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咨询正文

「樊登提的家庭情感咨询」樊登读书 婚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樊登提的家庭情感咨询,以及樊登读书 婚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樊登|你的身体从未忘记

荐 语

我们对心理创伤存在太多误解:

时间并不会治愈一切,我们的身体会记住创伤。

童年时期受过的忽视或虐待,会在心理和生理层面影响我们的一生。

那些困在过去的人,他们并非不想走出来,而是走不出来,因为创伤改变了他们的大脑……

通过这本书,你还可以了解到关于创伤和疗愈的基本知识,当一个人受到心理创伤时,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治疗或干预能够真正帮助他们疗愈?

答案就在这本《身体从未忘记》之中!

作 者 简 介

巴塞尔·范德考克

(Bessel Van der Kolk)

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位于布鲁克林的创伤中心的创始人和医疗主管。他也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科教授、国家创伤综合征治疗联盟主任,经常在世界各地教学,主要在波士顿工作和生活。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身体从未忘记》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困在过去的人生

二、身体与大脑的连接

三、支离破碎的创伤记忆

四、依恋和情绪调谐

五、几种疗愈创伤的方法

正 文

一、 困在过去的人生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

1/5的美国人在儿童时期被性骚扰;1/4的人被父母殴打后身上留下伤痕;1/3的夫妻或情侣有过身体暴力;1/4的人和有酗酒问题的亲戚长大;1/8的人曾目睹过母亲被打。

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数据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各种新闻事件看来,情况相去不远。

创伤并不遥远,或许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乃至我们自己身上。

它们中的某些会随着时间流逝掉,而有些却被“烙”进了大脑和身体里。

退伍军人的启发

汤姆,曾上过越南战场,现在是一名成功的律师,但是……

十年来的国庆假期,他都不得不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节日的噪音、烟火、夏季的炎热,还有他妹妹家后院那浓密的初夏绿荫,都会让他想起当年的越南战场,进而让他崩溃。这让他害怕待在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附近,以防自己失控时做出什么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接待完这名奇怪的病人后,作者被这种病症吸引了,他查找了大量学术资料,最终在一本名为《战争创伤神经症》的书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描述: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保持着一种长期的、对危机的警惕和敏感。“神经症的核心是真实存在的神经元。”创伤后的压力反应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心理问题”,而是有生理基础的。

这一段话吸引了作者,开启了他关于PTSD的系列研究之旅。

什么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给了PTSD一个清晰而直接的定义。

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导致“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恐慌”。

通常有以下几种主要症状:

反复受到事件相关的回忆侵扰(闪回、噩梦、感到事件似乎正在重现);

持续且极力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地点、思想、感受,有时甚至遗忘创伤的重要部分);

警觉性的提高(遗忘、过分警觉或易激惹)。

二、身体与大脑的连接

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新的大脑成像技术给人们深度理解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后来的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科学家不仅看见了大脑在进行特定任务或回忆时激活的脑区,还描绘出了大脑思维与意识的回路。

从下脑到上脑

大脑是自下而上建立的,当胚胎还在子宫时,大脑就开始一层一层地发育了。

下面,我们将根据这张图,自下而上地介绍几个与创伤有关的大脑部位。

爬虫类脑:位于脑干,正好处于我们脊柱与颅骨链接的上方。它负责所有新生儿都会的事情:吃、睡、醒来、哭叫、呼吸、感觉温度、感觉饥饿、感觉潮湿和疼痛,还有通过排尿和排便排出身体毒素。

边缘系统(哺乳类脑):位于爬虫类大脑上方,这里是情绪所在的地方,负责探测危险、判断愉悦与惊吓、决定什么对于生存来说不重要。

前额叶:让我们使用语言和抽象思维,使我们得以吸收大量的信息和其中承载的意义。而理解创伤的关键,是位于前额叶的共情中心——镜像神经元。这部分功能让我们得以对他人感同身受,它就像是人类自带的“天然的Wi-Fi”。

案例:神奇的前额叶

年仅5岁的诺姆目睹了地狱般的“9·11”事件之后,画了一幅儿童画:

很多人从楼上跳下来,正如现实中发生的那样。但是,地上凭空多了一张蹦床(诺姆加上去的),画面中的许多人因此而得救了!

这背后是前额叶在起作用,它帮助诺姆免于受到可怕经验的伤害。

大脑如何辨别危险

刚刚介绍了大脑的重要部位,接下来就让我们的大脑“活”起来,大脑要开始“工作”啦!

外界的感官信息通过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肤被探测到,然后被集中到位于边缘系统的丘脑之中。丘脑会将这些感官信息混合成一句简单的叙述:“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接下来,这些感官信息会朝两个方向传递:

1.下通路:往下传递到位于边缘系统深处的杏仁核。它是大脑的“烟雾探测器”,负责监测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事关生存大事,并在海马体的帮助下,飞速地得出结果。

优点:快。缺点:容易出错。

2.上通路:向上传递到前额叶,到达我们的意识知觉,它的功能类似于瞭望塔,让我们能从高处看到全景,辨别闻到的烟味是着火了需要逃生,还是牛排煎焦了不需要逃生?

优点:准确。缺点:慢。

三种应对威胁的方式

身体和思维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这一点是一直以来被西方科学所忽视的。

所有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在谈话中使用的动作和姿势,都是由我们的两支自主神经系统完成的:交感神经系统作为我们身体的加速器,而副交感神经系统是我们的减速器。

根据波戈斯的理论解释,自主神经系统会调节三种基础生理状态,具体哪一种生理状态将被激活,是由当时的安全程度决定的:

1.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就会自动进入我们的第一种状态,社会参与。我们会向我们周围的人求助、呼救、寻求安慰。

2.如果没有人响应我们,或我们面临立即到来的伤害时,我们的身体会转换到一种更原始的求生方式:战斗或逃跑。我们击退攻击,或者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3.如果这些策略都失败了,我们无法逃避,或被抓住了,我们的身体会为了保存自己而尽量节省能源、关闭一切不必要的功能。这种状态称为惊呆或崩溃。

创伤后的大脑

大脑中最基础的部分会在人们面临灭顶之灾时充分激活,让我们感到压倒性的恐惧和强烈的生理唤起。而在创伤重现时,其他一切都会失去了意义,他们会极力试图希望通过人格解离和情感麻木(情感解离)来避免一些感受。

案例:斯坦和乌特的大脑

斯坦和乌特是一对夫妇,曾被困在加拿大历史上最严重的车祸中。

大货车卡在他们的车厢前,以至于他们无法开门,当附近一辆车里的女孩所在的车辆起火时,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孩被大火吞噬,自己却无能为力。

车祸中,夫妇俩的反应截然相反,斯坦立即进入了战斗和逃跑模式,却被阻断了;而乌特则进入了惊呆崩溃的状态。后来他们有幸获救,平安地回到家中,斯坦和乌特却始终走不出这场噩梦,他们感到焦虑、失眠、懊悔、恐惧、不安……直到三个月后,他们向露丝·拉尼厄斯博士寻求帮助。

博士利用特殊的激活方式,扫描到夫妇俩闪回时的大脑状态,结果令人咋舌:斯坦闪回时的大脑状态,与乌特的截然不同!

1.情感解离:解离和重现

这是斯坦在闪回状态下的fMRI扫描图。

斯坦的情况是一种情感解离,那些难以承受的体验都是碎片化的,它们再现的方式就是侵入现实,让他难以分清孰真孰假?斯坦始终处在战斗和逃跑的模式中,没能走出来。只要创伤没有被解决,身体释放的压力激素就会自动循环,防卫机制和情感反应不断重复。

2.人格解离:与自我分离

这是乌特被提及创伤时的解离感。

每个人应对创伤的方式都有可能不同,乌特的方式是麻木:

乌特的思维一片空白,她的大脑几乎所有部位都停止了活动,她的心跳和血压也没有明显上升。当被问及扫描时的感受时,乌特说到:“我的感觉和我在车祸中的感觉一样:我什么都感觉不到。”

创伤性记忆会占据PTSD患者的生活,因为他们很难有活在现实中的感受。他们无法活在现实,只能活在他们感觉到活着的地方,哪怕那里充满恐怖和悲伤。

因此,如何强化PTSD患者日常生活的质量,成了治疗创伤的关键与难点所在!

