆来顺受吧,反正也只能如此了。

还有一种人,就变成了生活的抱怨者,把自己人生的错误,都归咎在别人身上,好像自己人生一切的不幸,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只是受害者。

3.

樊登说:“当身处低谷时,抱怨是最没有用的事情,在你困境的时候,要始终保持正直,坚强乐观开朗,这能够帮助你积攒,更多良好的正能量,然后会有好的人脉,会遇到好的贵人。”

“在你需要崛起时,有人能够帮到你。其实在人的低谷期,也是你的增值期,也是你给自己做准备的时机,在这个时候好好积攒自己的能量,让自己不断的学习积赞,而不是去抱怨,应该去行动,去相信,去期待。”

沉淀,是一种人生阅历的凝聚,也是一种深厚的内在底蕴。

行动,可以让一切的困境都破茧而出,面对人生的挫折苦楚,谁都难免会有情绪低落时。

在自己情绪低落时,在自己情绪低负能量时,给自己情绪释放的空间和时间,接受自己现在情绪的不好,安慰内在的那个自己,安慰自己内在的小孩。

因为人生的成熟,就是不断地 探索 自我,并且疗愈自我的过程,当一个人可以接受自己疗愈自己,也就是一个人强大的开始。

记得去放下你情绪当中的所有负能量,去忽视你当下生活中,所有限制和不如意以及困境,只有当你真正放下这两样东西时,你才能轻快地往前走,才能够更准确,更快速地到达你想要的目标。

最难受的人生,是不断的纠葛着,分裂着,对峙着自我,比如一边想继续往前面走,但是身后却有一个力量在拉扯着你,那个力量就是负能量,你过去的怨恨,你的愧疚,你的愤怒,你对别人的埋怨,全都让你无法轻装上阵。

在任何情况下,先接受自己的情绪,然后先疗愈自己内在情绪,当你真正高兴起来了,你的能量提升了,你外在的一切事物,就会发生快速的变化,就会朝你想要的方向去走。

沉淀是成功的基石,行动是成功的燃料,而在此之前,你都需要先清理好自己内在的情绪。

保持你内在情绪的喜悦,富足丰盈,当你自己越积极、越乐观,越正能量,你的能量和频率提高了,你自然就能够吸引那些,和你同频的事,成功也就能更快的发生。

感谢您的喜爱,我是乔木,百万豹纹作者,专写婚姻 情感 、暖心故事。关注我,会给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181112樊登认知天性讲解

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书中笔记做得越全越密、越善于使用颜色画记号的人,平时拿着错题库一道道钻研的人,理应既高效成绩又好。

书里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你在书上记特别多的笔记,画特别多的线条,你的大脑就不去记它了,就已经忘记了。

接下来,和笔记君一起跟随樊登老师的步伐,一探究竟吧~

一、误打误撞的正确学习方法

我上中学的时候经常被班上的女生“围攻”,原因是她们说我都没有努力过,凭什么学习成绩那么好。

我记得很清楚,有个女生在毕业纪念册上给我的留言是“不要浪费了上天给你的天赋”。

这个女同学的每本书都记满了笔记,还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画满了重点。

我其实一直都很崇拜能够熟练使用多种颜色画记号的人,实在不知道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我就很汗颜了,每学期结束时,书本比脸还干净,最多在老师布置作业的地方打个勾。

高三毕业时,全套“新书”可以留作纪念。

我从不相信自己有什么天赋,因为学习真的不容易。

但我特别爱考试,没有测验的时候,我就和同学互相出题考着玩。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

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

这样一来,上考场的时候就不会遇到特别意外的题目了。

我忘记了这个方法是我自己发明的,还是我爸爸教给我的,总之有效。直到今天,我讲每一本书也只是看一遍,半个月后要准备讲的时候再拿出一张白纸……

以前不知道这样的方法为什么有效,直到我读完了一本叫《认知天性》的书,发现自己竟然误打误撞地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本书是一组严谨的心理学家用很长时间做实验,统计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

他们把我常用的这个套路称为:

检索,间隔,巩固,细化,迁移……

听起来“高大上”了很多!

书里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你在书上记特别多的笔记,画特别多的线条,你的大脑就不去记它了,就已经忘记了。

所以我们的天性以为我们努力地记笔记,多重复几遍,多背几遍,似乎能够记得住,但事实上不是。

因为那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用今天流行的话讲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

所以说,学习好不是靠天赋,而是有正确的方法。《认知天性》教给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如何有效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科学并且能够很快地掌握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对所有的人来讲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因此我把这本书定义为《刻意练习》的升级版。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万小时的原理,用3F原则,不断地去练习一个东西,你就可以变得很厉害。

而《认知天性》这本书更加细致地研究了刻意练习,提出了很多对刻意练习的挑战,也有很多进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学习。

二、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1.心智模型的建立:怎样才算真正的学会一件事

有一个叫做马特•布朗的飞机驾驶员,有一次在驾驶过程中,他突然发现一个引擎熄火了,接着飞机立刻开始倾斜。

这时候他的大脑当中就快速地回忆起了非常多的知识。

他需要算今天这个飞机上有多重的货物,这么重的货物,用单个的引擎够不够?需不需要重新启动?重新启动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如果重新启动可以起来的话会是什么样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来的话,会有什么样的问题?

