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咨询正文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是真」咨询师心疼来访者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是真,以及咨询师心疼来访者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能喜欢上来访者吗?

        其实每一位鼓起勇气走进咨询室的人,都怀揣着自己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扰,这些感受几乎快要把他们压垮了,他们需要一个人来帮他们看清并且陪伴他们走出这片灰暗,心理咨询师就这是这样一位引路人。每一位走进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期望可以感受到连结、依恋、亲密关系或者其他,但是归根结底,本质上,它是一种爱。

     当咨询师在咨询中一分一秒一字一句去倾听去体验去感受来访者所经历的那些伤痛,咨询师会对眼前这个人生出越来越多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感同身受他们描述的那些或痛彻心扉或喜出望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

    作为咨询师,却常常不能允许自己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因为不管是在咨询中感受来访者带来的铺天盖地的负向情绪,还是被来访者唤起自己的某些隐隐作痛,咨询师都要张开眼、敞开心、放大每一个毛孔去体验,这些都是咨询师理解来访、理解自己、理解人性必不可少的材料,咨询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淌过波涛汹涌的情绪海浪,去体会最爆裂的愤怒,最切肤的悲伤,最深邃的绝望,最窒息的无力,最黑暗的恐惧,脱去防御的外壳,与自己赤诚相见,这个过程并不好受。

    事实上心里咨询师是会爱上自己的来访者,但这份爱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爱,它不是男女之爱,它不是手足之爱,它不是友谊之爱,尽管有时候有些类似,但是它也不是父母之爱。它是一种指向分离的爱--我爱你,所以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关上我咨询室的门,带着在咨询室里在我们关系体验到的爱和接纳,头也不回地去投入充满力量的茫茫人海,投入曾经让你畏缩不前的亲密关系,投入曾经让你伤透脑筋的亲子关系,投入曾经让你自卑不已的职场中,投入曾经让你挫败绝望的学业中,去活,去感受,去爱别人,也被别人爱。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共情,是真的感受到还是只是职业性质?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共情,这要分两方面去分析,懂得了明白了对有需要的心理患者在挑选咨询师方面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1、在面向患者时共情那是真正的感同身受,与患者引起共鸣,走进患者心里,而且是真正切身的在肌体语言等方面让患者体会到感觉到的真情;很多患者本来心理有问题、郁郁寡欢,不愿意说话不愿意沟通,把自己深深的埋在自我的世界里,此时咨询师如果没有很好的与患者形成共识引起共鸣的话,那是没办法进行心理疏导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要做到这点,就要多接触多元世界,去感受这个酸甜苦辣的人生,而且要有慈悲为怀的心态,具有感性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与患者共情。

2、与患者共情,那就是一个专业咨询师应具有的技能了,不一定真正的感同身受,但要进行沟通与治疗时, 共情 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的专业素质了,是基本的职业性质。

为此家有心理患者时要找咨询师,我就认为必须找第一种,这种感同身受的沟通,这种与灵魂共鸣的疏导才真正根治患者而且也是最效的。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 情感 、思维;

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共情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

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 探索 ,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 情感 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一方面,共情是一种技巧,需要咨询师不断地去接受训练,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尽可能地可以从多个视角更好地理解来访者。

但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咨询师自身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同理心是不同的。也可以说比较偏执或者太过于 健康 的人是比较难以共情很多比较艰难的情绪感受和体验的。

有一种说法,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是疗愈之后的神经症患者。他有着天然的共情能力。

我们最初学习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讲个段子,如果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雨中坚持不打伞,说自己是个蘑菇,那么你最好的共情就是,就是自己也不打伞,说自己也是一个蘑菇。

罗杰斯说,共情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实际上,咨询师只是在尽可能地去理解来访者,并不能完全理解到来访者的感受 。他需要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调整,以期更好地共情来访者。

但是接受过咨询的人都知道,其实情绪感受也是有能量的,如同我们看到小说电视剧中忧伤的场景会流泪,开心的镜头也会欢笑一样。我们沟通交流时,约有百分之65的信息来自于非语言信息,对于咨询师来说,其中其实也包含一部分的情绪感受。

