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婚姻挽回正文

「茅盾妻子凭一高招挽救婚姻」茅盾一个女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茅盾妻子凭一高招挽救婚姻,以及茅盾一个女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内容及简介!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扩展资料:

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位颇有野心和手腕的民族资本家,然而他建立民族工业王国的种种执着努力终无奈地在三十年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走向颓败。

伴随着故事中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大潮,作者无非是要最终证明中国要摆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挣扎的困境,迫切需要一次强有力的彻底的革新,显然这股破旧布新的力量就是新生的共产主义。这也就奠定了此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

叶圣陶曾评价茅盾为“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子夜》的完成为这个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眼光对30年代中国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做了全方位的剖析,用扎实的笔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全景图,足见作家的创作功力。

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固然为小说营造了磅礴的气势,但面面俱到的想法却因力有不逮而使作品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入,虽然避免了概念化的对政治理论的图解,却也无法上升到超越阶级和时代的高度,这也是大部分中国现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的通病。

小说中的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带有过于明显的时代印记,人物的性格显得缺乏感染力和鲜明个性,甚至读罢掩卷回想里面的人物,那些阶级身份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范博文,吴芝生,杜新箨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互相之间竟会混淆起来,这一方面是我读得不认真的缘故,另方面也是由于人物个性的缺失罢。

叙事风格上按部就班的平铺直叙也限制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个性,我们在阅读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时,经常也会看到一些叙事上的留白,情节上的交错和时间的静止和跳跃,用以增添小说艺术上的美感。

然而茅盾就像是一位授课态度极其认真的老教师,为读者细心的讲解每一个解题步骤,清晰而完整地刻画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却压缩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小说时间轴上的刻度都是细密而平均,却少见一些仿佛在时间静止状态下出现的美妙意境。也许这不算是什么缺陷,只是我个人的审美倾向罢了。

私以为《子夜》中最失水准的地方是对几个罢工场面及前后的描写,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部分描述中感叹句明显增多了,偏离了一贯客观和冷静的描摹与讽刺。

“她们的全心神都沉浸在另一种雷,另一种风暴里!”

“被压迫者的雷声发动了!”

“闸北的大小丝厂总罢工下来了!“

茅盾在这些描述中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掩抑的兴奋和激动,显然是投放了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深厚感情。但是作品中也对运动中的盲目左倾进行了揭露,算是缓和了一些感情上的失控。

然而茅盾到底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肃的资深作家和左翼文学的领军人物,在这一时期与创造社的一些只识打标语喊口号的跳梁小丑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所以政治立场对他小说艺术的戕害也是有限度的。《子夜》中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小人物的刻画和场景的描绘。

如吴荪甫的舅父老乡绅曾沧海,他先是对一本《三民主义》像神一样的跪拜,后来又对闯进家里的暴动农民说最恨国民党,真是构成了对人物性格的绝妙讽刺。

还有吴荪甫扶植的手下屠维岳,作者很着重对他的神态进行描写,并在对其言行举止的叙述中将一个冷静、精明、狡诈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作品中的几个“堕落”女性妖媚迷人的形象也都描画的较为丰满,如交际花徐曼丽,“双重商业间谍”刘玉英等。她们自然也是在这个艰难的时事下挣扎着寻求出路的小人物,但因其身份和手段的特殊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夜》

沈雁冰与妻子有怎样的传奇婚恋故事?