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马特•布朗把这个飞机安全迫降在了机场上。

这个过程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就是当你真的坐在飞机驾驶位上的时候,是没有时间去查谷歌,甚至连查操作手册的时间都不够,只能够靠你大脑当中所拥有的知识快速地运算。

所以仅仅在脑海当中储存一些知识是不够的,要把它形成能够自动调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够让这些知识自动地组合、自动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体系,这才算我们真的学会了一件事。

2.元认知偏差: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方法

形成心智模型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一个技能的过程。其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就是心理学家经过了很多的实验统计和测试以后发现:反复的阅读对于学习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

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已经记住了的错觉。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个东西叫作元认知,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的判断。

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比如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用荧光笔,拼命地反复阅读。

教育工作者曾配合心理学家做了一个重复阅读测试。第一组人不停地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

然后把这两组人放在一起,测试结果发现,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了一遍的人,比那个连着读了十遍的人要记得好得多,记忆的成绩高很多。

那么比这个过了两个星期再读一次记忆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是考他一次。

只要你给他一个检索的机会,让他拿大脑使劲地回忆一次,就能够大幅提高记忆的效果。

考试给人很大的压力,但对于记住东西有莫大的好处。

在《认知天性》里有一个名词叫作检索,也就是说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拼命回想某个内容,大脑只有经历痛苦,经历想不起来的过程,在回忆当中产生了一些痛,这时候学习的效果就会加倍。

3.知识链与记忆结: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有一个实验的案例:

八年级的学生上科学课,把所学内容分成两组。一组用小测验的方法学习,另一组用反复复习的方法学习。

测试内容是一个月后哪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

通过考试发现,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分数变成了C+。

从A-到C+,这是很大的一个鸿沟,原因就是有一组在进行考试有一组没有考试。这个就是通过检索通过考试的方式来给我们减少元认知所产生的偏差。

所以在这里得出一个结论: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复不停地读,不停地画笔记就相当于把知识链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断地捋,捋来捋去也记不住。而当你考一次试就等于打一个结,结绳才能够记事。

这是《认知天性》这本书里最重要的洞见:学习是需要有挑战的。

4.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的三道工序

在《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把学习分成了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作编码。

比如说你从来没有跳过伞,第一次学习跳伞的时候,你需要把你看到的一系列演示动作在心里编码,这些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得到并且理解、记住这些事情,这个过程形成一些潜在的心理表征叫作编码。

第二步叫作巩固。

巩固就是心理表征的强化。通过遗忘、考试、再练习,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当中把学到的东西形成长期的记忆,形成需要通过认真思考直接就能够做出来的生理性的反应,这就是巩固的过程。

最后一道工序叫检索。

检测会“逼迫”学习者把所有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这样日后回忆起这些知识时才游刃有余。

三、“后刻意时刻”时代来了

为什么我认为《认知天性》可以看成是《刻意练习》的升级版?

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

两组人练习投沙包,这个沙包要投到三英尺远的一个筐里,其中一组人站在三英尺的位置投,因为将来考试考的是三英尺,所以就一直站在三英尺的这个位置上练习投沙包。

另外一组人从来不让他们投三英尺的位置,而是让他们投两英尺、四英尺、两英尺、 四英尺……在两英尺的地方练一会儿,又在四英寸的地方练一会儿,但不让他们练三英尺的地方。

整整练了12周之后,对两组人马进行测试。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倡导的是focus、feedback和fixit,即不停地练同一个动作,不停地请教专业人士,不停地练发球的动作。

但是《认知天性》这本书的作者所做的研究发现:

投两英尺、四英尺最后去考试考三英尺的成绩,要高过那个一直投三英尺的队伍。

这是因为频繁的练习,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即练到麻木的时候,所产生的只是短期记忆,而只有给我们的练习当中,加入了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我们才有可能学得更加灵活,才能够把它记得更牢。

再举一个例子解释什么叫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

医学院要教学生缝合毛细血管,把细小的血管重新缝合起来很要命也很难。在给这些准医生训练的时候,半数的医生在一天之内就上完了全部的四节课,正常的在职培训就是这样安排的。

另外一半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四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就是上一天课,回去工作一周,下周再来上,分了四次把这四天的课上完了。

在课程结束一个月以后对所有的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无论在哪个评估环节,包括完成手术的时间、手部移动的次数,以及重新连接血管的成功率、小老鼠的主动脉搏动的情况等等,那些每节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都表现得要超越另外一组医生,而且在一天上完四节课的医生当中有16%的人损伤了实验白鼠的其它血管,未能完成手术。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效?

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也就是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且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因此在我们出现了一些遗忘以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的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就是如果我们在这当中,加入了时间的间隔或者穿插了别的训练的活动,学习的效果就要好很多。

四、让学习轻而易举的

心理学规律

1.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人们可能需要先忘记过去的旧知识,我们需要忘记一些矛盾的、与旧的记忆相关的记忆线索,这样才能把记忆线索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比如说一个开拖拉机的人开小汽车就可能特别困难,因为他有很多错误的习惯,可能一上去就是挂档。

所以当你能够把之前的那些东西遗忘掉的时候,才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遗忘并不是彻底地忘掉了,遗忘是很有可能把它放到了潜意识当中去,就只是你暂时不去调用它。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某些所见所闻在某一刻会唤醒你的回忆,哪怕是许久不曾想起的陈年旧事。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就写到过:

叙述者感叹自己记不起来年少时在法国乡村里与叔叔婶婶度过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一块蘸了酸柠檬花茶的蛋糕味道,让过去的时光一一映入脑海。这就是潜意识被重新调动的一个过程。

遗忘了旧知识把它放在潜意识当中,我们的新知识才能够逐渐地进来。

我们的检索能力有限,这让记忆中的大部分知识不能“召之即来”。

但这种局限其实是有好处的:

如果所有记忆都能信手拈来,那就意味着大量的信息会在同一时间一块儿冒出来,如同堆积如山的资料一般摆在你面前,你得非常痛苦地花时间“翻出”你最想要的那一份。

幸亏有“潜意识”这个柜子,让我们把一些根深蒂固的旧知识存于其中。在某个需要它的时刻,环境的刺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那把旧锁,我们就能取出曾经的回忆。

2.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记

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但心理学家发现,如果知识或者技能越容易被检索,就越不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相反,你在检索知识或技能上花费的努力越多,学得就越扎实。

换言之,关于一件事你忘记的越多,重新学习就更为有效,能更好地形成永久性的记忆。

3.“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我们通常认为干扰不利于学习,但某种类型的干扰可以给学习带来一些好处,而且有时效果会出奇地好。

试想一下,你是喜欢一篇排版正常,字体清晰的文章,还是想看一篇字迹模糊的文章?你一定会选择前者。

但事实是,当页面文本稍有模糊,或者字体略微有些难以辨认的时候,人们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文章的内容。

事实证明,当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课程的主旨,还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回忆内容。

而且当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需要读者自行补齐的时候,阅读速度就会放慢,但记忆会更加牢固。

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改变正常的表达形式会带来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这些增强我们学习效果的干扰,就叫作“良性干扰”。

4.“合意困难”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在当前的教育中,或许成绩仍被视作能力的象征,于是很多学生把错误看作是失败,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出错。

对失败的恐惧导致学生厌恶尝试新事物,讨厌冒险,或者在考试前过于焦虑等等。但当学生们在自己的“试错”后能得到纠正性的反馈,这会加深他们的记忆。

但适度的失败感不是坏事。学新东西时遇到的困难是有益处的,因为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更有帮助。

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创造出了“合意困难”这个词,以此描述那些能换来更牢固学习成果的短期麻烦。比约克夫妇说道:

困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触发编码和检索的过程,从而促进理解和记忆。

但那些学习者没有相应背景知识来处理的、无法强化技能的、或者你在现实中无法学以致用的挑战都是不合意的。

教练可能会去教橄榄球运动员一些芭蕾舞的要点,让他们学习平衡和移动,但肯定不会去教他们打高尔夫球的技术,也不会教他们反手打网球的技术。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合意困难”和“非合意困难(无法克服的困难)”。

同时还要注意一点: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因为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人们不愿意讲坏消息。其次,因为元认知的存在,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表现究竟如何。

  五、如何建立心智模型:

学习是需要挑战天性的

1.小心大脑中的“系统一”

在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的过程中,大脑的确会做出一些干扰,比如我们上文中提到过的“元认知”。

除此之外,也不要忽略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一(本书称为机制一)”。

系统二是有意识的,参与逻辑和理性的分析;

而系统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且是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

台湾的“中华航空”就发生过一件吓人的事,不过好在最后有惊无险。

1985年的冬天,公司的一架播音747型飞机从台北飞往洛杉矶。在飞越太平洋上空时,飞机的一个引擎突然失灵了。

机组人员决定重启引擎,他们没有想到这时飞机的高度表开始不断下降,但是机组人员完全没有感觉到飞机在下降。

这其实是由系统一引发的“空间定向障碍”,但他们决定相信自己的直觉,判定高度表失灵。

直到飞机冲下云层,所有的机组人员看见了地面,这才意识到飞机真是朝下飞的。那一刻他们急速地拉起飞机,使其在接触地面之前又重新往天上飞起来。最后他们安全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但飞机已经大面积受损,无法恢复。

所以系统一的错觉可以迅速瓦解人们在训练中付出的努力以及已获得的专业经验,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必须要有一套训练有素的系统二,要强化自己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时刻关注“仪表盘”。

2.学习时要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记忆是可以被扭曲的。

对于一件事,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暗示、来自其他事件的干扰,都可以歪曲我们的记忆。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汤姆森就遇到过这样的事件:

悉尼一个女子在看午间电视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她开门后便被打倒,遭到强奸,不省人事。

她在苏醒后报了警,警察在她那里得到了有关嫌疑人的描述后,在搜索时看到了在街上散步的汤姆森。警察发现汤姆森非常符合描述,于是逮捕了他。

最后,汤姆森的不在场证明使得真相大白:他那时正在接受电视台的访问,而那个女孩在去开门前,看的就是电视里汤姆森的访谈节目。

这种“记忆扭曲”是我们在学习中必须要警惕的问题。它也在给我们提醒:

学习不能随心所欲,我们需要得到科学的指导,建立正确的体系。

3.实践和检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大脑中的系统一与元认知会干扰我们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所以评估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践和测验。

测验(考试)就是最好的自我检索方式。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和有经验的人一同工作,和专长互补的人组成团队,这些都可以帮你校准自己对已知与未知的感觉。