三、支离破碎的创伤记忆

绝大多数日常经验会被遗忘,只有发生在模式之外的事情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其中,我们对于侮辱与伤害的记忆最深,帮助我们对付潜在威胁的肾上腺素把事件的所有细节都刻在我们的大脑里。

但如果你面对的是恐怖——特别是“无法逃脱”的恐怖——这个肾上腺素系统会不堪重负,最终崩溃。结果,创伤性经验的印记和体验无法如同叙事性记忆那样组织得前后一致、合乎逻辑,而是以碎片化的感知和情绪痕迹体现:例如图像、声音、感觉。

失忆、解离和重现

案例:失去母亲的伊莲

伊莲持续很多个月都在照顾她病榻上的母亲,同时她也要外出工作,照顾她酗酒成性的父亲和支付母亲的医药费。当她的母亲最终病逝,被压力和缺乏睡眠压倒的伊莲试了各种方式唤起这具尸体,呼唤她的母亲,把药从母亲的喉咙里灌下去。这具无生命的身体一度掉下了床,旁边躺着她醉得不省人事的父亲。

姨妈来料理丧事时,伊莲依然拒绝母亲的死亡,甚至一直在葬礼上大笑。

被送到让内医生的医院后的一周中,她又好几次都会失神地瞪着一张空床,无视周围发生的一切,然后照顾着一个想象中的人。她事无巨细地重现她母亲死亡时的场景,却不能记得这一切都已经发生过了。

皮埃尔·让内使用“解离”这个词来形容创伤性记忆与日常记忆的割裂。

此时的病人与他们的创伤性记忆保持距离,他们“被绑在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上,他们无法整合创伤性记忆,似乎也不能吸收新的经验……他们的人格好像停顿在某个时间点上,不能再通过吸收新的经验而成长。”

正常记忆会不断改变和扭曲,而解离状态则让创伤不能与那些沙砾般不断改变的自传体记忆融为一体,最终患者会拥有一套双重记忆系统。

区分正常记忆与创伤性记忆

人们谈及他们的正常记忆和创伤性记忆时,有两个最主要的区别:

1.记忆的组织方式。

正常记忆是完整的,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尾的故事。

创伤性事件的记忆是凌乱的,受害者对一些细节记得极端清晰,却难以记得时间的顺序,或其他关键性细节。

2.他们对这些记忆的反应方式。

创伤性事件的患者通常有闪回记忆体验:他们一次次被回忆中的场景、声音、感受和情绪击倒。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甚至能重新体会到更多更详细的感受,但大多数参与者也能克服这些记忆。他们开始“明白”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且能够将故事告诉其他人。

四、依恋和情绪调谐

早在20世纪,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就提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对于恶劣的现实生活环境的反应——忽视、虐待、分离——而不是婴儿时期的性幻想的产物。

另一位精神病医生罗伯特·安达在整理ACE研究(儿童时期不良经历研究)的数据时,惊讶地发现:如果在美国能消灭儿童虐待,将能降低一半的抑郁症发病率、2/3的酒精滥用问题和3/4的自杀、注射毒品和家庭暴力。

童年时候遭遇的创伤,确实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乃至身体健康……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3+1种依恋模式

玛丽·安斯沃斯和玛丽·梅因以及她们的同事多年来做了数千小时的母婴行为观察。安斯沃斯基于此前的观察创造了一个实验程序,叫做“陌生情景”,用来观察母婴短暂分离时婴儿的反应。

正如约翰·鲍尔比观察到的那样:

1.安全依恋的婴儿表现:母亲离开,痛苦;母亲回来,继续玩耍。

2.回避依恋的婴儿表现:母亲离开,不痛苦;母亲回来,忽略她。

3.焦虑或矛盾依恋的婴儿表现:持续地哭闹来引起注意。

研究者认为,这三种依恋策略都是有效的,因为这些策略能让他们的养育者提供尽量多的关爱。然而,这项实验另一组研究对象的依恋方式并没有那么有效,他们似乎无论如何都无法与他们的养育者打交道。梅因把这种依恋风格称作“混乱依恋”。

4.混乱依恋的婴儿表现:母亲既提供他们生存的需要,又是他们恐惧的来源。

身体的转化反应

内在冲突会通过身体机能问题表现出来,即所谓的“转化反应”。

很多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士兵都承受着无明确原因的瘫痪,作者在墨西哥和印度还见过很多“癔症盲”的病例。

书中提到一位幼时遭遇父亲诱奸的女孩,极有可能是由于创伤的折磨患上了视网膜红斑狼疮(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那么,心理疾病是否真的与身体疾病正相关,长期抑郁是否真的会让我们的身体付出代价呢?

儿童时期不良经验研究(ACE研究)将告诉你答案:

超过5万名凯撒健康促进组织的病人通过疾病预防部进行年度综合评价,填写一份非常长的医疗问卷。研究人员花了超过一年时间制定了10个新问题,来仔细覆盖各类儿童时期不良经验,包括身体和性侵犯,身体和情绪忽视,家庭失能(父母离婚、精神疾病、坐牢)等。

研究结果表明:

ACE分数越高,成年后长期抑郁的比例也大幅上升。同时持续的压力也让身体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ACE分数为6(10分是满分)或以上的人中正在承受美国十大致命疾病的数量比ACE分数为0的人高15%,这些疾病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肺病。他们有两倍的概率患上癌症,四倍的概率患上肺气肿。

儿童虐待预测成年功能

艾伦·苏劳菲和他的同事通过明尼苏达风险和适应生涯研究追踪了180名儿童和他们的家庭。苏劳菲和他的同事发现,照顾的质量与生理因素密切相关:

1.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时,给予密集的、强迫性的和入侵性的照顾可以预测幼儿园及之后的过度活跃或注意力问题。

2.早期父母的忽视或严苛的对待会导致学校中的行为问题,也能预测同辈之间的问题,以及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同情。

3.能否成功应对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挫折,关键在于人生中的头两年中与主要的养育者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五、几种疗愈创伤的方法

对于PTSD患者而言,时间不会冲淡一切,唯有夺回自我控制权,才能疗愈所有的心理创伤。作者将这种控制自我的能力称为“自我领导力”。

疗愈的原理

治疗创伤的最大挑战是重新建立你对自我(即身体和思维)的控制,不再被过去的事情和感受困扰,不再感到不堪重负、愤怒、羞愧和崩溃。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

1.找回一种平静而专注的方式;

2.学会面对那些能够触发你回忆的图像、思维、声音和躯体感觉;

3.找到一种让你充满生命力、与周围的人亲近的方式;

4.不再需要把秘密保守在自己心中,包括你如何让自己幸存下来的方式。

以上步骤,可以笼统地归纳为两个方面:边缘系统的治疗以及人际关系。

边缘系统的治疗

正如第二章中说到的三种应对危险的方式,我们所受的创伤越是严重,越是不可控,我们所使用的大脑部位就越是原始。从前额叶的社会参与,到哺乳动物脑的战斗或逃跑,再到爬虫脑的惊呆或崩溃。

因此,治疗心理创伤最基本的命题:如何恢复理性脑和情绪脑之间的平衡,达到重新控制应对生活的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从情绪脑着手,进行“边缘系统治疗”:修复警觉系统,恢复情绪脑的正常工作,让它安静地在背景中,照顾身体功能,确保你的进食、睡眠、与亲密伴侣的联系、保护你的孩子,以及在面对危险时进行自卫。

而创伤康复的根本工具之一,就是学习做到即使是在接触痛苦和可怕的回忆时,都能平静地呼吸,而且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程度的身体放松。

人际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心理创伤最有效的预防因素,而受过创伤的人们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康复的。

我们的大脑回路是为了和其他人保持和谐和联系而设计的。在创伤中康复需要与其他人类产生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的创伤,比发生在车祸或自然灾害中的创伤更难以治疗。

选择专业的治疗师

创伤治疗师的训练包括学习创伤、虐待和忽视的影响,掌握大量的技术,用来:

1.帮助患者的情绪变得稳定和平静下来;

2.帮助他们放下创伤性记忆、停止创伤的重演;

3.帮助病人与其他人联系起来。

治疗是一种合作性的过程,是治疗师和患者双方合作来探索一个人自我的过程。因此,如何选择一名适合的治疗师,对于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

另外,本书作者巴塞尔·范德考克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还为我们提出了几条小建议,仅供各位参考:

对于治疗创伤而言,不存在“首选治疗方式”。如果治疗师认为他的某种治疗方式是解决你问题的唯一答案,与其说是确认你可以从中康复,倒不如说他们是这种治疗方式的信奉者。

只有患者对他们的治疗师产生了足够的积极感觉,他们才能够好转。除非你感到这位治疗师对你有一定影响,否则他很难让你获得成长与改变。

谈话治疗

弗洛伊德写道:“我们一旦成功地将那些会激发事件发生当时感情的记忆恢复,让病人以巨大的努力将事件的细节尽可能以语言方式描述出来,(创伤)立刻以及永久性地消失了。”

不幸的是,这并没有那么简单,创伤性事件让我们有口难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有两种自我意识:

1.一种负责在长时间内维持我们的稳定性。这一系统根植于语言,是自传性的自我意识,负责创造我们各种经历之间的连接,再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故事。

2.一种负责在当前记录我们的意识。这是基于我们的生理感觉而存在的。在我们感觉到安全而舒缓时,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这一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克服语言的无力感。我们身体的自我系统通过感觉、语调和肌肉张力让我们觉察。当你跟随你的内在视野来到你的内心深处时,事情会开始发生改变。

另外,书中还提到几种操作性较强、较不为人所知的语言疗法,例如:自由联想写作练习、艺术、音乐和舞蹈。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MDR)治疗

EMDR是一种整合创伤性材料的治疗方式,几乎不需要自我意识的参与,疗法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在病人眼前不断晃动手指。它不仅仅着重于调整强烈的创伤性记忆,也专注于通过重新掌握身体和思维恢复自主性、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个特征:

A:EMDR可以使大脑中的某种东西变得松散,从而使人们快速地回忆起过去经历的片段和画面,而且这些经历往往并不是紧密关联的。这似乎有助于让人们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创伤。

B:人们或许可以不用说出创伤经历而达到治愈的效果。EMDR提供了一种帮助病人审视过去经历的方法,和传统的叙述与倾听方式截然不同。

C:即使病人和医生之间没有信任关系,EMDR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药物的效果如何

人们总是用药物来应对创伤性压力,然而药物不能教会人们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只能缓解不舒服的生理感觉。

