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咨询正文

「情感咨询认知疗法」心理咨询情绪疗法

admin 情感咨询 2022-09-19 15:03:47 46 0 情感咨询认知疗法

今天给各位分享情感咨询认知疗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心理咨询情绪疗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认知疗法的自我应用—新情绪疗法吗?

新情绪疗法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门新的认知疗法,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是通过帮助患者了解自身存在的症状及其原因,利用一些技术手段让患者学会在自己情绪非常糟糕的时候如何自我控制,进而在有效地了解评价自己的价值和态度的基础上,让自己能够更好地成长,摆脱抑郁情绪困扰的一种抑郁症的自我治疗方法。

新情绪疗法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

第一,所有情绪都是由“认知”或思想创造出来,认知决定了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知觉选择,态度和认知系统。它包括解释事物的方法—如何向自己陈述所遇到的人或事。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行事是正确的,但这仅表明此时此刻人们大脑里的想法和认知。

第二,当患者感到抑郁时,他的全部思想和意识都被消极情绪所控制。知觉不再完全属于自己,他会觉得整个世界也因此而变得暗淡、消极。最为糟糕的是,他会让自己坚信事情和自己大脑里所认识,几乎是抑郁患者产生痛苦的唯一原因。

(1)新情绪疗法的实施步骤

①诊断情绪。首先应对患者进行结构式访谈,从临床心理的角度去了解患者的情绪。当然,仅有这一步是不够的,心理师还应该采用贝克抑郁量表、Zung 氏抑郁量表来测试患者,进一步了解患者抑郁的严重程度,主要是在哪些方面表现严重,为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理解情绪。在诊断了情绪后,心理师和患者都要去理解患者的情绪。所谓理解情绪,就是要理解情绪障碍是否由歪曲的认知引起的,而情绪障碍也反过来会使歪曲认知固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这一步是很困难的,往往要2 ~ 3 次咨询,其主要目的是心理师和患者要共同寻找情绪障碍是由哪一类歪曲认知引起的。

③建立自尊。当一个人抑郁时,常常表现为无助感、无价值感、产生绝望感,贝克的调查发现表明,在80% 的抑郁患者都厌恶自己。

所以,心理师在治疗开始之前心里一定要牢记这个数字,从建立患者的自尊开始,这个阶段常采用的方法是克服无价值感,自我反唇相讥,三栏作业法等等。

④改变歪曲认知。在这个阶段,心理师应采用认知行为方法来改变歪曲的认知。首先从行为作业开始,在行为上找出自己的歪曲认知;第二步,采用“但是辩驳法”“学会认可自己”等方法与歪曲认知进行辩论,以形成合理的认知;第三部采用实践验证的方法来检验是否认知改变了情绪就会好转。

⑤强化合理认知。采用成本收益分析、重写假定等方法强化自信,巩固自尊;采用实践行为法强化合理认知。反复重复形成的合理认知,让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品质,使患者最终从抑郁中走出来。

(2)新情绪疗法的实施技术

新情绪疗法主要从建立自尊、积极行动、改变自我语言、克制愤怒、战胜内疚等方面着手,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实践表明,它对于治疗抑郁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仅针对抑郁患者,而且适用于一般人群。在生活中合理的使用这些技术,不仅会改善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而且也会极大地提高一般人群的积极情绪。

①建立自尊。几乎所有的消极情绪反应所造成的影响最终都会归结为一个结果,那就是缺乏自信。患者抑郁时,不可避免地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越抑郁,这种无价值感就越严重。无价值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在的自我批评性语言导致的,为了建立积极的自尊,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去做。

一旦头脑里有了自我批评的想法,要马上理清这些想法并把他们记录下来。

对照“认知扭曲清单”的十个认知扭曲,搞明白自己认知错误、情绪抑郁研究是属于何种情况,然后将其一一进行分解并解释。

对这些想法反唇相讥,用更为客观的想法来代替消极的贬损的认知。这样会大大提高自尊心,驱散无价值感,情绪相应地好转。

②心理生物反馈。用一个手腕计时器来监控情绪消极想法,每次大脑里只要出现消极想法就马上打开表开始计时,记下一天所得的总分,把它写到日记本上。开始的时候数字在上升,这种情况要持续几天,这表明患者能够更好地辨别批判性想法。之后数字会保持在某个水平,然后就会下降。这说明患者的消极思想开始逐渐减少,这种情况一般要持续3 周。