一、

茅盾在写完小说《追求》后,备感身心疲惫,在好友、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的帮助下,于1928年7月告别妻儿与母亲,只身东渡日本。在去日本的轮船上,茅盾结识了一个年纪23岁、面目清秀的女性。她叫秦德君,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比较典型的新女性。秦德君在成都读书时,因为提倡女子剪发与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为宁沪一带工人运动的通讯员。1923年,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她更名徐舫。这次去日本是想取道那里去苏联。

茅盾与秦德君都是经历过大革命洗礼的人,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在轮船上他们很自然地就彼此交谈了起来,从时事到文学,谈得很融洽,彼此的感情也随之迅速发展。到了东京,他们各自安顿住下后,茅盾便继续从事他的文学创作,将稿子寄回国内换取稿酬;秦德君则帮他抄抄稿件,或为茅盾写作提供一些素材。旅居生活的寂寞,使茅盾自觉不自觉地同秦德君越走越近,他们同居了。

茅盾的内心忍受着煎熬,孔德沚的心里更是难过。这边,自己一心扑在家庭上,照顾着婆婆和子女;那边,却传来茅盾在日本与另外一个女人同居的消息。孔德沚伤心得痛哭不止,好在婆婆坚定地劝她道:“德鸿会回心转意的。”这才给了孔德沚一些安慰,她期待着丈夫的归来。

1930年4月,茅盾和秦德君回到了上海。不久,茅盾就回到了孔德沚的身边。茅盾在有妻有子的情况下,又与别的女人产生感情并同居,这不能不说是这位文学大师人生中的一个败笔。对于许多女性而言,这个败笔或许是很难接受甚至是不可宽恕的,但善良的孔德沚不仅原谅了茅盾,还以自己宽厚的情怀去消解茅盾心中的疙瘩。为了让茅盾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孔德沚毅然从一个活跃的党务工作者变成了贴身保姆,专心为茅盾料理生活,抄写书稿。

有了妻子的精心照顾,茅盾得以静心笔耕,《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奠定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师地位的经典之作相继问世。抗战爆发后,孔德沚和茅盾一道告别工作、战斗了16个年头的上海,从香港跑到新疆,又从新疆跑到西安,直至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这期间,无论是昼夜兼程,还是风餐露宿,茅盾和孔德沚总是形影不离,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留下了无数伉俪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的安排下,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孔德沚见许多女同志都走上工作岗位,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显身手,羡慕不已,于是她向周恩来总理要求工作。周恩来听了以后,点点头,认真地对她说:好,我给您安排一个对您最重要也是最合适的工作:“照顾好茅盾同志。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今后要他为新中国描绘蓝图,为新中国作出新的贡献。你要好好照顾他,这是党交给您的任务,这比您做任何工作都重要!”

在一旁的茅盾听了以后,谦虚地笑了一笑。孔德沚却认真地记住了周恩来交给的任务。从此,她再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工作要求。作为部长夫人,作为一个2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孔德沚从来没有向党要求过什么。她牢记周总理的嘱咐,保持过去革命年代的作风,亲自上菜场买菜,洗衣洗碗,烧菜做饭。毫无怨言地过着平民生活,竭尽全力照顾茅盾,让茅盾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大业中去。

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茅盾卸去文化部长的职务,改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但他逃不掉文化大革命浩劫的厄运。他靠边了,还被抄了家。

由于担惊受怕加上年事已高,孔德沚原来的糖尿病复发,卧床不起了。此时,70多岁高龄的茅盾,常常迈着蹒跚的步子,颤巍巍地跑上跑下,侍候卧病在床的夫人。病中痛苦万分而又性情孤僻的孔德沚常常一个人独自抽烟解闷,严重时,一天抽两包。医生劝阻,没有用;茅盾规劝她,也没有用。

一天夜里,孔德沚翻个身,不慎从床里跌落到地上,却无力爬上床。她痛苦地呻吟着。茅盾闻声赶来,想扶她起来,但终因体力不济,没能扶起她。这时,万籁俱寂,夜深灯昏,茅盾只好陪着妻子坐在地上等天亮。直到早上儿媳上班时,茅盾才打电话让她来一起把孔德沚扶上床。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去世。