药物通过阻断我们的化学平衡系统,调整我们体会积极性、痛苦和快乐的能力。换言之,药物使我们对痛苦感到麻木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快乐感到麻木。

另外,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EMDR的效果优于百忧解(一种著名的抗抑郁药)。

作者还提到,自从他开始使用正念方式和瑜伽进行治疗,他越来越少利用药物,除了有时候为了帮助病人能睡个好觉。

显然,作者认为,药物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式,其它疗法可以替代药物的治疗。

除了上面提到的谈话治疗、眼动脱敏、药物之外,本书作者还提到了瑜伽疗法、自我领导力疗法、重建内在地图疗法、神经反馈治疗、韵律和戏剧疗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购买本书进行深入了解。

结 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逐渐地像了解器官一样,了解我们的心理健康;像治愈感冒咳嗽一样,有理有据地治愈我们的心理创伤。心理学早已不是人们心中玄之又玄的学问,它所提及的伤痛、疗愈、温暖都有着扎实的理论依据!了解心理学知识,不仅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疗愈自己,还能减少对他人的偏见与刻薄,给他人多一些温暖与爱。

樊登读书Day10:瞬变的9种行动方法,改变你的生活

在上一本书中读到:成长性思维的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可以被塑造,被改变。而固定型思维的人总认为一切都是固定的,不可逾越的。如何让改变有迹可循,瞬变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方法论。

对于那些只需要付出小小的努力就能获得美誉的事情人们往往很容易坚持,所以把改变的幅度放小一些,让每个阶段的改变都有里程碑的喜悦,那么坚持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比如每天要写一片万字长文会觉得很难,但是每天写50个字的朋友圈却很容易。

比如每天看一本书会很难,但是每天看5页却很容易,事实上当我们拿起书翻的肯定不止5页,但这种坚持的满足感会让自己觉得很快乐。

比如每天跑10公里很难,但每天跑200米却很容易,坚持下来又是一项很大的改观。

改变的第1路径是:缩小改变的幅度。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那些改变所带来的亮点会促使我们做更多类似的事情,比如通过5分钟的读书我们收获了内在的充实,通过8分钟的香薰获得了内心的安定,通过20分钟的跑步收获了健康的身体,这些亮点会让我们更加的有动力坚持。

在一个团队中有做的好的也有的不够好的,把那些做的好的亮点找出来,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做到的路径是什么,一二三步骤写出来,推广到其他地方狠狠执行,这样就会引发更大的改变。

在商场里卖产品,为什么A卖的比B好,客单价又高,研究一下,把这个亮点找出来形成一套方法论并传播出去。

改变的第2路径是:找到团队里的亮点,并复制下去

拥有明确的目标会让改变变的更容易,比如学演讲给自己定个阶段性目标:7天内早上在群里发一句话,30天内在群里朗读一片演讲稿,8月份要上台脱稿演讲一次,12月份要开一场自己的演讲秀,当目标越明确改变就越大。

当摆在面前的路只有A或者只有B,就只能坚定的走下去,反之如果路太多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到底走哪条路好,这就是我们在做个人品牌咨询的时候经常遇到的问题,选好自己的定位的往这个方向走就可以了。

改变的第3路径是: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关键性的举措。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头大象,它代表着感性,情感的一面,她的内在力量很大,而控制我们做出决策的是理智,就是那个骑象人,如何能理智的驾驭好这头力量无穷的大象,就需要让大象找到感觉,这项事情是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热爱的,擅长的,走起来步子就会坚定无比。从内心感受到改变后的喜悦与快乐,切身实地的体会这种改变带来的美好。

改变的第4路径是:真正找到感觉,发自心底的热爱

改变环境,收拾出干净整洁的屋子,身处图书馆时说话自然放低声音,身处嘈杂之处时说话不自觉拔高几个声调,所以做出改变,环境会比人的因素更加重要。

当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投资人,慢慢的自己也会有投资意识,当身边都是微商,你也会被感染去做微商,当身边都是考各种证书的你也会想要考个证,看电影的时候身边的人流泪自己也会跟着流泪,环境太能影响人了。所以如果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把环境布置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用精美的茶具喝茶,用水晶杯喝酒,穿高跟鞋,认真护肤,每天都打扮的美美的出门,不自觉的说话就会开始柔和,讲话细声细语,仪态自然就优雅起来了。

给自己设定一个触发扳机有助于养成习惯。把行为控制权交给环境,有意识培养,比如我一按下电脑开机键俩吗写作的状态,一开启某个音乐立马进入激情的状态,一焚香立马进入安静的状态,一穿高跟鞋就慢慢走的状态,有意识的培养这种肌肉记忆慢慢习惯就自然养成。

在做的过程中用检查清单激发灵感,经常跳出来观察哪些地方做的不错,哪些还需要加强,久而久之,气场自成。

改变的第5路径是:从技术层面上做环境的改变,并有意识的培养,让环境影响你的习惯。

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点一滴的慢慢影响他人,比如先邀请她帮你做某件事情,给自己贴一个乐于助人的标签,然后再提下一件事情,最后提出自己的真正意图,这种方法会比直接提出要求获得答应的概率要高的多。所以下次如果想要影响别人做出某些改变的时候,先让她自己给自己贴一个标签,让她认同你的理念,然后在进行下一步的思考我这样一个身份的人应该怎样做?

比如你长期以来就是一个读书爱好者,快速阅读达人,某一天邀请你为大家来做一个快速读书方法论的分享,你是不会拒绝的,因为给自己贴了标签,我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我要维护好这个形象。那么你不自觉的原来很慢的读书方式就会变的很快了。

要想自己成为某类人,就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时间一久你每一件事情就会考虑这个事情与我身份相符吗?循序渐进在之前的行动中不断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点应用在社群领域同样好用。

改变的第6路径是:影响他人贴标签循序渐进的打造认同感。

为什么最近各种社群很火呢,什么读书社群,演讲社群,早起社群,健身社群等等,就是因为同伴的力量太强大了,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很难坚持,但是一群人的时候却坚持的特别轻松。

因为大家都在坚持,而你不坚持,那是很没有面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i要找虐,加入一个社群,做出一个公众承诺,这种方法往往都很用,能促进自己完成很多原以为完不成的事情。我们总是在各种环境中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也引发更多人成为自己的同伴。

改变的第7路径是:召集路人成为同伴,扩大改变的力量。

樊登读书会《如何养育女孩》

荐语:

作者的另一本书《养育男孩》受到了我们会员的热烈欢迎,那些家有千金的会员就会心怀醋意地问我们,什么时候讲《养育女孩》?你们不会重男轻女吧?这个问题,作者也遭人问过,所以又写出了这本姊妹篇。

在我们想来,男孩、女孩不是一样的养大吧,男孩可能皮一点,女孩会安静一点;家有男孩女孩的家长们会知道男孩从小就喜欢玩车、玩枪,女孩可能会更钟爱毛绒玩具,总之他们的差别有那么大吗?或者大到需要我们专门区别开来吗?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大不一样的,他们的发育、智力、爱好、交友、学习、运动几乎截然不同。女孩更需要妈妈,男孩更依靠爸爸,当然,爸爸妈妈对谁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你需要了解到你对他们的意义和关注的重心会有显著的差异。

用作者的一句话说明你需要学习养育女儿的意义吧:当你的女儿长大,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如今她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当你离开,一个优秀的女人会继续生活,她还把你教她的一切传给她的后代!

女孩早慧:

女孩的发育要比男孩快,特别是大脑能力方面,早在妈妈的子宫里,她们的身体就开始分泌雌激素,刚出生,她们的发育水平就比男孩早几周。在说话、写字、画画方面,女孩也能领先男孩6~12个月。读幼儿园时,女孩也比男孩的分离焦虑少。在发育上,女孩比男孩早两年进入青春期,男孩还懵懂无知时,女孩已经是小淑女了;男孩的大脑大概20岁发育好,而女孩的大脑要早上两三年。

作者在一开始介绍了两位17岁女孩的故事,凯西和吉纳维芙,她俩在小学是好朋友,但长大后却分道扬镳。凯西是那种时髦冷酷的女孩。原因是她在14岁时参加了一个朋友的生日party,她们都喝多了,一个她喜欢的高年级帅哥诱惑她发生了性关系,但那男孩根本不爱她,还与别人嘲笑她。她从此由一个活波独立的女孩变成一个愤怒冷酷的校园辣妹,她开始主动引逗那些男孩,然后再抛弃。17岁时她已经跟7位男孩发生过性关系。凯西的父母工作繁忙,他们要求孩子们独立自主,也根本不知道女儿的事情,直到凯西酗酒成瘾,成绩一塌糊涂时候才带她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吉纳维芙则有一位和她非常亲密的妈妈,她们无话不谈,她在15岁时交了一个男朋友贾斯汀,贾斯汀已经和别的女孩有过性经历,因此他特别想和吉纳维芙也那样做,但吉纳维芙并不想,她和妈妈袒露了她的困惑,她的妈妈并没有暴怒或者斥责,而是帮助她探寻自己的需求,她的感受,并对他们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做了严格的限制,最终这对小情侣因为这个问题分手了,她虽然因此而痛苦了一段时间。当贾斯汀后来又请求她复合时,她很清楚地拒绝了。她得到了成长。

关于凯西最后的故事,她会不会从心理咨询中走出来,我们最后会揭晓。

女孩成长的5各阶段:

与男孩的3阶段不一样,作者将女孩的成长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2岁时——安全感,我是否被爱,是否安全