还有很多人没怎么注意过的一点是,日常练习要尽量模拟真实环境。只有在平日的练习里以真实场景作为铺垫,在不同环境中训练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到了真正的“赛场”上,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做得很好。

4.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

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的确是形成自己心智模型时的“加分项”。

我们曾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记忆宫殿”的情节,这其实是一个把知识点在脑海中可视化的手段,可以用来组织并记忆大量资料。

另外,编出一个口诀(例如九九乘法表),根据单词的韵脚找到规律来帮助记忆,或者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以歌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歌曲《但愿人长久》与《水调歌头》)等等。

找到自己的记忆诀窍对日后的检索有非常大的帮助。

4.4分享樊登读书会《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精华解读

荐 语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亘古不变的问题。问题不是“活着还是死去”,而是“我们活着是为了做些什么”或者“我们如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作为人类,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种指南或者手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生活。家用电器都有说明书,我们却没有,我们生来就充满了未知。虽然没有人类生活手册供我们借鉴,但听了音频之后或许能够填补某些空白。

作 者 简 介

鲁比·怀克丝

她是英国知名的喜剧演员,曾经进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给他人带来欢笑的同时,她却与抑郁症抗争多年,调侃自己就是那来自1/4的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几乎每4人中便有1人会在一生中某个阶段出现精神或行为问题)。

50多岁时她考上了牛津大学,学习神经科学和正念认知疗法,正念认知疗法创始人马克·威廉姆斯是她的导师,这也许是她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最终她成功通过毕业答辩,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

现在,她受邀做了一场TED全球演讲,并写了这本书,与所有登上TED讲台的科学家相比,她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却令无数听众备感温暖、真诚,她以一贯的幽默、智慧鼓励所有深受情绪问题折磨的人们,笑对人生的考验。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引言: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

一、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问题?

二、为何总是批评、永不满足?

三、正视自己

四、抑郁:大脑伤心了

五、脑有所想,心有所思

六、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

七、正念练习:驯服你的心

八、调整思维:行动时刻和体悟时刻

九、正念认知疗法(MBCT)

十、管理自己的情绪

十一、正念就是锚定

十二、压力与正念

十三、正念练习方法

十四、驯服内心的其他选择

十五、认知行为疗法

十六、同理心和表达友好

十七、好奇心

正 文

引言: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

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生中某个阶段饱受精神问题的折磨。但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写给那1/4的人,而是写给4/4的人。它类似一本生活手册或者指南,分析我们为什么整天处在混沌状态,带我们了解自己的大脑,教我们通过正念练习修炼我们那颗强大外表之下的玻璃心,进而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受其所困。

一、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对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埋怨不已。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致病因子”。我们总是批评,被父母批评,自我批评,苛刻地对待自己,像对待老马一样鞭笞自己一路向前。我们让自己整天忙到爆,从来不停下来思考自己在干什么。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停地“索要”,疯狂地购物,不断地寻找“幸福点”,永不满足。即便我们拥有一切,我们还是生活得不快乐。罪魁祸首就是“消极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会改变,但是我们却不愿承认。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一旦有所改变,你身边的人会很不开心。我们宁愿内心苦苦煎熬,也不愿承认事情可能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我们内心都秉承着一种唯我主义的价值观,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如今的我们拥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还停留在石器时代。嫉妒、愤怒、欺骗、艳羡这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东西制造了最大的麻烦,我们却无能为力。

二、为何总是批评、永不满足?

我们为何总是批评?让我们结合科学证据、神经科学和人类的进化来解释一下。之所以会有批评这种惹人厌的声音,是因为一个词:生存。大脑是最容易关注坏消息的。一旦事物被贴上消极标签,我们大脑中的海马体就会将它储存起来。未来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这种消极的偏见就会作为一种保护机制,使你产生逃避和害怕的心理。

我们为何永不满足?因为我们受到大脑中多巴胺的化学物质的驱动。如果你非常渴求得到什么,比如一双鞋,你会想方设法将它买回家,这时候大量的多巴胺释放出来,兴奋的感觉就会促使你去买下一双。如果你不买,多巴胺就会在你的身体里减少,这时你会体会到戒毒的感觉。

三、正视自己

通向智慧之路的首要任务是正视自己,就是“对镜自省,少说大话”。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当你用混乱的心去看待世界,世界也变成一团乱麻。很多人总是想要改变世界,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

也许大家会认为作者的写作基调过于消极,总是在和“正常”的人唱反调。但是到底何为“正常”呢?我们每个人都想生活的快乐,而且一生都在寻找快乐之门的钥匙。但即便功成名就,也要屈服于那些令人夜不能寐、筋疲力尽的内心挣扎,这种挣扎令你无从逃脱。

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抛开杂念,说出心中真实的声音;你说出来了,你就一定会如释重负。

四、抑郁:大脑伤心了

抑郁不是小概率事件,1/4的人都曾遭受抑郁的折磨。即使你没有抑郁,你也会时不时地陷入自我强迫和焦虑的情绪中。抑郁不是正常的状态。如果你有抑郁,那么羞愧感会免费打包在一起给你。比如你会因为自己的“自私”感到自责不已。

抑郁的产生是脑部某一部分出现差错的表现。我们通过脑部活动认知外部世界:幻想或创造,哭泣或欢笑,跳桑巴,抢银行,这些都是大脑活动造成的结果。大脑遭到损坏,神经传递中的化学物质就会产生变化,继而情绪、记忆和注意力就会产生变化。