在医院的太平间里,茅盾颤抖着双手为老伴揩身换衣。经历过风雨人生的文坛巨匠,望着夫人那紧闭的双眼和布满皱纹的面庞,不禁失声痛哭了起来。朝夕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妻子如今突然撒手离去,他怎能不悲痛万分!茅盾在当天的日记中一字一泪地记述了自己对亡妻的追思:“我不禁放声痛哭,盖想及她的一生,确是辛辛苦苦、节约勤俭……”2月2日,茅盾在与孙女小钢说起孔德沚的一生时,还动情地说道:“依照你奶奶青年时的工作能力和上进心,她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但她放弃了,为了我们这个家,而放弃了。这么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爷爷、奶奶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我们互敬互爱,始终如一。”

在疯狂的文革年代里,孔德沚这位老共产党人身后没有庄重的仪式,没有满室花圈。1月31日下午,在寒冷的北风里,茅盾迈着蹒跚的步子,在家人的搀扶下,在老友叶圣陶等的陪伴下,为老伴孔德沚送灵。

漫长的人生之路,有风有雨,有阴晴圆缺,茅盾常常望着放在卧室五斗橱上夫人的骨灰盒百感交集。在茅盾的回忆录中,他用饱蘸感情的笔,回忆夫人孔德沚勤劳、默默无闻的一生,把一个真实的妻子形象留在自己的著作里,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相随相伴、相敬相爱半个世纪的人间伉俪的故事。

茅盾故居

茅盾画像

茅盾的《动摇》内容简介

简介如下:

《动摇》是茅盾作品《蚀》的三部曲之一,主要描述了湖北县城在政府蜕变以前的风波,通过展示各阶层人物在大革命背景下的所作所为,表达的是革命基础在动摇,左中右三方共同决策革命,愚昧、野性和私欲笼罩了一切。

作品向我们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中各色人物的心理状态。其中描写的最成功的主人公是方罗兰,表面稳重、成熟、冷静,实质是一个摇摆不定,懦弱的伪君子。

扩展资料:

1、《动摇》里面关于革命阶级的代表只提到了两个人物:史俊与李克。虽然对他们的着墨并不多,但是却形象地刻画了革命阶级的两类人物的典型代表。

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

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2、《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蚀

15岁被毁清白之身,为茅盾屡次打胎,五段婚姻都不幸收场,她是谁?

提起民国传奇女性,不得不提这位为实现“伟大事业”而奔走了大半生的勇敢女性秦德君。

她曾“剪发”明志,带头冲破封建旧俗,也曾在无缘北大以后,女扮男装,一路从重庆到成都,再到武汉、北平,见到了陈愚生、恽代英、李大钊等有为之士。在有为之士们先进思想的影响下,本就大胆且热烈的秦德君在思想上也养成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热烈与忠诚。

于此她的一生精彩无比。相应地,她的感情生活,在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亦十分跌宕起伏。

15岁花一般的年纪,她因醉酒被人轻薄,最后不得不为了孩子开启了第一段不愉快的婚姻。

前后经历了两段失败恋情,她再次遇到许诺给她未来的茅盾。她曾为了茅盾的前途两次放弃腹中的孩子,但是却依旧没有盼到想要的未来。后来,她又经历了两次婚姻,94岁高龄的她,于1999年去世。

她的性格有男子比不上的坚毅,而她的感情之路却比大多数女子跌宕。敢爱敢恨的她,并没有被数段失败的恋情毁掉,她把自己活成了民国传奇女性。原因无它,因为她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并且勇于追求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包括爱情。

1、十四岁“剪发”明志,带头冲破封建旧俗

1919年,四川有一位面目清秀、性格热烈、敢作敢为的14岁小姑娘,做了一件让当地老百姓都有些唏嘘、让后辈都有些意外的事情:毅然剪掉了齐腰长发,并决然表明自己要冲破封建旧俗的决心。

那个时候的四川,女子将头发剪短,是一件不仅会让自己受到“处罚”,甚至还可能会连累到家人的“罪事”。

当时在四川盘踞的军阀刘存厚就下过命令不允许妇女剪发,否则就要处罚剪发女子本人以及她的家人。

但是敢作敢为、胸怀热血的秦德君毅然剪掉青丝,她似乎是在用这种举动告诉自己,并向世人表明决心:她要迎接“新时代”!

