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咨询正文

「中老年的情感问题需要心理咨询」中老年遇到的心理问题一般不包括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老年的情感问题需要心理咨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老年遇到的心理问题一般不包括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请专家为老年人做心理疏导

老年人除了生理上的衰退之外,也有一个心理上的衰退问题。工作的失去,亲友的去世,时代的变化,下一代的不理解,疾病缠身等等,都会引起老年人的感怀神伤,严重的还会演变成困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心理疾病。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要掌握一些老年人的心理疏导技巧,预防和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一.了解老人心理的技巧要想做好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首先要了解老人的心理,以便对症下药。怎样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注意倾听老年人的心声

听听老人的心声,如老人退休前后的适应或居住、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的情形,以及老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从这些方面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另外,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帮助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有时候,老年人通过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说之后,心情就变的格外的愉快了。

(二)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神态要注意观察老人的不安神态,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不安的。一般可以从下列因素找到原因:老人的文化背景,老人的价值判断与态度,社会对老人的看法与偏见,老人对社会的反应以及老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情形。

(三)了解老人的交往

通过了解老人的亲友交往状况来了解老人的心理。了解老人结交朋友的状况,老人对友谊,尤其是异性友伴的需求,与人相处或学习、做事情形以及老人是否会关怀别人,是否喜欢与人接触,是否喜欢运动散步,生活是否充满了生气等。

另外,还要了解老人的独特性,尊重老人的尊严。了解老人是否喜欢自己决定,自己选择,是否喜欢批评人家或喜欢撰写过去事迹,是否有自尊心,是否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是否善于处理私人物品,是否保持其独特性。

二.与老人谈心的技巧

(一)作好谈心的准备工作

在与老人谈心之前,工作者要作好准备,尤其是谈话的主题和大致步骤,以及谈话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突然变故,自己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自己都应该有所预料和准备。

(三)选择好谈心的时间和场所

与老年人谈心,时间和地点要选择恰当,不宜占用老人的休息时间或从事其喜好的娱乐活动时间。在地点的选择上,要以清静幽雅之地为宜,同时要注意是否有影响谈心的第三者在场。如有影响谈心的第三者在场,就要换一场地或请其离开。第三者若对谈心有正面影响的,则要注意控制谈心的主题和主要任务,不要让第三者喧宾夺主。

(四)对老年人的称呼要恰当

对老年人要使用尊称,若该老年人以前有职务的,可以老职务相称,但要注意选择其曾担任的最高老职务相称。

(五)确保谈心的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在谈心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防止跑题。当老年人说话出现跑题现象时,要注意利用提示语或手势将其拉回主题,确保谈心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六)谈心过程中注意保持倾听的姿态,不要喧宾夺主谈心的过程实质也是老年人的一种心理宣泄,因此,工作者要注意当好听众,听老人诉说。在此过程中,可利用提示语、手势或身边的物体来控制老人的思路,防止老人跑题。

(七)注意控制好谈心的时间,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老年人的身体比较虚弱,因此,谈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二.如何协助老人应付生活压力

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来自生活的压力,诸如来自疾病、子女、亲友和社会交往的压力等等,若不能妥善处理,便会酿成心病,危及老人的身心健康。怎样协助老人应付生活压力呢?我国台湾学者李增禄提出了下列一些技巧可供我们借鉴:

(一)鼓励老人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消除老人晚年生活的寂寞,增添晚年生活的情趣,还有助于老人忘却生活中的烦恼,消除生活压力。

(二)协助老人正确对待生活压力

许多老人的生活压力往往来自对家庭、生活环境、健康或经济等方面的忧虑。如有的老人为子女或孙辈的未来担心,有的老人为自己的身体情况担心,还有的老人盲目与人攀比生活条件而导致自己心理失衡和不愉快等等。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协助老年人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社会现象,消除杞人忧天式的焦虑。

(三)协助老人的亲友理解老人

工作人员可以与老人的亲友交流,告诉他们一些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老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改善与老人的相处关系。

(四)协助子女与老人沟通

老人由于深居简出,社会信息不灵,非常希望有人经常与他聊天、闲谈。当子女回到家里时,常常会像小孩似的找出许多话来讲。而子女由于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常有意无意地回避与老人的交谈,这是老人最难以忍受的。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要协助子女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经常与老人叙旧