第二阶段:2岁-5岁——探索,世界是否有趣快乐

第三阶段:5岁-10岁——与人交往,我跟他人是否能好好相处

第四阶段:10岁-14岁——了解内心,发现自我,发现真正的快乐

第五阶段:14岁-18岁——踏入成人世界,我能对自己负责吗

第一个阶段:我要安全(出生到2岁)

生命的早期是大脑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帮组她们大脑成长的正是爱、微笑、歌唱和各种有趣的互动。研究人员用高速相机记录了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过程,发现妈妈和宝宝之间存在默契的呼应,这些对话能够帮助孩子确认妈妈对她的爱,这有助于她在成人后察觉他人的情感,学会共情。

但如果妈妈的回应有一点延迟,宝宝就会抓狂,发出激烈的哭声。这时候妈妈用她特有声音回应,如“怎么了,噢,亲爱的,宝贝儿”,她就很快安静下来。在得到数千次这样的安抚之后,她的大脑就逐渐形成了一条从压力通往放松的通道,这也是她今后将使用的通道。

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其实关键期是在6~12个月,婴儿非常看重谁在她的身边,而且女孩比男孩对社会关系更加敏感。婴儿是不会自己安抚自己的,所以他们很容易烦躁,哼唧,嚎啕大哭,照顾者需要帮她们平静下来,抱起来,安慰她,帮他放松,以后她也会学会安慰自己,你要知道,如果妈妈们在孕期情绪激烈,会对宝宝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

宝宝需要平静和安抚,但也需要伴随着兴奋、快乐,比如躲猫猫游戏,爸爸们会把孩子高高地抛在空中,追跑打闹。有研究表明,跟爸爸们一起疯玩长大的孩子比那些只玩温和游戏的孩子,抗压能力要高得多。

陪孩子玩是非常重要的事,玩耍能够激发她们大脑的潜力,爱玩的人都善于创新,而且在开心状态下长大的孩子不畏缩,也不木讷,活力十足。作者对这个时期的各种早教项目深恶痛绝,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些陌生人,记得她真正需要的是你!

第二阶段:学习探索(2岁到5岁)

这个阶段的女孩子们的重点就是探索,要知道艺术、运动能力,都是从1~5岁这个阶段开始的。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说话方式是男女有别的。对于男孩,可能更多地会加入数字、空间等概念,而对于女孩,则更多地强调感受和美,也就是说,我们无意中就开始对男孩灌输理性感受,对女孩则强调情感体验。事实上,你可以多跟你的女儿谈数字、搭积木,这对培养他们的数字空间能力大有裨益。

无需给孩子们买那些用电池和闪灯组成的新潮玩具,那些东西实际上中看不中用,对培养孩子的动手、探索能力帮助不大。如果孩子们的玩具、玩偶堆成山,那么她们也无从下手,给孩子准备几样玩具,放到方便易取的盒子里,经常换几样就可以了。对女孩子来说,一些废纸、彩笔、蜡笔、颜料、废旧贺卡、贴纸就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玩具库。

请记住自然最重要,电子产品对她们来说远远没有立体的自然重要,学琴等各种学习活动如果开始得过早,反而会损伤她的智力。孩子需要自己的时间,需要白日梦和无所事事的空间,这样才能让想象力得以发展。关掉电视,让孩子们可以思考,和自己对话。介于我们的独生子女过多,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区建立一个玩伴小组。

女孩无疑比男孩更爱美,但有些妈妈把女孩妆扮的美过头了,各种漂亮带褶皱的裙子、漂亮的头饰和鞋子只会让束缚住孩子探索的手脚,反而那些方便结实的衣裤能让她肆无忌惮地玩水、泥巴、颜料。不要给女儿买那种特别强调外表和着装的玩具,女孩也会喜欢火箭、城堡、卡车的和农场的。

要温和但坚定地教给女孩纪律和规矩,帮助她们处理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在强烈情绪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思考。关于这些可以参看读书会讲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第三阶段:和他人相处(5岁-10岁)

从发展过程来说,小婴儿并不会对和她一样呆萌的婴儿有多大兴趣,因为爸爸妈妈更好玩;3岁以下的孩子在一起能好好相处的时间也超不过几分钟。但到了4、5岁后,女孩子们就可以在一起好好玩那些幻想和假扮的游戏—比如百玩不腻的过家家。这些游戏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而且我们是在玩耍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

对于女孩来说,朋友如同氧气一样重要。同龄的男孩与朋友干一架,可能一小时后就又在一起厮混了,但女孩和朋友发生别扭后却没那么容易走出来,她需要家长们关心她,抚慰她,你是她社交上的领路人,但大部分情况你完全可以不用干预,在她求助时,帮她分析,给予建议就可以了。

在交友方面,作者给出了很棒的7个建议:友好、分享、同理心、控制攻击性、道歉、理解情绪和知道什么人可以信任。而且妈妈是女孩子在社交上的榜样,如果你经常和你老公当着孩子面情绪失控,要么她完全和你不一样,要么就完全一样,所以,那样做是非常愚蠢的。在妈妈和宝宝的关系中,如果没有建立起安全的连接,那么你的孩子成年后也会有这方面的问题,男孩子会逃避或者不信任妈妈;但女孩却相反,当妈妈们抑郁、疏离、愤怒,她会更靠近妈妈,试图帮助她、安慰她。这些女孩在交友时也会更愿意和焦虑和压抑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些人有妈妈的影子,她要帮助她们。

第四阶段:发现内心(10岁-14岁)

到了小学高年级,女孩们很有大人样,敏感而成熟,你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请你注意,这个阶段的女孩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陪伴,需要多教导、多解释、多询问,参加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把她推出去让她独自成长,承受各种压力。

我们常说,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美国研究青春期的顶级专家彼得·本森的火花理论非常有用,他认为所有的青少年儿童都具有某种火苗,他将火苗分为三类——天赋(如写作、绘画),性格(勇气、同理心),承担某项任务(如保护大自然),他们能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父母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强化孩子的火花,这些火花能够让孩子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快乐、自信和健康,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吗?

发现灵魂。灵魂驻扎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帮助她们判别是非,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如果你自己违背了良知,纵然别人不说,你自己也会讨厌自己。灵魂具有创造力,它是真是的自我,孩子们需要去发现它,承认它,和它友好的相处。在发现灵魂方面,如同男孩子需要一个父辈男性作为榜样,女孩子同样需要一个榜样的年长女性,让她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有内涵的女性,比如老师、她喜欢的一些项目的教练,她的姑姑阿姨,她们应该具有内心温暖平静,而又不乏味平淡,并且欣赏和支持你的女儿。我们希望会员们给自己的女儿找到这样的精神榜样,也希望妈妈会员们给自己的侄女、外甥女扮演起这样的角色来,比如经常和她们交流,参加她们的音乐会和运动会,邀请她们在你家过夜,理解她们的困难、困扰,帮助她们与她们的父母更好沟通,这样你就会更理解自己女儿了。

第五阶段:为成年做准备(14岁-18岁)

14岁的女孩,她已经很高,度过了青春期,非常聪明,怎么样,是不是可以放手了?或者完全把她当朋友,这样大人是会轻松不少。但请记住,答案是NO,想想凯西的例子吧,这并不能怪孩子,她们的大脑前额皮质的控制中心还没有“完工”,当她有压力、紧张时,大脑的“杏仁核”——冲动和情感反应的中心,就会马上控制她。所以,这时候她们仍然需要父母,而不是朋友,你需要规定她晚上几点必须在家,禁止饮酒,随时知道她在哪儿,和谁在一起,也许这样做有点老套、不受欢迎,但这正是有责任心的父母应该做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会自立、思路清晰、情感强大、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做事有目的性,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有这样一个案例,14岁的玛瑞拉在一天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过马路,被一个大货车严重撞伤,1人丧生,5人重伤,历经多次手术治疗后她基本上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但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应激障碍,她非常害怕靠近马路和汽车,她的爸爸妈妈给她找了一位应激心理咨询师,慢慢地她们建立了较好信任关系。这一天,心理医生觉得是时候谈谈核心问题了,她问玛瑞拉,这次事故中是谁的责任,玛瑞拉当然认为是那个闯红灯的白痴司机造成的,这时心理咨询师问她有没有在绿灯时观察过过往的车辆,这一下点醒了玛瑞拉,她意识到自己太过信任人行道和交通灯,她和同学们说说笑笑,根本没有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玛瑞拉被成功地治愈了,她不再害怕公路和汽车。这个课叫“成长”,虽然太过残酷,它告诉女孩们自己要为自己负责,保持清醒和警觉,这可以保护自己。

希望我们每位做爸爸妈妈的会员都要告诉自己孩子这个案例!