而她的这种热烈且敢作敢为的性子,让她接下来的人生精彩非常,也为她起伏人生中“五段”或喜或悲的恋情,埋下了伏笔。

2、求学被蔡培元拒绝反越挫越勇,“女扮男装”邂逅有为之士

说起秦德君的敢作敢为,除了她在敏感时期剪掉长发以外,还表现在她在求学之路受挫后,男扮女装邂逅了“李大钊”等这样的有为之士上。

据记载,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拥抱新时代,秦德君曾写信给北大的校长蔡元培,表明自己想要去北大进修,开阔眼界。

由于北大这类学府对学生的能力有一定要求,秦德君没能成功入学北大,而蔡元培这边也给其回信说明原因。

虽然这封信让秦德君被自己所在的学校开除,但是却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因为蔡元培作为北大的校长,能够亲自写信回复她这样的“无名小辈”,让她备受感动,同时她也感受到蔡元培这类有识之士对女性的尊重。

于是她再一次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身为女子的她决定出去看看。

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男扮女装,先是到了重庆,见到了陈愚生,然后又到武汉,见到了恽代英,再然后她来到北平,遇到了“李大钊”这样的时代伟人,以勤务员的身份,在李大钊身边“发光发热”。

她一路走南闯北,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接受当时中国最先进思想的洗礼。

于此,颜小二想,或许正是因为长期受到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她才能吸引像茅盾这样的大家吧。

3、年轻恋情坎坷,为茅盾两度沉沦

秦德君坎坷的恋情,从她15岁那一年就拉开了帷幕。

因剪头发等大胆举动,秦德君被学校开除,为了继续学习深造,她打算去俄国求学。

在出发前的践行会上,与友人告别的秦德君格外动情,很快就喝醉了,而这一醉,却让她稀里糊涂地怀上了一个叫穆济波的人的孩子。

那一天,穆济波趁着秦德君醉酒,夺走了她的第一次。

事后秦德君曾跳井自尽,但是被人救起,之后痛定思痛,她打算到北平学习,但是却发现自己怀孕。

在好友的劝说下,为了孩子,她嫁给了那个趁她醉酒侵犯她的男人。

可这个男人在娶了秦德君后,依旧故伎重施,害了别的女孩,忍无可忍的秦德君离开了他。

之后,投身“伟大事业”的秦德君邂逅刘伯坚,二人开启了一段甜蜜的爱恋。可惜她的好友先一步与刘伯坚牵手,不想成为“爱情里的第三个人”的秦德君离开了刘伯坚。

然后,秦德君去了日本,邂逅了茅盾。

那一年她23岁。

茅盾与秦德君一见如故,很快二人就在一起了,如胶似漆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秦德君发现自己怀孕,但是因为当时二人拮据,无法抚养孩子,秦德君选择舍弃孩子。

之后的1年,二人感情虽然渐渐稳定,但是秦德君与茅盾的恋情被茅盾妻子发现。

茅盾愿意娶已经怀孕的秦德君,但是茅盾的妻子不仅不愿意离婚,茅盾的母亲也强烈反对秦德君和茅盾在一起。

最后,为了茅盾的前途,秦德君再一次选择舍弃腹中孩子。

4年之后,由于茅盾并未兑现娶她的四年之约,敢爱敢恨的秦德君毅然离开了茅盾。

之后,她想过轻生,但是却被救了回来。于是,再次大难不死的她全身心投入了革命事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