如何对付抑郁?药物治疗的成功率并不高。对付它的方法是找个同道中人,不管他具体是哪种抑郁。意识到你不是唯一被抑郁找上的人,事情就解决了一半。找到感同身受的朋友,他们会和你产生共鸣,与你携手度过艰难的日子。

五、脑有所想,心有所思

人之所以会产生困惑是因为我们在头颅里有三层大脑。最古老的大脑——脑干控制着我们的繁殖、攻击和进食行为,这是爬虫类大脑;约2500万年前,哺乳动物脑出现了,它管理着我们的运动神经和多种感情反应;50万年前我们进化出了高级大脑部分——前额皮质,形成了记忆、分析、综合、判断等人类固有的智力活动,它是大脑的总指挥。三层大脑混在一起竞相发挥它们的功能。

数百万年前,一旦遇到危险,人的身体内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就会受到激发,帮助人们保持战斗状态。而现代社会即使被激怒你也不能随便发泄。这些激素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就会使我们神经过敏。大量的激素会抑制你的免疫系统还会减少血清素的释放,使人感到萎靡不振。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多释放一些有益健康、愉悦身心的激素,少释放有害激素。

六、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

神经细胞连接和传递信息的方式,造就了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每一种想法的产生都源自神经细胞不同的组合。如果你不断强化某种思想或行为,相关神经的活动模式就会强化。在你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想法、感觉或者认知,都会对你的大脑造成改变,而正是在这些改变中你学会了新的事物。

除了神经细胞,基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基因决定一切。在大脑中,基因的表达会影响智商水平,还会影响记忆力。但是人的大脑在一生中会受到所有景象、声音、味道、触觉、思想、感受等的左右,人的经历和学习会不断建立新的脑部神经回路。我们生来携带的基因表达空间很大,我们并不完全受到基因框架的限制。比如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如果妈妈过于关注婴儿,孩子日后就会产生私人空间被侵犯的感受。如果妈妈过于疏忽婴儿,孩子就会日后产生被人遗弃的感受。

简而言之,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调节思维方式,正念练习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帮助你在痛苦中体味到甜蜜快乐。

七、正念练习:驯服你的心

正念练习就像驯马,最终你将驯服这匹不羁的心灵之马,优雅地牵着缰绳,让它带你去理想之地。正念练习要求全神贯注,感受当下且远离批判(不要因为处境不佳而指责自己)。一旦你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你就不会再想去改变什么。

正念练习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觉察。置身事外地体会事物,你会即刻获得内心和外在世界的新感悟。总之一句话:千万别被思想左右,你的思想你做主!

八、调整思维:行动时刻和体悟时刻

调整思维就像开车换档,你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有两种,我将其称为“行动”和“体悟”。

如今渴望成功已经渗透到人们的骨髓之中,人们不停追逐自己内心的欲望。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自发地寻找问题的根源。而这会使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另一种则是“自动化”能力。我们就在一个又一个自动化的行为中错过了对生活的领悟,一切都成为了习惯。活在当下才是解决问题的通道。

行动时刻给了你梦想转化为现实的途径,而体悟时刻教会我们感受和经历身边的一切。你可以在体悟时刻做自己想做的事,只不过不再急于求成,筋疲力尽。

通过正念练习,你可以学会区分这两种状态并且根据情况自己在两种状态间转换。

九、正念认知疗法(MBCT)

正念练习起源于卡巴金博士在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创建的减压门诊。针对慢性患者无法治愈的疾病,他研制了一种疗法——学会与疾病共存。这种疗法就是正念减压。教导患者集中精神体会疼痛,体会疼痛时,患者会发现它并非固化在一处,而是会渐渐离开身体。

马克·威廉姆斯(作者的导师)、约翰·蒂斯代尔和津戴尔·赛戈尔将卡巴金的理论应用于情感痛苦领域,发展出了正念认知疗法。关注此刻身体的主要感觉,仔细体会这些情绪的源头,持续关注感受,忽视其他事物,慢慢就会发现他们并不那么强烈了。

十、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处理情绪问题时,你可以利用RAIN法。R代表识别,被情绪压倒的时候,请先镇定下来识别这种混乱之中掺杂了哪些情绪。A代表接受,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接受就好不要采取什么措施。I代表探究,将对痛苦情绪的关注转移到身体内部。N代表非认同,放下对情绪的关注,给他们一点存在的空间。

5秒钟正念练习法。用手机定时,每隔几个小时响铃一次,每次响铃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停下手中的事情,集中注意力,体会此刻的内心感受和身体感受。

如果你觉得自己意识飘渺,总想些不该想的事情,千万不要责怪自己,只需要停下来STOP。S代表停下来。T代表思考,思考一下你现在真的在读这本书吗?O代表选择,如果发现自己在走神儿,就放下书,选择一种感官体验去关注它。P代表继续,继续阅读这本书吧,不要让我再发现你走神了。

十一、正念就是锚定

我们的思维习惯是凡事要找个理由,总是探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正念就是给我们设定一个锚,每当陷入僵局或者过分纠结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找到这个锚定点。这个锚就是“感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感官上,一旦发现自己思绪飘渺,立刻将注意力拉回到某种感官上。