危险与帮助:度过五大危险区

1、过早的性感不要

现在女孩子们的成长过于迅速了,女孩子过早地关心美、时尚、化妆、交男朋友以及性关系这些话题,她们会纠结于自己外表是否足够美,身材是否火辣,但对精神健康的重视远远不够。

女孩们在10多岁时勉强能忍受男孩,14岁或15岁觉得男孩有意思但招人厌,慢慢会找到一两个好朋友,如果能够碰到一个有趣善良的男孩,她就愿意跟他相处、约会,发展为亲密的关系,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信息渠道让他们了解性的角色,她们以为性是获得爱的方式,她们以为不那样做,她的男朋友就会离开,于是过早的性行为就发生了。墨尔本拉贝托大学曾针对青少年性问题做了调查,发现拥有多个性伴侣的女孩的人数从30年间从4%增长到了20%(2008),而2002年还是10%。

首先,如同《养育男孩》一样,要教会孩子区分喜欢、爱和色欲的不同,要告诉孩子喜欢异性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恋爱的话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而对于色欲则要坚决戒除。

其次,要管好孩子接触的信息渠道。我们知道成年人看电视是为了娱乐,而孩子们则是在看世界在流行什么,电视告诉孩子相貌最重要、你的身材不够好、随便发生性关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要记住孩子卧室里绝不能放电视机,大人们在家也基本上不要看电视,不要购买那些女性时尚杂志或者避免让孩子看到。管理好孩子的上网、电子产品和社交工具的使用,限制使用时间,并在青少年适宜的环境下使用(如中国的绿坝)。

也许作者所处的澳洲要比我们中国更开放和前卫一些,问题也更多,但无论如何,妈妈们需要担负起女儿在性问题上的教育!

2、阻止坏女孩

我们经常在媒体里看到一些小太妹欺负人的事情,有的甚至特别过分,把被欺负女孩的衣服都给脱光了。要知道大概有1/5的孩子在学校里受过欺凌,这是个需要家长们普遍重视的现象。

对欺凌者群体的研究表明,这类人的家庭虽然富裕,但缺少关爱,她们对自己认识很糟糕,只有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这样才会感觉好点,而且这类人患抑郁症的比例很高,容易出现自杀倾向。

对待欺凌者,作者认为回击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她敢欺负你,意味着她就比你强大,或者她有小团伙。告诉孩子要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明确表示你很生气,寻求帮助,这都是有用的措施。由荷兰发起的一个全球性的项目“岩石和水”,建议教会孩子挺胸站立、有力地与对方目光接触、大声告诉对方停下、然后走开等技巧。害怕、顺从只会助长坏女孩的气焰,她会一直选择你作为欺凌的对象。要记住拿破仑小时候遭受到一个高大的坏孩子的欺负,拿破仑的选择是反击,屡败屡战,直到最后那高个子服软为止。

也要告诉女儿,当她的朋友被欺凌时,要勇敢地站出来反对欺凌,而不是软弱地躲开,这样那些坏女孩也不敢欺凌她,而且即使发生了,她的朋友也会帮她。

如果孩子的这些措施都没用,家长需要有所作为,采用平静、友好而坚决的态度与校方、老师、对方的家长沟通,跟进处理效果,如果无效的话,坚决转学!爸爸们在这类事件中要站出来,为女儿打气,做女儿的靠山!

3、让减肥滚蛋吧

当前大部分摆脱贫穷的国家都面临与体重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大约有1/4的儿童“超重”或“肥胖”;同时又有很多人饮食紊乱,什么都不吃,而且越来越多的女孩陷入了后一种情况。而事实上,我们不应该那么关注体重,健康比体重更重要!享受美食、锻炼身体才是最好的。

为了减肥的人会选择节食,但50年的研究发现节食几乎无效,95%的人会在2—5年内恢复体重。你要知道,我们人类摆脱饥荒也不过200年的时间,我们从石器时代进化来的机制是:你老吃不饱,身体以为遇到了饥荒,那么得赶紧给你增加体重!在节食者的体内,负责刺激食欲的葛瑞林会增加大约20%。而且反复节食会让我们更胖,对身体损害会更大,那些在青春期有过体重控制的人在成年后体重会明显高于同龄人。用体重指标来衡量健康非常不科学。

记住嘲笑胖子是一种病态的行为,肥胖的孩子受欺凌的可能性要比普通孩子高63%;让孩子节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她们觉得是自己的错,有些孩子为了节食甚至吸烟,在青春期甚至有8%的女孩吸烟是为了减肥。

妈妈应该成为一个健康的榜样,不要过分关注体重,不讨论节食,不要看那些电视节目,绝对不要考虑减肥。冰箱里不要有软饮料,全家一起吃饭,不要开电视,吃饭时只讨论积极的事情。不要把食物分成“好食物与垃圾食物”,而是“日常食物与偶尔食物”,吃那些高热量食品也不要有负罪感,那只会让你大口吞下。记得全家在一起运动,这会形成对运动的喜爱。

一旦你的女儿过分关注体重,情绪变化大,吃饭显得很挑,很痛苦,那你就要警惕饮食紊乱,早期干预是非常关键的,而且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治疗师。要记得饮食紊乱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不是什么普通饮食问题。

4、远离酒精和毒品

在澳洲,大概有35%的酒被学龄期的孩子喝了,这是非法的,而酒是他们父母提供的。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少喝点酒没什么关系,还有所谓“地中海方式”,吃饭时让孩子抿一小口红酒。这是完全错误的,研究证实,即便是十几岁的孩子少量饮酒,都会以非常惊人的方式改变大脑。他们的肾脏、肝脏还没有发育完全,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快速吸收酒精,于是对大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青少年习惯性饮酒,他们成年后酗酒的可能性比青少年时期未接触酒精者要多60%。更别说什么酒后乱性之类的危险事情。所以,美国把21岁作为了禁酒的年龄,这是非常合适的。当然,毒品之类的危险就更不用多说了。

孩子们与酒精、毒品的距离与富裕程度无关,与受教育水平无关,与智力、能力无关,唯一的因素是来自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酒精和毒品对身体的危害,对孩子在哪儿,与谁相处的规矩和底线,通过友好但坚决的谈判,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确保她们有能力保证自身安全。

切记不要给孩子喝酒,家长们偶尔喝一杯,逢年过节喝点就够了,特别是不要在压力大的时候喝酒,否则她会看到你“需要”酒精,坏榜样远比言行更重要。

5、撕破网络世界的面纱

我们的生活再也离不开网络了,但网络世界的负面也随之而来了:

虚拟交往取代了真实的人际交往,年轻的女孩们再也不想离线,Facebook、Instagram、微信、微博、QQ空间上随时都有信息在更新,睡觉时手机也不离枕头。因为是虚拟世界,所以有恶毒评论盛行,而对孩子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比如有一个对肥胖姑娘的评论:“你需要一个拥抱……在你的脖子上……用一根绳子…”而因为网络欺凌造成的自杀也屡屡发生。

网络上的色情信息更是满天飞。澳大利亚有53%的13岁以下的女孩看过色情图片,16岁的女孩的比例则达到了97%。她们在做作业时用搜索引擎就会弹出无数个无关的色情信息。这是一代没有性经历就看过性暴力的孩子,研究表明,这会诱导男孩子认为可以强迫女孩进行性行为,而女孩也会困惑,女人是不是为男人服务的工具,女孩即使不喜欢这样,她也会困惑于,按照色情片,她应该享受这些。

父母们应该怎么做:你要和你的孩子进行深度的谈话,让她明白网络的便捷,也要知道网络上到处存在的陷阱和阴暗面;你可以帮孩子注册社交账号,但要设置为最大程度的隐私保护,你要成为他们的好友,告诉孩子父母只是关心你的安全;给孩子用的电脑安装网页过滤系统,你要关注她的上网记录;对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做出限制,特别是睡前不得使用电子屏幕;最重要的是你要和你的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她看到了什么让她不开心的事情都会跟你说,而你也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警觉。

女孩和她们的父母

女孩和妈妈

妈妈是女儿的榜样。对95%的女孩来说,同性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而且一般都是母亲让她们懂得了成为一个女人的意义。在她不同人生阶段,她可能会崇拜妈妈、憎恨妈妈、敬仰他、指责她,但没有女儿会认为她不重要。

读书会多次讲过“镜像神经元”—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转变成为自己做事的方式。所以,做好准备吧,你的女儿将会成为你!你和朋友如何相处?你是如何面对压力?你是如何放松?特别是你如何和你的爱人相处?你是不是个路怒族,你是不是情绪会突然爆发。有了孩子,就是要给自己各种行为装个检查器。

让你的孩子了解你的价值观,比如注重安全,体谅他人,信守承诺,必要的让步和妥协,短期和长期的态度,勤奋与收获等。她虽然可能会表现得不以为然,但她们会逐渐采纳你的见解的。

在女孩们步入学校后,如果你能为她们营造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就会帮助孩子们从学校的喧杂和竞争的环境中平静下来,比如全家一起吃饭,固定时间睡觉(睡前阅读),经常性安排一些外出活动,一些智力性竞赛(字谜,填词)的活动,生日party,与父母单独谈话或旅行的活动。

要记得放手是必然的,是帮助她成长的一部分,到了16岁,她就不会想让你陪伴她太多。你把她培育得越出色,她就会走得越远,但要知道得到爱滋养的孩子越长大,虽然空间距离越远,但内心与她的妈妈就越亲密。

女孩和爸爸

研究表明,爸爸如果在培育女儿上投入较多,她就会表现出更多的自信、成绩更好,而且很少出现少女怀孕、酗酒或吸毒的问题。爸爸们如果做更多的家务,女儿就会更有自信选择一些挑战性的工作,如成为领导人、科学家。

孩子小时候就会判断家里这个又高又壮的家伙是威胁还是安全?你要让孩子感到安全,就需要用温柔的声音在家里说话,不仅对她,也包括所有的家人。你要和他玩骑马、摔跤的游戏,假装被她打败,她会非常兴奋,而且感觉到你在保护她。

心理学家发现,爸爸和妈妈对女孩的作用是互补的,妈妈让女孩安心,爸爸则给她们自信。而且爸爸与女儿的关系是她以后与男性相处的基础,如果爸爸尊重她,听她的意见,她就不会接受别的男孩不尊重她;如果爸爸经常和她开玩笑,和她讨论一些深刻的话题,她会更加自信,不被别人操纵;如果爸爸经常开心和她一起玩,她就会知道自己很有魅力,是被人喜欢的!