4、晚年平淡,传奇女性落幕

值得一提的是,一生敢爱敢恨的秦德君在与茅盾这场爱恋中抽身以后,对爱情的态度相对淡漠。

离开茅盾,在生死边缘走一遭以后,她为了“伟大事业”这个理想牺牲小我,嫁给了王心卫,这段婚姻维持的时间并不久,对她来说,也没有什么感情上的悲喜。

王心卫死后,活跃于“伟大事业”战场上的秦德君遇到了旧友郭春涛,二人走到了一起,秦德君也算是真正有了一个懂她爱她的伴侣。

只可惜结婚不过7年,郭春涛便因为病重,于1950年去世。

之后的40多年间,秦德君选择独自一人生活,直到1999年,九十多岁高龄的她永远闭上了眼睛。

5、民国传奇女性:一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在感情方面,纵观秦德君一生,无论是豆蔻少女,还是已经历数次恋情,在生死间徘徊数次的成熟女性,她一直以来对于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在追求什么都无比清晰。

她一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当她认识到那个夺走她第一次的男人死性不改时,她不再自欺欺人、不再抱有幻想,而是毅然离开。

当她在4年之约中看到了茅盾的“无情”时,她也毅然离开,死去活来之后,再度新生。

而后,她在中年时期,终于在自己的第五段恋情中,遇到了那个真正爱自己、疼惜自己的人,尽管那个人只是陪伴了她7年,之后40多年的时光,她即便独自一人走过,也无悔。

或许,一直以来,她想找的,只是那个真心惜她、爱她的人。

而她也做到了。

在事业方面,从最开始的剪发明志,到最后为了事业牺牲小我而发展一段婚姻,秦德君拥抱“新时代”的目的一直很清晰,她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追求什么。

她的独立与自立,是那个时代,亦是这个时代,许多人需要学习的地方。

今人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却并不多。

颜小二曾欣喜于一位网友在颜小二讲述95后女孩住进毛坯房一文下的留言,对于那个十几岁辍学,用10年积蓄付了首付住进毛坯房的95后女性,有网友留言说“真羡慕她,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付诸了行动。”

颜小二欣喜,有人和颜小二一样,并未将眼光放在女孩买毛坯房一事上,而是看到了女孩背后的“独立”,以及女孩对自己人生的清晰“规划”,以及对自己所想的明确追求。

每个时代,都有清晰明了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去勇敢追求的女性,他们大多都有让旁人或惊艳或惊叹的成绩。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茅盾《虹》的内容简介

《虹》描写从“五四”时期到1927年近十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

梅行素的父亲是个落魄中医,母亲已去世,从美国回来的哥哥很快去做官了,她自己过着寂寞的生活。在她还在女校读书时,她就被父亲许给了父亲的表侄柳遇春,柳遇春是一个孤儿,为梅父收养,正经营一家杂货铺。

梅小姐根本就不同意这个包办婚姻,她的心上人是在军队里的姨表兄韦玉。韦玉也十分爱她,但生性软弱,奉行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又有肺病的他一直不敢在婚姻上有所决断。

这时,“五四”运动的浪潮已经波及成都,梅小姐受新思潮的影响,更加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梅小姐经常从同学徐绮君那里借阅进步书刊,当学校里掀起剪发运动时,梅女士也毅然剪去了自己的一对小圆髻,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父亲的反感,还遭到了一些轻薄少年的嘲弄。

梅却满不在乎,而且干脆离开家到学校寄宿。当学校里上演易卜生的名剧《娜拉》时,她主动担任了林敦夫人这一角色,并决定走向社会,寻觅伟大的前程——韦玉。

这时,韦玉回来了,但他已同别人结婚。父亲坚持要梅出嫁,梅便决定和柳遇春结婚,并要征服他,使他成为自己的俘虏。然而婚后她却无法抵抗柳遇春无休止的纠缠,更没有实现使他成为俘虏的愿望,梅的心碎了。

梅又意外发现柳遇春在外嫖娼,便于婚后的第三天逃回了自己的家里,年末,在柳遇春的苦苦哀求下,梅又回到了柳家。听说韦玉病在重庆,梅便找了借口去探望,柳遇春执意陪行,结果梅未能见到韦玉,这使梅更加憎恨柳遇春。