来体验一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双脚上的正念练习。坐在椅子上,脚平放在地板上,后背挺直。现在将注意力集中在双脚上,体会这种感觉,它的重量、温度、酸麻感。体会此刻你的内心是否有些许对此的评判。如果有,请立刻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双脚本身。

十二、压力与正念

每当你发现自己有压力感时,请仔细体会它产生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它的强度、边界和感觉。体会你此刻的呼吸和姿势有没有变化,你的内心是否开始渴望咖啡、烟草甚至镇定剂。你无须压抑任何想法,也无须有害怕、生气或者受伤的情绪。只要把它们当作过眼云烟。每次你尝试有意识地不去改变某些事时,就会发现这些过去令你抓狂的事现在你可以忍受。

如果你总是纠结于内心的想法,你就很有可能自我惩罚,对自己宽容一点,有意识的将注意力从内心转移到身体上,你的身体可以抵御情绪的侵袭,你的内心不能。当你被自己的欲望绑架而痛苦不已时,让心情平复的首要条件是自我同情,这不是一种自我放纵,而是自我救赎。

十三、正念练习方法

生活中可以尝试以下正念练习的方法。

重新审视内心。当你被压力、担忧恐惧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请写出三件让你开心的事,事情再小都没关系。

自我调节的视觉/嗅觉疗法。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放松安心的东西,可以是一张照片,一根蜡烛。当你焦虑或者紧张的时候,闻一闻、看一看,找到正念,调整内在状态。

猎奇。拿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下你每天遇到的新鲜玩意儿,一天写三个。

感恩。每天将值得感激的事物记录下来。比如感恩自己有两条腿,感恩她还活着。

贴标签。只要听见自我指责的声音,就给这些声音贴上标签。比如当你因为失败责怪自己时,就给这种状态贴上标签——自责。

转移注意力。如果你的情绪失控,尽一切可能转移注意力,使情绪稳定下来,尝试从1数到100,然后倒过来再数一遍或者大声放音乐等等。

用心倾听和倾诉。两人一组,第一步,用一分钟时间面对面交谈,背对背互相回忆对方眼睛是什么颜色,穿了什么。第二步再用一分钟时间面对面交谈注意对方的肢体语言、语调、措辞、反应、情绪。第三步双方表达此刻的想法和感受。

十四、驯服内心的其他选择

如果正念练习不适合你,我将向你推荐几个备选方案。每当不好的事情变得风起云涌之时,关键问题是找到一个锚定物让自己稳定下来。很多人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变动和骚乱,就是因为没有掌握锚定的方法。

我们拥有的意识可以“意识”到我们正在承受“痛苦”,于是我们会因为知道自己正在受苦而感到“痛苦”。第二个痛苦是我们的大脑产生的,并不是真实意义的痛苦。既然可以产生痛苦就可以产生快乐。正念练习的技巧就是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而是有意识地将思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进行“自我调节”。

十五、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通过认识自身思维或信念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CBT可以帮助人们注意自己的思维是否出现问题,从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提出质疑。CBT认为,消极情绪大部分源于不良的思维方式。不良的思维方式比如以偏概全、偏见、逃避积极面、妄下定论、走极端、情绪化、内部归因、贴标签、应该必须的想法等。下面举个例子说明练习CBT的具体步骤。

1、记录下情景。谁、什么事、什么时间、在哪里。

2、列举自己的情绪。郁闷、悲伤、内疚、高兴。

3、给情绪评级,监测自己的情绪波动。

4、当时的想法,你还未意识到就已经跳出脑海的想法,比如我是个失败者。

5、感官体验。恶心、呼吸困难、麻木、刺痛。

6、思维转变。想象你的一位朋友遇到上述情景,你会怎么安慰?

7、行动计划。写下尽可能多的方案。

8、重新给情绪评级。

十六、同理心和表达友好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天晚上,祖父告诉自己的孙子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场战争:孩子,这场战争发生在内心的两匹狼之间。一只凶狠、贪婪、阴郁、自大、自卑、虚荣,另一只快乐、平静、充满爱和希望、谦虚、友善。小孙子想了一会儿,问爷爷”最后哪只赢了?”爷爷答:“你一直在喂养的那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不断练习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如果你尝试变得有同情心,你渐渐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如果你习惯于怀恨在心,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残酷冷漠。改变大脑,你唯一需要做的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身体力行地体会同理心和友善的感觉,不断练习。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感受,即便积极情绪转瞬即逝,你的目的不是死抓幸福不放,而是顺其自然,用心体会。

十七、好奇心

每个人生来就有满腔好奇,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的大脑得以成熟,神经连接越来越紧密,因此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而如今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似乎被升学的压力限制住了。好奇心走出了你的心门,竞争意识便趁虚而入。如果你做每件事的目的都是为了挣钱,为了争名夺利或者为了得到高分,那么你的生命只会剩下痛苦和愚蠢。只有你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生活才有意义。表现出对他人的好奇之心,对对方而言是莫大的荣幸,他们才会尽其所能地帮助你。如果我们学会真正的与对方沟通,深入了解对方而不是为了说服对方或者显示自己的渊博学识,这个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结 语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变化是绝对的,我们的生活不会一成不变,企图刻意保持某些东西,只会带来痛苦。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就这样了。”我们还未挖掘潜能,就已经认命!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会让我们的大脑开始萎缩。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变思维方式,那么你最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平淡无奇。