不同流派对于共情程度的要求不同。古典精神分析流派一般要求咨询师坐在来访者的躺椅背后,其实也就是为了防止咨询师过度的卷入。

随着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很多流派对于咨询师的卷入度要求不断提高,存在主义强调此时此刻,也许咨询师会在需要的时候去拥抱来访者,拍拍他的手等等。还有沙盘治疗,需要心理咨询师的高度共情,来访者哭,咨询师也哭 。

说白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你可以通过它看到你自己。

咨询关系建立的最初,我们需要咨询师的共情来让我们觉得温暖、被理解、被看到,这种理解、看到很多时候就可以让我们觉得痛苦有人可以与我们分担。但是在这之后的更多时候,镜子功能就显得更重要了。

我们需要被看到,被理解,更需要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以上是我对于您这个问题的一点理解。

感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不知道是否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才入行算职业性质吧,合格的咨询师会把自己带入来访者的经济中,自己去感受来访者的经历,在自己假如经历了这段经历后的感受和来访者表达的感受,一并去感受和理解他(她),这部分是需要规范训练(长期培训),自己被咨询(个人体验),同辈督导和被督导师督导,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的。好的共情就能完成咨询的1/3了到一半了(数据是我的个人感觉)。

答:共情在心理咨询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同理心 ,与来访者同频共振。这样咨询师才能真正体验感受到来访者的内心活动状态,也能使来访者感觉到被真正的理解接纳,共同促进咨询过程展开。共情是一种真情实感,而不是一个名词。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需要去感受来访者的情绪。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看问题,突破自己的价值观、认知结构、成长经历都抛开。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实操性的工作,不是纯理论性的工作。

咨询的过程是帮助来访者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超越,然后来适应这个 社会 ,更好的接纳自己。实际上是实现来访者生命的绽放和自我潜能的激发。

所以共情是很重要的能力。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不同的咨询流派会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大都要求咨询师的共情是“半真半假”。

1.半真:是指咨询师要尽可能多的去设身处地理解来访者,与来访者的心灵互通,同频共振,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接纳来访者,有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没有真正、真心、真诚的共情,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隔阂、不信任感,从而在咨询中保持戒心,阻抗重重,难以打开紧闭的心门。

2.半假:但是心理咨询师又不同于其他的亲友,在共情的同时,又需要保持一个“悬浮的自我”以观察咨询室发生的一切。这是出于职业性质的需要。咨询师需要感知、觉察和接纳来访者的情绪 情感 ,他的觉知范围要远远大于来访者的觉知范围,要能容纳得下来访者的情绪 情感 ,并且在心理认识和情绪的掌控上水平要更高,才能真正给来访者以有效指导。

实际上,任何共情都无法做到百分百完全复制和叠加来访者的所思所感,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因此共情时尽量全情投入即可,不必刻意提醒自己保持清醒或戒心,毕竟内心的咨询时钟会暗示你,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忘我的“代入”,

当然发生所谓的“卷入”问题,是心理咨询师自身的问题还没处理好,不是咨询共情技术的错。

因此共情要求咨询师既真又假、半真半假,留一半沉醉,留一半清醒。

共情是咨询师在咨询时一项必备的技能,他(她)能深刻感受到来访者的切身感受,以方便更好的治疗,找到来访者的患病的原因。所以共情是心理咨询师是真的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

任何职业都不可能有这个性质。共情说的是 情感 , 情感 不能是一种技术,否则就是假的或者伪装出来的了,这样的咨询师无非就是个典型的骗子。

共情是心理咨询技能里建立咨询关系的技能之一。与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一样,不是单纯的工具或手段,而是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是咨访关系中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共情能力与生俱来,一个人从出生就有。比如:侧隐之心人之本源就是共情,别人痛苦你会跟着痛苦,想要去帮助他解决这个痛苦,这不正是咨询师该做的么?如果来访者痛苦你还高兴那你还做什么咨询。一般来说,监狱里反 社会 人格大多是:别人痛苦我高兴,于是犯罪的恶才易滋生,才会被关起来。

所以不能片面理解是感受还只是职业性质。

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训练中,有一项基本功,叫共情,意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以提升咨询效果。

一些培训机构也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培训班里让参加学习的学员练习,并在咨询中应用,比如说话有尺度,理解来访者的感受等。