③积极行动。抑郁患者有时试图从帮助他们的人那里得到一些实质性的支持和宽慰,然而,他们却很少能体会到自己所受到的关注。

因为在患者心中已经将这种积极的关注加以贬低,最终无法走出抑郁情绪,因此,伯恩斯认为人不仅是思想者,同时还应该是行动者。

心理师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事方式达到实质性地改变他们的感受方式。

面对抑郁情绪,如何让自己行动起来、战胜拖延和无所作为,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活动中去,就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做无谓的思考,让自己可以从抑郁情绪中摆脱出来。可尝试使用以下的方法。

但是辩驳法:如何避开“但是”想法?平日所说的“但是”,往往是行动的障碍。当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时,个体常常会通过“但是”

来给自己找借口,从而阻碍自己行动起来。比如说:我这个周末想出去旅游,但是——时间太久了,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确实花去很多钱;我没有心情去玩,等等。如果患者想让自己从抑郁中迅速走出来,让自己尽快行动,那就必须学会避免“但是”。

首先,在“活动栏”里记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后在“但是栏”

里记下自己观察体会到得自己所说的“但是”的内容,最后在“但是辩驳栏”里写下你对自己“但是”的反驳。一直持续下去,直到自己不再去寻求借口为止。

学会认可自己:抑郁患者经常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无足轻重,自己是个完全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情绪让患者丧失了去行动的积极动机,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患者行动的积极性。

第一步,查明导致自贬想法的来源;第二步,用一种更主动的自我认可的想法来代替它。通过以上技术的训练,患者会发现自己每天的生活开始充实起来,就不会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不可知的痛苦的未来,同时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儿行动都是有意义的,不再会对自己、对周围的事物、对未来都感到失望。

④改变语言。抑郁患者很害怕他人的批评,他人的批评会激发患者的自卑、郁闷情绪,自我价值也会更严重,因而,教会患者如何处理自我语言和处理毫无防备的批评的技术非常重要。以下是具体的技术介绍。

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具体步骤如下。

移情:这里的移情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换位思考。

当受到别人批评和攻击时,患者首先要问双方一些问题,来了解对方批评的真正意图,可能别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有可能是要伤害患者,或介于两者之间。在问题中避免下判断或做反驳,尽量从批评者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如果对方是对患者全盘的否定,那就进一步去追问他,具体到能准确地之处脱离批评,并能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相互合作与尊重。

解除批评者的武装:不管批评者的话是对是错,先要想办法同意批评者的观点,让批评者感觉舒服一点,这样有利于其舒服一点,这样有利于减少对患者的批评。

反馈与协商:一旦完成前两步以后,患者就需要机制而又果断地解释自己的处境和原因。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澄清自己的言行,从而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需注意不能表现出人身攻击或傲慢。

反诘问法:患者也可以通过反诘问法,减少别人的批评,从而降低自己的自责和抑郁情绪。当受到别人批评时,患者可以这样反应:

立刻对她表示感谢,感谢他指出不足;认可他所说的观点对自己很重要;强调提出这一点批评需要许多知识的积累和观察力,鼓励批评者就这个问题进一步进行就更有意义的研究和调查。

当患者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后,患者会发现来自周围的批评的语言变得变少了,让自己处于一个轻松的环境中,不再容易受他人的影响,情绪也会得到舒展。

⑤战胜愤怒。认知疗法认为愤怒是由认知歪曲引起的,患者的许多知觉是扭曲的、单方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必须以一种更现实、更健康的思想去代替这些扭曲的认知,才能改善情绪。下面介绍几种让自己战胜愤怒的技术。

开发意愿:当发怒时,用双栏法列出自己愤怒所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然后对此进行分析并比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回答完这个问题,再问自己还要不要发怒。这样做有利于让患者更加清醒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更恰当的选择来。