老人不愿丢失人生的价值,昔日的生活、事业是他们值得珍藏的东西。过去意味着自己勇敢、幸运、智慧,是老人勇敢生活下去的一种“动力”。所以家人要多与父母回顾他们的曾经往事,以及当年父母培育自己成人的一些趣事。

2、不要嫌老人话多

喋喋不休、好讲话、反复关照是老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也是行为迟钝的一种反映。正像老人的行动已不像以前干脆利落一样,讲话也容易唠唠叨叨,子女对老年父母的言行要多理解,有耐心。

(五)与老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工作人员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真诚地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取得老人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让老人多一个知心朋友,有效地协助老人消除其生活压力。

(六)与老人探讨以往应付生活压力的方法

老人应付生活压力的方法如果不恰当的话,不但不能消除生活压力,反而会雪上加霜。因此,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人探讨以往应付生活压力的方法,纠正老人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协助老人找出应付生活压力的更好途径。

(七)适当赞美与鼓励老人

观察老人所重视及珍惜的人、物、事,适当加以赞美与鼓励。每个老人都会有一些他自己所重视或珍惜的人、物或值得他自豪的事情。假若对他这些人、物或事给予恰当的赞美或鼓励,往往会让老人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老人对生活的信心,使老人更加热爱生活。

四.老年人心理异常的疏导和治疗技巧

(一)衰老感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而衰老不可避免。老人产生一种觉得自己老了的感觉,即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不中用”了。

1、衰老感的主要表现

衰老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它的表现主要有:

(1)情绪消沉。情绪消沉导致衰老加速意志衰退,进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导致、暗示出新的疾病。

(2)感到年迈体衰。“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力回天。

(3)失落感严重。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状态,老是觉得“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我,人们把我遗忘了。”

(4)敷衍度日。起床、早餐、午餐、晚餐,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好象自己仅是一具没有灵魂只有生命的躯壳。

(5)不思进取。早年的习惯,如看报、看电视等,不再保持,认为“反正都没用了,还看它干嘛。”

2、对衰老感的疏导和治疗

对于产生衰老感的老年人应以家庭单位为主、社会交往为辅来对其进行疏导和治疗。

亲属是老年人的主要依靠对象,他们要对老年人采取理解、支持的态度,应积极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调治。而社会交往是一个有着衰老感心理问题的老人的必要治疗条件,因为融入到生活氛围中,他们才会感到轻松、愉快,而不至于产生“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觉。

(二)离退休综合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老年人到了适当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多年的职业岗位让年轻有为者上,这是十分正常的。但离退休的老同志却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往往会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还由此而引发其它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这就是离退休综合症,它是离退休老人在离退休后的一番不适应的体验。

1.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患有离退休综合症者,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干什么好,甚至出现强迫性定向行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性情变化明显,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总是怀旧;易猜疑和产生偏见;情绪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

一般说来,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己见的人,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平时活动范围大而爱好广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较男性适应快,较少出现离退休综合症。

2.离退休综合症的成因

这种病症的主要原因是离退休后的抑郁伤感,它包括:

(1)失落感。社交圈的缩小、人际关系的改变、无所事事的清闲、一些愿望的落空和遗憾等,都会干扰情绪而影响心理平衡,而产生失落感。

(2)怀旧。退休后的空闲易沉缅于往事的回忆,及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终因似箭光阴的流逝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抑郁,性格孤僻。

(3)恋友。退休后远离同事、朋友;熟人相继作古,老来失伴,常常会感到凄凉悲切,忧郁孤独。

许多人没有退休盼退休,一旦退休后却又羡慕以前忙忙碌碌的日子。一些人执拗地抵抗自然规律,不肯放弃原来的社会角色,结果常遭挫折。或者对退休后的生活没有精神准备,没有作出适当的安排,退休以后顿感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生活得很无聊。一些人可以出现情绪的焦虑、抑郁、紧张、愤懑、恐惧,也可以出现自卑、强迫、多疑、挑剔等心理状态,还可并发心悸心慌、肌肉跳动、颤抖不安、失眠多梦、夜尿、便秘等症状,甚至引发心理和生理性疾病。