许多青春期的女儿会跟爸爸对着干,爸爸对女儿看不顺眼,女儿想成为自己;爸爸想控制女儿,女儿则用敌意来对待控制。但建议爸爸们要知道一些事情,青春期女儿的情绪是很难控制的,她的前额皮质在重建,杏仁体控制了她的大脑,要么反击,要么逃跑,她很难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喜欢迷恋一些疯狂的事情,但那都是短暂的。你想要帮助她,需要拿出你的倾听、耐心、温和、幽默、同理心,而不是道理、指责。

凯西的故事

还记得我们开始讲得凯西吗?她的爸爸妈妈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痛苦不堪!在咨询师的建议下,他们下决心做出改变:

凯西的妈妈原来经营了几家服装店,生意还不错,但花费了她大部分的精力。于是她决定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家里,当孩子们回家时,她就要在家!妈妈在事业上的牺牲彻底改善了家庭的感受!

凯西的爸爸刚开始心烦意乱,但终于痛苦地承认他是个糟糕的爸爸,他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倾听,参与孩子的活动。由于他经常出差,在凯西假期时,他邀请女儿跟她一起去旅行。这次的旅行让凯西看到了爸爸的工作状况,她知道爸爸非常能干和智慧,但也非常辛苦,压力很大。在度假的第一天,凯西和她的爸爸又发生了争执,她指责她爸爸缺席她的活动,对妈妈大吼大叫,在家心不在焉,……她的爸爸第一反应是辩护、找理由,但终于深呼吸,控制住这种下意识的反应,他向女儿道歉,并让女儿把所有的怨言都讲出来……。这让爸爸和女儿打破了坚冰,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融合、好转。度假结束后,凯西很开心地告诉妈妈,这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终于,凯西走出了曾经的阴影,变成了一位阳光女孩!

积分换书

樊登读书会:关键期关键帮助

2017年第27本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期关键帮助》

荐 语

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拼死拼活买学区房,累死累活送才艺班?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你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变量!把握不好0-7岁关键期,孩子一生事倍功半。

孩子啥都往嘴里塞,专踩不平的地方,撒谎,被欺负?这都是0-7岁关键期的“症状”。关键期孩子到底该怎么养?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为新手父母献计!

作 者 简 介

她被孩子和家长亲切地称为大李,她开创了国内幼教的新风潮,她教出的孩子,引发国内外机构的积极研究。她就是本书作者李跃儿。

李跃儿,著名幼儿园芭学园的创始人,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她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 (第一名)称号。最重要的是她的芭学园已经成为许多父母们从孩子出生就要去预约报名的精神家园。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作者简介

二、关键期的定义

三、(0~1岁)安全关键期

四、(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啃、抓、踩)

五、(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六、(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时常见问题

七、(4~5岁)探索他人心智时常见问题(撒谎、偷东西,试验力量)

八、(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

九、爱的误区

全 文

一、什么是关键期?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种子的生长,有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这样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天气、土壤环境配合,需要人们适时给它灌溉、施肥、搭架、授粉来帮助它顺利成长。

孩子也是一样的。人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0-6岁其实是人类精神胚胎时期,是精神上的人逐渐成长的阶段。人的观点、立场、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这些,都是在0-6岁分阶段去发展的。

每一个阶段重点发展某一项功能,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称为某一个关键期。

二、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关键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有安全关键期(0-1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关键期(0-2岁),它又包括口的敏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空间建构敏感期、因果关系敏感期、永久客体敏感期。在这些发展精神和能力的重要节点,儿童需要成人的成全和帮助。

三、婴儿的安全关键期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出生,像我们突然降临外星。从熟悉的母亲的子宫,来到陌生的世界,四周充满了他完全不了解的事物。他们只能通过子宫中形成的听觉和嗅觉,拼命寻找到妈妈,获得熟悉参照点。睁开眼睛以后,看到目之所及的灯、天花板、被子,认定这是自己的小窝。他们会把这一切铭刻进大脑中,将维持小窝周围的图像不变,作为安全的标志。

所以,出生6~8周,妈妈要待在婴儿身边,让他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熟悉的声音、味道,用身体环起婴儿,营造出被包裹感。

妈妈的情绪会传导给孩子,所以家人要尽量多关心分娩后的妈妈,帮忙分担养育任务,使妈妈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

婴儿房周围的环境,不要有太多改动,以免造成孩子对陌生的紧张。

——(0-1岁)安全关键期

四、宝宝为什么见什么啃什么?

小孩子打三个多月起,就喜欢啃小手指,五六个月时,更是见啥啃啥,被子、衣角、玩具,没有不啃的,很多家长为此而苦恼不已。

其实,这是口的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婴儿一出生就有吸吮的本能,所以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是他们的嘴巴。

孩子最早尝试啃的是他们的手,吃手需要大脑指挥肌肉配合,当孩子吃到手之后,嘴巴感受到手,手也感受到被口吃的信息,这样大脑就开始工作,处理来自口和手的刺激。大脑的工作造成神经元的连接,啃到不同的物品,神经元就不断形成新的连接,然后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五、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口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

1.不要给孩子太多物品,造成孩子选择的困难。

2.当孩子厌弃旧物品时,家长要理解、配合。

3.不要过于频繁更新物品。

4.家长应该把孩子要啃的物品尽量洗干净,但不必消毒过严,以培养孩子的抵抗力。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六、宝宝要自己吃饭,可总把食物涂得到处都是,怎么办?

很多孩子在一岁时,就开始拒绝大人的的喂食了,吃啥都会自己上手,而且非常迷恋玩水,玩沙子,真让家长苦恼不已。

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手的敏感期。这时,他会不断拍打、揉搓抓到手里的东西,把水果、食物捏得稀烂,去发现、感受物体形态及其改变。

家长要了解,在手的敏感期出现时,口的敏感期也在继续,孩子发现新物品时,可能会先把它放到嘴里,试一下,再决定怎么用手。所以,家长这时注意,1.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2.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

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七、在手的敏感期家长要注意什么?

在手的敏感期,家长应该注意,1.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放到嘴里也不会有危险的物品。2.一岁多更大一些时,可以提供泥巴、水、沙子等跟大自然更接近的物品。

父母要给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不能让孩子动的东西,最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到。同时,制止孩子的危险行为,保护孩子安全。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八、宝宝为什么喜欢专往不平的地方走?

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用心的家长能感受得到他们的兴奋劲儿,虽然走得还不稳,但颠起来奶奶都跟不上,而且专爱走坑坑洼洼、有台阶的地方,看着好让人担心那。

其实,我们要恭喜孩子,他们在手的敏感期,通过爬感受到自己力量,备受鼓舞,接着就进入了腿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他们摇摇摆摆,但是一刻不停走得飞快。喜欢在高低不平的台阶上来来往往,探索脚底传来的不同地方的刺激。

这时,家长即使感觉疲惫,也不要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跟着保护好他就好了。甚至给孩子创造不同的脚底刺激,引导他尝试草地、公路、沙滩的不同感受。切记,不要给他穿带响笛的鞋,这样的鞋子会在孩子走路时发出尖利的响声,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观察。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九、宝宝为什么会恶作剧,把家里搞得一团乱?

家里有个捣蛋娃,那就是翻箱倒柜地折腾,抽屉随时拉开,衣服都从柜子里拉出来,书从书架上扯下来,哦,一个爱干净的家长简直要快疯掉了。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种探索行为。在腿的敏感期,孩子就发现了独立。他开始去探索更远处的事物。这就会让孩子发现空间,当发现空间了以后,他们就开始了空间探索。

比如,他看到家里书摆得很整齐,他试着推倒,改变这个东西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可以通过他的手,他的力量,改变一个东西的模式。这样,儿童就会产生自我效能认知,这正是自信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童年,没有建构起自我效能认知,长大很很难自信。

开始孩子只会把整齐东西弄乱,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示范把他弄乱的东西放回去,让他意识到物体可以移动,并且带着他把东西重新摆整齐,这样他就习得了变杂乱为整齐的能力。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十、宝宝为什么不喜欢我买的玩具?

家长有时候给孩子买很多高级的玩具,但是孩子好像都不感兴趣,即使玩也是摆弄几下,没过两天又要买新的。反而是妈妈做烘焙剩下的面粉和面团,如果给孩子发现,就兴致勃勃玩起来了,专心致志撒面粉,揉搓面团。

很多家长其实对孩子的玩理解有误。孩子玩玩具,在我们看来是游戏,但事实上,那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工作。孩子所有的玩,都不是真正的为了娱乐在玩,而是他们的发展行为。

一个孩子玩一个玩具,从开始玩到玩的结束,他其实已经发展了,已经不是玩之前的那个孩子了。

孩子的发展动力是天生的,当他们通过玩得到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愉悦。

他们对于自己能够掌控,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欲,满足他们发展需求的玩具热情巨大。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不要提供太过超出他们认知范围,或缺少可摆弄空间的玩具。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十一、该不该尽早开始让孩子学习知识?