转移注意力:每个人的头脑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有负性的想象,也有积极的想象。这时,患者可以用这些积极的想象去代替负性的想象。比如可以想象逛街买衣服,可以想象自己出去旅游等等,多去想象让你激动的事情。如果那些负性的想象实在挥之不去,就出去锻炼锻炼或者听音乐之类,这些活动非常有利于转移负性的想象。

认知演练:这种方法会帮助患者学会在愤怒还没有发作之前就控制它;当事情真的发生时,患者可以有所准备地处理它。让患者列举一个通常容易让他发怒的等级表,按照从+1 到+10 进行分级,然后想象这些愤怒的情境,直到患者可以平静地去对待、感受和处理这些想象中的情绪。当生活中真的遇到这些不顺利的情境时,患者会唤起以前的一些想象和应对方式,这样就会更好地处理现实中的中的情况,如哪种怒气等级表。

⑥战胜内疚。抑郁患者常常会有很深的内疚情感,他们会认为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者没有做本来应该做的事,认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违反了公平观念。同时也会由于自己的某种“不合适的行为”就全盘否定自己。因此患者要改善自己的抑郁情绪,就要克服自己源源不断的内疚心理,让心情完全舒展开来,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患者战胜内疚。

重写规则:这种方法已在前面反复强调过,首先就问问自己,“谁说应该,哪儿写着说我应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在毫无必要地批评自己。然后再确定某一规则是否有益时,问一问自己“对我来说这条规则是患者在潜意识中制定的”,一旦患者意识到这些规则的不利之处,就会改变原来的规则。

强迫抑制法:每天三次,每次花上两分钟时间,复述一下所有的应该命题以及所有的自我强迫的命题,大声地把这些命题念出来“我本来应该今天好好看书” “今天我不应该到处游玩”等等。念出患者所能想到的所有极端自我批评,把这些应该陈述写下来,或者听一听录音机。在听和看的同时会有助于患者看清这些命题是多么可笑,并且尽量将自己想这些应该的时间控制在一个时间段内,这样才不会再其他时间里也受到这些命题的困扰。

认知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区别

认知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上有密切的联系,强调认知过程是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Beck认为与其直接有关的理论来源于三个方面:

1.由Adler,Rank和Horney发展的心理学观察方法,基于古希腊斯多葛(Stoic)派“一个人对自身及其周围人际关系的观念,决定其行为”的哲学观点。

2.Kant及Pmtld的结构理论和深层心理学。结构说将人的认知分为原发和继发;而继发过程属高层结构,较为特殊和精炼,可检验和校正原发的较粗糙过程。病理时则高层纠正功能受损,结果情绪行为失控。

3.吸取了行为科学的某些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并产生适应不良行为;通过疏导教育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信念,达到改变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基本理论

(1)认知图式。

所谓图式在心理病理学领域中用于描述在出现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和强迫时被激活了的高度人格化结构。认知治疗的焦点是了解患者歪曲的思维和信念,并用认知技术改变功能不良的思维及其伴有的情绪和行为。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放在患者没有意识到的思维和信念体系的重要性上,即认知图式。认知疗法强调认知过程在决定情绪和行为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和情绪多来自个体对情绪的认知和评价,而认知和评价又受到信念、假设、精神意象等多方面的影响。

(2)自动思维。

思维和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当决定要改变行为时,思维常影响行为是否有改变及如何改变。从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出发,人的认知包括三个层面:

①理性思维:是在意识支配下的逻辑思维。特点是由特定问题所引发,思维符合理性和逻辑性,伴随的情感强度较小。

②自动思维:被特定的情景或事件所触发,通常意识不到,是非理性的、不符合逻辑规则,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使情绪相关的认知过程不易被发现。自动思维可以导致正面的、积极的正性情绪,也可以导致负面的、消极的负性情绪。

③核心信念与中间信念:核心信念是位于认知最深层的、更隐蔽的影响基本认知模式的牢固的观点和看法。核心信念常常与早年的生活经历和重要活动有关。常不被个体所意识到,但都形成个体的自动思维。它是个人的基本心境、情绪反应、价值观的主要心理基础。中间信念是建立在核心信念基础之上形成的态度、归因方式、内部行为规则和指令,如"我必须……""我宁愿……"(3)认知歪曲。