3、对离退休综合症的治疗

如何科学地安排离退休后的生活,避免离退休综合症的产生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必要的思想准备。对离退休事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乐天知命,超脱豁达,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2)生命不息,活动不止。离退休后卸去繁重的工作担子,可把精力用到力所能及的活动中,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使自己保持“有所为”,感到还“有所用”,这样就不会为失去原来的角色而感到空虚、忧伤。

(3)注意保健,防止疾病。体弱多病,犹如雪上加霜,会给晚年生活投下阴影。因此,要注意身体的保养,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锻炼。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病早治,无病当防。

(4)生活丰富,家庭和睦。家庭成员对于离退休人员要多关心,经常与他们交谈,不使他们感到寂寞。离退休人员也要适当利用时机走亲访友,保持社交活动。多参加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使生活丰富而充实。

(5)对离退休生活一般都有个适应过程。在此期间如发生过分焦虑、抑郁,可适当服用舒乐安定、佳静安定等精神松弛剂。连续失眠者,可短期服用药物诱导睡眠,以建立新的平衡。

(三)老年期恐病症

一部分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经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及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这就是“老年期恐病症”。

1.老年期恐病症的表现

(1)自感身体严重不适。觉得有头痛、头胀、眼花、记忆力减退等身体上毛病。

(2)神经症状。神经极度衰弱,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耳鸣、失眠,产生麻痹感、疲劳感等。

(3)消极等死。认为自己行将就木,不愿意再做什么事,得过且过地“等死”。

(4)消沉颓丧。茶饭不思,精神萎靡,在别人看来好象真的有病了。

、2、老年期恐病症的成因

(1)认识不足。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有些老年人总要求自己的身体像年轻时一样强壮,对那些生物性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够,或对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够重视,病情明显了才意识到,由此产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经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适与医学科普文章上的种种疾病“对号入座”,并自以为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紧张和恐惧。

(3)环境的刺激。老年人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悼会,看到别人的疾患与逝去,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家庭中的环境、气氛不和谐,及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惶不安。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老年恐病症或疑病症倾向是一种自恋情结,从年轻时性爱指向他人到老年时转而指向自身,转向对自身的过分关切和爱怜。据研究,老年妇女的疑病观念显着多于老年男性。

3、老年期恐病症的治疗

恐病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患者对症状感受鲜明,描述生动。当经过必要检查证明其没病时,只要患者将注意力从自认为的患病部位转移,症状就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由于恐病症病人的敏感多疑与固执,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固有观念。由于思想负担过重,忧愁焦虑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甚至会真的引发疾病。

恐病症病人应及时接受心理治疗。配合医生做有关的各项检查,证明自己身体健康后,应耐心地接受医生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当医生对病人个性上的缺陷提出忠告时,病人应积极纠正。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以便放松情绪,消除忧愁与焦虑。病人还应积极参加文体娱乐与集体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此外,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做松弛训练,或练气功等,也可收到一定疗效。

(四)“空巢”孤独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又是父母的骄傲和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一家老少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如释重负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寂寞了。面对这一变故,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巢”孤独感。

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孤独可能达到恐惧或害怕的程度。有专家曾对1万多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百分之四十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子女离开家庭踏上社会,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尤显得“孤苦伶仃”。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若老年加上患病,更容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能一步步迈向坟墓,重者还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1.“空巢”孤独感的表现

有“空巢”孤独感的患者往往表现出爱回忆往事,觉得受到冷落,不喜欢参加活动,闭门发呆,不同亲友来往。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冷淡,觉得人情冷漠,认为子女离开了自己就没有了情感依附。

2.“空巢”孤独感的成因

(1)认识上的错误。不能正确认识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后要独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但为人父母,却不习惯于这种事实。

(2)感情上的错觉。极端地认为子女不在身边了,感情也不存在了。

(3)固执地怀旧。觉得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清静得如同一湖死水,因而郁闷、孤独。

(4)情绪上的排外。没有发觉身边的老伴是自己唯一的终生伴侣,因孤独而产生了一切排外的情绪。其实,很多人并不孤独,因为老伴会永远和自己呆在一起。

3、对“空巢”孤独感的辅导

(1)正确认识家庭发展的规律。在当今社会,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去哺育自己的后代,这是家庭发展的规律,父母是无法改变的。