要知道我们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减少应激反应,培养积极情绪。正念疗法将会帮助我们改变。我希望这个世界的法则不是“适者生存”,而是“智者生存”。

《第三选择》樊登老师解读

荐 语

这本书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他的成名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影响了全球大量成功人士。这本书是柯维去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根据他永远“活在高潮”的理念,这本书也可以被认为是他写的最好的一本。他把之前的7个习惯浓缩成一件事,那就是随时随地能够做出“第3选择”。你可以把“第3选择”当做一种人生信仰,也可以仅仅当做一个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柯维受孔子影响很大,所以《第3选择》可以被看作是他老人家“吾道一以贯之”的集大成之作。

作 者 简 介

史蒂芬·科维

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柯维的思想成就与卡内基、德鲁克、杰克·韦尔奇并肩比齐。他是世界备受推崇的领导工作权威,家庭问题专家,教师,企业组织顾问,在领导管理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全禄、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百万人之多。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第3选择》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引言:这本书是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

一、什么是第3选择

二、协同思维模式

三、职场中的第3选择

四、家庭中的第3选择

五、校园中的第3选择

六、第3选择和法律

七、社会中的第3选择

八、第3选择的人生

九、由内而外创造第3选择的20个建议

正 文

引言:这本书是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

转折点

如果你真的足够主动积极,愿意相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并且愿意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中,那么这本书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里你会看到

一位父亲一夜之间挽救了自己抑郁多年的女儿;

一位警察局长将加拿大首都的青少年犯罪率减半;

一对夫妻曾经彼此几乎无话可说,而今笑对过往艰辛;

一个团队将纽约时代广场从藏污纳垢的场所打造为北美顶级观光胜地;

……

这本书可以帮你

处理婚姻问题;解决工作难题;面对孩子的问题;走出财务困境;帮客户解决问题;处理可能会打官司的问题……

总之,这本书是用来解决一切问题的。

一、什么是第3选择

面对任何问题,普通人都会产生两种选择

打或者逃;

我赢或者你赢;

反抗或者忍受;

成功或者失败;

支持或者反对;

……

诸如此类。

这两种选择的思维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大量的纷争和成本,我们每天都在忙于说服别人,打败别人,讨好别人或者教育别人。

为什么不试试第3选择?

我们协同,一起达成另一个更好的结局。比如:一位母亲听说孩子的音乐课取消了,她怒气冲冲地找到老师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说原因是政府要求提高阅读和数学的时间。她本想抨击政府,但突然问了一个问题:肯定有办法让孩子们同时学习音乐和基础课。老师眨了眨眼睛说:当然,音乐包含着数学思维。于是,爱好音乐的家长和一个愿意研究的老师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通过音乐讲授基础课的课程。这就是一个第3选择。

二、协同思维模式

寻求协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一

我看到自己。将自己看作一个有独立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听起来很容易,但事实上我们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身份和所代表的派别。常常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身不由己的。所以,遇到难题就会告诉自己“没办法,只能这样了”。这样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你是无法看到自己的。

思维模式二

我看到你。视他人为人而非物。很多时候我们在和他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对对方下了定义。“他是一个富二代”,“他是一个官僚”,“他是一个奸商”,“他没什么文化”……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甚至包含着仇恨和偏见。当你无法感知到对方和你一样是个人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想要和他探索第3选择。

思维模式三

我找到你。面对冲突而不是回避或自卫。当你与别人见解不同时,最好的应答是:“你不同意?我需要听听你的想法”。并切实采取行动。在这一步需要极强的倾听能力,尤其是双方情绪激动的时候,更需要能够学会同理心倾听。而不是急于反驳和争辩。

思维模式四

我和你协同。找到一种更好的从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相互攻击的循环。在这一步当中需要很好地使用头脑风暴的工具,不要在创意的过程中过多的评判和争执,鼓励大家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直到能够满足双方的最基本需求。必须要相信能够找到第3选择,这一步才会有好的效果。

创造协同的四个步骤

询问

问对方:你愿意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是个革命性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减少防御,与你一同探索实验;

界定

双方讨论“更好”究竟意味着什么;

把双方所需要的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举出来;

创造

双方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创造一个可以达成界定条件的第3选择;

达成

当形成真正的第3选择时,协同各方会群情激奋,这时达成了协同。

三、职场中的第3选择

一个女上司如何处理员工要求加薪

当员工要求加薪时,领导没有拒绝或者同意,而是说“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的事”。(我看到你)员工不仅讲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还谈到了最近的工作和对客户的分析。领导帮助员工对客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委派员工负责更多的客户。员工感受到了领导对自己的尊重,并看到了工作的希望,而且,最终也提高了收入。公司并未因此遭受损失,提升了员工能力,获得了客户。这一切源于领导的第3选择思维,她把员工当做人,而不是对手。她愿意倾听,员工才愿意协同。双方充分沟通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四、家庭中的第3选择