在重庆,梅又寻机离开柳遇春,来到正在度假的徐绮君家。梅从徐绮君的堂弟徐自强那里得知柳遇春已回成都,韦玉已病死。于是,在徐绮君的帮助下,梅在泸州当了小学教员。但在学校里,教师们分成几派,梅感到倍受排挤和嫉妒。

后来,她结识了惠师长的养女杨小姐,成了当地革新派首脑惠师长的坐上客,不久梅离开附小成了惠师长的家庭教师。随着惠师长升为省长,梅也随着来到成都。在成都,因为与友人发生冲突,她便借口参加全国学生联合大会离开四川,来到上海。

当梅乘船经过夔门,随着视野的开阔,梅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她感到自己正由曲折窄狭的路进入广阔自由的空间。

梅在上海遇见了自己的同乡梁刚夫,又在梁处碰见了女友黄因明,在二人的帮助下,参加了政治运动。这时,已成为“醒狮派“的原附小同事李无忌正在南京活动,他劝梅离开梁刚夫等,说他们是领了卢布的。

梅拒绝了李的无理取闹,干脆和黄因明住在一起,攻读起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来了。1925年“五卅”运动开始了,梅积极投入其中,在游行过程中,梅被巡捕的高压水龙淋湿,恰逢住在附近旅馆里的徐自强,这时徐已当了军官。

正因休假途径上海,他邀请梅去旅馆换衣,梅对于徐对运动的冷漠态度非常反感,换好衣服后,不顾徐的劝阻,再次奔上街头,投入战斗。

扩展资料

茅盾文学主张的形成与他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直接有关,而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又直接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而茅盾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又正是风起云涌的巨变时代,而茅盾又正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最容易受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潮”的影响。

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实际上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任何时候他都未能忘记对文学这个“缪斯女神”的敬重。

在新文学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学的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后来他的文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基点。

即使是在他对“五四”进行重新思考和检讨时,也不能完全改变自己和初衷。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

因此,了解茅盾的文学主张,并不是要求大家去啃茅盾的理论著作,而重点是了解他文学主张中的“矛盾”,即,一方面他主张小说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另一方面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虹

茅盾《蚀》三部曲——一首理想在现实面前的哀歌

    最近刚拜读完茅盾的《蚀》三部曲,因为主题思想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现又恰逢毕业季刚过,想到自己也是一个刚从学校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的青年,所以阅读完之后颇多感触,倒也想提笔写一写。

    《蚀》中的三部曲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单从小说的名字看,就颇具 象征意义,也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小说的悲观基调。蚀——腐蚀,社会腐蚀了理想罢?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是一个情感脆弱又耽于幻想的人。她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希望通过静心读书,以在这个人心浮躁、动荡的社会中守住自己的一方清静。     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而一心只读圣贤书。既然如此,只有面对的选择。

    小说中的章静是个极易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碰到挫折,也极易感到失望的人。在面对社会现实时,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 她都遭受到了幻灭的打击。

      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换了三次工作。每一次满怀希望与热情的投身工作,在接触后却又深感工作与理想颇具差异。在工作中,异性对她渴慕的恋爱追求、同事们举动之粗野幼稚等都令她不胜烦扰,而在酒席上,看到惠周旋在男人之间,并不交心的人际应酬更令章静深感社会之迷乱与复杂。

      在章静的两段爱情中,第一次将自己的身体错付的那个男人,是个暗探,是个轻薄女性的猎逐者。他的卑鄙狰狞的丑态令章静在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悔悟后毅然离开。而章静的第二个恋人,是她看护的一位从战场上负伤退下来的军人。当初为了追求生的存在感而去战场上寻求刺激。章静与他的短暂却美好的恋爱,最终因不能违抗的返战军令而结束。或许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注定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剧。

    那个时代,革命的紧张空气中包孕着普遍的疲倦与烦闷,人们疯狂地寻觅肉的享乐和新奇的性欲刺激。章静抱着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与安慰,结局只能是一次次的感到幻灭而已。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主人公方罗兰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奉行所谓的“中庸”政策,他的动摇与妥协,助长了混入革命党内部的胡国光等投机分子的反革命气焰。当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候,他只能束手无策的以逃离为保障个人安全的策略。