(2)正确对待孩子的“离巢”。孩子“离巢”是孩子成熟的标志。孩子长大了,父母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眼光。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总是孩子,对他们总不放心,总觉得孩子离开了自己便不能正常生活。其实,在孩子的生活空间里,有一套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有—套自己的处理事务的方法,父母不要把孩子与自己在看法和作法上的分歧当成孩子的幼稚、无知和无能的反应。对孩子“离巢”的关心是必要的,但担忧则大可不必。

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结婚无住房,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经济拮据,每月要求父母补贴;孙辈无力抚养,非要寄养在老人家里不可,这只能反映出子女的无知、无能和幼稚,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不必消极地哀叹。同时,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乃至三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给他们更多的体贴和帮助,注意消除误会,吸引他们经常回家来团聚。

(3)夫妻才是真正终身的伴侣。一般而言,孩子出生后,夫妻感情都会逐渐转向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夫妻间的关心和体贴相对地减少了。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夫妇俩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夫妻情感的交流,进一步改善夫妻的关系,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遭遇丧偶,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重建家庭,营造欢乐的家庭气氛,使自己的情感有寄托。

(4)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当自己感受到孤独时,可以考虑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多交朋友,努力与有各种人和睦相处。一方面要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态从紧张趋向松弛。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

(5)开拓新的业余生活。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和撰写作品等活动中获得乐趣,将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脱离出来。

中年期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与心理保健?

中年人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任务重,责任大,因此全社会都应来关心中年人的心身健康。有了良好的大气候,中年人做好自身的心理保健才有保证。目前,社会上一般把中年期定在35~60岁,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比以前长了,中年期的跨度也相应地增加了。

从表面上看,这个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熟阶段,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工作调整到最佳状态,是人生的鼎盛时期。但实际上,这个时期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的身体和心理从成熟走向衰老。中年既是建树成就的时期,又是人的心理和生理“多事之秋”的高峰阶段。

从生理上来讲,中年人的体质状况已不如青年时那样健壮,多种生理机能出现缓慢减退,免疫力和内分泌等都在逐渐下降,因此,中年朋友们要及早地认识的这一点,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状况,要及早地做身心健康的保健准备。

中年心理调适

中年人要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而乐观。在中年人的致病因素中,社会因素对心理的刺激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中年人在复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培养开阔的胸怀,养成不计较小事、即使对重大事件也能保持克制力的良好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即使是重大的人生挫折,都应学会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一种稳定而乐观的情绪。中年时期是同龄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产生悬殊差距的时期,这时候对人对事不要抱过高的期望。面对同龄人成为上司或是时代骄子,应该坦然豁达,避免产生嫉妒和自卑心理。

社会是复杂的,又是光怪陆离的,有些差距是由于机遇造成的,无须让怨天尤人的情绪困扰自己,而应该用脚踏实地的工作、广泛的兴趣来充实生活,取代不良情绪。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现实情况确定期望值,不要勉强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保证将心理平衡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实现“知足者常乐”。其实幸福常常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是一种心理状态。

健全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建立在良好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要善于和性格、爱好、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相处,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要注意不断增进对周围人的了解。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扩大交往范围。这样可以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

中年人往往在单位是顶梁柱,工作丝毫松懈不得;在家中是主心骨,既要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还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这些都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要因繁忙而忽视娱乐活动,娱乐既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又是调剂心态的良方。体育锻炼也很重要,它可以使中年人的体质增强,身心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人到中年,事业、家庭趋于稳定,生活变得平淡、缺乏新意。这时要多花一些时间反省自己,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大胆进行新的尝试,以使心态永远保持年轻。

中年人的心理保健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年人的身体由发展的顶峰开始逐渐衰退,所以卫生保健意义重大,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年人对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应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

我们知道中年人正是各行各业的骨干,担子重,对工作往往废寝忘食,个人身体状况却逐渐衰退,渐感力不从心,最终必导致心力交瘁,英年早逝,实为可惜。

中年人在接受或安排任务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凭匹夫之勇,急躁冒进,而应“有理、有利、有节。”否则违背规律,无异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要抱着求实精神,注意劳逸结合,适可而止。