一位父亲如何处理女儿与吸毒者交往的事情

直接要求女儿远离他的吸毒者朋友一定会引发大量争吵。父亲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女儿“告诉我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吧。”女儿说“你关心的只有你自己,你只不过不想有一个吸毒的女儿,因为那会让你没面子!”当然,女儿这样讲不公平,但父亲放下了关于公平的想法,而是说:“难为你了。”过了一会,女儿说“我觉得很孤独,你们都很忙,我没有朋友,他俩是我唯一可以说话的人。”这时你可以反驳,但这位父亲只是反映了女儿的情感“所以你真的很依赖他们俩。”女儿接着说了自己对于吸毒的看法,“他们吸毒的样子真可怕,我很担心他们。”父亲说“看到你的朋友受苦,你一定很难受。”就这样,父亲和女儿逐渐达成协同,因为女儿说:“我不知道如果我也这样会怎样?”孩子有时候说话是会伤人的,但你要知道他们的伤害只是针对他们的情绪而并非针对你。如果你针锋相对地反击,虽然寻求了公平,但丧失了获得第3选择的机会。

五、校园中的第3选择

一位校长如何改造一所混乱的学校

校长没有把贫民窟的黑人孩子看做潜在的犯罪分子,而是把他们当做同样有潜力的人。他立志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己的领导者。

他首先开始清除墙上的涂鸦,坚持了两年,“艺术家们”气馁了,校园恢复了清洁。

家长不来学校,他就要求教师去家访。很多老师因此离职,但他坚持这样做。离职时他会给老师们写推荐信。(不合作也是双赢的一种形式)

他把学生分成20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个导师负责。不愿意做导师的教师也必须离开。

最终,这所中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责任感和领导力。

这位校长完全可以坐在办公桌边抱怨政府经费不足,或者家长不配合教育。但他没有,他进行了第3选择,调动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好的方法,而不是抱怨和等待失败。

六、第3选择和法律

每年会有数以亿计的金钱被用于法律诉讼,很多诉讼双方根本都没有见过对方。就是习惯于把对方想象成难以沟通的混蛋。于是律师这个行业在现代社会崛起。一个普通的官司常常会打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最终的赢家只有司法系统。

第3选择不能解决所有诉讼问题,但如果可以耐心倾听对方,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双方愿意探索第3选择的话,很多诉讼都是可以避免的。

七、社会中的第3选择

如何重建纽约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周围有着太多的利益方,业主,开发商,政府,环保人士,游客……房产大亨德斯特协同了各方人士,明确了新建筑必须实现以下要求:

1,呈现优雅的特色,与曼哈顿以及布莱恩特公园商务区的氛围契合;

2,反映时代广场剧院繁荣,标识鲜明以及游客如织的热闹景象;

3,顺应环境的变化,彰显社会责任感,最大可能采取绿色环保措施;

4,吸引零售业入驻较低楼层,与新时代广场的顾客友好理念相一致。

当形成了这四条令各方都能满意的界定之后,剩下的事就由高超的设计师来逐渐实现了。时代广场从过去的高犯罪率地区成为美国最吸引游客的景点名单榜首。

八、第3选择的人生

第3选择最本质上的思想其实是佛教讲的无分别心我们通常把生活分成“工作”和“休息”,于是“不停地工作”和“退休后休息”成为了两种选择模式。第3其实我们可以寻找第3选择:“做出贡献,享受人生”。如果你有一个永久的使命,你就可以永远活在高潮中,选择奋斗,同时也是选择了享受。最重要的是,有个愿意为之奋斗的使命。

九、由内而外创造第3选择的20个建议

1.不骄傲自满,放下自己总是正确的想法。

2.学会说“对不起”。

3.快速宽恕被轻视的感觉。你可以选择是否被冒犯,如果你感觉被冒犯到,那么就别理会这种感觉。

4.不要给自己或他人太大的承诺,从小承诺开始。

5.顺其自然,继续远行。

6.广泛阅读。

7.每天尽量去锻炼身体。

8.保持充足的睡眠。

9.研读鼓舞人心或者神圣的作品。

10.给自己一些时间,安静地去思考。

11.对身边的人表达爱和谢意。

12.合理地运用你的双耳和嘴巴。

13.学会用时间、真心、宽容和肯定去慷慨待人。

14.不要去与别人比较。

15.心存感激,并且善于表达出来。

16.秉着无尽的热情去为他人发现和创造伟大的胜利。

17.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可以先休息一下。

18.如果真没办法达成协同,请记住在某些情况下“不交易”是最好的选择。

19.当涉及他人的应变能力、缺点和优点时,你要一笑而过。

20.永远不要忽视第3选择的可能性。

结 语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书。我的学生们喜欢让我推荐书,但读得很慢。于是,我想到解读好书的“十分钟读书法”。同时,很多人经过十分钟读书法之后更喜欢这本书还会再去购买图书。所以作者、我和会员形成了共赢。为了让社会因此受益,我想到读书会的收入可以拿出很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更多的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是一个更大的第3选择,我想我会干一辈子。

非暴力沟通

拒绝言语伤人或被伤,采用非暴力沟通,实现和谐相处,情意相通。

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才通向最美的风景。

终身成长

成长型思维决定你的人生能走多远。

活法

从迷茫小镇青年到两家世界五百强缔造者,全力以赴的活法如此精彩!

思辨与立场

需要勇气的思维诊断书,需要努力的出坑指南,但能让你清醒从容

六本书搞定你的“关系圈”

从结识大咖到亲密关系,你都需要的方法

家庭理财的30个锦囊

搭建起属于你的家庭财务系统

职场破局思维课

HR不会告诉你的职场“潜规则”

高效能人生的自我管理

时间管理让你拉开人生差距!

樊登情感导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这才是心理学樊登、樊登情感导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5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