      在婚姻中,方罗兰也是一个“动摇派“,他无法理解妻子梅丽真正生气吃醋的原因,反而觉得她无理取闹,将他在妻子那里所遭受到的憋屈不自觉的去孙舞阳那里寻求安慰。终于忍无可忍的梅丽提出离婚,方罗兰在猝不及防的婚姻变故中,一方面在试图挽回妻子,另一方面却又对孙舞阳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甚至产生了孙舞阳取代梅丽作自己妻子的念头。

    在两个女人中摇摆的方罗兰,最终不会得到孙舞阳,却也注定将永远失去梅丽。

    《追求》在整个三部曲中,是最令我压抑且无法理解的一部小说。茅盾意图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 的病态与迷茫。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均是悲剧的。他们试图寻找理想的救国出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们虽各有所追求,但都找不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最终理想与自身,反被社会现实所吞噬。

    领教过官场黑暗而试图“教育救国”的张曼青,不仅最终失败,而且寻觅到的“理想伴侣”朱女士与他价值观的格格不入,更加深了他对理想破灭的悲剧感;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惜出卖自己肉体的 赵赤珠、王诗陶; 为寻出入甘作土匪的曹志方;一次次陷入“恋爱悲剧”无法自拔的龙飞;一味追求官能享受与刺激的章秋柳以及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的史循。

      这些人的所思所为都令我不敢苟同,甚至令我觉得他们的精神病态已到了无可挽救的程度。他们的情绪一下狂躁、一下抑郁、一下亢奋、一下低落,反反复复,变化无常。 我在看书的时候,竟会庆幸茅盾没有将他笔下的人物写成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型人格。他们的躁动与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只是针对自己,并没有危害他人。

    章柳秋为了唤起自杀未遂的史循对生活的向往,就试图通过恋爱去改造他。我并不能理解她这样做的初衷到底是出于真心救人还是纯粹自己无聊以寻求别样的生活刺激?最终史循不可更改的死亡宿命与章秋柳与之结合而患上梅毒的悲剧,是她在自我麻醉中毁灭着别人同时也毁灭着自己的必然代价。

    《追求》中唯一一个在我看来正常的人是主张“新闻救国”的王仲昭,他是某家报社第四版面的负责人。他对事业的追求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爱情。他渴望与陆女士缔结婚姻,为了得到她与其父的认可,王仲昭立足于实际,他并不立下宏大的志向,而是着眼于小目标,从小做起,试图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而慢慢改变社会以期实现大志向。然而他的理想在那个社会也注定破灭,报纸行业心照不宣的内在运行规则从不会因为个体改良的美好愿景而作出变动,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原则的总编辑是王仲昭实现理想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事业上受挫的王仲昭原以为自己收获了美满幸福的爱情,而命运无常的厉手早已扼住了他的喉咙,他也难逃悲剧的宿命。临结婚前,陆女士的惨遭伤颊的意外是压死他人生憧憬的最后一根稻草。

      茅盾的无情正是让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在现实社会的洗礼下,将他们的理想一而再,再而三的碾压直至不复存在。一种深为无力的绝望之感不仅是他们的,也同样传递给了读者。

      虽然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处于茅盾笔下所写的那个时代,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我不是一个天生的乐观者,亦不是极度悲观者,或许是因我刚步入社会,还未经受较多的社会磨砺。我不知道现在青年应该怎样去寻求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出路,因为我也同样身处迷茫。只是隐隐觉得,那么多年的求学生涯,教育所带给我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让我在人生困境中,知道有些事该做得,有些事万不能做。

    最后以 鲁迅话语作结,聊以自慰或鼓励同辈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关于茅盾妻子凭一高招挽救婚姻和茅盾一个女性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4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