摒弃恶习

要做真正做到心理保健就要,加强锻炼,摒弃恶习。首先,要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晨起锻炼身体,还可参加一些别的体育活动。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多吃蔬菜、少吃动物脂肪。其次要坚决戒烟,少饮酒。

要知道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质,燃烧后的烟雾中,有毒物质达750种之多,对人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都有严重的危害。据西德学者研究,吸烟对视觉有很大影响,调查发现吸烟者64%的人不同程度地患有视网膜硬化症,而不吸烟者患这种病的只占2%;吸烟还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头晕,并引起失眠、神经衰弱,严重影响智力。

一位美国医生研究发现,吸烟者的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2.5倍。癌症死亡率,吸烟者是不吸烟者的2.6倍。饮酒对人的心理也有极大危害,长时间饮酒会引起酒依赖以及慢性酒中毒,造成一系列难以矫正的身心障碍和社会问题。大量饮酒后注意力不易集中彩感觉模糊,触觉不灵,思考力、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发生障碍,言行失去控制。

培养坚强的性格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29岁始撰写《国榷》,在艰苦条件下挥毫27年。增删修改6次,终于获得500万字著作的成功。谁知祸从天降,《国榷》还未付梓就被人偷走,此时的谈迁,痛哭一场后,又拿起笔来重撰《国榷》,又经过9年,在65岁时才如愿以偿。

坚强的意志与豁达开朗的性格对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对于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不论是失败或挫折,都能以乐观、冷静、从容的态度去面对;在不幸的遭遇面前,既不怨天尤人、悲观沮丧,也不杞人忧天、惶惑不安。而应有坚强的意志、豁达的胸襟。在逆境中,应坚定意志,看到希望,把握机遇,要有坚定必胜信心,相信即使“山重水复疑无路”,也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为使意志变得更坚强,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赖纳提出的十条普遍规律可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清晨不要留恋卧室。吃中饭和晚睡前,在镜中看一下自己.以确信自己一切正常。这可增强自信心;请记住。人们不会注意那些对他无意义的事情。因此完全没必要在生人面前讲话时而发窘。请记住,压力可以把某些人变成有出息的人,且要能宽容别人。

在周围找一个志趣相同的人,你将不再孤独;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试图借酒消愁;不要老是念叨自己的毛病;不要过多批评别人;要记住,最坏的事情最可能发生,最美好的事情也有可能出现。

宽宏大度、与人为善

中年人涉世已深,在与人交往中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络,首先,是与职业有关的,同事间、上下级问的关系,应戒除“窝里斗”与“同行相忌”的不良习气,应以大局为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可放一放,予以冷处理,勿操之过急;与朋友交往,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还有一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极为重要。家庭是中年人情感支持的主要源泉,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其核心。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温暖和谐的家庭可让人感到无限的慰藉;亲人的理解、关怀与支持,可以把烦恼和痛苦减低到最低限度。

要协调人际关系,需要争取朋友、同事、邻居的帮助和支持,最重要的是依靠自己的亲友情感支持系统。在任何时候,你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是你最能获得力量的人。

如处于难以得到亲情支持的情境,为摆脱困扰,不妨做一些平时最感兴趣的事:以分散对某种心理困扰的注意力;心境实在难以平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安定或心得安之类药物,及时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咨询与帮助,会更有效。

张弛有度,量力而行

中年人大多有紧迫感,如果能正确对待这种紧迫感,因势利导,使其成为进取的动力。然而,有些人却在这种压力下患上了急功近利的毛病。.但是,又难以成功,于是急躁苦闷、意志消沉,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一些优秀人才,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条件困难,但仍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当成果出来后,有的或者早衰或者倒下,很令人痛惜;因此,中年人一定不要把紧迫感变成紧张感,应保持生活的节奏感,有劳有逸,张弛有度,以防早衰。

中年人还要学习调节情绪的技巧,不能依靠强制来压抑情绪,而应从解决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入手,调整认识,要从根源上来调节;必要时采取一些心理防卫手段,以避免和减轻有害情绪。当然,这样可以求得心理上暂时的缓和,但从根本上说,要治本还必须正视引起不良情绪的根源。