很多妈妈很喜欢唐诗宋词,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教孩子背,刚开始孩子好像不错,能背几首,可过段时间,完全无感了,这让妈妈很挫败。

其实,在2岁之前,大部分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更感兴趣。他们喜欢把东西翻过来倒过去摸,注意物体表面是圆的还是有棱角的,能不能滚动、旋转。1岁半到2岁时,他们开始探索物品之间的联系,哪些可以摞在一起,哪些可以排成一排,感受物体的空间、体积、质量,此时他们全身的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大脑积极工作,创造出个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孩子也在发展语言,他们在从情景交融的生活中学习到语言,每一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匹配的现实事物支撑。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

十二、2~3岁的孩子为什么经常表现得特别不可理喻?

孩子2岁以后,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物质的表面转向物质的功能、事与物的关系。这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法则还不能理解,但又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进入一个很难受的阶段,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但却常常遭遇挫败,为此,他们会大哭大闹。

比如妈妈帮小强把饼切开,小强却哭闹着让妈妈把饼变回去,回到刚才,怎么劝都不听。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经验,但经验又过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执拗,也就是进入执拗敏感期。经过很多次碰壁以后,儿童才会逐渐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碰到孩子固执己见时,家长无论是发火、说理、贿赂,效果都不会太好。此时最好就是就是倾听孩子,平静地等着孩子发完脾气,对他们表示同情,但告诉孩子事情就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执拗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 执拗期

十三、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的?

选择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选择最适合、最能促进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家庭经济条件、空间距离,以及家庭成员的意愿。违背家庭主要成员的意愿,则可能会牺牲家庭的和睦,影响孩子情绪。

有一个家长以举家之力送孩子进了最好的幼儿园,感觉自己为了孩子,什么都值得。孩子偶尔懈怠,不想去幼儿园,家长感觉一片苦心被糟蹋,严厉批评孩子,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好的幼儿园,通常满足以下8项指标。

1.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轨迹,这需要园方真的了解并严格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

2.有一个能创造性地使用教育理念的领头人。

3.教育目标建立在帮助孩子发展上。

4.人员的素养提升朝向所定的教育目标。

5.教师必须对自我提升感兴趣。

6.有适合儿童工作发展的硬件设施。

7.非常注重营养卫生。

8.有很好的安全保障。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四、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抗拒入园?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当选定了自己认可的幼儿园之后,不要进行过多的想象。不要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导给孩子。如果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也要注意帮祖辈调适心情。对孩子来说,如果前期处理得当,孩子不会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产生离别的焦虑。

为了确保孩子入园顺利,可以在入园前给孩子讲述故事,帮助他练习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上卫生间。然后,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带孩子去幼儿园实地参观。不要只用滑梯、蹦床之类的吸引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错误的印象,入园之后失望。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五、问:怎么处理入园之初的分离焦虑?

适度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第一依恋人就是父母,当离开父母进入新环境时,所有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紧张、焦虑。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分离焦虑,才是联结不正常的表现。这时候,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承诺准时接送孩子并恪守诺言。父母要和幼儿园老师合作,而不是暗中对抗,使孩子平添紧张感。

家长自身不要进行太多想象,不要紧盯着孩子的眼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流泪。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努力调整心态。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六、孩子缺少朋友怎么办?

小星性格很内向,总喜欢躲在妈妈身后,小朋友也不跟她玩。当发现小朋友不带她一起玩时,她就更闷闷不乐。

孩子如果被群体忽视、缺少朋友,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发展。因此,如果察觉到孩子特别缺少朋友,家长需要提供一些帮助。

家长可以请跟孩子性格相似的小朋友来家玩,在家里孩子气势会壮一些。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逐渐增加复杂度,培养孩子的多向社会能力。孩子追求友谊的早期,会自发地使用物质去交换,家长不必太过担忧。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质交换,而练习用感情赢得友谊。只有孩子这样的行为持续过久时,才需要家长予以正确引导。

在孩子因为交友而大发脾气时,家长最好不要被影响,先搞清楚状况,再思考应对策略。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七、发现孩子撒谎怎么处理比较好?

孩子撒谎分几类:一是探索他人的心智。孩子4岁左右广泛和他人互动,他们会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他们尝试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能察觉。他们还可能会拿走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别人是否会发现。如果家长指责孩子撒谎,那可能会破坏孩子探索的本意,并且注意到撒谎、拿别人东西这件事,对此乐此不疲。

这时,家长应该给孩子几个月的探索期,之后,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谎言不成立,会被人拆穿,慢慢地,他就失去撒谎的兴趣。注意,不要真被孩子骗到,否则,会让他体会到极大的愉悦感,继续撒谎。

二是孩子故意捉弄别人,有时候是出于检验友谊的目的,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什么。

三是孩子遇到困境,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家长这时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给与的环境太过恶劣,就会促使孩子撒谎。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八、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一旦生活在群体中,总是会和别人发生各种形式的互动,包括打架。和孩子被人群忽略相比,打架并不是最可怕的状况。他们可能因此具备一定的抗压、应对能力。而且,在孩子幼年时期,冲突程度一般不高,也不会造成大的伤害。

不要一味教孩子还击或忍让,孩子通常不敢还击攻击自己的人,所以得到还击的指示后,可能会去欺负其他的孩子。更不宜自己亲自上阵报复回来,一则对方不会罢休,二则,孩子很可能因此被孤立。

所以,当孩子跟你诉说自己被欺负时,首先,要冷静下来,认识到这是互动形式的一种,不要上来就代入受害者心理,怒不可遏。然后,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倾听的过程不要做任何评论,多方面求证还原事情的真相,直至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讲一个自己或孩子了解的一个角色的故事,细节要生动,措施要容易理解,告诉孩子如何勇敢、智慧地应对这样的争端。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十九、孩子欺负人怎么办?

在孩子的群体中,会有些人显得比别人强壮,比别人智慧,因而被其他孩子欣赏和羡慕。当其他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有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招惹比他弱小,或相当的人。当他因此遭受批评之后,会回家抱怨。女孩则通过搞“儿童政治”来进行试验较量。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抱怨背后的真实情况,到底是被欺负了,还是欺负人了。如果发现他在试验力量,安抚好对方之后,不要过度地指责孩子,但是必须要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传授孩子一些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问问他之后想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某个问题,针对那个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出方案,给孩子阅读一些群体关系主题的故事,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信心。同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供孩子来探索。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二十、要尽早让孩子发展某些特长吗?

孩子五岁左右时,探索会慢慢脱离物质本身,开始对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感兴趣。这个时期,他们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写字,画画,唱歌,对这样的表达非常痴迷。

如果此前没有被成人逼迫着学习过,他们会天然地对对符号产生兴趣,只要有机会就去探索。如果有很好的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戏剧欣赏指导,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也会试着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

但是,应当注意,当把这些介绍给孩子时,需要将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创造者当时的想法一起介绍给孩子,在他们最初练习使用这些精神玩具时,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孩子天然地对学习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反而是我们的逼迫,会使孩子丧失学习探索的热情。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5-7岁)文化学习

二十一、幼小衔接是必要的吗?

适当的幼小衔接主要不是学习内容上的提前训练,而是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的先期熟悉。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形态区别很大,幼教的任务是人格建构,孩子在幼儿园和群体以及老师全日制相处,深入参与到彼此的日常生活起居,老师引导孩子工作、思考。小学的任务是能力和知识体系建构,采用按课时授课制,讲究纪律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孩子有必要在幼儿园预先接受这些改变的预演。

五岁之前,孩子用身体学习,小学需要安静地坐着用大脑思考。五岁之前,孩子用动作表达,提到蛇可能会模仿蛇的动作,但小学需要抽象地学习蛇这个字。这些模式的转换,也要在幼小衔接期间完成。

——(5-7岁)文化学习

二十二、我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爱,看发心,更看行动。如果行动不当,那么孩子很可能接收不到我们的爱。

有时候,我们内心有爱的想法,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于是根据电影、电视剧的印象,想象出一种模式,这其实是一种公式化的爱。

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够自信,内心希望有人能保护自己替自己抵挡一切。有了孩子,这些希望受到保护的欲望,会不知不觉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无微不至,这其实是从孩子那里获得力量,是一种求助型的爱。

有时,我们内心太过焦虑,又把孩子看成最重要的,不知不觉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家庭的焦虑氛围。这是一种焦虑型的爱。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失去了自我,把孩子奉若神明,自己降阶为仆人,在孩子面前谨小慎微,甚至卑躬屈膝。这样孩子在进入群体后,很可能被排斥,他不是变得自卑、畏缩,就是变得蛮横霸道。这些爱的形式,虽然发心是爱,但已然步入误区。

——爱的误区

二十三、孩子不愿意谦让怎么办?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孩子如果没有自我的立场,就容易让别人替他做出选择。

人的自然生存本能,和动物没有太大分别,在生存环境中遇到冲突时,会选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本能,当有人公而忘私,舍弃自身利益时才那么令人敬佩。人们争相传颂,正是因为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如果在孩子展开本能,完成自然本性的时期,家长就一味要求孩子孔融让梨,可能会让孩子生存能力降低。如果孩子一直需要违背本性,服从大人的要求,慢慢就会把外界的权威作为自己判断选择的准则,失去自我。当他们面临邪恶权威时,就会不加判断地助纣为孽。

所以,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构,使孩子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使孩子先获得安全感,然后,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构建利他的精神。