心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都有哪些

这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疗法,比较好,因为它把行为和思维结合起来。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

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 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 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等。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 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 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贝克也指 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 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 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近10多年来,认知治疗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阿登纳、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贝克和麦生保等对认知治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认知治疗有不同的类别,强调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其基本理论是: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虽然认知治疗也采用行为技术,但是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些行为。认知治疗仍在发展中,已有约10篇报告证明,贝克的认知治疗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相当于或略高于三环抗抑郁剂。拉什等报告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经12周认知治疗完全缓解出院者达83%。肖亦取得类似结果。认知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分类,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绪疗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统理性重建法、贝克认知治疗(CT)和麦生保的自我指导训练与应激接种训练等。

什么是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适应症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⑨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认知治疗。近10多年来,认知治疗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阿登纳、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贝克和麦生保等对认知治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认知治疗有不同的类别,强调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其基本理论是: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虽然认知治疗也采用行为技术,但是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些行为。认知治疗目前仍在发展中,已有约10篇报告证明,贝克的认知治疗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相当于或略高于三环抗抑郁剂。拉什等报告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经12周认知治疗完全缓解出院者达83%。肖亦取得类似结果。认知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分类,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绪疗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统理性重建法、贝克认知治疗(CT)和麦生保的自我指导训练与应激接种训练等。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目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范围正在不断的补充和扩大,应运而生的有动力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前者是由威纳倡导和发展的,他认为认知过程的发展(即感知、记忆、推理、评价、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可能脱离个体的成长发育和人际交往,只有不脱离,我们才有了自尊和认同、发泄和控制冲动、以及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曾有外伤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往往会有部分或全面的认知缺陷,动力认知治疗就在于用恰当的认知结构来替代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后者是由马尔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就在于综合应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一般认为,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如性功能、食欲、体重等)、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 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病人往往在认知范围的大小、内容和本质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执和消极的。已经有许多实验研究证实并支持认知理论的一些主要论点,如已经证实情绪抑郁和非抑郁病人之间在下列几方面存在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的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认知功能的问卷调查评分(如自主思维问卷ATQ)。认知指导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下述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习认知疗法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贝克将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所激活;

(3)治疗医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即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适于处理哪些问题和疾病?

认知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像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人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为其后采用性感集中技术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病人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对于海洛因成瘾病人,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情绪疏导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一)精神支持疗法

精神支持疗法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疗法,是心理健康顾问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流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它特别适合病、伤、残者在抑郁焦虑、消极悲观时心理疏导。

(二)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疏导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行为疗法强调来访者的异常行为或生理功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矫正或消除,或者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替代它们。行为疗法有很多种如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代币制疗法等。

(三)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疏导方法的总称。心理咨询师要与来访者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陛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式矫正这些知识,使来访者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来访者的心理障碍也逐步排除。

(五)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日本学者森田正马创用的诊断神经症的心理疗法。森田认为神经症发生的基础是神经质,因此可以通过"保持原状,听其自然"的无视态度,情绪就得以放松。使各种不良感受自消自灭,直至病愈。

(六)音乐干预技巧

音乐干预技巧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心理测量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动力的干预关系来帮助被干预者达到健康的目的,干预中包含不同方法和理论流派的应用研究,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咨询方法。它通过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绪作用来达到干预的目的,没有专业音乐干预师的介入及与被干预者形成的干预关系这一动力因素的存在不能称之为音乐干预,更不是人们认为的买些唱片回家听听就算了。

(七)团体干预疏导

团体干预疏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训练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形成新的人际互动,最终达到改善的目的。

(八)箱庭疗法

箱庭疗法呈现为一种心理疏导的创造和象征形式,一方面可用于心理诊断与综合性心理评估、心理压力、紧张与焦虑的缓解以及各种心身问题的专业诊断。另一方面,箱庭疗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个性化为目标的心性发展与完善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关于情感咨询认知疗法和心理咨询情绪疗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3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