医学上认为。中年人出现早衰的原因。大致是因为七情过盛,用脑过度。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这七种情绪:凡事多思,情绪反应复杂。长期集中、持续、紧张地用脑。既无规律。又不能做到劳逸结合。易使“劳神精损,生长六疾“:嗜烟好酒。饮食失节,久坐少动。易致脾胃运动功能呆滞,也会致使中年人多病缠身;很多中年人常劳心,少劳力。不能正确处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的关系。往往导致体质下降产生疾病。

笑一笑,十年少

有人说笑容是天下最美的表情,笑容可掬的神态,让人人见了都喜欢;但心理学家也认为,充满喜悦的笑,是人的良好情绪的反应,可见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动作表情!

用心理学的眼光来说,笑是一种有用的体操,可以驱散心中的积郁,让人愉快、乐观,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笑的过程牵动膈肌上下振动与腹肌的收缩运动,对内脏各器官形成一个推压、按摩的作用,增强毛细血管功能,促使静脉、淋巴液回流加快,从而减轻了心脏负担。笑这个动作采用的是深长的腹式呼吸,对提高呼吸肌功能,增加肺活量有良好作用。笑的过程还能使大脑皮层形成一个特殊的兴奋灶,使其他区域被抑制,从而使大脑得到更好的休息。

笑能牵动面部13块笑肌不同程度地运动,促使面部血液循环,使您容光焕发、青春永驻,笑,甚至还可挽救人的生命。美国有个叫卡曾斯的新闻记者,突然胸部剧痛,后经权威医生会诊,断言他不久将告别人世。卡曾斯是个豁达的乐天派,他找了一批喜剧片,整天沉醉在滑稽大师们的有趣表演之中,天天被逗得哈哈大笑。不久,疼痛慢慢减轻直至消失。他干脆不住医院,回家为自己安排了养病三部曲:吃饭、大笑、休息。愉快的大笑终于使死神悄然离去,挽救了一条性命。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佐治·维尔伦指出:幽默感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许多研究证明,幽默有助于降低人体内皮质醇的含量,而皮质醇是一种引起紧张情绪的激素,皮质醇持续增高可使心血管功能和生理功能受损。

笑是可以练习的。练笑可在笑料的引诱下。使人从一个紧张、烦闷、困扰的境界中解放出来。练笑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易学易练。练笑的姿势可根据需要而采取仰卧式、平坐式或站立式。

首先是应确定练笑的姿势与笑的程度。如内笑、微笑或哈哈大笑。两眼微闭。排除杂念,进入入静状态;第二步是诱笑。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笑料,在笑料的逗引下产生笑意,要笑得痛快,笑得开怀;在提取一个笑料之后可再提取更多新的笑料。当某一笑料的笑意消失后后即收练。

收练的时候将两手掌心相对。摩擦发热,自上而下浴面16次。两眼慢慢睁开。练笑可视自己的情况而定。一般每次练习7~10分钟即可。也可适当延长.以每天练习三次为宜:练笑必须持之以恒。平时要认真收集笑料,以便在练笑时随时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避免不了因沮丧、挫折、失败与不幸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但具有幽默感的人善于从生活中揭示或升华其中的喜剧成分,淡化甚至驱除不利情绪,化消极为积极情绪,从不满中分享到满足的喜悦。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被一辆自行车撞倒,虽然没有发生严重的事故,但是对骑车者而言,这一惊吓也非同小可,连忙道歉。萧伯纳打断他说“不,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加点劲儿,那就可以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名垂青史啦”,一句幽默的话语,使整个气氛顿时轻松愉快了,可见,幽默是烦恼和痛苦的拮抗剂,可使人永远保持乐观和愉快。

合征与心理保健

步入老年,人们往往特别关注身体健康,而对心理健康并不在意;因而,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却不乐观;据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则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可以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问题,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情感需求

情感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理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即便在物质匮乏时老年人也渴望有儿孙绕膝承欢,有老伴相濡以沫。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主要来自于子女的孝敬,子女的亲情是老年人的强烈期盼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来自配偶的关心和爱护,老伴之间的那种相依、相随、相助的默契感也是子女的感情无法取代的。此外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邻里以及领导关心等也是老年人情感依托的主要对象。

2.尊重需求

老年人由于离退休,进入“弱势社会团体”,其社会角色,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影响到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和支配权。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通过资源交换以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老年人由于缺少可交换的资源和价值,地位趋于下降。此外,由于子女在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独立和成熟,使老年人的父母角色越来越模糊,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也逐渐降低。这一切容易使老人情绪低落、消沉抑郁,出现焦虑、孤独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敬。

3.文化娱乐需求

老人退休后,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用于活动,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来摆脱孤独和寂寞。

4.交往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望采纳!!