但实际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很多咨询师有困惑,我已经做的很好了,为什么咨询效果不好,或者做了一次就脱落了,于是有进行下一轮的训练,练完以后,结果基本还是这样,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关键问题在于,咨询的时候,没有围绕来访者的困惑开展交流,来访者付费是为了让咨询师帮助消除自己的痛苦,回归正常的工作学习,而不是听几句和风细雨的话,在这方面,咨询师是比不上宾馆前台服务人员和公关人员的。

心理咨询师如果懂了心理疾病,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机制,理解来访者痛苦的原因,心理疾病发作的规律和特点,围绕症状和来访者交流,来访者才能感觉的你懂他,甚至有找到救星的感觉,即使你的话语粗哑,咨询也可以进行下去,咨询取得效果。

咨询师的个人情感,是如何在咨询中发挥作用的?

一、要维护来访者的利益。

这种情感的触发,如果来自咨询师个人的议题,那么就需要提醒自己,尽快从这种情感卷入中出来,要维护来访者的利益,不要让自己的这些情绪反应影响咨询,这些议题需要在咨询师的个人体验中去处理。当然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些时候由于咨询师的个人局限,我们在咨询中还没有觉察到这是我们个人的议题,该怎么办呢?

举个例子,比如听着来访的叙述,咨询师发现自己困了,打了一个哈欠,而这会儿还是白天,自己好像也没有很疲劳。这实际上就提醒咨询师,在打哈欠之前,可能有一些无意识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咨询师要注意到自己的这个反常行为,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比如喝口水,或者让来访重复一下前面的话。同时要在之后的咨询过程中对这种很困的感觉保持觉察,继续搜集信息,找出所有的可能原因。

二、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与他做一些讨论。

可以思考一下,如果这种反应是我的,那么感到困之前来访者正在讨论什么内容?我在回避跟他继续讨论这个部分吗?那个很难处理的情绪体验和议题是什么?之后咨询师可以在个人体验中和自己的咨询师去讨论和处理这个部分。如果这不是我的,而是来访者的一种模式,那么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比如他在通过这种方式和我保持距离吗?他是在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内在的某种情感体验吗?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情绪体验、我们对问题的假设,以及来访者的咨询目标,去思考这些问题,理解咨询中的互动,但并不一定要在咨询的当下就全部反馈给他,而是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再与他做一些讨论。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咨询中如果咨询师产生了很多情绪,咨询师要以来访者的利益优先,对自己的反应有一些克制,同时一定要思考为什么。

三、咨询师的成长体验。

大多咨询师都会通过专业的督导,培训以及个人体验,来提升自己在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巧,因此在不同的案例之中会相应的结合不同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专业的需求分析,随着咨询经验的增加,可以更加娴熟以及专业的来处理与来访者之间友好的咨访关系。

读书收获—对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解

林蕾  宜昌精分学习小组  坚持分享419篇

移情和反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重要。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再现了以前生活中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若长期被压抑,无处释放,就会成为心理的纠结-“情结”

移情:来访者在童年时对一个客体(尤指父母)的情感,在治疗过程中转移给了治疗师。

简单来看移情是两个错位。一个是时间上的错位,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放到了现在;二个是把过去对父母的态度转移到对身边人的态度。

移情又包含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负向移情 :指来访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将原有的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第二种是正向移情 :指来访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的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爱的成分。(对咨询师理想化)正性移情对咨询初期建立关系是有一定帮助的。

正向移情又可以分为一致型正向移情和互补型正向移情。

一致型正向移情 是指来访者真正喜欢咨询师的“人格魅力”而造成的爱的倾向。(敬仰)对于这种移情咨询师要表示理解和感谢,指出这种这种感情不可能转化为现实,从而消除对方爱的幻想。

互补型正向移情 是指来访者有不安全感而想有力地表达其对咨询师的依赖。(依赖之情,把咨询师当成了父母)在患抑郁症的来访者中这种移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对于这种移情咨询师所能做的,只有把移情作用及时的挑明,并说明自己并不喜欢的态度,以防范向深度发展。

在心理治疗中对于移情处理的总的原则是发现、识别、澄清、解释、修通。

探索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治疗师能够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来访者在一起的感受,这个感受本身就是反移情。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情感:1、被来访者勾引起来的,即反移情;泛指咨询师对来访者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爱憎情绪体验。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移情表现的反应。