积分换书

樊登解读婚姻

一、为什么要改善婚姻

67%的初婚夫妇会在结婚后40年内离婚,其中一半离婚发生在头七年。二婚的离婚率比初婚高10%。不幸婚姻的承受者患病概率大约增加35%,并且平均寿命缩短4年。所以拿些时间来改善你的婚姻比去健身房锻炼对自己的健康要好得多。同时,糟糕的婚姻会伤害到孩子。仅仅靠改善沟通方式的婚姻咨询改善婚姻的成功率只有35%,而且一年以后将为18%。作者发现修复婚姻的关键不在于你如何处理分歧,而在于当你们不争吵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相处的。书中的“七法则”的目的是巩固夫妻之间的友谊。

二、离婚的那些征兆

戴娜和奥利弗在实验室里用15分钟讨论他们的分歧,尽管两个人都很克制,但作者依然认为他们会离婚。结果四年后他们果然准备离婚。线索来自于他们争吵的方式。

第一个迹象:谈话有一个苛刻的开始。

戴娜的批评不是针对奥利弗的行为,而是这个人。比如:“你这个人做什么都坚持不了一个月。”

第二个迹象:「末日四骑士」(批评、鄙视、辩护、冷战)出现。

批评和抱怨的区别是针对人还是针对事,可以抱怨,但是批评伤害比较大。

第三个迹象:被消极情绪淹没。

情绪淹没意味着配偶的消极情绪突然爆发而且势不可挡,让你觉得自己不堪一击。

第四个迹象:身体语言。

心脏的加速跳动和血压升高是不好的迹象,剩下的就是条件反射式地打或者逃了。85%的婚姻中,丈夫都是冷战者。因为男人的心血管系统容易被激活,较难平复。夫妻冲突会让男人消耗更多的精力,所以男人更愿意逃避。

第五个迹象:失败的感情修复尝试。

当一方做出修复感情的尝试时,另一方以消极应对。

第六个迹象:双方只剩下糟糕的回忆。

三、法则一:完善你的爱情地图

你对配偶的了解程度就是你的爱情地图。彼此拥有详细的爱情地图的夫妻,能更好地处理应激事件与冲突。你可以和爱人玩一个相互了解的小游戏,相互提问考验对方对自己的了解程度。试着去了解配偶会为了什么事自豪,经历过哪些考验和挑战,他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他受过哪些创伤,他习惯怎样保护自己,他的理想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的目标,最近工作有什么困难,什么事让他头疼……

人是会变的,所以不要只在结婚后做这件事,5年,10年,20年,你的配偶在不断地成长。保持相互的了解是让婚姻坚固的第一步。

四、法则二:培养你对配偶的喜爱和赞美

如果一对夫妻的喜爱与赞美系统仍然在起作用,他们的婚姻就可以挽救。那些能够正面看待婚姻历史的夫妻中,有94%的人可以拥有幸福的未来。当幸福的记忆被扭曲,这桩婚姻就需要帮助。

喜爱和赞美是鄙视的解毒剂。重建或增强你的喜爱与赞美系统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想想配偶为什么让你珍惜。你可以找出配偶身上的三个优秀特征,以及例证事件,把它们写下来,和配偶交互看。双方都会很开心,会很容易一起回顾过去的好日子。仅仅这一招其实就已经很厉害了。但如果你希望再进一步的话,你还可以试试每天想一个积极的想法,并给这个想法布置一个任务。比如,想法:我的婚姻中有许多美好的爱。任务:回想一个你们共同参加的特别旅行。

五、法则三:彼此靠近而不是远离

那些喜欢相互陪伴彼此靠近的夫妇会保持情感投入并守住他们的婚姻。烛光晚餐和海边度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秘密,真正的秘诀是在每天的日常琐事中靠近配偶。每天安排一两件为配偶做的小事,或者和配偶一起做的事,你的情感银行就在增值。还可以想出三件你希望配偶和你一起做的事,和配偶交流一下。这样你俩就都会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靠近对方。当你们做好第一件事的计划并达成协议时,夫妻关系就开始改善了。

除此之外最有效的靠近方法是进行减压谈话。双方轮流说,不要主动提供意见,减压的原则是理解必须先于建议。并且要表示你真的感兴趣。表达你的理解,并站在配偶一方。表达一种我们一致对外的态度。最后用表达爱慕之情结束。

六、法则四:让配偶影响你的决定

接受配偶影响的男人们拥有更幸福的婚姻,离婚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当男人不愿意同他的配偶分享权力时,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是81%。

接受配偶的影响并不意味着从不向配偶表达消极情感。女人的情商通常比丈夫更高,这从她们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开始了。女孩子更喜欢玩人际关系有关的游戏,小男孩更关注游戏本身。

高情商的丈夫懂得尊重自己的妻子,他会在看球赛而妻子想说话的时候关掉电视听她说话。他把“我们”放在“我”之上。这样的丈夫不仅让妻子高兴,也让孩子觉得幸福和安全,并有了学习的对象。世界的趋势是从男权走向平权。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是原始社会的食物匮乏依赖男性的状态了。这里有个小练习,就是问问自己“妻子要求中合理的部分是什么?”所以你说:……(通过这个练习来回应妻子的要求会好很多)

七、法则五:以温和开场,用妥协收场

很多夫妻在争论的时候并没有按照专家的步骤来做,但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有一种解决冲突的新模式,可以让婚姻一直充满爱意。

第一步:以温和的方式开始。

只要不批评或者鄙视对方就可以了,未必一定要特别客气。讨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就必然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在绝大多数时候,苛刻的开始都是妻子引起的。因为丈夫更倾向于逃避这些问题,所以发动对抗的往往是妻子。妻子可以尝试做到:抱怨但不责备,描述事实不做判断,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有礼貌,学会赞赏。

第二步:学会提出和接受情感修复尝试。

比如道歉、暂停、肯定对方、强调共同目的等,关键是接收者要对信号敏感,并愿意配合。

第三步:自我安抚和相互安抚。

当你被消极情绪淹没的时候要让配偶知道,你需要休息一下。静静地躺一会,想想美丽的风景画都是有效的。

第四步:妥协。

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解决婚姻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寻求妥协。妥协的基础是婚姻的第四条法则——接受配偶的影响。

第五步:容忍对方的缺点。

在你接受配偶的缺点之前,你不可能向对方妥协。冲突的解决不在于改变一个人,而在于协商,寻找共同点,找到双方都能适应的方法。

八、法则六:学会和问题和谐相处

婚姻中有些问题是难以通过协商解决的,这种分歧可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僵局。化解僵局的目的不是让你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让你摆脱僵局,展开对话。当某一天你能够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谈论这个冲突时,你就学会了和这个问题和谐相处。这种难以解决的僵局常常和梦想有关。幸福的夫妻懂得,婚姻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彼此认识他们的梦想。首先要从冲突中去发现配偶的梦想究竟是什么?然后展开倾听,而不是评判。之后找到可以变通的地方,和对方妥协。最后对对方的努力表示感谢。

在化解僵局的过程中,你和配偶都要有耐心,这些问题都很顽固,不容易解决。但你们俩都做出了承诺,有了信心。当你发现谈论这个话题不会影响你们的爱和乐趣时,你们的关系取得了进步。

九、法则七:创造共同意义

任何婚姻都有一个重要目标,即营造一个氛围,鼓励每个人坦诚地谈论自己的信念。你们找到的共同意义越多,你们的关系将越深沉、越浓厚、越有价值。遵循这个方法你还可以增强夫妻之间的友谊,这反过来会使你更容易处理任何突发的冲突。

十、关于一些具体问题

1.如何应对压力?

工作压力越来越成为导致夫妻不满的主要因素。解决方法是给自己和配偶安排一个抱怨时间,对对方的吐槽给予理解和同情。

2.如何处理家人和配偶的关系?

夫妻之间建立“我们”意识或团结意识。丈夫一定要站在妻子这边而不是自己的妈妈一边。这样她们反而会更好。要让家人知道自己和配偶是更紧密的一家人。

3.钱不够花怎么办?

邀请配偶一起制定财政预算,管理每天的开支,为将来的经济做打算。

4.家务活怎么办?

营造一种公平感和协同作业感。男人必须做更多的家务!女人发现男人做家务活时非常性感。

5.当孩子来临怎么办?

不要指望妻子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中,而要跟着妻子进入新的领域。把“我们”的概念扩大到包括孩子在内。爸爸也要加入到照顾孩子的任务中,妻子不要对笨手笨脚的爸爸有太多批评。

十一、每周5小时,改变婚姻状况

道别。早上出门前确保知道一件配偶今天要做的事。2分钟*5天=10分钟

重聚。每天下班和配偶进行20分钟减压谈话。20分钟*5天=1小时40分钟

赞美与欣赏。每天想办法向配偶表达情感和欣赏。5分钟*7天=35分钟

喜爱。在一起的时候表示亲热,亲吻、拥抱、牵手。5分钟*7天=35分钟

每周约会。2小时/周

总计:5小时。

只要有这5个小时的小小投入,你的婚姻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结 语

这是樊登读书解读的第一本夫妻关系的自助类书籍,和之前那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比起来,我应该检讨自己对于夫妻关系的建设是多么的不重视。因为之前觉得两个大人在一起生活,似乎只要凭着自己的感觉相处就好。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夫妻之间原来和亲子关系一样,只要你愿意学习,也一样是可以越来越好的。所以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在婚姻中感到过困惑的人。

樊登提的家庭情感咨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樊登读书 婚姻、樊登提的家庭情感咨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5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