当中老年人遇到婚姻危机的时候,该如何化解?

到了中年就会产生各种苦恼。除了很多人知道的更年期综合症外,还有很多中年婚姻危机容易被忽视。中年层缺乏年轻时的热情,进入更年期的男人和女人受到生理影响,夫妻双方的感情容易失控,或者喜欢唠叨,包容度下降等,美好的婚姻生活平淡琐碎,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

因此,学会解决中年婚姻危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最终,当我们处于人生关键时,很容易不小心做出后悔一辈子的事情。那么,如何解决中年婚姻危机呢?如何化解中年婚姻危机

第一,要找到中年婚姻危机的原因

中年婚姻危机基本上成为所有婚姻中必须经历的道路之一。从编著的角度来看,导致中年婚姻危机的原因如下。首先,在亲身经历了同一个人长期的婚姻生活后,原来的热情和甜蜜已经被日常生活中的一滴枯燥无味的一滴流下了。第二,由于男性和女性的责任分担不同,彼此在各自的认知水平上缺乏沟通,有诱因的干预容易导致任何一方出轨背叛,最终导致本质上的婚姻破裂。

第二,在经历中年婚姻危机时,控制心态很重要

多年来的事例表明,很多夫妇在中年或老年出现婚姻各种紧急情况时,最常见的方法是不断与对方争吵和争吵。专家的看法有助于发泄负面情绪,但要注意,不能一心一意地控制心态和纠纷,拆对方的台。因为,最终任何争论都可以因压力以适当的方式释放,太多的纠纷方法也会导致配偶的伤心或死心。最终,冲突后要考虑下一步如何解决困难。

第三,在中年婚姻危机中遇到什么情况时,与另一半沟通的方法很重要

中年婚姻危机的发生有其必然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最终夫妇无法相互沟通,无法沟通的时候,逐渐积累了分裂。即使发生结婚危机,夫妇也要以对成熟的人的心态来寻找问题。最好在刚萌芽的状态下解决结婚问题“勒死”。

第四,以比较冷静的心理状态对待婚姻,对婚姻运营更有帮助

结婚是一件崇高而严肃的事。以平静的心理状态对待婚姻并不是所有人都无视婚姻问题。在很多婚姻经历重大危机的夫妇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彼此的心态不对。尤其是处于女性更年期的妻子们认为不痒太重,与丈夫不同,会造成“人生观”的差异,产生矛盾,导致婚姻危机。如何化解中年婚姻危机

中年婚姻危机其实是婚姻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人的生命总是走向衰老。人的身心如此动荡多变,感情问题容易引起各种婚姻危机。但是我们要记住,绝对不能随便放弃结婚。要记住,到了中年,从一开始就很难开启稳定的婚姻关系。

问答题:简述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中老年人心理特点

一、认识能力低下。中老年人

身体机能

衰退,大脑功能发生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

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减弱,导致感觉能力降低,意识性差,反应迟钝,

注意力不集中

等。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

视力下降

听力减退

,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

二、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

依赖心理

,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

三、易怒和恐惧。中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四、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

情绪表现

,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中老年人变得

心胸狭窄

、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

神经内分泌

失调,促使疾病发生。

五、

睡眠障碍

。中老年人由于

大脑皮质

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

早醒

等睡眠障碍。

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很容易导致中老年人罹患某些

精神障碍

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中老年人应该心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中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以免心理问题加剧,引发严重的精神

心理疾病

中老年的情感问题需要心理咨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老年遇到的心理问题一般不包括、中老年的情感问题需要心理咨询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s://xintukeji.cn/h/20631.html