2、自身未解决的内心冲突,即治疗师的移情。

反移情分为一致型反移情和互补型反移情 一致性的反移情: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治疗师会把自己认同为来访者本人,对来访者十分的同情,感到自己非常能理解来访者。

互补型反移情:咨询师把自己认同为来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感到自己体验到了来访者对某个亲人的感觉。(曾奇峰老师的归纳:互补性的反移情就是在我跟来访者的关系中,我感受到他的原始客体对他的感受,并且像他的原始客体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他。)

用反移情来理解来访者:来访者没有办法告诉治疗师他怎么难受,但他的潜意识知道如何告诉治疗师,就是让治疗师跟他一样的痛。

弗洛伊德曾指出,“医生在病人面前应该是不透明的。就好像一面镜子,除了向病人显示其自己外,不应显示任何其它东西。”这就是在强调,咨询师应在来访者面前尽量持有中立的态度,不让自己的世界观影响来访者的世界观。而咨询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的反移情表现有敏锐的观察。

  举一个例子来说移情和反移情:有一个中年男性来找我,他是惊恐障碍,具体来说就是经常惊恐发作,比如说他走在大街上,有很多人在他旁边走过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濒死感觉得自己马上要心跳停止或者是脑中风倒下去,而周围都是陌生人,没有人管他,在他不断的向我描述他怕死的这些经历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烦了,然后我就把他训斥了一顿,我说你向我呈现的就是一个胆小鬼的形象,一个男人如此怕死,这真的会让别人瞧不起你,而且你自己都会瞧不起你自己,死了就死了嘛,有什么了不起,像你这样成天在那里怕自己死了,真的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然后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一个声音告诉我:你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克制我当时要训斥他的那种冲动,我刚才就是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再重复一下刚才我说的那四个过程:

这个中年男人在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怎么不恰当呢?就是他父亲是军人,军人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求自己勇敢,他父亲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勇敢,所以他把不勇敢投射到他的儿子身上,每天都指责儿子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你长大之后会变成一个懦夫,你贪生怕死,活在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作用?在长年的被暗示之下,这个病人就真的变成一个怕死的人,经常有惊恐发作的症状。也许这个病人的潜意识会觉得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之所以变成一个怯懦的人,是因为爸爸需要我变成一个怯懦的人以衬托他的勇敢,所以他想找一个心理治疗师,让治疗师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来找我的时候是期望我不要像他爸爸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他,但是他的潜意识又不断的勾引我要我认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像他爸爸一样不恰当的对待他,而且训斥他。我刚才已经说了,在他的这种强大的勾引之下,我没有坚守住决不不恰当的对待他的诺言,然后我就真的在那一瞬间像他爸爸那样被他勾引的训斥他说:你是一个胆小鬼,不如死了算了。

在这个案例中体现了反移情的两种类型,一个是互补性的反移情,一个是一致性的反移情。在这个惊恐障碍病人的案例中,我以教训的口吻说你应该做一个勇敢的男人,如果你不做勇敢的男人,而是做一个怯懦的男人,那还不如死了算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个叫做互补性的反移情。他的意思是我当时呈现的那个态度实际上是在扮演他做军人的爸爸指责他的角色,所以补充进去了,成了他早年关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案例中,一致性的反移情可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我理解他作为一个小男孩的感受,就是我作为人的确也有怯懦的部分,但是也有勇敢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呢,你作为爸爸,应该也看得到。 所以如果我跟他有同样的对爸爸的愤怒的时候,就是一个一致性的反移 情。处理互补性和一致性的反移情的原则就是当治疗师发现自己有互补性的反移情的时候要试图寻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其实看心理医生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在我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形成了有问题的人格;

第2、 我试图改变这样的人格,我就去找一个专业做这个事情的人,希望他能够恰当的对待我;

第3、 在我跟心理医生的关系中,我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的诱导他像我的父母或者其他人一样的不恰当的对待我;

第4、心理医生要顶住被勾引不恰当的对待这个人的压力,坚决的不要不恰当的对待来访者。

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读岳晓东老师的《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及曾奇峰老师的网课笔记所得到的收获和领悟。

关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是真和咨询师心疼来访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3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